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说,单从学会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单纯的套用公式学生易懂、教师易教。但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介入,缺乏思考性,学生也就无法获得思维的过程性体验。因此,本课试着从研究图形的特征入手展开周长教学,使学生最终体会到特殊的外在形式会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描绘中挖掘本源

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源头,也就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寻求思维的起点,理清思维的脉络。

【环节1】

课始,师出示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形的周长在哪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1:图1的周长是从这里开始,沿着它所有边绕一圈,然后再回到这里。(边说边用手沿着图形比画了图形所有的边)

生2:……

生3:……

生2和生3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图2、图3这两幅图的周长。

【思考】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什么?不言而喻,应该是“周长的意义”。学生在用手比画周长、用语言描绘周长之前必须思考的是“什么是周长”。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后,才能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本源,弄清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通过对图形周长的描绘,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

二、在比较中寻求突破

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的思维介入教学活动,并在比较中寻求新的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思维的过程性体验。

在探究如何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求周长的多种方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只是引领,通过“你量了几条边”“你是怎么算的”两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环节2】

师:(继续利用三幅图)你能试着求出这几幅图的周长吗?请你量一量、算一算。

反馈一:图1的反馈结果

生:图1,我量了4条边,只要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反馈二:图2的反馈结果

生:图2,我也量了4条边,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图2,只要量两条边就可以了。用长边×2+短边×2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

师追问:为什么只量两条就可以了?

生:图2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也量两条边,我先求长边加短边的和,再乘2。

反馈三:图3的反馈结果

生:图3,我量了1条边,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就可以了。

生:图3,我也量了1条边,但我只要用1条边的长度×4就可以了。

师追问:为什么都只量1条边,可算法却不一样呢?

生:图3是一个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用1条边的长度×4更简便。

【思考】

不同的答案,分别代表不同的思维层次,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是一样的:“什么是周长”“如何求周长”,周长就是把一个封闭图形中所有边的长度相加。但细细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除了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吗?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图2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图3是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只要量一条边就可以了;而图1是个普通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不相等,所以要量四条边。原来,不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不同;相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也可以不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图形的特征不同。通过不断地比较、层层地剥离,使学生对求周长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都得到了突破。

三、在反思中明确方向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介入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过程性体验。而通过反思,使内隐的思维经验外显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环节3】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方法求出了三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交流)

生:都可以用四条边相加来求周长。

生:算法不一样。

师追问:为什么?

生:这三个图形边的特征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是和边有关系,边的特征不一样,求周长的算法也有所区别。

【思考】

通过总结反思,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边”的特征,正是因为图形中边的特征不同,才使求周长的方法有了不同。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思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经验才能得到积累。

四、在迁移中建立模型

思维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时,思维经验更是在对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通过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以此想通、悟透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淀思维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环节4】

在结束新知教学后,拓展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题目“寻找差不多”(如下图)。

师:要想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要量几条边呢?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生:图4,只要量1条边,因为每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只要量1条边的长度再乘3就可以了。

生:图5,量1条边,再乘5。

生:图6,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用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就可以了,因为有这样的两组!

生:图9,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但要乘4,因为有这样的四组!

师:这些图形中,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为什么?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图6、图8、图9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差不多,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图6、图8、图9和长方形差不多,分别有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求类似图形的周长。

【思考】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思维真正积极投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要量几条边、可以怎么算”的时候,其实正是他们在找寻这些图形最基本的特征。如,图4为什么只量1条边,但要乘3;图9为什么要量2条边,但要用两边之和乘4。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的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计算周长时会有不同的量法和算法。而当教师问及“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于是将这些特殊的图形根据边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进而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迁移到这一类图形周长的计算,建立起“如何求周长”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体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五、在拓展中提升品质

思维经验的积累还需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如果说,让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解决“如何求周长”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求彩带有多长”一题的出示(如下图),又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二维过渡到了三维。

出示题目:

师:要求彩带有多长,其实就是算哪几条边的长度呢?可以怎么算?

生:两条2分米、两条1分米。(学生拿着实物盒子边比画边说)

生:2×2+1×2=6(分米)。

师:你能想象其实就是求哪个图形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在哪个面吗?

生:我把这条带子慢慢地移出来,其实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学生边说边移动彩带到最边上,让学生明白求彩带的长度就是盒子中其中一个面的周长)

【思考】

彩带所围成的图形是个长方形,但它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而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移让彩带变得直观,也将学生的认知从三维拉回到二维平面图形上。通过这样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品质,积累了思维经验。当然,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还将为后续“棱长总和”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验的生成离不开数学活动,而伴随着思维的参与,经验才会具有创造性的生长。思维经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过程性体验,体验越丰富,经验就积累得越多。只要教师能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淀各种思维经验,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理论与实践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3

石礼涛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复习巩固,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巩固、理解周长的含义;

2、熟知并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培养仔细、规范,认真思考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巩固周长概念,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8页。

2、《长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使学生会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并会计算周长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前预习,做练习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及问卷调查学生对长方形的知识了解情况。

2、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摸课本,等面的边线,量长方形纸的各边,发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3、学生对长方形对边相等不太掌握。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概念

2、学会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问题导向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 谁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行的,一张是正方行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生自由猜)

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以一定的“抽象概念”独立于生活。因此,为了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时就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这节课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自觉地养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自主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这一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十“有用的”。)

二、目标导引,自主学习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出示目标:

(二)、活动一:量一量,算一算。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先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吧!给每名学生都准备长方行的卡片,请学生用学生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生1:我先量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然后用5+5+3+3算出周长是16厘米。

5+5+3+3=16(厘米)

生2:我量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也是5厘米和3厘米。我用5×2算出两个长边的长度,然后用3×2算出两个宽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10+6,也等于16厘米。

5×2+3×2=16(厘米)

生3:我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就是5+3=8厘米,因为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8×2=16厘米。

(5+3)×2=16(厘米)

(3)`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方法的多样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在众多策略中总会有一种策略是最方便、简洁、是最优的。比如这里的三种策略,虽然实质都一样,但第三种显然简洁、方便得多,而且思维层次是最高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自主比较、运用,在与其他同学对比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策略的优化、思维的提升,主动地变“要我优化”为“我要优化”。)活动二:学生自己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生:动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结合汇报,演示课件。

生1:我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3+3+3+3=12(厘米)生2:因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就是3×4=12(厘米)

师: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比较总结。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两张卡片的周长了。现在,谁能说说哪张卡片所需的彩带的长度更长些?

生: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些。

师演示用彩带围卡片,从直观上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所需彩带的长短。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很多,归纳观察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了。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四、目标检测,巩固提升

1、练一练1、2题。相机检查

2、达标检测:(1)填空:

长方形的指周长是指(),其中它的两个长()、两个宽也(),所以长方形的周长等于();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等于()。

(2)一个长方形的网球场,宽是8米,长是宽的4倍,如果要在四周围上栏杆,共要跑多少米?

(3)一块木板,长和宽的和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扎实双基中第一道题意在为后进生理清思路;拓展延伸旨在提高性练习。两种练习结合,保证所有学生“吃得好”“也吃得饱”)

四、课堂回顾,整理思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生:齐声回答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节课过后,可以从“学到了什么”——知识与技能、“有什么感受”——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落实教学目标。)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 × 4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常见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整理,培养高年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理解公式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PPT课件以及配套的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回顾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1)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

(2)教师梳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实例感知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区别

(1)指出课桌面或教室里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和面积。(2)请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3)教师梳理:周长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它应使用长度单位。而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它应使用面积单位。

三、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提出整理内容及要求(1)整理内容

整理出我们研究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2)整理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条理地进行整理,要求简洁明了。2.自主整理、组内交流(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整理。

(2)四人小组内交流整理结果,推选出一份最优整理方案,并作好汇报准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筛选汇报小组。

3.小组汇报、全班梳理(1)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出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整理图示,课件中暂不出现图示中的公式推导箭头。

(3)请学生一起读一读梳理出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忆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间的联系 1.回忆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做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实际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一排推导箭头)

2.回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1)学生回忆、全班交流。

(2)教师梳理: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在研究梯形的面积时,我们也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的;也就是说,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研究,都是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在整理图示小黑板中加上第二排推导箭头。)

3.梳理提升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很多数学新知识时,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思想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转化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运用。

五、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C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5DM,高是3CM,面积是()CM2。(4)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CM,面积是()。(5)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3CM,下底是2.7CM,面积是25CM2,高是()CM。

(6)一个圆的半径是2CM,它的周长是(),面积是()。2.教科书第106页课堂活动第2题(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作图。

(3)集体订正。(同学们可能出现了多种画法,只要两个图的面积相等都是正确的)。

(4)梳理提升:同学们要想画得又对又快,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底画得相同,三角形的高画成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另一个办法是把两个图形的高画得相同,三角形的底画成平行四边形底的2倍,这样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学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6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周长, 那圆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抢着说:我知道, 用直径×圆周率.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师:还有同学知道这样计算圆的周长吗?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是通过预习时记住的, 还有的说是在数学兴趣班学过了……

师:很多同学知道了计算公式, 不知道的同学对这个公式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多少, 圆周率是谁发现的, 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反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吗等等?刚才, 同学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问题, 是好样的.在这些问题中, 有两个问题:什么是圆周率和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可能是我们多数同学不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于书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难关, 才得出结论的.”对学生来说, 需要多一些思考, 多想几个为什么;但对教师来说, 则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面对“学生知道”的教学现象时, 教师的任务不应“堵”而是“疏”, 要善于将学生零散、浅显的认识构建成系统、深刻、合理的认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但并不表示他们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因此, 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 才能做到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应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片段二化曲为直, 测量周长

1.出示圆形纸圈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于直尺很快地测量出这个圆形纸圈的周长呢?

学生思考, 全班交流

生1:在圆形纸圈上用笔做一个记号, 然后将纸圈在直尺上从零开始滚一圈, 滚到记号的地方, 最后读出直尺上的数, 这个数就是纸圈的周长.

生2: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对于那些不规则的图形老师让我们用线绕图形一圈来量, 所以我想用线绕圆一周, 将多余的线剪去, 最后再量出线的长度, 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3: (很快站起来) 他们的方法太麻烦了, 其实只要用剪刀将纸圈剪开再量不是更方便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圆周的曲线虽然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 但我们可以将圆周展开转化为线段再进行测量

2.出示硬币、胶带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些圆形物体是剪不开的, 比如硬币、胶带等, 如果是此类物体, 你准备怎样测量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

生:可以采用绕线和滚动一周的办法.

电脑演示,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体验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比较、小结方法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操作?

生1:我觉得绕线比较简单!

生2:我觉得不简单.我刚才绕硬币时绕了半天也没有绕上去, 我选择的是滚动一周的方法.

生3:我量胶带的周长也选择的是滚动一周, 绕线容易滑下来.不过我认为两种方法应该根据情况而定.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想办法将圆周长的曲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其实刚才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化曲为直.

反思由于之前的铺垫引导, 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测量计算物体的周长.此时, 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剪一剪、量一量等操作过程, 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了, “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已经在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学生已经对这种思想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只是还不能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出来, 最后通过教师的点拨总结, 学生对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则有了质的认识.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p7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交代复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分步梳理,引导建构

1、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大屏幕出示)

2、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汇报,大屏幕出示)

3、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字母公式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同学们还记得吗?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跟老师一起重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s=ab ②正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S=a2 ③把平行四边形割补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s=ah ④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

⑤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s=(a+b)h÷2 ⑥把圆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用字母表示:S= π r ²。

5、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图

(一)自主梳理(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①、构建知识网络图,充分体现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②、在图形旁用字母写出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有周长公式的写出周长公式)

(二)汇报展示

6、教师小结:

同学们注意观察了吗?这个网络图

(1)从右往左看,反映了一种转化的思想。我们把哪些图形转化成哪些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的?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计算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其实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以后可以尝试着用转化的方法去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2)在逆时针旋转90度看,这幅图像一棵知识“树”,枝叶就是平面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树根”,是基础。

7、质疑问难: 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求哪些的面积需要除以2?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18分钟)

1、求下列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只列式不计算

求下列各图形的面积:口头列式2cm4cm5cm4cm8cm7cm5cmcm10m6cm8c3dm

2、画出高,并求面积 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并计算图形的面积。底

3、判断对错,用手势表示

判断(手势判断)(1)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2)半径为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选择

选择

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C)的面积最大。A 长方形B 正方形C 圆D平行四边形

选择

2、如果用一条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线段有(D)条。A 1 B 2 C 4 D 无数

5、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什么发现了什么? 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6、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30厘米,它的长是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梯形小麦试验田,上底35米,比下底短5米,高20米,这块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4、学校准备在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草坪里铺一条宽2米的弯曲小路(如图所示)。你能帮忙算一下小道的面积吗?

7、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0厘米

四、总结,注重体验(2分钟)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确的地方?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2.能正确的画出与图形对称的另一半,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3.能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对称的图形,感受对称美。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正方形、梯形、月牙形)、半个图形的操作纸、剪刀

2.教师操作材料:正方形、梯形、月牙形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位可恶的巫师,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了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去救公主,但都没能闯过这些难关。小朋友,你们愿意闯难关来救出公主吗?

二、在探索、感知、判断中理解对称的含义。

第一关:找对称的红心

第二关:折一折

第三关:分类

第四、五关:拼搭对称图形

三、制作对称图形

1.要求:这些礼物都只有另一半,谁能把它们变完整呢?

2.幼儿操作

四、延伸

1.你们知道这个王国叫什么名字吗?(对称王国)

2.对称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对称图形,我们下次再一起到对称王国里玩一玩,好不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通过观察京剧脸谱,发现图案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加深了对称轴这一知识的理解。在这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找图案中的秘密时,有的孩子只能找到其中一个比较有特征的图案,找不到其中蕴藏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我的再三启发和引导下,终于王思涵小朋友第一个找到了这个秘密——脸谱的左边和右边的花纹是一样的。在她的回答后,我引导幼儿一起来观察,脸谱的左边和右边是否真的是一模一样的,经过孩子们的一起观察下,左边和右边的图案是一样的,随后,我问孩子们: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我们叫它什么,你们知道吗?好多小朋友都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但是邱邱小朋友举起手说:“这叫对称!”真棒!我及时给予了邱邱小朋友一个肯定的大拇指奖励给他。这样一来孩子们都懂得了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的图案,这样的情况叫做对称。但是光让孩子们知道这样叫对称还不够,应该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要找到是不是对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先要找到一条对称轴,因为找到了对称轴才能判别是不是左右两边对称。因此,我又引导幼儿怎样判别对称的方法:将图片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中间折的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

有了京剧脸谱找对称的铺垫,孩子们在老师出示的圣诞树、五角星、蝴蝶、螃蟹、雨伞、水壶、汽车、脚印等图形中找对称就非常的容易了,因此这个教学过程非常的顺利。但是在随后的作业时却产生了问题,我利用幼儿用书《数学》第40页《彩色蝴蝶》进行作业的练习。请小朋友在蝴蝶的身上找一找,把找到的数学题目计算出答案,然后再找找哪些答案是一样的,在一样的答案上涂上相同的颜色。由于数学题目上没有印上等于号,而且孩子们在以前的计算练习时都有在题目的后面印好了等于号,所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直接写答案,一个数字写下去,这样一来计算题的完整性错了,这也是我的一个疏忽,以后一定要在孩子们作业前把要求说清楚。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拼摆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相互合作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活动准备:

场地准备:

用塑料绳在地面上围一个大圆、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大正方形。

物质准备:

1、半圆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

2、各种不同的大型组合积木若干。

3、几何图形拼组成的一幅画。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讲一讲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用几何图形拼组的画,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找一找画面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娃娃?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比较、讲述,加深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2、游戏:作客。

教师以图形娃娃的身份与幼儿做游戏。邀请幼儿去各个图形娃娃家作客。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图形娃娃家去作客吧!来,先让我们一起学袋鼠跳到圆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跳到已划好的圆形中去)再让我们一起学小狗爬爬到三角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爬到已划好的三角形中去)最后我们一起跑到正方形娃娃家去,看一看是谁先到正方形娃娃家。(幼儿一起跑到正方形)

3、游戏:娃娃请客[培养幼儿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创设游戏情节:图形娃娃邀请小朋友吃饭,把幼儿带到有半圆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的地方。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形娃娃家吃饭的桌子有哪些形状呀?“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幼儿回答)对。图形娃娃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朋友,小桌子已经坐不下了,它们要把小桌子变成大桌子,你们有办法吗?(幼儿分组合作拼摆桌子,培养幼儿互助的能力。)[两个半圆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个大圆形的桌子、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和两张正方形的桌子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的桌子、4张小正方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桌子]

教师:“桌子有了,椅子还没有,我们就用积木来拼做椅子吧!不过,圆形的桌子旁要放圆形的椅子。三角形的桌子旁放三角形的椅子,正方形的桌子旁放正方形的椅子。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吧!(幼儿动手来摆放积木,把它们进行拼组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放在所对应的桌子四周。)

4、游戏:送礼物

教师:“图形娃娃邀请我们来做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先送一个大蛋糕给它们,不过,圆形娃娃喜欢吃圆形的蛋糕,正方形娃娃喜欢吃正方形的蛋糕,三角形娃娃喜欢吃三角形的蛋糕,如果送错了,娃娃会不高兴的。[用两个半圆形的积木拼成一个圆形、用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两个小三角形积木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幼儿在“生日快乐”的乐曲中将积木一层层的进行拼搭,体验欢快的情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区别各种图形。

2、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有难有易),胶水。

2、各种图形宝宝。

3、活动室四周的各图形宝宝。

活动重难点:

重点:区别图形

难点:学习交往

活动过程:

一、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图形朋友,看是谁呀?(出示各种图形宝宝,幼儿讲出各图形的名称)。

二、发出哭声,是谁在哭呀?师引导幼儿看四周的图形宝宝。

师:宝宝你为什么哭呀?“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原来宝宝没有朋友,很不开心,那怎么办?(幼儿讨论)

帮图形宝宝找朋友。

师:图形宝宝说,要请朋友帮忙找和它一样形状的图形宝宝,并且要将一句好听的话,梯形宝宝我帮你找到了好朋友,你现在开心吗?

三、幼儿动手,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学习讲好听的话。

四、唱歌:好朋友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能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准备:

1、录音机,欢快的音乐。方形、圆形、三角形卡片一张。

2、三种形状的实物挂牌(与幼儿人数相同)。地上画有三个形状。

3、彩泥、泥工板、三种形状的操作模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1、师:小朋友,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课件: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做自我介绍。)

(1)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2、师:(课件4)刚才三个形状朋友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链接到前该形状再自我介绍)

幼A:圆形它是圆圆的,没有角。

幼B: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

师:大家认识了圆形和方形,还有一个朋友在旁边不高兴了,它是谁呀?(三角形)你们能说出它长什么样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它是怎么介绍自己的。(链接到课件,单独介绍三角形)教师请一名小朋友说说三角形的形状:哪为小朋友认识三角形了,能说出它长什么样的?

幼C: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朋友,好吗?“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师生共同小结)(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三个图形的自我介绍,来认识图形,但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述方面还不够完善,教师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图形再介绍,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对三图形的认识。)

二、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1、物体分类课件:小朋友,我们的孩子到草地上去玩了,你们能帮我们把孩子找回家吗?

(1)哎呀,形状朋友想请我们帮忙了。我们先看看哪些宝宝在草地上玩?(苹果、皮球、帽子、电视机、电脑、冰箱、帆船、金鱼)

(2)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说一说。

如:帽子是圆圆的,是圆形妈妈的孩子;电视机、冰箱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妈妈的孩子;帆船宝宝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妈妈的孩子。

小朋友真棒,帮形状妈妈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2、游戏:找朋友师: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现在是什么宝宝呀?是什么形状的?看、那边地上有三个家,我们去找自己的家吧。(放音乐,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找对家)我们和家里的朋友一起来跳舞吧。

3、做饼干师:哎呀,跳舞跳得肚子都饿了,我们一起来做饼干吧。圆形宝宝喜欢吃圆饼干,方形宝宝喜欢吃方饼干,三角形宝宝喜欢吃三角形饼干,请小朋友到和自己一样形状的饼干加工厂去做饼干吧!

幼儿用模具、彩泥进行制作。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游戏的形式,由个别到集体,逐步加深活动内容。让幼儿对物体按图形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三、结束师:哎呀,小朋友真能干,做了那么多的饼干,我们把这些饼干送到形状王国去吧,和那里的形状宝宝一起分享。(放音乐,出场。)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对动画、卡通人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自制了动画课件。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中的第1个活动中,将三个图形设计成了卡通动画形象,让图形自己进行讲述,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设计的两个游戏,在幼儿进行分类练习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整节课设计情节连贯,思路清晰,适合小班年龄的特点。

图形的周长优秀教学反思 篇12

一、活动目标

1、在幼儿的观察、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拼贴画。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选取图形进行拼贴画。

难点:按要求喷刷画。

三、活动准备

1、A4白纸人手一张、各种图形图片、旧报纸等

2、范例作品,范画两张

3、装图形的盘子

4、魔术帽、魔术盒

5、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唱图形变变变歌曲,调动幼儿的情绪,谈话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唱了歌曲图形变变,今天我们的小朋友就来当魔术师看能变出什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魔术王国看一看,魔术师会变出哪些物体。去魔术王国时,我们要会说魔术王国的咒语,才能进去,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学习咒语:乌拉乌拉变,乌拉乌拉变。”加上动作。(幼儿和老师学习咒语)

2、带幼儿进入魔术王国,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回顾对图形的认识,观察图形组合变化。

1)幼儿闭上眼睛说咒语两次,教师趁机戴上魔术帽扮演魔术师。

2)幼儿睁开眼睛,已经来到魔术王国。教师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魔术王国的魔术师,欢迎你们来到魔术王国。”(小朋友向魔术师问好)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认识变魔术需要用到的道具。(图形、魔术盒)

4)师幼齐说出图形的名称。教师:“现在,我要给你们变魔术了,你们可要仔细看,我用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

5)教师变魔术,幼儿说咒语(两个圆形和三角形变成小鸡)

6)再变魔术(图形拼贴:用半圆形和长方形拼出了蘑菇,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了房子等)

7)幼儿交流:如果你是魔术师,你想变出什么?请个别幼儿发表意见。

3、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到各组,适时指导。“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播放轻音乐)教师:”小朋友已经准备了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图形,你想变什么,自己动手变一变吧。等会我们要比一比,哪些小魔术师能安静变魔术,变出和老师变得不一样的物体来。"

4、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相互交流。

5、总结、离开魔术王国。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掌握了不同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并学会计数。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活动过程中,老师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小结不同的图形特征,再集中展示。又在机器人的图案中辨认计数,最后又通过拼图来进一步掌握图形的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但还有太多的不足之处:1、ppt课件的制作不熟悉,方法老套。2、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3、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4、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5、启发幼儿动手操作练习之间没有衔接的语言。

上一篇:党的知识竞赛试题答案下一篇:园艺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