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方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改革新方案(精选10篇)

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1

学术型高考[官方]教育部将促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型

针对两种模式的高考,鲁昕称:‚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教育部将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我们成立了联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鲁昕说。

[学校]赞同高考分流,呼吁重视技能型学生

对于这项改革,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董事长、校长李光宇表示赞同。他说,现在的高校多数是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对技能教学重视不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大学培养人才,应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不应该把技能类的学校列为二流三流学校。‚反对一考定终身‛,在李光宇看来,高考不妨实行‚国考+校考‛,国考可以少考几门多考几次,取最高分;校考主要指自主招生,根据不同的学校特定专业招生。昨天,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语文老师、河南省名师陈敦贤在受访时表示,现行的高考制度对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很公平,但对技能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比较认可两种人才两类模式高考。一名郑州市某重点中学的老师称,高考改革应该实行分流,两种模式的高考,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相吻合。她表示,此次首次提出技能型高考,也说明高职高专类技能型的学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社会上其实恰恰正缺少这种技能型人才‛。这名老师认为,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希望以后高职高专类学生也可以拿到本科文凭,甚至可以读研、读博。

[专家]多地已有探索,各院校或将被重新划分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北京市已有26所高职开展自主招生,被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实行两种模式后,很可能会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但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通过实行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同时,由学校自主设计选拔标准,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去申请学校。

[期望]职教的教学质量和地位应同时提高

听说高考将有两种模式,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已经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王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教育学校,那还不如让孩子中职毕业后先工作,锻炼几年后再找渠道深造,没必要花很多钱,去换一个学不到手艺、只是一张纸的文凭。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简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也是问题。‚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考试,人才分流,这样高考改革探索才能成功。‛熊丙奇说。

技能型高考

[政策]我省高考改革方案‚不领跑,不落后‛

大河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省市正紧锣密鼓地拟订高考改革方案。我国要求,今年,各省都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并选定试点批次。全国各省市试点将在2014年~2017年分四批进行,方案在公布三年后开始实施。省招生办主任杨智磊表示,作为全国考生第一大省,河南高考改革涉及考生多,工作相对复杂,实施起来必然更加慎重。‚我们会根据外省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进行改革,总的原则是‘不领跑,不落后’‛。

相关链接我省高职单招考‚技能+文化课‛

今年,我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再度扩大,全省共有62所院校的部分专科专业试点单独招生,比去年增加23所。据了解,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试点单招,文化课成绩占40%,技能测试或面试成绩占60%。不同学校所占的比例可能略有不同。‚与通过普通高考招来的学生相比,单招考生专业稳定性强,由于所选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更强。‛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新东举例说,比如营销专业通过面试看考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素质,考生连话也说不清楚,就肯定是不适合这个专业的。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9月前公布 统考科目或缩至3门

“统一高考科目或将缩减至语、数、外3门,其中,英语交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年两考。高校录取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情况。”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高考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昨日,2014年河南教育工作会在郑州召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表示,河南普通高校招生将按照“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我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将于9月1日之前正式出台向社会公布。郑州晚报记者张竞昳

【政策】“两依据一参考”,不再一考定终身。2014年是教育深化改革年,我省将出台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同时研究制定中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其中,高考将有哪些变化,怎么变化,更是家长们尤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昨天的会议上,朱清孟表示,综合改革后的高考将包括“高考统一考试、外语一年多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及成绩的要求”等核心内容。其中一个很重要变化就是,普通高校招生不再只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而是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来录取,即对符合要求的学生,高校主要依据其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情况,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统一高考科目或将压缩至3门。按照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高考改革原则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制度。现在,河南高考的科目设置为“3+文综理综”,按照教育部初步改革草案思路,高考全国统考科目或将缩减至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语文、数学两科仍实行全国统考;外语仍列入统考,但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行一年两考,给考生一个弥补偶然过失的机会,录取时,以考生的最好成绩计入。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是录取依据。除了统一高考成绩之外,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是高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依据。据了解,每名考生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考试成绩接受考量,计入高考成绩。目前,我省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以等级制呈现的,高考改革后,等级和分数之间的具体换算,譬如考试等级怎么划分,等级分数的分值、所占比例,以及不同等级之间是否有级差,均由各省自主确定。其他课程原则上要求合格即可。

录取时,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考生就读高中对其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或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参考。”据介绍,考生在中学阶段的表现,譬如社会实践、好人好事等,都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内容。其中,中学只负责如实记录和提供客观准确的材料,并在考生所在中学及时公示;评价由录取高校组织专家进行,即谁使用、谁评价。

【进程】

首批改革试点省市,可能没有河南。据介绍,目前,教育部已经制订了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的5个配套文件,将在征求意见修改后由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公布。国家要求各省今年都要出台方案,并选定试点批次,全国各省市试点将在2014年~2017年分4批进行。其中,2014年首批改革试点省市由教育部确定。

河南会参加哪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招生办主任杨智磊表示,作为全国考生第一大省,河南高考改革涉及考生多,工作相对复杂,实施起来必然更加慎重,因此,在参与试点上,河南很可能不会领跑,但也不会落后。

【时间】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9月1日前公布

对于很多考生和家长迫切想要了解的我省高考改革方案的细节问题,朱清孟表示,我省将加紧研究本省实际情况并尽快开始编制河南省高考改革的初步方案,经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复后的正式改革方案,将在今年9月1日之前向社会公布,尽快确定启动时间。

按照教育部计划,即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新的高考方案最早也将在2017年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目前的在校高中生参加高考政策不变,考生和家长不必心急。

昨天的全省教育工作会,安排部署了河南教育2014年的重点工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3个百分点。“入园难”、“大班额”一直是困扰家长们的一道难题。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源头解决问题。201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省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河南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73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4%。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2014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以上。“支持各地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更多的入园机会,让适龄儿童都能够„有园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能用”的人才。朱清孟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中的调控力度。

今后,就业率低的专业一律不新增招生计划,各高校要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压缩、调整,切实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高等教育评价方面,将引入“第三方”,真正做到教育质量由群众说了算,由社会说了算,从而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办学。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面,将推进本专科考试分离。高校章程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朱清孟表示,今年,我省将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式,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今年先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2015年底前,所有高校都要完成章程建设。5年时间建设10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2

然而, 在高考改革的路上, 我们到底会向何处去?该先迈出哪一步?能走得多快、走出多远?记者采访发现, 社会公众的期待和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不同地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各有不同。有些目标立场看似一致, 但对最终到达的路线, 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您最关心的高考改革是什么

“当然是就地高考!”在外打工十来年、现在陪儿子回乡读高中的顾培娣毫不犹豫地说。

在非沪籍生源已超过六成的公办初中上海新光中学, 一位班主任也这样说, 原因是:“每次带班到初二, 成绩好的学生就开始流失, 到初三可能会转学一半。他们难过, 我们也舍不得。好多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其实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的, 如果高考放开户籍限制, 他们就能在上海读高中, 不必在青春期离开熟悉的环境了。”

“我更关心的是, 高考怎么改才能兼顾各种学生, 让有不同才能和潜质的人都得到发展。”上海一位知名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这样回答。

高考改革有望在年内发布方案, 这一消息迅速引来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今年两会之前网络媒体调查的公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中, “高考改革”赫然名列首位。

3月3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向记者们透露, 高考改革方案正在“最后冲刺”, “十个月之内”就会出台, 要求各省市在年底之前拿出异地高考等改革的时间表。这一表态更像是一记重磅炸弹, 搅动了中国教育这一池早已不宁静的春水。

就地高考, 说得响亮做得谨慎

在所有高考改革方案中, 让在异乡完成中小学教育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是今年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前不久, 山东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 宣布将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 被认为是打破持续多年异地高考僵局的“破冰之举”, 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和赞誉, 更让随迁子女的家长们深受鼓舞。

3月1日, 一封有9万多“随迁子女”家长签名的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公开信发表。这些家长们要求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推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政策尽快落实。公开信表明, 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 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显然, 对于高考改革方案, 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以及何时能够实现“就地高考”的问题, 因为这意味着数千万孩子是否需要中途更换教育环境, 数千万个家庭是否将经历分隔两地的痛楚。

虽然众口一词, 大多数人士都趋向于赞同让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但具体方案该如何制定, 各个地方却颇费踌躇。比如在废止户籍、学籍双重标准之后, 该设定什么样的高考报名门槛, 在纳税体系远不够科学完备、人口管理和学籍管理远未适应人口流动性增长的社会环境下, 才能合理照顾各类外来人群、防止功利性的高考移民、保持合理的城市人口总量和教育设施的承受能力?是否要承认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 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护现在城市户籍人口的教育权益?

“就地高考的新闻是个好消息。但是山东带头放宽政策也要等到2014年, 像北京、上海这样好大学多的城市, 让外地学生就地高考还不知要到哪一年呢。”家有高考生的顾培娣似乎比许多专家看得更透彻。

教育部将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交由各地政府做决定, 那些人口输入大省, 尤其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集中、外来人口压力巨大的一线城市做何选择, 无疑已是关注焦点, 中西部一些教育资源薄弱、高考录取分数“洼地”地区考生利益又该如何保护, 国家财政如何改变教育投入体制、让人口输入地的地方财政补贴压力不致过大和带来新的不公, 种种技术和制度上的障碍也依然待解。积郁已久的历史欠账和复杂的利益纠葛, 就地高考众望所归, 却并不意味着可能抬脚就走。

加料还还是减负:回到一个高考, 还是多考几次

更牵动许多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和家长们的高考改革方案, 是自主招生如何走下去。

2月份, “华约”、“北约”、“卓越联盟”三大阵营和众多独立行动的大学挤在同一个周末展开自主招生考试。记者在几个考场上都遇到了同时赶考几所大学的学生和家长。延安中学学生关馨同时报了复旦“千分考”、“同盟”、“华约”三场考试, 正常学习外还要针对性复习、奔波应考, 十分疲惫。但她说, 总是“多一个机会多一点希望, 舍不得放弃”。等在考场外的家长说, 高考拼的是分数, 自主招生的优惠录取政策, 动辄相差一二十分以上, 当然会吸引学生去拼抢机会。“其实, 还是回到没有自主招生的时候好, 只通过一次高考选拔入学, 省心、省力又公平。”

各地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原本是2000年以来的高考改革创新, 起因在于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和教育落差。目前已有过半数的省份实行本省区市单独命题, 不同省区市之间, 不仅考卷难易程度不同, 分数线高低存在巨大差异, 命题范围和考试科目也各有区别。如今还要加上繁复多样、高难度的高校自主选拔考试, 和许多省市已经开展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学生虽然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但应考负担却大大加重, 让“回到一个高考”的牢骚呼声渐起。全国统一高考命题、统一分数线录取, 或是按照各省考生学籍人数重新分配招生指标, 也成了不少家长的高考改革“新”愿望。一些省市也顺应民意, 调整、减少了高考科目。比如上海, 2012年高考就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 将考试时间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

2012年有望出台的高考改革新方案, 将试点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考”, 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将综合性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招生分开考试等办法。对此, 家长、教师和专家们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赞同者认为可以撼动“一考定终身”、缓解高考压力;反对者则认为, 此举不仅不会减负, 可能还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就业状况下, 有多少次考试, 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

回到一个高考, 还是多考几次?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小步快跑, 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能否如期实现

另一个在随机采访中广受家长认可的高考改革方案, 是高考加分政策的清理“瘦身”。

“能够享受到的只是少数人, 而且实际操作中还有作弊、腐败的空间, 不如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公平。”上外附中高一学生家长于女士说。

各省市相继出台高考加分政策, 对竞赛、荣誉和特长加分项目及分值, 大多做了大刀阔斧的削减。广东省将原有的23项加分项目砍掉17项, 仅留6项;分值由最多20分减到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北京市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从15项减到10项, 6项地方加分也将合并、削减, 降低加分分值。

不过, 也有特长生家长和中学校长对减少加分持保留态度。“有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过多过滥, 缩减加分项目有利于兴趣培养的‘去功利化’, 但‘一刀切’对于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未必有利, 反而会让学生一味去应试。”上海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老师说。

从今年开始, 上海的31所高职高专自主招生首次在全国试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职入学挂钩。这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布在高中三年进行, 每所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设置水平考各科目分数等第的报考门槛, 学生只要通过面试即可录用, 不必再做笔试, 也不必参加统一高考。一些本科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报考录取比例仅为25%左右, 相当抢手。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这种办法, 许多喜欢应用技术类学科的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再被一张高考试卷“绑架”。今后, 有些学生还可以参加两次以上学业水平考试, 以最佳成绩申请学校。

高考改革新动向 篇3

策划者说:

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解读了高考改革新动向:国家层面的鼓励性高考加分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削减63%;高校自主招生调整到高考之后进行,且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扩大高考国家统一命题试卷范围,使用国家统一命题试卷高考的省份明年增至25个。

高考新政在“两会”上透露,无非是因为相比于其他领域,它更能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相比于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正在展开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而言,它最易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要衡量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是进是退、是成是败,核心指标有两个,即更有利于实现教育选拔的社会公平,更有利于实现多元化选拔,尊重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这也是整个社会期待通过改革达到的高考目标。

新法甫立,很难完善。比如“全国一张卷”后,在基础教育质量远未实现地区均衡的现实中,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教育部文件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出规定,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然而,除学业水平外,大部分内容目前都难有客观标准,更缺乏诚信的监督机制和惩戒体系。因此,文件规定综合素质仅供大学录取时参考,也就是说,先看高考分数,当分数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才会起辅助作用。有专家分析,目前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需各中学建立一套评价机制,但目前没有任何相关标准,短期内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教改后各个高中要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做出与改革配套的调整,比如分班、一年多考课程的设置、师资调配、课时设置、教室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等等,这么多任务面前,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依旧是个考验。但无论如何,教育改革总要迈开步走。良法需要善治,抓好落实执行,密扎篱笆,是眼下的新期待。

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4

安徽日报:安徽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年开启 年底出台方案

作者:卫亮

发布日期:2014-02-11

记者2月9日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安徽教育厅正在积极谋划高考改革的措施和方案,预计在7月拿出安徽高考改革的初稿,与国家方案对接;年底将出台实施方案。新方案将从2017年开始实施。

据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改革内容将涉及“本专分类”“招考分离”“学生多选”“高校自主”“不分文理”“一科多考”等多个关键词,将是一场整体的、系统的改革。

根据国家对高考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基本规定,新方案将在2017年开始实施,也就意味着对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来说,可能会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来进行培养。

教师资格证改革新方案解析 篇5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改革新方案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教师资格证改革新方案

师范生也要考教师资格

教育部昨天公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仅考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改革后的统考将增设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突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此外,目前的考试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试点后则以实践能力题为主,同时邀请大量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命题,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特色题型,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 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师范生进入教师资格考试范围,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能够促进师范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

想当老师不仅要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也不再终身拥有,而是定期注册。教育部昨天同时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率先在浙江、湖北两省启动,2012年增加了河北、上海等4个试点省份,今年又新增山西、安徽等4个省份。

据教育部统计,在前两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4次全国性考试,6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7.72万人,通过率27.5%。而试点前,各试点省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同时,6个试点省 分别选取1到2个地级市开展了定期注册试点,18.9万教师申请首次注册,通过率99.2%,不予注册或暂缓注册了一批不合格教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分析,从前两年的试点来看,由专业化教育考试机构,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教师资格考试,改变了过去的考试和认定不分、组织不够规范的现象,能增强教师资格考试的社会公信力,改变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不高的情况,以提高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此外,定期注册改革能够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摸清教师队伍底数,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推进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

教师资格证打破终身制

本月划定教师师德红线

本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将公开征求意见,年底前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个惩治师德失范问题的法规,其中将划定教师师德红线。

教育部昨天公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包括教育、考核、激励、惩处等七方面。

我国将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新任 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培训都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师德表彰奖励将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师德考核不合格者考核不合格,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将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红线,许涛举例说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物,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都触犯了师德红线,在办法中将被禁止。

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涉及违法犯罪的将移交司法部门;对教师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者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的,还将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我国还将建立师德评议制度以及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各省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利用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接受举报。

教师资格证申报要求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并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并依法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具体的报名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或者教师资格证报考点。

猜你感兴趣:

1.2017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网址

2.教师资格证实习鉴定自我总结

3.2017年教师资格证如何申请认定

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 篇6

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实施办法

李太清马泽平周召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篇7

1 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体育课程改革体现如下几方面:首先是肯定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课程改革明确以“实践活动”为主, 而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不断增强体能。其次是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每一个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通过教学, 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 提高自己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水准, 提高自身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第三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学中营造宽松、生动、快乐、和谐等氛围, 鼓励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无论学生成绩如何, 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并用富有感情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第四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有利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人具有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 养成和懂得尊重人和关心人的健康心态。因此, 我们要坚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 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身”动还要“心”动, 让“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价值。

2 探索体育教学的实践价值

体育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有效地发展身体, 增强健康, 培养道德意志品质为任务。然而, 当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课让人感到越来越不象体育课了, 什么“俱乐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任学生自由发挥,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主的实践课。运动技术的反复学练就可以有效地强化体能。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

首先, 保持优质的课堂管理。优质的课堂管理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关键。要想让学生获得体育素养的一点一滴、一砖一瓦、一招一式, 须确保优质的课堂管理。因为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学生主体性学习、创造性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蹴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渐次提高的培养过程, 须要教师有的放矢地扶植、引导和管理, 否则一切努力为都可能付诸流水。

其次, 坚持全面的身体训练。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全国学生总体营养不良与肥胖率的比例合计为15.21%.全国学生总体得分比例与设计比例的比较, 不及格和及格的比例高于设计比例, 良好和优秀低于设计比例,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进一步下降, 给体育教学敲起了警钟。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 若一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考核内容来教学, 或把体育课上成不出力、不流汗、散步式的“娱乐课”, 不增强体质、不发展体能, 必让学生身体得不到全面锻炼和健康发展, 又如何能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呢?我认为:教师教学时, 要从过去简单的“一刀切”全面的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过渡, 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 让学生运动技能得以提高, 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特殊发展与差别发展相结合, 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 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尽可能让学生的“苦”、“累”在“乐”学中消失, “情”、“趣”在“动”中生成。

再次, 要确保适度的运动负荷。现在体育教学出现只重学生“玩”的兴趣不注重课堂效果, 把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放在次要位置的现象极为严重。“健康第一”应首先保证学生体质的增强, 如果没有一定“量”作保证, 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最后, 要传承运动技能教学。当前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 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的东西, 放下标准技术不讲, 却故意将技术要领层层打折。诚然学生由于多种条件所限, 不可能达到精英选手那样的技术水平, 但这不应妨碍他们尽可能地了解、领悟并学练最好的技术动作要领, 因为现代体育的运动技术正是无数前人大量认识后积淀下来的操作性知识或方法之结晶。例如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目前最能发掘人体潜能、发挥最大运动效能的技术动作。我们不能因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有一定难度就放弃它, 而让学生仍学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为此, 体育教学如何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有机地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是体育教学关键所在。

3 挖掘体育教学的深层价值

如何通过美的教育培育人的情操, 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的活动是培养以人性为基础的感受性的最适当的活动。感受性的增高可以丰富情操, 并可以进一步形成高级的稳定的情感, 同时抓住美的欣赏活动与美的表现活动激发人的创造性, 因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次, 大力挖掘体育教材内涵, 认真传授运动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动技术本身一向就蕴含着相应的思想质素, 如老鹰捉小鸡可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提高反应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耐久跑能增加肺活量, 提高身体各器官功能, 体现人的意志努力的过程;跳类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需求。再次, 体育竞赛提倡“更快、更高、更强”, “公正、公平、公开”, 体现当代人的一种不断向上的素养。通过体育竞赛, 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艰苦的环境中独立生存;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与学习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 从而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

总之, 体育教学只有抓住体育的本质, 不要一味幼儿化、一味迎合学生而谈化运动技术, 而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挖掘教材思想素养、练习形式、运动量、强度, 这样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目的, 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每个人的体育素质提高了才更容易感悟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性, 才能实现过去学生“跟着练”向学生“自主练”的转变, 做到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打破了以往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但在教学中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让人感到困惑。针对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季克异.要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M].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出版, 2003, 2.[1]季克异.要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M].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出版, 2003, 2.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技术健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技术健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转移支付改革新规 篇8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意见》突出亮点是事权调整与转移支付改革并存,特别明确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方向。

逐步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比例

《意见》提出要“形成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我国转移支付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种适应性财政分权。

首先,适应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改革的要求。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主要用于增加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这有力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贯彻落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但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相比,现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受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的影响,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种类多、目标多元,均等化功能弱化;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领域过宽,分配使用不够科学等。清理整顿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成为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53.3%提高到2014年的58.2%,未来有望提高到60%以上。

其次,《意见》的出台,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寓意,那就是推进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对税权、举债权的控制一直都集中在中央政府层面。后来,由于地方政府绕过原《预算法》第28条的规定而大规模举债,产生一系列问题,中央政府才开始尝试中央代发地方债、允许地方政府举债试点以及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允许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政府审批下有条件举债。不过,由于地方政府举债从评估、审批和正式推出,需要较长时间,地方政府举债制度的创新近期并不能为地方政府带来显著的财政收益。由于担心税权下沉会扰乱市场秩序,中央政府不仅不鼓励税权下放,而且要强化税权的上收。这样,通过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增大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相应增大地方政府自主可用财力,便成为我国财政分权的新探索。这种“财政分钱”改革将带动财政分权的改革:将部委分散直接控制变为中央政府统一调控,有效避免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和各种寻租,既整合财政资源,又提高地方统筹能力。

转移支付结构优化与政府事权调整并行

与转移支付类似,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也较为复杂。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依据不充分、责任不清晰、支出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但考虑到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的惯性运行,短期内大幅度调整政府间事权划分格局也有困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将财政支出分为中央直接支出、中央委托性支出,以及地方事权支出,以便于提高管理效率。《意见》进一步提出,“属于中央事权的,由中央全额承担支出责任,原则上应通过中央本级支出安排,由中央直接实施;随着中央委托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上收,应提高中央直接履行事权安排支出的比重,相应减少委托地方实施的专项转移支付。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权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分担部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委托地方实施。属于地方事权的,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中央主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支持,少量的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事务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支持,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调整转移支付结构的同时,也在着力调整政府间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实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力的匹配。

规范和强化转移支付管理

明确转移支付的归属

根据“桥归桥、路归路”的原则,《意见》对转移支付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并明确了转移支付的改革取向。

一是清理整合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属于中央委托事权或中央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转列专项转移支付,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归并到均衡性转移支付,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为补充并辅以少量体制结算补助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

二是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根据专项转移支付的不同性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意见》要求对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清理整合。例如,属于中央委托但由中央直接实施效果更好的支出,原则上调整列入中央本级支出。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确需保留的中央地方共同事权项目,以及少量的中央委托事权项目及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项目,要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其中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严格控制同一方向或领域的专项数量。当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已从2013年的220个压减到2014年的150个左右,减少了1/3,2015年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完善转移支付的管理办法

一是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采取适当奖惩等方式,引导地方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民生等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

二是改革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意见》指出,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逐步改变以收定支专项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新设专项,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都有且只有一个资金管理办法。对一个专项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的,要进行整合归并,不得变相增设专项。

强化转移支付的预算管理

在预算管理方面,《意见》根据新的《预算法》、国发〔2014〕45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转移支付下达的具体时间作出了明确要求,使各方都有合理预期。《意见》还要求,推进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公开透明,并做好绩效评价和相应的预算统计工作。

规范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

《意见》指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应规范化。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严格资金分配主体,明确部门职责,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非行政机关不得负责资金分配。专项转移支付可以采取项目法或因素法进行分配,并对项目法或因素法的适用对象作出了明确说明。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可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逐步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评价、群众参与的分配机制。目前,中央政府着力推行的专项转移支付竞争性分配方式,符合《意见》的基本要求。

针对普遍关注的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配套问题,《意见》明确指出,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中央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要依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比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对不同地区可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逐步统一规范。

《意见》对专项转移支付使用也列出了“负面清单”。除中央委托事项外,专项转移支付一律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以及楼堂馆所等国务院明令禁止的相关项目建设,以防止一些地方借机增加“三公”经费支出。

(作者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最多跑一次 改革新探索 篇9

“最多跑一次”是浙江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以期从根本上改变“政府部门一张嘴,群众企业跑断腿”的状况,真正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松绑、使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是政府在提升服务水平和优化政务环境等方面对全社会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也为全国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浙江方案。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简政放权为先导。多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先后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我省对于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在我省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之上的深化提升,把我省简政放权改革推向了新高度。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便民提效为目标。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优化政府职能结构,更加突出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浙江探索与最新实践,是政府在以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的具体举措,极大地节省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成本。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事项清单梳理为基础。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并在全省范围内统一事项名称和办理流程,进而通过政务服务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事项清单,让群众和企业能够一次性获得详细、有效和充分的办事信息,是推进整个改革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事项清单的梳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耗时较长,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上下配合,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加强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梳理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尽早完成“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的梳理以及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为改革措施的全面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政府流程再造为核心。“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要改变政府传统的办事流程,逐步推广“一窗式服务”,也即服务前台全部变为受理窗口,受理后由相关职能部门在后台完成办事事项的分类、转交、办理等工作,能办结的当即办结,不能当即办结的在办结后通过快递送达文本证照。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是由受理窗口直接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免除了办事者在不同窗口和部门之间奔波,实际上是政府内部的流程再造和部门之间的关系重塑。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互联网+”为手段。按照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到2020年底之前要建成覆盖全国、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的契机。只要在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下,群众和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方便、快捷、准确地查询到所办事项的办事指南并提前预约时间,材料齐备后到窗口实现一次办结。对于那些无须到场办理的事项,只需通过网络上传电子文本进行审批,真正实现找政府办事“零跑腿”。

7月1日税制改革新规定 篇10

二、自7月1日起,个人投资者涉及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天使投资个人),可享受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试点);政策生效前2年内发生的投资也可享受前述优惠。

三、自207月1日起,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推至全国,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四、自年7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2017年7月1日及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应自开具之日起360日内认证或登录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进行确认,并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2017年7月1日及以后开具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应自开具之日起360日内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申请稽核比对。

六、2017年7月1日前,关于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未缴纳增值税的,不再缴纳。2017年7月1日(含)以后,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以资管产品管理人为增值税纳税人,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七、自2017年7月1日起,企业取得普通发票未填写税号的不得作为扣税凭证!购买方为企业的,索取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向销售方提供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销售方为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在“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栏填写购买方的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收凭证。(本公告所称企业,包括公司、非公司制企业法人、企业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其他企业。)销售方开具发票时,通过销售平台系统与增值税发票税控系统后台对接,导入相关信息开票的,系统导入的开票数据内容应与实际交易相符,如不相符应及时修改完善销售平台系统。

再一次提醒:

自2017年7月1日起,

1.请外单位开具普通发票时,须将本单位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告知对方,机打到发票上,否则发票无效。

2.本单位为外单位开具普通发票时,须索要外单位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并机打到发票上,并转公司财务,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1.2017年7月1日起执行的财税新政

2.2017年房产增值税如何征收

3.2017年遗产税如何征收

4.2017年大排量汽车购置税政策

5.2017企业减税新政策规定

6.2017年进口汽车购置税政策

7.2017国家增值税有关新政策

8.2017国务院6项减税政策【政策明细】

9.2017房地产税法最新消息

上一篇:《城市的标识》阅读附答案下一篇:商务英语口语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