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共6篇)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1

一、基本情况

**距市区6公里,辖3个行政村(2002年税费改革将原有7个村合并为3个村),总人口17346人,其中农业人口11939人。地域面积169.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71公顷,林地面积12757公顷。2005年,金厂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6亿元,财政收入5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7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亿元。1999年被**省评为综合经济改革试点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并被省环保局推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时,还是经过省生态专家联合论证通过的第一个生态经济城镇。2005年被列为**省“十强镇”发展和改革试点镇,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荣誉称号,**村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2740人,辖13个行政小组,耕地面积249公顷,林地面积44.6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6公顷。2005年***村村本级纯收入43万农民人均收入3353元。

二、**镇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想

1、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按照区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镇将以“六有工程”为载体,重点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财源建设和集体发展上下工夫。通过落实“六有工程”,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目前建成的207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的布局调整,有步骤的在远郊建立蔬菜基地,目前园区已通过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证。园区内黄瓜、番茄、茄子、茼蒿、白菜、芹菜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510亩,年上市量达4500吨,产值达620万元。

二是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好特色养殖。牧业有奶牛、生猪、肉牛、蛋鸡4个支柱产业,**镇清泉肉牛养殖场是**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年出栏万头以上,收入可达200万元。以大明奶业为龙头企业,实行饲养、防疫、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工业企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

三是科学谋划特产业,用信息引导做活镇域特产经济。加大对万亩林下参、千亩药园、五味子园、细辛园等具有规模的药园的引导和扶持。同时,推进零散种植户规模的扩充,提高中药材的经济收入,对于食用菌产业、花卉产业、果品产业将采用科技扶持和信息引导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蔬菜、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对养殖基地要加强扶持和管理,使**镇的种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全力加快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搞好村部建设,改善办公条件。

为彻底改变村里办公环境差、没有会议室、培训室的现状,2006年计划重建各村村部。

**村计划新建二层楼村部,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部内新建文化活动室80平方米,室内安装电视、购买各种图书、完善文体设施;村部内新建计生室15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学环境

**镇小学校教室已全部实现楼房化、标准化建设。但镇域内的二十中学教室还是平房,校舍老化,急需改造。2006年计划新建四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计划投资260万元。目前,正准备开工建设。另外,2006年计划投资2.5万元,为**希望学校购买微机;为龙头学校改造锅炉房及购买桌椅等。

三是加快村医疗站建设,满足农民求医问药需要。

**镇镇区有3000平方米的镇中心医院一所,有医护人员20名,床位20个,医疗设施完善,医疗条件能满足金厂村农民的需求; 夹皮村医疗卫生站现有床位5个,也基本能满足村民求医问药的需求;2006年在龙头村将新建200平方米医疗卫生站,计划总投资10万元,改善龙头村医疗条件。

四是做好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目前**镇有231户共计541人享有每人每年360元——720元的农村低保,政府每年发放低保资金合计13.14万元。

2006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采取每人市级补助5元、区级补助10元、镇政府补助10元、农民自己交纳10元的形式,目前共有2825户7027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了86.6%。

3、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

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继续实施居民小区建设。现我镇在市土地局已办完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用地手续,2006年将开发4.2万平方米小区,总投资约

5000多万元:一是金厂镇集资建设3万平方米小区;二是**村农民集资建设1.2万平方米住宅。2007年争取完成4.8万平方米小区建设。小区内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齐全,同时小区内实行美化、绿化、硬化。

二是完善村路建设

2006年计划修路6条,总长11公里,总投资310万元,其中:新修**村九组水泥路1.5公里,宽6米,总投资45万元;新修**村夹皮片一组、七组,江沿片一组、六组水泥路7.5公里,总投资205万元; 新修龙头村新立片一组工建营至五组国防战备道(途中需建两座桥、四道涵管),路长2公里,宽4.5米,总投资60万元。

三是加强对镇内河流的治理

目前,总投资1200万元的**河流域治理工作已经展开,该工程对镇内防汛工作和环境治理将起到巨大的改善作用。其他地段小流域未来几年也要全面整治。

4、全力发展镇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势力。

一是鼓励各村发展自身集体经济

**村的集体砖厂、**村和**村的山场、参场都为村本级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二是鼓励招商引资,培养税源。

镇政府为发展经济,与各村签定协议,企业落户生产后镇本级税收入的20%反还村里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各村的积极性,2005年,**镇新落户生产型企业4户,其中双鑫食品、金恺威药业、纳森木业三家在夹皮沟村内,投入生产后产值可达4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还不快,农民增收相对缓慢。主要是乡村缺少主要带动力的项目,农民增收产业不够突出,规模小。

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乡村投入不足,争取项目、资金力度还不大。

三是镇内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效益提升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四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主导新农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2

而这只是刘家场镇的一个缩影, 镇上高楼林立, 学校、医院、商业街、养老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俨然一座县城的模样。作为全国重点口子镇、中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 它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 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改造棚户区, 落实安置房, 以民众满意为己任, 保障民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改造生态环境, 成功实现转型, 成为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的一抹醒目的鲜绿。

引资建设, 为百姓服务

曾经的刘家场镇保持着古已有之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古朴风情, 而随着松滋市开启建设转型模式, 刘家场镇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要转型要建设, 招商引资是首需解决的问题。刘家场镇按照“属地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原则, 为每个招商项目配套“一对一”的服务专班,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2014年, 该镇先后与葛州坝水泥集团、松源发电、佳恒非金属矿业、江苏和海等9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 投资总额达到19.43亿元, 当年完成投资4.81亿元。

该镇镇长刘德勇介绍:“和2012年初我们提出转型发展时的税收3888万元相比, 三年后增加4723万元的税收, 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三年的转型发展, 仅从税收一项来看, 这三年我们新增的税收已经逼进5000万元, 刘家场转型发展的最大功劳应归功于我镇的所有企业和所有的纳税人。”

有了经济基础, 刘家场镇更是狠抓建设, 启动了总投资1.28亿元的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目前一期5000万元的484户一期改造计划已经竣工;投资4200万元的三堰淌村羊皮淌小区建设, 今年春节前63户地灾农户已经全面入住;龙潭桥、观音淌、桃丰、河田坪、柳林冲等安置小区的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已有近100户居民入住。

城乡得到统筹发展, 城乡配套设施投入加大, 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投资4000万元庆卸公路刘家场段建成通车、投资900万元园丁路改造升级完成、投资5800万元北街改危顺利完工、投资2500万元贺炳炎广场投入使用。2014年刘家场蝉联全国重点镇, 并成功创建湖北省卫生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葛洲坝水泥产能置换松滋项目自2013年11月开展主厂区、龙河公路和防护区“双征”登统以来, 该镇抽调精锐力量, 组建7个工作专班展开主厂区“双征”大会战, 提前7天完成“双征”登统任务, 利用25天时间完成950亩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征收、55栋房屋征迁及171座坟墓迁移等任务, 刷新了松滋市“双征”速度。

对于未来, 据该镇政府工作人员透露, “将继续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把刘家场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同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要力争全年签约项目5个以上, 在服务好现有14家规模企业的同时, 紧紧围绕建材业做大做强和矿产品精深加工,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壮大总量。为抓好工业企业的配套服务建设, 完成天然气项目建设, 完成龙河路建设。

其次,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将启动第二期364户改造工程。建好城乡垃圾压缩中转站, 增配相关设备, 加大环卫投入, 巩固常态化的城乡保洁长效机制, 推动城乡垃圾全域无害化处理。

此外, 还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完成河田坪、龙潭桥等重点农村新社区的建设, 启动三堰淌村三堰淌小区、三望坡地灾安置小区、李家湾安置小区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建设宜居宜业小城镇。

创新思路, 给百姓创收

“我们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发展社会事业,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让转型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惠及全镇人民。”刘家场镇党委书记雷正平如是说。

而事实也证明了, 该镇正是在一如既往地为最广大群众的需求而努力着。投资250万元的镇级帮办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进一步规范完善了26个村居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村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点, 帮办便民服务网络达到全覆盖。实施教育“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 义教均衡发展在全市领先。

全力解决基本保障, 让百姓生活有依靠。该镇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力争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总投资300万元的18个村级卫生室完成达标建设, 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改善福利院条件, 投资110万元的福利院公寓楼已完成主体建设。

除了基本的保障, 为农民创收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作为湖北的边陲地带, 刘家场镇有着26个村居, 农业是发展的关键。由于刘家场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但是山区特色鲜明, 该镇紧紧围绕特色狠抓农民专合组织建设。

该镇镇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 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出台激励引导政策:从2011年起, 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 对一年内个体种养户产值过10万元的、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投资过500万元的、成功创立一个农副产品品牌的, 予以重奖。三年以来, 奖励资金共达到350万元。仅2014年, 全镇各类专合组织达到37家, 涵盖了生猪、土鸡、山羊、苗木、食用菌等12个产业。其中喜洋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增投资600万元, 发展养殖大户138个。全镇实现农业产值3.2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90元。

2015年, 该镇将继续预算投入10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重点扶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发展方案、一个扶持政策、一个推进体系”的要求, 做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 重点培育“一种两养”, 即菌菇类种植、山羊、土鸡养殖, 加大对喜洋洋山羊养殖、三堰淌草菇等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力争2015年出产菌菇120万斤, 出栏山羊8万只, 出笼土鸡150万羽,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集中精力打造山区特色农业品牌。

同时, 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三年来共整治渠道72条106200米, 堰塘扩洗212口, 小型泵站维修6处, 小型水毁工程修复97处, 小型水利工程33处等, 帮助26个村争取解决了通村公路计划138公里, 累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155公里, 完成了15个村总造价134万元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施工任务。

在帮助群众就业方面, 该镇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扩大医疗救助、法律援助范围, 使更多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网格化”管理, 让百姓满意

作为鄂西南明珠,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刘家场镇, 曾走出了一位战功赫赫、闻名遐迩的独臂将军——贺炳炎。如今, 占地15亩, 总投资2500万元的贺炳炎文化广场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每天清晨, 乐器爱好者在这里练习演奏, 老人在这里漫步。傍晚, 镇上的人们总要来这里走走曲径, 看看花草, 锻炼身体, 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这只是刘家场镇丰富的文化生活与良好的公共服务的一个剪影。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该镇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和持续发展, 多方争取资金, 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现村居文化设施全覆盖。

而能高效地落实这些服务, 更是离不开该镇严格的效能管理。

据该镇党委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提升工作效能, 该镇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推进了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全镇各级党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严抓实抓好党的各项建设, 努力让严规铁律成为一种刚性约束, 让严教严管成为一种政治常态, 让严于律己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为刘家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明确党组织抓党建的责任清单,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更好地推动了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每年3~4月召开党代会年会, 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纪检工作汇报, 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健全镇、村两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 把抓基层党建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同时更加注重强基固本。坚持重心下移, 领导精力、工作力量、经费投入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 积极探索在产业协会、合作社等设立党支部工作, 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坚持不懈地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

2015年, 该镇致力于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切实抓好“四议两公开”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和村监委的作用。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 达到“统一、精干、高效”的要求。全面推行村居“网格化”管理, 做到人员、资金、制度“三落实”;开展“三打两创一树”专项整治, 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警力下沉, 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公开约访、带案下访制度, 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推进“法治一条街”、“法律六进”等普法宣传活动, 有效改进机关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让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绿色乡村, 为百姓筑梦

地处武陵余脉的刘家场镇, 山高坡陡沟深, 地形地貌复杂, 地质环境脆弱, 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和多发区。百年来采矿活动造成地下采空和地表破坏, 曾使刘家场镇多处出现滑坡、崩塌、陷落、泉水回落等地质灾害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为了缓解这一状况, 刘家场镇狠抓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实施荒山造林35000亩, 低产林改造5400亩, 绿化基地3000亩, 组织四旁植树60万株, 中幼林抚育近1000亩, 封山育林6900亩, 废弃矿山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累计绿化造林13万亩, 森林覆盖率在荆州独占鳌头。同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矿山修复, 编制好工作方案, 使用好配套资金, 组织好项目实施, 确保观音淌、柳林冲、三堰淌、三望坡等村连片整治示范取得实效, 实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集约化, 环境面貌清洁化。进一步推进桃树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严格规范镇内采矿企业开采秩序, 避免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此外, 该镇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保护基本农田, 通过“三个小区”建设成新增农田;小区建房不占用耕地, 新修公路和改造公路也避免占用耕地, 还通过改造河沟、整治边坡形成新增农田面积。为了减少植被破坏, 该镇在治理边坡、改造河道时及时栽树植草, 恢复植被, 并在小区建设时尤其注意形成绿化带和公共绿化区, 公路两侧均栽植行道树, 形成公路沿线绿化景观。

为进一步落实绿色乡村政策, 为百姓筑起一道绿色之梦, 该镇还建立“镇、村、组”三级垃圾回收站点和清运服务网络, 实行“集中清扫、分段保洁、定点中转、定时清运”的环卫管理模式, 确保全镇垃圾日产日清, 较好地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面貌。

在湖北省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试点乡镇中期验收中, 该镇实施的“一覆盖、两提高、三体系、四处理、五保障”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特色管理模式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评审结果名列荆州第一, 成为松滋市唯一的省级试点。

“还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龙河公路绿色长廊, 创建1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 发动千家万户户平每年栽植10棵树, 发展油茶1000亩, 花卉苗木1000亩, 稳步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 实施山体修复和‘矿山复绿’行动, 让人民在刘家场望得见青山, 看得到绿水。”镇长刘德勇表示。

在这样的努力下, 刘家场镇成功蝉联全国重点镇, 荣获湖北省卫生镇,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 同时也成为中国首届乡镇投资环境300佳的“全国重点镇”、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全镇上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紧紧围绕“大水泥、棚户区、招商引资2个亿, 社会治理进村居、建好地灾安置区”的工作思路, 强力作为, 在煤炭产业严重萎缩和全国经济发展下行的大环境下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民生工作持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的可喜局面。

2014年, 该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5.5亿元, 同比增长14.3%;实现工商税收8611万元, 同比增长10.8%;农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890元, 比上年增长12%。今年元至5月, 已实现工商税收5236万, 为全年税收过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 得益于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工作重点、有效的落实举措和务实的干部队伍, 这是我们融入新常态、积极新作为、创造新业绩最为宝贵的财富。”该镇党委书记雷正平这样说。

而它的未来, 更值得期待。据了解, 2015年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预计综合绩效考核进入全市优胜行列, 将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项目, 让固定资产投入增幅稳居全市前列, 保证工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预计完成招商引资5亿元, 全域工商税收达到1亿元。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篇3

一、科学谋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抢抓机遇,把握先发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各级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切实统筹城乡发展,争取国家投入和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方家畈等四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硬化主灌渠23公里,硬化通村主干路25公里、硬化末端渠系85公里,水利渠系已成网络配套,现代农业雏形初具,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今年,xxx又成为省、市各级的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享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们立足把握这种先发优势,抢抓各种机遇,在全市率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抢抓总投资近亿元的国投xxx、xxx土地整理,省投万店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和花庙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xxx的大好机遇,将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到的农户搬迁、土地平整、沟渠和道路配套建设规划与其覆盖的1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加快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抢抓党的惠农政策、各级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的机遇,争取路、渠、“三改一建”、环境整治等多个项目资金落户xxx。三是抓住省“百镇千村”项目的大好机遇,加快小城镇提档升级的步伐,扩大集镇容量,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二)因地制宜,科学确立建设思路。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和xxx的际,我镇新农村建设围绕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十年出成果”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把xxx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强镇、化纤纺织工业新镇、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镇。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6年)为打基础阶段;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为突出重点、试点示范阶段,重点抓好xxx、方家畈、龙泉堂、杨山、袁码头等12个村的试点示范工作;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并在2010年全镇60%的村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安康、设施配套、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第四阶段(2011年-2015年)为深入提高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今年3月份,我们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了xxx镇 “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全镇23个村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经镇委、镇政府研究审批后正式实施。

(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镇、项目强镇、农业稳镇”战略不松手,着力构建农民增收入、财政增税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种植计划。今年,我镇粮食播种面积计划为11.3万亩、总产7.1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和5.2%,目前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1万亩、中稻7.5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确保粮食丰产增收。今年,我们在全镇广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5月初分村免费发放配方施肥单12000份,及时指导农民春耕施肥。仅此一项,xxx可年增粮食3400多吨,农民增收550余万元。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开展春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3场次、参训人员6000余人;全面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全镇插秧机已达到11台,落实机插面积6000亩,为xxx市之首,无塑盘旱育抛栽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0多亩;深入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全镇已安装频振式杀虫灯500盏,可确保2.5-3万亩农田不受虫害,为农民减少农药成本60余万元,亩平节约成本20元以上;广泛使用bt、井岗霉素等生物杀虫(菌)药剂,万水桥优质稻生产基地被省授予无公害生产基地;全镇农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方家畈项目区内建立了病虫害测报点,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病虫害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培育壮大关庙山米业、施杨工贸、永隆米厂、福星油脂、清明湖珍珠养殖等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有一家跨入xxx市龙头企业行列。

3、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助农增收。着力建设6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6万亩“双低”油料生产基地、6万头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3万亩优质水产基地、10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1万亩绿色林果基地,着力提高优势板块农业的规模经营效益。

4、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大力发展以化纤纺织、机电建材为主的的特色工业,建设好关庙山化纤纺织工业园,力争五年内全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2家,年提供税收达到1000万元以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个

以上。今年,围绕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一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两个的目标,采取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长期跟踪的深圳伟安皮草制造有限公司皮草制造、中石化金属包装、浙江南浔华昌覆铜板、苏州益来得气动元件、上海岭兰医用卫材、浙江三洋无纺布和天河公司3万锭环流纺等项目加强联系,密切关注鄂西水泥与广东客商投资5000万元,拟上3万锭的纺业项目,力争上述项目早日落户xxx。目前,上海梅兰日兰电器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电器工业园项目在3月份正式签订合同,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产值达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是xxx市由乡镇引进的最大的一个项目,有望在6月底进行征地拆迁、9月份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建成投产。

5、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今年,力争全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4000人,打工收入达到4000万元。

(三)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1、培养科技型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每户培养一名学用科技明白人。

2、培养法制型农民。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3、培养文明型农民。在全镇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培养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仅今年就培养市级科技文化中户23户,从而在全镇树立了一种学科技、懂法制、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顺利实施了方家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国投资金 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硬化主灌渠 公里、支渠 公里,修整田间道路12公里。二是投资200余成元的问石路全面建成通车,使我镇通村公路硬化达到了25公里,今年还将完成二覃路等通村公路硬化 公里。三是积极做好xxx等四个大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xxx、xxx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达5354万元,已经国家、省正式批准,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将在9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省投万店高产农田示范项目预计投资3500万元,有望在下半年开工建设。投资804万元的花庙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详规已上报到省农发办,即将审批。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内19个村的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成为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

2、逐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着力引导农民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村级组织阵地建设。xxx、袁码头等村村级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已经完成,完全达到了“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制度规范、基本功能健全”的标准,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全镇各村组织活动阵地建筑面积均不低于200平方米。

2、全面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深入开展了争创“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活动,力争再创全省“五好乡镇党委”。

4、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抓好了村务公开工作,保障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权。

三、精心组织,狠抓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领导落实。我们成立了由镇委、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了一名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具体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本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镇党委还选派了5名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到xxx等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担任第一副书记,进一点加强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量。

(二)宣传落实。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来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采取专题会议、标语、专栏、资料、组建23个工作队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要求、措施等,共召开镇村干部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等不同层次的新农村建设专题会30余次,拉横幅20余条,张贴标语60余条,办宣传专栏23个,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从而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全面掀起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骨干落实。为了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先后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镇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提高了思想认识;组织xxx等五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参观考察,学习了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武装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典型落实。采取政府“点名”与各村自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xxx、袁码头村为我镇第一批试点村。目前,xxx、袁码头村村庄规划已基本完成,5个市级试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详规已经过村民议事会代表讨论通过,上报镇委、镇政府审批。通过抓这些试点示范村的建设,其它各村也都完了初步规划,从而带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逐步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规划说明 篇4

(XXXX年12月20日)

XX镇是XX县的中心城镇,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有面积为5.2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和8.2平方公里的蒲东新城区。城镇内有20个社区,郊区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5万。XX镇被县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一期工程规划3个村进行试点建设,均按“农民新村型”

模式建设。具体情况分别是:XX镇敖司牛村建设规划

(一)自然状况

敖司牛村位于辽中县城北出口,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常住人口2178人,其中农业人口2108人,有786户,农业户750户;耕地4380亩,村屯建筑占地面积1100亩;集体总资产1000万元,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达100,2005年末人均收入4800元。

居住状况:现有村民居住自建2层以上小楼5户,约1000平方米;砖平房781户,约70000平方米;

燃料结构:有200户使用罐装液化气;436户使用秸秆;50户用煤;786户全部为独立供暖;

饮用水:786户全部使用县自来水公司供水;

道路情况:现有砂石路面17000延米;

排水设施:路边沟17000延米,排水干渠4000延米,排水站一处。

(二)建设总体规划

在现敖司牛村村屯占地1100亩面积当中,靠东侧规划300亩地用于新村居住建设用地,将腾出800亩地规划为工业用地;在环村路以外,建2000亩设施农业经济区1个,建100亩连片养殖小区2个;居住区规划占地300亩,建住宅楼30栋,及休闲广场、文化娱乐中心等设施,建成后可容纳居住人口5500人;初期规划建楼15栋,用地200亩;新区主干道设计宽24米,两侧留有绿化带。

(三)建设项目说明

产业规划

1、种植业小区:5年内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小区2000亩,2006年在东环村路东侧、北环村路北侧建设完成1000亩;村投入10万元,农民自筹2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350万元;

2、养殖业小区:2006年在南环村路南侧、北环村路北侧建成2个100亩连片的养殖业小区;村投入2万元,农民自筹5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50万元;

新村建设

1、清垃圾:在居民区街路两侧,间隔100米设置垃圾箱1个,由村集体委托县环卫部门每日清运,清理费用由村集体支付;此项投入约需15万元,村投入5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10万元;

2、清柴垛:2006年实现柴垛全部进院,随着天然气的接通,3年内实现全村无柴垛;

3、改路:3年内将现有17000延米砂石路改造为柏油路面,街路两侧栽种花草树木,铺设彩砖人行道;村投入5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490万元;

4、改灶:通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3年内实现居民100用上天然气;农民自筹10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100万元;

5、改厕:2006年将旱厕改为水冲厕所100户;3年内完成旱厕改造100;农民自筹2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80万元;

6、环村林:在新村四周植树,形成环村绿化带2000延米,村投入15万元;

7、路灯:2006年实现1500米主要街道亮化,3年内街路全部亮化;村投入5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200万元;

8、文化娱乐设施:结合村屯建设整体规划,在居住新区内建一处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建一座可容纳1000人的农民文化宫,内设文化室、图书室、健身室;村投入5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150万元;

9、农户房舍改造:在现有村屯居住区东部,拟开发300亩住宅用地,集中连片建设住宅楼15栋;参照沈阳市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标准,坐向为正南偏西15度,每栋楼为6层5个单元,户型为80~120平方米;2006年拟开工建设2栋;农民自筹1000万元,需市级投入资金5000万元;

10、基础设施配套:3年内完成全村排水管网建设与辽中县城并网;需市级投入资金500万元;

11、其它不可预见费用:415万元(按建设资金总额8302万元的5计算)。

以上各项建设项目资金总额为8717万元。其中:村投入182万元;农民自筹1190万元;需市级投入7345万元。

二、孙家万村建设规划

孙家万村座落在辽中县经济开发区,京沈高速公路、京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常住人口1228人,404户,其中农业人口1212人,398户。劳动力775人,其中从事一产业500人,二产业160人,三产业115人。耕地面积2765亩,村屯建筑面积450亩,集体总资产660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700元。因该村坐落于开发区内,按开发区总体规划,该村土地全部用于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完善。结合建设新农村,对该村实施整体搬迁,并入敖司牛村新村建设规划,腾出原村屯占地450亩,用于工业建设。

三、年家屯村自然情况

(一)自然状况

XX镇年家屯村位于蒲河东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是XX县蒲河公署的东岸,又是XX城的东城区的腹地,常住人口1120人,374户。耕地面积1760亩,村屯建筑用地近600亩,集体总资产150万元,有线电视覆盖达100,2005年人均收入4800元。

居住状况:现有居民住宅344座,建筑面积约29920平方米。

料结构:以秸杆为主。

饮用水:本村深井自来水。

道路情况:村主干道黑色路面2200延米,街道砂石路及土路3500延米。

排水设施:无。

(二)建设总体规划

以村现有18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为中心,村内主干道向西规划用地150亩,按新区建设标准,建住宅楼10栋(预留5栋),在新居住区内进行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以及排水、绿地、路灯亮化等综合配套项目建设,腾出建筑用地450亩。

(三)建设项目说明

产业规划

种植业小区:村南长垅地500亩;棚菜小区:村北200亩,村南300亩,村投入5万元,农民自筹10万元,需市投入150万元。养殖业小区:村东北角100亩,村投入1万元,农民自筹20万元,需市投入30万元。

新村建设

1、清垃圾:新村建成后,每栋楼一个垃圾箱,街路每百米间隔设一个垃圾箱,村投入1万元,需市投入5万元。

2、清柴垛:2006年实现全村柴垛都进院,新住宅区建成后,引用天然气燃料,3年内实现无柴垛。

3、改路:将村内现有的土路、砂石路3000延米改为柏油路面,村投入50万元,需市投入500万元。

4、改灶:引用县城天然气,农民自筹60万元,需市投入100万元。

5、改厕:2006年将旱厕改为水冲厕150户,3年内完成100,农民自筹1万元,村投入1万元,需市投入10万元。

6、环村林:3000延米,村投入10万元。

7、路灯:1000延米,村投入20万元,需市投入80万元。

8、文化娱乐设施:休闲广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投入20万元,需市投入80万元。

9、农户房舍改造:规划建楼房10栋,占地100亩(包括文化广场、卫生公共场所用地),农民自筹500万元,需市投入3000万元。

10、基础设施:三线下地,需市投入500万元。

11、其它不可预见费:248万元(按建设资金总额4969万元的5计算)。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5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们XX镇按照市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文明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良好机遇,以镇村规划为龙头,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多形式宣传发动、大投入整治提高、硬措施保障实施,迅速掀起了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在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以制度配套为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指挥;制定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成立了9个专业项目工作组,各工作组都制订了工作方案,并与领导小组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指标层层分解,对各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纳入考核,采取组长碰头、工作调度、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议,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镇主要路面公用设施责任到人并签订包保责任书,镇城管监察大队会同派出所、城建办等部门采用综合执法的形式不定期清理沿街乱摆乱放。通过强化组织管理,调动了全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的良好局面。

(二)以舆论宣传为先导,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全民参与是关键。为确保镇村规划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既深入人心又形成合力。我们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发动和引导:一是舆论引导。镇村两级通过横幅、标语、宣传窗、大型宣传牌、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镇村规划、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载体推动。通过开展评选“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精神文明一条街”和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创建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共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有4000多人次参加了镇政府组织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效的推进了整治工作的进展。三是经验交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镇专门召开相关部门及各村书记研讨会10余次,各村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镇村规划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有效的促进了我镇工作的开展。

(三)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高点定位,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把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镇总体规划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解决制约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原则进行了新一轮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注重土地开发建设的优化配置,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由“沿路开发”向“功能分区”转变,新的小城镇规划对全镇进行了功能分区,即:文化行政区、工业园区,粮食主产区、矿区。在村庄规划方面,我们对全镇各个村庄的现状逐一进行调查分析,并借鉴外地经验,实施以点带面,分层次来推进村庄本文来自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规划。一是试点引路。以马楼村为规划试点,充分调查研究该村的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渠道、村民居住习惯以及对住宅户型要求等,对村庄发展方向、用地规模、总体布局和村庄内部道路的配套、路灯设置、垃圾处理、草堆圈舍的处理以及农民住宅方案等都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规划,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开了一个好头。二是分层次推进。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拟分为三个层次编制规划。一类为示范村,即列入市委新农村建设的10个示范村;二类为先行村。即人口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特色明显的村庄有21个,规划层次相对降低;三类为一般村,即其他村庄计14个,以规划明确四至界限为主。截至目前,镇总体规划和马楼村试点村的规划已经完成,谷堆、东落、前万、东故等示范村已完成初步规划,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以环境整治为突破,集中整治,美化容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按照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原则,制定了《XX镇村容整洁标准》,组织专门人员,集中打扫卫生,清理街道“五大堆”和街道两侧的牛皮癣,对各种乱堆、乱放、乱搭建进行了集中整治,有条件的村庄进行路面硬化和道路两侧绿化,安装路灯、设立垃圾箱,并落实待遇实行专人负责,掀起了全民动手,万物搬家的环境整治活动高潮,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结合环境整治,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顺利完成了北屯村压煤搬迁任务,目前正在实施霍村小康楼建设;完成XX中学西创业大道的沥青铺设、绿化工作;原华光影院西侧和XX花园对过拟建的高标准水冲式公厕已进入施工阶段;利用XX中学南、岚济路北原沙坑上建设了一处占地面积48700平方米的花园广场,现土建工程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绿化阶段。

二、下步工作计划

回顾总结我镇开展的镇村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区的经验,仍有一定差距,群众还不能自觉的参与到治理、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来。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对照上级要求,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通过对全社会的广泛宣传,进一步营造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实行规划下乡活动。把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方案展示给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修正完善,努力使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镇村生产、生活区;在落实村庄规划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要求贯彻执行,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三是以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为标准,继续改善村庄环境。从治理“散、小、乱”和“脏、乱、差”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在各村聚居点的人居环境实行“六化”工程,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

四是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工程,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和品位。对镇村骨干道路进行绿化美化,规划建设绿色走廊,栽植雪松、垂柳、毛白杨等绿化树木,提高绿化普及率。

xx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调 研 报 告

xxx

xx年xx月xx日

xx县xx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 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理解,科学把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开创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城东00公里处,总面积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0万亩,总户数00户00万人。辖00个行政村,00个村民小组,00个站所,00所中小学,00座清真寺。全镇现有00个党总支、00个党支部,00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00人;无职党员00人,团00人,“四老”人员00人,入党积极分子00人,后备干部00人;“五好”村党支部00个,“群众满意”站所00个,县级文明村00个,地区级文明村00个,自治区级文明村00个。00年农村经济总产值达0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00元.二、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工作伊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并明确一名副镇长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共同组成工作领导组,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2、加强宣传、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全力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事,群众能否积极参与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实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申报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

政府引导,群众选举推荐成立村级新农村建设管理组织,进一步协调和化解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3、典型示范、以点促面、逐步推进,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应认真对各村的经济状况、资源情况、群众的建设热情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选出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示范村办成广大群众为主动心的新型农村,从而起到带动作用。如我00镇00村是我镇一个集贸市场,具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沿街门面房全部打倒,全面推开,一期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全面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严明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工程规范化操作。镇党委、政府为保证新农村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将各项工作进行分工细化,责任到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格制定验收标准,使新农村工程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我镇所启动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普遍缺少长远和科学规划,多数工程建设是为了完成达标任务,从长远来看,必然为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或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的被动局面。

2、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村庄整治工作结束后,对村内的公共设施如何管理,村容村貌如何保持,垃圾的有效及时处理等工作缺少长效管理机制,必然造成整治后的村庄再度出现“脏、乱、差”现象。

3、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尽管实行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工程,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些帮扶单位本身财力有限,或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群众自筹资金更加缺少有效措施,群众小农意识强,对公益事业投资热情不高,筹资难度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建设资

金的来源。

4、新农村建设内容单一,品位不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目前村庄的修路、改水、改厕等设施建设,应该还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生态建设、卫生网络建设、富民工程建设、集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各项指标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四、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细化方案,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首先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无乱在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以及实践探索上要更加切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剖析优势与劣势,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整体和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伊始,要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并且要逐步细化,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同时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在工作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建设模式上,要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

调新颖,形式多样。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方法上要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齐步走,不一刀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四)、要把促进生产发展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政府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各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选准自身主导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培育品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设计下一篇:劳动节为主题的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