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12篇)
刚开始读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讲的是朱元璋,他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父母也离他而去。于是他出家当了和尚,后被别人诬陷说要起义,无奈之下他投靠了起义队伍,他军事方面的才能过人,打败了其它起义队伍,然后又与元的持续抗争最后赶走了。朱元璋就当上了明朝的皇帝。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居然当上了皇帝,这令我不可思议。当然,也正是这个过程磨练了朱元璋。
书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因为在战场上,他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判断事物果断,不犹豫,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正确的选择。而我在写作业时,遇到选择题总是犹豫不决,不确定自己选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就会导致浪费时间我应该学习他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一段“一个瓦刺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祁镇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还是沉着镇定,临危不惧,风度翩翩,不失明朝皇帝的尊严,我要向这位皇帝致敬。朱元璋的身世告诉我们要自食其力,学会自立,像他那样没有身世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同样可以当上皇帝,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就一番事业呢?
关键词:消解“主义”,历史叙事,草根姿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文坛出现了一种以故意模糊历史背景及事件、虚构历史人物的小说类型,将历史作为叙述的背景和某种视角,被称作“新历史小说”。陈思和曾言:“新历史小说由新现实小说派生而来,大致是包括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此类作品以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活》等为代表。相隔二十多年,我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以历史元素为创作核心的新门派,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定义,此种小说在风靡文坛之时,其对历史的戏谑态度和未经考量的真实性遭到了各方质疑。它以犀利、简单、明确的语言,取得了自己的个性,以野史的笔法制造了众多噱头,受到大批读者的热烈欢迎,《明朝那些事儿》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草根式”的创作姿态
如果承认文学起源于一种嬉戏,那么恰好可以解释《明朝那些事儿》的诞生。作者保持一种出身草根的创作姿态,将枯燥的历史符号写成故事供读者从类似于游戏的无压力阅读中获取快感、灵感乃至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当年明月将此定名为“以人性写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根本是人。历史人物是人,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作者没把他们当过人……好人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坏人从来没有干过好事,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亲近。”当年明月的这本历史告别了人物单向度性格的历史固有模式,用野史的笔法写出了正史的故事,用小说的笔法揭开了历史的潜台词,不再掩盖帝王的不光彩过去,这种对于“高大”人物的草根化书写,为博取人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创作与炒作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特征来看,一方面,它带有明显的网络小说特质:语言诙谐幽默、犀利,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翻阅晦涩的史料,形成了这样一部既符合正史大方向又略带野史味道的历史小说。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以一种立体化的塑造方法改变了单向度的人物性格,给予主人公正邪两面,完善了其由落魄到发家的细节,让主人公像现代人一样说话、思考、生活,这样就给予了读者一个轻易介入历史的空间,当读者借助文本将自己的生活背景置换为明朝,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明代帝王的喜怒哀乐时,大大满足了猎奇心理,同时也不再有研读古代文献史料的语言障碍。跳出文本来看,这是一种消解主义、消解权威的做法,并不是单纯的“去深度”。一方面,它在语言和表达上突出草根文化“通俗”的特质,另一方面,迥异于竖排古文的艰深晦涩,通俗的语言并未过多扭曲历史的原貌,反而将正史、野史、杂闻、传说糅合进一体,使最广泛地读者投身历史,从中获得感悟,消解了传统写史的枯燥和严肃,消解了传统写史方式神圣化的“主义”特征。这种做法迎合了读者的口味,也扭转了商品经济时代史书于市场热销榜中的空白。至此,《明朝那些事儿》创制了一种网络传媒时代传承历史的新方式,以更改叙事方法为途径,让历史卸下沉重严肃的铠甲,换上一身嘻哈服饰,这一番改头换面让那些保守古文折磨却拼命想知道祖先出生前陈年往事的读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从传播方式来看,当年明月发表此书之前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兴起于“煮酒论史社区”——天涯网站中一个聚集众多喜欢历史、熟读史书、热衷于讨论历史问题的网友的社区。《明朝那些事儿》网络小说式的搞怪语言与叙述方式,外加与正史贴合的真实可信度,不仅满足了这群历史爱好者上网放松的需求,贴合史实的情节发展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可。两要素并行使得此小说获得了最初的点击率,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小说也以作者深厚的历史积累,与穿越小说或其他杜撰类小说拉开了档次,点击率也不断飙升。于是热情的网友在转帖等不自觉的转帖和奔走相告不自觉地完成了此书最初的炒作。随后书商沈浩波以一个商人的敏感促使其转战新浪博客,以控制在论坛中无法自行控制的评论。此书在好坏评价参半的坎坷经历中完成了在热门网站中的蓄意扩张。由此可见,如今一本历史或言历史小说与曾经官方组织专人记载编辑修订的史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区别。其一,历史的作用由古代帝王借以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行为,到如今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噱头,历史的神圣地位遭到挑战;其二,古代史书经由皇帝亲自审阅,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明朝那些事儿》消解了意识形态概念上的“主义”,改用自由书写、网络传播的方式,最大限度强调了书写与阅读历史的自由性,历史的权威性瓦解了,娱乐性增强了,精英化褪去了,草根化趋强了。
在经由网络大红之后,《明朝那些事儿》被金牌书商沈浩波推向市场瞬间进入畅销书行列,不得不说它的成功多数归功于前期在网上的自我炒作。如果将这个程序颠倒一下,先出书后上网连载,读者会因这种意图鲜明的炒作行为而心生反感。在“明矾”(《明朝那些事儿》的追捧者)网上网下的带动下的热销引出了更大的读者消费群体,此书也顺利完成了网络与市场的对接。
三、读者消费的决定作用
费斯克(John Fiske)指出:粉丝尤其具有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从三方面体现出来: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文本生产力并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它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粉丝都具有积极的参与性。”上文中所提作者创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消解一种“主义”和“权威”,这也是广大读者消费群体的普遍要求,是文化快餐时代读者促成的写作手法,网络的娱乐功能使网民在网络上不再追求沉重的“教育意义”。在文化爆炸的时代,历史叙事与当代消费互相融合,消费者成为主导力量,决定文化产品的成败,这是一种消费者表现自己经济自由、精神独立的消费选择权,与那个文本引领潮流的时代不同,读者因消费而成为文化市场领域的决定力量,是消费更改了叙事方式。
历史的真实性并不稳固。首先,作为正史,后朝修订前朝历史,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正史必然省略了诸多细节将事实过滤,使其不再完整生动。其次,作为野史,在历经千百年的流传中已逐渐模糊了真相,变得神乎其神。在一个“无图无真相”讲求证据的时代,正史与野史的真实性遭到质疑。1917年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朝那些事儿》也引发了一场历史叙事的改革,当年明月说,“要用情感和人性来看历史,来和历史人物沟通,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也有情感”“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感情去和历史人物沟通,再用自己的语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历史。”当年明月改变以往历史中单向度的人物性格塑造,在结构历史权威性的同时赋予其通俗简单的亲和力,归还读者对历史重新认识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观摩与点评,使历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消解“主义”的历史叙事不应算作一种倒退,它虽瓦解了历史的神圣度,但更重要的是它在不歪曲历史的前提下,最终将历史推向了民主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鸡鸣风雨》[J].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胡畔,袁新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历史可以写得更好看[N]人民日报,2007-12-17(011).
从济南上车,经过近13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我终于到达了武汉。短暂的停驻后,我同中国专业旅游媒体联盟的记者们以及参加本次“百万学子游钟祥”的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一起坐上了开往钟祥的大巴。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掩抑不住对钟祥的期待。
《湖北画报》旅游版主编汪立敏在车上为大家细心介绍着钟祥的历史、文化,方便大家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能够更好的去了解钟祥,去感受它的魅力。
钟祥市是隶属于湖北省、归荆门市代管的县级市,古称郢,春秋战国时系楚国陪都,战国后期为楚国都城,三国时吴国在此筑有石城,西晋至明朝为郡、州、府治,明朝时为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的承天府所在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700多年;公元1531年,明嘉靖帝朱厚熄因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故赐县名“钟祥”。
钟祥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文化、教育先进县市,省级园林、文明、卫生城市。
穿越显陵,读懂明朝那些事儿
从武汉出发,约3.5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钟祥市。路途中看着窗外的风景,完全感觉不到旅途的漫长。到达钟祥市之后,我们下榻到当地的酒店休息,准备第二天的参观游览。
第二天早上一早,用过早餐,大家就开始了本次钟祥行。上午,大家参加了“百万学子游钟祥”活动启动仪式暨环莫愁湖杯健康跑的活动。下午,我们搭乘大巴,游览参观钟祥市的著名景点——明显陵。虽然,历史已远去,但遗留下的皇陵却怎么也让人不能忘记明朝那些事儿。
这里给大家讲讲关于显陵的一些事。它的主人是朱祜杭(1476-1519年),是明宪宗第四子,受封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兴王,死后葬于钟祥的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逐封兴献王长子朱厚熄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熄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献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历时47年,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步入明显陵,你可以发现大多数通道都弯曲的,犹如龙形。导游告诉我说,嘉靖皇帝为了彰显其父帝王之位,将许多通道修成了龙形,而这一设计,有别于明代所有皇陵。从显陵第一道门进入后,需要跨过御河上的五座御桥和五道城门。每一坐御桥和城门都不一样。走过第四座桥后,道路两旁除了树立各种动作雕塑外,还树立几尊文臣武将。这让我想起了南京朱元璋之墓明孝陵。在通往明孝陵陵墓的路上,也树立着相似的雕塑。在经过近500年之后,显陵几尊雕像的首尾已被风化,看了让人忍俊不禁。不过,那些文臣武将们,仍然轮廓清晰并忠实地伫立了500年。走过这条漫长的古道,到达一个宽阔的广场,前面出现一个圆形的水塘,后来通过咨询身边的一个当地人得知,这个池塘叫内明塘,从小他们来这儿玩耍时,池塘水位也是这样。附近的一带居民也延续着这一说法。这500年来不枯竭的水位,一直以来是个未破解的谜。绕过内明塘,我们来到了明显陵的陵恩门。这道门是内城紫金城的正门,两侧各有一堵墙——双龙琉璃影壁,墙上是精美琉璃琼花图案。这座门里,是显陵最精彩然而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原本壮观的雕栏玉砌被李白成的部队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不过,透过这些遗迹,我们能够联想到它当时的辉煌。
现代乡村 美丽彭墩
彭墩乡村世界位于石牌镇彭墩村,面积有10.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为特色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景区,已形成的主要旅游资源有村容村貌、农民小区、农民公园、农业产业六大基地和彭墩古镇等。景区现有主要景点:风格独特的农民新居、农耕文化博览园、千弓荡情人岛、彭墩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垂钓乐园、野外烧烤、有机果蔬采摘园、太空水莲基地、香樟园、枇杷园、桂花园等十多处。
万紫千红 山水钟祥
来到钟祥,不仅仅是为了感受明朝那些事儿,还需要去欣赏钟祥的美景,万紫干红植物园也是不错的选择。万紫千红植物园占地5000亩,紫薇树品种达30多种,培育花卉苗木1200多种。一年四季,花季不断,尤以紫薇花最壮观。园内花草相间,森林茂密,是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是一处以赏花为主,休闲养生,科普教育,艺术体验,滨水游乐为一体的华中知名紫薇花主题公园和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终于把一部长篇系列历史性小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全书分为七册,每册标题分别是:《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落西山》以及《大结局》。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字:新。当然啦,众所周知,想要完整地去了解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书的作者。那么先来看看作者何许人也。此书作者姓石名悦,网名“当年明月”。武汉籍贯,7 9年生人,写作该书之时是顺德一名海关公务员。虽然不是正规的学术出身,也没有得力的团队协助,但是此人确实有着他一鸣惊人的道理。仅仅是依靠自己每天坚持不懈以2000 字的更新速度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工作。光从这一点上,可以窥见作者对明史的钟爱程度和做学问的态度的坚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任何文学著作,想要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必然是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想这本书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经过中学阶段枯燥且乏味且冗长的教科书教育,往往对此是双眉紧蹙,退避三舍的,更加谈不上什么兴趣、好感之类的态度。因而在我们的思维惯式里,通常研究历史的人都是老学究、老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风古板,写作严谨。所以,当今正统的历史著作,虽然对于历史的剖析和理解非常有见地,但对历史的普及和传播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此次这部历史小说由一个青年人通过网络写作完成,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此书的第一个新就在于作者其人。一个非历史专业出身、并无几十年史料阅读积累的年轻人,为什么能通过已近边缘化的题材吸引诸大众眼球呢?最根本的一点恐怕还是在于他的年轻,且没有历史专业行规的束缚。因此深谙大众的心理,能够毫无顾虑、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观。这样呈现出的文字、故事情节无疑是生动有趣的。那么,接下来就看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首先,这是一部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有的人会有疑问,近几十年我们一直不缺乏源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啊。譬如金庸、古龙、梁羽生之辈的武侠小说,无不依托于历史的框架恣意纵横着。又如琼瑶、席娟等人的言情小说,在历史的夹缝里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有甚者,当属如今独霸一方、愈演愈烈的穿越小说。活生生在字里行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逻辑。和上述作品相比,《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出彩在哪里?答案是真实。武侠小说借历史的衣钵写江湖的纷争,有历史则为武侠,搬到现代倒也可以存活——无间道。言情小说借历史曲折情、预留幻想空间罢了,历史本身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而泛滥成灾的穿越小说只是拿历史作为一个叙事的幌子,并非源于历史,反而往往因与历史背道而驰而饱受诟病。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则完全基于历史出发,通过小说、影视的手法主观能动的再现客观历史的真实面貌。其立意新在推陈出新,其态度新在尊重史实,其风格新在古今结合,其成功新在迎合大众。照搬历史只能是看做文言文的翻译集注,不具有艺术性。过大夸大主观意识则有悖于普及历史的初衷。一成不变的叙事已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猎奇的心理诉求。而过于学术的历史文学作品是难以畅销大众的。此书恰恰巧妙的解决了上述的四个矛盾,使得历史在风趣生动的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在形象逼真的白话描述中抽丝剥茧,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就结合书的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和品玩。
第一册《洪武大帝》,顾名思义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开篇如此写道: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
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这是一份类似简历的人物事迹罗列。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为什么?因为匠心独运的开篇构思,因为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作者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又加上了自己补充,而补充的成分又集中表露了作者的态度和口语化的亲切感。学习写作的人都知道,三种人称中以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是最亲切,最易与读者拉近距离的。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没有“你”的反复出现,但实际上就是为“你”所写。无形中在与读者持续互动着,从而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轻而易举叫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列表结束过渡到段落写作的时候,作者灵机一动,用一种略带电影叙事的口吻巧妙引出下文。类此这样的妙笔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没有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刻意的语言逻辑,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有力的推动情节的发展,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概。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便是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一段描写的是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一代枭雄陈友谅最后兵败的场景。作者站在陈本人的视角,排除一切其他因素的干扰,侧重心理的描写。你可以说他是虚写,是杜撰,但是却让人读上去格外的生动传神,使得人物形象圆润丰满起来,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化、人性化。当作者在同情、解读陈友谅的同时,无情的批判也刺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这样一种阅读历史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可以从中读懂故事,明白道理,甚至塑造人生哲学。历史固然功不可没,弘扬历史的人同样居功至伟。
当然,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依笔者愚见,此书虽然名为《明朝那些事儿》,但实则主要写的是帝王、达官贵人。侧重的也是政治角度,而忽略了平民百姓、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再现,虽然有的人认为历史就是伟大人物写就的,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已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是存在不足的。但作为大众文学,普通人可能更热衷追捧帝王生平、宫廷轶事,所以作者侧重此处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读过许多书,有童话,有小说,有传记,有历史故事,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他让我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明朝有276年之久,有16位皇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永乐皇帝――朱棣。
在我看来朱棣并不是一个好人,但它的确是个好皇帝,因为他很有远见。在他统治的时代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荒地被开垦,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和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还命郑和出海下西洋,把中华民族的先进科学和文明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他用了风趣和幽默解说了这段历史。
滚滚长江依旧在,淘尽英雄......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阐述了三百年间明朝的人事更替、历史兴衰。让人阅之不倦却又惋惜不已。然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何抉择是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步步为营,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排除身边的靡靡杂音,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其父亲朱标早逝,没有给他打好相应的政治基础;另爷爷朱元璋在为他扫清障碍的时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勋集团中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激进削藩导致藩王谋反发动叛乱。靖难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胜利却因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手导致屡屡抉择失误,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贼朱棣(等于给朱棣赐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错再错,注定失败。所以当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宫殿内。
虽然朱棣篡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到底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向劳模父亲朱元璋看齐,兢兢业业,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书本,三百年间浮浮沉沉大明朝的历史依然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后人读前人史记是一个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沉淀过去和导向未来的过程。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我们融会贯通、以史为鉴、惩前毖后.......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辩证的看待问题,便会豁然开朗。
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前段时间,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
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无论何时、何地,祸从口出!管好你的嘴!还有,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不能绝望。比如像许三多他爸,“没了想”,结果酗酒把胃给喝坏了。虽然你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来麻醉你自己,但是终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有些事情你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还不如解决掉它。
以前,我读过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贰),内容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
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正好一个好朋友购买了这套书,就讨来一睹为快。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是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感悟一:改变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状况的不满意。朱大皇上小的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当了个皇上,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他的理想不如我远大。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心壮志,也并不妨碍他最终做了皇上。是他父亲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我们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胜将军。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感悟三:飞蛾扑火。
这本书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严嵩和徐阶还有聂豹。严嵩是一个喜爱拍马屁的家伙,而且奸诈无比。徐阶和聂豹则是勤奋好学。
这本书讲了在内阁里发生的许多战斗,战斗不是指别的,而是指为了利益和地位而发生的内阁内战。
严嵩原本不是一个污吏,但是在原则还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并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明代第一奸臣”。但是,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严嵩输了,他最后是被一个熟悉的老乡—徐阶给剥夺了全部财产,被赶回老家,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了大家的白眼,最终,他在一片荒野中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
曾经连中国几个朝代都说不清楚。其实历史就是讲故事,只是故事的结局已经定了。就好比看一场已经知道胜负结局的球赛,但是过程同样可以很精彩。可惜从小的教科书总是这样:某某某变法,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意义。然后考完试,什么都还给老师了。其实所有的变法不都是为了国富民强吗?好好的历史变成了教条,所以什么都没记住。后来想想,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历史的,喜欢看历史剧,只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改编的有点不成样子了。什么人物都可能杜撰出来。以前一度很喜欢看隋唐英雄传。。哈哈,好了,言归正传,谈谈自己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吧。
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跟看故事书一样的,看得关键就是我记住了。记住了这个奇特的朝代,这个皇帝权利或许是最少的朝代。有一天晚上睡不着,回忆了一遍,所有的皇帝,居然记住了。所以我很震惊,震惊。在这么多皇帝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个完美的皇帝,没有仇恨,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去仇恨;没有复仇,所有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复仇。在他当皇帝之前,真的可谓是险像环生,可是所有身边的人都保护着他,宫女,缤纷都保护着他。让人感动不已,每每看到此,忍不住落泪。
一种单纯的善良,总是让人感动。可惜皇帝很短命,留下来一个朱厚照,虽说混蛋,不过朝廷有杨廷和撑着,所以似乎都没啥问题。觉得最冤枉的就是崇祯了,其实他很想做好,而且很努力,可惜经过万历和木匠皇帝的折腾之后,明朝这个摊子实在实在太破了,破得根本没法东墙西墙这样补起来了,然后不可避免的明朝就这么灭亡了。积重难返,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了。
——王旭
我一向是很少看历史书籍的人,而且,也过了追风的年纪。网上那些畅销书,我真正看过的很少。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开始流行的那一两年,我都没有翻过。真正开始读是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样子,一直到前两个礼拜,终于读完。作者明月的文字功底,对于历史的了解,以及讲述的生动,网上已经有诸多赞誉,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想要分享的,是个人看完此书以后的几点深刻感受。
1、很多时候,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重要,目的才是重要的。如果要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苍生谋幸福,至少你得先达到那个地位才行,你一个小平民整天嚷嚷说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去昌盛,就算有人听,有人用吗?你可以说你怀才不遇,也可以说没有伯乐发现你,问题是怀才不遇的人多得去了,你算哪根葱啊?
所以,施展抱负的一大条件就是你要先千辛万苦到达那个位臵,这个位臵可以是内阁首府,也可以是军事头领,在通往这个位臵的道路上,有一大堆的障碍,比如说明明你很有才,大家也都承认你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用你;比如说,你的阶级敌人竞争对手给你设臵各种各样的障碍。你得修炼,不仅是技能,还包括奉承拍马拉帮结派,只有当你有后台,才能够更多地显示你的伟大或者高大。当然,有些时候你也得害几个人之类的,但是,只要目标是光明的,道路曲折一些乃至黑暗一些,有什么关系?
2、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却有绝对的坏人。怎么没有?你会说。袁崇焕,戚继光不是好人吗?袁崇焕曾经清除异己,戚继光也曾经奉承拍马,贪污银两。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有的只是每个人的利益以及每个人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所以,不要指望找到一个完全白色的人,虽然黑色的人比比皆是。隐忍,直到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徐阶不隐忍,就杀不了严嵩父子,几十年的隐忍,纵然众叛亲离,纵然卑功屈起,纵然忍无可忍,也一定要忍,因为,如果不到最后一刻就忍不住爆发,就可能作没有意义的牺牲。
隐忍的另外一种涵义,就是纵然不得志,纵然一输再输,纵然无人理睬,也决不放弃自己对理想,对光明的信任。这一点,看看王守仁等例子就知道了。相信光明,纵然追求光明的历程艰难,纵然黑暗的阴影始终笼罩。纵然皇帝看不清楚忠奸,纵然奸臣陷害忠良朝野上下无人敢啃声,但是总有光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点,明朝第一硬汉的事迹足以证明。这世上,谁都不容易,皇帝,那更不是人干的活。作为皇帝,需要分辨忠奸,需要面对随时骂人的言臣,需要应付太监,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皇帝,比如爱好自由不喜欢被管束的,比如喜欢木工工作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当皇帝,还有人,有能力力挽狂澜却无力回天。相比于皇帝而言,还是老百姓比较好当。明知道结果已经注定悲剧,却依然为了改变结果而努力到最
后一刻,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
崇祯皇帝,在他当政的那么多年中,经历无数天灾人祸,还要面对外界的侵犯,内贼的干扰,以及紧缩的国库,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纵然拆了东墙补西墙,纵然失去一个个牛人,纵然知道结局已经注定,纵然最终自缢而亡,那又如何?明知道是悲剧结局,仍然奋斗到最后一刻,这只有极少的人能够办到,纵然明朝在他手里,也掩饰不了他的奋斗而留下的光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拂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
去看看本书中成功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哪一个不是被人害过,哪一个不是被扔在角落里几十年。当然,磨难不一定能够导致成功,但磨难却是成功的必备因素。看古今多少事,不过笑谈中.遗憾的是,有辉煌必定有落幕,朝代和人都是如此,一个人,辉煌的时候要想想自己以后可能的落幕,才能够把持住自己,不至于对他人过于苛刻,不至于结下过多梁子,不至于过于贪婪惹来之后的祸。
光懂得正义和光明是不行的,还要懂得如何在黑暗中坚持正义和光明,并利用各种手段达到正义和光明。用某著名古籍中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得入世,如何出世?
我甚少写读书笔记,虽然一直读书,但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和影响确实非常大,因为总共七本书,所以很难清楚记得哪些人
遇到了哪些事,所以只能写下感受最深的部分。也许正如明月在后记中说的,因为人性的种种弱点,我们很难真正以史为鉴,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我们能够学习的部分,并且尽可能地完善自己,尽可能地做得更好一些。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明朝那些事儿》是本什么书啊?是历史书吗?多无聊呀!那我先解释一下,这是本历史书,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是“当年明月”。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他不是一个古代人,而是一个现代人,“当年明月”只是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从小酷爱历史,尤其喜欢明史,因为他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而且他写的历史情节生动,非常好看。好了,听了这段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有一点了解了吧?
那我为什么会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呢?这还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在家里找我想要看的书,“《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换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鲜……唉!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我的内心激烈地思考着,于是,我决定去一次图书馆。
终于,在我的恳求下,妈妈抽出时间带我去图书馆。一进馆内,就看到好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我马上迫不及待地找书看。突然,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说:“看看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在历史栏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当时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心想:历史书,没意思,说不定还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妈妈让我看的书应该没错,估计是本好书吧。于是我翻开了书……
没过多久,我就和这本风趣幽默、把历史写得这么好玩儿的书交上了朋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书。
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发现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努力争取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勤政的崇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第三次长大的含义。
“最后”这个词,是多么的悲凉。最后一位皇帝,就是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亡国之君,一个王朝才会覆灭。
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万历沉迷丹药;嘉靖久不上朝;天启专研木工;偏偏崇祯最为勤政,却无奈是亡国之君。
崇祯“尽到了一个皇帝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利”。从登基起,他便每天勤于政务,杀奸宦,抗辽金,平叛乱,他一直在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尽全力着。
他是一个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优秀的帝王,否则,怎能刚登基便打败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怎能一次次延长着这衰微王朝的寿命?
想一想崇祯当年的处境,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山河破败,内忧外患,气数已尽……
但是,他却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样隐居山林,
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祖国、寄情山水,
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员一样小富即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推荐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10-15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个人书评12-21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摘抄10-26
明朝那些事儿六年级读书心得作文05-24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500字07-18
陀螺那些事儿六年级作文07-19
课堂上的那些事儿作文06-03
过年的那些事儿作文600字11-16
保安的那些事儿作文600字12-06
我们老师的那些事儿初三作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