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精选9篇)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 篇1

【教学要求】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板书)展示材料:

今天,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所不在:米老鼠和唐老鸭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英国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中国孩子的关注下一部部问世;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热播带动了人们对韩国饮食文化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的精粹:武术、京剧等也走向世界,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1、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板书)

材料反映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融。

2、产生这些现象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板书)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3、为什么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板书)

①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有了这种胸怀,“地球村”的文化会更加绚丽多彩。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财富的源泉,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③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板书)展示材料:

唐装风靡世界,“福娃”热销全球,孔子学院揭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近年来,一股“中国文化热”正在西方激流涌动。

1、上述现象说明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象征。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2.为什么要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和作用)①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②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 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和感召 力。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融,促进中国古老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④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与融合,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赢得世 界各国的尊重,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如何对待、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推陈出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

感召力。

【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涵义是()

①任何国家或民族必须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同一个概念,无任何差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风靡中国,这说明()

A.中国文化已经日薄西山,韶华难续 B.凡是外来文化,都是优秀的 C.多元文化使我们的生活更显魅力 D.我们无法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3.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有一位亲人牺牲在日寇的炮火中;但梁先生曾为保护日本奈良古城免遭美军空袭而不遗余力。梁先生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胸襟,还告诉我们()

①任何民族的文化精华,都属于全世界,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②尊重、珍惜并保护好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可贵的全球意识 ③保护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又一个责任 ④有的古文化存世稀少,需要保护;存量大的,就不足珍贵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经过中外艺术家的努力,已经改编成为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剧等,走向世界。这表明()

①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撞击中可以派生出新的文化 ③不同文化可以共生、共荣 ④文化交流会使一种强势文化消灭另一种弱势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近年来,“京剧改革”的呼声很高,其中也确实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但有人把西洋艺术简单地嫁接到了京剧中,结果出现了许多不伦不类的“滑稽剧”。这说明()A.不同性质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B.西方文化不能为中国所吸收 C.我们应牢记不能搞艺术的创新 D.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十分重要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2003年6月,“北京2008年奥申委”再次重申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等申奥理念。

(1)材料一中“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两大战略相对应? “绿色奥运”理念对应 可持续发展战略

战略,“科技奥运”理念对应 科教兴国 战略。

(2)把“绿色奥运”理念放在首位,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人类自身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统一,良性互动,和谐发展。(3)观察材料二北京奥运会会徽,其中哪些设计要素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哪些属于外来文化?你认为会徽包含着怎样的意义?

印章和酷似舞动人形的“京”字属于中国传统文化;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属于西方文化。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昭示着人类美好、祥和的明天;等等。

(4)材料三中,福娃欢欢(居中的那个)头上的火环取材于敦煌石窟壁画,象征着奥运圣火;中、西文化交融的福娃欢欢形象征服了世界。请你谈谈对文化交融的认识。

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创造力,是全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与融合,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我们不仅要善于坚守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还要善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并为我所用,善于创造出新时代的文化。(学生可以从保护民族文化的意义、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等角度作答)2.材料一: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美国大片、NBA实况转播、日本动漫画、韩国偶像 剧、网络游戏„„争夺人们眼球的文化撞击每一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有人疾呼“狼”来了。材料二: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目前已有80多所(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另据消息,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中国文化正在风靡世界。(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一中“狼”来了的现象? 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自觉抵制别的国家腐朽思想和低级庸俗文化的侵蚀。

(2)材料二中,“中国文化正在风靡世界”给我们应对“狼”来了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国家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日潮、韩流”?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 篇2

1. 了解文化多样性

在一项关于文化的研究中, 白种面试官分别对黑人和白人求职者进行面试。研究者发现, 白种面试官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黑人和白人, 但在回顾面试时, 大多数面试官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提醒管理者应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及文化特点。

而在了解企业中各种文化的过程中, 管理者应始终维持着客观态度, 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选择性知觉和个人情绪等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终管理者会发现真正阻碍沟通的是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强调共同协作和共同承担责任, 而西方人等级观念淡薄, 追求人人平等, 个人意识很强;亚洲人关注团体福利而不是个人福利, 喜欢在谈话中保持沉默, 而且避免直接批评, 而在萨克逊文化中, 工作中的直接批评被认为是有效的反馈。这些都极易导致沟通不畅, 效率受影响。

2. 注重组织环境的建设

(1) 尊重文化多样性, 构建和谐环境

如同物种基因单一会造成物种的退化, 文化单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我们应该尊重并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 若管理者为方便管理而将不同文化规范化、统一化, 那么宝贵的文化多样性将逐渐变异甚至消失。环境的和谐不是和平或相安无事, 做到共存、融合以及动态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2) 建立自由、民主的沟通环境

你是否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员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 你是否知道他们怎样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沟通和谈判?管理者要带着这些疑问开展沟通工作, 并将这些思考也带给员工, 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即管理者应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沟通环境, 让员工彼此能给予认同感, 使其有安全感和表达、主动沟通的欲望。

3. 沟通方式的选择

(1)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并重, 注重非言语沟通

不同的文化下, 员工便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 多重语言的运用容易导致语义、语用方面的误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和谐。因此, 需在正式场合统一一种“官方”语言, 其他情境下, 可以允许其他不同的语言存在。同时, 应引导员工多学习不同的语言环境的特点, 交谈中尽量使用简单、清晰、少歧义的语言。

企业还应避免一味地使用、过分依赖e-mail等快捷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减少信息失真, 可适时的加入面对面沟通、深入沟通。

一直以来, 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被人们轻视甚至忽视, 而事实上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

非言语沟通涵盖的内容很广, 具体地, 有身体语言 (目光、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 和副语言 (非词语的声音、如重音、声音的变化、哭笑、停顿、重复等) 。如:英国人的交往距离要求指尖不要碰到对方, 而东方人对空间的要求不是很强烈, 穆斯林国家则习惯贴脸;在多数国家对话中对视表示尊重, 而有的国家里眼睛向下看就是一种尊重的表现——若上级不了解, 便可能会误解员工的行为。

不同的文化之间, 就非语言信息上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讲究, 但依旧存在全世界通用的一些语言, 如“微笑”。

(2) 重视非正式沟通

共同文文化背景可能让员工彼此走得更近、交往更频繁, 从而逐渐形成小团体和非正式组织。透过对小团体、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了解, 可以了解到员工、员工的不同需求、同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还可以预防危机避免损失。当然也要注意消除其消极的一面:促使组织分化、凝聚力不足。欲解决此问题可加强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寻找共同点, 加强彼此的认同感。

(3) 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并重

西方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 自我意识强, 因此不能接受一味的下行沟通;东方文化含蓄内敛, 不习惯直接表达真实想法, 通常委婉、婉转, 不善于进行上行沟通。

(4) 更多地使用双向沟通, 建立反馈机制

对于沟通而言, 反馈很重要。反馈使得沟通过程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最终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和有效性。

4. 注重沟通的灵活性

管理者应该有“权变”的观念, 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若管理者能把握好这点予以灵活运用则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者在沟通之前的信息收集要充分, 全面了解员工的习惯、偏好、价值观等, 进而确定谈话的切入点、语气、方式。

5. 处理好冲突

在企业中冲突不可避免, 而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之下, 冲突与矛盾更容易激化、扩大化。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并非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冲突利于发现、解决问题, 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和组织中的健康机制。

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带来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间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模式, 使得沟通双方产生信任危机和冲突。

文化多样性 裕固族 文化研究 篇3

还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十九世纪,社会学和人类学都接受了当时的显学——生物学的“启蒙”,将“社会”和“文化”同生物有机体做了有趣的联想和比附,发展出各自的“古典进化论”并借以自立。在“古典进化论”者自认为过着“最文明”的生活的日子里,人类也在“最野蛮”地对自己生活其间的生态环境进行“蹂躏”和“摧残”,使生物种类迅速减少。晚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口号和理念或多或少反映出人类对自己作为未来惟一的物种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一个“独夫”的凄惨晚景的想像的恐惧。很可能又是在生物学的“启蒙”下,“文化多样性”这个术语被发明出来,据说是为了对抗具有“帝国主义”色彩的另一术语——“全球一体化”。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中,请设想一下:一个人口只有一万三千余人的民族会怎样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果再把这个民族进一步定位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再接下来,如果不做任何解释,直截了当地宣布这个民族叫做“裕固”,大多数人也许都能体会到绝望情绪的不断增进。

裕固族不为人知是事实,尽管这让许多人感到理所当然,毕竟不像不知“盎格鲁—撒克逊”那样让人觉得尴尬不安和难以接受!猎奇的媒体并没有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深度报道”,而只报道他们“荒服殊俗”的一面,间或有“翻身做主人”和“发展”、“进步”的政治性宣传穿插其中。

从现在刊布的资料看来,裕固族这个现代民族是一群西方探险家重新“发现”的。继最早涉足裕固族地区的俄国生物学家戈·尼·波塔宁(Potanin,G,N)之后,芬兰前总统曼内海姆(Mannerheim.C.G,又译马达汉,)于一九○七年和一九○八年的年节更替之时到达那里,做了较为详细的人类学考察。他在一九一一年发表的题为《撒里与锡喇尧乎尔人访问记》的民族志之第一部分《在撒里尧乎尔人中间》的结尾处不无伤感地写道:“我清楚地感觉到,这个迷失的突厥语部落,这个男人靠织袜子为生的部落,正在一步步趋于消亡。”(钟进文:《芬兰前总统曼内海姆对裕固族地区的记述》,载刘郁宋主编:《中国裕固族》,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21页)在历史推进了八十多年之后,一位名叫毛郁生的地方政府官员在写给两位辛勤的民族文化采风者编写的书籍的《序》中说:“我认为,裕固族在中华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能够长期繁衍生息,很值得研究。”(田自成、多红斌编著:《裕固族风情》,甘肃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序》,2页)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自称“尧乎尔”的民族在“趋于消亡”中不知历尽多少磨难和艰辛又“活”过来了。历史的结果常常让人意想不到!

裕固族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山区草原和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及平川牧场上。断流的黑河之源头和刮出国境的沙尘暴之源头都与裕固族地区有着某种关系。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这个民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狩猎与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政府及其“参谋”——几个社会学研究机构里的博士——劝导走廊里的裕固人“休牧还草”、“改牧为农”。这一次是中国人类学(含民族学)的“异数”张承志来“清算”自汉武帝以来中原农耕生产方式毫无节制地在河西走廊扩张导致的恶果,同时他也针对“生态移民”的行为以一种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口吻写道:

其实这条走廊,这条平川牧场早已经一半沙漠。河西早已不在羌胡时代,它早已变成无孔不入的农耕啃咬殆尽的一块骨头了。几个裕固人能左右如此巨轮么,他们早就脱下了袍子靴子,等着最后做完向农民的蜕变。

博士论文居然参谋说:可以在银行里存一个游牧方式。先休牧,等生态好转以后,从银行取出定息丰润的“休牧储金”,用这款子买回牲畜。我读得哑口无言。看来,新事物还不仅只是弃牧为农的牧人;在时代潮流中急欲亮相的知识分子也开人眼界。——在人工草坪上恢复牧业吗?用存款买回一个文明吗?只怕你落入千载的轮回,旱死渴毙,再也无法超度!

……明花“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的裕固人,居然请来韩国的资本,把十万亩草场一下子垦为农田!真是特有的民族,特有的故事!看来,住在民化飞地上的裕固人,无法再维持他们牛毛帐篷的游牧生活了。在与农耕和同化的攻防中,挣扎了不知多少世纪的半农半牧方式,终于被一些败家子在一顿饭的工夫,最后地翻了底。(张承志:《匈奴的谶歌》,载《收获》二○○二年第二期)

事实又一次教训了人们:“新世纪”和“新千年”并没有带来新生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张承志和给政府做参谋的博士都在同一时段去裕固族地区考察过,观点和立场却如此相异,关涉的又岂止是研究伦理!

不能不承认,这世界变化得就是快。新时期以降的二十多年,中国的“民族研究”已经走过了一条“民族学”的道路,如今又在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它的从业者已经从“民族研究专家”学科化为“民族学家”,近期又自称“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了,“民族研究”当然也得相应地转为“文化研究”。

“裕固族研究”是 “民族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裕固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大致有下述种种:(一)这个民族有语言无文字,她的历史由于缺乏典籍文献的记载而显得“扑朔迷离”,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和工作热情。(二)尽管这个民族操着两种分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的本民族语言,却都自称“尧乎尔”,供认是一个“民族”(很显然,对于尧乎尔人来说,“裕固”和“民族”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才有的东西),这始终都对斯大林的经典“民族定义”构成一种挑战。(三)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婚姻习俗中被认为有“母权制”和“母系社会”的残余,这为排定中国民族社会“进化的谱系”提供了“佐证”。(四)这个民族的两种本民族语言被认为非常“古老”,特别是西部裕固语被认为是古突厥语的“活化石”,是一种仍然“活着”的最古老的突厥语,是回鹘文献语言的“嫡语”。在国外裕固语研究成果斐然的压力下,“本土研究者”被认为有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五)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有专家发现这个民族的一些民歌和口头文学与远在欧洲的匈牙利民族的一些民歌和口头文学居然“如出一辙”,这又一次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在裕固族地区也讹传起“欧洲也有裕固族”的说法。

国内“裕固族研究”的成果,很多是为了落实国家关于“抢救落后”的号召,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两大工程中积累起来的,除了就一些情况和材料是否“真实”的讨论之外,缺乏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和反思。从总体上看,“裕固族研究”也同过去的“民族研究”一样,注重迎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以不很“科学”的手段积累和重复着“民族志”知识,陶醉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叙事”,致力于作为一种“人文类型”的独特性的建构或“族性建构”。从这个案例看来,要摆脱“民族研究”的“惯习”,谈何容易。

在“民族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像裕固族这样的“小民族”或“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有可能由于被忽略而走向衰微。现在“文化研究”,特别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是以“村落”观“帝国”,进行“中国研究”,“海外研究”也开始被积极地尝试。曾被中国“民族学”引以为骄傲的一批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本土研究者”如今处境尴尬。

由国家主导的西部开发再次为“本土研究者”提供了发言机会和研究基金。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议题中,“本土研究者”为裕固族提供的“处方”除了“休牧还草”、“改牧为农”,还有教导老百姓做出“现实选择”,把“裕固文化”通过影像拍摄和文字记录送进“博物馆”去给后代和游客进行展览的“高招”。看来,从“民族研究”到“文化研究”的术语变换并不一定能带来“本土研究者”内在的研究理路和范式的变换。

在对“和而不同”的人文世界的追求中,像裕固这样的民族面临的问题依然尖锐地挑战着人们的智慧,而早已跻身城市的“本土研究者”却多少有些“隔靴搔痒”或“站着说话不腰疼”。站在历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裕固人如今仍然孤独而无奈地生活在他们祖先的土地上。一位青年语言文学专家告诉我,他在裕固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听到最多的是裕固人清晰且意味深长的感叹:“唉!”或“唉——”

是耶?非耶?难道我们真的要把一切都推给“历史”去进行“审判”吗?!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 篇4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A.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之名 B.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C.有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D.能够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

2.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效益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09年11月28日,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有关官员一行来到黄山与徽州文化遗产专就中外遗产文化进行了交流。我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透过这些

族的传

()①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 ②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③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④可以预测各民族未来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

/ 8 治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A.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一元化 6.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009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南宁开出。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2009年“中国图书展销会”。据此回答7~8题。

7.()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D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中国与

其他

9.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A.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 8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11.看图画,中国人过春节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西方人过圣诞节要唱圣诞歌、送圣诞

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④各民族的文化是不会相互交融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这主要表明()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异的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位是不同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A.精神的火炬 B.情感的集中表达

C.消除文化差异的重要载体 D.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4.(2010·苏州模拟)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3 / 8 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据此回答5~6题。

15.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①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根本不同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 ②理解个性 ③和睦相处 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09年10月16日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济南市隆重开幕。由于现代广播、电视、卫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幕式盛会传送到世界各地,传到千家万户,人们了解山东文化的速度更快了。这说明()①文化在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

/ 8 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09年10月13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校志愿者工作动员大会在上海举行,213名大学生成为上海市高校首批世博会志愿成员。假如你是一名世博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你会()A.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B.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C.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服务对象的一切要求 D.积极主动地将每位服务对象都发展成志愿者

20.(2010·东莞模拟)传达中国人民对亚洲各国人民、各国文化的尊重,促进亚洲各国跨文化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价值追求之一。这说明()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建立“大同社会”

二、非选择题

21.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2.2009年6月,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申

/ 8 报的五 台山项目,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但正如漫画所示,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漫画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对此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23.下面是近几届夏季奥运会造型各异的吉祥物:

(1)从这些造型各异的奥运会吉祥物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睦相处的必要性。

/ 8 参考答案:

1C、2D、3A、4A、5A、6D、7D、8C、9D、10C、11A、12B、13D、14D、15D、16A、17C、18C、19A、20C 21.答:(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2.答:(1)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②但一些地方政府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忽略了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2)态度:①要发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传

播。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的需要。

②要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3、答案:(1)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2)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 8 ③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由于文化的不同,才使世界文化显得更具多样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感受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形式。(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5)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则。

2、能力目标:

(1)能认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2)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其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3)通过对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学习,树立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能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化生活》P28页至P33页,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题“世界文化多样性”。包括了“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教材内容。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

北京市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图中有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成千上万的北京市市民。该片子仅仅用了几分钟,但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申办奥运活动中多次播放,受到好评,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起到推动作用。

点评:《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短小精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奥运官员、奥运评委,也感染大家。思考题:

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华民族服饰? 教师提示:

介绍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华民族服饰……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把学生分成三组,从体育、建筑、文字介绍,全班讨论。教师展示体育运动项目、三大建筑、不同文字的介绍图片、音像资料。

教师总结: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具有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与文化。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板书)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板书)

举例说明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板书)举例说明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板书)课堂探究:(1)从春节和圣诞节两个节日中,你能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2)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探究提示:(1)东西方的传统民族节日有哪些,他们怎么过?(2)从中可看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文化遗产(板书)(1)含义:(板书)

(2)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3)保护文化遗产:(板书)

分别从为什么及怎么做两个角度让学生思考。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板书)(1)文化多样性含义:(板书)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文化多样件的表现:(板书)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课堂探究:(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

(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总结。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板书)

(1)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板书)教师出示27、28、29届奥运会会徽。

提问:比较第27届、第28届、第29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从奥运会会徽的实际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每一届奥运会都有不同的会徽,在会徽的设计上体现出不同的创意和不同的文化印记。通过不同国家设计的奥运会会徽看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是由多样性的文化组成的,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的多样文化。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板书)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举例: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如唐代玄奘西天取经;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的情况,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还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原因(板书)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板书)举例: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最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注重仁义并举,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板书)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举例: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练习:

1、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 ②理解个性 ③和平相处 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均正确,④观点错误。

2、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②④体现了尊重民族多样性的正确原因。①观点错误,③不是原因。

3、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它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宗教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这说明()

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②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t分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D.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应选B。A、B、C项都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5、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体现于()①语言文字②宗教信仰

③思想理论

④文学艺术

⑤民居建筑

⑥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6

兰西四中:刘文波

上个月,我作为高二的政治教师,在四班上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验收课,自我感觉较好,但也还存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后面没给时间让学生对当堂知识进行消化。

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在处理教材时,有意识地控制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教学时间,而把重点放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让学生走入情境,带着问题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对外国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比较感兴趣。对于本课的授课过程中,设计内容过多,没有较好地区分重难点,学生不易掌握太多的内容,希望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尽量做到简、精。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自己举例来加深理解,学生们积极思考后还是列出了很多恰当的事例,我发现学生们自己的理解很通用的,不用我过多地讲解,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前提是学生的涉猎面较广,习惯于对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否则问题将无法展开的。

应遵循的原则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课堂小结时我套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人类赞美大自然,但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本色,正如石头有棱水有皱,如果非要把石头的棱磨平,把水的皱纹压舒展,还有谁愿意观赏?我们不赞成文明冲突和历史终结论,我们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同时也必须尊重和维护不同国家经济制度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 篇7

1 我国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分析

1.1 强调植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和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歌颂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还是社会的建设, 都本着“和谐”这一思想理念, 园林植物规划建设方面也不例外, 我国园林植物的栽种与规划都注重与客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 力争在规模、形态、涵义上同客观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相对较长, 园林植物并未发挥主要的装饰功能, 相反, 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 植物却被大规模种植, 发挥着主要的装饰功能和作用。

北方地区林业植被主要为针叶林, 耐寒抗旱性植物, 相反, 南方则种植阔叶林繁盛的绿色植被。这就体现出了园林植物的生长与培育同环境和谐共生的功能和作用。

1.2 渗透着地域风情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与思想文化, 这一点也能在园林植物上反映出来, 由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园林植物表现形式。我国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 一些少数民族依然聚集分布于我国的边远地带, 他们由于自身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征以及民族文化信仰, 使得其园林植物景观也显得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例如: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 其在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 所配置的园林植物多同神灵、宗教、礼俗等密切相关, 主要植物类型:菩提树、郁金香等等。其中傣族的园林植物景观渗透出浓烈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

其他的一些民族地域园林植物也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例如:壮族生活区域的园林植物则体现出一定的崇拜气息, 并形成了以花为核心的植物崇拜, 例如:广泛种植茉莉花、绣球花等等。

对应的蒙古北方少数民族, 由于受到自身历史变化的影响, 也形成了自身的植物文化, 多种植能够用来祭祀的植物, 多为奇形怪状、挺拔坚韧的乔木、灌木等等。

1.3 体现着生态文明气息

生态建设、环保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流, 在园林植物建设方面也必不可少。我国当前的园林植物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文化气息, 也是一种新文化、新内涵, 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 人们加大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 城市园林植物也在朝着有利于生态方向建设与发展。

我国一些经济发展、发展程度高的大城市重点加强了对园林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例如:上海在自身的园林植物规划与布局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生态价值和意义, 植物结构规划切实参照地域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 体现出积极的生态意义, 也就是群落下层植物的布局要接受上层植物的领导, 植物类型较为复杂、多样, 体现出彼此和谐共生, 也创造出了良好的生态性效果。

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园林植物规划也体现出广泛的生态学意义, 那就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美化绿化城市环境等等。

1.4 民族文化的展示

园林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植物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文明, 这种民族文化能够在我国各类园林植物建设中得到展示, 例如:松树, 作为吉祥、傲霜雪、坚强挺拔等精神的象征, 在我国北方地区, 特别是东北地区园林植物规划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松树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园林建设的重要植物物种, 它不仅生存能力强、耐寒抗旱、而且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体现出坚韧的民族品格。

同时, 一些地区的园林植物也反映出特有的中药文化气息, 中药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自产生之日起就对我国的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也在园林植物中有所反映, 例如:在我国一些园林植物中就有药用植物, 一些地区用与人体属性相适应的药用植物来装饰园林环境, 例如:菊花、龙胆草、夏枯草、马齿苋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将其应用到园林植物中发挥着积极良好的作用。

2 我国园林植物文化危机

虽然, 我国园林植物体现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气息, 然而, 这些文化属性也在面临危机, 具体体现在:植物文化属性被忽视, 现代园林设计过于重视视觉效应, 淡化文化属性和意义, 大量引入外来植物, 西方园林风格占据了我国园林市场, 中式园林文化传统面临危机。

同时, 园林文化的形式与作用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这一点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传统的园林特征为:规模小、植物独立种植, 这样的园林植物设计理念或多或少同现代的形势发展有所偏差, 然而, 古代园林设计风格与思想理念依然值得现代人去借鉴并实施, 例如:古代苏州园林就有景中有景、诗情画意的风格特征。

当前, 中国园林植物主要依赖于进口, 积极学习外来园林文化, 却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我国园林植物文化多样性保护

为了确保我国园林植物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维护我国园林植物的文化魅力, 就要积极加强园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确保我国的园林植物文化明显凸现出来, 提高我国园林植物的文化价值。

3.1 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我国园林植物应该积极反射出传统文化特征, 通过园林植物来渲染一种文化氛围, 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使传统园林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发挥传统园林的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本着我国传统园林建设理念来建设园林, 将一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植物物种种植其中, 使其同当地气候、建筑风格以及民俗文化保持一致, 使园林植物承担传统建筑学与形式美学的双重文化传承责任, 使园林植物保持独有的文化特色, 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保留少数民族的地方性园林植物特色, 打造出属于本民族特有的园林文化。

3.2 加大学习与宣传力度

必须积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习, 将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园林设计等专业教学中, 同时, 要加大园林植物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使整个国家都能够深入理解并体会自身的植物文化特征, 可以利用书籍资料、媒体资源等来加大对园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 同时, 也要加强文学作品在园林文化宣传中的作用, 确保更多的国民都能够通过阅读或朗诵一些脍炙人口的风景名篇来感受中国园林文化特色,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体会并掌握中国园林植物的特点与文化特色。

3.3 加强生态物种与地方物种多样性保护

当前我国园林植物建设要体现出一定的生态性, 又要保持一定特色与民族多样性, 在确保我国园林植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础上, 来打造出生态性植物系统, 同时, 也要确保地方物种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以此来保留并彰显出地方文化特色, 实现我国园林植物物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总结

我国园林植物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彰显出了一定的文化特色, 我国必须意识到园林植物的文化特色, 深刻理解并领悟这些文化特色与文化风情, 维护我国园林植物文化的多样性, 加强园林文化多样性保护, 提高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速度, 使我国的园林植物文化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成夏岚, 陈红峰, 欧阳婵娟.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植物多样性调查及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 2012 (3)

[2]丁超, 王璐艳, 邹志荣.论陕西关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6) :2340-2341.

[3]邵静.扬州“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研究[J].绿色科技, 2012 (4) :82-84.

[4]贺赞, 彭重华, 吴毅.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生态文化特征及现实意义[J].广东园林, 2011, 29 (6) :8-15.

试论自然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篇8

关键词:自然遗产;文化多样性;对话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融为一个地球村,这大大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也为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为了进一步促进人类群体的和谐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随着人与自然问题的日益激化,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对话,以此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要点来促进该宣言的有效实施,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了“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战略”的行动要求。以下,本文将从自然与文化对话的四个阶段出发,分析自然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然先于人类和人类文化出现,人类各族群的文化都是在自然的根基上绽放的花朵,而并非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自然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即我们所熟悉的“丛林法则”,它强调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起初,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就是在这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便是自然与文化的第一个对话阶段。显然,在此阶段,双方的对话主动权掌握在自然手里,人类文化只是被动地去适应自然。最终,人类各族群的文化深深地烙上了自然的印记,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同样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态度由原先的恐惧转变为敬畏。人们凭借对自然的了解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但是自然对他们而言,依然是神奇而充满力量的。人们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适度改造自然而不试图征服自然,人类文化和自然展开了第二阶段对话。与第一阶段的被动适应不同,在此阶段,文化与自然的对话处于互动状态,东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在这一时期,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穷的文化原材料,人类各族群从中各取所需,建立和发展族群内部文化。虽然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形成互动,共同源于自然而又一齐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追求。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族群文化愈是独特,就愈能显示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阶段,人们凭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向世界发出征服口号,不能幸免的自然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而且是最主要的征服对象。征服自然所带来的快感让人们遗弃了原先对自然持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类文化变得野心勃勃,充满着对自然的侵略气息,这便形成了自然与文化的第三个对话阶段。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人类文化掌握了双方对话的主动权,它向大自然发起进攻,人们试图征服自然,使自然按照人类意志发展改变。但是,人们忘了自然才是文化的“根基”,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让人类文化的发展源泉枯竭,强制自然按照人类意志发展所带来的后果是对自然多样性的破坏,自然多样性的破坏进一步导致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处于优势的族群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准模式,它以强势的姿态迫使其他族群文化向其看齐,人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一体化的僵硬发展态势,这打破了人类文化应有的多元局面。

在现代社会,世界的全球化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日益标准化,这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贫乏危险,人们开始认识到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唯有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方可确保多元化的世界视野,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协调,自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了国际合作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保护自然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人类文化和自然进入了目前新的对话阶段,也就是第四阶段对话。可以说,第四阶段是对第二阶段的回归,但较之于第二阶段,人类文化和自然的对话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的观点逐渐被人们认可,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从多样性自身而言,它也包含了自然与文化相互尊重、良性互动的对话前提。

从自然与文化的四个对话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对话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唯有允许自然的多元发展,人类文化才能达到多样的繁荣景象。如今,自然遗产成了自然历史的记录者和创造者,它代表着自然中地质和生物的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遗产,体现的就是对自然自身多样性的肯定和促进,同时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支持。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9

主讲人: xx 听讲人:高二(xx)班全体学生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3 文化生活

【授课时数】

2课时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渐增强,开始理性的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精华,学会珍惜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于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框题包括了三个目——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存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欣赏和分析讨论,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

(2)透过民歌、服饰、饮食民族文化分析,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多样性;

(3)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比,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实例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和原则。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上课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传播使者。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有许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著称于世的文化遗产。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课教学要抓住这一重点,讲深讲透。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采用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拓展内容以及思考题、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备课本,课前梳理逻辑知识,分配好课堂时间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预习教材,【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梳理第二单元的知识脉络

教师概括梳理:通过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到文化对社会发展、对经济政治、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学会了自觉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我们将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了解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教师引导思考探讨:该宣传片拍摄了中国的哪些文化精粹?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这些文化精粹?你看完该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综艺节目拍摄了中华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华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又表现出我们的与时俱进,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

学生:该纪录片仅仅介绍饮食文化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短小精悍,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这些饮食文化中就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鲜明的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了中华儿女。

教师肯定、点评:该纪录片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且也看到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各种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3、新课学习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板书)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体育运动项目,欧美国家流行击剑,韩国盛行跆拳道,中国人爱好武术,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板书)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板书)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板书)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

老师: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教师:通过刚才第一小组的探究汇报,我们已经领略到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文化遗产了。其实,每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同学们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基本没有同学知道准确答案。)

教师: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准确的日期吧!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家“文化遗产日”。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呢? 学生: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像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就被列入世界十大奇迹之一,这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历史文化成就呢!

学生:因为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例如,布达拉宫留下了很多吐蕃王朝时的遗址,这让我们后人知道当时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以及宗教活动。都能让人类文明的研究再往前推进。

2、文化遗产(板书)

(1)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

(2)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板书)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板书)

(第2课时)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

探究:看课本31页相关连接: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舞台剧在舞台上的不同展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如:对世界而言,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就中国而言,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老师:德国,俄罗斯,印度在各自民歌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情怀。学生:三个国家在自己的民歌中表达的方式和情感都有所不同。

教师小结板书:民歌是艺术中的一种,它充分地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不同的曲调、旋律及不同的内容和演唱风格构成民歌的文化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就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

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板书)

教师:邮票是一个国家的“艺术名片”,羊、狗、鸡、虎等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吉祥动物,也一次次跻身于方寸之间。不仅我国陆续发行了不少与这些动物相关的生肖邮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越南、韩国、新加坡等也发行了与羊、狗、鸡、虎等有关的生肖邮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属于它自己,也是属于世界的,可以为世界所共享的。

教师:说得很好,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这就是文化的个性与共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为什么会具有共性呢?又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性呢?

学生:我想是因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教师小结板书:是的,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板书)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板书)

(2)文化具有共同性的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具有世界性)(板书)

(3)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原因:各民族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具有民族性)(板书)

(4)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的。(板书)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1、)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探究:课本32页虚线框,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每一届奥运会都有不同的会徽,在会徽的设计上有不同的创意和不同的文化印记。通过不同国家设计的奥运会徽看不同国家的文化创意活动,可以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是由多样性的文化组成的,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名称和内涵吗?(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

学生: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成就,不仅属于各自国家和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的道理。

教师总结板书: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属于各自的国家和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了。因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板书)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首要要求: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板书)

(3)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①要求: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板书)

②意义: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板书)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板书)

(1)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板书)

(2)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4、课堂总结,内容提纲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民族遗产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联各国对民族遗产的态度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个性与共性)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态度、首要要求和原则)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对本民族而言和对世界而言)

(5)课后作业学习

开展《世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小调查活动,主要是培养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并具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科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调查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最后确定几个确实可行的题目。各组学生在进行《世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研究的主题:例如“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标准”“我们了解的家乡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古代民居”“古代园林”“文物遗址”„„

【课后反思】

1、政治课堂模式应该多元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一味说教、灌输的单一模式和新课程的标准与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探究活动环节和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开放互动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参与、体验中得到启发,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善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主题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现实关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在批判中提高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热情与能力。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漫步人生路感悟下一篇:结业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