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访谈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佛学生访谈(精选11篇)

哈佛学生访谈 篇1

按照惯例,哈佛大学发放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应该在每年春季4月份,但学校会在头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给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发放提前录取通知书,只有不超过8%的学生有幸获得这一机会。和来自印度的一名学生一起,汤玫捷成为今年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

“我不是哈佛女孩,”汤玫捷反复强调自己反对被贴上标签化的称号,“准确地说是„我选择了哈佛,幸运的是,哈佛最终也选择了我‟。”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中只能排百名左右的女生,打动哈佛的并非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获奖之多难以统计

采访伊始,汤玫捷向记者自报家门:汤玫捷,“玫”是指一种绚丽的宝石,“捷”,是取“捷报频传”的意思。

据记者了解,汤玫捷小学时便在上海最为知名的电视台任少儿频道的记者;初三时获得“上海十佳好少年”奖;在高二举行的上海高中生辩论赛上,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语言能力荣获最佳辩手。此外,她还在艺术类、文史类、学科类、应用类等多个方面荣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是上海被授予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在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熏陶下,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汤玫捷深厚的文学修养,演讲、作文、艺术也是她擅长的领域。用她老师的话说,就是“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各种奖励难以统计”。在美修读一年期间,她甚至让美国人也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综合素质让美国学校佩服

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中,玫捷名列中游,出众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才华让她从中脱颖而出。从小在各种场合及社会活动中的锻炼,使汤玫捷更好地把她的学生领袖精神在她的学生工作中体现。她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同学间颇具威信,曾组织策划各类校内校外活动。

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她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赴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在美国,汤玫捷给美国最好高中之一的西德威尔带来很多惊喜,不断更新他们对中国学生的传统印象。她积极参加美国学生球队,在秋季参加的曲棍球队经历中,没有任何曲棍球经验的汤玫捷在加入队伍不到一个星期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就为美国高中队伍进球。在后来的篮球及长曲棍球的球队生活中,汤玫捷以球会友,和美国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惟一一个整个学年都加盟球队的中国交流学生。

用学术态度面对学习

成功地申请到哈佛大学的她,对“学习能力”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在她看来,学习更多的是指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她极有自信。她觉得学习应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一个过程,局限在课本的空间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受到极大的禁锢。她告诉记者,在学习上她相信“知识自由了就会成为思想,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用自由的心去看待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优待。

复旦附中的录取门槛相当高,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学生,其基础知识都打得相当牢固,学生中也不存在着极大的分数等级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学习没有常胜将军”,这是汤玫捷自小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面对学习,她在很大程度上从兴趣出发入手,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当中。初二的时候,她开始尝试开办网站,而这大多是出自于对计算机的喜爱。汤玫捷说,学习并喜爱着,可以说是作为学生的她最幸福的一件事。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

谈到学习经验,汤玫捷笑称自己实在总结不出来。但她强调,自己今天的学习都得益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取得好成绩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小学、初中的苦战苦熬让她至今也记忆犹新。

处理好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平衡,汤玫捷称是她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偏于哪碗水,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而她处理如此得当的方法却异常简单,就是全都100%投入。汤玫捷说自己是个“任性”的人,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负责任”是她做任何事情的绝对前提。初中时,她全身心投入到办网站的工作当中,结果中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拿到模拟考试成绩后,她便把自己关起来通宵熬夜、挑灯夜战。在没完全抛开网站的工作的前提下,她用这种全心投入的干劲,以全区第一、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了复旦附中。

说起自己的“学习战斗史”,她笑言“里面也是有血有泪”。如果一定要总结,那她在学习方面的成功就是“基础知识+拓展挖掘”达到的:一边在熬夜打基础,一边在学习中不断以自身的兴趣为作料,辅助挖掘自己的素质才能。

立志入哈佛

在美国做交换学生的一年中,哈佛大学对汤玫捷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在她打算报名申请哈佛大学前,曾有数所美国名列前茅的知名大学抢先来挖人,但都没能打动她申请哈佛的决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波士顿的明媚阳光召唤着自己向这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迈近。

最为吸引汤玫捷的是哈佛大学旨在为世界培养各个领域的领袖型学术科研文化政治人才,汤玫捷说,这正是她的奋斗目标。在强手如林的哈佛中,拿什么使自己出类拔萃呢?仅仅是不逊色于国外同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汤玫捷自信地说,自己的能力和中国背景会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竞争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不容被忽视的,在很多问题的处理及观点的看法上,中国学生都有着成熟的做法和独到的见地。

汤玫捷说,被哈佛提前录取是她的荣幸和骄傲,但她不希望这种荣耀只停留在这一瞬。如果十年后,大家在谈到自己时,仍只是说“汤玫捷是国内第一个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学生”,那就是她的悲哀了。

2008年回来当志愿者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汤玫捷目前已经不再到中学继续上课,复旦附中已经安排她到复旦大学预先学习大学课程。此外,她还在申请一些美国民间教育机构的奖学金计划,为将来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谈起毕业后打算,她认真地告诉记者,她已计划在大二的时候选择金融或者媒体专业。说起今后就业的打算,她有点兴奋表示,自己非常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去创业。“年轻人不创业就太对不起青春了。”她偷偷地告诉记者,2008年的时候,她正好大三,到时她打算回国来做奥运志愿者。“我特希望做翻译,哪怕是帮选手们指指路呢,我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志愿者!”汤玫捷说。信报记者 金 可

汤玫捷在学校成绩中等偏上

“她不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复旦附中校长和老师时,有些意外地听到了同样的评价,受到哈佛特别青睐的汤玫捷并非处在学习成绩金字塔顶端的学生。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告诉记者,汤玫捷并没有在奥数等竞赛上摘金夺银的纪录,在强手如云的复旦附中,全校400多名高三学生参加考试,就成绩而言汤玫捷也只能算中等偏上,大概排在百名左右的位置。汤玫捷并不讳言自己的考试成绩只是优秀而非顶尖,“但是哈佛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尽管汤玫捷的家庭条件非常普通,但在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熏陶下,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汤玫捷深厚的文学修养,演讲、作文、艺术也是她擅长的领域。“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各种奖励难以统计。”汤玫捷高一刚进校就成为学校辩论队的成员,并马上在全市中学生辩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高二结束后,时任学生会主席的汤玫捷作为全国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参与了和美国著名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学校的交换生计划。在美修读一年期间,她甚至让美国人也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哈佛学生访谈 篇2

问:伊维德教授, 三十多年来, 你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可以说你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相当熟悉。据悉, 你最近一直比较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孝”, 我们都想知道, 一个外国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这一观念的。

伊维德:我不敢说我认真研究过“孝”的观念, 但“孝”直至今日无疑仍旧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很明显, 很多来哈佛就读的学生都受到来自他们父母的很大压力, 尤其是那些来自亚裔美国人家庭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亲会告诉他们, 要学习医学或者经济学或者其他能够赚很多钱的专业, 认为这是作为孝顺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父母也会认为“孝”是自亘古以来中国独有、其他文化中都不具备的一种价值。我在课堂上就是将中国文学中的“孝”凸显出来, 我们探讨“孝道”作为一个主题思想, 在中国文学中, 是如何被描写刻画的, “孝道”这一观念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 以及谁是其意向性接受者等问题。当我们读到有关“孝道”的声明时, 必须要仔细观察所读的作品。比如说, 如果孔子对成年人说, 如果你的父母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 你可以加以反对, 那么这与对小孩说的文本是十分不同的, 后者主要是讲, 一种成文的惯例被灌输———这就很不一样。

“孝”如何变成一种在整个中国社会广为宣传并接受的流行价值, 也是很有趣的。当我们注意到这些变化, 尤其是当佛教传到中国后是如何变化的, 也是十分有趣的。当佛教最初传到中国的时候, 它被批评缺少“孝道”, 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将“孝道”作为其教义之基石的组织了。当然, 佛教的寺庙必须要依赖捐助, 佛僧必须要出去化缘以图谋发展和自身建设, 于是就将“孝道”变作一种真正流行的实用价值的东西了, 因为他们向所有可能给他们捐献的人进行宣传, 这一点与那些十分富有、不需担心财政的儒家精英相比是很不一样的。在唐宋时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唐朝以前, “孝”是一种精英价值;宋代之后, “孝”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价值。这中间发生的事件就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它专注于“孝道”, 使其成为宣教的基石, 它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恩情、认为这种恩情极为深厚, 以至于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偿付, 也将“孝”这一价值与一些关于孝子将母亲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传说结合起来, 使其变得对广大民众极具感情上的感召力。通常, 当人们谈论“孝道”的时候, 佛教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都会被略去不谈。

另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也注意到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孝道”, 将其看作是前现代传统社会所有罪恶的基石。因此, 现代的学生和当代学生面对“五四”知识分子所写的文本时, 都会感到十分惊愕, 因为此前从来没有对“孝道”如此猛烈的批判过。

问:中国的“孝道”到现在为止仍旧十分重要, 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毕竟, 他是中国儒家思想和伦理学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 当现代文明开始提倡个性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 你会将“孝道”跟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对比起来看吗?

伊维德:不会。我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化了、愚蠢的、二元论的思想, 我们应该抛弃这种想法。中国的很多事物, 有赖于哪个时期、哪个方面的文化。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谈的是古典时期呢还是中世纪时期呢?我们是谈论这一文化中的某些理想呢还是我们在谈论现实?因此我认为, 当中国人这样做的时候, 经常拿一张理想化了的中国与西方的某些方面进行对比;而当西方人这样做时, 他们又拿理想化的西方跟在我看来是问题的中国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我想在我们要进行这种比较的时候, 应该更加小心些才是。子女应该照顾父母的观念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照顾的方式可能不同, 但需要强调这种需求的方式却是大相径庭的。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的话, 这就会解决很多问题, 因此就不需要这样强调“孝道”了。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的西欧, “孝道”已经不那么强调了。但你如果去看看早期的文学, 你就会发现“孝道”也很重要。在中国也是如此。在人民公社时期 (这里自然有很多问题, 但是) , 它们却能够提供很多服务。而现在, 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社会保障措施, 产生了很多问题, 因此人们不得不依赖“孝道”作为对付多种社会问题的一种办法。我们可以看看香港和台湾, 这其实是一个与经济状况联系十分密切的问题。因此我十分反对任何简单化的看法, 如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中国是集体主义的, 这总会使我很生气、很难过。如果这是真的,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如此地强调“孝道”呢?这恰恰是因为很多中国人在其实际行为方式上和一般美国人一样个人主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我们所谈的东西十分小心。我们是在谈论精英文化的某些方面呢?还是在谈论大多数人的普遍行为?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时期呢?如果我们粗略地比较同一时期的社会, 我们就会在欧洲其他地方看到完全不同的境况。如果你将现代欧洲和中部、南部欧洲相比较, 也会发现有很多的不同, 但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的———这全取决于你比较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的比较, 等等。

问:据我所知, 你除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学术研究之外, 还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作品, 还在1992年获得了Martinus Mijhof Prijs奖, 这是荷兰在翻译领域所设置的最重要的奖项, 请问你的翻译作品接受状况如何?文学和文化交流中翻译的功用都有哪些?现在你关于“孝”的翻译碰到什么问题吗?

伊维德:没有翻译就没有交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中国文学或者中国作家、思想家想要被中国之外的地方所了解, 他们的作品就必须被翻译出去。对我个人而言, 我经常将翻译工作与我的研究结合起来, 因为翻译迫使我阅读的更仔细。但对我来说, 如果只是做研究, 原则上讲就没有必要做翻译。但如果我要将我的研究成果传达给更多读者的话, 我就不得不翻译了。我确实认为, 中国学术成果, 无论是在荷兰还是在美国, 如果只是用中文做研究, 那么其作用就会很小, 读者也很有限。要想扩大读者群, 一个带有很好的介绍的翻译本就比我的同事们喜欢的一篇十分深奥的研究论文要好得多。翻译成中文后就可以被在中国的同事们阅读, 这是很令人骄傲的事情。但至于说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更多的、非中文研究专业的读者去阅读, 我想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不同国家的人们彼此了解的主要方式。

关于“孝”的翻译的问题, 是很复杂的。一般都翻译为filial piety.但是, 我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 这是很刻板的翻译。其实, 古典英语中对于“孝”没有对应的文化概念, 也没有那样长的历史。社会制度很早就承担了养老人的工作, 所以, 翻译比较麻烦。尽管如此, 英国人的概念中, 其实, 就我个人的视域看来, 全世界都有“孝”的概念, 只是没有那样长的历史和明确的概念。

问:从你的履历可以看出, 你曾经在世界多个地方教学并从事学术研究。那么请问是什么因素使你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呢?总体上说, 哈佛大学与你曾经到过的其他大学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伊维德: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大学, 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在莱顿大学工作的时候, 我非常喜欢那里, 在那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 哈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学生质量。教授这些十分聪明、富有动力又总是准备充分的学生, 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里的同事也在学术上极具启发性。在很多其他地方, 如果你是教授现代中国文学的话, 你基本上是自己一个人在埋头苦干, 因此在这里, 你和同事们可以在同一领域内一起研究教学, 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就是这里的设施了。就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来说, 哈佛的设施当然是极其优越的。

这里有最好的图书馆, 你可以出入任何图书馆, 不受限制地借阅任何书籍, 这是很方便的。再就是哈佛和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交流关系。今年就有很多像你们这样的学者, 其实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来自中国大陆或者台湾、香港的中青年学者, 你们也都踊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因此哈佛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学术殿堂。我教学、工作, 做我喜欢做的任何事情。这一点你在大多数大学都可以做到, 并不只是在哈佛才有的。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队伍, 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 持续不断的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 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在这里我们也有财力去组织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而在很多其他学校的中文系, 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另外, 现在到处都有交换学者的互访的机会, 但规模都比较小, 范围较窄, 而在哈佛在这方面的规模和范围都是屈指可数的。

哈佛学生撰写的校史 篇3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高校,哈佛无疑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历史传说和趣闻轶事。我想,在这些历史传说之中,或许能够找到让我们在那些辉煌的数据中所看不到的东西。

于是,我首先到哈佛的校图书馆去寻找那些有关哈佛的历史书籍。这样的书籍还真不少,大部分还都是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但其中的一个不怎么显眼的书籍,书名为《哈佛指南》(Guidebook to Harvard)引起了我的注意。粗粗一读,这本书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哈佛指南》是由哈佛的学生撰写的。

当然,这样的书,不是一个人所写,而是一群人撰写的,这群人隶属于哈佛的一个学生组织,叫“深红核心社”(The Crimson Key Society)。“深红”(Crimson)乃哈佛校色。说来,这可是哈佛一个了不起的学生社团。

据哈佛的本科生介绍,这个社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加入的。作为哈佛最著名的社团,其面向全校,最早成立于1948年4月14日,那时主要是为了欢迎到哈佛来的体育运动队,算得上是最早担当哈佛礼仪任务的组织。但到1955年之后,为校园游服务已经成为该社团的主要任务。因此,该组织一直为报考哈佛的学生以及到哈佛游览的参观者提供免费的校园讲解服务,也在每年开学时分,专门为新生与所有入学人员提供校园参观的讲解工作。该组织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走向全国宣讲哈佛,以吸引更多的报考者。应该说,他们为哈佛名扬天下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可以不时地在校园之内见到该社团的成员在为新生或者是参观者讲解哈佛的历史与现状。

翻看此书,虽然名为“指南”,但实际上是一部哈佛的校史。该书出版于1986年,是为哈佛建校350周年纪念所写。该书从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的历史讲起,说到大学的逐步发展,从校园道路、区域的形成到重点建筑的历史成因,从研究生院的情况到本科生的生活,都有简略的描述和记载。对于初入哈佛的人来说,有这样一部校史,已经足以让人对哈佛有个初步的印象了。

但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因为这本书出版于将近30年前,因此就缺失了近30年来哈佛的发展状况,而且,该书的装帧设计显得有些落后,其中还有不少印刷错误。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借到此书的第二天,我就在哈佛的书店看到了一本名为《哈佛之内》(Inside Harvard)的非常漂亮而又精致的书,且摆在书店醒目之处。该书的封面上有“第二版”的字样,看作者,居然还是“深红核心社”。翻开书一看,其副标题为“学生撰写的美国最古老大学之历史与传说指南”(A Student-Written Guide to the History and Lore of America’s Oldest University),再仔细看,大概知道这应该算是前一本书的再版本了。

但这个再版本显然与前者大不相同,不仅内容上有更新,也侧重于更加实用的部分,而且该书还新增了更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写法更加灵活,语言更加活泼,可读性极强。于是果断买下,把这本书与那本《指南》互相对照着阅读,既了解哈佛的历史,也知晓它的现在。

由这本出自学生手笔的校史,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特征,或许是其他校史所不具备的。

首先,作为一部学校指南,这本书把学校的历史以极其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了出来。如果是一部正规的校史,哈佛370余年的历史,即便是用简说的形式,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但《指南》在第一章“哈佛学院的历史”中,用12页的篇幅,就把哈佛最早的历史形成时期讲述得一清二楚。而在《之内》中,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则用了不到28页的篇幅(《之内》的开本要比《指南》的小),用简单的线性的历史年代加描述各个时期重要事件的方式,把学校的概览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对于想了解哈佛简史的人来说,有这样的知识大体上够了。

其次,如果把两本书结合起来看,我发现,它们实际上以“指南”为导向,以深入“哈佛之内”为目标,从非常实用的角度,在介绍学校相关历史知识包括建筑知识的同时,把学校更为详细的历史融会贯通其中。作为一所数百年的老校,哈佛很多现在正在使用的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其建筑冠名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名人的名字。这两部书对建筑的介绍,几乎涵盖了所有哈佛校园内的建筑设施。正是通过这两本书的介绍,让我对自己经常去的哈佛楼(Harvard Hall)与爱默生楼(Emerson Hall)以及其他校园内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在这些楼中所发生的很多有趣的传说与故事,值得专门写文章来讲述。

最后,由于是学生所写,自然有更能反映哈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比如,《之内》一书为了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哈佛的历史与生活,专门加进了“哈佛专有词汇”(Harvard Lexicon),用4页的篇幅,把只属于哈佛,也唯有哈佛师生才会了解,甚至主要是在学生当中流传的一些词汇列举了出来。

让我略举一例。我们都知道,在英文中,有很多词汇与break这个词有关,如take a break,即休息一下,spring break,即美国大学的春假,诸如此类。但在哈佛还有个词汇叫:Brain break,我把它译作“脑休时间”,即大脑放松的时间。这个“脑休时间”特指哈佛本科生宿舍楼中从晚上9点钟开始的一段休息时间,而这时,在学生餐厅会提供快餐零食(snacks)供饥饿的学生享用。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在休息之后的学生,或许又要进入下一轮的用脑时间了。

这样一本由学生书写的校史,虽然并不代表校方的观点,但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现任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哈佛学院院长哈蒙德(Evelynn M. Hammonds)都为该书写了序言,并都对核心社的贡献以及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内容丰富之外,该书彩色印刷,用纸考究,非常精美,所有参与写作的作者的简介与照片都刊登在书上。我注意到,该书共计32位作者,其中有10位还属于在校生,最“资历老”的,也不过是2010年的毕业生。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简介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同学是历史或建筑专业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并非历史专业,而是各类专业的学生都有。但从我个人阅读的感觉而言,这本书写得极为专业。如果没有对所写对象及其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与风格来的。

正如核心社的作者在书中所说,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哈佛史,也不是对哈佛建筑的一次全面的考察。该书的目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学生的目光”,“为今日哈佛描绘出一幅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

说得多好啊!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哈佛,由学生去为哈佛描绘一幅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这大概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实,任何一所大学的校史,最终不就是由学生去书写的吗?

而由学生书写的校史,才能真正成为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

“哈佛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感言 篇4

十年寒窗苦读,造就了今天坐在电脑前敲下此感言的我;早有耳闻名校哈佛,却只窥其冰山一角,而未领会其精华所在,惭愧之至,羞愧难当啊,观吾今日学习生活,与其相比,天地之别,渺小如蜉蝣,心灵的震撼迟迟不能退却,吾乃井底之蛙也。遂作此感言及计划,以明吾志!

有这么一句话“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从中我看见了哈佛与国内大学本质的区别,自己与哈佛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差异,不见华服、不见化妆,看看当下国内的学子们,攀比成风,不禁让人暗自神伤。再看看他们的作息时间“六点起床学习到吃早点,然后到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一天之内不列入作息时间表的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一直学习到晚上九点整,然后去睡觉”,反观我们自己,终日与电脑游戏为伴的,谈情说爱,将学习抛到脑后,逃课现象普遍等等,我想我们应该为此做一番思考,思考这大学光阴的流逝,权衡现在与未来的联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属于自己的人生。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在哈佛采访,她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她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当看到兴趣、使命感等词汇的时候,我觉察到我们缺乏的是什么了,我们缺乏对这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 与使命感,换言之就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缺乏了对这国家、社会甚至家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被眼前的所谓的自由自在的大学氛围蒙蔽了双眼,松懈了奋斗的神经,进而陷入沉沦的漩涡不可自拔,以为这就是大学,以为这就是我们为之梦想的殿堂,以为这就是神圣的,可曾想我们错了,我们真的错了,我们刻苦学习的日子消失了,换来今天安逸的大学生活,哈佛人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就这样在我们手中变得毫无价值,毫无用处,我很感慨,甚是失落,也从此次学习的材料中找到了迷茫中自我,学习、奋斗,为未来增添更多筹码,我坚信我会成功,从迷雾中找到指引我的灯塔,扬帆起航。

同学们,你可记得、那年我们身在高中的日子呢?可曾记得我们是怎样为高考拼尽全力,日夜兼程的呢?那些日子里,我们深深埋在蜀山题海中,我们甚至失去了仅有的放松的机会,只为那高考二字;曾记否,深夜孤灯书桌前,奋笔疾书争朝夕,还看今日,耗尽青春徒伤悲。我们是时候改变了,抹去占据着我们心智的迷茫,拨开笼罩在我们心头的乌云,勇敢面对自己的青春,奋斗这有我们自己亲手写下的青春史诗。

另附《立足脚下 剑指未来——我的大学生涯职业规划书》

物理与电子学院网络工程二班

哈佛学生访谈 篇5

“进入哈佛,扎实的英语基础是关键。”据《广州日报》报道,日前,哈佛商学院MBA专业的张熙在英孚教育举办的少儿教育讲座上,和在场的家长分享了他进入哈佛的经验。

据介绍,最新数据显示,哈佛在共招收了1604名学生,其中8.1% ・ 日本留学现在报名,8月开始面试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为非美国生源,分别来自60个不同的国家。与一般美国大学无异,进入哈佛同样需要托福或GRE成绩、平时的成绩单、论文、申请表、推荐信和面试。

在成绩单这一项中,除了托福或GRE的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外,张熙强调,学生毕业院校的声誉以及在班级的排名对成功申请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那些成绩逐年提高的学生更受学校的欢迎。

大多数中国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写论文才能得到学校的青睐。张熙认为最重要的是全面诚实地描绘自己。美国大学不仅看重学习成绩,更看重全面的技能和潜力,比如社区活动、工作经历、体育及课外活动等,因此在论文中,要强调自己的主要成就和闪光点,尽量展现出你是一个自信、全面发展并且具有潜力的人。

关于推荐信,张熙建议,申请MBA的推荐信最好有三封,分别来自学术圈、生活圈和社区。对于有名气的人写的推荐信会提高录取率的说法,张熙不是很赞同。他认为,相比有名气的人,熟悉学生的人所写的推荐信更具权威性,可信度更高,录取几率也会更大,因此不管是申请硕士还是本科生的推荐信,最好都由熟悉自己的朋友、老师来写。

很多学生对面试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张熙鼓励大家以轻松的`心态应对面试,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面试并不可怕,只要自然流利地表达自己,表现你的自信心就行了,口音问题通常面试官是不会注意的。

张熙还以自己的经历,给想赴美留学的同学一些小提示:首先要早定计划,至少要提前几年准备;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同时申请多家学校,不要一味追求名校,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哈佛学生访谈 篇6

(一)2014.3.1 美国哈佛大学世界名校,培育上千万资深企业级、军事家、政治家、国家领导人,一百多位国家元首,我目标要去哈佛大学深造。

2014春新学期学习宣言

哈佛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教师优秀,富有爱心,责任心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哈佛学校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健全品格,未来做一名推动人类发展,改变世界的伟人。

新学期新目标,我要用全身心的投入来对待学习、生活,坚决做到:按时作息,认真听课,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听老师的教导,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宽容善解同学,珍爱生命,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堂堂正正。

我深知,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管理自己,才能自我完善自己的行为,才能超越自己,才能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深知,只有人人文明守纪,才有良好的班风班纪,班班优秀,哈佛就有好校风,我才能享受好纪律带给自己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所以我一定做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我深知,我是一切根源,从现在开始,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努力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深知,学习生活路上,有挫折,有痛苦,我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纠正坏习惯、坏毛病,更改自己的缺点,做最优秀的自己。在此我承诺:

课堂用心听讲,作业独立完成遵守校纪校规,争做文明学生

宽容善待同学,积极参加活动

哈佛学生学习中国好榜样 篇7

在哈佛,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然后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第三名,就是迈克尔·普埃特教授开设的古典中国道德与政治体系。这门关于古代中国哲学的课程必须要动用校园里最大的桑德斯剧场来作为课堂,每年有超过700名学生选修。

普埃特要求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孟子》和 《道德经》等著作当然是英文版,能读中文原版的更好。而他在课堂上,则会将那些晦涩的表达转换成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思想:一些小的善举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所以不要吝啬感谢和笑容,如果开门时背后有人,别忘记多扶一下门,这些事情最终会让你成为一个高尚而有影响力的人;做决定的时候不要光考虑逻辑和利益,要用心去做决定,等等。

这门课被宣传为“能够改变你人生的课程”,而那些选过这门课的学生也纷纷表示教授没有骗人,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孔孟之道转换成日常生活的实用指南,也理解了该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构建一个更璀璨的人生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普埃特解释说:“这是因为现代美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相似。社会背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人际关系日益冷漠,个人主义也呈崛起势头。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和谐进行了百花齐放的论述,而他们试图解答的困惑,与如今美国青年所面临的困惑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于是当时各个流派的学说放在现代美国也是很有意义的。”

尽管普埃特的课程只是将孔孟之道当做“人生指南”的兴趣班,但专门报道学院、大学和学生事务的《高等教育纪事报》刊发的文章表示,中国古代哲学在全美高等教育界都有升温趋势。杜克大学、迈阿密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等学府都有教授进行专门研究,部分学府不定期针对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程,并不排除在未来成为常设课程。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哲学专业毕业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市场,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者却能够相对容易地在美国大学里谋求一个教职。

哈佛学生访谈 篇8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句子,给了我很多启迪,得到了许多思考与启发。

大学的意义

“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只要通过了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在期末稍下功夫,最后拿得大学毕业证书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这样的大学不会充实,更不会美好,大学不是让我们来平日玩乐虚度时光最后临阵磨枪应付考试的,而是充实、丰富、发展自己,充分挖掘自己潜能的时期,认真上好每节课,充实度过每一天,让大学作为一个台阶带领我们走向人生的新阶段!

刻苦、毅力

“哈佛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杰出优异的成功人士,然后垂怜自哀,却不曾想过他们有着超过常人的努力与毅力,有着更多的激情与更远大的梦想。给予往往是互相的,付出了努力就会有相应的回报。

计划与落实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上学期,我就强烈地感受到大学中“计划”的重要性,不像高中老师说的那么轻松、自由自在,大学甚至会比中学还要忙,因为我们要完成的不只有功课,还有各种社团、协会、讲座……这就需要我们在纸上或大脑中列一个计划表,根据时间与主次,决定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更有意义。哈佛校训“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强调的也是计划与落实的重要性。我想,计划应该也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好的 计划能够让我们劳逸结合,在同样的时间内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价值。

兴趣与动力

“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不会是被别人逼迫或者是逼迫自己学习的人,而是对自己的专业或从事的事业乐在其中,他们的努力出于自发,并有着明确与长远的目标为他们指明方向,提供不竭动力,并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

学与玩

“我们说要珍惜时间,努力为实现理想而打拼,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一

味地拼命,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注重效率,好效率地学也要高效率地玩,这样每天就会比做事懒散拖拉的人充实很多,就如哈佛所说:“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做个有远见的人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相对于美国大学生,中国学生仿佛缺少了些远见与智慧的思考。不论是高考还是大学考试,考试永远都不会是最终目的,那只是在人口大国中选拔人才和检测以及监督我们学习的一种手段,充实、发展自己、提高能力是我们始终都应该做的,就像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谈创新

“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创新能力。”中国在科技等方面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或者说缺乏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氛围。我想,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不只是因为受到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限制。泽民曾说:“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我想,不仅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整个人类,创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城市规划这样涉及设计与艺术的专业,突破传统、常规、世俗的新颖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己善于动脑、思考、观察,创新意识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仅是上学期刚刚来到学校,我就感受到了我们学校明显不同于许多内陆大学的创新气息,给了学生许多自主选择的权力,例如自选宿舍、转专业权力、学分互认制度等,而许多内陆大学继续延续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查午寝晚寝、禁止宿舍使用电器……我想,我们更应该珍惜学校提供给我们这样美丽自然而又充满民主与创新气息的校园环境,取得优异的成绩来为学校争光!

思考与智慧

“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一直觉得,“思考”是我们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思考的智慧都不可或缺,生活中学会思考,能让我们正确的为人处事,正确地做人;学习中学会思考,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并挖掘自我潜能,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做一个智慧的人,我想在大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多读好书,然后通过作者的启迪与自己的思考获得生活的智慧。思考出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气质与魅力

“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张老师说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培养一种领袖气质,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场。我想,哈佛人之所以不需要任何包装,是因为气质与修养已经是他们最华丽的衣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不需要打扮得多么光鲜亮丽,不需要有多时髦追风,将感性思想转化成认识,将认识转化成智慧,将层层智慧积淀,不知不觉中,就会成为一个有“重量的”的人。

学生访谈感受 篇9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邹顒对“两访两创”的认识和感受

湖北高校“两访两创”活动试点工作在我校如火如荼开展,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本科生,在密切关注“两访两创”工作进展的同时,我深切感受到了“创基层党建先进,争做优秀党员;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争做优秀人民教师”的实质意义,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两访两创”活动在推进学校和学院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领导和学生沟通机会较少,学生对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抱着一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和学院的科学发展。在“两访两创”期间,领导和老师走入学生,详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惑,关注学生心声,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口碑和影响。其中,我的导师,同时也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罗小兵教授细致询问了我对学校和学院在基础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想法,倾听了我对生活、感情、实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感想。

在罗老师的指引下,我开始思考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思考一流大学的定义。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过硬的人才,而且是有思想有责任的时代人才,并能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成就美好未来。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所提倡的,要胸怀大志,争做“学术大师,政治精英,商业巨子”。另一方面,罗老师立足于能源学院基本情况、结合我大学四年的发展经历,详细询问了我对学院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对能源学院老师和辅导员的看法。从个人而言,对于能源学院,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我一直心怀感恩之情。在这里,我真实感受到了“低调奋进”四个字的涵义,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天空与未来。作为能源学院的学生,我领略了专业的无限魅力。学院课程安排充实,学业繁忙,无数个晚上在西十二的教室里徜徉于书海,收获颇丰。尽管有些课程并非本专业重点,但是接触到不同领域,有不一样的思维。经过与罗老师的沟通,我逐渐开始明白老师们希望我们在学校珍惜时间,多学习,多提升自己的初衷。从大一开始,任课教师中的知名教授和学者,谆谆善诱,高风亮节的品德,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能源学院有个传统,“导师下班级”

每一个班有一个班级导师和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同学解惑,很多同学因此和导师有了接触机会,在本科阶段就叩开了科学大门。每个老师上课做事的风格迥异,并不都能被学生所接受,罗老师向我解释了不同老师的风格的初衷都是立足于学生,不同方式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互相包容和互相了解。同时,罗老师询问了我的毕业打算和未来规划,向我讲述了他的发展历程。也对于老师而言,我们现在还像一群孩子,懵懂无知,他们的经验分享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宝藏。

作为一名能源人,同时作为一名HUSTER,我和广大华中科大学子一样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怀抱“今天我以华中科技大学骄傲,明天华中科技大学以我骄傲”的理想,在华中科技大学几十年孕育的“明德厚学,求实创新”的文化底蕴中成长,与领导一样,华中科技大学学子最大的希望就是传承文化并与时俱进。“两访两创”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密切校领导、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我们在一起,共同商议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母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换一种方式,也是就是另一片天空。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副院长能够如此亲切的坐在我的面前,听我讲对学校、学院发展的意见,听我讲我大学的发展,社团等学生组织对我大学成长的影响,正是“两访两创”活动的开展,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平台。通过这个机会,我更加了解母校,更加了解能源学院,我也更加感动于学校和学院为我们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两访两创”活动中,我们能够坦诚相待,深入沟通,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姿态在一起共建和谐未来。

哈佛学生访谈 篇10

他说:“美国最好的学生真是好得不得了。应该这样比较,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能进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国最优秀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教育界和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理化知识学得多,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题还做得磕磕绊绊。但丘教授说:“这种认识也是错的,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11、12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丘教授还在一些演讲里反复强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言、数学、写作是三门最重要的功课。他认为:“西方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语言和文字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一般来讲,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能够毫不困难地在集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成果,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表意见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我们常常讲,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到了美国读研究生,讨论的时候比不上国外的学生,我想这是他们从小没有得到训练的结果。”

丘教授还认为,美国孩子的用功程度并不比中国学生差。他说:“一般来讲,美国中小学鼓励学生交流。初中二年级以前,美国的中小学都比较鼓励小孩子发挥所长,让他尽量去博物馆走走,去运动场上玩玩。我们中国有的教育家因此以为,美国的中小学生不行,比不上中国学生。事实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后,美国小孩的用功程度并不比中国的学生差。美国学校不用考试来训练学生,但很注重他们的基本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好的美国小孩,他们到了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才开始发挥热情,拼命去念书。到了大学以后,他们不会觉得学问是枯燥的。美国的名校我去过好几所,发现孩子们很用功,下的功夫绝对不会少,往往是学习学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而中国很多小孩经过小学和中学沉重的考试冲击以后,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很可惜的。”

学生暑期访谈记录 篇11

1.我渴望的职位或者我的专业毕业后可能的第一个职位 2.我的访谈对象是: A.姓名:xxx B.工作单位: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C.工作起始时间:2008年

D.初涉职场第一份工作:研究所的研究员,毕业后一直从事此工作 E.工作经历:毕业后一直从事此工作 3.访谈提纲:

A.怎样在毕业后 更容易找到工作 a.我们专业所具备的必要素质

b.大学期间要做的准备(如需要考的资格证、社团经验)B.了解求职和过程中所面临问题 a.面试时的准备 b.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困难 4.访谈记录:

(1)您认为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素质?您觉得学生物制药这个专业需要考研吗?

首先,一定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是要有团队精神,工作时只有与同事相处融洽共同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往往一个人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的;第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为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第四就是创新精神,这是你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的,如果你将来搞科研,那么只有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了解前沿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思索与创新,才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一点上的要求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考研就看你的个人意愿了,如果你要搞科研,那么我觉得就得考研。

(2)您认为如果想要毕业后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份工作,在大学阶段应该多做些哪方面的准备?需要考些什么资格证吗?

嗯,现在很多的公司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因为去面试的大学生很多,有些还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大家都想进一个好的企业,比如一些500强的外企,那它不可能对这么多的人都进行面试,只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选择。比如说要过四、六级(一定要高分),计算机二级,获得该岗位的相关证书等等。所以考一些资格证是很有必要的,至于考什么证书,那你就应该在学校的时候好好想想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应该要有一个计划。从而确定你要考的证书。其次,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很重要,比如说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人和善可亲的态度,优雅的行为举止等都会为你的事业锦上添花。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有广泛的人际关系。

(3)你认为社团经验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重要吗?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重要,尤其是社交能力。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社团活动中,我们与社会发生各种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与舍友、同班同学、辅导员及其他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很好的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及经营并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另外现代社会强调的合作能力,注重的是团体精神。而社团活动也能使你有团结精神。

(4)您是如何找到你现在这份工作的?在这之前您都做过哪些工作?为得到这份工作您都做了哪些准备?

我就直接投简历,面试就被录用了。在这之前我也没干过社么特别的工作,就上学是做过一段时间家教。其他的应该就是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导师搞好关系,在导师的带领下做一些研究,争取能去得一些小成就。

(5)在求职过程中,特别是面试时,我们应该注意些是么?

在面试期间要注意的行为举止、服装要整洁得体、面试时不要特谨慎,要放松。同时一定要有自信。另外要在面试前要得到有关信息:1.充分利用人际关系,与近年进入该企业工作的师兄师姐沟通,以预测面试题目的方向;2.查询该企业的资料,深入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联系当前情况,自己预测考题;3.利用网络资源,登录该企业网站,查询相关信息及面试题目。

(6)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呢?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可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不会被困难打倒。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在他面临失败时体现的更加充分。所以在大学生活中要做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尝试。如果成功了就皆大欢喜,而重要的在于失败后如何面对。失败是痛苦的,但痛苦的时间的长短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失败,愈挫愈勇永远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选择。所以大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承受失败的能力,正确的对待失败,把失败当作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必经步骤。现在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面对困难不要退缩,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7)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技能或者经验之类的?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这个行业比较有帮助?

第一:忠实。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本着忠实的态度应对方方面面的工作,必然会取得成功。第二:诚信。诚信是待人接物的要素,也是职业上不可缺少的德性。第三:勤劳。无论公事大小、事情简繁,做事要勤勤恳恳,切切实实,一丝不苟。能吃苦,善做事,不偷懒,不躲避,不推诿。第四:谦卑。在与他人或同事相处中,成功来自于谦卑和悦,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用心做事,谦卑待人。另外要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了解前沿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学校中的课程总的来说都是有帮助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

(8)行业内,今后还要求个人在哪些方面素质有所提高?是否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这种工作主要还是看你的专业知识,工作中有时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这对你会有帮助,另外或许也有出国深造的机会。5.通过访谈,我的感受是:

通过这次的采访,我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在步入社会前我们大学生要做很多的准备,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会在社会那样如此大的环境中取得一些优势。

(一)要重视和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实践,多多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

(二)要学好英语。

(三)要多学会做人的方法并多花一些心思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四)要摆正心态,对工作要严谨、认真、负责,待人要谦卑。要有创新精神。

(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6.我的下一步打算是:

进入大学,我的想法一直是准备考研,现在我仍坚持,曾经是觉得如果学这个专业的话,不考研是没有出路的,但其实我对生物不算是很感兴趣,所以现在我觉得我在大三是可以确定一下自己到底要考哪个方向的研究生,我当下的任务就是学好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过英语四、六级,加强英语口语的锻炼;要试着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利用周末打工,积累社会经验。或积极参加社团等实践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7.访谈地点:xxx

职业人士访谈二:大学毕业生 1.我的访谈对象是: A.姓名:xxx B.工作单位:xx光明成套电器有限公司 C.工作起始时间:2009年 D.初涉职场第一份工作:导游

E.工作经历:2009年4月-2011年10月一边在卡朱米时装公司工作一边在旅游集团公司兼职做导游;2011年11月-至今在光明成套电器有限公司做文职。3.访谈提纲:

A.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如何劳逸结合的学习和生活 B.大学期间学习和社团活动如何权衡

C.大学中哪些方面的培养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D.大学生在现阶段应做的准备

E.大学中成功、失败、遗憾和后悔的经历的分享 F.了解专业和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

G.为就业我们要做哪方面准备(如何获取就业信息)4.访谈记录:

(1)大学可以说你不仅仅要干好学习这一件事,可能还有许多事是需要我们参与,那么如何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 在大学里有很多社团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成绩不能太差,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定要好好掌握,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岗位,这个都很重要,因为别人认可的是你的学习能力。所以说在学校要把一半心思放在学习上,另一半用来搞社交,参加活动,结识优秀的人群,提高自己全方面的能力。能力有了,是金饭碗,到哪儿混都不愁混不出头来!(2)你认为社团经验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重要吗?

重要,社团经验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前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与定位,在以后求职过程中会占很大优势。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社团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3)那么,哪些方面更重要,可能会对自己将来发展产生影响?

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候,你是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在工作的时候你是和同事、老板、客户沟通,那你能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老板可能就会对你另眼相看了。另外,在社团活动中注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步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组织管理能力也很重要,现在不都要复合型人才吗,只有这样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4)大学中有许多人会选择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充实自己,你觉得有必要吗? 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重要的,但不要盲目的去考取证书,要选择考取与自己专业相符,未来求职可能会用到的证书。(5)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现阶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专业知识,这个是首位,搞好学习的同时,有意识的对自己做规划,然后参加相应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不要有太多功利的思想,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大事小事,做任何事情都是会有收获的。只要合理的时间管理,就可以两边都走的很好。你要好好把握自己大学期间的宝贵时间。

(6)你能和我分享一下你大学中成功、失败、遗憾或后悔的事情吗?

在大学里我是班级里的团支书,对于我来说,三年的团支书生活让我变得自信勇气了。同时我也学会了自立,学会了独立生活,大一后我生活费大部分都是我自己赚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把握好机会,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够精,知识面也有点窄。

(7)现在许多的大学生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是不一致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自己所学专业对你将要从事的什么样的职业有何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尽可以放下“专业不对口”的包袱,放宽自己的求职范围、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社会上很多行业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一致,但其实还是有一些细微的联系的,我们所学的知识还是会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的。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自己也可以从头开始起步学习新的知识。

(8)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该如何获得我们大学生有效的就业信息?

你一定要先明确了自己 的目标,才可以有效的为以后找工作埋下了有效的基础,现在获得就业信息的 渠道很多啦,只要你多留意下周围的信息的就可以啦!比如上网、参见招聘会等等啊。5.通过访谈,我的感受是:

在大学期间,虽然学习不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但是好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习好了自己专业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将它运用于实践,大学里学的很多都是理论知识,也许我们在大学里和刚工作的时候是不会觉得有什么用,大学里我们也不太有运用这些理论的机会,而刚工作的时候要学习适应的东西也不太会和我们学的理论有关。但是如果我们懂得运用的话,很多的东西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当然,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团等实践活动,我们在学校里,要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现在社会是残酷的,比如就业问题,不能由我们自己选择,而是要别人选择我们。那怎么样让别人选择我们呢?在与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但是就像一个产品一样,如果它只是质量好,售后服务好,性价比高等等,但是不对它进行推广,那么如果我们自己作为消费者,也不一定会购买这样的产品。总的来说,作为大学生,我们要重视自己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懂得推销自己。而且在工作中可能也要和同事、老板、客户沟通。总之,我们要合理的安排自己时间,平衡自己的学习与社团活动。

对于就业问题,我们最好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并能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去实现。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能提高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该职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6.我的下一步打算是:

我的性格有点半内向,和相熟的人、活跃的人能够和她们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但和陌生的人就不容易熟络起来。尽量多参加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其实我挺喜欢做药品推销的,但由于我的交流能力不好,这工作有点不适合,但我要尽量的改变自己。大二时适当的做一些兼职,算是提早的接触社会。

上一篇:安全文明工地申报表下一篇:综合防尘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