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推荐6篇)

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篇1

出一定的贡献。现将今年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机构改革和制度建设。

班子队伍建设是单位推进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我局通过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全面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调动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在建党90周年之际开展非富多彩的党员活动。

1、以争先创优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区争先创优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党支部积极动员部署学习活动,出台《岳麓区市政局争先创优活动实施方案》,先后召开5次职工大会、4次民生生活会,组织党员集体活动5次,2名党员按期转正,同时发展2名党员预备,成立机关和维护一线两个党小组,和两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员实际变动,改选支部和增补支委委员。在推进日常工作业务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制定学习方案。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思进取、谋发展的思路更加统一,思想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全体党员骨干思想统一,政治素养明显提高。为全局的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2、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干部竞聘上岗,职工双向选择。为响应区委积极推进竞聘上岗工作的要求,经局务会讨论,报请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意,我局于2011年四月中旬在全局范围内推行了正股级干部竞聘上岗,副股级干部及工作人员双向选择岗位任命制度改革,此次改革以“公开、公平、公正、择优”为原则,通过自我推荐、竞岗演讲及民主投票的方式,按照年轻化原则、机构精简原则、权责明晰原则,将单位各岗位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取得良好的成效,受到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拥护,并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科室机构原来由14个科室、队组成,机构臃肿、人员配置不合理,各科室间工作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不高。通过此次改革,科室机构精简到9个,部分重复机构合并,如政工科、督查科,现合并为政工督查科;同时将原来维护队按工作类型(道路、排水、人行道)划分变为按责任区域(枫林、杜鹃、梅溪三个片区)划分,分为三个维护片区,片区一线维护人员重新配置,减少由工作类型切换造成的协调流程,削减时间成本,提高维护工作的工作效率。

3、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我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通过对各部门意见和建议的搜集,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反复讨论、修改,对岳麓区市政管理局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编制,出台了新的劳动纪律、财务管理、片区管理考核、车辆设备及材料管理、安全生产、路政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及后勤保障等相关制度。财务制度方面,施行新的部门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了各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起到了规范开支、节约行政成本的作用;维护片区方面,通过新的考核办法,每月对责任区域内维护作业考核进行分片区排名,并将考核成绩与部门预算经费直接挂钩,对排名首位和末位的进行增减10%的奖励和惩罚,以此激励各片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维护质量;车辆管理方面,出台新的行车制度,明确驾驶员违章处罚费用由原来的单位全部负责变成单位和驾驶员各负责一半,并将违章情况张榜公布,如驾驶员今年无任何违章和安全事故则给予奖励。各项制度中明确了各科室部门的工作职责、行政程序及规范要求、考核奖惩办法等,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及生产资料,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我单位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以文明创建工作为基准,扎实推进市政维护工作上台阶。

1、举全局之力落实创建任务。文明创建是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局抓日常维护工作的基础和标准。我局成立了由书记任领导小组政委,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副职任副组长,全体维护片区负责人任小组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的组织领导。今年重点测评

为内五区交叉测评,为落实工作任务,全局干部职工分责任路段和范围,步行巡查问题。建立创建工作调度制,非迎检期间每周召开全局中层干部会议,迎检期间各科室负责人每晚进行调度部署,研究创建工作情况以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责任到人的责任工作机制,将创建本底范围内的每一条路、社区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领导,实行领导带队的工作督查机制。局主要负责

人今年坚持在一线督查创建工作情况,督查人员到位情况,督查责任落实情况。通过层层工作责任的落实,我局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前期取得较好成效,当前正全力以赴准备接受中央文明委的考评。

2、全面落实城市管理数字化案卷。今年我局高度重视数字化案件处理,将全面提高数字化信息处理工作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衡量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多次组织维护线科室及干部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责任。提出数字化案件处理率、结案率、按期结案率三个100%的要求和标准,今年,市政110共接警502条,出警502次,累计解决问题501条(1条不属于我局业务范围);同时收到数字化平台信息4228条,截至目前已处理4220条,还有8条正在加紧处理,结案率100%。对于不属于我局维护范围如自来水、电信等其它部门井盖、市投市建委接收道路案卷处置38条,我局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销案。

3、狠抓精细化维护和管理,努力实现维护工作常态化。

①加大维护投入,实施精细化作业。日常维护作为市政局的主业,今年我局以全面提升市政管理水平、维护质量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狠抓市政道路管理和维护。下决心、下狠工夫全力加强维护工作,先后添置1台铣刨机、3台双排座、3台自卸车等维护设备。今年的维护面积相比去年增加20%(截止目前维护面积近724万m2、排水总长55.2万m)。在范围扩大、任务重、经费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及时调整工作模式,成立维护所将辖区内范围分成三大块,将道路、沟渠、人行道一并纳入维护所日常维护范围,维护一线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局领导深入第一线组织全体职工抓晴天、抢阴天、避雨天,加班加点,充分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时间对特殊路段、管网进行维护。

4、5月份长沙天气异常晴雨交加,市政设施损坏严重,为最大程度减少了设施破损,日常维护持续不断。6月长沙进入晴热高温天气,同时防汛工作也较严峻。为避开交通流量的高峰期和高温酷暑,维护作业经常早上6点多就开始。截止目前辖区内所有设施基本做到时常有专人巡查、有专人处理、有专人督查回馈,全面保证了路平、沟通、无积水。今年累计完成整修人行道8868m2;疏各类下水道164320m;疏各类井1980座;外运污泥2012m3;更换各类井盖1992块;调整侧平石5210套米;修补路面坑洞53215m2,道路完好率达99%。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媒体先后6次刊发宣传。我区市政行业优质服务和做好维护工作的新闻报道。

②加强路政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道路的巡查力度,今年以来局路政管理科坚持每天上路巡查。分区管理,增加对重点路段巡查频率,同时加强路政管理制度的落实。要求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严格依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办事,做到依法治路,严格控制违章占道,加强辖区内占道审批管理,对电信、煤气管道、自来水部门破路施工有详细纪录,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有证可查。严格依照《行政许可法》秉公办事,岳麓市政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从工程科抽调两名同志到该科室,成立数字化案件专业处理队伍,专门处理其他管线单位的数字化案件。今年来共办理占道手续37处;办理挖掘手续65处;市政设施损坏修复43起;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人66次;申请执法大队共同执法42起;联合各部门处理设施损坏210起。

③加强应急处理,落实政治任务,切实做好便民服务工作。今年维护部门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严格落实值班纪律,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开通(特别是在防汛期间)。接到紧急信息,第一时间上下联动;接到居民投诉和市政维护方面的紧急信息,维护人员做到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严的标准及时处理。4月底第二届环湘江自行车比赛在长沙举行,我局落实迅速落实市区指示精神, 投入经费100万余元对自行车赛道进行紧急抢修维护。今年各类检查18次,领导视察线路保障11次,我局均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组织人员力量落实政治任务。同时针对一些不属于市政维护部门的如电力、电信等问题,一方面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一方面做好居民群众的解释工作,同时主动为其他部门解决问题,方便群众的生活。截止目前110值班室接警次数为1008次,出警1008人次,累计解决问题988件,处理到位率100%。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4、重点开展城市防汛、防内涝工作。

为认真落实今年防汛工作,根据上级领导要求,我局领导认真研究,明确责任,确保岳麓区管辖内排水畅通,道路平整,防汛期安全,无事故发生。在防汛期间,为确保市政设施安全、完好,应急分队在局领导指导下,应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万无一失。一是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二是全力以赴,维护管辖内的市政设施,对重点路段安排专人负责,保证排水管网畅通。三是遇有紧急情况或“110”报警,及时快速到达出事地点,及时解决,确保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防汛期间共清除辖区内积水堵点37个,排除险情7起;疏浚排水管网24630米,外运污泥14立方米,开挖沟渠560米,出动车辆34台,出动人员230人。共清除辖区内积水堵点37个,排除险情7起。

三、以市政局业务为抓手,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我局属于市、区两级差额拨付的维护作业单位。每年的经费拨付比例为概算的40%左右,大部分必须通过增收节支来弥补经费不足。我局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积极主动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今年以来依托局运作累计承接大量的工程业务, 如:西城龙庭小区规划路改造工程;长沙恒大华府雨污水接市政排水工程;岳麓山风景区沥青路面提质改造工程;西湖·财富中心综合楼室外工程。截至6月中旬,工程技术科编制工程预算共计18件,其中大额工程4件,已完成小型工程8件,收取工程经费共2358891.68元;完成各类结算、合同等资料约80件;新验收道路5条。

四、以强化机制建设为出发点,切实强化日常考核工作。

1、强化制度的落实。为将各项制度能落到实处,所有的规章制度均明确责任科室和责任领导。局里单独成立一个政工督查科,固定人员和设备,每天不间断的督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将职工纪律、生产安全、维护处置到位情况等都纳入督查范围,并每周在局务会议上将督查情况予以通报。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坚持对事不对人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抓考核督查,坚持领导班子带头抓制度落实,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全局制度化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2、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为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部门经费实行预算制。每年年初由财务室根据全局经费情况及各科、室、所今年运行工作需要核定经费总支出预算,同时核定各科、室、所每月支出额度,由局务会审核通过后按月度预算控制使用。对经费开支、费用报销、加班开支、办公用品、维护设备、维护材料开支都有比较规范的规定。所有费用的开支要有合理、合法凭证,必须书写工整,数字真实,内容完整,手续齐全。发票要素必须完整,并开具详单。不准白条报账,不准私自挪用公款。通过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平衡了每个科、室、所奖金的分配数额。

3、切实加强督查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日常考核方面,政工督查科安排专人、专车对日常维护工作、劳动纪律、安全生产、临时工工作行为、物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督查。每月根据日常工作表现,专题会议宣布督查考核结果,以点名批评、张贴当月督查通报、扣除奖金等形式通告全体职工。由此严肃劳动纪律,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通过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职工的劳动纪律明显加强,工作态度大幅转变,团结干事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五、关于岳麓市政2012年工作思路。

1、明确目标定位,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当好城市管理主力军。

①、进一步加大创建计划的落实力度,加强监督检查,查漏补缺,确保创建的各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克服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困难,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铺排市政工作。全面开展人行道、道路、井盖等市政设施的专项整治工作,认真查漏补缺,落实市政设施精细化维护。

②、按照文明创建和精细化维护的要求,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对辖区内道路进行维护。继续狠抓数字化案件处理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按期结案率100%,降低返工率,确保数字化管理进入常态化运作轨道。做好路政管理工作,增加对重点路段巡查频率,严格控制违章占道,加强辖区内占道审批管理,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继续对辖区内的设施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电脑管理,并对信息中心反馈的信息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处理。

③根据文明创建常态的要求,积极研究市政维护工作的机制改革,出台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继续深化分区分片网格化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探索市政维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由计划性、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常态化维护管理。

2、继续推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管理。

①、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局将全力推行制度创新,将管理制度汇编成册,用制度管人,努力实现企业化管理,体现单位人文关怀。尤其在维护材料、设备管理、劳动纪律等方面制度进行完善。

②、同时强力推进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将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将精简部分科室,合理调配办公资源,整合人员结构,将人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行定岗定员的管理模式,将人财物集中进行管理。

③、鉴于维护范围的不断扩大,维护任务日渐繁重的情况,明年的维护工作将结合本辖区内的实际,将维护范围合理划分三个责任片区,将道路、沟渠、人行道板等市政设施归类到片区,将片区工作责任扩大,同时配备精干人员力量重点用于片区。同时将片区的日常经费进行部门预算,核量定期拨付维护工作经费,全面实现管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3、开源增收,拓展公司业务,弥补维护经费不足。

明年将对市政局下属的市政维护公司实行股份化改造,同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添置先进设备,努力实现公司资质升级。加强公司的结构治理,为求公司走上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之路。扩展外接工程业务,将开源节流工作落实到位,增加经济收入以弥补维护经费的不足,同时增加职工的合法收入。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凝聚力,打造岳麓市政新形象。

明年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活跃市政队伍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市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我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对市政工作要求也不断提升,建设一支能吃苦、肯奉献、业务水平高的市政队伍已成为岳麓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我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一线农民工的发展及工作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建立奖励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工资稳步增长机制,稳定市政队伍,树立新形象。

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安全

市政管养行业大多是以市政设施养护为主业的事业单位,因自身行业的特殊性,使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建筑企业。作业人员在排水管道清淤时中毒,路灯维修中触电,道路修补时碰伤等事故时有发生,有的人身伤亡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行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市政设施管养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1)点多面广。市政设施分布于市区的各个部位,道路、排水、路灯、桥涵等设施范围;井盖、灯杆、侧石、人行道板零星修理点位多,不固定,作业区不断变化。2)单一项目工程量小,作业时间短。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如检查井、雨水井清掏、井盖更换、路灯灯泡更换等单一项目作业量小,短时间即能完成,容易使作业人员产生大意思想,违反安全作业规程,发生安全事故。3)作业环境复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大多在市区道路上露天作业,车多、人多,施工环境不断变化,手工劳动及体力劳动多,使施工容易发生事故。4)部分劳动者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市政养护行业的改革,养护作业不断推向市场。部分农民工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即上岗作业,安全意识差。有的项目实行计量工资,为了多完成工作量,施工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时有事故发生。5)设施损坏突发性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井盖损坏、管道冒水、路灯灭灯、道路塌陷等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也有人为破坏市政设施的现象,因此不断有设施抢修的任务,执行抢修任务也易发生安全事故。

2 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2004年1月9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要求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即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作为市政管养行业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是单位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管养工作的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因此,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市政管养行业完成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1)安全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部门。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宣传并监督执行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市政管养行业应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即成立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并由行政副职主管;单位设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在行政副职的领导下,负责全单位安全生产的日常业务、技术工作;单位所属部门的安全生产,由正职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成立并主持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各部门设班组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由各组长担任,并设立项目专职安全员。

2)安全责任制度是单位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对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管理和作业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的明确规定。具体来说,就是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班组长以及每个作业人员身上,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与中心环节。

3)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根据建设建教[1997]83号文件《建筑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企业法人代表、专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特殊工种、新职工每年都要进行一定学时的安全培训。教育和培训按等级、层次和工作性质分别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的重点是遵守纪律、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市政养护行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a.新工人(包含合同工、临时工、学徒工、实习和代培人员)必须进行单位、项目(或施工处、工区)和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及安全知识、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严禁事项及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b.特殊工种人员(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锅炉工、沥青工、爆破工、打桩工及各种机动车辆驾驶员等)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按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规定,进行专业工种安全教育和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上岗。c.特定情况下的适时安全教育。由于市政管养行业的特点,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冬季、夏季、雨雪天、汛台期施工;节假日前后;节假日加班或突击性任务;工作环境及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施工;新进入现场等,更应注重安全教育,以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

4)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支持保证。在安全生产施工方面,尽管国家、地区和企业有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但对具体项目(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工程或某些特殊的项目)来说,技术措施还有具体的要求。针对市政设施养护单位,道路维修、下水道清淤、沥青混合料拌和、路灯维修、泵站维修、桥梁维修等项目,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有的工作应编制专项的安全技术措施。比如在涉及到市政污水管道(井)可能发生有害气体的工程,施工(维护)单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技术部门审查签字后方可施工。作业人员进入污水管道(井)作业环境前,应认真向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毒面具。经仪器监测井下空气符合安全生产标准要求,现场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下井作业。同时采取可靠的通风措施,保证作业面的安全条件。作业过程中,要安排专业人员监护,一旦发生中毒事故,要按照预案科学施救。

3保持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1)要认真履行建设单位的安全监管职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科学组织市政设施运行过程中的养护维修工作。管理单位应每两个月对各个部门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各作业部门的自检活动每月不少于两次。对检查结果要有详细的记录、全面的系统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建立单位与各部门事故隐患整改台账,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2)加强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安全防护用具的管理。采购、租赁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的生产设备,建立设备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对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不符合国家标准及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强制淘汰。3)科学的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有一些较小事故发展成大事故的原因,就是因为遇到意外事故发生时惊慌失措,盲目施救,造成损失更加严重。因此,市政管养行业应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修、保养,保证正常运转。4)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施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不得迟报、瞒报、谎报、误报,要积极配合和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依法追求有关责任人的政纪及法律责任。

总之,在市政管养行业的各种管理主题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主题。而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我们只有进一步研究事故隐患及薄弱环节,狠抓隐患整改工作,不断地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我们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市政局年度总结 篇3

近年来,**县统计局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坚持统计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局干部职工勤政务实,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统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统计局勤政廉政先进事迹材料。以来,全县统计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在全市年度统计工作考核中均名列各县(区)前两名,并连续三年荣获—综合考评第一名。

一、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为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县统计局除按月编制《**县经济指标月报》、《**县工业生产动态》,及时发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编印《领导干部手册》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统计服务的方法途径。组织编篡《**五十年统计资料》,用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围绕县委、县政府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统计部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反映县域经济发展动向和趋势的统计分析文章。如《跃入建强,我们还有多远》、《**县工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等统计分析文章,既用翔实的数据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分析了存在的矛盾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全县经济发展进言献策。

二、拓展统计业务,统计服务层次不断深入

,**县统计局在认真做好各项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根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开展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计算工作,制发《**县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调查计算表》,对全县各乡(镇)的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开展调查和计算。同时结合县委、县政府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近期内增加全县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的举措,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畜牧业专项调查,切实摸清了全县畜牧业的生产状况,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定近期内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上岗培训成效显著,统计基础工作日渐规范

为提高全县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依法统计,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县统计局不断强化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切实抓好基层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自20以来,共举办四期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班和一期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有202名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获得了省统计局统一颁发的《统计上岗证书》,有59名统计人员参加了调查技能培训,事迹材料《统计局勤政廉政先进事迹材料》。并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入手,以加强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专业统计岗位职责》和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撰写统计分析文章奖励制度、专业统计考核评比制度等《十项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量化了各专业年度目标任务,《规章制度》使全局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制定《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住户调查及贫困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工作。每年对基层统计单位统计人员实行考核评比,每三年开展一次“十佳”统计员评比活动,对评选的“十佳”统计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了统计工作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统计工作的开展,统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逐步走向规范化。

四、统计执法工作步入正轨,统计普法教育深入开展

(一)统计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近年来,**县统计局始终把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统计法制进程的重点,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县人大领导的支持,由县人大、县政府不定期地组织县纪委、组织部、监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统计执法检查组,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县统计局建立了经常性的统计基础工作检查制度,把统计执法检查贯穿整个统计工作之中。在开展常规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中,经调查核实,**镇原农业统计员有仿造、篡改夏季粮油统计资料的行为,**镇原农业统计员有编造度夏季粮油产量的行为,通过立案调查,并根据违法事实和情节,县监察局对**镇原农业统计员作出了行政警告的处分决定,县纪委对**镇原农业统计员作出了党内警告的处分决定,狠杀了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歪风,树立了统计法的权威,维护了政府统计部门的形象。

(二)统计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依法统计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统计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统计法》颁布以来,特别是《**省统计管理条例》于****年*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县始终把统计法制工作纳入全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县统计局、司法局和县政府法制办多次采取各种动员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联合进行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累计购买、复印和发放《统计法》读本、《**省统计管理条例》及相关统计法规资料手册300余份,书写宣传标语50余幅(条),张贴宣传画200余张,并摘录有关统计违法案例发放到基层统计单位和统计人员,切实深化统计普法教育工作。20,《统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县统计局抓住这一契机,一是组织255名基层统计人员和分管统计工作的部门领导参加国家统计局与司法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纪念《统计法》颁布20周年知识竞赛;二是在《**报》上登载统计上常用的统计指标解释及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三是组织召开纪念《统计法》颁布20周年座谈会,进一步扩大统计法律、法规的`知名度,把统计“四五”普法工作推向深入。通过开展持久、深入和经常性的统计法制教育,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水平,广大干部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为全县统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县统计局被评为全省统计“三五”普法先进集体,一人被国家统计局评为统计执法大检查先进个人。

五、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机关形象

近年来,**县统计局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各项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强化内部管理,树立机关形象,增强了全局统计工作的活力。一是局领导班子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领导班子的政治责任,制定了《统计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具体的落实措施。二是班子成员清正廉洁,认真抓好自已分管的工作,自觉发挥表率作用,班子团结,形成合力,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抓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每周二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新的统计业务知识,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制度管理,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全县统计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专业统计岗位职责》、《十项工作规章制度》和健全了《支部党的各种制度》,规范了统计工作行为,把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全局各项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增强了全体党员的党纪、法纪、道德以及勤政廉政观念和服务大局的意识。

由于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局领导班子团结,发挥作用好,全局各项统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全市实施“两钢”先进单位,全省统计“三五”普法先进集体,全省统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县统计局

市政府2005年度工作报告 篇4

有制企业“一改两出”的工作目标,遵循“摸清底数、争取政策、看好资产、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重点抓了企业改制的前期基础性工作,摸清了工业、商业、交通、粮食等12个系统的公有制企业底数。对62家公有制企业的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查、界定、审计、评估、确认。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公有制企业实施了改制。今年,全市有61户公有制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其中17户企业已完成改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富余人员分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年底前可基本完成28户粮食企业改制任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生态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围绕“打造绿色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整治目标,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1600平方米的沿河街道路改造工程,并改造了排水配套设施1450延长米;完成了新华大街和九郊路整形盖被工程;改造城区供水管网22048延长米;完成了小南河治理二期工程,主要实施了小南河公园、人工湖、拦河翻板闸工程,并配备了体育健身路径;南部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行政中心区和福星安迁新区部分征地和拆迁工作;完成了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工程;法院、检察院等行政中心区标志性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3279万元的物流园区主体工程实现了冷封闭,明年可投入使用。实施了农行小区、联社小区等精品工程,城乡楼房开发总面积达到48.8万平方米。投资1700万元,对城区10千伏以下电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营城电网改造全面竣工。实施了曙光大街和西环路绿化、亮化改造工程、溪桥公园绿化工程、营城绿地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加强了农村路网、林网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加强了农村路网建设。全面实施了村村通建设工程。完成村村通水泥路471.05公里,解决了78个村通水泥路问题,通村率达到55.5%;实施了50.48公里九德公路改建工程,在去年完成路基桥涵基础上,今年全面完成了路面建设工程,已于9月26日竣工通车;实施了37.42公里的菜口线A市段改建工程,因变更预算和设计拖延了工期,实际完成28.59公里;启动了13.1公里四舒绕越线工程;启动了17.5公里九双公路改建工程。同时,改善四舒线和长吉北线3.4公里,小修18公里,维修加固长吉北线及乡道桥梁9座。二是加强了林网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345公顷,其中退耕还林新造400公顷、“三北”四期新造488公顷、更新造林150公顷、补植面积307公顷。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A市森林防火实现了2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三是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了饮马河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牛头山水库泄洪洞维修工程;松其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营城新区城防工程(小南河)正在施工;完成了柴福林水库应急处理工程前期工作;维修了饮马河堤防排涝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在城市管理上,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大队,构筑了城管、环卫、园林、环保、工商、公安“六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迁移了西环路水果、蔬菜批发早市场。取缔了“三亭”,拆除了“三小”。新建和维修公厕80座、建设地坑式垃圾站50个。新购置2台清雪车,实现了冬季清雪机械化。治理不法排污企业43家,取缔关停了 “十五小”企业6家。市医院和省结核医院已建土法焚烧炉,对固体医疗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省结核、市医院、亚泰制药污水处理加大了监管力度,实现达标排放;顺应~,取消了市医院太平间;加强了污染源的治理,对19家锅炉烟尘、46家餐饮业油烟污染进行了整治,有效解决了烟尘扰民问题;启动了金锣集团、啤酒厂、华达水泥厂污染治理工程。——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300个,城镇新增就业35

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篇5

——2011年2月12日在黄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宋国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目标,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创1998年以来新高;财政收入44.3亿元,增长41.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454.3亿元,增长34.3%;完成“十大工程”项目投资312.8亿元,增长39.7%;完成省“861”计划项目投资242.8亿元,增长58.8%;争取国债项目378个,到位资金5.6亿元。过去的一年,我市重大项目和政策争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京福高铁黄山段已全面开工建设,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湖至黄山北站段通过立项审批,黄杭快铁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高铁歙县北站增设争取成功;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获得批准;黄山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对外国籍飞机开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这些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实施,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为12.7∶44.1∶43.2,其中二产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1家,实现营销收入71.1亿元,增长40.6%,其中超亿元企业达10家;茶叶产量、产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茶业综合产值达46亿元,增长29.6%,8家企业跻身全国茶业百强。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29.2%,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全年净增规上企业125家;完成技改投入63.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1.1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32.8%。全市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新增开发面积10.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231亿元,三项指标增速均超过50%;市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筹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544.7万人次,增长19.9%,其中入境游客突破百万大关,增长19.7%;旅游总收入202.1亿元,增长20.2%;旅游创汇3亿美元,增长23.4%。屯溪老街特色街打造、徽州府衙修复、西递•宏村旅游综合提升、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等重点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卧虎高尔夫、秀里影视村等建成运营。我市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最中国旅游城市、十大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休闲节会创新奖、中国休闲旅游营销创新奖等殊荣,并成为全国首个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黄山风景区作为全国首家单位荣获世界旅游目的地管理奖,被评为全国首批数字化景区,荣获旅游景区创新奖,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作为亚洲唯一单位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黄山旅游集团加入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并跻身全国旅游集团20强。

(三)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创新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成功举办国际山地车节、国际登山大会、中国黄山(国际)风光摄影大展、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和第六届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等系列重大活动,在日本、韩国、法国和香港、深圳等地举办了系列旅游推介和招商等经贸活动,与法国尼斯市、南非开普敦市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成为安徽唯一的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城市。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40.6%;引进内资30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分别增长36.5%和20.7%;新签工业招商项目315个,协议投资额176.3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04.1%,其中亿元以上39个,是新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最多的一年。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筹措改制资金1.1亿元,全面完成市直41户国企改制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局、市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高铁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组建成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分别有7家、16家和10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营销收入、纳税总额和出口创汇“百强”,我市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被评为全省2009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黄山旅游”、“安徽恒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新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81亿元,比上年多增13.6亿元,增长33.1%,高出全省增幅10个百分点。

(四)城乡建设快速推进。《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修编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完成投资87.6亿元,同比增长46%。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即将竣工,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和高铁新区正式动工,齐云大道、屯光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花山大桥和梅林大桥开工建设,全年新建、改建道路45条,新增道路总长32.2公里、道路面积42.7万平方米,新增供水管道40.3公里、供气管道21公里,新建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8%。加大拆迁安置区建设力度,全市完成投资11.3亿元,建成安置区12个、面积72.4万平方米。市城投公司6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全年筹集资金25.2亿元,有力支持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大力推进区县城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9.8亿元,歙县城许大道、休宁县滨江路、黟县漳河流域综合整治、祁门县新城区、徽州区新城区、黄山区城市外环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是历年来区县城建设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年。加大村镇建设力度,44个建制镇完成投资44.3亿元,增长26.2%。7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又有50个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5个、农家书屋165个,591个自然村组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新改建农村公路279.4公里,农村沼气覆盖率达22%,6.8万农村人口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城镇化率达43.3%,提高1.6个百分点。

(五)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6710元,高于全省1425元,增长17.7%。扎实开展“七保”工作,精心组织实施35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3.2亿元,惠及130万城乡居民,并在全省民生工程考核中名列前茅。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28万元,培训新型农民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和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78.5万人;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和部分优抚对象以及五保对象待遇水平,城市低保生活补助水平和农村低保覆盖面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休宁县被列入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达9.6万人次;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为城乡低保对象增发临时性生活补贴2649万元,城市低保物价补贴月人均超60元,是省定标准的3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9112户、1710.4万元,廉租房建设竣工10.4万平方米;全市“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4.6亿元,人均受益392元。高度重视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投入扶贫资金530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46个,7千人实现稳定脱贫。

(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扎实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13个。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7108万元,发放中职学生资助款2741万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和重建10.1万平方米,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并加紧建设,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准筹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完成投资10.3亿元,对537幢古民居实施了保护利用;百佳摄影点建设快速推进;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文化部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徽韵”入选国家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名录。《黄山市志》出版发行。完成77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省十二运会、省五届残运会和省六届民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巩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3232万元完成472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实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零差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人口计生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组织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植树造林5.5万亩,新封山育林8万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82.1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9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新增耕地面积3359亩。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3%。“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全市信访形势平稳、总量持续下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全市社会稳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市。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粮食、农机、物价、档案、气象、地质、地震和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学沈浩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抓好“四大整治”,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完成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政务大厅全年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10.98万件,提前办结率达99%。继续开展效能、政风、行风“三位一体”考核评议,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和“市民连线”,受理群众和企业来信来电6826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府系统承办的461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各位代表!

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了资金、土地、环保等因素制约,破解了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58.6亿元增长到309.3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长到44.3亿元,年均增长28.5%,比“十五”增速快1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5.5亿元,是“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1.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6.3∶35.6∶48.1,调整为12.7∶44.1∶43.2,第二产业上升了8.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国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成功举办和承办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三十周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与瑞士因特拉肯市结为友好城市,与韩国大邱市东区、瑞典瓦拉市交流合作持续发展。五年累计引进内资87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7.4倍和4.3倍,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310个,到位资金115亿元,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入130.1亿元,是“十五”的1.7倍。合铜黄高速、黄塔(桃)高速建成通车,黄祁高速、黄绩高速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4015公里,100%的乡镇和99.4%的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黄山机场完成4D级改造,高铁建设拉开帷幕。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7.3亿元,全市城镇化率由35.1%提高到43.3%。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建成区面积五年分别扩大了10平方公里和19平方公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市游泳馆、全民健身馆、美术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使用。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165个村被列入省“千村百镇”示范村镇,202个行政村达到“十有”标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1.8亿元,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万人,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为1.2万户家庭解决了廉租住房或住房补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了20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2.4万人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五年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34192人实现稳定脱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安全感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三名,跻身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行列。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整体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先后荣获了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最佳国际休闲城市、世界特色魅力200强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殊荣,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安徽人居环境奖城市、省首届文明城市,黄山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各位代表!五年的励精图治,五年的艰苦创业,五年的开拓奋进,今日的黄山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全市上下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加快“四区”建设、推进“十大工程”的支撑更加坚实、措施更加有力,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工作干劲更加高涨,黄山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必将书写新的更加壮丽的篇章!

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黄山现代化建设的中央、省驻黄单位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实力弱,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少,产业结构层次还较低;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还不强,深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保护、防灾抗灾、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政府少数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机关工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黄山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黄山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我市全面展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持续投入的累积效应不断释放,黄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我们必须把握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掀开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崭新画卷!

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战略、工业支撑战略、城乡统筹战略、开放创新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强力推进“四区”建设,加快构建“四大体系”,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早日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五个翻番”,就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就是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城镇化率突破50%、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在市委《建议》的指导下,市政府编制了《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我们相信:

——未来五年,伴随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黄山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生态优越、资源卓越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将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未来五年,伴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黄山的特色发展之路渐入佳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将呈现高增长与高质量并重、稳定性与成长性并行的发展态势。

——未来五年,伴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步,黄山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地域化特征更加鲜明,徽风绵远的诗意田园与古韵幽香的时尚城市交相辉映,一座城乡互动、错位发展、独具魅力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将闪亮登场。

——未来五年,伴随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的扎实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黄山的生态环境更为优越,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我们将为拥有这方碧水蓝天、绿地青山而倍感欣慰和自豪。

——未来五年,伴随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一切实干兴业、富民强市的活力将竞相迸发,一切锐意创新、勇于创优的源泉将充分涌流,勤劳智慧的黄山人民将迎来物质更丰裕、文化更丰富、社会更和谐的美好新生活!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上述目标是积极进取、自我加压的目标,同时也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将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扩大有效投入

继续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加快黄山发展的主动力来抓,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建设资金保障水平。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595个“十大工程”项目和154个(第一批)省“861”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73亿元和84.4亿元,确保152个项目建成运营。全力推进京福高铁工程建设,黄绩高速竣工通车,黄祁高速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并铺筑路面,尽早开工黄杭快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黄山北站和歙县北站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歙县界牌岭至黟县渔亭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建成徽州500千伏、芳村220千伏和忠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大黄千高速、黄池城际铁路和月潭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里计划。精心谋划和编制一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储备重点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4000亿元。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项目调度督查,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多竣工。

切实增强融资保障能力。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力争全市新增贷款100亿元(全口径)。确保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项目8000万美元世行贷款列入国家计划。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的机遇,力争国债资金突破5亿元。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力争全市直接融资达到100亿元,中心城区建设融资超过30亿元。深化与国开行、农发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新一轮合作,确保市城投公司间接融资超过18亿元,并力争发行二期企业债券。加强企业债券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放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项目建设投入。

(二)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启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强势扩张旅游经济。继续围绕“六个转变”,切实抓好81个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74.9亿元。加快黄山风景区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进程,全力推进南大门整治改造和北大门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完成西海饭店改造、南大门立体停车场二期、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屯溪老街、东黄山、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和牯牛降等重要节点建设,力争西递、宏村进入5A景区行列,新增4A景区3家,全市3A以上景区总数达到44家。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开工建设11家高星级酒店、5个自驾车营地,建成旅游信息咨询点20个,兴建大型旅游超市。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打造雨润、太平湖、奇墅湖、新徽天地、纳尼亚小镇等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加快新安江延伸段水上旅游、齐云山养生旅游和牯牛降生态旅游开发。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新增农家乐接待户300户,继续抓好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编制户外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户外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推出5条以上精品户外旅游线路,规范、促进户外旅游加快发展。强化旅游整体对外营销,持续推进旅游“三进”,全面落实境外旅游合作协议。着力拓展航空市场,增开黄山至首尔定期航线,恢复和新开黄山至丽江、厦门、西安、昆明和黄山至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境内外航线和包机,加密现有航线航班,积极争取与台湾直航,力争黄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强力推进“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全年接待游客295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8亿美元,增长2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确保2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二期工程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屯溪老街、徽州古城、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园和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园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博文化、摄影书画、演艺影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提升“百村千幢”古民居、百佳摄影点、博物馆集群、东黄山知青部落、新四军军部旧址、黟县梓路寺、秀里影视村等项目综合效益。进一步打响“徽韵”品牌,打造徽州府衙、元一全景剧院、花山谜窟激光秀、“宏村阿菊”等一批高端文化设施和演艺产品。进一步扩大黄山国际旅游节、山地车节、黄山温泉文化旅游节、登山大会、摄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对外影响力,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扶持引导旅游文化商品研发和民间工艺传承,打造徽州四雕、文房四宝、徽派盆景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商品生产基地,力争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创意、传媒、动漫、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丰富发展其他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大型商业业态,力争世界500强零售集团入驻黄山,世界知名零售集团大润发黄山店建成开业。支持市内品牌商贸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市场,新建1个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徽菜产业。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双进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不断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亿元。结合第二居住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景观房产、度假社区,引导合理的房地产消费。加快雨润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培育繁荣商务会展产品,积极举办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信托业,着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初步构建覆盖中心城区和区县的家政服务网络。

(三)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深入推进园区提速增效工程,不断扩张工业规模,强化科技支撑,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

大力扩张优势产业。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机械电子等七大优势产业发展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支持永佳集团、兴乐铜业、金马股份、皖南机床、黄汽电公司、嵊峰袜业、黄山工业泵、黄山电器等重点骨干企业规模扩张、加快发展,支持日普电动车、中显微电子等重点工业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支持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确保新增规上企业60户(新口径)。加强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和质量。继续安排市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筹集2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力争担保金额超过22亿元。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快拟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和上市辅导工作,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确保5户企业完成股改、2 户企业进入辅导期、1户企业实现上市申报。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制定实施百亿园区培育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园区提速增效工程194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园区新增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竣工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0亿元,税收收入10亿元。加大园区工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节约集约用地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持市经济开发区实施“411翻番”发展战略,加大光伏、汽车配件、LED等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确保新签项目40个,开工和投产项目各30个,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和25亿元。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和北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支持八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特色产业园,力争屯溪九龙低碳经济园区列入省级开发区。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抓住我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机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抓好120个投资超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车用仪表及电器、绿色包装材料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永新股份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行列。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研发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以新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重点,全面推进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市科技孵化器建设,力争入孵企业达45户。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切实提高专利的产品转化率。

(四)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认真落实“八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求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2家以上。继续推进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建成高效生态茶园5万亩,办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系列推介活动,力争茶业综合产值达到52亿元。进一步发展蚕桑、贡菊、花卉苗木和养殖业,新建蔬菜基地8000亩。抓好黄山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林业产业化“4646”工程,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一竹四果”产业,新建油茶基地2.9万亩,着力培育一批林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力争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做好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推进省级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危桥改造20座,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新增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10个。抓好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完成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7个农家书屋、30个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十有”标准示范村建设,新增达标村和基本达标村各50个。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固除险小型病险水库29座,新建抗旱机井1000口,抓好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抓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后续工作,防止产生新的债务。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稳步推动移民下山出库和异地搬迁安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2家,实现区县小额贷款公司全覆盖。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业务,争取开展国家和省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力争新建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

(五)强力推进城镇建设

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按照“惠及百姓、提升形象、完善功能、促进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力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60亿元,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

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建设。计划安排政府投资项目40个、社会投资项目6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以上,增长32.5%。加快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进程,续建完成新安江湖边至花山段6.3公里两岸道路、景观绿化、亮化等工程,启动两岸10平方公里区域、4500亩可开发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加快实施以拓宽火车站至横江桥过境段、西海路为重点的市政道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草市至北海路、横江桥至梅林大道段的景观、亮化、供排水、供气改造及沿线风貌整治,形成篁墩至屯黄高速1号口长达18公里、横贯东西、顺畅新老城区的城市快速过境景观大道。开工建设文峰桥,续建花山大桥、梅林大桥,改造横江桥,新建上草市路、桑园路、汉沙路、码头路、梅林南路、西区二号路、高职南侧区间路,贯通新园西路,启动建设仙人洞南路。安排投资500万元,对5条小街、小巷和5个小区进行改造治理。继续完善给排水、消防、电力、电讯、无障碍等市政公用设施。新增和延伸5条公交线路,更新公交车辆40辆以上,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和管理水平。完成投资20亿元,全力推进高铁新区“一河三桥七路”改造与建设,形成两横两纵主干道路网,拉开高铁新区总体框架;启动场站和站前广场、公交站、汽车站、停车场、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建设,新建百师宫、假日客栈项目,全面完成入口形象区、凤霞安置区、项目区主干道及其景观建设,加大招商开发力度,确保年内见成效、出形象。抓好总建筑面积278.7万平方米、总套数18129套的25个安置区建设,完成重点项目征迁80万平方米。

加快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紧完善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并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加快区县城综合改造建设,突出抓好屯溪区江南新城、黄山区西海路、徽州区新四军军部旧址及周边环境整治、歙县交通旅游集散中心、休宁县滨江新区、黟县漳河滨水景观带、祁门县新城区等项目,推进区县城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强化引导扶持,重点抓好20个基础好、潜力大的特色城镇建设和发展,力争全市区县城、建制镇分别完成投资100亿元和56.4亿元。

加大城市管理和创建力度。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针对薄弱时段、薄弱地段和薄弱环节,突出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市容精细化管理,重点实施环卫基础设施配套、旅游公厕改造升级、户外广告规范提档、渣土车辆规范管理、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5大项目工程,大力推进依法拆违控违工作,强化小区物业管理和示范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市民和游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努力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六)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强化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继续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严格整治涉铅企业,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36个镇、375个村分别建成垃圾集中处置和收集转运系统。加强固体废物和辐射管理,综合整治城市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强化21户年耗能3000吨以上标煤企业的监管,落实各项综合节能措施。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推广节能保温材料和利用太阳能。抓好交通运输节能,全面推动公共机构、宾旅馆等领域节能,强化亮化设施管理工作。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口。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申报工作,再争创1~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严格执行政策,坚决纠正土地违法行为。加快闲置土地清理,落实建设密度、投资强度“双控”标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投资3.6亿元,实施437个、4.6万亩的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林业综合开发、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森林重点火险区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力争所有区县达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目标。强化河道管理,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新增城镇年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再解决6.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快歙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创建1个省级生态县、5个和10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100%。

(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激活内力、集聚外力,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25%,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有新的提高。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招标采购监管体制,扩大统一招标采购范围,建立市级和区县公共资源要素交易市场。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新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深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强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地方税收管理体系,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力度,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公益设施、民生保障、农村发展、社会建设、涵养税源等方面的投入。扎实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创新信贷融资产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权等抵押或质押贷款。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融入长三角,积极对接珠三角、闽三角,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引进项目500个以上,引进内资375亿元、外资1.9亿美元。坚持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按照转型发展要求,根据产业转移规律,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新签工业、旅游、商贸项目比重提高到80%以上。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编排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深化与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的战略合作,力争在徽商大会、中博会、厦洽会、高交会、皖台经贸活动等大型招商活动中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推行重点招商项目“四个一”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督查督办制度,搭建招商引资高效服务平台,确保招商项目顺利落地。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认真落实外贸进出口政策,培育进出口大户,扩大进出口规模,力争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抓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原材料进口。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八)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认真组织实施36项民生工程,投入总规模增加到16亿元。坚持群众满意标准,全面落实配套资金,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民生工程长效化管理机制,推进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社保体系建设的衔接融合,力争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完善就业和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力度,城镇五险参保人数达到79万人。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抓好休宁县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加强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和扶贫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廉租住房2700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22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000户。继续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稳定和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和产业扶贫,提升贫困村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缓解入园难问题。推进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扩大电大办学规模,支持黄山学院加快创办综合性大学。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大力培育黄山特色人才队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积极传承新安医学,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加快筹建市图书馆。统筹建设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动设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构建“8+1”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6100”行动计划,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地震等工作。启动“六五”普法,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坚持以群众工作理念统揽信访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积极防范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争创“长安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水平。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抓好优抚安置、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九)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开创“十二五”发展崭新局面,需要政府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振奋精神,打造责任政府。深入开展向杨业功、沈浩、张宁海学习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集中精力抓发展,干事创业争一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一些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树立政府勤政务实的良好形象。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和“市民连线”,深入开展“四大整治”和效能、政风、行风“三位一体”评议以及“百家企业评机关”活动,综合运用目标管理、考核督查、明查暗访、行政问责等手段,着力解决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执政为民,打造亲民政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千方百计排民忧、解民难,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市场物价、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工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力推进“应进俱进”、“两集中两到位”和基建项目“一表清”、工商注册登记“一表制”,为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经常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落实人大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注重采纳政协的调研成果和意见建议。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廉洁自律,打造清廉政府。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执行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公务消费等监督,加强对扶贫救济、社保基金等社会公共性资金规范管理。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数字监察”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2024年度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篇6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有别于一般建设任务, 由于其施工场地在城区主要街道, 与周边公共建筑、设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设计、到施工、管理均具有复杂性。因其关系居民日常出行安全, 质量是施工过程中重点。

1.1 确保使用建筑材料质量

投入工程施工的建筑材料应具有相关机关审查的合格证及相关证明, 以保证其投入使用时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验收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材料购进后需要承建单位做好验收工作, 针对不同的用料要求、设计规范、安全标准检查材料质量, 并核准购进材料和所需材料实际要求的各项标准是否相符, 合格后入库登记。

1.2 保证路基的稳定度和安全性

市政路桥的路面需要稳定的路基为支撑, 其承重性能、稳定性能是重要的审核数据, 为实现对市政路桥的工程质量的保证, 路基的整体安全系数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路基的稳定能够实现相关的设计构思, 同时保证路桥后期的使用安全。第一, 承建单位在路基开挖前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开挖深度、回填高度均要与设计要求相一致;第二, 路基建筑时要采用水平分层技术, 进行填土工作时同样采用分层的方法并预留厚度, 以便压平。施工过程中要抽调检查员, 主要检查地基深度、填土紧实性等关乎工程质量的技术指标, 避免后期不能承担压力而造成的塌陷事故。填充、平整路基时要严格控制水泥、沙土等的比例, 要采用稳定性能高的材料, 以保证形成坚实的基础[1]。

1.3 优化细节工作及早期养护

据市政工程事故统计, 常见的是路面因水泥质量或施工缺陷形成断裂、坑洼问题, 水泥配比是路面质量的主导因素, 应提高模板面的整齐度, 混凝土调配时要合理选择质量、性能好的水泥, 能够有效排除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干扰, 加强早期的保养。

2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 桥梁基础的施工管理

(1) 沉入桩管理。沉入桩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则是, 要根据前期的图纸设计和具体施工环境设定沉入桩的桩位, 做好基本的测量工作和标准参照;二则, 选择质量过硬的沉入桩, 既能承受前期的沉桩压力, 也能起到基本的支撑效果。三则,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要严格监管打桩施工质量, 在技术人员综合施工现场地质分析报告后, 就地质、环境等影响因素的考量安排打桩顺序, 以减少影响因素的破坏。

(2) 承台管理。承台施工工作开展前要经过专业技术员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工, 内容包括桩位、高度、深度等, 在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范围内不允许存在较大的误差, 以影响后期的建设。

2.2 桥梁工程下部构造的管理

路桥的下部支撑通常分为台身、盖梁、墩柱三部分基础结构, 逐部分监管施工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桥体的承重性, 需要技术检查监管员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 墩柱安置点要符合桥体设计图, 否则会造成偏移;第二, 是在盖梁施工前要预留标准范围值内的空间, 过分的重合将会影响架设梁板, 造成材料浪费第三, 盖梁设计的要求是能够保证预应力钢束伸长值以及冷拉应力的双控制, 检查出现偏差问题时要及时与设计师沟通, 并向领导汇报, 以集中专业力量和相关技术员及时解决前期问题[2]。

2.3 桥梁上部结构的管理

路桥上节部分的质量控制在箱梁以及预应力空心板梁上。主要通过设计和安装以控制整体质量。一是,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相关性能的保证, 其强度、承重性的稳定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箱梁使用前要经过技术检查, 符合设计规范和质量要求方可使用;二是, 预应力钢筋的安装顺序和位置要按照设计要求安装;三是, 梁的架设设计到不同部位的曲度不同, 在制造时要单独完成、标号以区分, 安装是按照出厂编号和设计标准要求按顺序连接;四是, 架设、安装设备性能也要能够应对施工工作。

3 市政路桥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包括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检查, 而其中中期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整体工程的重要因素, 各种施工细节处理要依靠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标准完成, 选择具有专业技术、安全意识的整体素质较高施工人员及相关管理者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前要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和安全知识介绍的前期培训, 以确保参与施工者充分了解图纸设计、实际的施工环境、要求, 使施工在工期要求内能顺利完成[3]。

3.2 提高施工材料质量

除了基本的人员细节施工影响工程质量, 还有建筑材料和设备性能也是影响原因, 提高路桥质量要做好前提的质检工作和后期的抽查。在材料购进时要充分考虑到设计要求、材料质量、价格等综合参考部分, 进料前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 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和承建单位的建筑设备性能进购所需型号、材质的建筑材料, 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选择性价比高的, 同时保证材料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决不能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材料进购后, 检查合格证等均符合要求后再次进行检验, 以熟悉材料性能, 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 分类、分性能妥善保管, 做好入库登记, 填写相关的保管材料, 告知负责人相关的存储条件, 减少因环境、人为疏漏造成的材料损坏, 避免后期使用时产生安全事故的隐患。材料出库时要轻拿轻放, 并再次检查质量、型号, 合格后进场使用。

3.3 强化施工技术

路桥建设涉及工种较多, 不同的设计需要不同的技术工艺实现, 引进、研发相关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安全性,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材料损耗, 同时节约建筑成本。同一项目中的不同工种需要在有计划的统一管理中协调配合来实现建筑任务。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的施工任务分配相关的细节工作, 开展提高技术水平的学习工作, 提高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4]。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家对市政路桥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市政路桥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 其建设任务也越来越多。而在实际的市政路桥工程建设中, 部分建设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大量减少成本投入, 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路桥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鉴于此, 笔者将本文命名为《怎样提高市政路桥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分别论述了论述了市政道路工程和市政桥梁工程的质量管理, 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市政路桥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旨在加强与同行的沟通交流, 确保工程质量到达标准。

参考文献

[1]许俊伟, 肖亮.论桥梁施工管理中的质量与安全控制[J].科技资讯, 2009 (29) .

[2]王飞.论桥梁施工管理中的质量与安全控制[J].科技资讯, 2009 (18) .

[3]林举冲.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思考[J].大众科技, 2007 (3) .

[4]王燕.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初探[J].科技传播, 2011 (3) .

上一篇:对实习的评语下一篇:恋上春天的味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