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共10篇)
刘旭静
一晃本学期快结束了,期末考试将至。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学习完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组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段的学习内容,特制订复习计划如下:
一、班级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49名学生。新生2名,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都很好,他们上课勤于思考,回答问题表达能力强,对于作业也不拖拉,能够按时完成,并及时订正。但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例如赵浩强、黄晓龙、郑欣美三位同学就经常不写家庭作业,每次考试只考十几分。班级平均分很受影响,每次平均分都要因此降低3到4分左右。另外秦发东、刘建伟、陈雨露、刘幸妮、蒋子园几位同学也是经常考试不及格。所以想办法挽救这些学困生,对他们应多抓基础题。只有他们成绩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才能提上去。对于别的同学,找他们平时容易做错的题目拿出来重点复习。
二、复习内容包括:
用两位数乘除、统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计算器、几何小实践。
复习内容可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基本内容可分为: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拓展内容可分为:组
合图形的面积、从算筹到计算器、数学广角-谁围成的面积最大、搭配、数苹果、放苹果。
三、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为主的乘法,两位数除三、四位数为主的除法。
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式题。
3、借助实物、图形,进一步认识分数。
4、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用乘除法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和一条边的长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能通过正方形的周长来求面积。
6、经历用火柴围正方形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7、能借助画图等方法找到简单事物的可能情况的个数。
8、经历数苹果、数正三角形的过程,初步学会一组一组地数的计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估算对运算结果进行比较判断,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初步养成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尝试、探究等活动队题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发展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以及数学美。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
3、通过对“格子算法”的介绍,感受数学文化。
四、复习重点和难点
(一)复习重点
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为主的乘法,两位数除三、四位数为主的除法。
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式题。
3、借助实物、图形,进一步认识分数。
4、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用乘除法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难点
能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和一条边的长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能通过正方形的周长来求面积。
五、提优补差的复习措施:
1、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和计数知识。
2、复习中要实现让学生主动复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把握好教学要求,不偏高,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精选习题,不搞题海。
4、改进对学生评估,错了自己订正可以奖励,促使学生检查、分析错误,不断提高。
5、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6、积极辅导差生,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出一些富有思考的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达到满足。
六、复习课时安排:
用两位数乘除(1课时)
统计(1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
几何小实践(1课时)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灵活的进行除法估算。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过几天我们要去春游了,春游前你买了些什么呢?(生答)
王老师想买蓝莓乳酪蛋糕,两家面包店谁便宜呢?(出示多媒体)
“红宝石”
“85℃”
蓝莓乳酪蛋糕
6块
124元
7块
208元
师:怎么算?
生:用总价÷数量=单价这个关系式列出124÷6。
师:一定要把它的商精确计算出来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用估算。
师:好啊!请你用估算的方法帮老师来解决。
学生汇报:
120÷6=20(元)
210÷7=30(元)
20(元)<30(元)
答:
“红宝石”面包店卖得便宜。
师:对啊,我只要估一估就可以很快知道了大约的结果。好,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是我们以
前学的本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生:被除数是整十数或整百数,要能口算,估算结果尽量接近计算的答案。
过渡语:说得真好!我们掌握了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王老师和范老师还想为这次春游准备一些遮阳帽,王老师发现“麦德龙”超市买30顶送
1顶需要242元,而范老师在“大润发”超市里发现相同牌子买18顶送1顶需要208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么办?
生:估算。(出示课题:估算)
师:那你能不能想办法估出这道题的结果?根据我们以前掌握的估算方法,你会把被除数和
除数怎么看?先来看看王老师的选择,请在学习单上列出估算的算式和估算的结果。
个别汇报后板书:240÷30=8(元)
追问:现在的估算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
生:以前的除数是一位数,现在变成了两位数。(出示完整课题)
师:好的,现在来看看范老师的选择,算式及结果写在学习单上。
个别汇报后板书:200÷20=10(元)
220÷20=11(元)√
问:哪个更接近呢?(生用竖式验证)
师:咦?为什么会是220÷20=11(元)这个算式呢?其中有什么秘密吗?小组进行讨论!
生:我们发现:被除数估小,除数估大,离计算结果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估大,离计算结
果近。
板书:8(元)<11(元)
答:王老师买的便宜。
小结:说得真好!我们不但掌握了估算的基础方法,还在同一道除法估算题的估算结果中研
究了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真了不起!
过渡语:好,下面我们来做几道估算的练习题。
2、练习
(学习单第3题)
(1)358÷63的估算结果是
(2)612÷18的估算结果是
想:
想:
(3)548÷27的估算结果是
(4)177÷25的估算结果是
想:
想:
师:思考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做后集体反馈
重点关注(2、3、4)题,其中(4)
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估成20,有的估成30?
生:25是个中间数,可以估成25的前一个整十数,也可以估成25的后一个整十数。
预设:177÷25估成175÷25=5,这样也是可以的。
问:180÷20=9
和180÷30=6两个结果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小组讨论
生:前者被除数估大,除数估小,离计算结果远;后者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估大,离计算结果
近。
小结:对啊,我们发现估算有时候不止是1个结果,还会有多个结果,所以在估算时,要
根据数的特征进行灵活合理的估算,方法要简便,答案尽量与精确答案接近。
过渡语: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做得很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运用估算这个本领呢?
看看这次的春游,大队辅导员高老师的安排:
(三)综合练习,灵活运用
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下列问题:
1、全校共有师生826名,一辆旅游车可以坐43人,大约要订几辆车?
826÷43
800÷40=20(辆)√
840÷40=21(辆)
2、从意大利馆到停车场有668米的路程,同学们的平均速度为68米/分,发车时间为下午3:30,同学们最晚什么时候一定要从意大利馆出来?
668÷68
700÷70=10(分钟)√
630÷70=9(分钟)
讨论:到底是10分钟还是9分钟?
生:前者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估大,离计算结果近;后者被除数估小,除数估大,离计算结果远,所以是10分钟,也就是3:20一定要从意大利馆出来了。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240÷30=8(元)200÷20=10(元)
220÷20=11(元)
8(元)<11(元)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4名。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听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存在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有话却不知如何说起的现象,还有待于提高。写字作为学生的强项,半数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入体”,结构美观,线条流畅。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但缺乏感情;关于学习方法的教学有待于深入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写作方面,部分学生基本能写出生动、具体且富有丰富想象的片段。部分学生写的语句没有条理,错别字较多,且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基本功薄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分4各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
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
8首古诗
3)、综合练习
8次
4)、作文
14次
课文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共40篇课文。本册教材的生字为348个,继续积累词语345个。课后练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阅读芳草地”,主要是提示阅读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第二是“词句活动室”,安排少而精的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口语表达和交际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个单元前还编写了学习“导语”,主要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阅读练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各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为:
一、二单元,预习课文;
三、四单元,复述课文;
五、六单元,理解词句;
七、八单元,提出问题。
“古诗诵读”安排在各单元中间,每单元一首,全册教材共8首、“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不要做过多讲解和分析。
“综合练习”安排在单元末尾。本册“综合练习”的编写,减少了单项训练,增加了训练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字、词、句,及时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确保“综合练习”的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本册教材为每次“综合练习”安排了2个课时。教师要保证课内练习时间,尽可能当堂完成,改变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不正常情况。
三是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分开编写,编排在阅读教材之后。本册作文教材的命题与设计切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喜欢写的事,也让他们有充分想象、自由创作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教材的基本特点
1)、坚持以读为本,帮助学生练好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基本功,让他们学会阅读。
2)、改革练习设计,提倡探究、体验、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作文教材,让学生自由写作,轻松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2、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3、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4、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练习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加以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课文的大意,理解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或课文中的文字复述课文。
4、把课文读得自然、流畅,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四、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生字348个,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阅读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注意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注意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读准三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过的345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顿号、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能抓住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转达。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礼貌语言。在交谈中能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具体地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提高默读能力,能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部分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
五、具体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创造教育,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切符合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3、发掘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积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2.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并能换算。
3.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重点:
1.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2.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计算细沙的体积也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3.质疑: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4.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这个纸盒、纸箱、量杯等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初步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二)揭示容积概念
1.提出问题。
液体、气体是否有体积呢?(比如水、空气等)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等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
师: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2.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兴设疑。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同时也暗示了“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3.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2--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小?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 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4.小结:在小学阶段,一般我们忽略容器的厚度不计,所以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它的容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1.计量容积一般可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饮料、酒、汽油)时,往往用容积单位(升、毫升)
把1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板书:1升=1立方分米
2.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练一练:P45/
1、2。
三、巩固应用。
填空
看图:求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求这个长方体中可装多少水,是
求水的(),也就是求长方体的
()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3--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意义
1.让学生达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 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 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 万字。学生现在严重缺乏课外阅读,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造成学生缺乏自主的整体的阅读。
2.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语文味是指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韵味,而且能旁征博引论证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眼睛只盯着课本看时,思维便受到了限制。给学生更多的材料支撑,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才会滔滔不绝,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再者,教师由教材作迁移,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后阅读,既可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扩大视野。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很多家庭缺乏读书的氛围,以及外在读书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极小,阅读面很窄。很多经典课外书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接触过,有些只听过书名,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他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名家名篇名著的片段或者节选,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才会逐步感兴趣。
二、四种路径,找准整合的结合点,使课内外融为一体
单元主题并不是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唯一参照,而是在重点照顾到单元主题时,还要根据选文的特点、内容、作者等,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主题,可以是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式方面的,还可以是作者主题,主人公主题等。“主题”有“学习的主要问题”之意思,与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教学重点”的概念相似。要确定合适的学习主题,教师自己需要先全面解读教材,确定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匹配的主题阅读名著节选,还要根据各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
1.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向同主题的名著名篇延伸
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既定的主题,单元中的课文都是根据本单元中主题的不同层面的意思来选材的。如在四(上)第二单元主题为童年的纯真,选择了《男生贾里》让学生体验童年的欢乐;第六单元主题为走进故乡,选择了《城南旧事》,让学生走进故乡的故事;五下第五单元主题为“与美德同行”,因此为学生选择了乐于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王子》;第八单元主题为“成长足迹”,因此选择了《中国兔子德国草》以及《我要做好孩子》这两本儿童文学著作,幽默风趣的写法、贴近学生现实的情节、活泼伶俐的主人公都深深吸引了成长中即将毕业的学子。
2.以课文为中心,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
小学课文多以叙事为主,多为赞美主人公的宝贵精神,其中主人公多为名人,名人的故事在一篇课文中显然是写不完、道不尽的。如《鲁迅与时间》这一课,讲到了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学生读完后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与全面。在这课中,主要讲了先生善于抓紧时间和挤出时间来读书和写作,因此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文中还讲到“时间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因此在这里还可以引入朱自清的《匆匆》强化学生时间匆匆而过的意识,此时,珍惜时间的观念就油然而生了。
3.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
语文课文中多选择一些名著节选,一是因为作品本身经典,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去阅读整本名著。如,五年级下《关羽刮骨疗毒》节选自《三国演义》,因此让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故事《赵子龙千里走单骑》,阅读完之后让学生通过四字词语来刻画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中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学生积极性高涨。再比如《斯塔笛的藏书》节选自《爱的教育》,因此节选了《爱的教育》的其他几个故事,学生们对其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感到很有兴趣。
4.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其他作品扩展
教材中的课文的作者部分是名人,他们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者有着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因此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代表作来扩展。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是郑振铎,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其中有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作品《蝉和纺织娘》;再如《母鸡》《养花》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朴实,平易近人,为学生选择了老舍的《我们家的猫》,同样的朴实无华,却将猫的可爱和憨厚写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教法
1.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上实、上活课内阅读课是前提
课堂上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读书、讨论的时间。如教学《科学奇才霍金》一文,我重点放在让学生思考霍金在不同阶段身体的情况、如何应对以及取得的科学成就上,除此之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拓展材料回答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佩服霍金的什么品质?这个品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有的说“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的说“幽默的人生态度”,有的说“关心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等,这些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表达材料和表达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找准结合点是关键
如梁晓声的《母亲》一文,写作者向妈妈去要买书钱,看到妈妈工作的环境恶劣和艰苦,便给妈妈买了罐头,妈妈知道后又给作者钱买书的事情。我选择了老舍的《母亲》一文,让学生对比阅读,结合点就是母亲的共同点都是那么善良,都有辛苦自己为孩子买书的情节,两篇文章如此地息息相关:课内是课外的前奏,课外是课内的后续。
3.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扎实开展读书活动才能显露成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都将最终目标指向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切实去拓展读书的基础上。每学期,我除了给学生一本自编的与教材同步的课外阅读教材《小学生阅读导读手册》,让学生每天预习时将相对应的阅读篇目读完并且回答提出的1~2 个问题,每一本课外教材为14 万字左右,每次的寒假和暑假,还会列出3 本与下学期教材相关的名著,让学生完整地阅读和摘抄,真正做到了扎实阅读。
4.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实现读写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巩固读书效果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备课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我也可以这样引入吗?即使真的可以这样引入,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玩毛线,从玩引入,在玩中学。
在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我做到了。
我在剪毛线时故意剪得有长有短,让学生知道线段有长有短,我也做到了。
在学生拉毛线时,让他们观察别人拉的毛线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斜拉,竖拉,横拉,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我也做到了。
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并通过板书和跟读来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我引导学生从实物毛线中抽象出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竟然有学生说线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课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
还有在指导学生画线段时,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过实物投影。
原来设计的拓展练习——当尺子断了,0刻度没有了的时候怎样画线段,由于时间的仓促,这个部分没有完成,只是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到课外去探讨完成。
教学目标
1.识别东南西北方位,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城市定位练习,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3.符号认识与运用。
4.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方位识别和城市定位。
教学难点
随着参照物的变化,方位识别和城市定位。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实践感知(实际观察,感受方位)1.操场集合。2.方位识别。
师引导:小朋友,生活中,人们借助什么来辩明方向?(生:指南针,我爸爸手表上就有指南针。)
师:指南针红色指针总是指向哪里?你现在能指出这个方向吗?(学生指示)师:请你指一指另外三个方向。(学生指示)
3.观察并互相说一说操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景物?
二、探究新知(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一)整理记录 1.回到教室。
2.学生汇报各自的记录,相互比较记录的方法。教师讲解地图上的方向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然后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二)知识迁移 1.都在街角
1)师:刚才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下,都能准确地判定方向,下面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看看我们是否能识别方向、认识路线,好不好? 2)媒体展示“都在街角”图。3)说一说地图上方向的规定。
4)师:让我们先到小胖家去坐一坐。(生找小胖家)5)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胖家四周的景物。
6)反馈、交流(媒体演示),问:你是怎么样想的? 小胖的家
北面 南面 东面 西面
7)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汽车出租公司,到出租公司该往哪个方向走呢?现在请你们说一说出租公司四周的景物。出租车公司
北面 南面 东面 西面 8)反馈交流(媒体演示)。
2.独立尝试完成《探究与练习》,然后反馈。游泳池 餐厅
北面 北面 南面 南面 东面 东面 西面 西面 3.小丁丁上学 1)媒体演示:北 表示朝北走一个路段。
东 表示 南 表示 西 表示
2)小丁丁上学要走4个路段,可以怎样走?(小组合作,多找几条路线)3)大组交流。
三、实践拓展(游戏应用,拓展提高)。1.小巧和小亚到哪儿去?
小亚走的路线:北、东、东、南、西。小巧走的路线:西、南、西、西、南、南、东。1)同桌操作交流(在图上走一走)。2)媒体演示、交流。
2.小巧想去小亚的家,可以怎样走?写一写她走的路线。
(让学生们在图上试着走一走,然后交流,问:你喜欢走哪一条路线?为什么?)3.从出租车公司出发,到小西湖,你想让司机怎么走?为什么? 1)学生自己选择路线,在图上走一走。2)一起交流、讨论:最短需走几个路段? 3)练习:到动物园,最短需走几路段;
到古塔,最短需走几路段;
到足球场,最短需走几路段。4.游戏:画路线图(探究与练习)5.拓展:你会到哪儿? 1)媒体出示走的路线。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15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07-19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测验07-28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讲解10-27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10-31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26
三年级下册品德教案-2汉字与书法 沪教版06-01
六年级上册沪教版数学11-1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