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市场调研,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的支柱产业。在厦门、福州汽车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金龙和东南汽车等品牌产品在地区和全国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随着汽车前市场和后市场的蓬勃发展, 对于技能型的汽车生产、销售和服务人才需求近几年呈跨越式的发展[1、2]。但总体而言, 海西地区汽车产业竞争力不强, 尤其是福建汽车产业专业人才比例偏低, 研发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和高级销售服务人才严重短缺, 成为制约福建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1 汽车行业背景调查
1.1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3]:2013年国产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两千万量大关, 创全球历史新高, 这是中国汽车产销量第一次突破2000万辆, 也是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汽车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如图1所示) 1.2海西地区汽车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福建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 尤其是“九五”期间, 通过实施闽台合作等改革开放的政策, 大力引进台湾和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 成功创建和发展了东南 (福建) 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汽车产业得到了提升和飞跃。汽车工业无论是在规模总量上, 还是在品种档次上都得到较大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福州、厦门、龙岩和三明等汽车生产区域。
在福州地区, 已经形成了以福州青口汽车工业园区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拥有“东南 (福建) 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客 (中国) 有限公司”和“福建海越斯伏尔特种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三个整车厂。以及二十多个国家、地区的汽车整车厂及配套厂120多家。其中东南汽车厂主要生产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系列。目前拥有四大品牌、九大量产车型, 为省级骨干企业。
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和金龙旅行车公司为龙头, 形成大中型客车、轻型客车等整车规模生产能力, 并具备零部件配套生产、技术研发和汽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1.3 海西地区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
闽西汽车产业集群以三明、龙岩两地的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等企业为代表, 主要生产重、中、轻型全系列载货车产品及其零部件。
从生产和经营的情况来看, 海西地区汽车工业规模较小。据统计[4]:2013年, 福建省生产汽车20.58万辆 (其中轿车11.41万辆) , 同比增长10.3% (其中轿车增长12.0%) 。与全国相比, 产量只有0.93%。因此, 海西地区汽车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产品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2 海西地区汽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2.1 人才需求调查
从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 海西地区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催生了日益兴旺的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近年来, 汽车营销、汽车保险、汽车美容、汽车保险等市场的先后兴起和发展, 又进一步带动了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据专家估计, 海西地区汽车专业人才缺口3年内至少达到15000名。一方面海西地区各个教育和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总量不足需求的1/3;另一方面在汽车生产、销售服务的人员中, 只有11.7%和9.3%的人员接受过培训,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5]。这两个方面人才的缺乏成了制约海西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2.2 职业技能岗位调查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汽车技术服务和经营销售等岗位, 其主要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要求如表1所示。
3 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对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而言,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双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其岗位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等三个主要部分 (见图2) , 将每项能力分解为具体的项目任务[6], 落实到课程中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和实训, 最后进行综合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考评。
3.2 课程体系的具体操作
汽车运用技术人才主要是面向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和服务公司等行业企业。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培训部门、车险理赔部门、车险查勘部门等。
通过对汽车类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基本内涵 (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 进行分析;由专业教师, 高层次的企业专家详细描述其典型工作任务, 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图3为具体的课程体系。
汽车生产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保险公司、汽车评估公司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培训部门、车险理赔部门、车险查勘部门等。
根据岗位需求, 按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制定科学和规范的课程标准。将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6门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 结合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服务岗位职业资格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聂规划, 党林杰.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 2007 (9) :27-29.
[2]程霞.我国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2008 (24) :149, 228.
[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3年汽车行业形势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9Jq3by3uSAS8PZdnMohv H s X q N D Y 2 M A m X q G t 6 Q f u r h QLU5jjnX69t2jP03uzxvC_QRprD sSnnymeLZWK9bmnazMn5wojBgvMeFK_-NOWLy.
[4]福建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福建省统计局, 2014.
[5]沈永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79-80.
关键词:电路基础;课程体系;教考分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84-02
一、《电路基础》课程的现状
一个学校如果开设有《电路基础》课程,那么一般都有多个班级上《电路基础》课,或者是多个专业在上这门课程,也可能是不同教师讲授,那么,在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等几个方面很难达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放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但由于专业要求不一样,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再一方面,不同的教师可能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成绩的评定标准都不一样,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不同教师授课的班级的最终考核成绩标准不一致,导致学生的期末成绩差异很大。
二、如何建设电路基础课程体系
为了消除学生或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带来的差异,笔者以高职院校为例,建立一套完整的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笔者除了使用多媒体、黑板、实验器材等传统的教学工具,还选择了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放到网络上,学生只要登录就可以得到所要的资料、试题、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同学进行讨论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同时,所有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课程安排,所有教师统一授课计划,并严格执行。由于《电路基础》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所以,笔者从实验课和理论课两个方面分别入手,分析这门课程的建设。在课时分配上,选择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1比2的比例。
1.实验课方面
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由于高考的因素,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欠缺,而且《电路基础》又是理工大一新生开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实验课一定要从最基础的讲起。我们主要开设了以下几个实验内容:实验室须知及万用表的使用、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验证欧姆定律、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电阻串并联、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交流仪表的使用、RC电路的充放电、二阶电路充放电的波形观测、正弦交流信号的观测、感抗容抗、交流串联电路、交流并联电路、串联谐振、并联谐振。为了统一不同教师授课之间的差异,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安排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录制一段本次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的视频,在上课之前就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就可以在课前预习了,尤其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
我们的实验报告也是提前就放到网络平台上的。每份都有一部分的理论计算,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完成这些题目,也就是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课必备的理论知识。课程中间由任课老师播放之前所录制的视频资料并讲解,这样即使学生没有预习或者预习了但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也能跟上教学进度,学生通过老师现场讲解以及视频的示范操作,可以轻松地掌握并能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这种方法相对之前教师现场操作的方式来讲,一方面统一了不同教师讲解的差异,但并没有限制各位教师自己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看大屏幕的视频播放看得更清晰,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不会因为人多而看不到老师的操作,影响学习效果,而且视频又可以提前预习,课上也可以多次播放,这就满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要求。
2.理论课方面
理论课方面主要是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授课计划。所有教师都按照统一的授课计划进行课程的安排,进度统一,内容一致,不能随意增减。这样,即便是不同专业,不同教师授课,只要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样的,授课计划就可以一样,授课方式和内容都可以统一,那么考核就可以做到统一标准了,学生得到的成绩的标准就是统一的了,不会由于教师的个人因素,导致某个班级成绩普遍过高或过低。
理论课程的讲解,我们借助的工具主要是多媒体课件、黑板和网络平台。我们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课件、课程首页、参考资料、学习网站等这些“推送”的资源(也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只要接受即可,不需要和老师交互),也包括每次课程结束后的随堂练习、章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讨论版、在线课堂等“交互”模块(可以和老师和同学交流问题,老师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状态)都放到网络课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的资源都是一样的,做的习题也是一样的,这样即便每位教师课上讲解的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那也是大同小异了,这也就避免了不同教师授课内容或习题的偏向不一样的问题。
电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3.课程考核
实验课方面,我们采取“半开卷”的策略。也就是把所有的题目都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自由复习,考试时随机分发题目给学生,每个学生在考试前都不知道他将获得哪道题目,教师把出好的题目写在实验报告纸上,学生考试的时候随机给学生分发题目,每人一题(类似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题目的分发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题目要求在实验箱上完成实验内容,再由教师按照操作步骤和所得数据来评分。
理论课方面,既然严格统一了授课的内容和方式,也就是消除了不同教师授课的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教授课程的老师和出期末考试题目的老师是不同老师,也就是出题老师必须是有着丰富的电路课程的教学经验但本学期并未担任《电路基础》课程授课的老师。那么所有任课老师都不知道期末考试试卷的题目,这也就避免了可能有的老师会“透题”,这样对所有班级的学生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
三、课程体系试用效果
通过在本校四个专业6个班级的近三年的应用,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建设了自己的教学团队,建成了完善的网络平台,整理了《电路基础》的试题库,统一了考核标准。学生一致认为学习方法更加简单,学习效果更加出色,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我校拟在其他课程上推广《电路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这种多个专业或多个班级学习的课程。
四、总结
人类在进步,世界在进步,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不断探索、前进,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这也是我们老师所追求、学校所向往的。
参考文献:
[1]顾倩.电工电路与配电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林修杰,曾庆振.电工电路与配电应用实验手册[D].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XX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XX人,占9.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我市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
一、XX、XX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XX、XX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居家养老创特色、社区养老辟新径、社会养老促发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市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动、细化规划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项目运作、完善体系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
(三)资源整合、建设载体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引领、解危救难
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项民生政策组合拳,切实保障社会困难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保障,加强政策衔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建立健全边缘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五)培育队伍、强化服务
坚持“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并重原则,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一)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
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放,2011年,养老服务机构达79家,床位7600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标准低,床位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等。我市应当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龄化发展水平相协调,惠及全体老年人口,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居家养老相对投入较入、覆盖人群广、社会影响好。建议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络平台起到服务者和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服务热线电话可提供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居民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联系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一键式”终端获得救援。
(三)加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示范老年公寓,解决各类层次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四)提升社区养老的支撑作用
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使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体制的健全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开发应遵守职业分析,目标分解、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评整四个环节.
作 者:靳全胜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710089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建设 方法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最活跃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是企业信用,随着社会契约化的发展,企业信用将成为合作与交易的先决条件。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两篇关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用监管为手段的企业信用催生、成长和维护系统。要面向市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体系、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具体为完善四个体系
(一)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creditstandard)是指当采取赊销手段销货的企业对客户授信时,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坏帐损失比率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评级等级,具体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cc”等级间的每一级别可以用”+”或””号来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如aaa级的含义就是“信用极好”,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企业信用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对客户信用申请的批准与否,是企业制订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征信是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所处外部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企业征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对履约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测定,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保障体系,及时揭示和预警信用风险,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信用信息传播体系
互联是目前最好的传播平台。其优势是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其次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区联甚至全国联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
(四)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层级结构。应该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络平台建设等。同时由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采集鉴别和传播机制,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传播和全方位供给。大型企业内部必须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以协调本企业信用管理事务。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信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
2.法治化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要在国家有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赋予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根据实际制订符合地区实况的与信用建设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企业信用状况在法治化轨道上逐步改善。
3.系统性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二,需要从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交换、信用信息消费以及信用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XX年10月国务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空前重视,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规范的信用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XX年,重庆市政府将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块,并率先启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牵头责任交给了市工商局。近几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国务院和其他地方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
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投资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外,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内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1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庆做法的启示
(一)建立强大的信息征集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的业务系统,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 “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五)制度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市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市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市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库。并以互联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标准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1 眼眶病学课程模块的具体组建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眼眶病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分层次类别依序将现代眼眶病的课程计划和内容化分成多个模块,力求在教材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1.1 建立完备齐全的教材体系和丰富的眼眶病资料库
眼眶病学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复杂繁琐,而且我国眼眶病的总体诊疗水平良莠不齐,因此,我们编写了适合不同层次学员需求的眼眶病教学大纲、教材和多媒体电子教案。例如,根据近十年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总结,我们编纂了适合眼眶病学研究生的内部专业教材《眼眶病学》,内容涵盖眼眶解剖学、眼眶疾病学、眼眶病影像诊断学、眼眶病治疗学等多个环节,以丰富的临床资料和照片资料为基础,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使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
自1980年确立以眼眶病学作为专业特色的发展方向以来,我们便积极收集眼眶病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资料、患者的照片、影像学摄片、手术摄像摄影、病理资料等,总计有千余例。应用现代数据库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制作软件,我们成功构建了庞大而又易取的眼眶病个案数据库,将全部资料电子化、网络化、可视化,使临床工作积累的资料成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成为眼眶病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研究成果获得第二军医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1.2 建设眼眶病学专业网站,编著眼眶病学专业书籍,举办眼眶病学习班和专题讲座
为了让更多的眼科医师能够了解和认识眼眶病,亦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会诊的目的,我们建设了眼眶病学专业网站www.orbit-web.com(医院教学基金资助),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使现代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向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眼眶病专业书籍匮乏,特别在眼眶病影像学诊断方面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主编了以眼眶病为主的专著《现代眼科影像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另外,我们还参与编写了《中华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眼整形美容手术学》(郑州大学出版社)、《现代临床肿瘤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专著的眼眶病学部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眼眶病学领域的专业著作。另外,我们还成功录制了卫生部中标课题视听教材《眼眶部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为眼眶病的知识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为了使更多的眼科临床医师了解和认识眼眶病学,我们先后多次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眼眶病的影像学诊断》和《眼眶解剖及眼眶手术治疗学》等学习班。不仅在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而且在江、浙等地方性学术会议,多次开展《眼眶应用解剖学》、《眼眶病影像诊断学》、《眼眶手术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2 不同层次眼眶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受教育的时限和深度,眼眶病专业人才可大致分为三类:研究生、进修生、普通医师。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特点,因人而异,尝试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眼眶病学研究生的培养
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及英语水平高,独立思维能力强,对新知识、新观点接受快。因此,我们采取“广、精、深、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扩展专业研究生的知识广度。根据眼眶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掌握涉及病理学、医学影像学、肿瘤学、眼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定期分学科考核的方式考察研究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采取“多学科轮转制”,为期一年,轮转眼科、神经外科、头颈外科、病理诊断科、影像诊断科等相关科室,使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其次,注意把握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精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方面,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要求他们重点掌握眼眶病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其他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则仅为了解内容。如神经外科方面重点掌握“颅底外科”,病理诊断方面重点掌握“肿瘤病理”,影像诊断方面重点掌握“头颅影像”。
另外,严格培养专业研究生的知识深度。在眼眶病学的专业知识培训方面,加大力度,不遗余力,使他们能够掌握深厚的眼眶病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眼眶病临床经验。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和自我总结,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使他们今后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最后,积极增加专业研究生的知识新度。鼓励专业研究生勤读书,勤思考,勤上网,勤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另外,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全国乃至国际大型眼科学术会议,了解眼眶病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有效的科研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在研究能力、实验技巧、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眼眶病专业进修生的培养
专业进修生多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眼科主治医师,但对眼眶病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们对他们重点进行眼眶病专业知识的培训。
首先,积极开展眼眶病专业理论知识培训。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进修生的眼眶病理论知识。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结合特定的眼眶病病例,讲授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新进展等方面内容。定期进行眼眶病专题讲座,每次讲授一种眼眶病,内容涵盖眼眶解剖、影像诊断、病因诊断、眼眶手术等多个层面。
其次,注意提供眼眶病临床技能的学习机会。采取“住院医师制”和“手术见习制”,保证临床技能的培训质量。“住院医师制”是让进修生承担住院医师的职责,负责患者整个住院期间的诊疗工作,全程参与眼眶手术,并且给予一定的手术操作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足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手术见习制”则是尽可能地营造机会,鼓励进修生参观眼眶手术,使他们能够了解更多的眼眶手术和技能操作。
2.3 普通眼科医师的眼眶病专业培训
作为一名合格的眼科医师,不论从事哪一专业,均应一专多能。临床眼科医师,应当重视眼眶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处理一般眼眶疾病的能力[1]。
近几年来,我国眼科影像诊断、眼眶病知识的普及取得很大的进展[1]。我们尝试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进行眼眶病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首先,积极开展眼眶病学习班和专题讲座。其次,探索通过网络普及眼眶病知识。目前,我们拥有自己的眼眶病专业网站,专门普及眼眶病专业知识。我们还积极参与大型医学网站(如丁香园www.dxy.com)的眼眶病专题讨论。再次,踊跃进行眼眶病会诊工作。建立眼眶病疑难会诊网络,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积极开展眼眶病会诊,提高当地的眼眶病诊疗水平。
3 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用效果
由于教学内容体系新颖、紧凑,结构合理并辅之以得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技术,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为培养造就高层次、研究型、创新型的眼眶病专业人才,奠定了知识、认知和创造的平台。自建设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以来,先后培养眼眶病专业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8名,为眼眶病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极大的贡献。另外,通过招收进修生、举办学习班等方式,先后培养了400多名眼眶病学专业医师,极大地扩充了我国眼眶病专业队伍,使眼眶病的现代诊疗理念在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等地得以普及。
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明确。随着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只要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不断地更新和改革眼眶病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队伍,利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课程体系,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就能使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新时期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成为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摘要:眼眶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很快。根据眼眶病专业人才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眼眶病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多水平的课程模块,健全不同层次眼眶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保证眼眶病学教育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眼眶病学,医学教育,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宋国祥,朱豫.我国眼眶病诊断和治疗水平亟待提高[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7):385-387.
[2]何彦津.充分认识眼眶病治疗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361-363.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建设 职教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赵连瑞(1964-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职业教育与管理;晋秀波(1972-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职业教育与管理。(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45-01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才能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首要原因就是课程体系不合理,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优化课程体系。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结构求同、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矛盾,但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模式的改革。
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课程应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应是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增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等。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二、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必须扬长避短,兼收并蓄
课程体系不能囿于学科模式,但也不能完全打破这一模式,搞“先破后立”,应寻找学科课程模式与其他课程模式的最佳组合,以实现不同课程模式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第一,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与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第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人才规格分析形成的能力模块,是课程模块设置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大力强化能力培养。第三,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理论课教学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实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综合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什么专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的模块之间实现自然衔接和过渡。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注意该精简,防止将一门课开成多门课。第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主潮流,也是各企业择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对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意志品德、科技文化、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提出明确的要求,安排出课程模块和培训时间,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学校的性质、任务而设立的,具有基本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育人功能。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职教课程模式的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多种模式与单一模式的关系。在职教课程模式的选择上,焦点之一就是多种模式并存还是寻求单一的最佳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肖化移同志认为,要寻求一种单一的最佳模式,似乎是不现实的。任何一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都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需要的,一旦生产情况发生变化,原有课程模式就会显出不足。当然,也要避免将课程模式多样化转变为课程模式随意化、庸俗化。课程模式应是基本课程结构所转换的组织形式,必须满足特定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结构与规格的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学科中心与能力本位的关系。学科中心与能力本位分别是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的出发点,也是两者的根本区分点,但这并不否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程模式与教学中,它们都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尽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式既然是一种价值选择,就应该是理性和逻辑思考的结果与现实及效用权衡的结果之间的统一。不同的课程模式产生的时空条件不同,各有其强调的重点,各有其优势。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优势互补,互相融合。第三,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关系。作为课程模式基础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第一层次,而各门具体课程的体系及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第二层次。职教课程的改革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结构,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化的职教课程体系。第四,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一方面,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就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或在经典的、传统的内容中渗透新的概念和新的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新内容与经典内容的衔接和贯通,以现代的知识观来审视、选择和组织好经典的教学内容,从更高层次上让学生认识到经典内容的重要性。第五,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宽基础”的意义正在于此。专业就是直接为就业服务,专业课程模块化是其趋势。模块化是CBE理论的基本特征,它是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解→形成职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由一定含量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形成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反馈机制,学校一方面可以依据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补充现代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能适应职业岗位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要求。“活模块”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第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学科与活动课程模式都必须认识到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同样的计划开设同样的课程无异于否定“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一心理学基本原理。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办法是在上好必修课保证学生具备基本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同时,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念、目标、框架、内容、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不仅反映了职教的育人思想、规格、标准,而且还囊括了教材与教法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考试考核等方面的改革,都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以课程改革为基点。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本院对高职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有了共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基于这些理解,本院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较早地启动了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改工程。其中,还确立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改思想,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活模块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建立起了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东梅.创新是职成教发展的动力和源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4).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0112-07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10-12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09-20
早教英语课程体系09-21
家长会课程体系11-28
通用管理培训课程体系06-10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10-17
销售经理培训课程体系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