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共7篇)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篇1

一、前言

大数据是近年来出现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热门关键词。关于大数据,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却有两个观点能够诠释大数据的本质。第一个观点来自于Gartner公司的Merv Adrian在2011年第一季度刊登在Teradata Magazine上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数据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1]。另一个观点来自于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1年6月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报告中提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2]。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对由多种类型数据构成的数据集体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取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同样大数据的威力强烈地冲击着教育系统,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

智慧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教育

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大数据定义与特征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资料,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研究机构 Gartner[3]认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的定义: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无论哪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的产品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大数据只是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4V+1C。4V包含了四个层面:第一,即 Volume(大容量),海量数据,规模庞大,已跃升到 PB 级别;第二,Velocity(高速度),实时处理,处理速度快,涉及感知、传输、决策、控制开放式循环的大数据,数据实时处理有着极高要求,通过传统数据库查询方式得到的“当前结果”可能已没有价值,这也是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本质上的不同;第三,Variety(多样性),数据类型繁多:网络日志、视频、地理位置信息、图片等都是大数据;第四,Veracity(低密度),数据价值大,但价值密度低。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深度复杂分析;“1C”即 Complexity,是通过数据库处理持久存储的数据不再适用于大数据处理,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满足异构数据统一接入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4]。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智慧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研究的现状,我主要通过借助中国知网提供的论文发表数据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并在检索条件中选择“主题”检索,输入“大数据”并含“教育”,截止到 2014年4月17日共检索出303 条结果与之相关,通过手工筛选,把会议报道等无关信息剔除掉,剩余160篇文章。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国外相比,国内起步稍晚,还未形成整体力量。虽然2009年开始,大数据就成为了流行词汇,但是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近3年才出现的。国内最早的研究是从2012年开始的,相关论文只有5篇。但是2012年大数据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也直接影响到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王震一[5]提出:今天的大数据就像当年发明显微镜一样,人们从庞杂的海量数据中找到了前所未知的事物。正确面对这些关系复杂、形式多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教育数据,形成一套涵盖业务、技术和 IT 基础架构的全面解决方案来处理存储、管理和分析教育大数据,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杨满福和焦建利[6]提出“大数据加速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生产力转化”,从产学研结合的意义上说,借助大数据,教学研究与教学产品的改善与创新更紧密地联结起来,理想的状态是教学研究的价值在教学产品的优化上快速得到体现,最终教学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不利局面将能得到改变,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就能在一个全球化境域下提高教学的生产力。

刘雍潜和杨现民[7]提出“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应该以数据为基础,准确把握区域教育发展动态,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等四个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至今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领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2013年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2014 年 3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4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强对动态监测、决策应用、教育预测等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基础数据在全国的共享[8]。可见,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程序中,相信大数据将很快被推广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这是当前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国外研究现状

2012年3月底,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白宫将投入2亿美金的研发费用来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环境、生物医药、教育和国家安全领域,同时,明确地表示将主要用来鼓励在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等方面的技术研发,这直接刺激了全世界对“大数据”的关注[9]。此外,大数据还上过《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封面。2012年,美国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对美国国内大数据教育应用领域和案例,以及应用实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国外关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主要分布在近三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个性化教育、教育方式的改善、学习策略探讨、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数据驱动以及对图书馆建设、对教与学需求、评价方法的影响等方面。可见,虽然大数据在国外出现较早也备受重视,但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仍不够深入,正如 Anthony G.Picciano[10]教授所说: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虽然大数据的存在被证明是该被重视的,但大数据并不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只是给人们提供了拟定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时的一部分决策参考。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大数据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内容不够广泛也不够有深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力度,希望能够推动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理论阶段,不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具体的应用理论还不够成熟,实践研究方面涉及的案例比较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后会各得其所。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有人预言,大数据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个新时代,通过大数据来促进教育,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参考文献

[1]Merv Adrian.Big Data:it’s going mainstream and it’s your next opportunity[J].Teradata Magazine, 2011,(1):3-5.

[2]Manyika J, Chui M, Brown B, et al.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R].USA: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1.

[3]大数据[OL].

[4]大数据时代的特点[OL]. [5]王震一.教育离“信息化”到底还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2):25-26.[6]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 大数据 大变革—edX 首门 慕课 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14(06);

[7]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电化教育研究,2014(05);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非概率抽样,社会网络,大数据

一、研究意义

传统的社会网络主要存在于人群中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宗教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性的联系,这些或强或弱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有些社会网络是开放的,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对于亲缘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甚至可以通过直接的问卷调查进行;但有些网络是封闭的,从外部很难进入,对这些网络的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比较困难,比如一些特殊人群的圈子、宗教网络或者政治性群体。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型网络带来了社会网络的极度膨胀和蔓延,大量虚拟的社会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被称为“网友”的社会群体逐渐成为新的社会网络研究对象。人们的群体认知和社会交往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社会群体的规模、结构、关联和复杂性都大大加强。

同时,2012 年以来,人们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数据时代是否还需要抽样。有学者建议使用行政记录或相关的基础数据的完全统计分析来取代抽样调查。就社会群体而言,群体大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同样具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于社会网络的边界属性和区隔特征所决定的,大多数社会网络的成员之间有着相似的群体特征,而与外部个体有着显著的区隔。比如宗教团体成员之间的互信关系、艾滋病患者之间的“同病相怜”关系等,都无法通过简单的大数据关系实现统计分析和推断。因此,抽样调查就显得比较重要。

由于社会网络的现实性及其成员之间的特殊关联,利用现有的随机抽样的方法几乎无法完成调查和统计分析,一是因为无法得到一个社会网络成员的抽样框,其成员的花名册通常是保密的或者不可知的;二是因为即使有抽样框,对这些特殊群体的访问也是无法实现的;三是一些社会网络人群对面向社会现实的抽样调查有着天然的抗拒和排斥心理。

然而由于研究或实践的需要,有时需要对网络人群的相关情况进行估计,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一些非概率抽样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情况中。

本文回顾了可应用于网络人群抽样的非概率抽样方法。

二、利用非概率抽样方法对社会网络人群抽样的研究现状

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非概率抽样方法对隐藏人群抽样的研究还比较少,无论研究的程度和宽度均与国外学者有较大差距。

国外学者对社交网络人群的的抽样研究做了许多细致而有效的工作,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对抽样方法的理论研究。Goodman(1961)①详细地介绍了S阶段K推荐滚雪球抽样的定义,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抽样样本对总体的一些特征做出推断,例如以S=K=1 的情形为例,对如何表示总体中相互推荐的关系数目进行了详细论证,他指出,在对隐藏人群进行抽样时,滚雪球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更具效率。Salganik(2006)②对同伴驱动抽样的设计效应和抽样规模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现在使用同伴驱动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容量是简单随机抽样下的2 倍。Heckathorn(2007)③提出在假设合理的情况下,同伴驱动抽样能够对总体作出渐进无偏估计。

2.结合具体案例,对抽样方法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Malekinejad等人(2008)④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如果设计合理,同伴驱动抽样在被应用到高危人群抽样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Wejnert(2009)⑤论证了在使用真实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同伴驱动抽样是能够给出有效的估计的。Sadler等(2010)⑥讨论了滚雪球抽样在招募隐藏人群时的优缺点,认为在使用滚雪球抽样时,应当十分慎重。Johnston等(2010)⑦讨论了在实际应用同伴驱动抽样时所面对的优缺点。Perez等(2011)⑧利用实际数据证明了,在恰当的使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后,对少数人群的抽样节省而高效。Korf(2012)⑨利用数据再次验证了同伴驱动抽样比随机抽样在面对隐藏人群时更为有效。

3. 对不同抽样方法的比较研究。Heckathorn(1997)⑩比较了滚雪球抽样和同伴推动抽样的不同点,他指出,同伴推动抽样利用二次激励提高了抽样者推动和控制的效率并减少了花费。Salganik和Heckathorn(2004)11在比较了目标抽样和时间空间抽样在对隐藏人群的估计偏差方面的不足后,提出了同伴驱动抽样通过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结构的信息,能够更好的对总体作出相应估计,并给出了相应数学推导。Magnani等(2005)12在研究如何对隐藏人群抽样时,比较了滚雪球抽样、目标抽样、时间空间抽样以及同伴驱动抽样等抽样方法的优劣。Semaan(2010)13从目的、应用、调查过程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对时间空间抽样和同伴推动抽样做了对比。Kral等(2010)14以招募美国旧金山的吸毒者为例,比较了同伴驱动抽样和目标抽样的效果。他发现,两种方法各具优势,综合两种方法也许是更好的抽样方法。

4. 将抽样方法应用于各种领域中的横向研究。Baltar等(2011)15在利用脸谱来研究移民时, 借助了滚雪球抽样。Illenberger(2013)16利用滚雪球抽样设计来从已有数据中估计拓普网络的特性。

三、应用到社交网络平台的思考

从已有的研究看,由于隐藏人群的比例较小且常常难以接触,常规的抽样方法难以有效实施,学者们普遍认为滚雪球抽样以及同伴驱动抽样是较好的抽样方法,这是因为上述方法借助了人际网络,提高了调查效率。

对网络人群的抽样方法研究集中在滚雪球抽样和同伴驱动抽样上,二者的区别在于同伴驱动抽样加入了二次激励机制。已有学者借助滚雪球抽样在虚拟网络中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抽样。结合上述两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当需要在线上发起一项调查时,同伴驱动抽样可能将是一种较好的调查方式,而如果想要对社交网络中某一群体的特征做研究,考虑到网友之间的推荐关系可由已存在的“好友”关系所替代,借助网络技术就能达到搜集数据的目的,滚雪球抽样和同伴驱动抽样的效果是基本相同的。

四、小结

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量巨大。在这个时代,人们能够从几乎任何数据中获得可转换为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有价值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会展现出其前所未有的能量,因此,获取信息尤其是有价值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对于处于社会网络结构的人们(尤其是特殊群体)而言,他们身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何有效的从他们身上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对于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人们而言,由于无法获取抽样框等原因,在利用传统的概率抽样方法时,很难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滚雪球抽样、同伴驱动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方法,即在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结构的特点之上,完成对目标群体的抽样,特别的,在面对社交网络时,应当注意利用其已存在并可被识别的“网友”关系。

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范围经济;综述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05-01

一、范围经济概念的界定

关于范围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一概念是由潘扎尔和威利格(1975)年率先提出的。范围经济指当生产部门从专注生产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系列产品时,平均成本下降这一趋势。

范围经济是建立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之上、与多元化经营相关联的概念。并指出范围经济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David J.Teese,1980)

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内的生产或营销过程中来生产或销售多生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范围经济的实现可以从生产和批发经销两个层面考虑。(艾尔弗雷德·钱德勒,1999)

假如两个经营部门分配到的投入要素等量时,那么范围经济产生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大于两个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达到的产量之时。(Robert S.Pendyck,2000)

范围经济指当一个经营单位以同一种资源(或等量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纬度的扩大(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长(或成本节省,或利润上升)。范围经济可以“使单个企业以相同的资源生产的两种产品比两个单独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更多。”(平新乔,2001)

范围经济不仅指一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支出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同时范围经济需要引入时空概念,区分厂商范围经济和时空范围经济。(周天勇,2005)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平狄克鲁宾菲尔德,2006)

范围经济包含外部范围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指通过企业间的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内部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商单独生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叶华光,2008)

综合上述观点,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概念的解释存在一些的分歧,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即第一,经营单位必须生产至少两种产品;第二,由于至少生产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或平均成本因为此而降低。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

潘扎尔和威利格(1981)认为,范围经济来自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即一种要素投入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他系列产品的生产也有帮助。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于“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包括管理上和技术上的诀窍。范围经济来自于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营销、购买的经济性以及研究和开发的经济性。

范围经济来源于投入要素的多重使用性、品牌效应和营销网络以及效率管理覆盖面的扩大。(臧旭恒,1997)

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机器设备的通用性、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多重实用性、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外溢效应以及声誉效应。(王俊豪,2000)

范围经济来源于共享行为和竞争优势的转移。(孙尚范、王大树,2002)

虽然学术界对范围经济的形成机理解释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不同业务间对经营单位可共享剩余资源或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剩余资源或者闲置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外在的经济效应。如分配与服务系统、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商标、剩余的生产能力、技术知识等。

三、范围经济应用研究

现实中,范围经济已成功的应用于行业技术结构呈发散型的工业企业中,例如电器、化工业等。发散型的技术结构使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同时,形成多种兼、副系列产品,从而有可形成范围经济。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研究饭店集团的成长过程出发,研究饭店是否应该发展发展范围经济。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饭店集团以追求范围经济而实施的围绕核心能力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时饭店集团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如牟红认为饭店集团趋向于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形成范围经济(牟红,2002);另一种观点不赞成饭店发展范围经济。由于饭店业具有产业链短、核心资产专业性强等特点,不适合进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邹统钎,2003)

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应用研究只要集中在某个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特别是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经验研究。Meador Ryan 和Schellhorn(1998)通过对美国寿险企业的研究,认为保险业和银行业存在范围经济。另一些学者如Yuengert(1993)、Grace和Timme(1992)通过研究表明银行业和保险业不存在范围经济。国内学者如刘宗华、邹新月(2004)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杜莉、王峰(2002)的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显着的范围经济,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几都存在范围不经济。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行业不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及客观存在的原因,使得结论不尽相同。并且以上研究都只是对某些行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经验检验,今后在研究范围经济时应不断深化,才能发挥范围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天勇.重新定义范围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关于包装设计的文献综述 篇4

结构和应用材料对于影集来说至关重要,影集的结构设计是影集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是影集包装的物质基础。首先要了解包装结构设计中包含了哪些力学基本原理,包装材料的设计应用,以及结构与材料的相互关系。

包装设计的目的是依循相关的营销背景以及一个品牌的战略目标而定。无论包装设计是服务于新产品还是现有产品,其基本目的就是促进销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快速清楚地传达该品牌和产品的本质特征。在影集本身和包装的设计中利用材料的特性来显示个性影集的特色,使材料、结构与影集的内在属性得到了充分的结合,认识现代包装设计发展动态与趋势。这就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明白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包材料综合搭配,实现现代包装设计策略,达到让消费者有购买欲望。

主体

一、包装结构设计中力学基本原理

容器的力学性质不仅与结构有关,而且还与材料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差,所以必须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是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一般通过拉伸与压缩实验来进行测试。

(一)材料拉伸力学性能

当结构设计时,一般要求受力材料在弹性范围内。但当冲压加工等生产工程中则应利用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

(二)结构的刚度问题

在包装结构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的刚度问题,包装容器如纸箱、纸盒、塑料容器等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刚度,即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这样才能较好地保护好产品和结构本身。一般来说,提供构件刚度的方法有:选择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提高材料厚度与抗弯截面模量在结构上增加加强筋。

(三)结构的稳定性

当细长杆件或薄壁结构受到压力作用时,即受到的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也会由于失去平衡而突然快速变形,甚至破坏,这种现象叫作失稳。

二、包装材料的设计应用

现代包装所实用的材料是十分广泛的,包装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则通常是以科学性、经济性、适用性为基本原则的。目前最常用到的包装材料包括有四大类:纸材、塑料、金属和玻璃。纸包装材料基本分为纸、纸板瓦楞纸三大类。

三、结构与材料的关系

结构与材料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特殊的结构可以提供、改善材料的韧性与强度;另一方面,特殊的材料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与不适合的结构设计。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反之,材料会制约工艺制作,工艺制作又会对设计产生限定性。在设计产品包装与其它涉及结构的设计中,材料与结构的关系是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与材质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联系性,从设计到材料、从材料到设计的思维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材质和包装的融合中,设计师个人的情感和鲜明的风格往往烙印在材质上。可见,材质是包装的延伸,是包装的升华。

四、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策略

包装的促销作用所针对的对象是消费者,因此包装设计就要依据消费者的审美、喜好、消费习惯来进行定位设计。作为包装设计人员不了解消费心理,工作就会陷于盲目,从而影响到产品销售。消费心理特征是讲求实惠的心理,追求审美的心理,追求流行时尚的心里,追求名牌的心理,从众的心理,喜新厌旧的心理;现代包装设计的策略有等级化包装策略,便利性包装策略,配套行包装策略,随附赠品的包装策略,更新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企业协作的包装策略,绿色包装策略。

五、包装材料综合搭配

一种就是根据材料设计包装结构,另一种就是先设计包装造型,然后根据造型寻找材料。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将材料转变成包装结构,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设计风格,但材料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只有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巧妙地把材质特性注入到设计中去,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为产品服务,使产品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表达。搭配并不是简单地将几种材质拼凑在一起,而是以整体的审美眼光,来调整种类、质地、肌理、光泽等不同风格,将材质的潜在性能和自身的材质风格发挥到最佳状态,把材质风格与包装的整体形式融为一体,从而给人们留下不同的风格印象。例如将食品、干花、香皂、纸牌、雪茄这些普通常见的物品,统统装进原木质地的盒子中,配以精美的花饰和精致的卡扣,使包装不再平常普通,赋予其高贵的气质。质朴的材料在运用时如果精心打造,配饰讲究,完全可以脱胎换骨展现出新的面貌和别样的气质。可见,准确而充分地利用材质和再造材料的肌理,使其与整体风格呼应,用最贴切的材质表现再造语言与包装的和谐统一,是包装材质与结构设计成败的关键。

六、现代包装设计发展动态与趋势

(一)当代包装设计——生态环保包装

生态材料生产包装是指产品包装设计,应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回收再利用最高,即经济又利于生态平衡。生态环保包装的特征和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传递生态环保信息,生态环保心理感应,生态环保形象的标识。

(二)动态包装设计的价值

动态包装就是一个“变”字为主轴,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意义在于:包装与包装之间、包装与产品之间、包装与生产商之间、包装与消费者之间、包装与环境之间,互动起来。动态包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包装结构和材料关系到产品包装能否在产品保护和运输中有效发挥作业,进而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包装结构和包装材料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工作。要选用哪种结构和哪种材料,有时要取决于市场上的现有资源,有时则会借鉴新技术和新发明。无论是哪种情况,包装设计的基础都是由各种结构设计因素决定的。

总结

在消费者心目中,包装就是产品。对影集来说,影集的实体结构就是该产品的视觉标物。包装设计师只有了解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使材料、结构与影集的内在属性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并且顺应包装的发展趋势,使包装也有互动,进而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满意程度。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环保,环保包装也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应用最少的材料,制作出吸引消费者,并且达到环保要求的影集,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影集。

参考文献

关于卡夫卡城堡的文献综述 篇5

引言:

弗朗茨.卡夫卡,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德语作家,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一切活动都与犹太民族和欧洲各种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创作了三篇长篇小说,即《美国》《审判》《城堡》,但都是未尽之作,《城堡》是这三部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因此对于《城堡》的研究数不胜数,且不同人都从中解读出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虽五花八门,从细节看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存在,本文就是对近年来的观点看法进行整体的梳理概括。

《城堡》写于1922年,没有结局,整部小说充斥着神秘荒诞的基调,既不是对现实世界做出寓言式的解释,也不是对梦境的虚幻描写,作者采取非现实,超现实的形式,通过离奇古怪,逻辑混乱的情节,塑造了城堡这样一个既吸引人探寻,又难以接近的独特意向。1.首先,从主体来看,大多数的理论文献都离不开对于“城堡”这一指向意味的探讨,城堡的寓意究竟是什么。

其中最有代表和最有影响的是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的观点,他将卡夫卡的作品看作是宗教式的神谕。他认为,城堡就是“上帝恩宠的象征”。“《城堡》是一部无限制的一神论的长篇小说,在一神论的旗帜下约伯也曾将中间层撒旦拒之门外,在此旗帜下还有,‘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没有任何恶的上帝,尽管预言家关于上帝之不可理解的那句话‘我的道路不是你们的道路’,有时侯,尤其在今天这样糟糕的时代是有效的;为此卡夫卡会乐意地罗列大量例子。”1人类自以为可以控制一切,是神来 1 布洛德.卡夫卡传 [M].叶廷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的操手,但总在事情行进的过程中遭到莫名的逆转和不合理的待遇,所以将其归结为与上帝至高无上权利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非真实存在,却笼罩着不容置疑的幻影,以上帝的视角来释疑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存在似乎并不得体,然而再也找不出比这更能让人信服带有神秘色彩的理由。布洛徳同样的作为一名犹太作家,对于卡夫卡在《城堡》中所展现的与犹太民族的隐秘而又深刻的关系感同身受,“卡夫卡一生经历了一次大战前后的两次排犹浪潮和扰太人不受法律保护以及被隔离被屠杀的灾难。这冲沉重的民族失落感,在他的书信、寓言、小说中都可以寻到。”2

就像文章主人公K在城堡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外乡人的位置上一样,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卡夫卡,接受的是德国文化,而又生活在布拉格,这种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异乡,他们的一生都未追求到主人的地位,甚至被人排斥,诟病。孤独与不解伴随了这个难以融入的外乡人,卡夫卡就像k一般,永远都在追求犹太人家园的归属。

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就代表上帝。加缪(Albert Camus)说,“卡夫卡同他的上帝争执道德上的伟大、启示、善与一致性——但只是为了更热切地投入他的怀抱。荒诞被认识了并被承认了,人只有听其自然,我们从这一刹那知道,它不再是荒诞了。”3

也有一部分认为城堡象征着一个巨大的官僚机器,正是映射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在城堡下的村民是麻木的被统治者,与城堡的主 2 迷惑的城堡“—论卡夫卡“异化世界的根源”曹素华

叶廷芳.论卡夫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人,从未露面的伯爵形成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更可怕的是那些在已有制度里出生并且成长起来的村民,制度的一切不合理性恰恰构成了它的合理。面对这至高无上的权威,村民以麻木的方式保持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恐惧和世代相传的小心翼翼。而K的来到,使其制度的不合理性得到了呈现,K作为一名外来者,既默默承受着城堡中固有的制度,又适时的将原本的习惯与现状形成矛盾冲突,利剑般切入城堡看起来严密实则漏洞百出的规则中,造成强烈的对比,让居民的体验呈现制度的专横,水珠呈现全部的海水。更有甚者将城堡与作者所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认为这恰恰是对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摇摇欲坠的哈布折堡王朝统治拍时代,的真实写照,那种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在帝国行将崩溃的时候也得到了恶性发展。社会分工变的不合理,秩序更加的杂乱无章,无数底层的小人物只能在统治阶层残酷的剥削中艰难求生,在小说中则体现为城堡的统治力量高居于成千上万的小人物之上,操纵着他们的命运,随心所欲地践踏他们,成为一股巨大恐怖的罪恶力量。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残雪1999年出版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大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在这位独立特行的女作家的笔下,城堡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种虚无,一个抽象的所在,一个影,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奇怪的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且主宰着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它那纯粹的、不可逆转的意志。K对自己的一切都是怀疑的、没有把握的,唯独对城堡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4(残雪,1999:192)原来,城褒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理想之光,并且,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这是对城堡寓意阐释的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对待问题的角度很奇特新颖。

2.从女性视角来观察《城堡》中女性人物的形象

《城堡》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由此对她们展开的全面解读的论文也不在少数,经典的人物形象有弗里达,加德纳,奥尔加,佩瑟,阿玛莉亚等,这些人物又被人分成了尊崇官僚阶层和反叛官僚阶层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诸如弗里达,加德纳,奥尔加,佩瑟等人就是屈服于官僚淫威的最佳例证,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权为主导统治的社会中对自身缺乏足够认知、对强大的官僚机构矢志不渝的信奉,以及对自身附属地位的服从,他们以肉体与上层统治者发生关系为荣,甚至用一生去回味那为数不多的“召兴”,缺乏自我意识、以男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作为自己处事原则和标准的典型。而唯一具有反抗意识的阿玛莉亚在文章中虽出现次数不多,但篇幅够长,她在最初也对爱情以及城堡中的世界心生向往,并不抵制,然而当索尔蒂尼派人给阿玛莉娅送来一封措辞极其淫秽的信,要求她立刻去他所在的宾馆找他。阿玛莉娅很愤怒,把信撕碎,把碎片扔在送信人脸上。“梦想中的美丽爱情被丑陋的现实击碎,当阿玛莉娅面对男权社会向女性提出的赤裸裸的挑衅时,她勇敢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一丑陋行径的反抗和斗争。尽管,为此,她和全家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至少,阿玛莉娅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勇敢地以 4 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女性的主体地位处理自身和男权中心社会中男人的关系,用她无言的力量给这个社会以沉重一击。”5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者在女性解读中都提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一理念,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 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遁着同样的路径发展。”6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意识观念,在经历时间的打磨与积淀后,渐渐的就成为了一种不可名状的隐藏于深处的意识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处事方式,但受其影响的人群被控制在这只隐形的手掌下却毫无察觉,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理所应当的集体的“共识”,而不会去反思做法的对与错。在根深蒂固的男人与女人“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7的蛊惑下,女性走不出男性对她们的控制和自己思维定势的桎梏。

可以说城堡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引人探寻,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剖析出极具价值的线索,卡夫卡以他那象征性的隐喻和寓言式的传达方式,将人生编织成一个个“怪诞的梦”,给“城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正是这层神秘与荒诞,勾起了人们心中渴求真相的欲望,人物,意象的复杂多样性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那如歌泣血的对现实官僚社会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 是沉沦 还是反抗——《城堡》中的女性解读 俞涓涓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谢晓健等译 ,《荣格文集第 九卷·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年张爱玲 著.金宏达,于青编.色·戒.选自张爱玲文集第一 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年 7 月 提点着我们不断反思这个逐渐异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是沉沦 还是反抗——《城堡》中的女性解读 俞涓涓(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2】梦幻中的现实一浅谈卡夫卡和他的:《_城堡》 尹岳斌 【3】浅析《城堡》中“女性拯救”的原型解构 高敏 郑州大学文学院

【4】迷惑的城堡“—论卡夫卡“异化世界”的根源”

曹素华 【5】卡夫卡的双重性格——城堡中K和阿玛利亚的反抗与沉默 文海林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6】《卡夫卡和K》 余华

【7】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

曾艳兵(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 天津 300073)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文献的综述 篇6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要学习化学,首先要掌握化学实验,本文对《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第10期的化学实验的文献进行综述,这些文献主要是对中学化学有关的实验设计、改进、探究的研究。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 文献综述

一、改进型实验

在这类文献中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的实验研究占大多数,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实验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现象不明显、缺少说服力;实验难度过大不易成功、步骤繁琐;用量过多、造成污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就产生了关于实验改进相关的论文。在《化学教学》2011年第9、第10期中,贾同全,余方喜、殷莉莉、姚立新,王美志,刘永霜等学者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刘永霜学者对几个初三化学实验进行了改进,在蜡烛燃烧实验中通过在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的方式解决了蜡烛燃烧生成的CO2气体鉴定受Ca(OH)2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影响的问题,并通过用酒精灯帽盖灭蜡烛的方式聚集白烟解决了点燃“白烟”的问题;在硫燃烧的实验中通过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还有对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微量化设计进行改进,如贾同全在对溴苯制取装置的新设计中采用了了微量化设计,不仅节约了试剂,而且现象明显;另外,刘永霜学者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中,通过在密闭空间内运用少量的试剂完成了微量化实验。实验都是全封闭式设计,避免有毒物质泄漏,体现“低碳、环保、绿色”的实验设计理念。余方喜、殷莉莉、姚立新等学者在合成氨演示实验的改进中充分考虑了催化剂、H2和N2的比例、以及微量NH3的检验确保实验的成功,为了确保实验安全,点燃H2之前检查H2的纯度;通过调节齐普发生器控制H2和N2的比例;通过干燥防止少量的氨气被溶解等都使反应更易成功,现象更加明显。

另外,王美志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乙醛的判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不直观进行了实验改进,通过空白、大小试管的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并以 K2MnO4碱性溶液检验乙醛褪色和无水 CuSO4白色粉末检验水变蓝的现象充分证明了乙醇在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是乙醛和水,现象明显,说服力更强,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更严密的思维品质。

二、探究型实验

新课程将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而这样的改革也为相应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2011年第9、第10期中有学者对化学实验进行了探究,如苗伊鸣、杜淑贤,吴孙富,杨海丽等学者。有学者对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催化速率进行了探究,选取了Fe 粉、MnO2、Fe2O3、CuO、MnSO4、S 粉、ZnSO4、CoCl2、NiSO4、土豆、瓷片、活性炭,生姜,香烟灰等作为催化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最后得出MnO2的确是催化效率最高的催化剂,最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但在缺乏催化剂的时候,土豆、生姜与香烟灰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的结论。对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推测产物,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验证钠先在空气中燃烧、然后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及钠在纯净的二氧化碳中燃烧的产物。有学者从实验和理论方面深入探究了试剂浓度与用量的关系对产物的影响,如吴孙富、李永平学者对铜氨络合物晶体制备实验进行了探究,发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不符及表述不完整的地方,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分析得出制备铜氨络合物晶体宜用饱和的CuSO4溶液、浓氨水和无乙醇,且制得的蓝色晶体不是纯净的[Cu(NH3)4]SO4·H2O是 [Cu(NH3)4]SO4·H2O与[Cu(NH3)4](OH)2·nH2O的混合物的结论,并对教材上表述不准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另外有对高考试卷中的实验试题的真实性进行了探究,如刘怀乐学者在对一道实验试题U 形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进行了再思考,提出来一些补充知识,分析了不可以否定 b 管中发生了显著的析氢腐蚀、NH4Cl 溶液的酸性能不能加快生铁发生吸氧腐蚀的速度、实验之初 U 形管内墨水柱何以呈现左低右高的“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根据此实验的明显现象提出建议将这个实验增补成“金属腐蚀”的教学演示实验。

三、创新型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创新,注重创新,这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第9、第10期中,董金水学者对化学实验进行了创新,利用DIS色度计传感技术绘制曲线,根据Fe3+与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 Fe(SCN)3。Fe(SCN)3可以吸收蓝色光,Fe(SCN)3的浓度越高,溶液的颜色越深,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即透光率越低,故可以通过比较颜色的深浅来测定有色物质的含量从而测定黑木耳中铁元素的含量,这样的方法叫比色分析法。DIS 实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可靠、准确获得实验数据等特点,减少烦琐的数据处理。从而感受现代传感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方便。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手段,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相关实验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具备的技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于层次教学法的文献综述 篇7

摘 要 本文通过解读文献,对层次教学法相关研究进行了解与分析。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层次教学法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由于不适应学习内容难度问题而影响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 层次教学法 体育教学

一、基于教育理论的层次教学法研究综述

黄力颖(2013)在《西方层次教育方法的借鉴与应用》中说道:层次教学方法在创立之后被西方教育学家迅速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其卓越的功效也使其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层次法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期探索阶段,得到社会重视并形式多样化;第二阶段,开始衰落,这个时期主要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全世界的教育都走向了低谷;第三阶段,重新发展,战后的世界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绝后,层次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被重用;第四阶段,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于人普遍素质的提高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择优培育的理念被全面教育的思想给逐步替代,层次教学方法在这个阶段进入了发展的腾飞阶段。

朱莉·申菲(2010)提出:层次教学法是未来教育领域的最优教学方法之一,应该被大力推广使用。其含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员分为几个层次,再制定每个层次对应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后定期重复这个程序。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使每个学员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也可以让学员学到最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汤姆斯在《美国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一文中提到:在美国,层次教学方法最早出现在1870年左右,由美国著名的教学家哈里斯创立,实验地点是在圣路易州,其原型是“活动分团制度”,前内容是教师首先通过测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A、B、C三等,在教学过程中档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好的A和B等的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对C等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打牢基础,完成后再进行下个教学内容,如此循环。

二、体育教学中的层次教学法研究综述

阎姗姗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做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示: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协调一致,可以缓解个体差异所造成的体育课程教学困扰。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

葛花儿(2010)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高校羽毛球公选课的现状调查研究》中说道: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发展普及程度仅次于乒乓球,在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中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是目前选课率最高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气氛很好,有很好的学习基础,通过羽毛球公选课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但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就是因为学员个体情况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从而使一部分没有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不利于羽毛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乔洋(2012)发表《高校大学生群体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进研究》一文中提到:通过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教学进度的统一,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很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使用的过程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要求全面推行层次教学方法,要逐步从点到面的进行。

赵文(2013)发表《我国层次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研究》,在文中他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实地访谈法调查了全国64所高校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发现层次教学方法因为很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我国教育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和老师的个人期望,从而全面的发展了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我国高校中被大量的采用,有90%以上的被调查高校表示使用过并会继续使用层次教学方法,其中使用最集中的课堂是:微积分课堂和体育公选课堂。原因是因为,这两类課程都有着重基础,差异大的特点,使用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外的研究中偏重于对层次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而国内则偏重于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其对于某个具体项目或者某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因而验证层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仍需通过教学实验进行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力颖.西方层次教育方法的借鉴与应用[J].中国教育周刊.2013(7).

[2] 朱莉·申菲.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发展[J].现代教学.2010(12).

[3] 汤姆斯.美国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J].美国教育.2013(6).

[4] 葛花儿.高校羽毛球公选课的现状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5] 阎姗姗.我国高校层次教学法的使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6] 乔洋.高校大学生群体层次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进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校报.2012(6).

上一篇:期中考试总结30字下一篇:总结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