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王维(精选5篇)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指风声,结合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展开想象,多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诗人运用语言的独到,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历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设计还巧妙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做,凸显了主题,突出了这类古诗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进一步拓展阅读此类古诗的兴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释义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开銮执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独_______ 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兄弟”指的是_______ “一人” 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王维】推荐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09-0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笔记07-0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10-0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1-2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01-31
重阳节九月九日名言09-26
九月九日重阳节简短独特祝福语10-30
重阳节古诗《九日登高》06-11
《九日登高》全诗赏析02-08
《折桂令·九日》原文翻译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