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多角度完善教学内容

1. 篇名的解析。

《内经选读》课的原文往往节选自《内经》的某一章节, 只有把这段原文放在这一章节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那么, 我们就很有必要把《内经》此章节篇名的含义加以解释。《内经》篇名有一定的命名规律, 有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还有的以示该篇与他篇的区别, 如《素问·五脏别论》, 还有的是说明该篇在《内经》成编时的流传方式。而大多篇名是概括原文所论内容, 篇名往往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涵, 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 了解篇名的主要内涵对理解所节选的原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第四单元血气精神中第一段原文选自《灵枢·本神》篇, 本神是本于神的意思, 即是讲解“人之神”的, 那么在未读原文之前我们内心就会对原文有一些初浅的认识, 对本段原文的渊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起来也会更有的放矢。

2. 原文的朗读与背诵。

《内经》是一篇篇内涵深刻的美文, 其不仅富有深刻的医理, 而且行文流畅, 文采飞扬,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其时代久远, 所以一些字词的读音与现代有所差异, 读音不同则含义不同, 所以首先要读对、读准, 课上朗读原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内经》中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很多, 一个“能”字除原有“能够”、“才能”等词义外,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句中作“耐”解, 读作“耐”;在“阴阳更胜之变, 病之形能也”句中与“态”同义, 读作“态”等等。《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一些篇章所包含的医理和哲理值得我们一生回味。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多次的诵读能够增加对原文内涵的理解。简单的学习根本不能领会《内经》原文深刻的内涵, 所以要求学生对一些经典原文进行背诵是非常必要的。

3. 字、词的含义。

学习《内经》必须弄懂文理和医理, 而弄懂文理和医理则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常有不同的含义, 只有明确字词的含义才能理解原文的主要内涵。例如“卒”字, 《灵枢·玉版》“土卒无白刃之难”句中作“士兵”解;在《素问·评热病论》“愿卒闻之”句中作“详尽”解;在《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句中作副词“只”解;在《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句中通“猝”。而且, 《内经》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字”。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 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别字)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 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 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在《内经》课本中通假字常用“通”来表示, 而古今字常用“同”来表示, 在讲述过程中必须对字词的含义和读音进行强调, 否则学生不加以重视则容易读错, 并造成词义的曲解。

4. 修辞手法。

《内经》还贯用一些修辞手法, 而达到行文流畅的目的。例如《内经》原文中常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如《素问·举痛论》“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意思是:客于脉外血少、气亦少, 客于脉中气不通、血亦不通, 其中气和血互文, 完善其含义则是“客于脉外则气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血不通”, 这样显然有些重复累赘, 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缺陷。另外, 还有一种修辞手法也较常用, 称“举偶”, 即举一反三之义, 如《灵枢·口问》“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句中以“寒暑”赅六淫, 以“喜怒”以赅七情。

5. 注家的解释。

《内经》的注家及其注本, 是古代医家研究《内经》的经验结晶, 是我们学习《内经》的重要借鉴。但由于历代注家所处的时代不同, 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的差异, 所以对同一问题往往会出现多种分歧。所以, 我们在讲解某一段原文时, 可以参考多个注家的见解, 进行分析对比, 然后总结分析, 有选择性地进行解释, 从而弄懂其文理和医理。对于某些重要条文的理解, 则需要对不同注家的观点进行对比, 丰富原文的内涵。例如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理解, 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论述, 马莳、高世拭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 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 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 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 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通过对不同注家观点的解析, 使同学对原文内涵的理解更为丰富和深刻。

6. 联系上下文对原文进行分析。

《内经》课本往往只是从原文中节选某一段落, 但其段落的含义必须在全文的语境下进行理解。所以, 在学习讲解时需联系上下文, 才能更好地抓住其本质内涵。《内经》是古典文化的结晶, 学习《内经》和学习古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要弄懂文理, 能够掌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涵, 所不同的是, 《内经》毕竟是医学专著, 所以还要结合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弄懂它的医理。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治病必求于本。”联系上文“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就可以理解“本”是指“阴阳”, 因为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法则和规律。

二、多元式创新教学方法

1. 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 模拟性地导入临床病案, 实施较为容易, 同时可以弥补我们临床课教学缺少课间实习的不足, 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提高我院的素质教育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首先从《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经典医案著作, 把与《内经》教材的经典理论条文相符合的病案进行摘录, 与经典条文理论相匹配, 形成教材参考资料, 在条文讲解时引入运用。在运用过程不断总结经验, 丰富和修订医案内容。在这里强调的是, 案例教学法虽然被运用到中医学的各门学科, 每个学科有其独特性, 需要经过必要的教学改革研究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案例教学方案和医案参考资料。医案参考资料并非在《内经》理论之后医案的简单罗列, 而是经过调研和总结研究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经典医案与理论资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可按照不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初期, 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期, 以问题为主导入案例分析;在教学后期, 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并在学生和教学督导中进行问卷调研, 不断总结完善, 形成适合《内经》课自身特点的案例教学方法[1]。

2. 自主学习教学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某一些较易理解的篇章, 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 而后对中心思想进行把握。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足之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 课堂自学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使讲授时间远远不足;而留给学生课后自学, 往往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自学, 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3. 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对某一些篇章进行全面地查阅资料准备,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 承担教师的角色。一个问题只有弄明白, 才能讲明白, 所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以讲授者的态度去学习, 而且讲明白还需要旁征博引, 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整理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角色转换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对课堂进行一定的组织, 对学生进行提前分组, 需要发现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提前的布置, 以免耽误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 角色转换教学法只能针对少数的学生来承担教师的角色, 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没有承担教师角色的同学也不能有更深的体会。

三、多方面应用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内经》是经典课程, 文字的东西多, 而图片资料少, 不能更好地显示多媒体在《内经》课的应用优势。但是, 多媒体以其容量大、直观的特点, 仍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内经》多媒体应用应具有如下特点:字迹清晰、版面优美、内容丰富, 而且适当地可配合一些图片资料或语音朗读资料等等, 使其更加生动活泼。对于一些原文的注解可以用链接的方式显现, 尤其是注家的解释为古文注解,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用多媒体的方式显示在画面上则更为清晰, 容易理解。

2. 板书的应用。

板书虽然在现时代显得有些古旧, 但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板书, 可以舒缓教师的情绪, 还可以给学生和教师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板书像故事插曲一样, 对于不适于在多媒体中表现的、讲解, 但又较难理解的内容, 需要书写时则可以配合板书。板书要整洁大方, 注意在书写时勿进行讲解。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力求更好地提高《内经》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但本书成编于秦汉时代, 不仅因为它文字古奥、义理隐晦, 而且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出现衍、误、脱、倒等情况, 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所以《内经选读》课的教学也应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色。

关键词:内经,多元式教学,中医学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经胸乳入路内经下甲状腺手术女性患者自尊、焦虑、睡眠型态、食欲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我院2001年至201 1年6月的34例经胸乳入路内经下甲状腺手术女性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饮食、睡眠和治疗依从性的护理。结果综合性心理护理使经胸乳入路内经下甲状腺手术女性患者摆脱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女性:经胸乳入路内经下甲状腺手术:综合护理:干预

甲状腺手术其“自杀性”的手术瘢痕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术后出血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1年9月我院开展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以来,至2011年6月共实施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手术女性患者34例,我们对34例甲状腺女性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使其摆脱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女性患者34例,年龄19-51(30-8)岁。7例均无意中发现颈前包块,偶有颈前压痛、呼吸不畅,但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术前均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2结果

34例甲状腺癌均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4 h平均3 h,术后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无呼吸困难,无四肢抽搐。2例胸骨上窝处积液,给予局部加压、理疗,5天后明显好转,1个月后皮下积液完全消失。术后1个月随访颈部无不适,术后颈部无切口,胸乳切口隐蔽、瘢痕小、外观效果好。

3综合护理干预

3.1术前心理护理

女性患者在得知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时,会因为意识到外表状态的改变而马上表现为震惊、怀疑、焦虑、沮丧,甚至怀疑癌变的可能而导致绝望,这种心理反应会加重躯体不适,导致失眠和食欲紊乱,使日常生活功能受损。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同情、理解患者的感受,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前题下,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以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在和谐的氛围中与患者交谈,悉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焦虑、恐惧带来的痛苦,给予心理疏导。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识、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通过同病房现身说法的方式对比传统术式与微创手术的直观优势——传统的甲状腺手术往往在颈前留下一条较长的瘢痕(4~8),不仅影响美观,还使患者蒙上心理阴影,而经胸乳入路内窥镜下甲状腺手术,术后无切口周边麻木、刺痛感、神经过敏,并且美观无瘢痕。

3.2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2.1出血的护理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安全教育,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术中动作轻柔,在切口最低部留有引流管并保持通畅。由于甲状腺血管丰富,手术创面有渗血可能,因此术后嘱患者取半卧位,勿咳嗽,少讲话,减少颈部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颈部有无肿胀,切口渗血、渗液情况,颈部加压沙袋24 h,胸带固定胸部,以减少渗血、水肿,防止皮下积液、气肿的发生。若出现颈部迅速肿大引起的呼吸困难应立即协助作气管切开。本组无1例发生出血。

3.3.2神经损伤的护理

密切询问患者的主诉。术后待患者清醒后,嘱患者大声说话,了解神经损伤情况:术后进半流质饮食,吞咽时应小心缓慢,减少说话,以促进声带恢复。

3.2.3甲状腺危象的护理

甲状腺危象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脉搏短促、心率增快、恶心、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术后出现以上情况后,及时通知医生,辅助医师予以降温、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碘化钾、减慢心率、糖皮质激素等对症处理,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作出合理的动态处理。

3.2.4与颈部充气有关的并发症

腔镜甲状腺手术需要操作空间,如果 CO(sub)2(/sub)气体注入压力不当,可造成广泛而严重的皮下气肿,甚至纵隔气肿,进而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导致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颈部及胸部皮肤有无肿胀,局部有无捻发音,症状较轻,气体可自行吸收,症状较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时,应立即采取半卧位,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配合医师行胸骨上窝穿刺或切开排气。另外腔镜甲状腺手术手术创腔较大,周围组织渗出,胸部上窝位置较低,比较容易聚集渗液,加之局部加压不确切,术后未留置引流管(考虑外形美观原因,术中可以确切止血,反复创腔冲洗保证无渗血、出血,有可能损伤皮下小血管或真皮层,从而导致皮下脂肪液化、皮肤淤斑、红肿等。本组无1例发生。

3.3出院指导

常规补钙(葡萄糖酸钙)3天。7天后开始服用左甲状腺素钠,必要时可给予钙剂补充治疗。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每6个月复查颈部超声及胸部正位片,有条件者,建议行颈部CT,以明确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后补充适量的碘和足量的蛋白质,可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同时予以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嘱患者终生服药,定期随访复查,建议每年复查一次。

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 篇4

2。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即我们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

3。 (肝)木生(心)火,肝不好了,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容易急躁,假如我们的肾不好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不够

4。 拿破仑: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5。 生命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6。 中国的文化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意思就是你把医学领悟了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7。生命活力、领导力的词汇——魄——肺神力——肾,魄力关系道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是你的肺气足不足,肾气足不足的问题、精——肾,神——心、所谓精神是心肾相交。胆识——决断力,胆气的足不足、意——脾(主运化——关联力能力强,即为意)志——肾,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表现、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只要看你的肝肾的能力

8。 学习《黄帝内经》实际上向内看的能力

9。 西方社会主要是讲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主要是讲天人合一,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宇宙与人的和谐

10。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佛法讲我们现在的肉身是我们修行好多年之后才形成的;真法难闻——有缘才能听到,我们要认真听取,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非常难得的,只有中国是有这么多的经典,我们要重视,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

11。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中国人对医学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能力,也许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懂,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东西,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知道。

12。 东为肝,南为心,西为肺,北为肾

13。培养我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东为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我们说木跟金是可以拎着走的,但是水火则不能,如果买南北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说这个人不是东西——即是南北,就是说这个人跟水火一样的无情。从另外一种层面上讲:东是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我们买的是可以生发的可以收敛的,要不就做朝阳企业,要不就做赚钱的企业。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类似于我们讲的企业家做慈善,是为散。这就跟我们讲的心永远在跳动,永远在散,不会因为你睡着了就不跳了。

14。中央脾土是化,所谓的化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是包含在四项都有的东西,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个圆,这个用《易经》的乾卦的上九来解释就是见群龙无首吉

15。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那个原则去存在的,要是懂得了北京城,我们就懂得了中医的一部分

16。北京的东边是崇文门——文官走的门,只能走酒车,酒是生发之物。西边是玄武门——肃杀之气,秋后问斩,只能走刑车。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但是北京城开了两个门,一般是不开的,打仗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打仗之后胜利回来走德胜门。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必须要开的时候一定要开两个门,有出有进。肾精足的时候一定是镇定。只有一种人会泰山崩于顶而不乱,那就是婴儿,因为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我们现在的人一点声音就恐惧,那就是精气不足。中医讲习惯可以战胜恐惧。一点事就害怕就是胃肾病。

17。 东——春,南——夏,西——秋,北——冬。

18。 住东边的房子住久了,你每天看到的是朝阳,你就会更加的有朝气。反之,西边的则是苍凉感

19。 封禅泰山——因为泰山是东边,国君要掌握国家的生发之际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篇5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篇6

在综合医院许多科室,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心理障碍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却得不到及时正确地识别和有效地治疗,饱受经济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的诊疗工作中,心理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并没有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内经》整体观中提出“形神合一”的观点,形神问题可理解为身心关系问题。其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如“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太过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

黄帝内经读诵心得1000字 篇7

1。 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 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 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 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

常听说老人离世时的种种痛苦,想到一个词:“痛不欲生”。如果我们能够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岁,是多么大的福气;而如果真能做到“无疾而终”,将是人生最好的谢幕。

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 篇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指出了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注重养生,做到“未病先防”。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往往等到发现疾病常常为时已晚,而有的疾病西医无法通过体检有效发现,因为人体存在太多的未知,生化全套?血常规?肿瘤系列?B超?甚至PET-CT,这些就能预防所有疾病吗?那么有钱人是不是都不会生病了?非也!

我们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即:人体天暑多汗多尿,天寒少汗多尿的自动调节功能,这是人与自然求得统一的生理活动的表现。所以养生之道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四时而适寒暑。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的多姿多彩,很难起居规律,更调整阴阳作息,古人是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人熬夜加班应酬比比皆是,酒色伤身啊。所以这些年来才出现一个时尚的名词“亚健康状态”,这就是对不能够顺四时,法于阴阳的最好诠释。

我们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迅速增高,时常可以听到身边的某某怎么了,我自己的至亲也因肝癌过世,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基本是属难

治,所以我们是不是该未病先防呢?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的增高现代医学研究解释中都与饮食和精神压力有关。其实,关于饮食和情致致病在《黄帝内经》中早就有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指出了:药物饮食纯阳者消蚀耗散人体元气,人体的元气赖以药物饮食温和者得以生化。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环境大有改善,但是饮食结构并不完善,肥甘厚味,生活中常有之,日久阴阳失衡,元气耗伤则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明确的说明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告诫人们要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内调情志。

故“未病先防”之养生之道要求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提出了“已病防变”的思想,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学发展。

首先是已病当及时治疗,防其传变。《灵枢》有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这告诉我们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及深。故治疗当邪在皮毛,当以表散;在经脉当通经脉;入里,当从里泄邪。通过它我们知道了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其次是指导我们临床、用药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肝气郁结,除精神郁闷,胸胁苦满等症状,还常出现纳差,食减,腹胀等脾病症状,故治肝病之时,常加用健脾之法,方如逍遥散,另外还有抑木扶土的痛泻要方等等。

黄帝内经解读 篇9

一个帝王的理想--关于中医学的价值取向

看《黄帝内经》很久了,今天却突然读懂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黄帝内经》创作的原由。

在《灵枢》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开首就写了,这段话,过去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但每一次都随意地跳过了,那些文字并没有在心里留下些什么。可是今天,重新看到时却突然如同被子弹射中,内心激荡起一种不可明状的激动,因为我看到一个帝王的理想,一个可以绵延亿万年的犹如父亲般的爱。

那天,黄帝对他的医生岐伯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我犹如父亲般地养着众多的人民百姓,同时我也收他们的租税。但我深深地为他们的生存而担心,为他们当中时常发生的疾病而忧虑。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我也不愿意看到他们要病到需要服用对身体有害的药物或者是要使用锋利的砭石来切割的办法挽救生命,我想用微针这种技术,在疾病还没有深入的时候,就能够帮助人们畅通经脉,调理气血,沟通脏腑。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并且希望这种技术可以传播于世,明明白白的告诉老百姓操作的章法,而且这些章法是那样的方便操作而又不容易忘记,这样使它能够不失传,长久传播,不断应用。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我想整理出一本针经,你能帮助我吗?

黄帝简单明了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我不想老百姓等到疾病非要使用药物来治疗的时候,或者不得不使用外科手术的时候,才来医治。我想交给他们一种安全、方便、容易学习的实用技术,在疾病刚刚发生或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预防。

读懂了这个理想,我才恍然明白,为什么《黄帝内经》两本却很少涉及方药或者外科技术,而只是反复在讲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由来――这就是“《素问》”,也就是“本原的问题”,和一种能够启动生命之门的`技术――“《灵枢》”,也就是神奇的门。

《黄帝内经》说美 篇10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把眼睛比作秋水,把眉毛比作水边的风景,没有了眉毛这个风景就显不出水的柔美。

眉目传情,正如诗是在两句之间的韵味。人的气质与神情,是眉是眼,更是眉眼之间散发出来的灵气。

养眉重在补气血

好看的眉毛,不用纹,也不用描画,全靠保养气血未来。「眉似春山不用扫。」

发为血之余,眉毛也是毛发的一部分。《内经》有云:「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也。」

眉毛的美恶,和足太阳经气血的盛衰有关。如果足太阳经血气旺盛,则眉毛长得漂亮,浓密,润泽。相反,如果足太阳经的血气不足,则眉毛就会稀短、细淡,容易脱落。

除此之外,眉毛也和人的肾气相关。肾气足,则眉毛浓密,肾气虚亏,则眉毛稀少。

足太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太阳」指阳气大盛,在身体最外层,起自眼睛,行经颈部,背部,至足部脚趾处,共有69个穴位。

按摩攒竹穴

想要拥有漂亮的.眉毛,就不能忽略足太阳经的保养。这条经络也是人体重要的排毒通道,壮足太阳经络,可以强肾脏,延缓衰老,促使眉毛变得乌黑浓密。

经常按摩,疏通经络,有助于保障气血的畅通。

攒竹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眉毛生长的起点就是攒竹穴所在之处。攒,为聚。竹与眉相通。竹之根部横生,眉毛亦横生,竹叶状如眉,而眉毛亦如竹之丛生,故名攒竹。

攒竹穴在眉头,轻轻按,会有酸痛的感觉,经常按摩按压,可以刺激眉毛的生长。不仅可以帮助眉毛生长,还可以缓解眼睛疲劳,让眉目传情。

多按摩整条眉毛

轻轻闭上眼睛,两手的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放在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上,接着,分别往两侧的眉毛推,推至眉尾。反复十余次。让这部分的气血活跃起来。

站桩

站桩,也是打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好方法。

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之前的发文《上班如上刑?三招赶走「节后综合症」》中的第三招,是对站桩很好的讲解。

有人站桩之后发现长出来很多长眉毛。正如《内经》所言:「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毛,便是眉毛中的长毛。站桩之后,气血打通,肾气也壮了,眉毛中的「毫毛」变多了起来。

涂抹生眉

鲜姜生眉方:

生姜切片,用其擦拭眉部,改善眉毛稀少。

茶水美眉:

隔夜的茶水刷眉,长期坚持,可以使眉毛变浓变黑,也可以有效防止眉毛脱落。

维生素E胶囊:

睡前,用维E胶囊从眉头涂抹到眉梢,坚持一周,眉毛会有明显改善。

黑芝麻油方:

用50毫升黑芝麻油浸泡60克黑芝麻,之后每晚用它涂抹眉毛,促进毛发生长,令眉毛乌黑亮泽。

眉心松,展慧中

「眉生白毫者多寿」。老年人有几根长长的白色眉毛,是长寿的表现。如果是年轻人长了这样的眉毛,则多半有早衰之象。

眉毛粗浓的人意志坚强,但生性都较固执。眉毛再好看,如果总是蹙眉不悦,那也没办法好看。早上起来看镜子,或是自拍,发现两眉之间有拧巴的纹路,则说明心中有焦虑和紧张,这压力压在心底,显现在眉间。所以说「愁苦就在心头眉间」。

「眉宇宽广则心坦,眉压眼者流滞。」同侧的眉眼距离宽大,说明人常处于心情舒畅的状态下,久之则眉目间宽广坦荡。这样的人性格也偏豪爽,不太拘小节,有爱心但不细致。

如两眉压眼,常因遇到事情诸般不顺,经常皱眉,久而久之,形成眉压眼之势,这样的人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细致认真,但不够豪爽,不够主动,说话吞吞吐吐。

读黄帝内经有感 篇11

蒋宇龙

再现华章

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因为它是在总结我国秦汉以前的一些医疗经验的同时,汲取和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带有明显传统古典文化特点的思维方法,使其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体,融入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著作。《内经》虽篇目众多,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相信这是许多初尝中医的`杏林学子的共同感受,但若精研细读。也就不难发现,《内经》中的行文论述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古代科学知识,渗透着古代传统的朴素哲学思维。

还原课本寻术业,回归自然得提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众所周知,中医善于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观察,抓住客观世界中具体形象的特征性符号加以概括,依靠象征,比喻,类比等方法进行思维,将自然界的一些客观规律引入中医学说的范畴,化生出许多中医特有的概念。

阴阳学说,本就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其源自于古代人类基本的生产实践中,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在刀耕火种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逐步明确了阴阳的概念。而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阴阳学说逐渐被引入医学领域,它越来越多地开始表达中医学方面的含义。

我们在面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时,由于历史观念的时空差异,难免会对中医的一些譬如“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理论理解不够到位。既然它们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如“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全部来源于自然现象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放下课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还原那些概念和学说本来的面目,把书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我们打破书本的限制,全方位地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构建中医的整体思维,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勤求古训明医理,博采众方获真知

诚如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遍数中国古代,大凡在医学上集大成者,无不是在杏林治学的医门中上下求索,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一般,小心谨慎,切不可大意疏忽。诚然,医学是一门高深复杂,非下苦工,潜心研读,用心体悟方可寻获其中一些理法方药。正所谓:“若为医道,非难莫可名其状也。”

反观今天一些医学生,在课堂上背了寥寥数方,便妄图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地,张口闭口苍生大医,面对病邪疾患,也不进行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仅仅凭借主观的臆断猜测,便以为抓住了病机的要点,不由分说地拟方开药,还洋洋洒洒,自以为参透了其中的医道。殊不知,这是及其可悲的。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序》中写道:“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也。”表达了对技术不精的庸医的憎恶。《大医精诚》里说道:“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圣手的至理名言言犹在耳,发人深省!仅仅依靠对方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遍阅医籍耕读经典夯基础,多临症候揣摩总结训思维

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特别是自从西方的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祖国传统医学便饱受质疑,屡受攻讦,受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声讨中医的浪潮,一段时间内中医一度被认为是古代封建迷信之流,其发展和传承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现在有许多中医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西方的现代诊疗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而忽视了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诊察。这与中医历来强调的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诊病的出发点,也是诊病的最高目标。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中医亦着眼于整体观,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既体现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气血津液之间,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机能之间,也体现在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之间,人在适应外界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也在维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古代医学典籍的阅读,《内经》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经典中一方面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在通过课本的剖析对中医理论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再重新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它们的含义,来逐步培养中医看待问题,诊察疾病的思维,不至于因为对一些理论理解的不到位,一开始对某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存在误区,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在脏腑解剖体系,气血津液相互化生的病理生理都无一例外强调整体观念的思维和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那些一味迷信西医诊疗技术,忽视中医诊疗思维,临床技能诊断的人是难以维系的,其诊疗治病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临床上审证求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经典对病机进行揣摩和思考,这样诊断病候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有人说学中医,那些晦涩的文言文是一块很大的心病。诚然,学中医不能把它看作是孤立的一部分,中医原本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常识一定量的积累,有些中医相关涉及的文化现象自然是觉得难以理解,医学是个综合性学科,尤其是中医学,它既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也包含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应当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它能够加强我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磨练我们的品行,对我们行医大有裨益,因为合格的中医不仅仅是医术的高超,更是拥有高尚的情操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国家的政策对中医是大力支持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把“健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到一个更加高的地位,习近平主席“中国梦”伟大构想的提出为中医药指引了发展的方向,中医药这一几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瑰宝,也必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必定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中医药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但是机遇就意味着挑战,我们肩负着传承杏林之道,弘扬和传播大医精神的重任,广大中医学子更应当坚定信心,秉持一往无前的信念,无论杏林道路上有多麽巨大的艰险和磨难,都不应当退缩不前。如果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饱览群书,遍阅经典”是我们的左右利刃,在荆棘丛生的道路独辟蹊径,指引我们到达真知的彼岸,那么,“中国梦和中医梦”则是我们手中的火炬,它必将会在杏林大道上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扬帆起航

既然选择了远方,必当日夜兼程。我们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中医经典将会见证我们的足迹,历代名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必将再创中医药之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精诚团结,发奋苦读,为了中医药事业有更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篇12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经络学说出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而真正为世人所重视并流传至今的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这部旷世的医学者著作中,“经络”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书中有《经脉》《经别》《经筋别论》等有关经络的专篇,《黄帝内经》成为经络学说的圣典。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以及任督二脉,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共同构成一个环流网状系统,遍布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它不仅分布于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脏腑相连,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藏象理论对经络的描述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将人体的内脏器官总括为六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分别配置一条经络,即十二正经,它们组合成人体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十二正经的循行,起始于环绕肺的肺经,顺序经由各脏腑经络,最后到环绕肝脏的肝经又再度回到肺经,形成循环全身之流程。六脏含心、肝、脾、肺、肾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下焦。而传统的五脏六腑,源自中国先秦至汉代时占主导地位的“天六地五”学说。当时人被认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的五脏应地之五行、六腑应天之六气,所以,尽管之后五脏中增加了心包一脏变为六脏,扔一直沿用“五脏六腑”的说法。

经络的功能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使之协调平衡等方面。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才能布散于全身各处,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庞大的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透灌注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和发挥各个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同时,气血亦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机体、防御外邪等重要作用。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各部分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同时又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及有机协调,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脏腑,联络肢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于十二正经,调节盈虚,从而使人体各个脏腑,以及体表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有机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内外、表里、左右、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有机整体。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黄帝内经讲稿09-11

内经饮食养生法06-21

《内经》与肠道养生07-13

上一篇:我家的鸭子下一篇:动物列车小班听说游戏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