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委(精选8篇)
【发布文号】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发布日期】2001-05-18 【生效日期】2001-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已经市领导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是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和首都新世纪发展的需要,由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完成。该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推进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全市“十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望全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促进本市城市化工作在“十五”时期取得更大的进展。
附件: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01年4月)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区现代化水平”。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五”时期北京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提出推进北京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一、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城市化现状 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城市(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大都市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北京的城市化稳步推进。1978年底到2000年底,全市常住户籍人口由850万人增加到11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467万人增加到76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4.9%提高到68.7%。1990年到2000年,郊区各类城镇数由77个增加到142个,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也由旧城区扩展到四环路以内。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北京作为首都,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功能为核心,又具备了辐射全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但是,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虽然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而且滞后于郊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雷同、单一,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吸引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指导思想和观念认识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在规划上虽有安排,但规划深度不够;在建设和发展方式上重点不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比较多,发展粗放;在城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这些障碍也构筑了城乡分割的鸿沟,限制了人口的有序流动,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五”时期,北京推进城市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1、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城镇化总体部署中,北京被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加以培育。这不仅为我市推进城市化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市的城市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北京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4、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提高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从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出发,必须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郊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二、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目标
“十五”时期,推进北京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以推进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一)推进城市化的原则
“十五”时期,推进城市化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促进市区提高现代化水平,远郊区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市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规划先行。改进规划思想和方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
3、完善和发挥首都功能。在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和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4、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
5、坚持体制创新。要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二)城市化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
到2005年,按现行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郊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左右。郊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重点卫星城初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10万~30万人左右。力争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2万~5万人左右。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郊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卫星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四级城市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三、三、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卫星城建设
“十五”时期,要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增强卫星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明确卫星城功能 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功能完善,使卫星城既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又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6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通州、昌平、黄村、良乡、顺义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十五”期间,力争在功能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通州卫星城,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黄村卫星城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良乡卫星城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顺义卫星城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亦庄卫星城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城镇等卫星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
卫星城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与市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
“十五”期间,卫星城要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市区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加工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依托中心市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拓展卫星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卫星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市区的标准严格保护卫星城环境,确保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卫星城的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以逐步达到并符合现代化城市标准的要求。
加强联系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早完成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八通线等。加强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卫星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卫星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设、改造一批自来水厂、变电站、电网;有条件的卫星城推进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集中供热系统建设,发展集中供热。
加快卫星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一批电信光缆和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卫星城与市区的高速信息网,推进卫星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邮电局所建设,提高卫星城通邮能力。
加强卫星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卫星城绿化体系,加大卫星城城区街道、公园、小区绿化力度,增加公共绿地,建设园林式卫星城。
4、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体系,真正使卫星城具备相对独立的较完备的功能,拥有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市区名牌学校到卫星城办分校,建设一批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高标准示范学校,开展远程教育,为卫星城居民特别是其子女提供就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卫星城医疗条件。特别要加快急救中心、老年病防治、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满足卫星城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
(二)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十五”时期,要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和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促进远郊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十五”时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昌平小汤山镇、顺义后沙峪镇、通州宋庄镇、大兴西红门镇、怀柔杨宋镇等33个中心镇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带动全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1、繁荣小城镇经济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小城镇经济实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围绕发挥小城镇功能,兴办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创业。积极开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投资建厂。
2、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功能
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的信息化进程。高标准进行小城镇的环保设计与绿化美化设计,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创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村镇环境。切实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彻底改变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
3、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
从小城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提高小城镇建设品味和档次,形成风格各异的现代化中心镇。
城镇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严格进行规划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运用法律手段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监管。
要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
四、四、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从全市的角度着眼,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
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详细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用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快市区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完善步伐
充分发挥市区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快市区产业调整和功能改造步伐,带动郊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推动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
1、加快市区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时期,中心城区要建设成为第三产业密集区,主要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沿公路一环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郊区作为市区产业发展的广阔腹地,要抓住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从各自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区县工业园区为依托,将承接市区工业转移,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围绕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加快市区功能调整
“十五”时期,市区要立足于不断增强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开拓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促进市区功能调整。将市区部分科技、教育、卫生、物流集散等方面功能向郊区疏散。郊区城镇可以分担起这部分功能,通过发挥城市功能,加快自身城市化进程。
要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基本完成金融街沿二环路一侧的开发,建设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建设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重点的传统商业文化区等。通过重点功能区建设,使市区特别是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得到优化和升级,同时将其它城市功能延伸或转移到郊区城镇发展,促进郊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要在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以形成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为目标,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不同城镇有区别的准入条件取代“农转非”的计划指标,用积极引导替代控制总量,用核准登记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十五”期间,要适当放宽卫星城和小城镇准入条件,放开农民进入卫星城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凡在卫星城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本市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实行相应优惠政策。在承包期内不要求进城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收益,以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2、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在城市外延发展过程中,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合理发展的方针,调整城镇用地结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镇建设必须与旧镇(村)改造、村庄土地整理同步进行,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和存量用地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职能,逐步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有偿使用,大力推行招标拍卖等供地方式,凡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
3、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立起适应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的养老保险。积极探索解决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转入城镇后,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4、实行有区别的消费政策
根据市区和卫星城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区别的消费政策。在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当提高市区的消费水平和公共收费标准。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努力降低卫星城的消费支出水平,使低消费能力和低收入者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能力的区域生活,促进市区人口向卫星城流动。
(四)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建立起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农民个人、本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要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基本形成适应首都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建设的同时,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市政、环卫等公益性较强的行业,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以确保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北京市根据城乡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而制定颁布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赋予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许多新内容, 凸显岀许多新亮点, 这对于规范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防范规划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相比此前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 新《条例》进一步深化了公共参与原则和具体方式。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进行查询, 以及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对违建行为, 授权居委会加以制止。在公共参与方式上, 提出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可以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公示等多种形式征求专家和公共意见等。而在规划设计前期, 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规划条件。
公共设施不配套不予验收
《条例》规定, 居住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应当明确同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具体建设时序, 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或者划拨土地的依据。项目未按建设时序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竣工的工程不予验收。
这条规定就是要制约违规开发商, 通过对建设时序进行全过程的规划监督管理, 避免拖建、漏建的情况。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邱跃介绍, 此前曾有开发商建好楼盘后, 没有建好下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使购房者无法入住, 给购房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对于这种情况,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将对竣工的建设工程不予规划核验, 购房者不能办理房产证, 该项目开发商就不能逃离自己开发的项目, 如该项目还有剩余工程, 就暂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具体来说, 一个项目一共10栋楼, 5栋建完后, 发现绿地、排水等设施并未按时建设, 已经建完的5栋就不予规划验收, 不能发房产证, 没建的5栋也不发规划许可证。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实际操作, 而且效果很好, 此次是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居委会首获制止违法建设授权
为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制止力度, 《条例》规定, 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并配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等予以处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有权予以制止并及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等报告。
这是因为, 规划部门的执法人员人数有限, 不可能监控全市, 因此要发动广大基层单位。居委会和物业企业是第一线, 他们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劝阻制止违建行为, 但他们没有执法权, 不能强拆, 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
规划修改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条例》新增“城乡规划的修改”一章。在内容上既体现《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乡规划修改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同时根据北京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估期限、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方式、规划修改后的公布等问题作了规定。
城乡规划修改后应重新公布
《条例》规定, 本市各类城乡规划经过修改后应当重新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 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应向规划部门查询。
这就是说, 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可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规划条件。建设单位根据规划条件委托编制用地权属范围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后, 可以申请规划审查, 规划部门应当依申请提供规划技术审查意见以及规划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
违法改规划处分责任人
《条例》规定, 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 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同时,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在修改过程中, 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可以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公示等多种方式。修改前未依法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规划及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人员将依法受到处分。
规划更改损害居民利益须补偿
《条例》关于规划更改的补偿问题格外引人关注。
《条例》规定, 经合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有的买房者曾遇到过, 买房之前明明规划为幼儿园的地方却被改建成超市, 公共绿地变成停车场。在以前, 虽然小区布局与最初获批的设计方案并不一致, 但这些修改获得了规划部门的批准, 有了合法身份, 缺少了幼儿园、绿地的市民没有相应的依据去索要补偿。今后就有法可依了。据了解, 北京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该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 细则计划将与条例同时实施。届时, 利益受损的市民向谁索要补偿、补偿额度如何确定等问题将有据可依。邱跃告诉记者, 对于该规定, 大家最需要明确的是“补偿”和“赔偿”、“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这两个方面的概念。条例只提到了“补偿”概念, 也就是说更改规划必须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的。类似开发商私自将绿地变为通道等行为, 是违法改变规划, 利害关系人得到的是来自开发商的“赔偿”。合法改变规划必须通过规划部门进行, 还要在改变规划前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并对被许可人 (开发商) 和利害关系人进行补偿。但必须是物质损害才能补偿。
(三)
相比此前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 新《条例》破解了农村地区规划薄弱的难题;农村用地管理、村民利用原有宅基地建设住宅的规划管理、临时村庄建设规划许可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条例》中都作出了规定。
村民住宅实行规划许可管理
《条例》规定, 在规划农村地区、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 可以实行规划许可管理, 规划许可管理应当依据村庄规划进行, 管理应当与服务相结合, 并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宅基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绿隔占地、拆迁冻结等系列问题无疑会引发农民切身利益的连锁反应。宅基地自建房, 有安全隐患, 也有环境影响, 为了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建设的管理, 解决村民建房的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必须对村民利用原有宅基地建设住宅实行规划许可管理。因此, 《条例》首次提出, 在规划的农村地区, 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宅建设, 可以实行规划许可管理。今后农民在宅基地建房将需要办理各类手续报批, 不能够是无序的。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 《条例》中用了“可以”的字眼, 这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将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 比如一些山区, 村落本身就很分散, 就不适宜实施规划许可管理。另一方面, 由于北京市农村不同区域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实行规划许可管理的区域、程序和要求等比较复杂, 难以在法规中作详尽规定, 因此, 《条例》授权北京市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据悉, 目前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宅基地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详细办法, 正在加紧进行前期调研和制定工作。该办法有望于今年10月1日起与《条例》同步实施。
临时村庄先办证后建设
《条例》规定, 规划村庄以外的现状村庄, 在规划实施前确需进行建设的, 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和规划实施的需要核发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五五”普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确立了不断优化档案工作发展法治环境,为实施全市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服务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档案法制观念和档案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档案法律素质和观念,进一步提高档案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的工作目标。
《“五五”普法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全市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入学习宣传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社会档案意识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的三个工作阶段;明确了加强领导、保障经费、以人为本、广泛参与、搞好队伍建设的五项具体工作措施。
《“五五”普法规划》指出,要深入开展对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各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不断增强档案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能力,切实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齐全、安全保管、有效利用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督促本地区、本单位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作用,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
《“五五”普法规划》指出,要深入开展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能力。要通过将执法依据、执法职责张贴上墙、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使每个执法人员熟知并背诵档案局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8项法律依据及具体的执法职权和依据,熟知执法岗位职责及权限,熟知执法程序及其环节之间的关系,熟知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档案行政执法依据法定职权,不失职、不越权,以法律手段保障档案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各单位档案工作人员要广泛宣传档案法,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做好档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切实发挥档案的作用。
《“五五”普法规划》指出,要深入开展以基层为重点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要求各单位档案部门面向全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以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为载体,将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到各基层单位,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之中。要充分发挥《北京档案》的宣传作用,开辟普法讲座专栏,并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满足群众的档案法律需求。要积极参加“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利用公园、车站、档案馆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宪法、档案法的宣传,引导全体公民行使宪法和档案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履行相应的公民义务,营造人人学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五”普法规划》确立了法制宣传教育的三个工作阶段
2006年是宣传发动阶段,主要是做好宣传发动、制定规划等工作。市档案局将汇编印制档案法制宣传材料下发各单位,并开展对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各区县档案局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并结合本区县的实际,制定本地区档案部门“五五”普法规划或实施方案,报市档案局备案。2006年—2010年上半年是组织实施阶段,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级档案部门要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年度计划,突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组织全市档案工作者演讲活动;2007年《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颁布十周年之际,组织全市性档案法制及档案工作知识竞赛;2008年结合奥运场馆竣工验收及奥运会的举办,推出档案展览,增强“人文奥运”特色;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全市档案工作者文艺汇演;2010年组织全市宣传档案和档案法制工作的征文比赛。总之,要通过上述宣传活动,扩大档案法制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2007年底中期检查,2010年下半年将进行总结验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市和区县档案局要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行政执法检查范围,定期对受检单位的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作为表彰先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五五”普法规划》明确了法制宣传教育的五项工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求各级档案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档案部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和区县档案局要明确一名局长主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市和区县档案局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要把开展好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深入推进档案部门依法治理、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充实人员力量。
第二,落实经费,提供保障。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将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单位经常性专项经费,提供必要的法制培训、宣传等费用,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开展以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享有利用档案权利和承担保护档案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档案部门要结合依法行政、业务监督指导、档案的接收、提供利用、举办展览、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做好服务,了解群众需求,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形式要贴近生活,便于群众接受,如编写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举办宣传档案工作及档案法律法规巡回展览等,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寓宣传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第四,广泛参与,形成合力。要求各级档案部门一方面通过在内部刊物、网站、电子大屏幕、宣传橱窗等设立档案法制宣传栏目和法制学习资料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加强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和社会科普组织的合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发挥各级各类大众传媒优势,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公民支持和参与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制宣传力度,提升档案法制宣传效果。
刘宇齐
8月3日,我和爸爸一起去规划展览馆参观、考察。一进展览馆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圆形的、铜制的北京地形图。它清晰的地北京的地形:六环外,北部的山围着北京,南部却是一片平原。右转,上二楼,“宜居北京”很有意思。它展现了一户未来人家内部设置,在未来,冰箱有造冰功能,灯有自动调节亮度的功能,空调可以冬天储存寒气、释放暖风,夏天放凉风、吸收暖风。这样,可以节约许多能源。
二楼以能源节约方式为主,各个展厅大同小异,就不在多说了,上三楼吧!
在二、三楼之间有一块铜制的北京二环内平面图,电梯运行有点快,没看清。
三楼是各式各样的沙盘,有故宫沙盘、四合院沙盘等,多是古建筑的。
“嘿,你不是来考察的吗?”爸爸的声音传来了,“来看看这个吧!”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哇!这么大的沙盘!”我惊叹道。沙盘上有四环内的全部建筑,还有一些四环外的建筑。看到这么大的沙盘,我太惊讶了!我看到长安街上国贸三期高高耸立,航天桥边中央电视塔高耸入云,居然连我们家——鹿港小区也有,连小区大门都有!不过,我也看出了问题:
鹿港小区边上的“丁”字路口,若是行人想过马路,必须绕远,而且必定人车混行,多危险啊!为什么不修座天桥呢?
看完了三层,我们上四楼,四楼是看规划4D电影,玩规划电子游戏的地方。我们先去玩规划游戏,游戏要顾及到商业、工业、居民区等几个领域,又有密度、面积要求,我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
我们又去看4D电影,它描述了2069年,中国将是什么样子:飞行器漫天飞,交通极其发达,真令人向往!同时,我也有疑问——飞行器满天飞能做到吗?毕竟,飞行器在城市间飞行极其危险,万一发生“交通”事故肯定“杯具”!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考虑一下。
2020年北京地铁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地下铁城市之一,分别为:1号线(已通车),2号线(已通车),4线(已通车),5线(已通车),6线(在建),7线(在建),8线(一期通车,二期在建),9线(一期通车,二期在建),10线(一期通车,二期在建),13线(已通车),14线(在建),15线(一期通车,二期在建),16线,机场线(已通车),大兴线,亦庄线(已通车),房山线,门头沟线,昌平线,牛栏山线,平谷线,西郊线,西客站至北京站联络线。
北京地铁1号线
苹果园-古城-八角游乐园--八宝山-玉泉路-五棵松-万寿路-公主坟-军事博物馆-木樨地-南礼士路-复兴门-西单-天安门西-天安门东-王府井-东单-建国门-永安里-国贸-大望路-四惠-四惠东
八通线
四惠-四惠东-高碑店-传媒大学-双桥-管庄--八里桥-通州北苑-果园-九棵树-梨园-临河里-土桥北京地铁2号线
西直门-积水潭-鼓楼大街-安定门-雍和宫-东直门-东四十条-朝阳门-建国门-北京站-崇文门-前门-和平门-宣武门-长椿街-复兴门-阜成门-车公庄-西直门
北京地铁3号线
小煤厂-车道沟-紫竹院-白石桥-展览馆-西直门-平安里-厂桥-地安门-宽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工人体育场-长虹桥;-农展馆南路-六里屯-豆各庄-四路居-酒仙桥-将台路-西八间房-湖光中街-望京花园-来广营-善各庄-崔各庄-顺义-平谷
北京地铁4号线
安河桥北站-北宫门站-西苑站-圆明园站-北京大学东门站-中关村站-黄庄站-人民大学站-魏公村站-国家图书馆站-动物园站-西直门站-新街口站-平安里站-西四站-灵境胡同站-西单站-宣武门站-菜市口站-陶然亭站-北京南站站-马家堡站-角门西站-公益西桥站
北京地铁5号线
天通苑北-天通苑-天通苑南-立水桥南-北苑路北-大屯路东-惠新西街北口-惠新西街南口-和平西桥-和平里北街-雍和宫-北新桥-张自忠路-东四-灯市口-东单-崇文门-磁器口-天坛东门-蒲黄榆-刘家窑-宋家庄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
五路站-花园桥站-四道口站-甘家口商场站-展览路站-阜成门站-白塔寺站-西四站-北海公园站-隆福寺站-朝阳门站-东大桥站-呼家楼站-金台路站-星火路站-青年路站-褡裢坡站-黄渠站-常营站-草房站。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
物资学院站-北关环岛站-新华大街站-玉带河大街站-郝家府站-通州新城站-东小营站
北京地铁7号线
北京西站——湾子——达官营——广安门——牛街——菜市口(换乘4号线)——虎坊桥——珠市口——都市街——磁器口(换乘5号线)——幸福大街——夕照寺——广渠门东——双井(换乘10号线)——广渠路(换乘14号线)——大郊亭——百子湾——化工二厂——紫南家园——欢乐谷——垡头——玻璃二厂——焦化厂
北京地铁8号线
北段:回龙观东大街——霍营站——育新站——西小口站——永泰庄站——林萃路站——森林公园南门站
中段:森林公园南门站——奥林匹克公园站——奥体中心站——北土城站
南段: 北土城站——安华桥站——黄寺站——鼓楼大街站——什刹海站——南锣鼓巷站——中国美术馆站
北京地铁9号线
国家图书馆站(换乘4号线)——四道口站——白堆子站——军事博物馆站(换乘1号线)——北京西站——六里桥东站——六里桥站——七里庄站——丰台东大街站——丰台南路站——科怡路站——丰台科技园——郭公庄(换乘房山线)
北京地铁10号线
八沟-苏州街-海淀黄庄-知春里-知春路-西土城-牡丹园-健德门-北土城-安贞门-惠新西街南口-芍药居-太阳宫-三元桥-亮马桥-农业展览馆-团结湖-呼家楼-金台夕照-大望路-国贸-双井-劲松
北京地铁13号线
西直门-大钟寺-知春路-五道口-上地-西二旗-龙泽-回龙观-霍营-立水桥-北苑-望京西-芍药居-光熙门-柳芳-东直门
北京地铁14号线
东河沿路—— 张仪村 ——小屯路—— 丰台体育中心——丰台北路(换9号线)——西局——丽泽路——三路居——玉林西路——右安门外大街——北京南站(换4号线)——马家堡东路——永定门外大街——安乐林路——蒲黄瑜(换5号线)——芳古路——方庄东路——十里河—— 弘燕路 —— 松榆北路——南磨房路——光渠路(换7号线)——大望路(换1号线)——红庙路口——甜水园(“金台路站”换6号线)——朝阳公园——枣营路——东风桥北——将台路——万红西街——望京体育公园(换15号线)——广顺北大街——广顺桥北——来广营
注:14号线最新规划方案已经获得批复,向西延伸至永定河以西的长辛店地区。全长约47.3公里,共设36座车站,并设张仪村停车场和来广营车辆段。36个站点中,35个为地下站,1个为高架地上站,现在我们只能介绍到原规划的34个车站,而具体每站名称将来可能会经过公示和市民投票后最终确定,我们只能精心等待,现在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北京地铁(轨道交通)15号线
北沙滩——奥林匹克公园——大屯路——大屯路东——关庄——望京西——望京——望京东——崔各庄——马泉营——孙河——国展——花梨坎——后沙峪—— ——南法信——石门——顺义——俸伯L1线,北京地铁磁悬浮机场快线:东直门-首都机场
东直门-三元桥-机场3号候机楼-机场2号候机楼
北京地铁亦庄线
宋家庄站——肖村站——小红门站——旧宫站——亦庄桥站——亦庄文化园站——万源街站——荣京东街站——荣昌东街站——同济南路站——经海路站——次渠南站——次渠站——亦庄火车站北京地铁大兴线
新宫站——西红门站——高米店北站——高米店南站——枣园站——清源路站——黄村西大街站——黄村火车站——义和庄站——生物医药基地站——天宫院站
北京地铁房山线
苏庄站-良乡南关站-良乡大学城西站-良乡大学城站-良乡大学北站-广阳城站-篱笆房站-长阳站-稻田站-郭公庄站(可换乘9号线)
北京地铁昌平线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1.10
目录
一、发展回顾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四)产业融合初显端倪
(五)产业布局优化拓展
(六)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二、发展形势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发展重点
(一)做强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
(二)做优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
(三)做精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
(四)做专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品牌力培育工程
(二)内生力强化工程
(三)影响力扩大工程
(四)集聚度提高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支持
(二)抓好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三)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凝聚高端人才
前言
都市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承接一产、拓展三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都市产业是世界城市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北京都市产业要立足于服务世界城市建设,审视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全面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产业层级,增强产业辐射力,彰显首都城市特色,弘扬中华文化,加速首都向世界城市迈进的步伐。
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都市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都市产业是以城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现代物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就业拉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工业,涉及消费品工业中的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工艺美术、洗涤化妆、家具制造、文体用品、家电照明、塑料制品等行业。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都市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奥运机遇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重视品牌培育,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级,注重节能减排,保持了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态势,为完善首都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0%,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3%,发挥着对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末,都市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9%,就业吸纳能力较强;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包装印刷和工艺美术四大主导行业地位突出,其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都市产业的74.2%、81.3%、83.4%和81.5%。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与“十五”末相比,“十一五”末北京都市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增长了近两倍。到2010年底,都市产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6个,占全市工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3%。借奥运契机,都市产业加速实现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时代气息的结合,推出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呈现出健康性、文化性、时尚性、娱乐性等发展特征,提升了产业层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在服装业,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衔接798艺术区成为集设计、新潮文化以及休闲娱乐的中心,形成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以设计师为主体的专业集群。工艺美术业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精品,“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了《加强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措施》等政策,采取了专项奖励、支持重点项目等一系列促进手段,加大对品牌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在政府积极引导下,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大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都市产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超过30个,占全市工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0%以上;拥有北京市著名商标198个,占全市工业市级著名商标总数的60%,占全市市级著名商标总数的43%。在食品饮料、服装、工艺美术等行业聚集了一批在同行业领先、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服装行业通过支持举办国际服装专业展示、北京时装之都十大时装品牌评选、中国概念时尚成衣设计大赛及奥运颁奖礼仪服装征集等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品牌企业销售额占本行业销售额比重达到60%以上。食品行业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积极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食品安全合格率达到100%,实现了食品供应零中断、餐饮运行零投诉和食品安全零事故,在全国食品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产业融合初显端倪
“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助推都市产业升级。一批企业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化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都市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加速融合,印刷包装、工艺美术加速向都市产业内其他行业渗透,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相互融合、都市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正在由制造型向创造型、创意型转变。“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带动效应较大,融合发展效应显著。
(五)产业布局优化拓展
“十一五”末,北京都市产业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世界500强的20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有10家在北京设有总部或生产基地;国内500强企业的25家食品企业中,有11家在北京投资,呈现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态势。企业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外迁至远郊区县,在食品、服装等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区,呈现按城市功能区定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优势企业加速向原料基地、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延伸,逐步提升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龙头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六)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推行“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的集约发展原则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企业通过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强化清洁生产,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十一五”期间,都市产业以约9%的水耗总量下降率和3%的能耗总量增长率支撑了约37%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十一五”末,都市产业万元增加值水耗和能耗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34%和25%左右。
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还存在高端引领作用不突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品牌影响力不足、营销管理模式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适应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北京都市产业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价值链,提升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产业高端转型、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决定了都市产业是北京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都市产业具有符合都市环境要求、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传播都市文化、丰富都市形象、解决都市就业等特点,是承接一产、拓展三产、扩大内需、统筹城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都市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1)我国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北京都市产业做大规模、发展高端、打造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首都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进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高端要素资源加速聚集,为北京都市产业吸引国内外集团总部、国际资本、国际品牌、国际化人才,实现高端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3)首都经济圈深化合作为北京都市产业利用区域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速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北京都市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北京市场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的竞争大市场,都市产业作为高度市场化、充分竞争的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加大。(2)独资、合资及跨国公司所控制的高端品牌在食品、服装、化妆品、家电等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北京企业从产品的时尚性、功能性到资本、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方面处于竞争弱势,北京都市产业企业拓展高端市场面临形势严峻。(3)北京土地、能源、资源约束性制约更加严格,节能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用工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对都市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高端、品牌、文化和融合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抢占产业制高点,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控制力,提高产业辐射力,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与“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在全国具有高端引领和创新示范作用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以文化力创造新型消费经济,进一步发挥都市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与融合发展相结合
依托首都科技、人才资源,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优势,创新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树立行业标杆,推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引领市场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发挥都市产业对一产、三产的承载、衔接和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模式。
2、坚持提升品牌与传承文化相结合
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以安全、健康、绿色的品质形象赢得产业竞争优势和品牌价值增值,促进区域品牌加速成长为世界品牌。挖掘首都传统文化底蕴,发展一批享誉国内外、展现北京人文风采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特色产品。
3、坚持打造总部经济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强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
4、坚持发挥市场主导与加强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胜劣汰。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保持产业稳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人才开发与拉动就业相结合
加快人才的挖掘、培养与引进,完善人才的使用激励机制,注重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发挥都市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就业。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主要发展目标为:
——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要实现在调整中提升,取得有序、快速、稳步的发展,并带动一产、三产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8%左右。
——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北京都市产业基本构建在全国具有高端引领和创新示范作用的“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即以绿色食品产业链为代表的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以文化创意、特色工艺美术和数字化绿色印刷包装为代表的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以建设“世界时装之都”为代表的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以资源再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高端化发展继续推进。到2015年,北京都市产业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支持一批中国品牌企业成长为国际品牌,引进一批世界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力争形成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创造的标准和专利数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用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末,北京都市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在150万吨标煤左右,工业新鲜水总量控制在4400万立方米左右。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发展重在围绕都市人健康、时尚、创意、绿色的新型消费理念,以品牌力提升竞争力,以文化力创造新型消费经济,构筑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
(一)做强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是适应首都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满足人们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围绕营养保健、健身休闲所形成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食品饮料业和文体用品业。“十二五”时期,北京健康型都市产业的发展重在挖掘市场潜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
食品饮料业:以开拓中高端消费市场为重点,重点发展健康营养、绿色有机、时尚休闲的食品和保健食品。做好北京老字号食品的传承与创新,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和打造国内外知名食品品牌。
文体用品业:针对新兴的消费市场,重点发展创意好、附加值高、文化性和娱乐性强的文体用品。
(二)做优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是基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以创意人才的创造力为核心,凸显创意性、文化性、娱乐性特征的创意产业集群,涵盖工业设计、工业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创作设计特征鲜明的工艺美术业,创意性日益增强的印刷包装业,以及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涌现的具有创意性的新型产业。“十二五”时期,北京创意型都市产业的发展重在优化升级,加速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
工艺美术业:进一步发挥北京工美行业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交往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设计品牌,开发一批体现北京符号的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展、名人”,稳步扩大行业规模,提升首都文化影响力。
印刷包装业: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瞄准高档出版物,争创国内高档出版物印刷中心。适应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融入包装设计,争创国内精品包装的设计中心。
(三)做精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是用设计和品牌满足消费者现代审美的时尚需求,能够引领时尚消费,包容多元文化价值观,展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精致化、优美化的都市产业体系,包括个人时尚用品,即时装、鞋帽、皮具等,以及家居日用品,即家具、家电、洗涤化妆品等。“十二五”时期,北京时尚型都市产业重在发展高档精品,打造品牌,在优势领域做精做强。
服装纺织业:进一步推进“世界时装之都”建设,重点推进服装设计、品牌、渠道领域,加快打造中国服装设计中心,实现高端服装定制、高级成衣品牌和快速消费品牌并存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拓展高科技、高性能的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设计等领域。
家居日用品业①:家具制造业重点推进高档家具发展。家电照明业重点发展精、特、新的节电型小家电品牌和应用推广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时尚照明产品。洗涤化妆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化妆品和环保型、节水型洗涤品。
(四)做专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是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挖掘“城市矿山”②资源,实现废旧、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化,建立“省资源、节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
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新型环保塑料产品和农业新型塑料。
再生资源产业:推进一批具有较好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包装、塑料、造纸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构建配套的再生资源产业链。
五、主要任务
(一)品牌力培育工程
实施品牌培育计划。(1)重点在食品、服装、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行业实施品牌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导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2)引导企业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加强文化宣传,提升品牌形象。(3)支持企业建设创意设计平台,借鉴国际知名设计机构的经验,吸引国际一流的设计人才,培育一批年轻创意设计人才,加强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企业自主设计能力。(4)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塑造安全、绿色、高品质的良好形象。(5)充分发挥品牌经营机构的专业优势和现代媒体的传播优势,树立行业整体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提升计划。(1)支持骨干企业创新品牌发展模式,通过研发创新、品牌宣传、资本运作、国际交流展示、国际质量认证等方式,提高品牌价值。(2)推动强势品牌国际化发展、区域品牌全国拓展、本地品牌区域扩张,打造一批国际品牌,形成一批“健康北京”、“创意北京”、“时尚北京”的城市名片。
(二)内生力强化工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在食品饮料业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技术、先进加工技术,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2)在服装纺织业积极研发和应用推广功能性服装面料,扩大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绿色纤维原料的使用,优化和应用推广服装企业蒸汽回收利用技术。(3)印刷业以数字化、绿色环保为重点提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包装业积极推进环保型绿色包装材料以及激光全息、电子标签等防伪技术的应用。(4)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宫廷艺术,鼓励传统产品在新题材、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开发现代工艺品。
推动信息化深度应用。(1)鼓励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2)支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创新、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及追溯等方面开展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升级改造,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3)推进控股集团公司围绕业务重组、资源整合、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建设。(4)支持总部型都市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一批管理、决策和指挥中心。(5)推动中小企业在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应用。
加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依托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工作的成功经验和首都科研检测资源,吸引国内外食品企业在北京建立研发检测中心,构建辐射全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功能检验、检测与评价体系,将北京建成全国食品产业研发和质量测评中心,形成科技信息服务的高地。(2)严格食品行业准入标准,鼓励食品企业构建涵盖绿色原料基地、安全制造加工、绿色包装和仓储物流的绿色产业链,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3)在都市产业全面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承诺活动”,促进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三)影响力扩大工程
加快开放步伐。(1)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到外埠或境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建立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加速产业规模扩张,实现可持续发展。(2)实施“引进来”战略,重点抓好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百强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符合都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来京发展。
开展专题活动。(1)开展国际性的专业博览会、展示交易会、行业交流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展示展览、创作大赛、信息发布的平台。(2)重点开展北京国际时装周、中国时装设计大赛、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大赛、国际文体用品展销会和国际家具展销会等活动,营造扩大产业影响的良好氛围。
(四)集聚度提高工程
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加速推进产业集聚。(1)充分发挥现有的企业集团和总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速产业聚集。(2)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力争培育若干家大企业集团,形成龙头带动。(3)吸引一批国际化的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总部及规模化的高端生产基地,加速高端要素聚集。(4)发展“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模式,深化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北京市与京津冀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
根据首都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全市工业布局,坚持“集聚、集约、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耦合”的布局原则,以现有的都市产业集聚区为基础,构筑“一核一圈一带多基地”的产业布局体系,着力打造多元发展、多种特色、多点集聚的空间格局。
“一核”即打造一个都市产业核心区,以海淀、朝阳和丰台等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吸引国内外研发、设计、营销等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总部聚集,聚集高端资源,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经济群。
“一圈”即打造一个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发展圈,在顺义、通州、大兴、昌平和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形成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承载区。
“一带”即打造一条绿色都市产业发展带,在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水耗、高附加值、带动就业的都市产业。结合各区县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多基地”即打造多个特色都市产业基地,在产业基础较好、集聚发展态势显著的区域,重点打造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基地,国际一流的时装设计园,品牌服装产业发展基地,高端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及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精细加工和交易展示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支持
抓好规划的组织落实,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建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都市产业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将北京特色都市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跟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及时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加大对都市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用好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产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产业发展促进平台、总部落地、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抓好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着眼长远,集中精力策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较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通过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都市产业向高端转型发展。
建立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做好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用地、审批、资金落实等重大问题,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促进项目早见成效。
(三)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银企沟通机制和贷款担保体系,畅通银行贷款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加快发展步伐;引导风险投资、外资、民间资本支持都市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产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培训、贸易促进、产业预测预警等方面的服务和自律作用,引导都市产业各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担保、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凝聚高端人才
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激励机制,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国家级、市级大师以带徒形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促进技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
依托专业院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在都市产业各行业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创新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
①家居日用品业:指满足家居日常生活需要的行业的统称,具体包括家具制造业、家电照明业和洗涤化妆业等。
1.1 北京城市发展的定位及目标
北京市的发展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性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性城市的地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 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性城市行列。
北京行政辖区下分18个行政区域,其中包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全市总面积16 410 km2,山地面积约占61%,平原面积约占39%。2008年人口约1 550万人。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 800万人。
1.2 地区用电负荷水平及电源规划
2001~2006年,北京地区高峰负荷依次为6 994 MW、8 174 MW、8 223 MW、9 397 MW、10 538 MW、10 724 MW,平均增长8.92%。2004年,人均用电负荷约0.65 kW。考虑到奥运经济会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北京地区用电负荷可达15 000 MW。参照其他城市奥运前后负荷发展的特点,预计2008~2010年负荷增长能力将大幅下降(一般在2%~3%),到2010年北京地区用电负荷为16 200 MW。远景年北京地区人均用电将达到1.4~1.56 kW水平,用电负荷为25 000~28 000 MW,用电水平与东京现状相当。
由于受燃料运输、水资源及环境条件等制约,北京地区电源发展相当有限。规划电源主要以天然气冷热联产发电为主,这对北京电网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十一五”期间新增电源:京丰燃气热电厂2×400 MW、草桥燃气热电厂2×400 MW、太阳宫燃气热电厂2×400 MW等。到2010年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 842 MW左右。
1.3 北京电网发展的总体原则
北京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目前2/3的电力依托外网供给。随着地区用电水平的提高,这种依托程度将有所加强。因此,总体原则如下。
1) 多通道、分散式接受外网电力。
2) 建设坚强的超高压电网,保障线路符合“N-2”安全准则的前提下不损失负荷。
3) 主网分区链式供电,进入市区通道满足“N-1”安全准则。
4) 配电网充分满足客户需求,高峰负荷正常方式无过载。
5) 设备可靠、技术先进,危机管理及应急响应系统完善。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近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综合线损率不大于7%,居民户均用电达到6~10 kW。220 kV系统容载比不小于1.9,110 kV系统容载比不小于2.0。
2 北京地区电网网络的规划
北京地区电网结构如图1所示。
2.1 500 kV电网网络
北京500 kV电网是华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电源应分散接入北京地区的各个500 kV变电站。500 kV电网为环网结构,并考虑500 kV负荷变电站深入规划市区。500 kV环网按线路“N-2”安全准则不损失负荷的标准来设计。500 kV主接线可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单母线分段接线、桥型接线等。安装主变压器2~4组,每组容量可选750~1 200 MVA。母线短路容量按63 kA设计。
北京地区电网现拥有6座500 kV变电站,总容量15 606 MVA。远期将拥有500 kV变电站10座,形成坚强的500 kV环网,其中6座为枢纽变电站,外部电源分散接入各个500kV变电站,形成相对独立的6~7个送电通道,每一送电通道最大输送能力不小于4 000 MW。
2.2 220 kV电网网络
220 kV电网以相邻2座500 kV变电站的各一段220 kV母线构成一个供电区域,实现220 kV电网网络分区供电的模式。各分区之间在正常方式下相对独立, 事故情况下各区之间具备一定的相互支援能力。在两座500 kV变电站之间,以双回电源线路连接4~5座220 kV变电站,组成链式结构。
220 kV枢纽变电站的220 kV侧进出线一般为10回,安装3台或4台变压器(一般一期投入2台),单台容量为180~250 MVA。新建的220 kV变电站采用双母线或一个半断路器接线。链式接线中的市区220 kV中转(负荷)变电站,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安装变压器4台,单台容量为180~250 MVA,220 kV进线、出线各2回。
对于市中心区、区县政府所在地、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等Ⅰ类地区以及规划区、小城镇、区级开发区等Ⅱ类地区,优先采用GIS开关设备;对于其他Ⅲ类地区则采用间隔式设备。220 kV架空线路采用4×400 mm2、2×400 mm2导线。220 kV电缆输电线路一般采用2 500、1 000型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
至2006年底, 220 kV变电站45座(运行容量19 440 MVA)与9座开关站一起构成220 kV双环网结构,按3个供电区域运行。2008年将形成5个供电区域,远期将形成9个供电区域。
2.3 110 kV电网网络
110 kV电网以两座220 kV变电站之间的双回电源电缆线路连接两座或三座110 kV变电站构成链式结构。正常方式下开链运行。市区的110 kV变电站一般安装4台变压器,单台容量为50 MVA,(新城和卫星城的除外),110 kV进线、出线各2回,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郊区的110 kV变电站,电源来自220 kV变电站并由双回电源线路引出,或由110 kV变电站转供,或在110 kV电源线路上T接引入双回电源放射式接线,电源线路和变压器均分列运行。特殊需要时可由本供电区域的其他110 kV电源引入第三回进线。变电站(含北京新城和卫星城)一般安装2~3台变压器,单台容量为31.5~50 MVA,可采用桥型接线、简易扩大桥型接线。
市中心区、区县政府所在地、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区、小城镇、区级开发区,优先选用GIS开关设备;其他地区可选用间隔式开关设备。架空线路采用400、240 mm2导线。电缆线路采用800、400型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
目前110 kV变电站有187座,运行容量18 718 MVA。110 kV电网呈放射状网络运行。
3 10 kV配电网规划原则
市区10 kV架空配电网采用环网布置开环运行。一般宜采用3分段和3联络(柱上负荷开关-自动分段器)方式。线路分段点的设置应随网络接线及负荷的变动而做相应调整。电缆网构成双射线接线方式及正常方式下开环运行的单环网、双环网接线方式。
市中心区10 kV架空配电线路应绝缘化,采用铝芯架空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其他地区也宜采用绝缘导线。中压配电网电缆线路应采用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并应逐步推广单芯电缆。变电站馈线的干线可选用铜芯400、300、240 mm2电缆;开关站和开关箱的电源电缆每路可选用铜芯400、300、240 mm2电缆;开关站馈线和中压分支箱引出的分支电缆每路可选用铜芯185、150、120 mm2电缆。
在繁华区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地段,可结合建筑物建设相应的开关站或户外多回路开关箱。为缩小供电半径,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普通居住区、多层建筑等可采用配电室进楼、户外箱式变电站或者地埋变压器到楼的供电方式。
4 输电通道规划设计原则
高压输配电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规划道路要求,沿道路、河渠以及绿化带架设。尽量减少与道路、铁路、河流以及架空线路的交叉跨越,同时适当考虑可能的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市区以外的高压输配电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路。向市区供电的高压架空线路,尽量选用节省占地的塔型,可采用同塔并架多回路塔型。
110 kV及以上电缆线路敷设时,一般采用电力隧道方式。同路径规划和现有10(35)kV电缆线路的数量为6条及以上的地方,宜采用管加管井或者电力沟槽的敷设方式。同路径规划和现有10(35)kV电缆线路数量在6条以下时,宜采用直埋敷设方式。电力隧道一般沿规划道路建设。电力隧道断面规格一般为2 m×2 m,或直径为2 m的圆形隧道;特殊需要时不超过2.6 m×2.6 m。
5 二次系统规划原则
继电保护的配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继电保护装置优先采用具有成熟运行经验的数字式保护装置。220 kV线路应采用双重化保护配置,宜选用不同厂家产品。110 kV线路,当负荷线路无特殊要求时,应配置距离保护及零序电流保护;有特殊要求时,选用光纤通道的纵联电流差动保护。220 kV变压器电气量保护采用双重化配置,选用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一体式的装置。110 kV变压器配置纵联差动及后备保护,当采用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为一体式装置时,应按双重化配置。
电网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信息应满足电网调度、变电站运行的需要,为MIS系统、电力市场运营及管理提供支持。为避免设备重复配置,节省投资,保证信息可靠性,尽可能简化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6 结语
依据城市电网的特点,北京电网将借鉴世界著名城市电网网络发展经验,研究通过提高配电网络接线可靠性的型式,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能力充足、网络坚强、功能完整、运营高效、协调融合”的国际一流城市电网,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推动继续教育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制度是指对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编制、实施等进行规范,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服务的管理办法。 第三条继续教育规划是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办法的表现形式,反映一定时期内继续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和措施保障。 第四条继续教育规划可分为全市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县局(总公司)规划、基层单位规划等。
第二章规划内容
第五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期内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第六条 “指导思想”须体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阱求实效的原则,使继续教育积极、有效地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条 “主要目标”是指通过继续教育使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拟达到的目标。
第八条 “重点任务”是指根据指导思想对主要目标进行分解而重点提出的各项任务,包括学习任务、管理工作任务和教学工作任务等。
第九条 “具体措施”是指为保障继续教育规划的实现提出的相应办法、途径和手段,包括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等。
第三章规划编制
第十条继续教育规划的编制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干部管理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依靠领导、专家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继续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技术队伍现状和发展需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上级单位对继续教育规划的有关要求等。
第十二条 继续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应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完成,编制程序一般需要经过调查研究、拟定草案、论证修改、形成文件等步骤。
第十三条继续教育规划应与人才规划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周期一般为五年。
第四章规划实施
第十四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十五条继续教育规划在实施中可分解成年度计划,通过滚动计划管理的方式完成。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规划实行分阶段检查方式,主要检查规划实施工作的进展情况。在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对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
第十七条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在规划管理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
第五章附则
【北京市规划委】推荐阅读:
北京市旅游规划10-24
北京市地铁规划图09-06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10-17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10-20
北京市结婚礼仪05-27
北京市经济统计07-17
北京市供销学校10-19
北京市各个法院地址06-22
北京市园林企业名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