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基本情况汇报(精选8篇)
2007年,锡山区下达我镇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数为15.8亿元,力争完成16.4亿元。2006年实绩为13.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5%、20%。
2007年,锡山区对我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分为二大块:一是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二是“项目推进年”考核。
一、2007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内容
1、总体情况;
至2007年5月底,经镇投资科、统计站调查摸底,目前掌握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续建、拟建项目共67只,计划完成总投资169631万元,其中2006年已完成12300万元,实际今年计划总投资157331万元。1-5月新开工和续建项目57只,计划完成总投资143931万元,其中2006年已完成12300万元,计划2007年投资131631万元。1-5月已完成投资53230万元,同比增长8.1%。预计1-6月份全镇完成工业投入71100万元,同比增长7.9%,完成目标任务的45%。
2、分类情况:
在全部57只已开工工业项目中,按项目类型分:有11只为去年续建项目,已完成总投资12300万元,计划总投资72115万元,07年计划投资59815万元;其余为新开工项目,07年计划投资71816万元。按投资方式分:有合资、独资企业投资项目7只,计划完成投资37100万元;有区外内资项目4只,计划完成投资22480万元;有区内内资项目51只,计划完成投资81001万元。按项目所在建设地分:红豆工业园项目有6只,计划完成投资19516万元;工业集中区项目19只,计划完成投资79045万元;行政村工业项目有29只,计划完成投资24720万元;市镇工业项目6只,计划完成投资4060万元。按投资大小来分:超亿元项目1只,计划完成投资12800万元;3000万-1亿元项目5只,计划完成投资80545万元;1000-3000万元项目15只,计划完成投资21866万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有30只,计划完成投资12130万元。其中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均列入区项目推进年计划项目,参加“项目推进年”项目的考核。
1、基本情况:
1-3月份,全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续建项目共47只,完成投资27000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3.3%。其中11只为续建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9600万元,另外36只项目为新开工项目,已完成总投资17400万元;其中工业集中区项目19只,完成投资13900万元,同比增长16.2%,红豆项目6只,完成投资5000万元,同比下降28.6%,市镇项目3只,完成投资2660万元,下降65.2%,村级企业项目19只,完成投资5440万元,同比增长28.9%;其中非技术改造项目15只,完成总投资46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32只,完成投资22400万元;其中合资、独资项目5只,完成投资3400万元,区外内资项目4只,完成投资3100万元,区内内资项目38只,完成投资20500万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只,今年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3000-1亿元项目17只,今年完成投资13100万元,1000-3000万元项目7只,今年完成投资4600万元,1000万以下项目22只,完成投资7300万元。
2、下降原因:
1-3月份,全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8%,主要原因为:①全年计划总投资不足,目前只掌握60只项目,计划总投资12.7亿元,而区目标任务数为15.8亿元,还有3.1亿元的缺口。②工业集中区去年七月份奠基的一批重大项目(超3000万元),目前正式开工建设的项目较少。止今仍有6只项目未动工,投资额不能上去。今年区“项目推进年”对重大项目抓得紧,查得严,只能实事求是上报。③目前每个重大项目到发改局办立项手续是按每亩200万元的投资强度审批,达不到投资强度不供土地指标。故相关项目的立项投资额较大,但企业实际投资数较少,甚至缺口较大。比如,红豆集团公司(赤兔马)的电动车二期工程,立项批复的总投资为9000万元,实际企业上报我科的投资为1800万元,有7200万元的缺口,类似情况的项目有好几只,如何弥补?④另外,从去年开始,乡镇上报区统计局进库项目,超1000万元以上投资的必须提供立项批复或相关项目审批手续,这样,有些工业技改项目,比如在企业预留地土建或单纯购买设备扩能的项目不一定会办理相关手续,故相关手续不能提供出来,给这些项目的上报工作带来难度。
三、我镇工业投资半年度预计情况
至2007年6月,如果镇工业园区的几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和正常建设,又能够引进1—2个重点项目,其中至少有一个超亿元工业项目,并正式开工建设的;红豆等企业加大对现有工业项目和拟建项目的投资力度,包括总投资9000万元的电动车二期工程、总投资6300万元的T恤衫生产基地和总投资12600万元的子午线三期技术改造扩能等项目的顺利实施的情况下,我镇半年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会大为改观,预计会至少与去年持平(2006年6月为65900万元),同比有增长,才能顺利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考核。招商项目越早进来,对完成任务越有利。
四、“项目推进年”考核内容
2007年是锡山区“项目推进年”,全区共有135个重点项目,我镇有16个重点项目被列入区“项目推进年”考核项目,全部为工业项目。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4915万元,2006年已经完成投资11600万元,2007年计划完成93345万元。1-3月份已完成投资11400万元,由于其中有6只项目实际尚未开工,对第一季度完成投资额带来较大的影响。16只项目中有续建项目10只,新开工项目6只,其中也存在立项数字大,实际投资小的问题。
具体内容将由3月30号区“项目推进年”考核意见下发后,再做详细整理后汇报。
镇投资科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有利条件,不利因素
2011年1-4月, 固定资产投资在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 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1.1%;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4.8个百分点。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意味着投资增长后续乏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2008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轨迹
固定资产投资既与国民经济走势密切相关, 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关。因此, 依据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所呈现出的波动特征, 可以将这一期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轨迹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8年年初至2008年8月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一时期,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上呈现出较高水平上的加快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较高水平上呈现加快的态势, 是由当时的宏观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
2007年下半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CPI) 持续走高, 并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2008年上半年, 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月份达到了8.7%的高位。在这种情况下,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底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并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采取了包括4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一系列紧缩性政策。
在“一稳一紧”的政策作用下,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8年4、5月份连续小幅回落。6月份之后,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加剧 (1) , 我国暂停了进一步的紧缩性政策,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随即出现反弹, 并持续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2008年9月份) 。
第二阶段为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底。这期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先回落后迅速上升然后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
2008年9月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至全球,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 出口需求锐减。由于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投资增速在2008年10-12月连续出现回落。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迅速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
(1) 作为大规模金融危机前兆的次贷危机在2007年2月份就已经爆发, 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国际上的关注。2007年6、7月份, 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危机。2008年3月份, 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破产倒闭, 最终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9月15日, 雷曼兄弟破产倒闭, 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国际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刺激计划, 取消了信贷额度限制, 并分别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些刺激政策的作用下,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9年1-2月开始快速上升, 在4月份时达到30%以上的高位, 并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
第三阶段为2010年上半年。这期间,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高位回落的运行态势。投资增速出现高位回落主要受2009年同期基数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有主动调控的原因。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下, 我国经济率先在全球实现了回升, 经济增速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价格也在2009年底由负转正。2010年一季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速高达11.9%, 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涨。同时, 房屋价格涨幅较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在这种背景下, 国务院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 重新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受紧缩政策的影响,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回落。
第四阶段为2010年7月份至今。这期间,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增速最高为25.7%, 最低为24.2% (1) , 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值得指出的是, 这期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总体上呈回落态势。
总结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既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 也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显著影响, 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201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一) 投资增速持续较快,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1-4月,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2) 62716亿元, 同比增长25.4%, 尽管比“十一五”期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1%的平均增速要低, 但比2010年全年同口径投资增速加快了1.2个百分点, 且是在2009、2010年投资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 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整体增速并不慢。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从产业结构看, 制造业投资和部分民生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加快。2011年1-4月,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0%, 增速比2010年全年加快2.0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60.7%, 加快14.6个百分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21.1%, 加快5.2个百分点。从地区结构看,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1-4月, 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0.6%, 西部地区增长27.2%, 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高8.0个和4.6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类型看, 民间投资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远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月,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2.4%, 民间投资中的私营企业投资增长30.8%, 增速分别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高15.8个和14.2个百分点。从投资组成看,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较快。1-4月,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3%, 增速比2010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自2010年以来连续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
(二) 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出现负增长。2011年1-4月,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89亿元, 同比下降1.1%, 自2008年8月份以来增速首次为负;新开工项目87298个, 减少12084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85096亿元, 增长19.1%, 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低于投资增速。2011年1-4月, 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86377亿元, 同比增长20.6%, 比2010年全年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 比同期投资增速低4.8个百分点, 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低于投资增速。
(三) 导致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低于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上两年基数较高的影响。从2004年以来的运行轨迹看, 新开工项目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受基
(1) 这里使用的数据按照2011年的新口径进行了调整。
(2) 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1年开始,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与此同时, 国家统计局进一步完善月度投资统计制度, 将统计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镇和农村企事业组织, 并将这一统计范围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经测算, 依据新起点标准和新范围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 与原起点标准和原范围统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相比, 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4·调研世界2011年第7期
数的影响比较明显, 上年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下一年的低速增长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 , 上年的低速增长则往往伴随着下一年的高速增长。2009年1-4月和2010年1-4月,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0.7%和31.3%,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则分别增长29.8%和27.5%, 均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基数较高对2011年新开工项目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二是受货币政策紧缩影响。货币政策紧缩通过提高投资成本、影响经济走势等途径对投资主体预期, 并进而对新开工项目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产生影响。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 为抑制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走高, 中央政府采取了包括4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相应地, 2008年1-4月,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在2007年同期下降2.2%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了5.1%,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则在整个紧缩期都显著低于投资增速。在货币政策的影响上, 当前的情形与2008年上半年的情况类似。
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低于投资增速, 说明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资金供应趋紧。2011年1-4月, 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 国内贷款14136亿元, 同比增长10.9%, 增速比2010年全年增速回落8.3个百分点;自筹资金54104亿元, 增长27.2%, 回落3.1个百分点;其他资金13662亿元, 增长11.5%, 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 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增速分别回落了4.9个和21.6个百分点。
三、下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既存在较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一) 有助于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
1.“十二五”开局之年将极大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在客观上要求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这种客观要求反映在地方层面, 就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和投资积极性高涨, 各种投资项目大干快上。2011年1-4月, 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7.4%, 比2010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比中央项目投资高24.8个百分点。从地区投资情况看, 1-4月, 西藏、贵州、甘肃、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广西、辽宁、安徽11个地区增速均在30%以上。
2. 投资的市场动力较强。
随着国际经济稳步复苏和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以及在较高物价水平引发负利率的情况下, 2011年以来企业利润保持了较高水平, 企业家信心不断改善, 民间投资和私营企业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1-4月,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2.4%, 增速自2009年4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其中, 私营企业投资增长30.8%, 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高14.2个百分点。下阶段, 随着国际形势进一步好转、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企业利润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企业家信心也将进一步改善, 民间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3.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尽管房地产市场受到严厉的调控, 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了快速增长。2011年1-4月, 房地产开发投资13340亿元, 同比增长34.3%, 增速比2010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10846亿元, 同比增长35.2%, 增速比2010年全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快8.5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 我国将新开工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 相比2010年580万套各类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大幅增长72.4%。此外, 2011年还将改造农村危房15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的扎实推进有望促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
4. 资金仍然较为充足。
尽管受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 市场资金供应偏紧, 但一方面我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小, 财政实力比较雄厚, 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1-4月,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增长了14.9%, 是2008年以来同期最快增速;全国财政收入36208亿元, 增长31.4%。此外, 尽管货币政策在总量上收紧, 但在结构上却是“有保有压”, 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等政策措施的出台, 货币政策对于民生相关行业、保障房建设、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的支持力度仍将较大。
调研世界2011年第7期·5·
(二) 影响投资下行的不利因素
1. 货币政策紧缩可能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货币政策紧缩, 既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 也会对企业的投资意愿产生影响。从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轨迹看, 两次货币政策紧缩期间,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则均出现负增长。从目前来看, 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货币政策存在进一步紧缩的可能, 有可能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 节能减排目标要求会在一定程度抑制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
2011年, 我国节能减排目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5%。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要求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 这将对高耗能行业投资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的10%以上, 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的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明显。2011年1-4月, 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3.7%, 增速比2010年全年降低1.1个百分点。其中,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5.0%, 降低20.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增长22.2%, 降低5.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增长4.2%, 降低2.4个百分点。
3.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1月份, 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出台了8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房贷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实施限购等。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对于下一阶段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卫西谛是目前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还参加了上一界影像展的评选活动;董冰峰是独立策展人,也做过许多影像的展览和推广的活动;王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授,本身带有学院教育的背景,同时又从事电影电视的编剧工作;周浩是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也是目前活跃在独立影像创作第一线的作者;沈小平是一位资深编辑,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现任是MAP杂志的顾问。这次影展所邀请的5位审片人各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剧情片单元的三位评委王方、卫西谛和董冰峰对今年剧情片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指出一些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不管是题材上的、叙事上的还是电影手法上的,遇到好的片子,也会让他们很赞赏,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入围的十部作品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然而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却比往年有了某些层面上的提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完成年初县人代会确定的6.98亿元的目标任务100.4%,完成市政府下达考
核任务6.84亿元的102.4%,按统计口径划分,城镇建设投资完成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农村集体投资完成23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完成5738万元,比上年增长75.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2万元。
(二)支撑项目完成情况。2008年支撑项目共12项,总投资15.4亿元,完成投资4.4亿元。一是涉及农业农村经济方面的项目共6项,总投资2.6亿元,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旧城乡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936万元,完成投资并通过省级验收。仁和、由旺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4078万元,完成投资2000万元。2008年烟水配套工程和烤房改造及烟站收购点建设项目,总投资7871万元,完成投资7364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952万元,完成投资807万元。旧城二号大沟防渗加固工程,总投资3244万元,完成投资1007万元。扶贫项目总投资5965万元,完成投资5864万元。二是涉及交通方面的项目共2项,总投资4595万元,完成投资2373万元。其中:姚关至打黑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3705万元,完成投资1703万元。农村通达工程及县乡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工程,总投资890万元,完成投资670万元。三是涉及城镇、环保方面的项目共2项,总投资1.78亿元,完成投资1.06亿元。其中:兰溪苑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一期二阶段(含七○七居住宅小区工程),总投资1亿元,完成投资4300万元。县城朝阳城商业步行街建设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完成投资6300万元。四是涉及工业方面的项目共2项,总投资10.63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昆钢嘉华水泥建材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和环保设施建设,总投资9298万元,完成投资9298万元。云南云维集团5万吨/年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年电石)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9.7亿元,完成投资3701万元。
(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全县共开展项目前期工作61项,涉及总投资15.83亿元。其中:市级重点前期项目3项,即xx县红谷田水库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15亿元,目前已完成水资源规划工作;xx县截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估算投资6363.49万元,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并上报;第一完全中学建设项目,估算投资1.03亿元,现已完成布点策划,计划2009年完成规划工作。
(四)扩大内需项目编制上报及规划情况。一是结合国家投资导向认真梳理了乡级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新建廉租房建设等11个项目向上级申报,2008年四季度共争取到上级扩大内需专项资金1120.21万元。二是编制上报了《xx县2009年至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项目共322项,总投资106.7亿元。其中: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16项,规划投资16.88亿元,比上年增141.8%,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46项,规划投资22.25亿元,比上年增32.3%,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71项,规划投资29.17亿元,比上年增31.1%,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60项,规划投资38.38亿元,比上年增31.6%。
二、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计划
(一)主要目标。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共116项,其中:在建26项,新开工90项,规划投资16.88亿元,同比增长141.8%。县委、政府研究决定2009年确保完成8.8亿元,比2008年增长25.6%,力争完成9.1亿元,比2008年增长30%。
(二)支撑项目。2009年共有固定资产投资支撑项目10项,估算投资8亿元,约占全年投资的88%。分别是:仁和、由旺2个乡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计划投资2100万元;云南云维集团5万吨/年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年电石)一期工程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姚打公路续建项目,计划投资1800万元;xx至平地四级公路改建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工业园区水长片区进场道路项目,计划投资8000万元;xx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扶贫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水利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责任制,实行乡(镇)及县直单位一把手负责制,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稳步增长。二是强化项目建设计划的严肃性。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项目计划,抓住施工“黄金季节”,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进度,实现项目建设的“三大控制目标”,确
保项目按时完成,合格验收。三是根据国家宏观投资导向及政策,高质量及时申报,努力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投资及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建设,促进投资计划的完成。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竭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吸引民间投资工作,扩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狠抓项目的追踪落实,提高项目落地率。五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视民间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
三、2009年项目前期工作计划
一是增加后续项目储备量。按照国家扩大内需工作要求,计划完成14个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即:完成姚关集镇供水工程的初步设计,并积极争取年度投资计划,项目估算投资1100万元;完成由红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项目估算投资2400万元;完成施羊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项目估算投资2500万元;完成xx县公安科技大楼可研的报批,项目估算投资1800万元;完成3万亩优质蚕桑园建设项目的可研报批,项目估算投资600万元;完成红谷田水库建设项目的可研编制及上报工作,项目估算投资2.3亿元;与昆钢嘉华水泥厂进一步论证第二条生产线建设事宜;完成xx县中医院住院楼建设项目可研报批工作,项目估算投资40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估算投资600万元;完成姚关至湾甸、姚关至木老元农村公路可研报批;完成由旺镇、水长乡集镇供水项目可研报批;完成以工代赈片区开发、国债示范项目可研报批;完成农村西部校舍旧城、何元中学可研报批,做好xx一中学生住宿楼、万兴中学学生宿舍楼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完成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可研报批。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各项前期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前期工作的领导,把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来抓。将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保障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项目前期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与上级行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考核责任制,促进项目储备的持续增长。
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
推进情况汇报
XX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17年6月7日)
XX副市长,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项目攻坚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等相关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总体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企稳回升。据省统计局反馈,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49亿元、增长21.4%,绝对值超省下达目标4.89亿元,增速全省排位从一季度的第6位提升至第5位。5月份,全市拟上报投资113亿元,1-5月累计上报投资将达到484亿元。5月份,全市上报新增入统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70个(其中亿元项目62个);审核通过新增入统投资项目61个(其中亿元项目55个),入统通过率达到87.14%(其中亿元项目通过率88.71%)。从匹配指标看,除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排全省最后1位外,亿元项目投资增速和投资项目评估通过率均排全省第1,新
50.3%、26.67%,其余部门均完成投资任务。据调度,1-5月份,全市实质性新开工建设项目达到101个,占全年目标任务(139个)的72.66%,其中XX县、XX县、XX县、XX开发区、XX高新区未按计划开工。
(三)项目攻坚年活动成效初显。《XX市2017年项目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X党办发〔XXXX〕X号)文件印发后,我们全面启动了项目攻坚年的各项工作。据调度,1-5月份,各区县安排项目前期经费4.36亿元,占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89.57%,并落实到了895个具体项目。各区县谋划项目8652个,占目标任务的108.15%,总投资20218.54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1.09%;市直部门谋划项目7049个,占目标任务的88.11%,总投资17186.11亿元,占目标任务的85.93%。全市新开工项目1100个,占上半年目标任务数的137.5%,其中XX县差目标任务3个,XX高新区差目标任务7个。全市争取中央、省预算投资补助资金为26.29亿元,占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70.49%,其中XX县、XX高新区未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XX开发区未争取到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全市开展项目融资对接活动181次,融资到位资金166.58亿元。全市PPP项目169个(调度统计数据),超全年目标任务149个,引进社会资本金673.9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84.24%。全市完成审批(核准、备案)项目3655个,占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82.75%,各区县和市直部门在项
142.5亿元,且从2016年至今没有发行企业债券,辖区企业通过主板、新三板、创业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上市融资的进展较为缓慢,加上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格控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受到挤压,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压力加大。1-4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13.54亿元,同比下降60.9%,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70.04亿元,同比下降56.4%;银行贷款33.04亿元,同比下降54.3%;自筹资金86.61亿元,同比下降62.8%。
(二)重大项目推进仍然较慢。目前“四条高速”公路、XX城际快速干道、五馆三中心等项目5月份仍然未能入统,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仍有部分未签约投放,签约投放项目也还有部分项目未支付,甚至有的项目资金投放后至今未完成股权变更手续。从调度看,虽然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已实现全面开工,且资金支付率均超过30%,但仍有个别项目没有实质性开工,或项目虽然开工但进度缓慢,甚至存在资金未支付的情况;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国家已经下达超过90%,我们在收到省投资计划文件后及时作出转下达,但目前绝大多数项目仍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要在上半年实现开工难度较大。此外,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存在截留、挪用中央、省预算内资金现象,或者资金拨付不及时甚至不按规定拨付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缺位,不会监管甚至不愿监管,监管手段不力、监管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下步工作建议
工 作 简 报
第十三期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工作动态】
省级资产清理办公室召开资产清理核查工作座谈会
【工作交流】
省地税局注重资产清理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省统计局强化措施 分步推进资产清理工作
【工作动态】
省级资产清理办公室召开资产清理核查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推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核查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核查任务,10月21日上午,省级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资产清理核查工作座谈会。安徽华洲等21家会计事务所联络员以及省级资产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各事务所汇报了核查工作基本情况和进度以及核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肯定了各家事务所的工作,对事务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并对下一步核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抓紧时间,确保按规定时间完成核查工作,上报专项核查报告;二是要严格按照核查工作指南要求开展工作,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反映问题,提高专项核查报告质量;三是在各自核查工作结束后,进行汇总,形成文字报告,对发现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为今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工作交流】
省地税局注重资产清理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开展以来,省地税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全面完成了资产清理自查和复查阶段各项工作,并以清理为契机,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研究,探索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努力夯实工作基础。成立全省地税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省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落实专人负责本级和系统内资产清理工作,各市、县地税局也相应成立资产清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印发《关于全省地税系统开展资产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清理基准日和范围、清查内容、实施步骤,对全省市、县(区)地税单位130多名资产管理人员进行集中政策性辅导和业务操作培训,邀请财政厅相关人员对资产清理中的具体政策要求及资产清理报表软件的应用进行讲解。二是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全省地税系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部署资产清理自查工作,针对2010年12月31日资产明细账和财务资料,对本单位的银行账户、暂存款、暂付款、负债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点、核对,对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进行二次补充和修改,采取以物对账,以账对物,查清资产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确 3 保自查登记数据真实、全面。三是全面强化复查督查。在各市局对县区局进行资产复查的基础上,9月份,省局又专门成立6个综合督查组,先后对宿州、淮南、淮北、芜湖、马鞍山、铜陵等6个市局和所属县(区)局及基层分局单位的资产清理工作进行实地督查。督查组采取总账与实物明细账清理核对相结合、实物明细账与实物清理核对相结合、清查发现的问题与落实整改规范管理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方式,对汽车、房产、设备等实物资产进行逐一清理核查,对资产购置、房产的出租、出借,公车的使用情况及资产处置程序的合法性进行重点审核,确保资产如实反映。四是规范资产管理制度。针对清理中发现的有关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漏洞,省地税局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日常管理与动态管理、人事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积极协调,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及时办理土地证、房产证,明确产权关系;加强资产档案管理,重点加强系统房产、车辆、重要设备的管理,建立健全报批制度,做好资产清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
省统计局强化措施
分步推进资产清理工作
省统计局按照资产清理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强化工作举措,扎实稳步推进资产清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机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动员会 议召开后,省统计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汇报,及时印发《安徽省统计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实施方案》,迅速成立以局长钱晓康为组长,各处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徽省统计局国有资产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省统计局资产清理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二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清理成效。省统计局及时召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动员布置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本次资产清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局资产清理办公室结合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派出检查小组,深入各处室、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各单位进行清理指导,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利用通信、电话、网络等手段加强与主管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和解答疑难问题,并根据工作实际,专门设计制作了省局资产清理工作底表,统一政策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和范围,确保数据真实、全面、准确。三是分段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工作。局资产清理办公室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将清理工作分为准备、自查、复查、核查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重点做好政策宣传和人员培训学习工作;自查阶段重点做好账实核对,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基础报表填报工作;复查阶段重点做好数据、资料的核实和汇总工作;核查阶段重点做好配合工作。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明确各阶段重点工作,有力有序地推动了清理工作的开展。
《增值税暂行条例》(简称《条例》)对一些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有明确的规定,而增值税转型后,《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3号)等文件相继出台。笔者结合实例,针对非正常损失情况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如何转出这一问题作一剖析。
一、如何理解财税[2008]170号文件第五条规定的内涵
《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财税[2008]170号第五条规定:“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一)至(三)项所列情形的,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所称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按财税[2008]170号文件第五条的规定,我们是否可以将《条例》第十条“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替换为“购进固定资产”而得出相应的以下三项规定呢?“(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固定资产;(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固定资产[注:与固定资产非正常损失相关的主要是第(二)和(三)项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纳税人都是这样理解的,并且从财税[2008]170号文件的行文时间关联来看,这样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但笔者认为,这样理解存在以下问题:
《条例》第十条“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中的“货物”本身包含“固定资产”,并没有把固定资产排除在货物之外。《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很显然,固定资产是属于“有形动产”的。《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购进货物,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简称“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前款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也就是说,根据《条例》第十条的规定,购进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不得抵扣。但由于固定资产可能既用于应税项目,又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或者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具体操作上难以划分可抵扣与不可抵扣部分,因此《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不属于不得抵扣的范畴,即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的表述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购进货物”的“货物”本身是包含“固定资产”的,是“货物”的应有之义。货物与存货的内涵不同,固定资产虽不属于存货,但也是货物。因此,将“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替换为“购进固定资产”没有必要,也不符合逻辑内涵。
另外,(一)和(二)项这样理解还不至于产生错误,但根据机械套用替换后的第(三)项规定来结合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有点南辕北辙了。
例1: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12年3月购入机器设备一台,其不含税价是375万元,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标明的增值税额为63.75万元,且认证通过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该设备预计可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率为4%,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其月折旧额为3万元。4月初该设备即投入了生产运行,4月末财产清查时得知,由于管理不善导致了由该设备生产的产成品因霉烂变质而全部报废。该产成品的制造成本为25万元,其中生产领用的外购原材料成本为10万元。
有人认为,根据财税[2008]170号文件的规定计算:不得抵扣的材料进项税额=10×17%=1.7(万元),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375-3)×17%=63.24(万元),所以,非正常损失部分进项税额转出=1.7+63.24=64.94(万元)。笔者认为,这样来理解和计算显然是一种误解。产成品霉烂变质且全部报废损失也只有25万元,而摊得的进项税转出额竟高达64.94万元,这有悖于《条例》和财税[2008]170号文件的精神。企业只需把非正常损失的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在购进时已经抵扣进项税额予以转出即可。
也有人认为,财税[2008]170号文件中规定的对存货所耗用的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计算公式存在不妥之处,并指出进项税额转出数应该是非正常损失的产成品成本中包含的已经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而不是固定资产净值,建议把计算公式调整为: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非正常损失存货分摊的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折旧×适用税率。
则例1中,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3×17%=0.51(万元),非正常损失部分进项税额转出=1.7+0.51=2.21(万元),较之前计算的进项税转出额少了62.73万元。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与做法虽然合理,符合配比原则,但在税管实践中是不可取的。操作中要分别出来哪些固定资产抵扣、哪些没有抵扣,再把产品非正常损失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及其所摊销到的折旧逐项核算清楚,工作量大且无比繁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成本、时间、精力上来看是不经济的,不具有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与做法放大了财税[2008]170号文件第五条规定的内涵。事实上,《条例》第十条规定所强调的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均为相关不得抵扣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即最初计入进项税额抵扣的部分(亦即料工费三部分中属于“料”所对应的进项税额部分),至于后来生产经营中耗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所匹配的进项税额并没有涉及。因此,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包含的已抵扣进项税额不必考虑转出。
二、计算固定资产非正常损失进项税额转出时是否考虑剔除变价收入
一项资产发生损失,存在有变现价值和无变现价值两种情况。如有变价收入,根据财税[2008]170号文件和财税[2009]9号文件的规定,需要按适用税率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问题是,在有部分转让价值即取得变价收入的情况下,该不该认定为全额损失呢?《条例》及其细则并没有明确,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正确领会增值税立法意图的前提下进行职业判断。
例2: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11年6月购入原材料一批,其不含税价是100万元,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标明的增值税额为17万元,认证通过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2011年9月发现该批原材料由于管理不善导致霉烂变质,经过盘点清理后取得不含税变价收入20万元。
方法一:如果该公司按照100万元作为非正常损失,则进项税额转出=100×17%=17(万元);原材料变价收入还应缴纳增值税,其销项税额=20×17%=3.4(万元)。该事项公司负担增值税=17+3.4=20.4(万元)。
方法二:如果该公司按照80万元(100-20)作为非正常损失,则进项税额转出=80×17%=13.6(万元);原材料变价收入的销项税额=20×17%=3.4(万元)。该事项公司负担增值税=13.6+3.4=17(万元)。
对于存货非正常损失有变价收入情况下进项税转出额的认定,目前实务中普遍采用方法二,笔者也认同这一做法。
我们知道,增值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中性,另一个是连续性。增值税的中性突出表现为不重复征税,即只对货物或劳务销售额中没有征过税的那部分增值额征税。如果取得的变价收入照章征收增值税,而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则不剔除其变价收入,就使得同一纳税对象在购进时与处置时都征了增值税,这样势必造成部分价值重复征税。增值税的连续性是指随流转环节征税和扣税,销售方的销项税额同时也是购货方的进项税额,一环扣一环,宛如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条例》中对进项税额转出作出规定是针对那些因退出增值税流通领域而导致增值税“链条”中断的情形。而取得变价收入,说明存货并没有完全损毁,它仍然是以实物形态正常地进入到了下一个流转环节,这无疑是符合增值税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存货非正常损失在作进项税额转出时应剔除变价收入,即以存货成本扣除不含税的变价收入后的余额再乘以适用税率来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数。
那么,固定资产非正常损失进项税额转出时是否也应该剔除变价收入呢?笔者认为应该与存货一视同仁。因为存货与固定资产同属于资产,而且处置非正常损失的固定资产取得变价收入时同样要照章征收增值税,因此,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其性质是和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而计算进项税额转出时也应该剔除变价收入。
例3: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09年9月1日购进一台生产设备,其不含税价是200万元,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标明的增值税额为34万元,且认证通过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该设备预计可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2012年9月财产盘点时发现该设备因管理不善而毁损,造成报废。截至2012年9月累计已计提折旧60万元、减值准备10万元,另外在清理过程中,支付清理费用3万元,取得变价收入23.4万元(含税)。
则: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200-60-23.4/(1+17%)]×17%=20.4(万元)。
三、处置非正常损失的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是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还是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按照财税[2008]170号文件和财税[2009]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分两种情况:如果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或者是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如果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已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额)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则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笔者认为,处置非正常损失的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应分别情况参照此规定计算增值税。
仍以例3资料为例,变价收入如何交纳增值税,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如果在计算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固定资产净值中剔除了变价收入,则变价收入应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取得变价收入应交纳的增值税=23.4/(1+17%)×17%=3.4(万元)。由于计算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剔除了变价收入,减少了进项税额的转出额,取得变价收入时再依率征税,体现增值税的特点,符合配比原则,而且总体上一出一进,没有增加税负。
情况二:如果在计算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固定资产净值中未剔除变价收入,则变价收入应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取得变价收入应交纳的增值税=23.4/(1+4%)×4%/2=0.45(万元)。由于计算不得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时没有扣除变价收入,使得残料价值部分的进项税额也都一起转出了,此时再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看似优惠照顾,实际上增加了纳税人的税负,因为它没有了抵扣,对变价收入征收额即为税负的增加额。
参考文献
[1].李波.产品非正常损失后相关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如何确定.财会月刊, 2010;7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基本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截至2014年2月15日,已有广东、贵州、江西、青海、内蒙5个省及重庆、深圳等数个城市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列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但是,什么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什么特征?谁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如何通过自然资产负债表反映环境、资源生态变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目前流行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有何关系?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回答,本文仅谈谈个人看法。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编制目的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界定
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会计学工具,目前广泛运用于记录社会各经济责任主体的财务状况。企业资产负债表是反应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静态体现。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次序,将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具体项目予以适当的排列编制而成。国家资产负债表是指将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部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加总得到的报表。一张完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一般由政府、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四个经济部门的子报表构成,显示了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的“家底”。不难看出,国家资产负债表类似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是把全社会所有经济责任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合并后的总报表。借鉴上述资产负债表的内涵,我们初步认为,所谓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利用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表工具,客观全面反映生态责任主体在某一时点的自然资源静态存量的报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一提法,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国家资产负债表、甚或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资产负债表的常规提法并不一致。一般而言,企业资产负债表、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资产负债表、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国家等经济责任主体的财务状况,侧重强调的是资产负债表的经济责任(权利)主体。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则侧重于强调资产负债表工具核算反映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这一客体对象。导致这种提法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自然资源的特殊属性所致。在历史相当长时间内,自然资源长期被当作大自然的恩赐之物,既不具有商品属性,也不具有产品属性;既不具有稀缺性,也不具有排他性;自然资源长期被视为公共资源而非生产性资产供人类无偿利用,长期被排除在经济核算之外。事实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反映的会计主体仍然是企业、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国家等生态责任主体,之所以专门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为了强调该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客体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提出,与“合并资产负债表”这一提法强调该资产负债表来源于“合并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目的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核算的办法,如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总体存量及其变化利用情况,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情况、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情况进行审计,追求相关领导的责任。这是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战略决定和制度创新,将会对未来资源环境保护、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决议》的要求,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一是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从这两个目的可以看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一方面要能够核算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核算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状况,前者就是自然资源资产的状况,后者就是自然资源负债的状况。这就要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即要能够揭示某个地区自然资源资产和负债的状况,又要能够反映自然资源开发、使用和生态环境损害、保护的状况。这和企业、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不同,企业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企业和国家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某个时点自然资源的拥有、使用、收益和损害状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自然资源看作是大自然的恩赐之物,被视为公共资源而非生产性资产供人类无偿利用,并将其排除在经济核算之外。致使自然资源既不被看作是商品或者产品,也不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形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要客观反映某个地区某个时点的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其变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计量和考核,以确定资源环境保护主体的任期责任。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和编制频率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由谁来编制的问题。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应该是自然资源保护和使用的责任(权利)主体。在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同环境及资源有关的核算主体主要指人类,其中既包括了在环境中生活着的居住者、享受环境服务的利用者,也包括了消耗外部资源用于生产生活的全体使用者。一国经济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时时刻刻同环境以及资源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理论上来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应该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所界定的核算主体大体相同,主要是我国地理范围内的环境及资源服务的使用者、受益者及受影响者。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具有公共产权属性,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属于各级政府,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编制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对于设立专门机构承担明确责任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林区、水源涵养区等主体功能区或者国家公园,也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比如,从自然中取水,这是资源问题;排放废水,这是污染问题;过度取水和过度排放,会引起水体生态系统问题。同一种资源在不同的使用环节或状态目前由多个部门进行统计和管理,这些部门有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地矿部门、林业部门、海洋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因此,在自然资源责任主体分散于政府各组成部门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该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责任主体,但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应该由有一个部门来牵头。
由于自然资源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泛,环境保护部门可能难以胜任牵头部门的职责,考虑到与国民经济核算口径和主管单位的一致性,由统计系统牵头负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统计、核算、编制工作,可能更加合理一些。但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常常会受到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且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涉及到需要专业问题和技术评价问题,因此也可以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由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给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承担。让这些机构独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好处是可以保证编制质量,又不易受责任主体的过多影响,那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编制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频率
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全面计量性,导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很难像企业资产负债表那样形成一个严格的会计平衡关系,即形成“资产=负债+权益”的数量关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列报内容和范围,可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的实际需要出发,将评价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主要指标均可纳入其中,即可进行数量统计也可进行质量和价值量统计,既要提供静态时点数据,又要提供动态变化数据。这便使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编制,成为一件比较复杂、繁重的工作,根据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的需要,建议以三年或者五年编制一次的频率来编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更加合理。
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绕不开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关系。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又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有关文献使用的概念是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是关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的一套理论方法。所谓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是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决策和评价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提供数据依据。中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也已基本上建立,曾经在一些地区进行了编报试点。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基本理论和方法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欧洲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机构共同发布的,目前通行的2008版采用账户表、矩阵表、平衡表等工具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刻画。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也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已经形成了SNA200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EEA2003(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手册2003)以及由我国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联合编写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三个框架性、编制方法性文件。
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该作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从方法上来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实物及复合账户体系、环境与资源相关经济活动的核算、主要资源核算以及环境耗减、退化等等方面的数据应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和验证。从内容上看,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多,既有存量数据,又有流量数据,这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考核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从作用上看,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揭示的是环境、资源增减变动后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反映的是考虑了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增长,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揭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在某一个时点的状况,反映的是考虑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关系之后的生态建设水平。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不能相互替代。
(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区别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偏重于按照会计等式进行关系核算,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偏重于按照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尽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两者都强调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记录计量核算,但由于目的不同,关注重点不同,两者在数据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别: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强调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记录、计量,力求客观反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存量,强调自然资源相关资产、负债的数量对应关系,侧重揭示生态资产、生态负债的内部经济关系,并以此评价责任主体的生态建设成效,偏重于按照会计等式进行关系核算;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进行客观反映,以揭示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和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广泛涵盖社会、经济、生态、质量、种类等多领域指标,偏重于按照指标进行数据统计。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系统性强,但核算范围较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逻辑性弱,但核算范围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生态责任主体在某一时刻的自然资源静态存量状态,既能够全面反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存量状况,又能反映各项自然资源在不同时点上的动态变化,具有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特点,不足之处是对一些数量关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数据,难以通过会计等式衡量记录的数据,不能进行多指标综合核算,因此核算范围较窄;而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既有静态性的存量指标,又有自然资源变量变化的动态指标。既有经济方面的价值指标,又有环境、技术领域的专业指标,核算的理论性框架逻辑性不足,但核算范围相对较广。
参考文献:
[1]高敏雪,刘晓静.环境产业:统计和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2009(002):55—61
[2]李金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系统的构造与运行[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03):20—25
[3] 李金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延伸——来自联合国三大核算体系比较研究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9(3):125—137
[4]王金南,於方,曹东.中国绿色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於方.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3BAC03B05)、“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模拟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C20B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固定资产基本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固定资产情况汇报07-01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07-16
镇远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情况汇报01-20
固定资产工作汇报09-18
银行一季度固定资产情况分析报告04-21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探讨03-01
固定资产自查06-06
门店固定资产管理09-28
固定资产处置凭证09-30
固定资产分析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