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精选7篇)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篇1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平台项目建设情况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去年X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提出“市政府应加快推进全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建设,市食安办加强工作调度,跟踪督促项目建设进展。20XX年XX月上中旬,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在分别听取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时再次提出要求,要加快市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项目建设。XX月XX日,X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要求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积极配合市商务局做好项目初审、立项、财政预算等工作。

(二)部门协同全力推进。

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及市领导要求,市商务局牵头协同相关部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制定《X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20XX年XX月XX日,通过市数据资源局20XX信息化建设项目初审。二是制定《X市重要产品追湖管理平台建设建议书》,20XX年XX月XX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三是申请使用政务云资源及互联网IP地址,同年XX月XX日通过市数据资源局批准。四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预算资金XXX万元列入20XX市级财政投资项目计划。五是按照20XX年XX月XX日专题调度会安排,组织XX科技公司进行先期研发,并与省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确保了20XX此项考核指标未失分。六是制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XX年X月XX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七是制定项目招标文件,并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目前中标单位(XX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进行平台项目系统研发,预计2022年8月底前完工。

(三)强化架构设计和功能完善。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平台项目设计架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开发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二是搭建开放服务平台。三是开发消费者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五是建设企业追溯子系统。在运行功能上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进行市场监测分析。二是进行市场运行分析。三是进行重点行业分析。四是进行流通渠道分析。五是进行追溯查询行为分析。

(四)力争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查询服务。二是提升相关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口碑。通过提供便捷、实用的查询服务,既方便用户查询,又节约产品追溯信息交换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口碑。三是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信息交换,有利于提高信息利用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四是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追溯信用评价报告,便于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形成良好营商投资环境。五是提高企业安全责任意识。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产品追溯体系,有利于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六是提升消费意愿,助力经济发展。通过追溯信息查询,公众可全面了解产品各环节质量信息,有利于打消顾虑,提升消费意愿,扩大消费,助力经济发展。七是有利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通过追溯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关心、关注产品质量信息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当前建设过程中,我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方面还不足。

我市建设的追溯管理平台项目,财政投入资金为XXX万元,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明显不足。据了解,XX投入已过亿,XX、XXX等市投入了好几千万。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我市建设的追溯管理平台与其他地市相比,在配套硬件设施投入、节点数量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信息采集还不够顺畅。

在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企业采取相关信息,但个别企业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另外,针对企业上传追溯数据缺乏强制性约束,企业上传追溯数据积极性不高。

三是平台覆盖面还比较窄。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共预留了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和危险品等六大类重要产品对接接口。我市当前开发的系统主要针对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而且覆盖面还不够广。

四是平台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成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较高。我市的平台项目建成后,承建单位提供X年的免费维保,X年后需每年需支付大约XX万元运行维护费用,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三、下步工作措施和打算

一是提高站位,高度重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要求。开发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产品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

二是拉高标杆,拓展功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连续多年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我市开发建设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覆盖范围还有一定局限,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平台功能,扩大信息采取范围、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将追溯管理平台功能向其他重要产品领域拓展。

三是加强调度,全力推进。

市食安办将及时跟踪平台项目建设进展,加强与市商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市商务部门将与对中标企业实时对接、全力推进。另外协调市场监管、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协作,要求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做好信息采取工作。

四是加快进度,尽快建成。

在时间服从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尽快完成平台项目开发建设,尽早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最大化发挥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功能,更好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培训,有效运行。

积极做好平台节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平台节点企业数据上传主动性,切实提高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运行效果。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篇2

一、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民生和惠农的工程

1. 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指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重要农产品 (粮食、果菜、肉蛋食品等) 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民生和惠农工程。它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价高伤民问题。价高伤民是在价格居高难下的情况下, 城乡居民用于此项的开支过大, 在收入一定时, 影响到其他商品的消费, 或者是通过减少消费维持生计, 在供不应求时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二是谷贱伤农问题。这是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时常发生的,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户生产规模小, 商品多与少的问题时常发生, 而当供给大于需求时, 农户的利益就可能会受到损害。三是近年来, 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在交替出现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 还时常出现“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 即农民受价格波幅过大、城乡居民受涨价过高侵害的同时, 中间环节 (大加工企业和中间商) 的利润偏高侵蚀了两头的利益。因此, 搞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调控好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稳定至关重要。

2. 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四个环节及主要任务

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有四个环节 (见下图1) 。其中, 基地建设和生产加工是流通体系建设的基础;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中间商是调控与监管的重点;城乡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者是服务和需要保护的对象;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调控与监管是市场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1) 搞好基地建设和生产加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基础。农户、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依据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 通过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 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有序运行的基础, 生产基地和加工、运输企业在生产、加工和运输成本方面要为稳定价格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中, 保证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质量安全是基本目标。

(2) 抓好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把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中间商作为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监控的重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中间商是影响供求平衡与价格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市场供求出现的不平衡及价格的波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环节产生的;二是这是容易产生垄断和欺行霸市的主要环节, 是近年来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的主要影响因素;三是物流成本居高难下是因为生产基地偏远以及运输成本偏高造成的;四是该环节也是工商、交通、卫生食品检验等部门容易和相关经营单位发生合谋的环节;五是该环节在上连流通体系基础、下连服务对象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明确低收入消费群体是被保护的对象。消费群体可按高、中、低收入划分为三类, 这是流通体系建设和服务的对象。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在保障城乡居民吃上安全食品的基础上, 让低收入群体在价格高时能够得到一定补贴, 使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使中高收入群体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 营养、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但近年来消费者在重要农产品市场上, 时常处在买方市场大环境中的小的卖方市场时的劣势地位。价格的涨幅侵蚀了收入增长的较大部分, 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合理、合法的保护, 在价格偏高和面临需求层次的选择中, 时常有“吉芬”现象发生。

(4) 调控与监管好市场是保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 调控和监管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关系到民生和惠农工程, 也关系到生产经营企业的收益, 是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 农产品流通的供求与价格关系较稳定, 即供求决定价格, 价格影响供求;在存在垄断与欺行霸市的情况下, 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被人为扭曲, 即有可能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价格没有下降, 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 价格有所上升。因此, 在流通体系建设中, 事前的市场调控和监管十分必要, 需要加强。

二、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两个误区

(1)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关系问题。在对农产品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问题上, 较长时期以来, 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政府干预程度上一直有一个管理与操作层面的误区, 即实行市场经济, 是要让市场调节发挥更多作用, 忽视和弱化了对市场的调控, 特别是忽视了对农民增收和城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关系到农民增收与民生工程,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作用, 特别是要加强和改善政府调控手段。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做法, 把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一种意见认为要发挥好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再调控。笔者认为应加强和改善事先的调控, 针对时常出现的市场失灵, 搞好事先调控, 主要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调控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

(2) 关于竞争和垄断的问题。一般而言, 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 但是对于重要农产品市场而言, 要根据所处的流通环节具体分析。若将重要农产品流通划分为三个环节, 即农民———中间商———消费者, 那么从农民到中间商这一环节就具有买方垄断特征, 产业链下游中间商的力量要明显强于产业链上游的农民群体;而在中间商到消费者这一环节又具有一定的卖方垄断特征, 产业链终端的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重要农产品市场出现的垄断, 有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 有的是人为的。大中间商在利益的驱动下, 在市场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控制商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 抬高产品价格, 牟取巨额利润。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上的矛盾是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应更多鼓励竞争, 并为形成有效竞争创造条件。换句话说, 在市场集中度偏低的情况下, 己经产生了垄断, 也正是这种垄断的市场行为, 放大了供求和价格的波幅。因此, 要高度重视市场上的垄断, 防止和打击垄断。

2. 市场调控和监管的力度不足

(1) 对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中间商监管不力。从这几年重要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波幅变化看, 背后有垄断势力人为操控并影响市场价格, 或借助市场临时的供求关系变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现象存在。因此, 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中间商应当成为调控与监管的重点。一是产销地批发市场和大批发商关系到产销基本平衡与价格相对稳定, 近年来重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幅过大就主要发生在这一环节;二是大量中小企业和经营者的业务来自于这一环节, 批发价格直接影响到零售价格;三是物流成本居高难下也发生在这个环节;四是垄断和欺行霸市的源头在这一环节;五是这个环节还关系到产销一体化的程度。

(2) 对流通体系基础的支持不足。对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的支持, 一是要调控好供需之间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具体体现在产销地批发市场业务往来的稳定, 价格的波幅 (要通过国内外市场调剂余缺)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建设好大型生产基地, 这是食品安全、质量稳定提高的基础, 并促进生产基地和大中间商的对接与合作;三是推进重要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进程,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消费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促进农合组织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及市场谈判能力的增强;五是推进大基地、大农协、大市场、大超市、大社区的合作与融合。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都应加大对流通体系基础的支持力度。

(3) 对城乡居民权益和农民增收的保护不够。在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 保护城乡居民权益, 尤其是保护低收入者在价格上涨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补贴, 使其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 重要农产品价格涨幅偏高, 使城乡居民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增加, 影响到生活水平。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他们只有通过减少其他支出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在市场价格高时要给予中低收入者一定补贴, 或通过补贴平价店使中低收入者能够买到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对农民增收的权益保护主要体现为通过订单农业保护农民收益稳定, 并由价格保护转向收入保护。

(4) 食品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可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共同开展。但是, 当前对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监督管理做得不够, 市场上时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可追溯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消费者在发现问题时投诉较难;在生产领域, 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监管也不够, 甚至有时会出现监管部门降低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

3. 价格涨幅过大增加了城乡消费者负担

表l表明, 在所考察的期间, 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呈现涨幅过高现象。大米、面粉、鸡蛋、鲜猪肉和白砂糖的价格分别上涨35.75%、23.65%、30.75%、22.01%和58.78%。其中, 粮食价格稳定上涨是属于正常情况, 主要是由粮食生产成本和人工、土地使用费用上涨所致, 但涨幅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 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一部分被粮食价格上涨所侵蚀;猪肉的价格波幅过大 (先涨后跌) , 给养猪户带来风险;白砂糖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涨幅为25%) 和农村居民纯收入 (涨幅为32%) ;而白菜价格的跌幅达到21.85%, 损害了菜农利益。

单位:元/公斤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4. 流通成本, 尤其是物流成本的涨幅高于生产成本

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是推动重要农产品价格高的长期因素, 我国整个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60%。虽然目前农产品己经免交过路费, 但是流通环节的人工费用、油价等成本增长较快, 助推运输成本上涨。我国大多数重要农产品物流都是远距离输送, 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我国重要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 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仅为3%, 甚至更低, 加上“最后一公里”中批发、集贸市场收取的摊位费、装卸费、认证费、广告费等的增加, 对农产品高物流成本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以蔬菜为例, 蔬菜在进入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流通环节中, 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占总流通成本的44.75%, 接近一半。

三、加强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1. 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

(1) 调控好重点环节。在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中, 重点是调控好产销地批发市场、大中间商, 主要任务是调控产销平衡和稳定价格。要通过大中间商和产销地批发市场与大基地、大农协、大加工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针对市场上时常出现的“今年多, 明年少, 后年再多”的问题, 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主要领导负责制;提高产销一体化的比重, 这是调控好产销平衡和价格稳定的重点环节。一是对流通成本的涨幅加以调控, 主要是减免道桥费和缩短产销地距离;二是对垄断和欺行霸市行为严厉打击, 特别是市场监管部门个别人员与市场垄断行为的合谋应成为监管重点;三是在一个城市建立至少两家重要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 (防止垄断和欺行霸市) 。

(2) 进一步搞好流通体系基础建设。一要建立专项基金, 在建设大基地和发展订单农业中, 加工企业和中间商与农户、农合组织签订供销合同, 掌握足以平衡市场的货源, 专项基金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这方面。二要提高产销一体化的比重, 让农户从两方面受益 (出租土地和打工收入) , 也为可追溯体系建设打下基础。三要稳定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和市场谈判能力。

2. 加强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保护

(1) 要加强对平价店的支持。从消费群体与对应的零售渠道的关系看, 低收入群体追求安全、健康, 主要购买渠道应以平价店为主;中高收入者追求安全、健康和营养, 对应的购买渠道较多 (参见下图2) 。平价店 (如黑龙江省大庆、牡丹江的果菜平价店) 是针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建立的, 在市场价格较高时通过平价店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平价商品, 使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暂时还没有条件建立平价店的地方要在市场价格较高时, 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一定补贴, 用于补偿价格过高给他们带来的损害。在零售中, 农产品平价商店 (直销店) 销售的蔬菜价格比市场均价低20%, 其他农产品低10%左右, 销售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水平等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并可根据不同季节适时调整。政府可按照“先控后补”的原则, 以奖代补的形式, 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2) 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农超对接既对农合组织有利, 又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商品价格, 能使城乡消费者受益。通过农合组织和超市对接, 既可实现农民增收, 又可为“农商对接”牵线搭桥, 有助于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控制。因此, 要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 推进批发市场与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 推动批发市场与社区零售终端对接, 开设社区市场、便民店、周末早市、流动直通车。

3.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从2013年到2020年是农民增收有较大难度的期间, 所以应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农民增收, 一要通过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二要通过建立和稳定提高专项农业补贴, 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政策, 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促使农民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三要通过推进城镇化, 减少农业人口, 让较少的人分享较多的农业成果;四要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民增收。

4. 提升产销一体化模式的比重

重要农产品流通分为产销分离模式和产销一体化模式。在产销分离模式中, 农户负责生产, 加工企业负责加工, 销售企业或市场承担销售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 比较容易出现假冒伪劣的市场现象;在产销一体化模式中, 由农产品加工、商业企业为龙头, 通过与农户或协会签订合同, 经过加工后到市场上销售。产销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建立新的调控机制, 抑制市场波动, 保证市场供应, 稳定市场物价,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其实质是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 核心是利益机制。

资料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05—2010》, 其中水稻产量及产值数据来源于五常市市人大常委会、哈尔滨中小企业局。带*的数据是通过GM (1, 1) 模型预测。

根据对黑龙江省五常市大米市场的调研, 我们发现产销一体化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供应有重要作用。分析表2可知, 第一阶段 (2004年-2006年) , 水稻种植面积年均增长6.67%, 水稻产量年均增长7.51%, 水稻产值从17.5亿元增加到21.3亿元, 年均增长10.32%,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8.16%。第二阶段 (2007年-2009年) , 水稻种植面积年均增长0.96%, 水稻产量年均增长10.9%, 水稻产值从26.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年均增长38.68%,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5.65%, 增速是第一阶段的近二倍。第三阶段 (2010年-2012年) 水稻种植面积年均增长3.15%, 水稻产量年均增长6.49%, 水稻产值年均增长26.9%,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6.69%。

5. 加强市场法规和相关机制建设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山茶油 溯源制度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74-01

丽水作为浙江省重点油茶产区之一,虽然山茶油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1)油茶产业自身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茶树品种老化,油茶品种改良技术跟不上,优良品种如浙林1号,浙林2号,大果寒露1号等推广种植率低,老品种出油率低。据调查目前丽水山茶油出油率高于每亩30公斤的比率较低,约占全市的30%左右,其他基本维持在18-20公斤左右,出油率的普遍偏低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丽水油茶种植分散,农户各自分散种植经营的现象还很普遍,规模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行业领头雁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户标准化意识观念不强,未能按标准化种植方法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等重要因素不能很好把握,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企业管理不规范,油茶加工技术水平低。根据每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山茶油企业进行监督抽查情况来看,生产企业普遍存在未完全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原材料进货把关制度,原材料进货台帐、生产记录、销售记录,产品出厂检验等规定性制度建立不全及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了山茶油的产品和品质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当部分茶粕没有综合利用,直接当作燃料和肥料,资源浪费惊人。(3)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直接针对山茶油的国家、行业标准主要有GB 11765-2003 油茶籽油、GB 7906-87 油茶丰产林、GB/T 24569-2009 地理标志产品 常山山茶油和LY/T 1328-2006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主要有DB33/T 525-2004 无公害油茶籽油 系列标准,包括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要求等三部分,以及DB33/T 735-2009 掺假山茶油定性鉴别气相色谱法和DB44/T 280-2005 油茶丰产技术规程等,但种苗等一些重要标准不全,标准体系不尽完善。(4)掺假现象较普遍,市场监管难度大。近年来丽水产山茶油因其优良的品质和产地的生态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山茶油与其他食用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距,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掺假现象,再加上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上不到位,市场监管能力有限等因素,让不法商贩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整个丽水山茶油行业的声誉。(5)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空白。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的全面控制和严格监督,是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来实现食品安全、保证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指导原则,其中实施更加严格的食物链环节溯源制度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快速的查处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减少损失。

丽水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最新的《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到2015年,全市油茶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30万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油茶栽培面积恢复历史最高水平,油茶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30万产区农民比2015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为全国先进产区,丽水山茶油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食用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是一种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的保障机制,当危害健康的问题发生后,可以准确追溯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约束机制,制约生产者及销售者对农产品的造假行为,确保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2002 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我国也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

为此,根据丽水市当前油茶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要使丽水山茶油整个产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特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山茶油溯源体系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实施。

1 初步建立山茶油溯源制度

山茶油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与其相协调。丽水市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山茶油溯源体系的要求,制定一系列山茶油溯源制度,确保从原料、加工至流通环节实行全程的监督和有效监控,使消费者通过扫描粘贴在商品外包装上的喷码(条形码或二维码),查到的产品相关情况准确可靠。同时要建立山茶油溯源平台的制度建设,建立平台的相关责任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日常运行维护机制,平台使用的收支机制等,以各项制度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

2 加强宣传山茶油溯源体系及相关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对山茶油溯源体系的宣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走,一是针对山茶油生产企业进行溯源体系相关信息的宣贯,使企业主深入了解山茶油溯源体系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并使各相关生产企业对山茶油溯源体系相关数据的后台录入和维护能够熟识;二是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溯源相关知识的普及,使消费者对溯源能有初步的了解,并在今后购买产品时能运用扫码对产品进行溯源,以确保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3 进一步完善山茶油溯源体系信息交换平台

丽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联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初步建立山茶油溯源体系信息交换平台,该平台根据山茶油产品溯源管理中对各个参与相关方的溯源信息管理要求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山茶油溯源系统体系架构及检测、风险预警机制,研制业务流程合理、功能可拓展、负载分配合理的快速溯源系统,通过试点示范建立一个多信息源、多节点、分布式山茶油质量溯源与风险预警平台。通过引入分析GS1追溯认证体系,试点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ANCC追溯认证模式,促进食品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符合有关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实现追溯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产品质量和品质,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溯源体系的建立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又能确保生产者产品各类信息的溯源,确保产品的正规销售渠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山茶油溯源体系信息交换平台,要加强管理、维护和监督。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篇4

为认真规范实施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农产品安全工程实施办法》和市农委、市财政局《农产品安全工程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xx年民生工程的通知》(亳政〔xx〕8号)精神,以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依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技推广机构)现有条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完善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手段为重点,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填平补齐,着力提升检测服务能力,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理念,通过整体推进“三品一标”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全面施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产地准出等一系列措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xx年全区建设22个乡镇蔬菜农残快速检测系统;22个“瘦肉精”快检系统;在十八里建设1个水产品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快速检测系统。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

设,重点保障检测规范运行和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乡镇监管员1名、检测员2名、每村协管员1名和每个农产品生产单位内检员1名),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每年每乡镇抽检蔬菜样品300-500个,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以实施品牌建设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有机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减量使用化学投入品,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各乡镇xx年通过“三品一标”认定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单位不少于1家,通过认证的产品1个以上。

(三)建设内容

1、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

(1)人员要求。每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有2名以上专职或兼职检测专业人员,且保持相对固定。人员不足可以购买服务形式聘用,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具备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接受岗位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相关快速检测工作。

(2)检测设施。一是检测场所。每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技推广机构)检测室面积20-25㎡。蔬菜、畜牧、水产检测放在一起的乡镇,检测室面积要在30㎡,二是功能条件。检测室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分区,检测样品存取、前处理、检测和污染物堆放应有显著标识。检测室水电设备、防火防尘、通风排气应符合检测工作要求,试验台根据检测室的大小长度3-5米。

(3)主要仪器、配套设备及试剂耗材。一是主要仪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主要配备农残快速检测仪、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仪;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主要配备酶标仪和胶体金卡检测仪;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主要配备胶体金卡检测仪。可满足有机磷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孔雀石绿、氯霉素、呋喃唑酮、恩诺沙星和黄曲霉毒素等项目快速检测。快检仪器除集成、轻便、易用外,还应智能化,标配usb、以太网、rs232和vga等通讯接口,可wifi、以太网接口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送。二是配套设备。主要包括离心机、可调移液枪、水浴振荡器、干燥箱和恒温培养箱等前处理设备,空调、冰箱、冰柜等控温设备,电脑、打印机等。三是试剂耗材。应配备常规工作所需的酶液、底物、显色剂、胶体金标检测卡,毒素、抗生素、兽药残留elisa试剂盒,玻璃器皿、药品等耗材。

以上检测人员、检测用房等基础设施由乡镇负责落实;仪器、配套设备及试剂耗材均由区农委负责统一招标采购。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1)无公害农产品。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质量安全。实现化学投入品减量化生产。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初级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大

力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在“两园两场”(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中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

(2)绿色食品。突出全程质量控制,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骨干食品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及标准化示范园区内全面导入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管理观念。

(3)有机农产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安全,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产品,着力推广有机生产方式。创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规模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4)农产品地理标志。彰显地域特色,立足于区域农耕文化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先把品质优异、人文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实施范围

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全区实施。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设范围:

22个乡镇建设蔬菜农残快速检测系统;建设畜产品重点乡镇“瘦肉精”快检系统10套;水产品重点乡镇建设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快速检测系统1套。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xx年全区奖补“三品一标”企业不低于10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不低于8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不低于2家,鼓励条件成熟的单位进行有机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二、资金筹措与补助标准

(一)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

省级经费重点补助检测设备和部分购买服务运行经费。实验室改造由区级足额配套。省级安排我区xx年新建22套蔬菜产品、10套畜产品、1套水产品质量安全快检设备,省级奖补总投资165万元。对验收合格的,省级财政对每套检测系统奖补5万元。

1.农残快速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仪及冰箱、电脑等配套设施。

2.畜产品质量安全“瘦肉精”快速检测设备,主要包括“瘦肉精”速测仪器及冰箱、电脑等配套设施。

3.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设备,主要包括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快速检测设备及冰箱、电脑等配套设施。

凡已自行购置设备的,按照“补缺补差”的要求,可不再购买。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快检重叠的乡镇,小型离心机、冰箱等配套设备可共用的,不再重复配置。省级补助可用于购买服务和检测运行保障费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1.补助对象。xx-xx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

2.补助标准。省级对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每个申报(或复查换证)企业补助3万元,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企业每个申报(或续展)企业补助4万元,有机农产品认证(含再认证)每个企业补助4万元(再认证补助1万元),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每个补助10万元。市级对xx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按产品每个分别补助0.3万元、0.4万元、0.5万元、15万元。区级对xx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按产品每个分别补助0.5万元、1万元、2万元,新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补助5万元。

三、体系建设管理机制

(一)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食用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民生项目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督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二)建立项目审核机制

区农委负责项目规划管理与指导建设;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

(三)健全项目实施管理机制

按照农业项目“四制”要求,加强对项目实施管理。各乡镇要制定项目实施建设方案,区农委要组织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室水电气、环境改造等基础建设要严格按照法人责

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集中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规定。快检仪器、配套设备和耗材的采购应根据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招标采购。检测设备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在保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国产仪器设备。

(四)建立资金拨付管理和验收机制

各乡镇应建立奖补资金(包括地方配套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项目实施计划,除主要检测仪器外,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地和仪器设备,不搞重复建设。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

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到位,使建成后做到“建得起、管得住、能运行”。要制定运行管理和维护制度,落实人员。农委要加强检测工作管理和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乡镇要做好检测仪器维护保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体系的正常运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精准施策,确保本项民生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区建立工作机构,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农业(畜牧、水产)、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有关问题。各乡镇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确定专人承担项目实施工作。

(二)落实实施管理责任。

将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区政府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的审定等配套措施,农委负责承担具体实施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民生工程项目要求,落实经费使用方向和补助标准,强化项目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项目按照实施计划,由区农业部门具体实施。区农委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要求,落实经费使用方向和补助标准,建立相应资金使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立资金专账,确保规范使用,项目取得实效。

食品溯源体系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篇5

摘要:

本文简述了食品溯源体系概念及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论述了食品安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和几点相关建议。

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农业产品深加工企业众多,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看待。更为重要的是吉林特产的人参,鹿茸,林蛙油等作为出口创汇类商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为符合欧盟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此类生产加工企业在食品溯源体系建立更应与国际接轨在更多方面得到重视。由于本人以前在进出口公司工作,所以从食品类商品出口层面对食品溯源体系对企业发展做相应的阐述。

一、概述

1.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质量在消费者端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食品标签上的溯源码进行联网查询,查出该食品的生产企业、食品的产地、具体农户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确事故方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是通过开发出食品溯源专用的各类硬件设备应用于参与市场的各方并且进行联网互动,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实现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完成食品供应、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

一般来说,建立可追溯制度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即当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构成危险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从市场上撤出有问题的产品;促进对危害环境和人类与动物健康的无意识的、长期的影响进行识别与监测;有助于对标识管理进行统一控制。可追溯制度与标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目标,但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可追溯制度能够提供进行标识的信息,良好的标识管理有助于可追溯制度的实施。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即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县、企业(包括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多级共享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食品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管理标识(如二维码)就会很快通过可追溯网络进行追踪,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并可通过可追溯网络对原材料供应进行追溯,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现问题,食品厂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锁定食品消费者,快速采取补救措施。开发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要大量开发可追溯终端,满足各种环境下的使用和应用,特别是要加快开发和推广便携性终端。基于当前手机用户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利用3G网络和FRID技术,开发基于手机的可追溯终端,以满足各种环境下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同时在出现问题时又能通过手机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警示,从而体现可追溯系统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2.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必要性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越来越大。实施食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虽然iso9000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纷纷被引入并在实践中运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办法都主要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缺少将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实行iso9001等质量控制方法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应用

欧盟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个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依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欧盟《食品法》中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确立这种可追踪系统。该系统对各个阶段的主体作了规定,以保证可以确认以上的各种提供物的来源与方向.2000年7月17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了(EC)第1760/2000号法规,建立了对牛的验证和注册体系,并对牛肉和牛肉制品的标签标识作出了规定。根据法规,欧盟每一成员国都必须建立牛的验证和注册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因素:牛耳标签、电子数据库、动物护照、企业注册。根据该法规规定,凡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牛肉,均必须执行强制性标签标识规定。日本2003年5月获得国会通过《食品安全基本法》,将实施食品健康影响评价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实施政策的基本方针。2003年6月获得国会通过编列11亿日元预算执行,2003年12月1日开始实行《牛肉生产履历法》.对牛出生以及进口的提出,耳标的装配,禁止取下耳标、转让和接受转让的提出、死亡、宰杀以及出口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每头牛的个体识别号码,必须传达给生产农家、加工业者、流通业者、零售业、外食业者,消费者可以在家畜改良中心的首页中,用标明在牛肉包装上的个体识别号码,查到牛肉的8项基本资料,如性别、出生年月日、饲养地点、饲料等。法律规定每头牛从出生开始就要佩带耳标,耳标应注明牛的识别履历,包括出生报告(时间、地点、母体识别号)、农家条码、种别等。屠宰分解后的每一部分也必须加上标签方能出售,要让消费者从货架上拿到的每一小包装牛肉盒上都能查到上述信息,违者将处以30万日元的罚款。日本在全国建立了牛个体识别数据库,从2004年12月开始消费者将能直接从网上核对所买食品的各种信息。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2003年5月,美国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三、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批发企业建立主要销售对象档案,便于经营企业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追查供货源头。全国所有龙头食品企业从2005年开始建立食品原料可溯源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的要求,国家和地方食品龙头企业将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从原料选种环节推行标准化操作,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同时在产品包装上张贴食品原料信息标志。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蔬菜的药物残留、生产基地的质量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于2005年8月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从而将肉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肉品质量安全规范制度之下。济南市从2005年9月起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溯源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由此可见我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2010年发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商秩字[2010]279号)精神,为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任务与要求,特制定了相关规范。规定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总体框架、追溯流程、追溯实现方式及信息采集、传输、应用等内容,明确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适用于中央、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和试点城市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验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建设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生猪屠宰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及“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追溯子系统为支撑,以追溯信息链条完整性管理为重点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实现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流通行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各试点城市按照商务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五统一”,确保不同城市、不同追溯技术模式信息互联互通。

四、食品溯源体系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毁灭性的打击

近年来发生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在2008年发生的三鹿“毒牛奶事件”。三鹿集团曾是中国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三大乳业集团之一。发生了“毒牛奶事件”以后,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2011年11月28日,坊间流传着长春可口可乐公司产品喝死 人事件,从11月28日事件发生到12月6日国家食品质 检验中心发布了对相关批次产品的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未检 出有害成分为止,可口可乐公司在短短几天内将国内产品下架 并发表各种声明应对事态发展。

还有双汇火腿肠事件、麻辣火锅调料事件……都给生产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极大的冲击。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对食品企业生存是多么的重要。2.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为食品企业出口带来的作用

自1995年中国进入WTO以来,WTO成员国对食品类商品安全立法逐年增加,我国的食品行业对此应对不及,被禁事件屡见不鲜,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我国食品类商品的出口。下面以日本为例说明食品溯源对出口带来的重要作用。

食品溯源制度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安全新制度,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每一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所有环节监控,将其产地、农药使用情况、生产 者、加工者、销售者等通过电子信息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记录能够快速的找出原因,并已将此制度立法。这些产品安全体系的标准未来势必成为进口商品准入的标准,从而提高了进口食品类商品的门槛。

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玉米、大豆等深加工企业都以出口创汇作为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而作为世界独有的养生佳品,吉林特产的人参、鹿茸、林蛙油等产品更是以出口世界各国的特种食品为全世界各国追捧,如何保证此类商品的食品安全性已经成为此类商品出口的重点考察项目,被各国商人作为重点。而现在世界各国进口类商品除ISO9000ISO9002 Organic Product(有机产品)等认证以外对食品溯源类认证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在进口入关检验资格上面做了细化的规定。发展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必然 要成为此类生产加工出口型企业的重点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早改革早发展,其拓展的空间就越大越有竞争力。

3.食品溯源体系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要,这是缩小、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后防线,追溯就是追到根源。它主要作用就是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发现问题后,能够通过分析、追踪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源,并能够较为准确的将可能存有隐患的产品、半成品、原材料进行区分、隔离、处理,避免问题的继续扩大。

如果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会大大的提高食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促进消费,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避免因个别产品的问题,波及全部产品的信誉;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下面以武夷岩茶生产企业建立溯源平台的必要性举例说明: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这样的茶叶消费与出口大国来 说,茶叶的质量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类的代表茶类,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等品种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近年来发现武夷岩茶还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可以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可以防癌,降低血脂、胆固醇,还可以抗辐射、搞损伤、搞衰老,减肥、消食、健身、美容等,更成为世界茶市场的抢手货。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对于茶制品生产企业发展会带来以下优势:

一、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

今年上半年最为引起社会关注的茶叶农药残留事件,将茶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食品溯源平台建立了普通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真正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管理、监督和展现,第三方平台的建立较之食品行业自建追溯系统,具有公正、安全、快捷、完整、覆盖面广的特点,真正把食品安全监管从口号提升到行动上来,全力促进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通过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此平台可及时对企业生产的食品进行跟踪、抽检,并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健康安全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食品信息查询的完整性

食品溯源平台通过对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录入,建立起了全套信息数据系统。消费者对所购买产品的信息进行查询后,可通过解码软件获取该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原材料采购信息、生产加工环节的各工序信息、仓储信息、物流信息等,通过对各个环节信息的了解,获取所购买产品的完整信息。2.实现食品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二维码的形式能够唯一定位到一个(批次)包装产品。3.食品信息查询的准确性

消费者查询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应与企业食品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应对数据传输各环节进行监控,防止数据篡改和前后不一。

4.食品信息查询方便性 消费者可通过手机、PC、超市扫描设备等终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查询。可实时了解所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令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产品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产品的可信度。5.食品安全可监控追溯性

政府部门可根据平台对应相关产品进行时时跟踪、监管,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相关部门可根据商品信息条码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追究其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会大大的提高食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促进消费;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追溯平台对茶产品出口的必要性

2005年8月欧盟开始实施新的茶叶检测标准。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规,认为食品要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管理,食品生产企业要确保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所有阶段满足规章所规定的相关食品卫生要求。2006年5月日本正式实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涉及茶叶的检测标准由89项增加到276项。茶叶产品的品质卫生成为困扰茶叶出口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从源头抓起,对茶叶生产实施可追溯管理,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实现对茶叶卫生品质的有效监督,并通过与相应的食品卫生体系相结合,提高茶叶的卫生品质,才有利于打破出口壁垒,实现福建茶叶出口的稳定和持久增长。因此建立食品追溯平台具有以下必要性:

1.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可以实现每批茶叶产品的差异性,减少茶叶出口中的风险。在茶叶出口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一批茶叶有问题,所有茶叶均遭拒,部分的茶叶品质问题影响到茶叶的整体出口,进而影响到出口竞争力。而实施可追溯性管理,向进口方提供每批次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信息,通过标签代码的识别,可以有效的区分不同批次的茶叶产品,加大茶叶产品间的差异性,从而保证大部分茶叶产品的顺利出口,减少出口风险。

2.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开拓出口市场,提高茶叶产品知名度。随着日本、欧盟等茶叶进口国家和地区纷纷采用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求茶叶出口方提供有效的可供追踪的信息,以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的做法将被更多的国家所效仿。及早的实施茶叶可追溯性管理,满足茶叶进口国的需求,有利于福建省在茶叶出口方面确立先发优势,提升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同时茶叶可追溯管理也能够体现武夷岩茶茶叶卫生品质管理的高标准,成为武夷岩茶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市场的重要武器。

3.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推动茶叶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合作,监督茶叶产品的质量。茶叶出口受阻的问题,既有技术壁垒的约束,同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这主要源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实施茶叶可追溯性管理,通过对重要信息的记录和依次传递,可以促使茶叶产业链上的各方互相积极监督,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机制,提升茶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茶叶生产。由于可追溯性体系的建立,对于茶叶产品出现的任何品质问题都能够及时追查到源头,从而有利于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方法,在问题发生后实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减少问题的发生。

三、提升企业形象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在提供食品基本安全信息的同时,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又是一个挑战,所以能够进入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企业通过产品信息的展示,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真正让消费者做到明白消费,物有所值,这无疑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产品的宣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后,所生产的产品包装上均打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在购买此商品或者同类产品时,可通过二维码,直观的获取到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详细信息,在购买前即可对该食品安全性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安全消费,同时通过对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后,可指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

四、总结

作为茶叶生产企业来说,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巩固住自身的优势,就必须要解决茶叶品质卫生的问题。茶叶食品追溯平台提供了这样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茶叶中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的双向追溯,从而确定问题的关键并加以改善,实现武夷岩茶的整体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五、我国的食品溯源平台建设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2〕36号)其中建设目标中提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预防为主、全程覆盖、责任明晰、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米、面、油、蔬菜、肉、乳品、蛋、水产品等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稳定良好,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乳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生产经营单位。肉类蔬菜电子追溯系统覆盖全国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以及西部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酒类产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试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保健食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所有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相关人士介绍,为建设追溯系统,每批试点城市将有4亿元的专项补贴,而按照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1:1的补贴比例,约有16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和批发、屠宰、零售、团体采购等流通节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为各流通“节点”统一开发相关软件,配备必要的电子结算、电子秤、信息采集及传输等硬件设备。

吉林省长春市是作为省会城市已于2012年6月20日,成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第三批试点城市。

六、我们的优势

吉林省食品溯源有限公司拥有一支成熟的科技信息服务团队,并与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发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六合码”商品双重防伪溯源专利技术,是吉林省内专注于食品——农产品溯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开发与应用、防伪保真技术服务,食品——农产品科技信息咨询和产品整合营销策划服务的科技型文化创意企业。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篇6

原创2016-11-03西贝中医

China FA Lab 研究员:西贝中医

▎财富管理公司的产品体系定义以及目标

金融产品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媒介,用“医疗譬喻”来讲,金融产品如“药品”,只有足够品类和数量的“药品”,方能够配置各种药方(资产配置),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

因此,财富管理公司产品体系建设可定义为:风险控制视角下,在对金融市场以及资产管理机构的充分研究的情况下,通过客户推介、产品代销或者资产管理等方式选择或者开发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金融产品,以便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的需求。

需要指出:

产品选择和开发的类型、数量以及发行节奏,主要参考潜在客户资产配置的比例确定。但一定要在风险管理能力范围内实现,“宁缺毋滥”。产品选择以及开发方式由易到难:客户推介、产品代销以及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这两个词在中国尚无学术定义。本文讲到的“资产管理”是指,某机构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采用适当方法,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证券(或其他可投资的金融工具和财产权)构成组合,以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

核心资产管理能力是对资产端的专业化运作能力,具体包含:信息获取以及分析能力和资产获取以及交易能力。

通俗来讲,“资产管理”是指对某些资产的初始投资和后期的动态管理,管理对象是“资产”。

▎财富管理公司产品建设的三种方式以及优劣势分析

如何实现产品体系建设的目标?一般形式通过客户推介、产品代销和资产管理(或称为自主生产)三种方式。

图1:财富管理行业金融产品来源示意图

推介模式:推介即推荐和介绍。当财富管理公司客户对某种类型金融产品有需求,但公司并不具备某种产品销售资格时,将有相关潜在需求客户推荐至具备销售资格的公司产生交易,并获取推介费用。

这种合作模式,在具备销售资格公司视角来看,是一种市场行为,是批量获客的一种方式。在推介端来讲,是一种提供客户流量变现的运营方式。

这种类型的优点在于门槛低且操作方便,缺点在于基本上失去了对客户的控制权。从客户终生价值角度看,推介形式基本上是将客户终生价值折现为一次打包出售。

代销模式是指,当财富管理公司具备销售某种产品的资格时(通常为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与相应产品提供方签订代销协议,然后面向客户进行销售的模式。

代销模式是目前财富管理公司的主要产品生产方式。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代销方式与顶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合作,快速搭建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缺点在于,代销模式的收入模式通常为代销费,一次性支付,这会导致公司的业绩稳定性很差。比如说,2010年左右,信托销售比较火,一些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当年报表很漂亮,但2014年“99号”文发布后,不允许非金融机构销售信托产品,很多公司业绩一落千丈。

除此之外,有句金融俗语:“得账户者得天下”。在客户与金融世界发生关系时,账户是入口和载体,没有建立自己的账户体系,客户的护城河基本为零。代销的方式,客户的“账户体系”在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客户的终生价值很有可能会逐渐丢失。

这也是为什么如诺亚、宜信财富、恒天财富等大型财富管理公司,逐渐开始增加资产管理在业务中比重的原因。

自我生产模式也称之为资产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由具备相关资产管理资格(通常为私募股权或私募证券)的主体,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向资金的增(减)量收费(如申购和赎回费),也可以向资金的存量收费(如管理费),增加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缺点是,需要有相应牌照以及资产管理能力(市场研究、基础资产的生产或者选择、交易结构设计以及交易能力),这并不是每一个财富管理公司都具备的能力。

实现客户资产配置所需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财富管理公司产品建设的目标。需要在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圈内,判断公司自身禀赋,“没有金刚钻,勿揽瓷器活”,按照“推介、代销以及资产管理”的难易程度,尽可能实现客户资产配置所需产品的全面覆盖。

▎财富管理公司的收入模式概述

参考国内外业务实践,目前财富管理公司有三种收入模式:面向客户收费、面向产品收费以及混合收费。其中,“面向产品收费”方式中,通常不同产品来源(推介、代销以及资产管理)有不同的收入模式。

表1:财富管理公司收入模式一览表

目前,在中国市场中,只有展恒金融和普益财富等少数公司,在尝试面向客户收费。大多数其他公司,主要还是面向产品收费。不同来源的不同产品,收入方式大概如下:

表2:不同产品来源的财富管理公司收入结构

建设诚信体系很重要 篇7

共生物流平台是一个第五方物流平台, 是物流产业互联网服务商, 通过连接、协同、增值、共享给用户创造价值。我们通过信息平台、专业人员、大数据、共享服务等给平台上的物流需求方、物流企业和货运车辆经营者提供运营、采购、销售、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联网支持, 从而使这些平台上的用户能够更好服务于它们的客户。简单讲, 一是协助物流公司落地, 直采到车;二是协助物流公司, 直达一手货主;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以及上下游的配套服务。

一个平台的诚信体系的建设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平台自身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机制和规则, 来促进买卖双方的诚信交易。案例中提出的四点建议, 要我选, “四”排在第一, 平台自身要先诚信, 天天靠吹牛假流量来希望获取别人的信任的, 本来就是悖论, 自己都不诚信, 怎么能要求别人诚信, 敢不敢承诺, 承诺是否兑现, 就是最强的公信力。次选“二”,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物流平台必须做到的, 完全开放的平台, 不适合物流服务, 这也是物流平台从原来的信息平台走向产业互联网, 才能会有可靠的价值。很多平台搞的是信息查询平台, 而信息是有时间性的, 很难保证信息真实准确, 诚信就无从说起。共生物流平台, 一开始设计就是按照物流产业互联网的思路来设计的, 两边都是会员制, 物流公司这端, 我们是严格的逐个线下考察, 然后再线上注册成会员。车辆这端, 我们提倡以货带车, 也就是物流公司带上来的车, 自己先用, 这才是可靠的, 其他途径的车只占20%, 我们也有一整套的审核程序。第三才是选“三”, 平台应能够让交易双方多点了解对方, 这个一定需要的, 在匹配时考虑这个方面是可以的。但是交易评价谁都可以看到, 我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这只是参考信息, 没有绝对的标准, 公开出去也不合适。实际上, 这个也是很难客观的, 会导致刷单行为, 我了解有个做得比较大比较早的物流平台, 以前出现大量的刷流量, 现在听说是大量刷好评。“一”我觉得很难, 效果也会很有限, 首先由谁来判定需要联合惩戒, 他怎么保证公平客观, 这是难题, 又怎么保证惩戒决定会被所有人执行?其次, 信息由谁提供, 会不会有人选择性提供, 能不能全面客观, 这也是问题。第三要惩戒哪些具体的行为?如果只是针对非常恶劣的行为, 我认为有法律管了, 不要再去费心了。

诚信建设很重要, 但不是最迫切的。现在物流市场已经不诚信了, 上线后只会变好不会变差, 因为信息更透明了。平台自己先做起来, 对会员有评价, 有数据积累, 平台有量了, 它能从平台获取价值, 自然就听话了, 也会诚信起来的。从车的角度讲, 原来不诚信是会丢掉一个客户而已, 现在可能会丢掉很多客户, 威慑力更大。

上一篇:词语过错造句下一篇:地产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