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共6篇)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推进水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根据水利部《关于将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档案管理委托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管函[2006]037号)和商务部、国资委《关于印发第二批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商信用字[2008]1号),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制定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并根据水利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9]496号)进行了修改。现印发施行。

附件: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

附件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水利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9]496号)和《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章程》,为推进水利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结合水利行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水利建设市场主体,是指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供货、招标代理、质量检测、安全评价等企(事)业单位。

第四条 信用评价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科学的原则。

第五条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负责制订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组织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实施行业自律管理。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成立信用评价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指导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

(二)审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标准;

(三)审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

第七条 信用评价委员会下设评价专家组,负责对申报单位的资料和现场进行审查、复查和赋分,并提出评价报告。第三章 信用等级

第八条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为诚信(AAA级,AA级、A级)、守信(BBB级)、失信(CCC级)三等五级。

AAA级表示为信用很好,AA级表示为信用好,A级表示为信用较好,BBB级表示为信用一般,CCC级表示为信用差。

第九条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标准由基础管理,经营效益、市场行为、工程服务、品牌形象和信用记录六个指标体系30项指标组成,按权重分别赋分,台计100分。

第十条 信用等级评价分值为91-100分的为AAA级,81-90分的为AA级,71-80分的为A级,61-70分的为BBB级,60分以下的为CCC级。第四章 评价实施

第十一条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依法登记开业满两年,且已按规定报送信用信息后,可向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申请信用等级评价。

第十二条 申请信用等级评价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信用评价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

(三)近三年内获得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

(四)本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

(五)近两个会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六)近三年承建或参建工程情况(质量、安全、履约和工程的流域、地区分布等):

(七)其它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单位应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有效性负责,并应接受现场调查和验证工作。

第十四条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受理申请后三个月内对申报材料核查,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和验证。

第十五条 评价专家组依据信用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价结果经信用评价委员会审定后,由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发布。

第十六条 一次信用评价结果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进行复查,复查合格的继续享有原信用等级,不合格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信用等级。

申请单位取得信用等级一年后,即可申请信用等级升级,不受有效期限制。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信用评价委员会投诉。

第十八条 信用等级评定之后,若发现被评单位有未记录的或新产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不良信用信息的,收回其信用等级证书,并对其信用等级重新评价,根据新评价结果调整该单位的信用等级。

第十九条 参评单位在申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得有行贿、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等行为。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对初次申请的取消其参评资格;对已获得信用等级的单位,取消其信用等级并予以公告,且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二十条 评价专家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纪律,秉公办事,廉洁自律。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第六章 附则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为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局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并已经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九日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征集、处理、发布、使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单位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 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全国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平台),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制度的组织实施,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维护信用信息平台,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

第四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查询,信用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

承办单位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 鼓励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社团组织参与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测绘资质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六条 信用信息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 征 集

第七条 信用信息由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信用信息、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构成:

(一)基本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在资质管理、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方面履行基本法律义务的情况。

(二)良好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表彰、取得荣誉、科技创新、社会贡献等信息。

(三)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测绘资质单位受到行政处罚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或者裁定信息主体履行义务,以及其他不良行为信息。

第八条 信用信息征集包括以下渠道:

(一)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

(二)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

(三)测绘项目的发包单位提供;

(四)承办单位自行征集;

(五)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终审判决、裁定;

(六)其他有关渠道。

征集信用信息不得采用欺骗、盗窃、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

第九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保密、国家安全等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条 承办单位自行征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信用信息产生主体的确认。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已经依法公开的信息除外。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应当提供有关原始记录材料。

第十一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在本行政区域内作业的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并上传至信用信息平台。

前款相关信用信息涉及非本行政区域内注册的测绘资质单位的,应当同时转送至该单位注册地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涉及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上报至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资质单位自行填报本单位基本信息,其真实性由填报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承办单位应当按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征集的信用信息及时、客观地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建立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档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承办单位不得泄露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报告和未公开的信用信息。

第三章 发布查询

第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政府主动公开范围内的信用信息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前款之外的其他信用信息,由承办单位在征集获得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相关地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后依法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发布。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不得公开发布。

第十六条 基本信息的发布期至单位终止,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的发布期均为2年,不良信用信息的查询期为5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单位终止的,信用信息停止发布、查询。

第十七条 查询者应当向承办单位提交下列材料:

(一)明确查询目的的书面申请;

(二)查询者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省级以上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承办单位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供查询;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承办单位应予以拒绝并说明理由。

查询者所查询的信用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可以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依法获取。

第十八条 测绘资质单位可以从承办单位依法获得本单位的信用报告,其他查询者获取信用报告需经被查询的测绘资质单位书面同意。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应当与查询者签订保密承诺协议。查询者不得泄露所查询的信用信息或者用于约定以外的用途。

第二十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每年对测绘资质单位进行一次信用评价,并于6月底前公布评价结果。对取得测绘资质未满6个月的单位,不进行信用评价。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价标准》由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承办单位应当定期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表彰评优等工作时应当将测绘资质单位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第二十二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无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测绘资质单位,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给予测绘资质管理的适度优惠政策;

(二)给予测绘项目招投标等市场活动的优先政策;

(三)授予信用相关的荣誉称号;

(四)鼓励诚信经营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低的测绘资质单位,应当加强日常监管,必要时可以实施下列措施:

(一)对失信行为以适当方式予以曝光;

(二)依法向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有关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告知该单位信用情况;

(三)依法予以降低测绘资质等级、削减测绘业务范围或者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约措施。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四条 测绘资质单位或者查询者认为信用信息有误,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书面提出异议信息处理申请,并就异议内容提供相关证据。

异议信息处理期间,应当暂停发布、使用该信息。

第二十五条 承办单位自行收集的信用信息,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经核实异议信息确需更正的,应当及时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以及被征信单位;

(二)经核实异议信息无需更正的,应当书面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由提供信用信息的部门予以复核并出具书面意见。确需更正的,书面通知承办单位予以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测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的信用信息,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在收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予以更正。

第二十八条 承办单位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作处理的,异议处理申请人可以向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作出处理。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事项应当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

(一)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

(二)信用信息查询程序;

(三)获得信用报告的方式;

(四)异议处理程序;

(五)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将下列事项报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承办单位对信用信息征集、整理、查询的操作规则;

(二)保证信用信息平台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依法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一条 承办单位发生解散、被撤销、破产等营业终止事项时,应当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以下方式处理信用信息数据:

(一)移交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二)无偿转交给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承办单位。

第三十二条 承办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更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关委托;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录入信用信息的;

(二)虚构、篡改信用信息的;

(三)未及时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

(四)提供失实信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六)擅自披露测绘资质单位信用报告或者未公开的信用信息的;

(七)泄露信用信息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处理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以篡改、伪造、泄露信用信息等方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中各类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管理,可以依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篇3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1月13日

经市人民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 起施行。

天津市市长 黄兴国

2015年11月20日

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规范

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使用和管理

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在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

各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经 济组织。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包括行政机关在依

法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市场主体状况的信息,以及市

场主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

第五条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使用和管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及时的原则,保护国家秘密、商

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

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推进、监督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承担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公示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市场主

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市和区县级行政机关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整理、录入

本机关产生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由市级行政机关汇集后向天津

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 集。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本 业务系统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工作,开展数据核查。

第八条 行政机关和市场主体应当对其公示的信用信息的完

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行政机关整理、录入、归集、公示的信用信息应当与其在履

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用信息在内容上一致,并按照数

据规范要求保证数据质量。

市场主体报送、公示的信用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真实、合

法,并承担因报送、公示错误和遗漏引起的法律责任。

第九条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

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免费查询。

第二章 信用信息归集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目录和数据规

范要求,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目录由市相关行政机关共同编制,市市场

监管部门负责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审定。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之间应当共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可

以根据需要向其他行政机关提出需求,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

供,不能提供的应当作出明确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归集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包括:

(一)主体登记信息,即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等信息;

(二)行政许可信息,即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设立市场主体并从事有关经济 活动的信息;

(三)行政处罚信息,即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行政 处罚的信息;

(四)业绩情况信息,即市场主体获得国家、省部级表彰的 信息;

(五)其他信息,即行政备案、行政确认等市级行政机关认

为应当共享或者公示的信息。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产生、变更后

及时整理、录入、归集,并于20个工作日内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公示。

第十四条 市场主体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信

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市场监管部门报送上一报告,并向社 会公示。

当年设立登记的市场主体,自下一年起报送并公示报告。

第十五条 市场主体应当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

内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

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

(四)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

(五)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

(六)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十六条 市场主体发现报送或者公示的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修改;市场主体报告公示信息的修改应当在每年

6月30日前完成。市场主体修改信用信息的同时,应当公示修改

后的信用信息以及修改时间与理由。

第三章 信用信息公示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市场主体应当依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将依法履行职责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及时在信用

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

第十八条 市场主体登记、行政备案和行政许可信用信息公

示至市场主体终止时为止。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和业绩情况信用

信息的公示期限为3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 定。

第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公示的市

场主体信用信息。

经市场主体同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询市场主

体选择不公示的信用信息。

第二十条 市场主体认为行政机关公示涉及自身的信用信

息不准确的,可以向公示信用信息的市级行政机关提出,并提供

相关证明材料。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20个工

作日内书面答复申请人。

行政机关确认信用信息存在问题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 以更正。

第二十一条 市场主体未依照有关规定公示信用信息以及公 示信用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

营异常名录或者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

社会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的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并在3年内依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信用信息公示义务的,应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或者取消标注。

第二十二条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满3年未依照

本办法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市市场监管部门列入严重违法市

场主体名单,并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被列入严重

违法市场主体名单的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

得担任其他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市场主体自被列入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之日起满5年未再

发生不按规定公示信用信息以及公示信用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

虚作假情形的,由市市场监管部门移出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市场主体公示信用信息的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市场主体应当配合,接受询问调

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材料。对拒绝配合的市场主体,应

当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第四章 信用信息使用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经营、投融

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取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

格、资质审核、监督检查等工作中,应当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作 为重要考量因素。

第二十五条 本市建立跨部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按照守

信市场主体一路绿灯、失信市场主体处处受限的原则,实施从市

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用约束。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市场主体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等的失信

市场主体依法采取限制或者禁入的惩戒措施。

第二十六条 本市实行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以公示的信

用信息为依据,将信用风险等级分为良好、警示、失信、严重失

信四个类别,分别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并向社会公示。

行政机关应当依据风险等级、监管职能和法律、法规、规章

规定的其他分类,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

市场主体有重大实绩的,应当酌情对其信用风险等级予以调 整。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建立市场主体随机抽查联合

检查制度,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随机抽查联合检查工作的组织和 领导。

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信用风险分类,按照公平规范的原则,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区县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市市场监

管部门抽取的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组织跨部门联合检查。

对举报投诉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

等情况的市场主体,各行政机关应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对矿山开采、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道路

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环境保护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领域,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不

适用随机抽查联合检查制度。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依规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取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除经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外,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用途。行政

机关不得公示非本机关收集、储存、管理、统计和分析生成的信 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

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的,由上级主管机关给予通报批评;造成

社会负面影响和市场主体重大损失的,由上级主管机关依法处理;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及时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二)因工作失误造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错误、遗漏并 产生不良影响的;

(三)以不正当手段采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四)篡改、虚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披露或者泄露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六)未按规定对市场主体认为不准确的信用信息作出答复

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予更正的;

(七)非法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的;

(八)公布非本机关收集、储存、管理、统计和分析生成的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

第三十条 市场主体有下列情形的,由有关行政机关责令限

期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未按要求公示信用信息,或者虚报、漏报、迟报信用 信息的;

(二)非法修改公示的信用信息;

(三)未按照行政机关要求及时更改公示的信用信息。

第三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非法获得他人信用信 息,或者将获得的他人信用信息用于非法途径的,应当依照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开展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情况

应当列入政府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第三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

织,应当适用本办法关于行政机关的规定归集、公示、使用和管

理相关市场主体信用信息。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按照局机关学习制度的统一安排,由我来和大家进行一些学习交流。今天主要向大家汇报的是“信用体系建设与市场主体信用若干问题的思考”,这个题目有点大,实际上更多的是做个关于市场主体信用工作的一些思考。由于因为本人接触诚信工作,很多东西都还在熟悉和学习阶段,有讲得不对和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信用体系建设

(一)信用体系的推进进程:

1、我从网上收集了我们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下面这个大事记。

2002年3月12日,孙孚凌、胡启立、经叔平等几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提案(这个是查到的较早体现信用体系这个词的官方说法)。

2002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200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征信管理局,统一管理和规范金融机构的征信管理工作。

2003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2003年,上海市工商局宣布从2003年起退出“重合同、守信用”评比活动。评比则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参加。(这项改革是和国际通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惯例接轨的。这结束了为时17年由政府主导的企业评比,当然这个是形式上的,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也清楚。)

2004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表示:今后将全面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依法加大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力度,力争到2007年底实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全国联网。(直到2016年的年底,全国一张网才算是刚刚打通,这项工作上总局可以说是放了卫星的)。

2005年5月1日,《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内地方政府首个关于企业信用征信服务的规范性文件。

2、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议精神:

(见PPT略)

从上面这些材料可以看出,直到今天,我们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搭建完整体框架,加上表里没有列出来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行政法规也只有两三个,信用建设依据主要以部门规章和文件为主。立法上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装进去,也有很多内容需要修改完善。

(二)信用体系包括哪些范畴

我们常说的信用体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给了我们答案。按照国务院对此的归纳总结,一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1、政务诚信建设。政务诚信又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其中公务员这块明确要求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增强公务员法律和诚信意识。最近省政府下方的方案中,公务员个人征信记录比如银行贷款出现不良都会影响到公务员的个人评优。现在贵阳市白云区等三个地区被省政府确定为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

2、商务诚信建设。商务诚信一共包括了14个方面的内容。而工商部门涉及的,仅仅只是其中两块内容,一是流通领域信用建设;二是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所以我认为这就是诚信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设在发改委和央行的原因,总局和省局层面好像是很想争取牵头的。

3、社会诚信建设。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

4、司法公信建设。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不涉及不予叙述。

二、市场主体信用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17‟6号文件《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重点责任分工方案也已经出台,另外省工商局的工作要点也于2月16日下发,综合这几个主要文件精神来看,今年的市场主体信用工作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根据国务院十三五规划的第四章第二点健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要求,下步重点工作为: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易安全,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适时修改完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明确企业信息公示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企业年报的公示率和年报信息的准确性。指导市场主体及时公示即时信息,强化对与市场监管有关的出资、行政许可和受到行政处罚等信息的公示。

在这项工作里面具体我们市县这两级,最迫切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年报宣传,提高企业年报的公示率和年报信息的准确性。今年有所变化的年报率的提法有改变,以前是不得低于上年报率,现在省局下发的几个方案里都变了。当前表述为“继续保持2015企业年报的良好势头,努力争取在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增比进位”。按照这个,我们在年报这块上的提法也相应做了调整,做到“努力争

取在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增比进位。”

也就是说我理解现在不是强制以上年报率硬指标来做为依据,这是给基层减负了。另外毕节还做了一个试点,就是总局要求的在每个省选择一个地级市进行2016企业年报工作试点。试点地区仅通过宣传和通知联络员一次的方式来督促企业年报,其年报数据不参与年报工作期间的通报与排名。当前的各项试点都是增加工作量,只有这个试点是基层喜大普奔的减少工作量,希望以后能推开。

回到我们的工作,为做到增比进位,年报宣传督促工作仍然不能放松。我们2015年的企业年报率是81.98%(剔除僵尸企业后我们上报的数据是85.19%)在全省的排名是第七位。这是我们的基准线。

1、年报是什么?

按照总局年报培训会上的解释:年报就是企业的基本信息。(1)这是一种法定公示义务。是企业在工商、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后,义务向社会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让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对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让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的存续和经营状况而填报的信息。(2)年报是企业积累信用的过程。企业自主填报年报后,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企业填报的信息来了解和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变动等情况。从履行法定义务的角度讲,企业在1月1日至6月30日之间任何时间进行年报,结果是一样的,但从积累信用的角度讲,企业越早年报,就会越早建立起信用记录,也越有利于公众尽早了解企业信息。(3)年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年报记录了市场主体的基础经营活动信息,有利于市场主体之间彼此掌

握和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市场活动,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总之,企业年报关乎诚信、关乎机遇、关乎未来,不报、晚报和错报都将影响企业发展。

2、提高年报率

去年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电视台、电台、报纸公告以及通信公司发送短信,各县局采取的主要是印发宣传资料、开培训会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受众太广容易被忽视,其次费用太高,最后还有发动全局打电话、甚至到企业住所地等办法。今年这些办法仍然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另外还有一些思路:

(1)使用年报提醒章。印章内容为“请于每年1月1日到6月30日申报上年报”,盖在申请新设立、变更登记、换照等新颁发营业执照上。这块工作市局已经做了,2月中旬起开始使用,同时我们下发了通知要求全市范围内比照执行,统一加盖于执照相对固定的位置,让企业拿到执照就能醒目地看见年报提醒。

(2)建议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增加倒计时窗口。公示系统原来叫做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现在改名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改名是为了统一界面、统一功能、统一名称,也更权威。这个系统现在查询量惊人,我在网上查到了甘肃省公示系统这两年来的查询量达到了1.66亿次,贵州省的没有查到,但是我们是同批次建立和通过总局验收的,数据应该差不多。查询人基本都是企业、银行等相关单位,这么大个平台没有宣传功能实在是可惜了。我们向

省局建议了在公示系统上标注或者以漂浮广告形式做倒计时提醒,让企业及查询单位一进入网站就能醒目地看到倒计时窗口。这个建议省局也觉得很不错,但是由于公示系统网站现在是全国一张网,省局也无权增加或删减内容,不过诚信处已经把这个意见反馈给了国家局。

(3)尽快增加公示系统手机版应用功能。贵州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手机版应用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运行。系统目前主要用于查询企业信息,不具备年报和即时信息填报功能。这个我们已经建议省局尽快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便捷填报和查询。

(4)其他方式。比如加强我们局官网发布信息(我们已经做了漂浮广告)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等,提炼出通俗易懂的提示,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据了解现在局里面的公众微信号有1000多人,关注还不够广泛,信用科、登记窗口等可以请企业办理业务人员关注。另外要加强与其他几个与企业密切相关的部门的沟通协作,比如税务部门,还有就是银行的对公窗口,能否由我们协调相关部门在税务窗口、银行对公窗口张贴我们提供的年报提醒宣传单等等。

为了提高年报率,福建省工商局拍了《网红是怎么创业》的宣传片,已经成功刷爆了福州人的朋友圈。该片讲述了一个福州网红携手富土康质检员张全蛋创业,在企业做大后,却因企业没及时做年报,而最终破产的故事!后期福建省工商局再推出《因为这件事,江左盟差点解散了„„》,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神广告。看了这个神广告,企业不敢不年报!

从这个视频看得出福建省工商局已经拼了,但是,根据去年总局

通报的全国各省2015年报通报,福建省工商局年报率低于全国平均数。所以只能说不是同志们不努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提高年报准确率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年报率的提高只是基础工作。要达到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年报的准确率的提高才是更深层次,是量变到质变的累积,也是难度更大的工作。当前一个普遍情况就是企业随意填报、错误填报的比例较大,很少有企业填报没有问题的。

我在窗口时有次接到个投诉电话,有个企业的反映说我们网上年报这个根本不能操作,问他怎么回事,她说我们的验证码怎么都提示错误,我说不应该啊,我基本天天都要操作没发现系统出错噻。问了半天才搞清楚,公示系统有验证码提示:五加上零等于?这个人就跟着输入五加上零等于?点击确定提示错误,又换验证码说陆减壹等于,他继续照着输入,这输一辈子都输不对。这个智商也是基本告别年报了。现在全国统一了验证码,拖拉拼图更简化以方便群众。

另外从我们办理的异常经营名录移出工作就能看出,很多企业因为不理解而随意填报数据,导致需要二次办理移入后才能修改数据,然后再次办理移出,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企业股东、许可等即时信息等更是很大比例均未填报,今年增加社保的几项数据,我随机查看了部分企业已经填报的均为0,显然不符合真实情况。

企业都是如此更别说我们全市28万户的个体户了。应该说要提高年报准确率还有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当前可以操作的一项工作是,省局正着手制定《企业联络员管理办法》,今年年报可用联络员信息登录,相应的模块也在修改当中,到时候联络员信息可以批量采集,然后就可以采取办法指导企业联络员更为严谨地填报年报。但是问题是联络员只有换照企业才采集了,按换照比例仍然有一半的企业没有联络员。

附:企业年报抽查中发现的17种常见错误:

4、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是2017年12月31日,这是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的截止时间点。自2018年1月1日起,未换发的证照不再有效。但是从省局2月份刚刚通报的换照率(包括换照和变更)来看,全省存量企业的换照率仅仅只有40.13%(这个我们市局窗口已完成换照3212户,占5634户总数的56%),也就是说全省还有六成的企业没有办理换照,到期后这么大数量的企业营业执照不再有效影响是惊人的,今年下半年工商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2018年6月30日,今年是年报实施的第四年,也是异常经营名录实施后的第三年,可以预见的到期后一大波的异常经营名录企业将转为严重违法企业。对严重违法企业的管理又是一个大问题。比如,根据法条,提前60天就要发布公告。又比如,按规定有些企业必须纳入严重违法企业。我们去年我们注册科撤销了一个企业的变更登记,按照法条这家企业就应该纳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录内,但由于跨部门之间法律法规的不熟悉,所以我们也忽视了。另外严重违法企业库直接进不去,现在想移入都无法操作。

(二)强化企业信息归集机制。

企业信息归集是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的基础。加强信息整合,建立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机制,整合各部门涉企信息资源,解决企业信息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问题。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单一来源制度。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企业基础信息和政府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其他监管信息,全部归集到企业名下,形成企业的全景多维画像。建立跨部门信息交换机制,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交换共享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健全信息归集机制,完善企业信息归集办法,定期公布涉企信息归集资源目录,制定信息归集标准规范,提升信息归集的统一调度处理能力和互联互通的协同能力。

这项工作因为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说操作难度较大。

(三)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发挥企业信用监管的作用,推动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将信用承诺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在各地区、各部门“黑名单”管理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黑名单”管理规范。完善法定代表人、相关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限制制度,将信用信息作为惩戒失信市场主体的重要依据。实行跨部门信用联合惩戒,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治力度,对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失信市场主体,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政府采

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实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依据企业信用记录,发布企业风险提示,加强分类监管和风险预防。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联合惩戒迅速增强

(1)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正式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截至2015年12月底,已向社会公众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308.02万例。

(2)2014年3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等8部委、单位下发关于印发《“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通知(文明办[2014]4号)。

一是禁止部分高消费行为,包括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旅游;二是实施其他信用惩戒,包括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以上两条的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三是失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此条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46条和国务院《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4条)(3)2015年9月,发改委、最高院、工商总局等33家单位联合下发《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财金[2015]2045号)。将联合惩戒的领域扩大到13个大类。

(4)2016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44家部委《关于对失

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备忘录》共提出55项惩戒措施,分为八大类。《备忘录》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联合单位多、惩戒措施多。截至目前,这次的联合惩戒备忘录联合单位最多,惩戒措施达55项,惩戒单位和措施之多在历史上少见。二是惩戒力度大。在信用信息共享基础上,原来由一个部门在一个领域对失信当事人实施惩戒,现在变为由多个部门在多个领域对失信当事人共同实施惩戒。惩戒的对象既包括失信的自然人,也包括失信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三是影响范围广。涉及金融机构审批、民商事交易安全、食品药品经营、安全生产、旅游、度假、限制出境及定罪处罚等30多个重点领域。四是双向共同惩戒。《备忘录》中各项惩戒措施的落实,都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实施惩戒,并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失信信息和惩戒措施。可以说法院与工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门。

以上两点市局机关要具体操作的不多不展开讲。

(四)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双随机监管本是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探索的一种新的监管方式,但出乎人们预料的是,这一探索很快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十分罕见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确认。一个地区的一种微观监管方式被上升到如此高度,并从局部推向全国,这就意味着双随机监管将成为最常态的监管方式,最基本的市场监管制度。此前发布的《工商总局关于新形势下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实

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所有监督检查都必须通过“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鼓励地方把“双随机、一公开”扩展到相关政府部门、扩展到对市场主体的各项检查事项上,建立政府部门的“随机联查”制度,发挥跨部门联合惩戒的作用,切实减轻分散检查对企业造成的负担。

1、根据总局和省局工作要点,今年将实现抽查事项全覆盖。总局在今年1月份发布了第一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是“双随机”抽查工作的基础。在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工商总局确定将直销违法行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拍卖活动资格、公示信息、登记事项、广告违法行为、商标违法行为等12项工商检查事项纳入《清单》,要求100%全部实施随机抽查。《清单》还明确了各检查事项的检查主体、检查依据、检查内容。其中检查内容包括了40项检查内容,很多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2、按照发改委要求,今年将开展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对企业“一次抽查,全面体检”。

市发改委的要求,市级25家部门将开展联合检查。

3、新型监管方式带来一些思考

(1)关于综合执法。据《中国工商报》,目前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副省级市、四分之一的地级市、三分之二的县实行了市场监管 12

综合执法。“三合一”占一半以上,还有的是“四合一”、“五合一”的模式。

(2)双随机PK网格化:孰优孰劣?双随机的最大问题就是忽视了目前大量存在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

双随机的要有双清单,即执法人员清单和执法对象清单,执法人员清单不是个问题,而执法对象清单一定是取得生产经营资质的合法生产企业、个人或者其他组织,那么存在于清单外的大量未取得生产经营资质的非法生产经营企业、个人或者其他组织呢?是不是永远不是执法的对象了?

而网格化是区域责任,是执法人员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责任担当,不管是有证的还是无证的,是合法的生产经营者还是非法的生产经营者,都是你的监管责任,无旁贷。应该说,双随机与网格化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各有其用武之地,应当优势互补。以双随机作为行政执法手段和方法的全部、主流、甚至是唯一,是不科学的,是有违行政监管的基本规律的。双随机作为行政执法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是之一,其长处显而易见,更多的适用于上层行政执法机关组织的具有较强专业性、技术性的全面执法检查。

不要盲目的追随双随机,而忽略甚至否定抛弃网格化。(3)“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在实际操作遭遇的困境 全国推行了“双告知”“双随机”抽查等系列措施。部分监管部门在工商部门登记制度改革后,部门的不适应随之爆发,监管执法成了大问题。比如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在深圳审批程序调整后,娱乐、印刷、网吧等21个原本由监管局和文体旅游局共同查处的执法事项,一下子全部落到了文体旅游局一家头上。为此部门间反复磋商,先是要求保留前置,后来无奈接受只能申请人员扩编,还是解决不了,再后来深圳文体旅游局想了新招,说经过多次调研网吧审批没有必要,报请上级部门要求取消网吧审批项目,但因上位法限制,一直未能实现。

深圳文体局这个还是懂法明白监管职责的。这里顺便说一下,“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这个原则在执行中困难重重,很多人根本没有理解是什么意思。去年我参加了政府的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要打击非法营运的,交通运管局报给政府的方案中,明确写着某些汽车租赁公司搞非法营运,由于是工商部门登记,所以根据“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这些公司就应该由工商部门来监管,也就是认为非法营运也就是超范围经营,那就是你工商部门的事了。按照这个逻辑,所有公司、所有市场经济主体都是工商部门管,因为你办了执照就是你审批的,公司开展任何经营行为只要违法肯定都是超范围经营;没办的就更直接构成无照经营了。完全没理解国务院的文件哪。这个这还没完,关键政府领导直接就同意了,要求工商部门牵头马上开展整治,根本不给我们解释的机会。我也是醉了!

泰州市区农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条为加强农贸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管理,维护交易秩序,保护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市区农副产品价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是指由开办者提供固定场所、设施,经营者进场进行集中和公开交易农副产品,并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市场。

第三条泰州市区范围内农贸市场的开办、经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各区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农贸市场管理工作,加强对农贸市场文明创建、卫生创建、环保、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理。

第五条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商务部门牵头负责对市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和管理进行综合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比。

第二章市场开办

第六条市区农贸市场规划系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需调整规划的,须经市商务部门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报批。

第七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市场,新建规模居住小区均须按规划同步实施农贸市场建设。对原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的农贸市场,按政府三年改造规划实施改造,政府投资改造后,其摊位费总额自改造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提高。农贸市场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变更用途。

第八条新设立农贸市场,需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并向市商务部门备案。必须保留10%的自产自销摊位,其余摊位可出租给经营者。

第九条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和新建的农贸市场,在收取摊位费时,应按照《泰州市城区集贸市场价格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向市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环境卫生管理

第十条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由开办者负总责,并接受有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市场环境卫生应按以下要求实行包干制度,明确包干负责人并在相关协议中予以明确:

1.农贸市场必须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原则上每1000平方米配备两名保洁人员,负责通道、墙壁、墙顶、门窗、灯具、柱子、下水道、窨井、厕所、垃圾(箱)房及外立面等的卫生清洁,做到室外垃圾收集房垃圾日产日清,室内垃圾房每日清运不少于两次,并定期冲洗;

2.经营人员要实行环境卫生区域责任制,全天候负责本经营店面、摊位、柜台侧面、地面(立柱)经营器具等清洁卫生工作,做到无积水外溢、无散落垃圾;

3.农贸市场须配备专职环境卫生监督员,按照长效管理要求实行巡查管理,组织督促做好各责任包干区内的卫生保洁工作。

第十一条农贸市场应统一配置垃圾箱(桶),妥善安置在公共部位及发放经营户使用;经营人员不得向场外通道及经营区域内随意扔蔬菜叶、皮、壳等,所有垃圾及废弃物必须入桶,外溢垃圾要及时清扫,确保经营区域内干净整洁。农贸市场对经营人员的垃圾及废弃物集中收取并及时清运到垃圾房。

第十二条农贸市场定期组织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开展除“四害”活动,对家禽、熟食、肉制品经营区、厕所等重点区域经常冲洗、消毒,保持干燥、无异味,并承担场外责任区的“门前三包”责任。

第十三条经营人员筐篮、刀剪、加工器具等工具及雨具、围裙等个人用品应按农贸市场的统一标准整齐划一放置,做到秩序井然、清洁卫生。禁止乱挂乱吊、乱堆乱放、乱涂乱画。

第四章经营秩序管理

第十四条农贸市场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须配备市场秩序、环境卫生、车辆停放、食品安全、动物防疫、台帐资料、信息宣传、设施设备、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等专、兼职人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十五条农贸市场应建立健全并公布相关基础管理制度,包括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商品检验制度、市场承诺制度、投诉制度、公示制度等。

第十六条农贸市场应编制《市场管理工作手册》。内容包括管理工作流程、各部门职责及责任制度、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应知应会和考核制度、设施管理、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经营户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

第十七条农贸市场实行“五公开一监督” 管理制度。即:市场管理人员姓名、职务、职责公开,管理制度、法规公开,摊位(营业用房)安排公开,费用收取标准公开,奖惩事项公开,自觉按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十八条农贸市场应建立经营人员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入场经营人员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并与入场经营人员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建立经营人员台帐档案。

第十九条农贸市场要监督经营人员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热情服务,无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少两、哄抬物价等行为,并通过退出市场等惩罚措施,及时清退严重违规经营者。

第二十条农贸市场应设立消费者投诉受理室、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并通过合同与场内经营者约定消费者侵权损害赔偿办法,及时处理交易纠纷投诉和消费投诉,并做好台帐记录。

第二十一条农贸市场要设立公平秤,并监督经营人员全部使用经法定机构检测合格的秤具,不得擅自拆装,如有损坏及时向市场或质监部门报告。市场必须配备标准砝码,定期对经营人员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校验。

第二十二条农贸市场应加强对消防、治安等设施的定期检测、排查、维护,确保完好、正常、安全运作,杜绝任何安全隐患。

第二十三条经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进场协议签订的经营范围经营,不得超范围经营,不得在店外、摊外、倚门或者市场内流动经营。

第二十四条经营人员未经农贸市场许可,不得在市场内使用明火操作,不得擅自改动用电线路和使用大负荷电器、乱接乱拉电线等;同时不得遮挡、圈占、埋压公共消防设施。

第二十五条农贸市场要推行以诚信为核心的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经营户信用分类认定标准,并在经营户醒目位置公示信用等级。

第二十六条农贸市场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经营人员营业期间应衣着文明、用语礼貌、守法经营,其他工作人员应佩证上岗,作风正派、文明礼貌。

第五章商品销售管理

第二十七条农贸市场应认真贯彻落实商品销售明码标价制度和摊位费公示制度,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可采用大型电子显示屏、区间价格显示屏、标价签(卡)、标价牌、价目表、收费公示等形式。

第二十八条农贸市场应在主要出入口墙面设置公示栏、导购图、宣传栏、商品参考价及各项市场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农贸市场摊位设置应划行归市,商品区域标志明显,摊位号标识清晰,摊位营业执照或其他经营许可手续应统一位置悬挂(自产自销区除外)。

第三十条商品出样应分类陈列、摆放整齐划

一、具有美感,摊位上不得铺设任何与商品经营无关的辅助设施,如泡沫、塑料、木板、砖块等,具体要求如下:

1.蔬菜类:蔬菜上柜销售前需加工整理,包括去泥、去黄叶、去根,提供净菜或半净菜上市。摆放应不超出柜台前端挡板,柜台及通道地面保持干净无积水。需用扎把的蔬菜采用无毒绳索整齐捆扎,散装蔬菜排放整齐、分类陈列、方便挑选、不得将蔬菜装在箩筐内直接上柜;

2.水果类:水果陈列宜按品种规格整齐排列、摆放美观;

3.鲜肉类:肉类商品不得着地存放,不得接触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保持销售场地及设备的清洁卫生。鲜肉及其产品实行索票、索证制度。当天销售结束后应对场地进行清洗,并应每周进行一次消毒。刀具、砧板、绞肉机、容器等应每天清洗。冷却肉和肉类制品应在透明冷藏柜中出样销售;

4.水产类:鲜活水产品销售应饲养在固定的水池中或使用市场统一提供的容器,不得使用自带塑料盆。所使用的低噪音增氧泵应安装牢固,管线排列整齐,严禁乱接乱拉。剖鱼必须在操作台上进行,严禁直接在地上操作,鱼鳞、内脏等废弃物应当放置回收桶,由农贸市场集中收集并及时处理,操作台必须及时清理冲洗,每天营业结束后要对柜台设施进行水冲清洗,保持操作台、出样池及地面清洁干净,做到“三无”:无污物、无血迹、无异味;

5.活禽类:活禽存放做到水禽与其他禽类分开,严禁混养。宰杀与销售要分离并设置专区,同时销售区和宰杀房要做好地面、禽笼、柜台、玻璃、窗户、墙壁、水池的及时清理,保持清洁。做到“五无”:无粪便、无污物、无血迹、无禽毛、无异味;

6.豆制品类:经营人员采购豆制品时必须向生产企业或供货商索取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和食品安全许可证明及进货凭证存档备案。柜内配备防蝇设施,有条件的农贸市场须放置冷柜内陈列、销售;

7.熟食类:熟食经营户要具备相应的卫生设施,经营人员采购熟食品时必须向生产企业或供货商索取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安全许可证明及商品检验合格或检验结果报告单存档备案。熟食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期内的健康证,在上岗时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严禁直接用手触摸食品。砧板、刀具、抹布等工具每天必须按规定清洗消毒使用;

8.小商品类:小商品摊(店)内商品摆放应注意美观,不得凌乱或随意置放,不得超出划定区域,占用公共通道出摊经营。

第六章食品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品,不得销售:

1.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

2.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3.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4.使用的包装材料、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

5.依法应当检疫检验而未经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未按照规定佩带免疫和检疫标识的畜禽及其产品;

6.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

7.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第三十二条农贸市场开办方应明确和落实场内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猪肉等重点商品的准入索证索票、溯源、台帐监管等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好台账,归档管理。同时,应组织定期抽查,对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第三十三条农贸市场应设置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室和专职检测人员,并配置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检测设备,对蔬菜残留农药、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双氧水、亚硝酸盐等进行抽检,做好台帐记录,并把检测结果及时在市场公告栏予以公布。同时,应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检查。

第三十四条农贸市场要督促熟食制品和现制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及从业人员卫生健康状况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关要求,发现危及食品安全行为时,应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农贸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禁止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购物袋,鼓励选用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并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经营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市场管理人员的卫生检查,并服从管理。

第七章停车管理

第三十七条农贸市场停车场地应设专人负责车辆管理,人员配备标准为:2000平方米以下的农贸市场至少配备1人,20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至少配备2-3人。车辆管理人员必须统一佩证上岗。

第三十八条经营人员和消费者车辆应分设区域划线停放,车辆管理人员要全天候实行动态督察纠正,做到停放有序、摆放整齐。

第三十九条经营人员与消费者的车辆在营业时间内不得进入市场,如有特殊情况需事先征由市场管理人员的许可,并听从指挥。

第四十条农贸市场要组织专人加强对经营人员上菜进行管理,经营人员每天用于进出货的车辆应当在市场规定的时间、通过规定的进出货通道进入市场,不得拥挤、抢道、嘈杂,确保进出货有序,并尽量减少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商务、工商行政管理、农业、价格、食品监督、卫生、动物检疫、质量监督、城市管理、公安和财政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共同做好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商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和行业管理规划,推进行业组织建设、开展行业交流、指导行业自律,并组织对农贸市场管理进行考核。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农贸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监督抽查并公示,查处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的行为。

价格部门负责农贸市场收费和农副产品交易价格行为的监督管理。

食品监督部门负责对农贸市场餐饮消费环节等进行监督管理。

卫生部门负责对熟食经营者卫生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动物检疫部门负责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市场开办者履行畜禽产品检疫检验合格证明的查验义务。

质量监督部门负责依法对农贸市场实施计量监督管理,查处计量违法行为。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农贸市场市容环境卫生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市场建立长效保洁措施。

公安部门负责对市场的治安管理,落实安全保卫措施,依法查处市场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各种扰乱市场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部门负责农贸市场建设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拨付和监管。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市场开办者、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任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和法规性文件有关公开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

第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第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编制公众参与篇章。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没有公众参与篇章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 公开环境信息

第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第八条 在《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公告:

(一)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

(二)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

(三)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信息公告方式。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公开便于公众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

(一)在特定场所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

(二)制作包含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专题网页;

(三)在公共网站或者专题网站上设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链接;

(四)其他便于公众获取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的方式。

第二节 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在其政府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并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审批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后,对公众意见较大的建设项目,可以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决定后,应当在政府网站公告审批或者审核结果。

第十四条 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征求意见的公众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所回收的反馈意见的原始资料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进行审议,判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时,应当认真考虑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处理建议。

第十八条 公众认为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公众意见未采纳且未附具说明的,或者对公众意见未采纳的理由说明不成立的,可以向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并附具明确具体的书面意见。 负责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公众意见进行核实。

第三章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调查公众意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并应当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完成。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调查内容的设计应当简单、通俗、明确、易懂,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显诱导的问题。

问卷的发放范围应当与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相一致。

问卷的发放数量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咨询专家意见可以采用书面或者其他形式。

咨询专家意见包括向有关专家进行个人咨询或者向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集体咨询。

接受咨询的专家个人和单位应当对咨询事项提出明确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回复。对书面回复意见,个人应当签署姓名,单位应当加盖公章。

集体咨询专家时,有不同意见的,接受咨询的单位应当在咨询回复中载明。

第二节 座谈会和论证会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决定以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根据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因素和评价因子等相关情况,合理确定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主要议题。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召开7日前,将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等事项,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结束后5日内,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制作座谈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并存档备查。 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应当如实记载不同意见。

第三节听证会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下简称“听证会组织者”)决定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10日前,在该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公共媒体或者采用其他公众可知悉的方式,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听证事项和报名办法。

第二十五条 希望参加听证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听证会公告的要求和方式提出申请,并同时提出自己所持意见的要点。

听证会组织者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在申请人中遴选参会代表,并在举行听证会的5日前通知已选定的参会代表。

听证会组织者选定的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第二十六条 听证会组织者举行听证会,设听证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组织的代表参加听证会时,应当出具该组织的证明,个人代表应当出具身份证明。

被选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因故不能如期参加听证会的.,可以向听证会组织者提交经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七条 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遵守听证会纪律,并保守有关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八条 听证会必须公开举行。

个人或者组织可以凭有效证件按第二十四条所指公告的规定,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旁听公开举行的听证会。 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及人选由听证会组织者根据报名人数和报名顺序确定。准予旁听听证会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旁听者不享有听证会发言权,但可以在听证会结束后,向听证会主持人或者有关单位提交书面意见。

第二十九条 新闻单位采访听证会,应当事先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

第三十条 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会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

(二)建设单位的代表对建设项目概况作介绍和说明;

(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做说明;

(四)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公众代表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解释和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和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进行辩论;

(七)听证会公众代表做最后陈述;

(八)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三十一条 听证会组织者对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

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会主要议题;

(二)听证主持人和记录人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时间、地点;

(五)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代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作的概要说明;

(六)听证会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七)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代表对听证会公众代表就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问题和意见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八)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九)听证主持人认为应笔录的其他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交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审核并签字。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第三十二条 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举行听证会的,适用《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办法有关听证会的规定。

第四章

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规定,在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进行审查时,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是否依法举行了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二)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是否认真考虑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了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审查意见时,应当就公众参与内容的审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报送审批机关。

审批机关在审批中应当充分考虑公众意见以及前款所指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审查结果的处理建议;未采纳审查意见中关于公众参与内容的处理建议的,应当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七条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机关,在组织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本办法征求公众意见。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关于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节假日。

上一篇:参观家风教育基地有感下一篇:陕南移民搬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