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100以内的进位加》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中,加深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像58+6=?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58和6,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我简单的说了进位现象及进位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习,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问他们有问题吗?都一致摇头说没有

计算结果很快交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总结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横式得数漏写。

我想学生是会计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错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让孩子一一订正之后,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错误情况,让他们分别对号入座,并且一起总结出了检查的三步骤:

1.读两遍题目,横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2.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错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吧,练习时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3.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练习时,为了避免学生单调计算的枯燥性,我设计了“找朋友”比赛性的练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对学生的巡视不够彻底,学生说算理的过程不够完整。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轻有重,要有变化,要有表扬、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和参与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有张有弛,老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与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眼神,不仅在讲授时要关注,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眼神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学生。上课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在操作学习用具,同时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断直角时,就要边操作边说,角的顶点和直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直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也重合了,才是直角。只有会说会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断方法,这样也为画直角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时,不一定全部的学生都掌握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即使掌握好的学生也存在着遗忘,特别是这些几何单元,学生的遗忘性更大,因此,加强练习,与巩固就十分重要,温固而知新,这是真理。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

《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照镜子来体验镜面对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镜外的物体与镜内物体的像是对称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来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然而,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钟面的镜面对称”教师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所有学生完全解决。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特别是几时几分认识和表达困难。这样有难度的内容加上钟表的镜面对称就加重了学生认识上的难度。

在教学中,我自己制作了一个钟表模型贴于黑板上,先让学生复习顺时针方向认识钟表,明白钟点面上的12个数据和12个大格,每个大格5个小格。然后让学生复习钟面的1——12这些数据对的是多少分。再让学生根据镜面对称左右位置对换的原因来以12和6的两个点画一条对称轴,以时针和分针离数字12或6几个大格或小格来确定镜内或镜外时针与分针的位置,从面确定镜内或镜外的时间。如果学困生还是不明白原因,就让他们先照镜子认识指定的钟面图形的镜内时间,再按照镜内顺时针方向说出镜内钟面时间。让他们感受镜内时间与镜外时间主要是时针和分针对称。这样即使不再照镜子只要会以对称轴为中心画出对称的时针和分针也就知道了指定的镜内或镜外钟表的时间了。这样的教学还只是对于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对于脑子转不过弯的学困生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演示操作或实际辅导完成镜面对称认识钟表。

《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欢哪只羊导入新课,从“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学生以自己小组所得的星数,来换取奖品的个数为素材(一颗星可换3个奖品),统计每个小组分别可得多少个奖品?并制成统计图。学生可自由制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可延伸到课后完成,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简单推理》教学反思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思维形式。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的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

本节课的内容先从两个物体入手,创设了猜一猜卡片下面的是红花和黄花。学生产生分歧,无法分清,使学生明确需要提供信息,才能确定那张卡片下面藏的是红花哪张卡片下面藏的是黄花。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不是什么,就是什么。紧接着以省省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巩固推理的方法。让学生使用“不是、、、、、、就是、、、、、、”进行推理。再接着三个物体推理。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亲历、体验推理的全过程。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推理的过程。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反馈。从说推理过程、听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为了使学生在这节课中充分体会推理的过程,也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我设计了猜动物头饰的环节。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充分利用这一素材,紧接着出现了动物比赛排名。并且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排一排。而我也能从学生的排一排中准确的抓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学生推理暴露了两种思考的方法,有文字叙述的,连线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多角度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并掌握“抓住最集中信息、分别突破问题”的思考策略与推理方法,并能逐步养成一种“综合信息、有序思考、意义组合”的思考习惯,也为今后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他们之间切入点的不同。前者可以逐个条件进行分析,后者抓住最集中信息进行分析推理。本节课注重评价机制,让学生愿意说、喜欢说,培养学生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2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趣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学成语

师: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课文里的词语和故事说的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会儿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时可得认真哦!

1.听录音朗读

(课件出示文中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边欣赏课件边听朗读)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成语课件能让学生从图上初步了解他们的意思,还能为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读成语也要像读诗歌一样读出韵味来。】

2.对读

我采用了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尺有所短,学生读寸有所长,读后交换,或一个人读一组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三)表演中学习成语

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语时,我先拿出尺子让学生认识“尺、寸”的大小,接着讲了一个这样故事:今天服装店的老板不在家,尺子和寸在家闲得无聊,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

尺子:喂,寸!你看你这么短,一点用处都没有,连一本本子都量不出来!比起我来,可差远了!

寸:尺子哥哥,你是比我长,可是量一块橡皮你就不如我了;量一块黑板你又不如别人了。

师:听了尺子和寸的表演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尺有尺的长处,寸有寸的长处,就比如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而土拨鼠不能,土拨鼠能钻地,而大象不能。

生:听了他们的表演,我想起了骆驼和羊的故事。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里第一组四个成语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也会争着想讲讲其他成语,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认读字词

1. 开火车读

【生字卡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后并说说在刚才的哪个成语中见过。】

2. 摘苹果

(出示一个个带词语的苹果卡片,学生读对了苹果上的词语,教师就把苹果摘下来送给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从而消除枯燥感。】

3. 交流识字方法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它们想回家了,想问问你们记住了它没有,是怎么记住它的?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再汇报。

生:“彰、障”可以利用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寸”可以利用“村”字减木字旁记。

生:“徒”可以利用“走”加双人旁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还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巩固提升

(利用游戏,巩固成语)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课件、对读、表演已经都认识了这些成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1. 做动作猜成语

当老师拿着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学生马上想到了成语“一叶障目”;接着老师又拿张纸卷成一根管子放在眼睛上,学生齐声回答“管中窥豹”。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也来做动作,你想请谁猜?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做动作,有的说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表演,能让学生自然明白成语中动词的意思,如:“障”和“窥”的意思。】

2. 给成语找兄弟

(贴字卡游戏)

投影出示下列带括号的成语:

( )有所长 不见( )山 相得( )( )

( )劳无功 管中窥( ) 水到( )成

一叶( )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六)知识拓展

师:老师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成语王国的国王说还有几个成语宝宝没回家,想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

接着投影出示:

“()、()。”因此,我们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才能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二、教学反思

1. 乐中学成语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表演、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2. 读中学成语

这节课采用了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与同学、与老师挑战的想法,更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3.故事中学成语

总之,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识字,这样机械呆板的字词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效果也能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这节课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故事表演中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人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看问题要全面;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篇4

第一课

流动的颜色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几张范作,以及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 办法,让 色和 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观察颜色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 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的作品,并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吹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2、这些画和以往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抽象)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的吹画效果,展开想象,进行添画。

2、比一比,谁的画添得巧、添得妙。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添得巧妙的地方。

教学后记:

本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作画的,第一步我和学生一起做色彩游戏,请学生自己观察游戏过程中的色彩变化,导入今天的新课。第二步:发展阶段,我是先在调色盘里放一点水,毛笔蘸水且水不滴落,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可以用一种颜色,最多只能用两种颜色,最后用笔将调好的不同颜料滴落在作业纸上。然后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或用吸管等方法使颜料流淌。我强调学生在游戏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色彩融合后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观察到色彩变化情况,帮助学生一起总结。最后,对画面进行添画,使其构图,情节更加丰满。也可根据画面效果进行剪裁。这样,学生比以往学得更有兴趣,画得更认真。

第二课 变化无穷的线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绳、线、棍等材料,通过学生排一排,摆一摆塑造出各种有趣的图形及各种物体造型。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稚拙的线条所特有的美感,在游戏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蜡笔、彩色笔、彩色纸及各种学习用具、磁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 老师:对(画上一条鱼);(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老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老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老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老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老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 —— 展示)现在老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老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 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 ?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启发、拓展思路 老师:看看你们手中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啊,他们是不是让你觉得是可以运用的线条啊?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学生手中现有的线形材料:短蜡笔、彩笔、长铅笔、细绳)这些线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直硬有柔软弯曲。这么多线条!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线条创造出有趣的图形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示范),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想法?(蜡 笔)(绳子 纸条)(综合运用)粉笔、彩纸

3、欣赏书上小朋友的活动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路: 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这些同学如何运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画。

4、布置作业:现在请大家按小组分开,讨论一下小组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出几个主题,你们选择一个或自己小组想一个(如:海底世界、动物园、太空宇宙等),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提醒摆放时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运用及队员的配合)。

三、老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创造出新的方法及大胆运用种材料,进行创造性和概括性的塑造图形。

四、组织学生布置创作的主题,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析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上节课内容。

2、复习就知识:举例说说线条有哪几种?

直线:

曲线: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那些物体可以用直线表示?那些物体可以用曲线表示?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物都能用直线和曲线来表示,它们的作用可真不小。

三、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用直线或曲线表现生活中的某件事物。

2、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画得巧妙的地方。

教学后记:

我真是不能低估了这些学生,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他们竟然会拼摆出这么多有趣的新颖的作品,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再也不能一时糊涂,抹杀他们的兴趣,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了,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做出的决定,应该放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那里有他们发展的空间,走出课堂,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课

闪光的名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美术字。

2、能用综合材料绘画或书写自己的名字。

3、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创造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名字。

2、尝试用各种材料装饰名字。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变体美术字的作品,画册、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闪光材料、白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投影)一些明星、歌星龙飞舞凤的艺术签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生:看不懂是什么名字、龙飞凤舞有特色、„„ 师:告诉学生要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名字,首先要让别人看得清、认得懂你的名字,可以让学生稍加评价,对明星艺术签名的看法、评价。

2、出示课题:闪光的名字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为什会取这个名字?对自己的名字有何看法

2、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画画,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假如让你做、你有什么想法。

3、教师展示一些形式较为自由夸张变形的美术字作品让学生欣赏。

4、教师取班上任一学生的名字进行设计示范,学生帮老师出主意,共同设计名字。

5、设计法:

(1)笔划双勾法,后上彩色。(2)笔划用实物代替法。(3)部首实意,实物替代法(4)给自己的名字添画背景或花边装饰。

6、学生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材料制作,运用什么方法(绘画、剪贴、撕贴)进行制作。

7、作业要求:构图饱满,形式多样,色彩鲜艳。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点评作业。

四、课后拓展: 将它制作成特色的胸卡,实物(例:叶子、布、泡沫等)厚实材料拼贴,让自己的名字站起来。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名字设计变化的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知识:

(1)笔划双勾法,后上彩色。

(2)笔划用实物代替法。

(3)部首实意,实物替代法。

(4)给自己的名字添画背景或花边装饰。

3、欣赏另类范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创作方法(制作法): 金色材料的运用(例:彩色碎纸,闪光胶、金色鳞片、泡沫等)先将名字笔划双勾,画出名字的轮廓,再在轮廓线内涂满胶水,最后将这些材料均匀撒在上面,垫上一张干净的纸稍加按压之后,将纸竖起来,抖去未粘住部分,这样、名字就做好了。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所学的设计方法,展开想象,用新学的制作方法想想创作。

2、比一比,谁做的精致,设计的新颖。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制作巧妙的地方。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体验不同的美术表现方法和材料的运用,让学生在采取夸张、变形、衬底、图案装饰等方法来创作自己的名字画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到制作艺术字,变体字的乐趣,发现名字的音美、形美、意义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第四课

有趣的彩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2、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橡皮泥制作方法及其运用。

2、学习橡皮泥的色彩搭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作品展示 老师出示“橡皮泥姐姐”作品,启发、提问学生并导入新课——“有趣的彩泥”。师:“这个小姐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橡皮泥做的。”

2、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个“小姐姐”是老师特意用丰富多彩的橡皮泥作的,老师把她请来,除了让你们欣赏橡皮泥姐姐的美丽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看看你们对橡皮泥的制作知识掌握了多少,看看像橡皮泥姐姐这样贴出来的画美不美。她准备教给大家一个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橡皮泥贴画。待会橡皮泥姐姐还要给大家评评奖,同学们,你们说好不好?

二、发展阶段

1、欣赏范作 师:在我们学习制作橡皮泥贴画前先来欣赏几幅贴画作品。出示范作,并结合课本的范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让学生了解橡皮泥贴画的材料特点,从构图、用色、造型、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幅画的特色。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在讨论观察中发现橡皮泥贴画的技法——压、割、戳等多种手法,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搭配,让橡皮泥贴画更丰富美丽。

2、教师示范制作并讲解贴画制作的步骤: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橡皮泥贴画《小帆船》,并归纳出贴画的步骤:

(1)橡皮泥贴画的构图设计(以向日葵为例,指出构图要考虑到画面安排、作品大小。)

(2)橡皮泥贴画的色彩搭配。

(3)橡皮泥贴画的造型设计。

三、布置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用橡皮泥贴画形式做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提示橡皮泥的制作技巧和色彩搭配,并提醒、帮助学生充实作品的内容。

五、作业评比 教师组织学生和橡皮泥姐姐一起欣赏、评价作业,评评你觉得哪幅作品比较好?为什么?说说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橡皮泥作品,其实啊,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可不仅仅是这些,在平时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去探索,你们就会觉得橡皮泥制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

七、收拾整理 布置学生收拾、整理教室卫生,美化环境。

教学后记: 低年级儿童对橡皮泥的制作充满了兴趣,所以准备工作做的很好。在导入阶段,我以一个橡皮泥小姐姐让学生进行欣赏导入,并将它拟人化,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充满了兴趣。在新授阶段,我示范做了一幅作品,这个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橡皮泥制作画面的过程,对他接下来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天的这节课上,学生的活动气氛很高,教学目标和任务也都完成的很好。

第五课

喂,你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泥、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电话机或手机,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通过欣赏相关资料启发学生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制作与众不同的电话机。

教学重、难点:

1、设计方法。

2、拓展思维。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课题 实验游戏 :取自然课的纸口杯与线制成的电话,请俩生表演打电话。揭示课题:喂,你好

二、讲授新课

1、设计原则 通过图片资料简介电话的有关知识;欣赏一些电话机的设计,“这些电话机给你的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新颖独特。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设计电话机。”

2、师示范设计一款喇叭花电话机,生纠正,引导生认识到设计原则:造型新颖的同时要满足听、说、拨号的基本功能。欣赏达利作品《虾形电话》、《唇形沙发》等,“是否符合新与用的设计原则。”

3、设计方法 分析作品:唇形沙发、彩色热水瓶、一个超现实的房间 问题:“它是一个沙发,它象什么?”(嘴唇)“人的嘴唇是这么大吗?”“它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设计成沙发的。”(夸张)“这一组彩色热水瓶圆圆的瓶盖、扁扁的瓶嘴、胖胖的瓶身,象什么?”(企鹅)它是运用什么方法设计的。(变形)“它是怎么设计成一个房间的?”“想想设计师是怎样设计的。”(把人的脸通过夸张、重组的方法设计成一个特别的房间。)“设计师从哪里寻找设计资料的?他们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变成我们的设计资料?我们还有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五官、字母、建筑及各种自然物,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设计电话机。

4、设计材料 问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指生答。

5、讨论交流 “我想设计什么样的电话机,它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创作

四、展示作品 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介绍自己的设计,交流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五、收拾整理 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六、课后拓展 收集有关电话机的资料。运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新颖的电话机。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上节课知识:电话的有关知识,设计方法和材料。

2、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设计电话的方法和技巧,有没有想过要专门为自己设计一款造型独特的电话呢?(有)

3、分小组讨论交流:你想设计一款什么造型的?什么功能的?

4、学生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优秀作业点评。

5、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他评。

三、总结 大家设计巧妙,看出来同学们都是非常爱动脑筋的,希望大家今后能将自己的设计运用到生活中去,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

教学后记: 这节课同学们对做电话非常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作出来的效果不错。各种电话都有自己的特色,有造型别致,色彩漂亮。有的电话功能奇特,非常喜欢。课后小朋友可以把这些作品再相互交流欣赏。而且让学生懂得废物利用。通过这节课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第六课

花花衣

教学目标:

1、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弃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2、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媒材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的对比和应用。

2、选材的使用及色彩的调配。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各种废弃的容器、包装纸、彩色纸、碎布、缎带、彩泥、颜料、画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东西你们见过吗?(师出示两个经过加工装饰的瓶子与盒子)师:其实这两个东西很普通,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只是因为它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现在,老师就把它的花衣裳脱下来,让你们看看它的真面目。(师动手去掉其衣裳)师:我们今天就来学做“花花衣”。

二、发展阶段

1、师问:这么漂亮的瓶子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生:将穿上花花衣的容器摆放在班级里。做成漂流瓶,让江河大海将我们的祝福带向远方。将穿上花花衣的瓶子串成风铃,挂在教室里,挂在校园的树上。师补充:在征得学校同意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将校园里用来种盆景、养睡莲的大缸进行包装,让它“美丽一星期”。

2、引导学生赏析教材,并讨论、交流: 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吗?课本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并就手中收集到的容器及材料,说说自己准备选用哪种方法来装饰? 生汇报

3、学生动手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收拾与整理 将装饰好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些适合单独放置,哪些适合组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适合组合的作品用绳子等连接起来,稍加修饰后,将桌子上多余的材料收拾干净。

四、课后拓展 运用多种材料为多种容器进行包装。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知识:可以用哪些方法制作“花花衣”?

2、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看看谁设计制作的“花花衣”(半成品)最漂亮。

3、学生自我展示,教师检查点评独特的设计。

4、继续制作:要求学生继续完成为结束的作品。

5、作业完成,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结。

三、课后拓展 “花花衣”还可以穿在“谁”的身上?

教学后记: 了解对称图形带给人们的一般感受是本节课主要目的。构思要印什么,先想好,纸对折、在中心线的一边,画出一半的内容对印,展开根据印出来的图案看看,想一想印出的东西像什么?添画对构图缺陷的可添画补救、形象不清用添画使其具体清晰,色彩不丰富的可添画装饰美化,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第七课

金钥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拼剪纸的方法剪出钥匙若干,并用剪好的钥匙拼贴在纸上并进行添画。

2、体验设计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钥匙的对折剪法,如何来设计、粘贴。

2、把各种各样的钥匙组成一份装饰画。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钥匙,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以谈话的形式):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你们看:(各种各样的钥匙)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各样不同钥匙的艺术美,引起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2、2、学生讨论交流设计与制作方法。

师:我这里一把锁缺了一把钥匙,老师请你们帮忙,来制造一把钥匙开这把锁,你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3、四人小组讨论要运用什么样方法来制造钥匙。

4、老师小结:对有道理的方法都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把纸对折的方法来剪出各种钥匙的图。

5、四人小组商量讨论我要设计什么钥匙(每个人设计要不同)再把钥匙组合成一份装饰画.三、学生动手剪制作钥匙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想像,设计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钥匙。老师巡视并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

四、交流欣赏

1、全班互相欣赏每组的作品。

2、请学生来说说你最欣赏哪一组的作品,为什么?

五、收拾与整理 请同学们制作结束后将废纸扔进纸篓,将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不再使用的东西收起来,将桌子上的东西收拾整齐。

六、课后拓展 用对折的方法还可以剪出许多左右对称的物体,请学生试着剪一剪。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5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做、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的家,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在哪里。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准确地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角的弟弟,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几何角),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6

第一单元

0.16×5 ﹦

1.78×2.2 = 1.2×5= 0.7×0.01= 2.5×0.4 =

1.25×8= 6.6×0.6 = 9.6×0.6 = 53×2 = 16.9×0.3= 2.37+3.7= 4.4×25= 2.64 3.8×10.1= 0.982.3×0.15= 5×0.78= 5.35.24×0.99= 10.651×0.125= 0.1254.39×10= 4.390.7×2 3= 0.470.7×0.57= 312×0.03= 0.033×0.121= 8.67.6×0.23= 16.738.53×0.99 = 7.35.8×0.29= 5.88.6×18= 1.42

5.37×5= 123.9×7=

55×3= 2.37+6.3= 2.5×1.25=

×5= ×0.7= 0.78×5 = ×42= ×0.22= ×11= ×0.1= ×0.7= ×1.21= ×0.12= ×0.7= ×2.5= ×5= ×2.9= ×18= 1

5×4.8=

0.75+0.8= 0.13×4= 8.5×100=

5.4×10= 4.2×1000=

3.2×100= 0.45×0.15=

3.6×0.1=

0.18×0.3=

1.2×0.3=

0.49×0.7=

8.5×1.7= 0.04×25=

9.782×3.2=

53.73-17.49=

8.76+0.351= 42.4+7.6=

1.58+2.42=

7.8-5.6=

1.25×4=

7.8×0.5=

3.9+2.7= 0.24×0.3=

2.5×4=

0.3×10=

1.25×8=

5.7×5.7=

0×4.8= 77×7.7=

12-3.8=

8.1-0.05= 0.24×0.3=

0.2×0.5=

2.5×3=

4.4×(5×0.2)= 7×1.3=

0.96×0.06= 0.36×0.3=

0.35×0.7= 4×0.8×0.25×1.25= 13+0.7×0.7= 4×0.5=

7×2.1=

8.89+0.1= 24×0.25=

0.1×0.01=

2.4×0.8=

9×0.4=

10×0.01=

30.2-3.02= 4.3-0.25=

1-0.82=

9.6×0.3= 2.6×0.01=

0×25.4=

4.8×0.4= 5.4+4.62=

9-3.2=(1.5+2.4)×0.2=

1.7+1.3×0.4= 3.6×23.6=

8.5×0.5+0.6= 7.2×0.8=

5.4×0.6=

9.5×0.1= 10×2.5=

35×0.05=

0.64×0.4= 2.5×0.5=

6.45×0.01=

0.36×0.03= 0.08×0.001=

0.01×0.2=

7.5×2.5= 8.8×0.2=

0.96×6=

0.75×0.5= 0.7×5=

0.08×1000=

0.1×6.7=

1.6×0.5=

2.5×4=

0.74×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算题卡 7.5×3=

3.74×0=

0.8×0.6=

0.05×0.08=

80×1.25=

0.13×7= 3.5×4=

2.8×0.53.5×200= 1.5-0.06= 0.75÷15= 0.4×0.8=

4×0.25= 0.36+1.54= 1.01×99= 420÷35= 17×40= 100-63= 3.2+1.68= 2.8×0.4= 1.92÷0.04= 0.32×500= 0.65+4.35=4÷20= 3.51.5-0.06= 0.750.4×0.8= 41.01×99= 4201235÷0.05= 2.5÷0.5= 0.36÷0.03= 0.01÷0.2= 8.8÷0.2= 0.75÷0.5= 0.08×1000= 1.6×0.5= 0.74×0.4= 3.74×0= 0.05×0.08= 0.13×7= 2.8×0.5÷2= 8.2+2.6= 125×0.8=

-5.4= ×200= ÷15= ×0.25= ÷35= 0.64÷0.4= 6.45÷0.01= 0.08÷0.001= 7.5÷2.5= 0.96÷6= 0.7×5= 0.1×6.7= 2.5×4= 7.5×3= 0.8×0.6= 80×1.25= 3.5×4= 4×0.5= 7.16×0.4= 2.6÷2= 10

3.4×4×0.25= 8.1×2.5= 5.5×2= 9.6÷4.8= 3-1.5×2= 2×3.1= 2.4×0.5= 0.125×8= 0.48÷6= 6.4-4= 0.6÷3+3= 0.91÷13= 3.25+0.75= 0.9÷0.1= 0.25×4= 4.8÷8= 0.5+0.5÷0.5= 50×0.8= 10×0.05= 0.13×7= 0.21×100= 0.7×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算题卡 1.8×5﹦ 7.2÷0.9﹦ 25×4÷0.25×4= 2.2×6﹦ 8.4÷0.4﹦ 9÷5-9÷5﹦ 2.5×2.8=

9-3.2×0.8= 0.85×0.5+4.6= 5.9-4.3= 1.62×0.4+2.5= 2.5×0.5-0.2= 2.03×2-2.4= 1.65×0.5+0.5= 0.9×0.4+0.8= 4.2+5.8-3.4= 7.5-0.9= 0×5.8= 0.48+2×6= 0.36×0.9= 1.62×0.4= 2.5×0.5=

99×0.35= 0.05×0.8=

1.23×3= 0.36×12= 7.5×2.5×4= 1.2×0.4+1.3= 2.8×0.4= 1.2×0.5-0.4 = 2.5×0.4= 1.2×5×8 = 5.37×0+4.63 = 1.6+2.4×0.3 =

3.7×0.016= 16.9×0.13= 4÷0.5=

8.89+0.1= 240.1÷0.01=

9×0.4=

30.2-3.02= 4.3-0.25= 1-0.82=

2.6×0.01=

4.8×0.4= 7.51.7+0.43+3.3=5.24×0.99= 1÷0.125= 4.39×10= 0.7×2= 0.7+0.7= 3×1.21= 1.587.8-5.6= 1.257.8×0.5=

0.24÷0.3=

53×2.07= 2.03×2=

×2.1=

×0.25=

2.4×0.8=

×0.01=

9.6÷0.3=

0×25.4=

×2.5×4=

×0.4+1.3×0.4=10.65÷0.22= 0.125×1= 4.39÷0.1=

0.7×0.7= 0.3×1.21=

+2.42=

×4=

+2.7=

×4=

1.3.9 2.5

0.3÷10= 1.25×8=

5.7÷5.7=

0÷4.8=

77÷7.7=

12-3.8=

8.1-0.05= 16.73÷2.5=。8.53×0.99= 7.3÷0.5= 5.8÷0.29= 8.6×18+1.4=(8.6+1.4)×18= 0.13.5+7.5= 4.299×0.35= 0.051.23÷3= 0.368.5×100= 5.44.2×1000=

20.45÷0.15=

18×0.3= 1.20.49÷0.7=

0.04×25= 9.78253.73-17.49=

42.4+7.6=

0.36÷0.03= 0.080.01÷0.2=

8.8÷0.2=

0.96 0.75÷0.5= 0.70.08×1000=

1.6×0.5= 2.5 580÷290= 2.8×18= ×0.2=

÷0.1= ×0.8= ÷12=

÷10=

÷100=

÷0.1=

÷0.3=

÷1.7=

÷3.2=

+0.351=

÷0.01=

÷0.001=

7.5÷2.5=

÷6=

×5=

×6.7=

×4= 3.6 8.5 8.76 6.45 0.1

0.74×0.4=

7.5×3=

0×25.4=

4.8×0.4=

5.4+4.6×2.8=

9-3.2×0.8=(1.5+2.4)×0.2=

1.7+1.3×0.4= 3.6×23.6=

8.5÷0.5+0.6=

7.2÷0.8=

5.4÷0.6=

9.5÷0.1= 10÷2.5=

35÷0.05=

0.64÷0.4=

2.5÷0.5=

3.2×0.5= 0.21×0.3= 2.5-1.37= 5.5÷11= 0.7×5=

3.5× 1= 0.27×0.036= 1÷250= 6.64÷3.3=

1.8.2×0.7= 2.0.5×32= 3.3.2÷0.8= 9.4÷6=

5.0.8×0.92= 0.36÷0.03=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口算题

5.5×2= 4.8÷8= 5.5×2= 4×7.5×2.5= 2.4÷0.8= 4.98+0.62=(2.7-2.7)×3.5= 9.6÷4.8= 3-1.5×2= 2×3.1= 2.4×0.5= 0.125×8-0.1= 0.48÷6= 6.4-4= 8

0.6÷3+3= 0.91÷13= 3.25+0.75= 9.9-0.9÷0.1= 17×40= 100-63= 3.2+1.68= 0.5+0.5÷0.5= 50×0.8= 0.99÷33= 4.5×0.1= 6.41.3×7= 22.1×40÷10= 2.814-7.4= 1.920.4×0.8= 41.7-0.47= 52.5×3=

30.32×500= 0.6510-5.4= 43.5×200= 1.50.75÷15= 5.5 9.6÷4.8= 3 2×3.1= 2.4 0.125×8-0.1= 0.486.4-4= 0.6 0.91÷13= 3.25+0.75= 9.9-0.9÷0.1= 17100-63= 3.24.8÷8= 0.5+0.550×0.8=

÷4= ÷0.4= ×0.4= ÷0.04= ×0.2= -0.05= ÷0.25= +4.35= ÷20= -0.06= ×2= -1.5×2= ×0.5= ÷6= ÷3+3= ×40= +1.68= ÷0.5= 0.99÷33= 9

4×7.5×2.5= 4.5×0.1=

2.4÷0.8=(2.7-2.7)×3.5= 1.3×7= 2÷0.4= 2.1×40÷10= 2.8×0.4=

14-7.4= 1.92÷0.04= 0.4×0.8= 0.581.4×6= 6.44.98+0.62= 1.75-0.05= 2.53÷0.25= 0.320.65+4.35= 104÷20= 3.51.5-0.06= 0.755.5×2= 40.36+1.54= 1.01420÷35= 25135÷0.5= 0.5132.8+19= 5.21.6×0.4= 4.91÷5= 60.87-0.49= 3.543÷0.1= 2004.8÷0.3= 0.56÷28= 0.64÷0.8=

+0.26= ÷4= -0.47= ×3=

×500= -5.4= ×200= ÷15= ×0.25= ×99= ×12= ÷17= ÷1.3= ×0.7= ÷12= ×0.1= ×0.04= 0.96÷2=

0.36÷0.4= 0.72÷3.6=

3.6÷24= 0.8×1.1= 7.2+12.8= 46.7-3.8= 12.8÷4= 5.2÷13= 12.5÷5= 1.64÷41= 10÷20= 24÷15= 8.65×10= 0.35×0.6= 3.08×0.01= 4.95×1000= 6.9×0.1= 0.4×0.5=

2.4÷0.8= 10.8÷9= 9.6÷0.8= 0.108÷2= 4.95÷0.9= 9.65÷0.1= 0.325×100= 2.5×8=

0.56÷0.7= 0.125×4= 3.28×0.1= 3.9÷0.13= 7.2×0.1= 0.01×0.1= 0.25×0.4= 1.6÷0.8= 1÷2.5= 1.25×0.8= 3.2÷0.04= 0÷1.7= 0.22×102= 9.6÷0.8= 5×0.24= 4.5-0.05= 3.9÷0.13 16.5÷0.5= 5×0.12= 24×0.5= 4.8×0.5= 2.8+4.2= 0.84÷2.1=

3.8+5.6=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口算题

练习一

2.4×0.2= 0.96×10=

8.4÷0.1= 1.5×0.3=

2.55×0.4= 0.15×0.4= 0.42×1.01= 0.8×0.5= 0.75×8= 1÷0.2= 0.6÷10= 1÷0.25= 3.6÷0.3= 2.08÷0.1= 1.06×5= 2.51×104= 0÷1.69= 0.4×0.5= 1.7×3= 2.2×3= 7.6÷4= 0.85÷0.5= 0.25÷0.5= 0×3.7= 1.2×0.3= 9.9÷1.1= 0.25÷5= 1.5×0.6= 0.95÷9.5= 6.13÷100=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口算题

练习一

0÷1.5= 6.3÷2.1= 4.4×0.1= 4.2×0.8= 3.1×0.7= 0.5×0.2=

0.73×0.4= 1.5÷0.15= 4.4×0.1= 0.7×1= 7.4÷0.5= 0.72÷8=

0.65×0.6= 4.5÷0.3= 1.34×2= 1÷0.01= 3.4×0.6= 9.6÷1.6=

7.2×0.01= 11.2÷0.2= 0.15×0.4= 0.05×6=

4.2÷21=

6.28÷3.14=

1.25÷2.5= 二 解易方程

4/5x=20 2x-6=12

7x+7=14 3x+7=28

3x-7=26 9x-x=16

24x+x=50 6/7x-8=4

二、填空

1.一个数乘3,减去5,除以4,再加上8减去2,除以2,得5,这个数是()。

2.甲乙两个数的和是200.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一样大,甲数是 乙数是()。

练习三

一、比大小 在○里填上“〈”、“〉”或“=”。1÷0.2 ○0.6 8.2÷0.01○0.75÷0.3 13

2.3×0.9○2.3

9.32×1○9.32 0.8×0.5○0.75×8 6.3÷0.9○6.3

5.01÷1○5.01 7.5÷1.5○7.2÷0.6 S=8.2 a=0.01 h= a=0.75 h=8

s= s=7.4 h=0.5 a= 三 解方程

5-8x=4

7x+8=15 10-x=8

8x+9=17 9+6x=14 x+9x=4+7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口算题

15÷1.5=

2.5×0.4= 0.55÷11=

9.2÷2.3= 3.2×0.01=

0.55÷05= 0.5×0.4=

2.6÷1.3=

3.2×0.5=

4.2×0.8=

0.06×0.15=

3.1×0.7=

9.6÷6=

8×0.125= 5.1÷1.7=

3.4÷1.7=

3.6÷0.9=

1.5÷0.15=

6.3÷0.9=

4.4×0.1=

0.7×1=

8.4÷2.1= 3.2÷0.4=

7×0.09=

0.9÷0.45=

8.5÷0.5=

1.5×3=

2.5×0.04= 1.8×5=

4.5÷0.3= 3.4×0.6=

9.6÷1.6= 7.2×0.01=

3.6÷2=

0.1÷0.125= 4.2÷21=

1.25÷2.5=

6.28÷3.14=

7.2÷0.09= 0.36÷12= 6.25×8=

2.4×0.5=

0.27÷3=

0.01×0.1= 4.4×2.5=

0.72÷8= 0.37×20=

0.45÷0.5= 0.25×0.04=

8.4÷0.01=

0.05×0.6=

0.03×0.4=

0.7÷100=

11.2÷0.2= 6.28÷3.14=

8.1÷0.3=

1.25÷2.5=

1.2÷0.3=

练习二

0.5×0.2=

0.75×4=

22×0.02=

12.8÷0.4=

9.8×0.7=

7.4÷0.5=

0.32÷0.8=

5.5×0.3=

4.9÷0.01=

0.25×0.8=

2.7÷3=

0.8×1.25=

12.8÷0.4=

9.4÷0.2=

6.3÷21=

0.8×7.2=

练习三

一、在○里填上“〈”、“〉”或“=”。5.8平方米○58平方分米

1.2厘米○0.12分米5050千克○5.5吨 230000平方米○2.3公顷

6.5平方米○6平方米5平方分米 7千米75米○7.75千米

2.3×0.9○2.3

0.93×0.86○0.93 练习四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0.05×0.8=

7.5÷0.5÷2=

1.34×2=

8.4÷0.21= 0.91÷9.1=

0÷3.66= 7.2÷0.12=

0.8×25= 4×0.24+0.24=

2.5×4=

6.3÷0.5÷2=

1.8÷0.6÷0.3= 10÷2.5×4= 1.5+1.5×4=(1.5-0.5)×0.8=

1.25×32×2.5=

1÷4÷8÷0.25=

25.25×6.4×4÷0.64= 2.2×0.6÷2.2×0.6=

8.6×45+8.6×55=(9.2-9.2)÷0.39= 0.7×0.3÷0.7×0.3= 9.81×0.1+0.5×98.1+0.049×981=(1.25+1.25+1.25+1.25)×25×8= 4.5×4.5+4.5+4.5+4.5=

0.88÷0.4= 4.9÷0.01= 0.03×0.4= 12.8÷0.4= 0.25×0.04=

0.25×0.8= 8.4÷0.01=

2.7÷3= 4.4×2.5=

7.4÷0.5= 0.72÷8=

0.32÷0.8= 1.25÷2.5=

8.1÷0.3= 6 0.9÷0.45=

8.5÷0.5= 2.5×0.04= 1.25÷2.5=

1.5×3=

12.8÷0.4=

4.9÷0.01=

9.4÷0.2= 0.88÷0.4= 1.34×2= 0.03×0.4= 6.3÷21=

0.7÷100= 0.91÷9.1=

0÷3.66=

7.2÷0.12=

0.8×25= 8.4÷0.01=

2.7÷3= 3.5×200= 1.5-0.06= 0.75÷15= 5.5×2= 9.6÷4.8= 3-1.5×2= 0.03×0.4= 12.8÷0.4= 0.7÷100= 9.4÷0.2= 6.3÷21= 1.34×2=

(1.5-0.5)×0.8=

1.25×32×2.5=

1÷4÷8÷0.25=

25.25×6.4×4÷0.64= 8.4÷0.01=

2.7÷3=

(1.5-0.5)×0.8=

1.25×32×2.5=

1÷4÷8÷0.25=

25.25×6.4×4÷0.64= 46.25×8=

0.75×4= 2.4×0.5=

22×0.02= 0.27÷3=

12.8÷0.4=

1.25÷2.5= 0.9÷0.45=

4.9÷0.01=

0.88÷0.4=

0.05×0.6=

0.03×0.4=

46.25×8=

2.4×0.5=

(1.5-0.5)×0.8= 7.2÷0.12=

4×0.24+0.24= 4.4×2.5=

0.72÷8=

0.36÷12=

6.25×8=

1.25÷2.5=

6.28÷3.14=

0.25×0.04=

8.4÷0.01=

8.1÷0.3=

8.5÷0.5=

9.4÷0.2=

1.34×2=

0.8×1.25= 12.8÷0.4=

0.75×4=

22×0.02=

1.25×32×2.5=

0.8×25=

2.5×4=

7.4÷0.5= 0.32÷0.8= 0.5×0.2= 0.75×4= 8.1÷0.3= 1.25÷2.5= 0.25×0.8=

2.7÷3=

0.72÷8=

0.32÷0.8= 1.25÷2.5=

8.1÷0.3= 4.4×2.5=

7.4÷0.5= 0.75÷15= 5.5×2= 1÷4÷8÷0.25=

25.25×6.4×4÷0.64= 9.6÷4.8= 36.25×8=

(1.5-0.5)×0.8= 1.25÷2.5=

0.25÷0.5= 0.15×0.4= 0.91÷9.1=

7.2÷0.12=

7.2×0.01=

0.1÷0.125=

0.36+1.54= 1.01 420÷35= 25135÷0.5= 0.512.1×40÷10= 2.814-7.4= 1.920.4×0.8= 48.53×0.99 = 7.35.8×0.29= 5.86.2×0.03= 0.1259.9×2.5×0.4= 9

-1.5×2= 0.75×4=

1.25×32×2.5=

8.1÷0.3= 0.25÷5= 0.05×6= 0.7÷100=

0÷3.66=

0.8×25=

3.6÷2= 11.2÷0.2= ×99= ×12= ÷17= ×0.4= ÷0.04= ×0.2= ×5= ×2.9=

×0.125= ×0.18=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7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篇8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三、设计理念

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誦课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六、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八、教后反思

1.紧抓训练主线。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2.重视学生个性培养。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上一篇:中职毕业生评语下一篇:诫子书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