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精选7篇)

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篇1

黔江区人民中学

秦红英

黔江区人民中学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学生的生源流失比较严重,片区内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了城内更好的中学学习,所以我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而八年级学生也正好处在一个青春转型期和叛逆期,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因此分析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如下。

一、思想状况

八年级学生学习压力重,学科多,主动性不太强,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不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再加上学生处于生理期,有诸多的生理、心理和成长的烦恼,所以容易形成逆反、烦燥的心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随爷爷、外公、外婆生活的学生占多数,所以学生缺乏与家长交流,缺少爱。学生渴望与人交流,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沉溺于网络。但大多数同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心理素质稳定、心理健康、性格开朗,能与老师、同学交流;少部分学生性格偏激、情绪波动大,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劳动,还耍“小皇帝”脾气。

二、学生学情

1、学生养成教育不好。班内学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没有好的养成习惯。乱说脏话,随便打骂别人,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坏的习惯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导致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

2、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学生大部分不知道主动学习,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自制力很差。

3、学生存在思想问题。部分学生厌学,找借口说自己学不懂,是因为老想着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匆匆的草草做完,为了是想玩耍。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是因为自己在胡思乱想其他事情。还有的说,希望老师不要让我们准备那么多的学习资料。

4、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是智商存在问题。对待学习的反应比起其他学生来比较慢,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觉得很难懂,难接受,有的甚至连简单的字都不会写。

5、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都说知道没有知识不行,得学习,还要学习,可就是不想学习,觉得学习一点意思也没有。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要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与场所。

6、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班内学生家长部分都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平时孩子到家根本受不到应有的照顾,更别说是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了。他们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认识不到对孩子思想教育和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有时还把学生犯错误,不完作业的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有一切放手不管,孩子只有老师管教的错误想法。

三、改进措施

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区已经启动了“卓越课堂”,我校也将在这种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再提升为卓越课堂,更好的推进我区、我校“卓越课堂”的打造。

2、以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为宗旨,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初步形成一点危机意识。

3、加强地理教学技能和读图的培养。新课程标中明确说出运用地图来学习,说明了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地理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地图精读”,要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活动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地理课。

4、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做人,学习生活。

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篇2

一、学生特征分析

(一)学生现在的学习特征和能力

调查我校本届一年级学生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 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91% 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2. 阅读方面: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课文的学生占70%左右,30%—40% 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简单词句的意思,具有初级的阅读能力。

3. 质疑方面:具有较高的质疑能力的学生大概占 7.8%。另有31% 的学生能够质疑。

4. 独立思考方面: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大概有30%-45%的学生需要借助老师或者同学的提示才能完成,还有25% 的学生通过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很大。

( 二 ) 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 写字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时间短、目的性不强、精确性不够等特点,因此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极易出现不细心,常常笼统、模糊,只说出客体的具体个别部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结构不美观、笔画错误。

2. 朗读方面: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70% 的学生应该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个别语句上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 思维方面: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及思考过程会比较困难。80% 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及提供学习支架,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收集学习资料方面:90% 的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借助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平台的“识字模块”识记并掌握 66 个生字,正确书写 30 个汉字,准确率达到 100%。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 按照课前自学指导书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字词的识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学习内容特征

( 一 ) 分析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以专题组织教材是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主题,本单元与前后课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照应。

( 二 ) 教学重点

1. 识记并掌握本单元我会认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感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学生主体策略的设计

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书进行自主性的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2. 交流讨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

3. 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五、教师主导策略的设计

1. 合作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者、平等合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2. 情境教学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联结。

3. 示范讲解: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示范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协作的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5. 问题导向法: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线”,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结语

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减负增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是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工作重点。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而备课时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则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从“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征分析

(一)学生现在的学习特征和能力

调查我校本届一年级学生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91%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2.阅读方面:能够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课文的学生占70%左右,30%—40%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简单词句的意思,具有初级的阅读能力。

3.质疑方面:具有较高的质疑能力的学生大概占7.8%。另有31%的学生能够质疑。

4.独立思考方面: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大概有30%-45%的学生需要借助老师或者同学的提示才能完成,还有25%的学生通过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困难很大。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写字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时间短、目的性不强、精确性不够等特点,因此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极易出现不细心,常常笼统、模糊,只说出客体的具体个别部分。在书写生字时,出现结构不美观、笔画错误。

2.朗读方面: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70%的学生应该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个别语句上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思维方面: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及思考过程会比较困难。80%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及提供学习支架,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收集学习资料方面:90%的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平台的“识字模块”识记并掌握66个生字,正确书写30个汉字,准确率达到100%。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按照课前自学指导书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收集,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字词的识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学习内容特征

(一)分析内容所处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识体系

以专题组织教材是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主题,本单元与前后课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照应。

(二)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掌握本单元我会认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能熟练运用。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感悟: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学生主体策略的设计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指导书进行自主性的预习。让学生体验预习、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2.交流讨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

3.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五、教师主导策略的设计

1.合作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者、平等合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2.情境教学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联结。

3.示范讲解: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示范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协作的工具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5.问题导向法: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线”,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结语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以学生学情为依据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学情”,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J].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2003(6).

[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3]周晓阳.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0(2).

信息技术课的学情分析心得 篇4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

课堂教学学习要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安排学生学习修改文章时,可以考虑以写文章为一条主线。通过写“文章”掌握文档的录入、段落格式的设置、编辑修改;从而引导学生设置不同的字符格式;掌握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任务的设计只是好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2、探究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有的知识由教师讲解,例如打开文件、插入图片的方法,结果唯一,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自主尝试、生生相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优秀经验、归纳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技术的使用,最终完成作品制作。

3、交流评价,完善作品

交流是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4、总结知识,拓展知识

通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相互评价,教师帮助学生作出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收获,对本课、本单元所学新知识进行汇总,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整体观念。

三、课堂教学要提倡研究生成性学习。

研究生成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采用研究生成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生成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

★ 农村文化社情民情范文

★ 民情日记精选

★ 民情日志范文

★ 西藏民情日记范文

★ 医院民情日记范文

★ 民情日记1200字左右

★ 走基层干部民情日记

★ 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 第一书记民情日记选登

高中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学情因素 篇5

最近听了几堂高中语文公开课,几位老师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让听课的我颇受启发;同时,他们各自在课堂上所表现的对学情的把握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针对学情来备好课、上好课,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背景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会经常采用竞赛、抢答等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热闹、活泼,学生参与度高,但是不禁会给人一些疑惑,似乎学生反应得太快了,是问题设置得太简单、肤浅,还是学生没有沉下心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深入地思考和品读?语文教学的审美乐趣和思维、探究的乐趣是否在这样的热闹中丢失了呢?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其心智也在成熟,我们总让他停留在低幼的阶段,有一天他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

从身心规律上说,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喜爱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到了高中,所学内容也更深、更偏重于思辨性,这时,老师一方面不能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教学内容上,另一方面又不能一下子把内容拔得太高或挖得太深,而让课堂陷入沉闷与无趣。语文教学不能过于追求热闹,因为好文章是需要用心去品读、去涵咏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手段多样、鲜活的同时,也要明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有内涵、有思想、有美感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老师有义务带领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磨炼思想。

从学科规律上说,针对一些需要投入深沉情感或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更不能去追求所谓的热闹,从而破坏了好文章的情感美或思想魅力,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学会深入思考,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学生的预习情况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某一篇课文时,都会布置学生预习,但是学生是怎样预习的,到一个什么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得好与差的情况,恐怕我们的了解往往是很笼统或很零散的。而这些参差不齐的情况往往会制约我们的教学。其实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预习,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要求。对必须预习的课文,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列出条目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完成,老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否则,有的学生只是读了一遍课文,但却借助参考书(不主张学生用有详解的参考书,更不允许学生提前去看参考书,这会导致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这些书的解读,生吞活剥,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将课文学了一遍,这就会导致课堂上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又觉得没意思。还有一种教法就是不要让学生预习,就像在考场上一样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课文,让每一个学生完全充满新鲜感地进入课堂学习、思考状态,这种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学习,有时候更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三、学生的课堂表现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需要老师精心准备的,在备课时老师也必然会有对知识、教学环节进行预设,这是必须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在上课时机械地按程序走,更不等于学生的想法和反应必须跟老师拟定的“答案”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考虑到教学的生成性,打造动态课堂。

具体而言,一是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或提出的疑问临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思路,包括在难度、容量方面的取舍,比如,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开展不起来,是哪里卡壳了,老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二是能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比较中肯而又较为开放的评定,不能“唯标准答案是从”,还可以就学生的回答引出一些新的内容或思路。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老师走向了另一些误区,要么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面对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缴械投降”的消极做法,而导致课堂失控;另一种就是学生答什么都说“很好”,这种无原则、无判断的赞美,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不负责任。

四、学生练习反馈的情况

学生的作业,特别是考试,是最能反映学情的信息来源。老师必须重视练习或试卷中表现出的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审题的情况、习惯的问题、答题技巧问题,在讲评练习或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对于毕业班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学生的不同层次

同一个年级有班级差异,老师在面对不同班级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肯定要有所不同。而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其实更能考验老师。我们一般主张要面对大多数,优先解决大多数学生不明白或急需掌握的知识,然后才是针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内容,这在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课堂上要有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讲解和突破以外,课下的单独辅导或交流也是弥补课堂不足的办法。

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规定上(主要是作业布置上)也是可以区别对待的,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本学科的知识层次并无明显的梯度,而学生也不大愿意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时,也许可以在完成的宽严度上灵活处理,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完成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任务,而对基础相对较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在量上、目标上可以打一些折扣。这一点,有时在个别交流中更好操作,比如,推荐给不同学生读的书,写作上要达到的量的要求、层级要求等方面,就可以有差别。

古人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需要我们用整个教学生涯去探索。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需要老师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时做一个“有心人”,它还对老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仅体现了老师的胸怀,更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学养和应变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篇6

(一)我对学情分析的基本认识: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坚持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与巩固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要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双边活动并不合作的情况,使合作的双边学习流于形式。介于此,我们不妨总结实际经验与教训,对历史学科的学情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能力要点分解与训练步骤。

1、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我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其预习结果是:全班50位学生,经常进行预习的只有5位,占10%;有时进行预习的为25位,占50%;有20位学生从来就没有预习,占40%。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没有预习的课堂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学习,它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怎么讲,他怎么听,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囫囵吞枣、吃夹生饭,因此教师上课提的问题,有时不知所云或无从下手,这样就出现了个别好生“一言堂”或“鸦雀无声”,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引导的局面。课后复习的目的是加强对当日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知识都是承前启后的,没有旧知识的积累,新知识的获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复习是何等的重要。但事实是:全班只有25%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复习,有37.5%的学生是等到考试时,为应付考试才复习,有37.5%的学生是偶尔复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3、加强激励机制,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在双边活动中,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双边活动,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其次,要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4、教师在课堂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历史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历史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历史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单项能力训练评价指标。1.教师自评

教学双边合作活动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及学生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哪些准备。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这样,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还要提出几项单项能力训练要求:

①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④要面向大多数,使教学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会经过努力能够接受的。

⑤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⑥组织好学生复习。2.研修小组互评

学情分析是使粗放的备课走向精细的教学设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学情分析单项能力训练的项目和要求:

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

[2]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03).

上一篇:品酒会主持人主持词下一篇:语S版四年级上册近反义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