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精选8篇)
摘要:“科学发现者”丛书是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的美国主流的地理教材,供9-12年级的学生使用。“科学发现者”各分册按顺序每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可以说在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方面,这套教材称得上是地理教材编制的范本。本文就这套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设计特点展开分析,希望给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实验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现者” 实验设计
特点
1、“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组成结构
“科学发现者”由上、中、下三册组成,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以适应不同级别和类型学生的口味。以本书的上册《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这本书由三十一章构成,每章都配有各种类型的实验,具体分为以下几类:①迷你实验。这些简短的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可以在家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②地学实验。每一章都包含2页的地学实验,共有4种类型,包括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③探索实验。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内容用来介绍这一章的内容。④技能实验。每章都有一个技能实验,实验的内容以数学为基础的练习,通常需要解释数据并作图。这四个栏目层次分明,构成了完整的实验设计系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学习。
2、“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特点
⑴实验设计注重学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材中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在第一章中:迷你实验为“土壤和水怎样吸收和释放热量”,学生只需要用一只温度计,测量土壤和水的温度即可。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自己独立操作即可完成。地学实验为“用国际单位制测量”,学生需要测量不同岩石的属性,并用测量结果解释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在这次试验中,要用到烧杯、天平、弹簧秤以及岩石样品,需要测量岩石的面积、质量、密度并尝试解释这些度量间的关系。这个实验较为复杂,需要几个同学协作才可以完成。探索实验为“科学交流”,需要学生用一句话准确的描述老师提供的物体,这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实验为“制作并使用图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地表的年平均温度在过去500年中的变化。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地理素养,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第一章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实验的设计基本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能力作了不同的要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②
①
⑵实验设计挖掘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科学发现者”实验设计非常生活化,表现在实验的题目、材料等各方面。实验的题目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比如露的形成、水的运动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一般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用具,如泥土、粉笔、水盆、雨伞、直尺、量筒等。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六章的探索实验“沉积岩与变质岩”中,需要模拟沉积岩的分层。这个实验的用具及操作都很简单,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收集100ml的土壤,放在矿泉水瓶中,来回摇晃几次,使土壤和水充分的混合,然后迅速的将矿泉水瓶竖直将其放在平面上,然后观察产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是我们平时都会见到的土壤和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将地表沉积岩分层成千上万年的演变形象的展示出来,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由此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实验设计可操作性强,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
“科学发现者”中实验设计在实验进行之前有指导语,简单介绍实验内容,明确学生任务,实验的指向性强;随后详细列出了实验的每个步骤,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在实验步骤之后还设有观察与推断、分析与结论等内容,为学生的分析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文字内容旁边一般还附有某一学生做实验的图片,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图片内容进行实验。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七章的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中,首先提到的是“要求”: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并缓慢的被风化的过程。然后提到的是“操作步骤”:先用牙签在肥皂快上深深地刻上文字,再称出肥皂的重量,测量并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然后打开水龙头,让水滴在肥皂上,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最后是“分析与结论”:被刻入肥皂块里的文字深度是如何变化的?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以及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确定肥皂损耗的情况么?在整个的实验设计中,实验的目的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这个实验大体了解大自然中岩石风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⑷实验设计面向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实验基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由于难度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实验中的具体内容全部以第二人称“你”描述,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是实施者。“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语言比较生活化,与正文中讲述知识的严肃语言形成鲜明对比。需用到实验器材的内容都单
④③
独列出“安全警示”,提醒学生要佩戴护目镜、系好围裙,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四章设计实验“制作矿物图鉴”中,实验要求如何来鉴别矿物,并检测这些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要对矿物进行观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用小刀对矿物进行刻画检测矿物的硬度,用磁铁检测矿物是否具有磁性,还要在矿物上滴稀盐酸来观察其化学性质。这个实验的大部分环节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需在一旁观察指导即可,这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实验设计主体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实验中需要用到稀盐酸,实验特别在关键位置给出了安全警示,要求学生要佩戴好护眼罩和围裙等,这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安全,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
3、“科学发现者”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启示 ⑴在每章中设置实验设计类栏目
在每章新内容前设置“实验探索”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化新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先行组织者。设置实验为主的探索栏目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我国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中,每章之前设置了“实验探索”栏目,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实验探索”栏目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国的地理教材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实验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实验不易操作,教师讲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造成地理教学仍以书本教学为主,地理课本中的实验设计因为不能有效地展开而失去了其实际存在的意义。我国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图极少,如中图版必修第6页的天体系统概念图、人教版地理选修Ⅲ第15页的旅游资源概念图。这些概念图基本上只出现在正文部分,把它作为概念表述的一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是否掌握地理概念及其表述的方式没有作出具体要求。“科学发现者”教材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一个“实验探索”专栏,开篇写到:“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析成一个个小概念的,教材仔细地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最后还附上一个实例说明。这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⑵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探索实验”栏目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在设计“探索实验”栏目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帮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同化新地理知
⑤
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科学发现者”在介绍地壳的厚度时就运用了类比模型:与下面的圈层相比,地壳很薄,就像洋葱表面的纸状表皮。通过洋葱表面的形象描述来说明地壳的厚度。在介绍褶皱概念之前也先建立了类比模型:你是否曾用脚蹭地毯,而把地毯蹭得皱起来?与地毯类似,岩石被挤压后也可以慢慢弯曲并且不断裂。让学生通过脚蹭地毯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褶皱。“类比模型”在“科学发现者”中得以大量运用,教材通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模型或实例为中介,形象说明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此来减少新概念带来的陌生感,促进理解的达成。反观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对于运用“类比模型”这种概念表述的方式还缺乏尝试,这是今后研究值得关注的焦点。⑶实验安排具有先行组织者作用
“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探索实验”栏目安排在每章内容之前,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分析,对难以看到的重力、水的下渗、沉积岩的分层等知识进行了同化,为后面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第9章“地表水”中,通过前文所述“模拟水的运动”探索实验,学生对水在不同物质中的下渗和流速有基本的认识,学习地表水的运动和下渗时难度就会降低。而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的内容开始仍以概念性的讲解为主,而没有足够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操作类栏目,这样教学的效果将会有所降低。这对我国的地理教材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江辉.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材中习题的编写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8).[2]F.豪斯等著.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3]王春芬.美国高中地理教材“探索实验”栏目的特点及启示[J].地理教育,2010(12).[4]陆敏.美国地理教材“世界和居民”评介[J].地理教育,2005(5)[5]叶松林,仇奔波.美国中小学地理教材特色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7)[6]吴圆媛,李家清.中美地理教材中概念表述的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我校地理实验室是一个融实体性、开放性、互动性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学习场所。“实体性”表现为陈列种类齐全的岩石、化石和矿物等标本, 这些标本石大多体型“庞大”, 感染力强;“开放性”表现为标本石可以让师生随时观摩、随手摸触、随需取放;“互动性”表现为标本石课程化的陈列方式、富有创意的标牌设计、独特的问题链和博物馆式的“仙霞地理家园”网站, 实现学习的多维互动;“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学习室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设施设备, 可实现学习过程微格化处理, 以及依托校园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 利用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 为生生、师生间多层面交流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实验室应用既立足于地理二期课改课程的教学需要, 又注重以标本石为载体引领学校科普特色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和学生探究创新活动, 有效拓展了学习形态, 转变了学习方式, 践行了课改理念。
一、建设理念
我校地理实验室的创建, 立足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宗旨,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突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体验、互动与参与, 推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和“学”的改革, 引导学生依托信息化互动学习室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提升地理学习兴致、拓展地理认知视野和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地理实验室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标本石和信息化仿真虚拟功能, 改变从图片到图片、从文字到文字的抽象学习, 还原学生地理学习经历, 丰富过程体验, 积淀科学经验, 提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自由, 他们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掌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的科学方法, 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此外, 地理实验室在师生的创新应用中不断发展, 其中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 学习课程越来越多元, 学习成果越来越丰硕, 吸引更多的学生深度参与并爱上地理学习活动。
为此, 我校地理实验室的建设愿景定位为:彰显前沿教育理念的“思想场”, 开展学习方法的“研究室”, 师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资源库”, 放飞师生地理情怀的“欢乐谷”。
二、基础建设
我校地理实验室 (也称“地理学习园”) 于2009年着手酝酿, 2011年9月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标石观展学习区和地理信息平台构成。
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是现代化的课堂学习场所, 即为现代化教学、高效能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形态的学习提供学习环境;标石观展学习区为师生提供参观、观察、探索、思考地理标石的对象和场所;地理信息平台目前包括校园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和博物馆式的“仙霞地理家园”网站, 为地理学习提供多种互动、合作和展示的可能。由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标石观展学习区和地理信息平台构成的地理实验室, 相互支撑, 虚实结合, 三位一体 (如图1所示) , 让地理实验室的功能更强大、价值更多元, 共同支撑着丰富多彩的课堂基础性学习、主题拓展研究性学习和自由的自主性学习, 更重要的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丰富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契机。
1.标石观展学习区
标石观展学习区由地质化石学习区、地貌景观石学习区、矿物学习区和岩石学习区4部分构成, 相互比邻, 互为一体。
(1) 地质化石学习区
地质化石主要陈列于室外的玻璃墩及三层钢化结构的玻璃台内 (其中玻璃墩用来陈列珍贵化石标本, 三层玻璃台按地质年代顺序摆放化石) , 由古至新共呈现160余块各地质年代化石。化石大小规格都在5 cm×50 cm以上, 三分之一达10 cm×10 cm以上, 其中鱼龙化石达150 cm×100 cm, 海百合达130 cm×100 cm, 恐龙 (窝) 蛋直径达65 cm, 来自新疆的中生代桂化木 (化石) 长200 cm、直径50 cm, 它们共同向学生展现着远古地球生命的迹象和演进过程。
(2) 地貌景观石学习区
学校地貌景观石共有30余块, 它们在小径旁和林荫中或“立”或“卧”, 形成一个小小的地貌景观园。它们或光滑如玉 (如贵州青水冲石、新疆风棱石、浙江钟乳石) , 或鬼斧神工 (如河南褶皱石、浙江沉积岩石) , 或千疮百孔 (如江苏太湖石、浙江海蚀地貌现象、黑龙江火山熔岩) , 以不同的风姿向学生展现祖国各地地貌肌理的秀美。其中褶皱石达300 cm×120 cm, 钟乳石达190 cm×80 cm, 浙江海蚀地貌石达120 cm×80 cm, 太湖石达130 cm×120 cm。
(3) 矿物学习区
地质矿物主要陈列于室内, 共有300余种, 80%以上矿物规格在30 cm×30 cm以上, 其中粉红色方解石达60 cm×60 cm×100 cm, 重晶石与水晶共生矿石达80 cm×50 cm×40 cm。这些矿物按照物理、化学性质被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开放的展柜或展台上:矿物硬度标本组10块、光泽标本组10块、晶体形态标本组6块、集合体形态标本组7块、颜色标本组10块、解理标本组5块、断口标本组5块、化工原料组12块、宝石工艺组13块, 以及课本中提及的矿物、珍贵矿物等。学生可以零距离观摩触摸, 甚至掂量对比, 能看能动。
(4) 岩石学习区
陈列室中, 共有120余块15 cm×15 cm以上的岩石标本, 分别从种类和应用两个角度排放。上、中、下三层架上, 分别排放了三大类岩石:上层岩浆岩 (包括浮岩、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等30种) , 中层沉积岩 (包括石英砂等40种) , 下层变质岩 (红柱石角岩、大理岩等30种) 。另外, 还专辟一个区域排放建筑材料类岩石。
2.信息化互动学习室
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由后台服务室、教具陈列室和学习活动室构成, 共同保障了现代化学习环境与探究学习条件。
(1) 后台服务室
由两间相通的小房间构成, 其中一间放置网络服务器, 既为学习室提供便利的网络连接服务, 又为地理学习专题网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星球资源提供平台支撑;另一间为多媒体信息化教室的控制室, 保障现代化学习的精准、高效。
(2) 教具陈列室
与学习活动室相通的地方有两间教具陈列室, 既可以放置地理教学器具, 如各类地图、地球仪、地形模型、地理演示实验器材等, 又可放置学生地理探索实验的仪器工具, 如地质考察类工具、天文观测工具、环境监测工具等, 还可用来收藏标本岩石, 以及陈列学生制作的优秀地理作品。
(3) 学习活动室
学习活动室内42张可自由组合的单人梯形课桌, 可3~8人任意组合成学习或实验小组;配置12台无线笔记本电脑、40个手持移动学习终端 (平板电脑) 供学生使用, 加上无线投影技术的应用,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即时呈现和进行互动交流。
学习活动室的演示区配置了主控电脑、电子白板、数字星球星系统、点读式语音立体地图、窿顶模拟星空等, 加上视频音频播放设施、宽幕双屏投影技术、录播直播技术,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精彩, 感知科技的魅力, 有利于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习活动室的阅读区有三列内墙式书架, 初步购置500余册地理课外阅读书籍, 200余册各式地图, 140余张地理学习光盘, 上千段央视教育资源短片, 为学生获取书面信息提供资料。在管理上通过定期开放和外借, 让学生充分享受地理文化的熏陶。
学习活动室的作品交流区主要位于后墙, 用来定期交流、展示学生专题学习成果和研究性学习成果。
3.地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我校地理学习室的重要标志, 除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外, 还体现在通过视窗推送系统推送优秀地理文化, 以及构建地理自主学习网站。
(1) 视窗推送系统
我校建有基于信息技术的三大传播系统:一是视窗推送系统, 以影像为特征的形象传播;二是桌面办公系统, 以便捷为特征的即时传播;三是校园网站平台, 以互动为特征的网络传播。它们都在地理实验室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我展示提供了有效保障。
视窗推送系统有专业的支撑平台和运行软件, 软件是基于B/S架构, 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编辑推送视频 (或动画) 、学习成果等, 操作简单;并通过后台中心控制实现不同层面的三种推送方式, 即走廊视窗方式推送、互联网Web方式推送和有线电视方式推送, 可有选择性地把优秀地理文化、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优秀成果的在全校定期推送。
(2) 地理网站平台
学校与相关公司合作, 架构并建设了博物馆式的地理自主学习网站—“仙霞地理家园”。该网站最大的特点是以地理实验室的标石为实体, 通过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地质博物园, 突出图文介绍、立体浏览、问题引领和方便交互等众多功能;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系统的主题性思维导图、学习资源和微课;以及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展示、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
三、设备配置
作为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地理实验室, 其设备配置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系统软件、地理标石和学习资源等 (见表1) 。
四、相关课程建设
地理实验室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重要载体, 力争惠及每一位学生, 并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拓展学习和项目探究指导。为此, 学校地理教研组与信息技术中心、视觉艺术工作室和科普教育组, 相互协同, 共同推进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深入实施。
1.基础性课程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结合基础性课程内容, 利用地理实验室开展专题学习, 改变从图片到图片、文字到文字的学习方式, 还原学生学习经历,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性课程, 更好地达成教学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素养。两年多来, 我校已形成17个基于教材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见表2。
2.拓展性课程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科学知识, 充分认识地理现象, 学校依托地理实验室的学习资源和独特的学习环境, 建设了系列校本课程, 将学生个性发展中基于学科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广域发散的学习体验、基于国家统一要求的道德品质养成等融于一体;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拓展融于一体。拓展学习内容见表3。
3.研究性课程
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 核心在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以及探索解决疑难问题的经历。地理实验室丰富的学习标本和现代化的学习条件, 为学生“问”中学、“做”中学和“研”中学搭设了平台, 创造了氛围。研究学习内容见表4。
五、组织管理
1.管理与师资
学校成立了地理实验室领导小组, 由校长直接领导, 地理学科带头人与教研组长领衔, 科研室、信息中心、科普人员共同参与, 教导处、总务处提供重要保障。课程开发和活动组织以地理教研组教师为核心, 融合多方教师和多个部门参与, 共同推进。
2.开放时间
地理实验室由专人管理。室外学习区全天开放, 室内学习区和互动学习室定期对外开放, 活动内容统一安排, 专人落实。
3.资源共享
[关键词]中学地理 实验教学 迫切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3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其中的实践性特点就是指地理学科是以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形成的学科,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可知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要使学生真正地学懂它,首先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地理的足够重视;其次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现有的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学地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地理实验实践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实践为主,以充分理解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为优先目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重大作用。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从教师队伍来看,现在的地理教师都是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另外,由于地理重新纳入高考,造成中学地理教师极其缺乏,各校纷纷从其他学科中抽调教师来进行地理教学,尤其是在落后地区的学校。可见,这样的教师队伍缺乏地理实验教学的意识,甚至连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足,谈何地理实验教学呢?从教学任务来说,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地理实验教学。我国还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教育的支出非常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自然会导致大学入学率低,竞争压力大。例如,2010年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4%,2013年江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2%,甚至落后地区的高中入学率都很低。在强大升学压力下就形成了现在的应试教育,只有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一轮、二轮与三轮复习。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地理实验教学。从实验场所来说,很多中学受资金压力和当初规划规模限制,没有地理园和地理实验室来进行地理实验活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地理实验活动的开展不顺利,非常不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的迫切性
从发展阶段看,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要推动大众创业,教育要先行;要实现万众创新,文化要先行。没有具有创新性特点和创新性思想的人才,就没有创业的成功。但是如果教育中没有充分的创新教育熏陶,也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受传统文化熏陶,人们往往循规蹈矩,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办好创新教育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真正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这就必须摒弃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创新文化,要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也要在高中教育中有所体现。切实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要求的迫切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提出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实验的结果,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可启发思维,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素养。新地理课程标准中首次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编写的地理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地理实验,现在的高考试卷里也出现了实验类试题。也就是说,无论是新课标还是现在的高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在提高,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
在现实的地理课堂中多数地理教师很少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完全不符合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的。教师要具备现代教学新观念,改善地理实验条件,健全实验教学制度。学校要不断增添实验器材,建设地理实验室、地理园,还要健全地理实验制度,以规范教师的实验行为,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活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是非常迫切的。我们要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科学地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实验活动,使地理实验活动真正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教研室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012年实验中学高考百花齐放,花香四溢;桃李满园,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高三级部有力的贯彻执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作为一名普通的学校教师,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高三地理组也参与了创造辉煌的过程!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回顾一年的备考工作,实际上就是践行学校高三备考工作思路不打折扣的过程,也是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常规不打折扣的过程。
下面,我代表高三地理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强化团队精神,齐心协力,打造备课组共同体。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领导就强调“团队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团队行动的速度有多快,并不是取决于团队中走得最快的那个人,而是走得最慢的那个人。”“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失败,都会导致其他学科的效果为零。”工作一家人,生活一家亲。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成员都深知“高考备考应该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组长当好领头雁,以身作则,培育好备课组的教研文化。
从教17年来,我有13年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多年的备课组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带好一个备课组团队,搞好备课组建设,备课组长不仅仅是集体备课的召集人,还应该是备课组学科建设的引领者、课堂教学的示范者,更应该是组内成员工作和生活上的热心帮助者。我本人性格开朗,率真热情,爱过群居生活。性格使然,因此组内的大小事情,从学期的教学目标到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制定,从导学案的内容编排到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从检测试题的选择到每次课后作业的布置,我都愿意摆在桌面上和组内同事共同商量,寻找一个最佳方案。若是组内同事在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我也非常愿意尽我所能提供帮助。有可能这种帮助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或者是主动代一节课,或者是主动帮他安排好课后作业的布置,但我相信,这种行为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传递的是“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温暖,正是这点点滴滴沉淀成一种深厚的备课组教研文化。我们组内只有三名成员,虽然人少,工作分工比较累,但我们却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即“工作上合作、学习上交流、成绩上竞争、生活上互助”。80后的刘敬老师作为刚送完高三的老教师继续留任,承担新老高三备考的传承工作,大到上一届高三备考过程中的得与失、小到某块知识点的增与减,她都毫无保留,和盘而出,让我和封志庆老师的备考不走弯路;封志庆老师作为一名男教师,充分发挥了网络水平高的优势,为我们下载了好多优质教学资料供我们参考。可以这样说,我们既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好友。
2.加强集体备课,做到统一行动无杂音,相互支持无保留
学期伊始,我们三人就达成共识“只有备课组全体老师的团结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课件共享、教学得失共享。无论是谁制作了教学课件、还是找到一个好题、好图、好的案例材料,我们都会用学校的“OA”办公平台传给别人共同分享,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团队的集体智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们组的集体备课雷打不动地采用“四定”形式,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都对每章节的授课内容、对应考纲进行研究,通过集备,我们做到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和能力生长点。我们的集体备课形式并不完全拘泥于一个老师讲其它老师听的模式,我认为平时对某一知识点的多种理解,一个题目的比较好的解法,就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等都应该是一种小型的集体备课,都会产生“风乍起,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3.合理安排、有序开展备课组的工作
备课组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出学案、出练习题。试题的数量多,但老师的人数少。在此情况下,我们采用分工出题,共同审核通过的方式合理安排。出题前,我们先共同研究讨论本部分复习的要点及命题考查方式,根据列出的各项要点再分工安排,每个人根据分工要点找出习题后,三人再共同讨论最后确定使用哪些题目,从而保证习题质量。往往是在最后的审查评估与下海做题过程中,我们会及时发现漏掉的比较重要的题目类型,然后在后续练习中得以及时补充,每每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团队合作在最关键的时候起到的巨大作用。
二、总揽复习全局,制定复习方略,精心组织复习
我们认真采纳市教研室的高三复习指导建议,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复习方法,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了我校2012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和复习策略。下面就把其中一些主要的做法和大家交流:
1.合理制定三轮复习计划,明确各个轮次的主要任务,及时调整复习方法。
一轮复习以教材为本,以考纲为纲,扣紧课本,步步夯实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必须要做到“面面俱到”。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出的信息看,做好基础题、中等题就能把握高考得分主战场,因此我们确定了“向细节要成功”的目标,在“精、细、实”上下功夫。我们结合学校“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低起点、缓坡度、小步子、勤反馈、重落实的复习举措,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强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
二轮专题复习,注重知识系统化,强化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由于二轮复习打破了现有的教材逻辑关系,所以在复习方法上更强调从整体出发,立足专题,着眼全局。同时,二轮复习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重复,因此我们重点着力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典型例题做统帅,将教材重点知识习题化。“宁可漏,也要透”,是我们二轮复习的指导方向,用典型例题做统帅进行复习能很好的体现由知识的再现上升为知识的应用,由知识的识记上升到知识的逻辑推理,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和吸引力。选择典型例题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例题的选编要具有代表性;二是例题要有包容性,包括的内容是主干和本质知识;三是例题中的问题要由浅到深,要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历年的高考题就是非常好的例题。
三轮复习以课本为根本做好回扣复习。三轮回扣阶段,我们坚持以考纲为导向,依据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梳理排查重要的考点、热点,用基础性“回扣题”,引导学生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精品习题集和错题集的作用,对一、二轮复习中积累下来的经典精品题目,以及能够反映主干知识的易混、易错、易忽视问题的优秀题目,进行深刻的再反思,再领悟,真正做到“会题做对,题不重错”,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功效。
2.认真研究课标、高考考纲,把握命题趋向
认真研究近5年山东和其他新课标区高考题,重点研究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重难点及分布、题型的设计、命题规律以及发生的变化。在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明确考点、热点和学生知识上的弱点,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针对热点和强化弱点。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利于掌握高考的出题方向,使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能有据可依,为复习备考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通过研究近年来山东高考命题,我们发现,高考虽然题目容量大,知识覆盖面广,但主干知识非常突出,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大胆取舍,将必修一的第四章、必修二的第四章内容大胆调整到选修部分,同时将地球运动的教学难度降低,注重主干知识,以主干知识为线,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精选习题,细致讲评
为了使练习具有针对性,我们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选题,选择的题目必修是符合近三年高考命题趋势、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好题,同时,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为了使讲评更有针对性,我们认真落实级部提出的“统、查、析、讲”四大环节,即:分类统计解法样本,分项统计错误知识点,分题统计错误人数;查学生审题偏差,查学科知识漏洞,查应用能力缺陷,查思维方法障碍,查造成错误根源;分析试卷考查目标,考查范围、背景材料、命题视角、分析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讲试卷重点、难点、热点、试题闪光点。
5.训练正确规范的答题习惯要贯穿始终,从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失分主要在审题不清、答题模板与试题不能有效结合、地理语言不规范。因此,从一轮复习开始,我们在讲评试题时,尤其是高考题讲评中,坚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中间穿插进行了几次审题专项突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过程,并且在解题中落实“三个清楚”即:“看清楚”,通过审题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想清楚”,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确立解答问题的思路;“写清楚”,用简洁科学的语言将思考的结果规范表达。同时,及时帮助学生归类总结答题思路和答题规律,构建答题模板。在三轮静悟时又重新组织印发给学生,强化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习效果
每个高三学生都有升入高等学府的迫切愿望,而高三的备考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尤其是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特别辛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响应学校领导提出的口号“没有德育的高考是不完整的高考”“高考的成功,首先是德育的成功”,努力践行高三级部“抓思想就是抓高考,抓规范就是抓高考,抓学习方法就是抓高考,抓心理调节就是抓高考”的工作思路,让看得见的德育助推高考质量。一是加强对重点生、临界生弱项学科的辅导,做到“四优先,五跟踪”,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征求教
学意见优先;思想动态跟踪,课堂教学跟踪,作业批改跟踪,测试评讲跟踪,学法指导跟踪。二是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深入所承包的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为学生把把脉”活动,通过面谈、笔谈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用我们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用我们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快乐健康、积极向上又精神饱满、斗志旺盛的心态,全力拼搏高考。
汗水换来收获,付出总有回报。我们高三地理组在全市历次统考中多次取得学科单优第二名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有我们师生合作体的共同奋斗,有我们地理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更浸透了各级领导的心血!忘不了教研室领导胡主任对我们的关心支持,是他在每次的视导中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是他为我们及时带来高考命题的变化新趋势;忘不了我校张主任为我们送来的全省各大名校试题,是他让我们及时了解其他兄弟学校的复习方向,是他为我们节省了宝贵的备课时间;忘不了我校崔主任对我们教学工作的善意提醒和备考方向的引领,是他让我们及时调整复习步伐,让我们的备考更扎实有效!更忘不了崔校长、庄校长对我们教学工作的认可,让我们在备考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有信心!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是学生幸福的引路人!有人说:教师是花的事业、果实的事业,而花的事业是艳丽的,果实的事业是丰硕的!我们说:我们愿做学生幸福的引路人!愿做一捧泥土,为花的艳丽、果实的丰硕默默地提供养料!我们愿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为实验中学明天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在十分重视升学率的今天,中学教学随着高考指挥棒转。由于地理不是高 、中考的科目,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 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后就算了。有的学校地理教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地理教学挂图、地球 仪等都缺乏,有时地理课成为学生们的自习课。
(二)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 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为了应付会考,临时找一些根本不 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担任地理教学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根本调动不起 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再加上会考的要求低,只要会考临近时把会考复习资料背一下,几乎都能过关,这一 规律已被学校、老师、学生们掌握,自然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不好好学,老师懒得管的情形 ,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学校地理教学工作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课外活动的开 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比如带领学生搞课外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可使学生学习到定方向、使用比例 尺、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知识和技能。如今地理课外活动成了额外负担,学校又很少购买必要的直观教 具,更谈不上现代化的直观教学了,老师也就懒得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学生也 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十分必要
(一)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地理知识广泛,居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上,与中学的各个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 如人类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故地理学科中的大量地名知识,对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教 学有很大帮助;地理涉及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 运动?月亮又为什么围绕地球旋转?这些既是地理问题,又与物理、数学相关,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教学也 有积极作用,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形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等等也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二)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 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各地自然资源 情况的了解,有得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原料来源、工 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 条件的联系等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是有益的;此外,地理教学中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 等知识,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用处的,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等,对学生将来进行通 讯、邮电、贸易等工作有很大帮助。
(三)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与地理知识有关,象全国各省市的工农业特产、主要的 粮、棉、油、煤产区,重要城市、旅游景点的分布,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都来源于地理学科,而这些又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差旅游如不具备查阅地图和交通路线的知识必会扫兴而归。我国古代,就常用“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常识渊博,其中就体现了地理的重要性。
(四)地理教育(www.xfhttp.com
[文件] dl0024.doc [科目] 地理
[标题]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出处] 地理教学199801 [作者] 李奕 [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北京二中
李奕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即,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传输地理数据,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和图形产品,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①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②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③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GIS的的重要特征,使GIS得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从视觉、计量和逻辑上对地理系统从功能上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换来仿真。地理工作者可以在GIS 的支持下提取地理系统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也可以快速地模拟自然过程的演变或思维过程的结果,取得地理预测或“实验”的结果,选择优化方案,这种信息模拟是几乎没有什么代价的,可以避免错误的决策带来的损失。
当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的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时,他面对的就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数据,而是由空间数据组成的现实世界的一个抽象模型,它比地图所表达的自然世界模型更为丰富和灵活,用户可以按应用的目的观察这个现实世界模型的各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提取这个模型所表达现象的各种空间尺度指标。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将自然发生或思维规划的过程加在这个数据模型之上,取得对自然过程的分析和预测的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刻内涵。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
GIS具有数据多来源、空间多层次、更新速度快、信息深加工、信息多时态、产品多形式、多精度需求的应用特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信息)的掌握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所谓地理能力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种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求学生要能动地吸收、掌握各种地理信息,并能将信息深入分析、重组,甚至做二次处理后再分析,常规的教学手段或一般的CAI软件、电教手法只能解决直观教学、模拟演示、强化识记等问题,是难以在这一思维、认识层次上实文档
文档
现素质教育目的的。而GIS在此方面恰恰是特长。因此,GIS 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切入点应在于学生地理能力素质教育上。
三、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GIS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以Mopinfo GIS开发工具软件为例,它更象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这样一个“工具”拿到中学去,怎么用呢?笔者考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方法上引入GIS技术,着重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素质,优化教学信息环境。
1.教师运用GIS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再完善,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再优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再开发。传统教材和教学方式注重文字的推理和记忆,至多是对课本提供的图幅的分析;电化教学和一般CAI 的引用使得感性化的信息大量增加,活化了学生认知,优化了课堂结构,但“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升华到理论、规律性认识”,这一深化过程往往还需老师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和讲解,学生在这一认知段也只能凭思维想象去构筑“理性→规律性的感性”。GIS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用简捷的手法形象地展现这一思维重组、理性升华的认知过程,这无疑会使课堂结构的优化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也使教师对教材结构的开发重组进入一个新境界,从而使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提高成为可能。例如:在高中地理第二章,讲到全球多雨带、少雨带分布与实际干湿地区的分布关系时,往往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入手,通过投影、板图或计算机动画演示,标示出三圈环流的存在,再从近地面垂直气流上升、下降状况得出多雨带、少雨带的分布。(如右栏图)
附图
此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继而联系全球各地太阳辐射(蒸发)状况,讲干湿地区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得出结论:①少雨并不一定是干燥地区,反之亦然。②干湿划分要看此地区蒸发与降水差异。从而形成当今世界干湿地区分布。这一过程老师讲述,学生思考仍感困难。借助Mopinfo 提供的图层控制和数据合成、专题图制作功能,教师可以很快利用世界地图及各地区降水、蒸发状况数据库,绘出一张“全球各大洲(或某些区域)降水与蒸发柱状(或饼状)对比图”,再覆合上雨带分布图,学生一目了然。
2.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地理素质。“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正在尝试的一种学生主体式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信息资源提供方式早已不能适用于这种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将图、文、声、像集成,以高质量、高密度的特点,通过计算机与学生人机对话提供给学生,使“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信息流通量大增。但这种信息的提供方式局限性在于,它仅是一种高质、高量的信息查询,类似于电子课本、电子地图、电子资料素材库,学生只能读出内容,然后仍需在纸上做简单的手工记录和信息加工。虽然体现学习进度的主动性,但在学习深度上,受信息提供方式以及处理、加工手段的限制,主体性实际上并未充分发挥,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动的学习呢? 运用GIS来提供学习信息、学习素材,甚至可以提供一些老师已开发好的图件,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空间、属性数据库内容,自主开发,自由驰聘,文档
文档
从而使有限的学习素材,通过GIS和学生的大脑,成为无限的学习天地,学生的智力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如下结构:即学生与教材和GIS构成学习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加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一结构中享有充分自主权。(如下图)
附图
(二)教学内容上适时适度引入GIS知识,体现信息时代地理学的最新面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端正对地理学的认识。
中学地理教材虽几经修订、新编,仍未能充分体现现代地理学关于地理系统空间和过程的定量综合分析这一最重要特征。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地理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强烈的空间特征。现代地理学将空间分布与时间过程相结合,探求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和发展规律。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之中。如高中《地理》下册,有关工业、农业、人口和城市等内容,学生在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时,可以适当接受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中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数据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各种综合处理、仿真模拟的意义等。再如,在初中地理遥感一节的介绍中,也可引入利用GIS处理有关信息的知识。
四、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学设计实例
从MopinfoGIS工具软件为例,运用大屏幕投影显示。
课题:高中地理下册
第八章第四节
“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
教学过程设计:
A、运用Mopinfo,顺序调用《中国地形》、《中国气温》、《中国降水》三个图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大,所以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B、建立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调用各省近年粮产数据制成直方或饼图,展现、实出粮产大省。再打开地形图层复合、分析产粮①自然条件。
↓
C、关闭前两图层,打开商品粮基地图,分别标注名称,并调用每个基地近十年粮产以专题图形式,展现,分析各基地②增产潜力发展趋势。
↓
D、调用相应的人口资料,计算各基地人均产量。从专题图层显示,得出哪区③粮食商品率高。
↓
E、总结我国几大产粮基地及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条件。上述①②③
↓
F、进一步可调用某一基地其他背景材料,分析其工、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布局原则、文档
文档
资源配置、工业布局及发展方向等(这些均是高中地理所要求)„„粮、棉、油料、糖、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以此类推。
当然,GIS提供给我们的图形处理方式是多样的,对于不同专题,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其他类似的专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地理教学等。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GIS引入中学地理教学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硬设备要达标,二是师生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笔者所在学校硬件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学生中也有近一半以上有家用电脑,且配置不低,个别学生软件开发水平,甚至网上功夫相当高。因此,为GIS 进课堂提供了可能性。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还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系统开发,这无疑是中学地理教学或GIS在中学发展的一个较光明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 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声、光、电、网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知识, 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 揭示地理规律, 是很好的地理教学资源。下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例谈地理实验室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地理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 涉及国家、地理疆域的知识很多, 使得学生学起来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常识, 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 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
比如, 在学习“认识国家”的过程中, 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具体位置, 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 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疆域, 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岛国还是沙漠之国, 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 学生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 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很想走进这些国家, 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 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性总结, 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 展示地理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 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 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教师可将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 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中国地势和地形概况,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的总体概况, 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水资源分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教学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的分布时, 教师可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 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后, 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优势, 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 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 是很难理解的, 尤其是那些过程性的地理知识, 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 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久远, 过程较为复杂,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科学地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 能降低理解难度, 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 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海洋和陆地”的过程中, 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 只知道当地的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 如春、夏季东南风较多, 冬季西北风较多, 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我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了教学。我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的气候特点, 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 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 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变迁。这样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 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 从而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 地理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因此, 地理教师应科学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地理信息, 使学生积极思维, 并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课内演示实验;课外实践性实验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中学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对地理课程也了解甚少,因此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不足。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实验手段,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以及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本人主要从课内演示和课外或野外实践两个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作了探究:
一、课内演示实验
课内演示实验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教学中的实验多以模拟实验为主,这是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直观方法,其内容又以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多。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是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模拟实验既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又能使学生对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和发生规律获得较为形象而生动的感知。
实验案例一:模拟地球的运动,理解其地理意义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灯泡)
实验步骤:
(1)用手自西向东慢速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
(2)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3)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或灯泡模拟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4)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半球的交替现象,注意晨昏圈的位置和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5)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观察晨昏圈位置的变化,注意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的变化。
课内地理實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在教师演示实验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察者。学生只是观察实验演示,而不参与实验工作,这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对于教材、生活中的一些已知的结论,可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对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有所认识。学生操作实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起指导作用,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
二、课外或野外实践性实验
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出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该类实验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实验,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实验案例二:如学完地图一节后,要求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
要求: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工具:皮尺、指南针、图纸、直尺、笔等。
在这个实践性的实验中要注意地图上方向的表示如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所处的方向;比例尺的选择如在平面图中如何表示所测量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之间的实地距离和它们所占的面积;确定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用什么图例、使用何种色彩。同时在班上交流的过程中,可着重介绍小组同学是如何合作的?碰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感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操作,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能深刻理解及熟悉运用,还能培养起他们对自己校园、对学校的亲切感、及对自己劳作的成就感。
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设计实验时,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校应不断完善地理实验的软、硬件的建设,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逐步增添实验器材,有条件的能建成地理实验室,为开展地理实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资金保障;学校应建立健全地理实验制度,如成立地理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地理实验操作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并在地理教师业务评价中加入实验板块,以规范教师的实验行为,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地理教师应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究与设计有价值的地理实验。在内容上,教师要着力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验因素,使更多内容可通过实验设计来呈现,让地理实验贯穿地理教材内容的全过程;在实验氛围上,教师要注意营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以便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实验活动中;在实验方式上,除了演示实验外,可多设计合作、互动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完成后,要注意引导同学个体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
(3)教师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验进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也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真实感受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体验实验带来的喜悦和成就,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初探09-27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投稿10-24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教学设计09-13
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0-28
遥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1-26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06-06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27
中学地理老师毕业留言09-09
中学地理工作计划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