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推荐8篇)

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 篇1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

税收主要是针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民办学校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法举办的培养人的公益性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公司等单位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民办学校是否需要税务登记和纳税?是否在税收政策上有别于公办学校?这些问题,需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财税政策进行分析。

民办学校的税务登记

民办学校是否需要税务登记,要依据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律和有关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办理。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法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主要是“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同时规定:“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和扣缴义务人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可见,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民办学校属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之外的单位,是否需要办理税务登记,需要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令第362号发布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除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和个人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依据国务院的这条规定,民办学校是否需要进行税务登记,以是否发生纳税义务为前提,也即只有发生了纳税义务,才进行税务登记。鉴于民办学校是否会产生纳税义务、在哪些方面会产生纳税义务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因此,依据国务院《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民办学校是否要进行税务登记并不确定。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将该问题进一步明确。该办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可见,该《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何为“纳税义务发生”,而是直接规定“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都应当进行税务登记。

因此,依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进行税务登记。进行税务登记并不表示当然地要纳税,只有当有应税收入时,才依法纳税,税务机关才依法征税。因此,民办学校不会因为税务登记造成对自身发展的不利。

国家税务行政管理机关将民办学校这类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进行税务登记的单位划入税务登记范围,由税务征管机关监督其是否有应税收入,是否发生纳税义务,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

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

学校属于非营利的公益单位,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了很多对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进行税务登记,一方面便于在有应税收入时纳税,另一方面也便于税务征管机关执行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对教育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中。如《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养育服务,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学校、幼儿园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还有其他的行政法规也规定了对学校的税收优惠。今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从四个大的方面规定了对教育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个通知,是对法律、法规对教育税收优惠规定的总结和细化,是当前最新、最全的专门针对教育税收的政策规定。

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规定,没有区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那么,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是否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要从教育法律的规定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学校分为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两大类,鉴于取得合理回报是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不作为营利对待,因此,两类民办学校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非营利的教育机构,都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同时,从鼓励的价值取向来讲,国家更鼓励不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设立和发展,因此,《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可见,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等地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也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由有关财税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因此,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和公办学校、不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相同或者有所差别,尚不明确,取决于今后有关财税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

当前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没有区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更没有在民办学校中进一步区分出资人是否取得合理回报。特别是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和其实施条例实施前,于今年2月最新颁行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也没有另外单行规定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因此,有人提出可否理解为,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当前和公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适用统一的教育税收优惠,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再按照新的税收政策执行。关于这种说法,由于没有明确的依据,同时对不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不公平,因此,还需要财税主管部门进行解释或者制定相应规定。

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 篇2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身份确认

1997年10月1日《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实施之前, 我国的民办学校大多是以事业法人的名义到人事局进行登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后, 根据其第十八条的规定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 应当依照关于社会力量举办非企业单位的行政法规登记后, 方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998年10月颁布实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民办高等教育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我国于2003年1月颁布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04年3月颁布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都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并保障民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 也证实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档案管理、评奖评优等方面和公办学校是同等的权利。

二、关于合理回报与税收优惠的问题

根据《促进法》的规定, 民办学校分两类: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 两类民办学校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非营利的教育机构, 均应作为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的, 因此, 都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该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 这一类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和其他优惠政策;另一类是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 在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时, 应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相关规定。

目前, 我国在制定法规和政策时, 对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 没有区分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 更没有对民办学校中上述两类学校, 做出区分出资人是否取得合理回报, 在享有税收优惠政策上的不同的规定。2004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也没有单独规定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因而, 上述两类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 均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现行税法中涉及民办教育的税收政策解析

我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享有税收优惠的政策, 除了一些集中体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法律文件中, 如《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 还有一些体现在各个税法中。

(一) 关于流转税的优惠政策

《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指出: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收费, 不征收营业税。其中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是指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 具体包括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等。超过规定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收入:如赞助费、择校费等以及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 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 一律按规定征税营业税。

根据2008年11月10日颁布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的规定的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营业税暂暂行条例》规定,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 免征营业税。《营业税实施细则》则将该免税项目的范围限定为普通学校以及经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类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通过以上法规解析, 可知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是免收营业税。

(二) 关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1、根据1999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

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民办学校的收入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收入, 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 均应计入应纳税收入总额, 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2、在《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第一条的第8项: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第9项: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第10项: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 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 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 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从第9项分析, 当时对民办高校是征收企业所得税的, 只是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3、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

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新创设的一个概念, 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入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根据该法第七条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 财政拨款; (2)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3)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我国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 其主要目的是对非经营活动或非营利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从应税总收入中排除。《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了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3号) 文件第二条规定凡符合规定免税条件的, 应向其所在地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 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财政、税务部门按照上述管理权限, 对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的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 并定期予以公布。

(三)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在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事业用地方面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教育事业相关用品享受的关税优惠政策。2012年11月12日财政部、科技部、民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规定》, 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以科学研究为目的, 在合理数量范围内, 对于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研用品,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四、完善民办教育的税收政策建议

对教育事业实施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美国, 对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 免除其应缴纳的所得税、土地税、财产税以及房屋税等;对于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向学校捐赠的资产和基金, 政府依法扣除税收;对于学校独立经营的产业, 将收益全部用于办学的可以免税。英国的慈善团体举办的学校不能营利, 但可以有盈余, 政府对这类私立学校实行免税;对捐资教育的捐资者, 政府免除物业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实际, 提出几点建议。

(一) 坚持市场的有限介入原则

教育属于社会公共品,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私人品和公共品在需求上的合理搭配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公共品因其缺乏直接经济回报、所有权无主体及效用不能分割等因素的制约, 难以得到市场供给。这将导致市场价格无法引入资源进入公共品的生产领域, 从而造成市场配置机制的失效。因此要实现社会协调运行, 政府必须介入或承担该产品的供给。

民办教育的教育产品是“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 “如果像一部分人认为的提倡教育产业化那样, 完全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 市场行为控制教育, 经济规律或产业规律支配教育发展, 使教育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为目标, 必将导致教育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因此, 必须对市场机制的介入实行必要的限制。

(二) 明晰民办教育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兴起, 税收管理的相对滞后, 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政策困境。政府应对现行的民办教育税收政策法规进行分析归类, 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 更加地明确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包括1、要合理界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和实施的前提条件, 明确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哪一些民办学校;2、在税收条款中要合理界定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税收优惠待遇的民办学校的范围;3、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 制定出独立的税收优惠条款和管理办法。

(三) 实行分类分地区的差别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该对对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在税收方面, 应该给予这些老少边穷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 当然也希望给予适当甚至更多的财政资助等等。更多地鼓励社会力量在这些地区举办民办高等教育, 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 使这些地区尽快改变教育水平落后的面貌,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为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战略目标, 认真研究民办高等教育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

[2].巫建国.公共财政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P6

[3].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12.

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 篇3

关键词:税收法定原则;法律保留;程序法定;责任承担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28-04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税收管理的不断规范,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为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8条对实现税收体制、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化进行了明确部署。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因为该原则中内含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主体法定、制定与实施程序法定、责任机制的明确等要求,而这些也正是当下不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之所在。

一、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条规定可以看作是税收法定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具体到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它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因而同样需要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通过对该原则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要遵循法律保留。《立法法》第8条第八项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第9条规定了授权立法及其除外事项;第10条则明确了在授权立法时,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所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对此亦进行了规定。分析上述法律规定可知,第8条与第9条的内容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第10条体现了禁止转授权的法理,《宪法》、《立法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表明,有关税收的事项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专属权力,涉及税收的事项尚未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之外,其他任何主体不得再通过任何形式创制有关税收的内容。未经授权而由地方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公民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律依据。

其次政府税收优惠要恪守程序法定。根据程序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含以下的要义:一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程序要具有合法性。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当符合民主、公正的基本要求,要广泛吸纳包括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广大纳税人参与立法过程,保证税收优惠的立法符合基本的程序要求;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权限、时限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从计算、减免到监督检查等都要有严格明确的程序作为保障,只要法律法规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就要严格按程序实施;法律没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权限、超越期限实施税收优惠。

最后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政府税收优惠要体现责任承担。“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的权限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严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财税部门之外的其他主体越权制定税收优惠,否则将会导致所制定的税收优惠规范性文件由于违法而无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得滥用行政裁量权力给予不合格主体以税收优惠,不得越权实施减免税,也不得超越税收优惠的法定时效实施税收优惠,对违反实体及程序规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法治化的缺失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混乱,税收优惠“政出多门”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回了地方制定税收的权力,由中央统一行使税收立法权,包括地方税在内的所有税收事项均由中央集中行使。1996年国家又取消了地方制定税收减免的权力,规定今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之外,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务机关都不得行使减免税收的权力。[1]但是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制定主体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地方财税部门都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涉及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2013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影响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至2012年底,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有16种,涉及各主要税种;还有70多个地区以改革实验示范区等名义申请区域性税收优惠等待审批。”[2]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由于制定主体的混乱,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协调与配合,有些优惠措施甚至存在矛盾冲突。“政出多门”导致的后果则是适用上的困难。

(二)政府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裁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制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制以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管税收优惠政策更多的体现出授益行政的色彩,但由于这项制度已经突破了税负公平,是对特定群体与产业的特殊照顾,因而需要借助于正式的程序对其他没有获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与群体加以解释说明,让这些群体在正式的程序中加深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一纸文件的形式单方面所做出,很难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看到地方政府召集相关的利益方进行听证,更勿论在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利益主体能够对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朝令夕改”也导致此类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当国家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时,政府就会根据自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而直接变动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严格遵循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要求,导致对同一主体和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频繁变动而难以稳定地享受到优惠待遇。

(三)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

法治国家要求保障纳税人及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因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法律责任承担机制的构建。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及第84条规定了法律责任承担机制①,但却过于原则,难以有效制止越权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即便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3],但是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又擅自出台了减免税收、缓缴税收和豁免欠税等政策,以帮助本地区走出经济下行的困境。对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4]正是由于责任承担机制的原则化和模糊化,导致这些文件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地方政府和部门仍然在越权出台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在实施税收优惠的过程中政府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基于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优惠

政策的法治化治理

(一)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以贯彻法律保留原则

为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区别就在于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这里的“法规”范畴。严格贯彻法律保留原则,此处的“法律法规”应做狭义层面的理解,即税收优惠政策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税收优惠如何适用进行解释,但不能对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质性变更,且必须接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审查,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此,财政部部长也明确指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5]这就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二)强化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规制

要实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还离不开程序的规制。“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6]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科学性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制定过程之中,凡是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的主体,都有权利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法律保留原则要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力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国务院行使,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税收优惠立法的程序机制: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动议阶段,应当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其中,特别是那些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产业、群体,更应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审议阶段,可以适当借鉴听证会的形式,由制定机关阐述该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再由那些没有获得税收优惠待遇的产业与群体等以询问,通过这样的审议形式,将纳税人的利益真正反映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7]规范和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立项、审核、通过、修正等程序性机制,让纳税人真正参与其中,“既要包括税收优惠的受惠主体,又包括利益受损主体,这样才能使受到税收优惠影响的主体有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并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确保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得到包括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承担机制

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责任承担机制,是实现税收优惠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而言,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财政税收部门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下可以予以细化解释,但无权对法律法规进行实质性变更;除此之外的其他主体也无权对上位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任意增添或删减。如果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越权行使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就会导致所制定出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被本级人大、上级行政机关等认定为无效;或者所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显失公正,不符合比例原则、裁量基准等评估要求,难以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公平,那么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被撤销,同时相关行政机关及部门还要承担政治与法律责任。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而言,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虽然拥有一定的税收裁量权力,但是对于认定哪些主体享有税收优惠照顾时的此种裁量权力必须要严格限定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要严格按照裁量基准的要求实施税收优惠。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此种裁量权力,不公平地对待纳税人、实施的行为不符合裁量基准的要求时,纳税人可以起诉,要求政府及其部门承担行政责任。针对那些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通过建立责任承担机制,以权责匹配来制约税收优惠政策的非法治化行为。

注释:

①《税收征管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第84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做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伍舫.中国税收优惠指南[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39.

[2]刘家义.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EB/OL].[2016-01-10]. http://www.npc.gov.cn/npc/cwhhy/12jcwh/2013-06/27/content_1798983.htm.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EB/OL].[2016-04-13].http://www.ctaxnews.com.cn/

www/detail/ntdetail.jsp?DOCID=10263.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EB/OL].[2016-05-13].http://www.

chinatax.gov.cn/n1586/n1593/n1685/n1686/c137179/content.html.

[5]中国新闻网.中国财政部长:原则上不再出台新区域税收优惠政策[EB/OL].[2016-04-27].http://finance.

chinanews.com/cj/2013/11-21/5530751.shtml.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7-89.

[7]张守文.财税法疏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8]施正文.税收程序价值导论[J].财税法论丛,2003(2):203.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atutory Taxation Principle

GE Wei

(Law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should follow statutory taxation policy. If there is no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first set out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interpret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n details.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the governments should follow certain legal procedures strictly and undertake their respective legal liabilities. They should conduct legal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uch as legal reservation, statutory procedure, liability bearing, etc. In this way they can realize the 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篇4

一、营业税

1、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1)农业机耕,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中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包括耕耘、种植、收割、植物保护等)的业务。

(2)排灌,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或排涝的业务。

(3)病虫害防治,是指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业务。

(4)农牧保险,是指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的保险业务。

(5)相关技术培训,是指与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业务相关以及为使农民获农牧保险知识的技术培训业务。

(6)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免税范围,包括与该项劳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具的业务。

2、营业税起征点规定: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20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达不到起征点的免征营业税,达到起征点的全额征收营业税。

/ 9

3、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免征营业税。这里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4、将土地承包(出租)给个人或单位用于农业生产,收取的固定承包金(租金),免征营业税。

5、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6、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底。

7、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8、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按4800元的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9、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

/ 9

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

10、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11、对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2、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3、符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

/ 9

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型微利农业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安置残疾农民工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15、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其中既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也包括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16、企事业单位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7、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

/ 9

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8、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19、对家禽养殖、初级加工企业,免征2013企业所得税。

20、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的风险保障金在实际发生支出时,允许所得税前扣除。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折旧。

三、个人所得税

21、农民取得的农业特产所得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2、对土地承包人取得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23、残疾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和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在每年8000元税额的限额范围内减免个人所得税。

/ 9

四、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4、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不包括农村。

25、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及土地,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26、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7、经批准开山整治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凭土地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可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10年。

28、对水利设施及其管护用地(如水库库区、大坝、堤防、灌渠、泵站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29、林区的有林地、运材道、防火道、防火设施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30、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车船税

31、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32、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

/ 9

33、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的渔业船舶,免征车船税。

六、耕地占用税

34、农业户口居民在户口所在地经批准按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按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

35、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36、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37、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38、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七、契税

39、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40、对农民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 7 / 9

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农民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上述政策执行暂无办理期限的规定。

41、对农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法定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

42、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的,免征契税。

43、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不征契税;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

44、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因此,对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征收契税。

45、对经法院判决的无效产权转移行为不征收契税。

46、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关规定征收居民房屋,居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货币补偿用以重新购置房屋,并且购房成交价格不超过货币补偿的,对新购房屋免征契税;购房成交价格超过货币补偿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农民因个人房屋被征收而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并且不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新

/ 9

换房屋免征契税;缴纳房屋产权调换差价的,对差价部分按规定征收契税。

47、服务业企业缴纳契税,按国家规定的税率下限标准即3%执行。

八、印花税

48、对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个人书立的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

49、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九、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50、凡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同时免征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篇5

2012年,是政策落实年,我局积极做好税收政策宣传,将税收政策的优惠内容主动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进行宣传。

对重点税源户实行一对一跟踪辅导,深入企业讲解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纳税人用好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该分局创新服务方式,改变坐等纳税人申请的方式,将税收优惠宣传点前移,切实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税管理。

近年来,始终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执行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开展税收政策调研,主动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努力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近年我们积极落实国家新近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促进税源做大做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环境。牢固树立“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理念,进一步拓展办税服务厅服务功能,改善纳税服务环境和服务条件,缩短办税服务时间,推行新型的办税服务方式,利用“12366”纳税热线等为纳税人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加快创新税收管理模式的步伐。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全面贯彻执行增值税转型政策,认真开展固定资产进项抵扣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了烟、酒产品消费税管理,先后组织开展了重点税源企业集中评估暨复审复核、成品油产销疑点企业及固定资产购置扣税企业专项评估等集中活动。强化所得税分类管理。对重点行业实行层级管理,对一般企业实行网络监控,对核定征收企业实行阳光评税,切实提高了管理效能。一是坚持开展“四上门”服务纳税人活动——开展了解情况上门、听取意见上门、宣传税法上门、落实政策上门的服务活动,做到实实在在地贴近纳税人服务,扎扎实实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受到广大纳税人的欢迎。二是坚持政务公开,全面推行“阳光办税”,杜绝了人情税,既促进了公平纳税,也有利于税收政策的落实和纳税人对税务干部的监督。三是认真受理并及时处理有关纳税申报的投诉,分局设立了专门电话,24小时不间断受理投诉工作,并为纳税人提供举报和纳税咨询服务。

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篇6

一、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不再需要审批

根据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要求,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发布起,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不再执行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的管理方法,统一改为备案方式。即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中间可以自行享受优惠政策。终了进行汇算清缴,同时,将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情况说明,报税务机关备案即可。

二、核定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也可享受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方式,凡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规定条件的,均可按规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按20%征收,以及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小型微利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享受优惠的几种情况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自预缴环节开始享受优惠政策,并在汇算清缴时统一处理。具体如下:

(一)采取查账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如果本采取按实际利润额预缴税款,其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对于按上应纳所得额的季度(月度)平均额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时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二)采取定率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不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三)对于新办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减半征税政策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四、定额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规定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规定,定额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同样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考虑到定额征税企业管理的特殊性,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自行调整定额后,按照原办法征收,无需再报送资料备案。

五、小型微利企业汇算清缴环节享受优惠政策规定

一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未享受税收优惠的,税务机关将依据企业的申报情况,结合实际,帮助小型微利企业在汇算清缴时统一计算享受。

二是对于预缴时享受了优惠政策,但终了后超过规定限额的小型微利企业,汇算清缴时统一计算,并按规定补缴税款。

六、2014年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如何衔接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篇7

一、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导向效果不佳

我国税收政策通过各种优惠, 鼓励企业投资国家急需改革和发展的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例如:高新科技、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等行业。但是, 我国主要运用减税、免税、延期纳税、免征额等直接优惠方式, 只有投资于经营周期短、收益获取快的行业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并享受税收优惠, 而国家基础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由于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原因, 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小, 并未达到预期的产业导向效果。另外, 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使得资本构成高的能源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能充分地享受税收优惠,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 税收优惠普及区域不平衡

我国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区域性优惠, 针对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十几个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 率先促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 使得我国的区域性税收优惠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状态。东部地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凭借自然条件、劳动市场、交通便捷等优势, 吸引大量资金的投入, 获得飞速发展, 而内地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发展相对缓慢。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性, 使得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 部分内容违背WTO规则

2001年,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应当遵循WTO规则。然而, 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却存在着与WTO规则不符的内容。通过签订税收协议, 我国对特定国家实行15%的税率, 而对其他未签订税收协议的国家实行20%的税率, 这种对WTO不同成员国的差别对待违背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我国政府在对待某些进口产品和国内同类产品时, 存在着不同的税收优惠态度, 例如:对某些进口产品征收17%的税率, 而对国内同类产品征收13%的税率, 这种对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不同待遇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根据WTO的反补贴原则, 成员国内的公共机构应当合理地向企业提供财政性补助, 然而, 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却存在大量的禁止性补贴和可诉性补贴, 例如鼓励出口税收优惠、进口替代税收优惠、专向性税收优惠等, 这与反补贴原则相驳。另外,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立法层次不高, 部分优惠政策以行政法规、暂行条例、规则的形式颁布, 再加上税务机关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薄弱, 纳税人无法及时了解相关政策, 税收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较低, 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透明性原则。

(四) 税收优惠管理随意性大

我国在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 税收优惠的管理并没有相应改动, 税收优惠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管理。在审批税收优惠主体时, 未严格按照政策标准评选, 导致假合资、假福利机构骗取税收优惠的现象屡屡皆是, 而真正能获得税收优惠的企业却未成为收益主体, 甚至出现申请企业贿赂官员的现象;在税收优惠的执行过程中, 退税形式的补贴发放不到位, 税收优惠资料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检查;在税收优惠执行完后, 相关部门未对其进行跟踪监控, 缺乏对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事后管理和税收优惠效果的检验, 造成部分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期间, 虚减收入或虚增成本, 以此获得减免税收的资格, 使得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发挥其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一) 按产业序列设计税收优惠体系

根据经济的发展, 以产业导向为目标, 实行基本统一政策目标的税收优惠政策, 按产业发展的序列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置于同一外部经济环境, 进入同一产业的企业享受相同的税收优惠。我国的产业大体上可分为先行产业、一般性产业和限制性产业, 先行产业属于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 包括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等, 对这些产业实行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一般性产业指市场基本饱和的产业, 不宜给予税收优惠;限制性产业, 指的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 应当对该产业实行负优惠的税收政策。

(二)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政策

在根据产业序列制定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导向的目标下, 税收优惠政策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 引导资金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使西部地区获得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短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方式, 东部地区已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税收优惠应放在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上;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税收优惠重心应放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 吸引大量资金的投入,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 遵循WTO规则完善政策内容

首先, 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 应该改正对不同成员国差别对待的态度, 对WTO成员国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对与我国签订协议的国家, 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优惠, 例如优先进口产品、给予一定折扣等方式。其次, 应当同等对待进口产品和国内同类产品, 只要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同一产业, 就应当实行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再则, 遵循反补贴原则, 删除WTO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和违背我国加入国际市场承诺的税收优惠;对于可诉性补贴, 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有条件、有重点地保留, 并进行适当性的调整, 将优惠程度限制在WTO的规定范围内。最后, 应当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布形式, 提高立法层次, 树立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威性, 税务机关应当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及时公布税收优惠的变动情况, 使纳税人能详细了解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性。

(四)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管理的刚性

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 提高政策的管理刚性。第一, 以产业导向为目标, 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制定税收优惠主体的评判标准, 严格审批税收优惠企业的相关资料, 防止企业伪造资料获取税收优惠资格。借鉴国外税收优惠形式, 优化我国优惠方式, 实现直接优惠方式向间接优惠方式的转换, 杜绝擅自、越权减免税收等权力的滥用, 加强税收优惠主体的管理。第二, 在税收优惠的执行过程中, 加强税收优惠资料的管理和检查, 监督税收优惠执行到位。第三,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对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进行跟踪监控, 客观评价企业的税收优惠运用情况和效果。

总之, 研究我国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有效途径, 是推动现代税收政策建设的重大动力。把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立足点, 促进产业性优惠、区域性优惠、国际性优惠的统一, 实行全过程监管, 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健康的税收环境。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 所探讨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税务机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慧.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北方经济, 2013 (13) .

[2]匡萍.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J].江南论坛, 2005 (1) .

兰州新区税收优惠政策浅析 篇8

关键词 兰州新区 税收优惠 经济发展

一、 兰州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 兰州新区建立的背景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47条),充分肯定了甘肃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地位。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兰州新区的建设,将吸引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聚集,从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使其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大西北的开发将产生深远而不可估计的影响。省政府2010年11月16日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决定启动兰州新区建设。2012年8月28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建立兰州新区。

(二)兰州新区的区位优势

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座中四联,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土地和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开阔,适宜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横穿新区,水资源完全能满足新区未来发展需求;交通便利,连霍高速、京藏高速以及中川机场构成了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体系;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吉利汽车等一批产业项目入驻,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兰州新区的积极作用

兰州新区的设立处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阶段,因此兰州新区的前期招商引资与后续的产业规划与发展有别于以往的其他中国有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建设。如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形成新区和老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大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税收政策作为投资的软环境及保障政策的重要内容,对投资有引导的作用。兰州新区税收优惠政策若制定、实施得当,将促进兰州新区产业升级、发挥兰州市作为西北内陆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与现代物流中心的作用,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战略平台。

二、兰州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基本情况

(一)兰州新区现有税收政策的特点

兰州新区现有的税收政策主要来源于三份文件, 2013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确定了兰州新区三项税优惠政策;2013年9月兰州新区管委会下发《兰州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立了兰州新区六项税收优惠政策以及2013年9月兰州新区管委会下发的《兰州新区鼓励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归纳三份文件中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如下:

1、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兰州新区的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

3、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4、为了鼓励高素质人才到新区发展,优惠政策规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5年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全额奖励给个人。

5、经有关部门认定属高新技术企业的,除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后,对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新区留成部分,实行前2年全额先征后返,后3年减半返还。

6、按照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税收总额,换算为每亩土地平均纳税额,自企业投产年起连续5年内,新区将税收留成部分按照比例逐级累计分段计算由新区财政列支返还企业。

(二)兰州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首先,税收政策无从施展。兰州新区虽然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但兰州新区仍然处在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硬件设施尚未到位。同时由于兰州新区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造成在诸多事务的困难。再者,兰州新区尚处在“无法可依”的阶段,仅凭国家文件进行建设,缺乏法律保障的软环境。兰州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观望者较多,而实际投入企业的较少。可以说,目前兰州新区的企业尚无法“撑起”这一套税收政策,即便这些政策没有具体落实的优惠措施。

其次,政策主体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往往没有结合兰州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没有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潜在的区域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而只是考虑如何争取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仅仅是单纯地制定相应的吸引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侵蚀税基,还损害税收公平与社会福利。政府缺乏统一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易造成互相攀比税收优惠与越权减免税行为;使名义税率与实际税收负担相差甚大,结果对前来投资的企业而言普遍、收益和量能三原则都不同程度的相违背;来投资的企业要比优势产业企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与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原则相悖。这种不平等的政策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在某些优势产业企业生产及销售领域已出现外来企业居于控制地位,甚至形成垄断的现象。

再次,税收优惠的调控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政策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兰州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缺乏对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的优惠,特别是对特色产业、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等有利于兰州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尽管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提高企业资产利润率具有明显的激励效用,但对亏损企业却难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致使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小,没能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后,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缺乏系统监督。 兰州新区现行税收优惠管理重点是对事前的调查、论证和事中的审核、上報、审批环节,而缺乏系统的事后监控、检查等工作。制定的税收优惠管理办法中,过多强调如何建立和完善减免税申请、申报、审批程序,减免税资料档案的保管和审批制度,而忽视了对享受税收减免事后管理以及对减免税运用效果的检验工作。结果造成了有些企业在享受减免税期间虚减收入、随意扩大生产成本或虚增利润,从而达到假冒骗取减免税现象和行为的发生。反映出兰州新区现行税收优惠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税收优惠无法很好地被运用并充分发挥其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三、 兰州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

(一)兰州新区税收优惠的立法权归属

目前,兰州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来源于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这不是长久之计,兰州新区的行政级别升级及其被授予立法权是迟早的事。

授权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授权主体,即立法机关,授予授权机关立法权限的活动,其授权主体只能是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在中国,授权主体通常是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而授权主体既可以是地方机关,也可以是行政机关。目前,甘肃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省级地方立法权,兰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较大市的地方立法权,以上地方立法权,均属于职权立法权。照此理,虽然目前兰州新区的管理机构兰州新区管委会仅是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随着兰州新区的发展及兰州新区的行政区改革,兰州新区将取得被授权立法的资格。

(二)加大优势产业优惠力度

兰州新区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产业,而以往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实行的产业范围过于广泛,并没有给优势产业带来太多的优惠,使其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突出重点,加大对优势产业优惠力度,降低税收优惠门槛,扶持其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兰州新区由于执行优势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建议中央财政应给予适当的专项补助,设立发展优势产业的专项基金,发展兰州新区优势特色产业,使兰州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提高兰州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进行合理有效监督

目前,由于对税收优惠缺乏系统的监督,致使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目标不清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收优惠监管机制。把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以科学、规范的形式管理控制起来,进一步明确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和时限。建议财政与税务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摸清减免税的总体规模和变动趋势,以此正确评价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财政部门应参与全程监督,并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以便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曾志勇.西部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2]陈少英,吕铖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上海商学院院学报,2013(6).

[3]杨素琴,姚雷.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与西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1).

[4]许文.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10(2).

[5]王一舒,杨晶,王卫星.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3(6).

上一篇:美丽的春天中学生满分作文下一篇:办公室公文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