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经济学(共8篇)

发展经济学 篇1

【关键词】经济专业;本科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一、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

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

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

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xx,5(下)

[2]涂晓今.论经济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4

发展经济学 篇2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兴学科

1 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内容

发展经济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主要以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实用性都很强的综合边缘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是曾经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国家。这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以上。虽然它们在规模、条件、文化、信仰、制度、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但它们都具有生活水平、生产方式低下, 人口负担过重, 失业率高、劳动力不得其用, 二元结构明显, 处于国际生产链的底端,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等共同特征。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 使用有限的稀缺资源来生产各种物品,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LDCs大多是由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直接转化而来的, 一般特别贫困, 独立后, 经济发展的动机也特别强烈。同样, LDCs与DCs的经济差距越大, 经济变化速率也就越大。在过去的60多年, 相对于原来一直停滞不前的经济, LDCs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许多国家的贫困人口也随之一直在增多, 经济增长与许多社会问题同步增长, 如此不协调的情况, 不仅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 还由于贫困, 贫困不仅是由于物质的缺乏, 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所以,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深刻认识到, 经济增长不仅是GDP总量的增长率, 还因包含更广泛的多维体系质量指标, 例如, 消除贫困、关心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等, 以使经济发展建立在最广泛坚实的群众拥护和参与的基础上。

2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所以又有学者称研究现今贫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且复杂而又类似的LDC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为贫国的《国富论》, 见下表。

占世界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所面临的最伟大的事业。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国家具体所属经济阶段的产物, 与历史上具体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任何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都是不得其果的。尤其我国, 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这段浮浮沉沉的历程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一般认为,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方法, 即在已知或假定的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据此提出有关经济行为的概念和原理, 再把这些概念和原理经过适当的编排和阐述, 就可以形成一套为人们更好的解释和理解经济系统运行的理论, 再把此理论简化为模型。重要的是, 发展经济学家必须扎根于发展中国家的沃土上, 不懈地追求发展的规律。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只涉及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一定数量的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是一种静态的经济理论,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涉及增加可用资源的数量、改进技术和如何打破现行体制变革的问题, 是一个整合了静态理论的动态过程理论。这势必对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本质上是指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致的人口系统运行的内部失衡现象, 以及人口变化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个问题是现在全球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但其实质都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 由此引发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崩盘,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会影响当代人的发展和经济福利, 也会影响他们的后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机遇。当今时代, 由于医疗保健事业及技术的发展, 人均寿命增长了一倍以上, 又由于处于和平年代与工业化时代, 社会人口的需求量是瞬间下降的。但对于如此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 人们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上还不能及时地扭转过来, 导致了如此一个尴尬狼狈的局面。现今社会的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如生态环境污染、劳动就业压力大、青少年犯罪都是人口问题引起的。

4 小结

发展经济学三十年 篇3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查·金德伯格所著《经济发展》一书,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发展经济学教科书。金德伯格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一九一○年生于纽约,一九三七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战后曾在政府中担任马歇尔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顾问、总统的国际货币储备顾问委员会成员等职,并担任过美国经济会副会长。金氏的研究领域早年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学和金融方面,近年来他的研究转向了发展经济学领域。他的《经济发展》一书颇受学术界的瞩目,被许多大学选作发展经济学的教科书,并且一版再版。此次的国内版所据的原书已属第三版。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的一门新分支。它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后,一系列遭受殖民统治的亚非拉国家相继走上独立,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改变落后状态,迅速发展经济。这一变化给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即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如何,有哪些经济发展的因素,应当遵循怎样的经济发展规律,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及政策等。一些国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阿瑟·路易斯、诺克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一批西方经济学者率先发表了有关上述内容的著作,从而成为第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由此,发展经济学便被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既,有特定的国家范围,又有特定的时代范畴。我们这里所讲到的它的研究对象和过程在当前的各种意见分歧中,是代表着大多数意见的。

从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它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中我们可以肯定,发展经济学具有着客观性与进步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它的另一个方面。发展经济学由于是由西方经济学家率先研究的,它的理论基本源于西方传统经济学并受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极大影响,也由于至今它的大多流派基本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并广泛使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所以它又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此外,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后两大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发展经济学中尤其是初期的一些发展理论,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置于自己势力范围之内的全球战略,因此代表了西方的经济利益。

发展经济学虽形成于战后,但其理论渊源久远。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那里,在他的开山之作《国富论》中,强调了用私人自由经济,即所谓“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还有,大卫·李加图、约翰·穆勒和熊彼特那里也可以看到有关经济发展的论述。因此,就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学并非出现于战后,而是早就有了的。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独具体系的发展经济学。对于这种意见,我们很难首肯,理由是除了发展经济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因其有着自己的理论特点。

发展经济学所以能够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首先在于研究内容的不同。一般的经济学注重经济的短期的或中期的变动,而发展经济学注重经济的较长期变动;一般经济学只限于经济方面的分析、研究,而发展经济学还注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伦理甚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分析;发展经济学还注重历史状况,尤其是起始发展状况的研究。

其次是发展经济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国外发展经济学家标榜的研究方法有:模式研究、个例研究(其中又可以分为:回顾法、前瞻法)、横切面研究、整体研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尽管在名称和形式方面各不相同,但却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特征,一是广泛采用比较方式。有各国间的比较,也有组合后的各类型间的比较,有一国不同时期的比较,也有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之间的比较。通过一系列不同角度之间的比较寻求经济发展的规律或探讨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二是较多的运用经济结构的概念,着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分析,从中来考察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三点是,发展经济学虽已独具体系,但尚不完备、不严密。首先这与发展经济学研究队伍的素质有关。在发展经济学家中许多是由原来的部门经济学家或国际经济学家改行而来,他们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功夫还不深。雷诺兹教授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发展经济学家中有一些是滥竽充数的。另一原因是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起点低、难度高”的学科。所谓起点低,是因为它脱颖而出时并没有严格的理论框架,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般经济学早已涉及的问题,似乎发展经济学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并不新鲜。所谓难度高,是因为它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各类问题又相互联系,交错纵横。所以,对经济发展中的个别因素进行探讨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置于发展的总体过程中进行全面考察时,却常常要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

三十多年来,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一个形成、调整、发展的过程。这一点在金德伯格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得到了某些反映。

首先,发展经济学在战后初期由西方经济学家把持垄断的所谓“发展实践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学在发达国家”的局面有所转变,广大的第三世界经济学者正在探寻自己的发展理论及发展战略。如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库兹涅茨提出的“先发展,后分红”的观点,即认为公平分配只能在发展的后期予以解决,遭到了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学家哈克等人的反对,提出“先分红,后发展”的理论,即先进行诸如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革,才能取得经济发展。

其次,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与理论倾向也有所变化。在五十年代,发展理论的重点是三突出,突出工业投资、突出工业化、突出计划化。突出投资的理论依据是哈罗德-多马的模式,突出工业化的理论是受西方经济学模式和苏联发展模式的双重影响,突出计划化,则是受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客观上同时还因为电子计算机与新一代的计算程序的推广应用。但是以“三突出”为特征的早期经济发展理论在实践当中并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资本关键论”,不少国家偏重积累、压缩消费,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的国家大量举债,引进外资,结果负债累累,赤字严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结果适得其反;片面强调工业化的作用,而偏废了农业;而突出计划所抛制出的模型也由于现实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也使得它行不通。这一切使发展中国家重又面临通货膨胀、失业、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事实证明,三突出的发展理论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鉴于上述情形,发展经济学自六十年代以来发生了一些转变,主要表现在由重视增长转入重视分配;由重视宏观发展理论转入重视微观发展理论;由一般的论述发展转变到对具体国家或类型的分析;由偏重工业转入同时也重视农业发展的研究;由重视物质资本转入重视人力的开发。发展理论的这些变化是与六十年代后期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修正基本是同步的。但这种理论转变还未从理论框架和整个战略的高度去批判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而仅仅是一种调整。

七十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对经济发展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这一点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该书一开始就讲“什么是发展”,问题的提出正是由于战后初期的发展理论受增长理论的影响,混同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不同的范畴,认为经济的发展就是产出的增加,从而忽视了还应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在内的经济进步。七十年代以后的发展经济学著作对“增长”与“发展”作了严格的区别,甚至象英国的《新英大百科全书》(一九八○)也将“增长”与“发展”列为两个条目。简而言之,增长仅是产量的增加,发展则是产量的增加、结构变化和体制进步为内容的“三合一”。这种区别和对发展理论的再认识既从本质上区分了发展中国家将要完成的社会经济转变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社会经济转变两类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转变过程,同时又指明了这两类国家面临的任务不同,从而有利于识别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及其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之间的异质性,因而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旧的发展战略,摆脱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的方向发展。

三十多年来,发展经济学发生了某些合理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至今的发展经济学庸俗成分甚多。所以我们不可照搬。但是我国是属发展中的国家,无论历史的状况还是当前的国情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研究国外的发展经济学,从中提取有益的科学成分来作为四化建设的参考,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另外,国外经济发展理论的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他们提出的某些政策建议对我们也不无启发。如发展密集型工业,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已成为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颇有意义的是,金德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的末尾以一节篇幅专谈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给予基本肯定与某些赞同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经济当中所采用的某些战略与他们的某些理论似乎不谋而合。金氏叹惜道,可惜发展经济学的某些方针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没有真正实施过。

作为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发展经济学著作,鉴于它的一些合理成份,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一读,以推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使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有一条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

发展经济学作业 篇4

1、尤纳斯的格莱珉银行有什么启示? 4/9/2013

格莱珉银行它是在尤纳斯博士的带领之下,格莱珉银行成为一个针对穷人的特殊的银行,向穷人开放小额信贷。它的资本是94%股份是穷人的借款者所拥有。格莱珉银行是村庄的意思,它代表的是穷人,给他们提供金融的服务。服务于孟加拉国的农村,所以叫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的目的就是和穷人在一起,不需要他们担保,然后给穷人提供贷款。那么穷人和格莱珉一道合作,通过格莱珉银行的帮助脱贫。从这些对格莱珉银行的描述中我们可一看出,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起源与尤纳斯博士的一个试点,在这个试点中格莱珉银行在农村中运作而不是城市,完全的服务与农民们,让银行与农民们通过与他们共同的奋斗来偿还贷款,而不是仅仅通过一定的保证来确保还款率。而格莱珉银行的贷款中贷款人可以每星期还款,如果他们收入增长了,他们可以还得多一点,如果收入下降可以还得少一点,所以这个贷款对穷人来说是比较容易偿还的贷款,负担比较轻。类似于这种类型的具有非常人性化特点的借贷关系可以让格莱珉银行在群众的心中树立一种可以信任的形象,从而成为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原因。所以说无论在做任何盈利性的活动时,一味的追求金钱方面的满足不如在适当的程度上打造良好的形象创造的永久性盈利来的重要。

2、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借鉴了哪个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加坡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战略发展的方向。

第一,实施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战后,新加坡实行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暖乏,国内市场狭小,发展经济的初始条件较差,所具优势仅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在这种条件下,依靠国内的投资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经济循环,无法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必须把国内的经济循环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去0 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得以空前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正经历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而将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抓住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机遇,积极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其经济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新加坡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迅速提高出口音争能为.从而沛外向刑的多济循环粗制很以确立.第二,建立以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由于推行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一直以建立和发展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来构筑其外向型经济结构。目前,新加坡已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通讯中心和旅游中心。这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仅有香港能与之媲美,但近年香港作为世界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日趋下降,而韩国和台湾均未建成这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中心。第三,实行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有机结合的经济体1

制。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最为相近。尽管它们都黄于自由港的模式,但在经济体制方面迥然不同。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而港英当局则信奉“积极的不干预主义”。

通过新加坡的这些发展方向,我国就采用了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有了我国后来的高速发展,对此我国与之相对的政策实施的也相当成功。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我国的主要思路是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先说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几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是对内改革。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能不能好起来。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有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为农民致富和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改革的这两大成功,使农村面貌的变化非常快,农民生活提高非常显著。第二,就是对城市经济进行改革,原则就是胆子大,步子稳。并且主要是以城市企业为试点进行的。主要策略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的企业必须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第三就,是进行了物价改革和金融改革。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设立了经济特区。这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去那种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所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全民共同富裕。最后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实践者。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有四:一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十几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正在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公平不协调和突出的问题,我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领域大量投资,人口素质极大提高;推行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城乡饮用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饮用水安全目标;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成绩突出。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能源消费强度大幅度降低,重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能力建设加强,归根结底以科技为主。虽然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互相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3、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中国对外金融开放的程度还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资木管制,国内金融机构并未深陷到相关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泥潭,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小太人,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徒出去”战略实施的间接影响小可低估。①、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世界经济环境对于以前的依赖性提高了很多,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中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会对我国造成一定成都上的影响。②、中国的国际收支小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小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小变的情况卜,资木净流入规模加人。随着次贷危机的小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则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i1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木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小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木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木净流入保持在较局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小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多,境外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人中国内部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日_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人中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③、中国对境外投资的风险加人

由于日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大}而加人了我国企业徒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一方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小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i }}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另一方面,随着美元走势的小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必然会加人,对此,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将间接增加这些中国企业的业务成本。

另外,如何处理好与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现与其他国家友好地发展;注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如何增强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文化上的适应力等问题,都是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面临的问题。

4: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议

最近,互联网上关于学校安全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由刚开始的校车事件,又有后来的学校食堂集体中毒事件,在教育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了。我国等教育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过去30年来,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追求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时没能保证质量;在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时产生一些不符合职称条件的教师;在追求学术论文成果时出现片面追求数量甚至少数人学术造假等问题。此外,经济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贫穷学生上不起学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对此,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还有重重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篇5

研究背景:核心期刊的研究,原本是信息学、图书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是用来指导情报部门及图书馆订刊的选刊工作。然而,最近几年,核心期刊研究在我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部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学术界、期刊界、科研管理及人事职称评定部门,乃至高等教育部门都已将其原本概念扩大,使之等同于质量高的期刊,等同于高质量的论文。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作者拟通过国内众多学者对核心期刊的专题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而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系统研究这个专业领域里高产的专业作者、权威的研究机构、研究的热点与现状,从而为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核心期刊提出一些理论的依据,为核心期刊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参考。目的:对1997-2006 年我国发表的有关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以了解近十年我国关于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研究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 1997-2006 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该专题的文献数量及年代变化、论文作者合作度、合作率、活跃作者、多产机构、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基金资助及研究主题变化等。调查了国内75 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是否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情况。结果:1.1997-2006 年核心期刊研究年文献产出概况1997-2006 十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记录536 条。文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文献量与呈直线相关关系。2.作者分析2.1 作者合作率、合作度在研究范围内,单一作者论文335 篇,占论文总数的64.2%;合著论文 191 篇,合著率为35.8%,其中2 人合著的论文113 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 59.2%,3 人合著论文51 篇,占合著论文总数的26.7%。4 人及4 人以上的合著论文共23 篇,最高由7 人合著的论文有2 篇。在本论文统计的536 篇文献中,明确标明作者的有526 篇,有10 篇作者不详,出现的作者总数共823 人,核心期刊研究作者合作度为1.5354。表明近十年核心期刊研究仍以单一作者研究为主。2.2 多产作者经过统计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得出在核心期刊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量4 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17 位。该17 位作者发文数合计为104 篇,占发文总数的20.55%。核心期刊研究领域中多产作者多为图书情报界知名专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徐兴余发表的论文最多,其次是何荣利和钱荣贵,他们在核心期刊研究领域取得了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17 位多产作者中只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邢东田、姜晓辉及南京大学的叶继元是五大研制机构的人员。3.论文产出机构分布统计第一作者的单位,当中发表论文4 篇以上的有18 个单位,共发表论文124 篇,占总发文量的23.1%。该18 个单位均为高等院校,其中北京大学位居第一,显示出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研究上的雄厚实力,沈阳农业大学位居第二,在这里核心作者何荣利起决定性的作用,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也有11 篇文献,居第三,主要也是核心作者徐兴余发表的论文。统计表明,高等院校人才密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水平较高,是核心期刊研究的主力军。4.论文产出地区分布统计所收集的文献中第一作者所在的地区,核心期刊研究的作者遍布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作者地域分布广泛,这表明核心期刊研究具有全国性。论文数超过10 篇的有 19 个省、市自治区,总共472 人,占文献总数的88.1%。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显示出较强的学术研究实力。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5 地区的作者发表的文章居前五位,说明以上五个地区核心期刊研究水平较高,文献生产能力较强。而文献数量在10 篇以下的地区:广西、甘肃、重庆、贵州、内蒙古、安徽、青海、山西、新疆、云南、宁夏等11

个地区,均是内陆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呈不均衡状态。5.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1997-2006 年刊载有关核心期刊研究文献期刊共有279 种,将刊载论文数量在5 篇以上的19 种期刊进行排序,前19 钟期刊刊载的文献191 篇,占总文献的 35.6%,期刊数为总期刊数的6.8%。因此,可认为这19 种期刊是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主要期刊。位于前3 名的期刊属于情报类刊物,比较关注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情报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并列第二的为《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情报》。6.基金资助情况10 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有24 篇,基金论文率为0.045,分别来自国家、省级和高等院校。有10 篇基金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 种国家级基金。有8 篇由省级基金资助。另外还有6 篇是高等院校级基金。分析基金资助研究的课题,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课题,主要是关于确定某学科的核心期刊的研究;省级和高等院校资助基金的论文研究的课题比较广泛,有关于核心期刊总论、核心期刊评价作用、某专科核心期刊的研究、图书馆核心期刊等主题。7.专题的研究热点分析7.11997-2006 年核心期刊研究主题分布在1997-2006 年的536 篇对核心期刊研究的论文中,关于核心期刊功用方面的研究最多,有148 篇,占总论文数的29%;其次是各学科在核心期刊方面的专科研究,有109 篇,占总论文数的20%。可见对核心期刊的功用和专科研究是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而有关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的研究仅占8%。7.2 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年变化趋势对核心期刊研究的9 大类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按照年文献量与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近10 年研究主题呈上升趋势的是:功用、文献计量、其他;呈稳型型的是:馆藏、专科、编辑、总论、测定方法及要目总览。8 研究核心期刊功用论文作者来源统计在核心期刊的热点-有关功用的研究中,又将研究功用方面的 148 篇论文作者单位加以细分,以期探讨目前对功用研究最关注的群体。可以看出,有关编辑部作者对核心期刊功用的探讨最多,有48 篇,占功用主题研究的33%,其中以学报编辑部为多数,有35 篇;紧随其后的是高校探讨核心期刊功用的论文,有44 篇,占功用主题研究的29%;其次是图书馆的,占19%。9.75 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对硕(博)士研究生是否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75 所院校中,硕士或博士论文明确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共 56 所,占 74.7%。无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13 所,占17.3%,不详的6 所,占8%。结论: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纳入的年限长达10 年,所收集的文献齐全,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2.论文分布呈现核心效应近10 年我国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出现了一批高产作者,高产机构、高载文量期刊。其中高产机构、高载文量期刊呈现布拉德福核心分布规律,即有核心分布区。但是国内目前五大核心期刊研制机构的论文产出数量与其影响力不成正比。3.基金论文率相对较低10 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论文中受基金资助的有24 篇,基金论文率仅为0.045。基金论文率低,一方面说明我国各级基金管理部门对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投入是不够重视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国内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作者个人的一些见解与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论文的质量有待高。4.地区分布不平衡研究发现,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状态。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显示出较强的学术研究实力。江苏、山东、广东、浙江5 省市的论文排在第2~5 位,说明以上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论文生产能力较强。5.核心期刊表研制机构的研究报告少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5 个核心期刊研制机构论文产出较少。我们认为研制机构应加强对核心期刊的标准与划分、核心期刊表的制定与标准等

发展经济学 篇6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发布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7

发展经济学 篇7

在发展经济问题上, 中国和其它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问题, 这使得任何单一的发展理论都不足以解释和涵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 也不足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 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事实以及应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上, 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它们所分析的经济发展事实不同 (但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事实) 、理论来源和分析方法有差别, 得出的理论结论和政策对策也不同。

在中国, 要形成真正的科学发展观, 尤其是经济发展上的科学发展观, 需要综合参考不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经济对策。因为, 最好的发展往往是最好的综合。

本文就作者理解, 对发展经济学的几个最主要学派作一基本介绍和分析评价。

一、新自由主义发展经济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彼得·鲍尔和西奥多·舒尔茨, 主要思想渊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奥地利“边际学派”、马歇尔和米德等人。他们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主要采用动态均衡方法。他们假定在市场上存在着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和生产要素替代弹性, 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价格的变化, 价格变化最终会导致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 原有的均衡会破坏, 但在价格变化的调节下, 新的均衡还会出现。在他们看来, 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不均衡经济, 会逐渐趋于均衡。他们把这一分析方法贯穿于发展中国家所有不同经济部门的分析中, 认为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1.关于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收入分布。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经济部门, 如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都受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 假设企业主都向报酬高的部门投资, 那么结果就会使这些部门报酬率降低;由于各个部门都存在着报酬递减的规律, 因而就会自动调节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 从而使各部门的生产取得均衡。按照同样的道理, 劳动力愿意选择工资高、工作条件好的职业和地区去工作,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这些职业与地区的工资下降, 从而自动调节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与地区间的流动, 使劳动力的分布和收入合理化。2.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以及各个经济要素分布。不主张国际投资和国际劳务流动自主化, 不能所有国家都投资高收入领域, 而是“各按自身优势投资”, 在国际贸易中互补, 各自获得“比较经济利益”。在政策上他们主张保护竞争, 反对少数生产者和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垄断。他们认为, 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政府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其职能应当被限制在解释财产权、提供经济信息, 提供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上。

将发展中国家生产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竞争没有充分展开, 少数生产者对市场的垄断以及过多的政府控制 (如果让市场有充分的自由,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可以均衡地向前发展) 。这一观点既有一定的合理性, 又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东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一些非洲国家都曾跌入过这一陷阱。问题就在于, 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由不完善市场经济到完善市场经济这一过渡期的特殊性和漫长性。它因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的经济误导而受到质疑批判。

二、结构不平衡主义发展经济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刘易斯和缪尔达尔。他们的思想无直接理论来源, 有自创性, 但受到李斯特、瓦尔拉斯、里昂裼夫等观点启发。他们对经济问题的分析采用结构主义的动态不均衡方法。他们认为, 一国经济是多结构的,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但各部门的运行并不相同和均衡。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各个经济部门与市场的联系有程度的不同, 市场自动调节不能毫无例外地在一切部门发生作用, 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是处于经常的均衡状态, 而是处于持续的不均衡状态。以农业和工业为例, 两部门对市场价格机制反映的速度就大不相同, 任由市场调节, 只能导致两部门之间利益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他们在政策上主张: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有必要通过计划去干预经济, 以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政府不仅要制定宏观经济计划, 而且要对个别部门的发展制定规划, 如农业的改进、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等, 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结构不平衡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 它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不均衡的实际, 提出了未形成完善市场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市场与计划并用的方法去推动经济发展。

三、左翼发展经济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亚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领袖, 非洲埃及学者阿明, 拉美阿根廷学者普雷维什等。他们的思想主要起源于弗·李斯特和马克思的经济学, (如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具有阶段性, 后发国家扶植幼稚工业, 培植生产力;资本原始积累、剥削、掠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等) 他们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进行历史与制度的分析。在他们看来, 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有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原因。国际方面是长期的帝国主义列强压迫、剥削,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结果;国内方面一方面是买办、中上层向西方生活方式的靠拢引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是国内不合理的税收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导致的两极分化, 造成大量贫困人口。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状况, 在政策上他们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打破现存的国际国内秩序和制度, 建立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新秩序;因为, 即使通过国际计划、国际市场和国内计划、国内市场都无法达到“公正”的目的。

左翼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为新自由主义发展经济学所忽视的历史和制度秩序规则方面, 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方式提出了批评, 为世界的公正发展做了理论奠基, 这是它的重要贡献。不足之处是它所追求的“公正”如果不能在动态中把握, 难免陷入静态均衡的某个僵硬模式中, 从而扼杀这一思想的内在合理价值;社会主义的过往模式已在一定程度对此作了充分展示。

综上所述, 发展经济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思想渊源、分析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一个国家在面对经济发展时, 应该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条件, 有针对性地采纳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对策, 以应对复杂的经济发展问题。任何不分时段、不看条件, 无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偏听偏信、坚执一端的做法, 都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 经济发展上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综合采纳各派发展经济学长处的发展观, 从而也是动态均衡的发展观;这正如慎到对楚 (顷) 襄王的建议。注释

发展经济学 篇8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文认为"经济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并倡导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以及整肃市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要求充分认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不是片面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

通过阅读此文,可以看出林教授提出的新经济结构学重构了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两波理论思潮。第一波理论思潮--结构主义强调国家经济的落后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认为市场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第二波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过多干预,主张"休克疗法"。而新结构经济学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了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政策主张是一个特定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要求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引进及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文中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第一,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并非仅有"穷与富"或"发展中与发达"这两种离散情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工业化经济的连续频谱。第三,在每个给定的发展水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根本机制。

二、读后感想

本文基于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就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谈谈自己的感想。

1.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区别

首先,林指出新结构经济学与以往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其分析方法。旧结构经济学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价格扭曲措施发展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实质上就是通过政府的系统性干预来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上个世纪一些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本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适得其反的后果。相反的,新结构经济学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中心作用,政府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过度干预。

其次,新结构经济学与旧结构经济学还区别于经济管理的关键工具的运运用方式。旧结构经济学中政府的系统性干预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如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遵循与政治利益思潮和过于宏达的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失败。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如产业升级必须符合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

2.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首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首先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之前的"基础性"作用相比此次更加强调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不能强行实施系统性干预,而只能在一些"外部性问题和协调问题"上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关于"协调问题",林教授特意注明在这里不是指过去经常发生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协调作用。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应采取一种"务实、渐进"的的方法,"一方面为原优先发展产业提供暂时性保护以维护宏观稳定,另一方面则放手让那些符合经济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以获得经济成长"。

其次,中国应该发展要素禀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结构经济学将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经济产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提升决定经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一个国家应该根据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 。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能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总而违背比较优势理论优先发展不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在林看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就是要政府去选择符合自身禀赋条件的产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这样的产业才能自生下来,不需要政府补贴来维持其存在。例如,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过程其实就是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当资本越来越多,其相对价格越来越便宜时,最优的决策就是生产更多的资本密集商品,以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商品,从而形成"倒V"形产业动态过程并持续下去,这又被称为经济发展的"飞燕模式"。

再次,在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强调基础设施配套的必要性。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顺着产业阶梯拾级而上时,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在扩大,需要更大的市场,这些都要求基础设置的相应配套。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生产的经济规模、产品的市场范围和交易的价值不也会断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硬的基础设施,像交通、电力、通信、港口等必须不断改进。同时,软的基础设置,也就是金融、法律等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完善,这样才能降低各种交易费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加生产、促进发展的效用。

第四,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最为有利的外国资本流动形式。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资源,这些正是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也产业升级所必需的资源。与旧结构经济学将外国资本看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害控制的工具不同,林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区别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和那些旨在套利的投机资本。

最后,重视发展人力资本。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禀赋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的提升必须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保持齐头并进。否则,人力资本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以教育投资为主要部分。国家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往往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J].经济学,2010(10):1-32.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评论回应[J].经济学,2013(12):1095-1108.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N].企业家日报,2013-9-21(W01).

[4]余永定. 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75-1078.

[5]张军. "比较优势说"的拓展与局限--评林毅夫新著《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87-1094.

[6]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2013(12):1079-1084.

[7]黄少安.《新结构经济学》侧评 [J].经济学,2013(12):1085-1086.

上一篇: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下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蚂蚁和蝈蝈》教案(共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