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讲座(精选8篇)
主 讲 人:XXX
讲座时间:2012年4月
讲座地点:会议室
讲座参加人:音乐组全体教师
讲座内容: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业务讲座
和谐的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完整的人格。在构建和谐艺术教育的今天,更应注重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强化责任意、发展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育德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了激情,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新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完整的人格,在发展个性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新课标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音乐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把它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新课程还注重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无疑将是和谐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那么艺术教育均衡、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又应如何随之相应地成长呢?首先了解一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它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提高教师育德、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等。教师的育人育德关系到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因此,艺术教育作
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师更应注重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归属感,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育人水平、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等能力。
一、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当务之急。当前的形势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一是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二是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四是深化艺术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一支合格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五是积极开展学生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并使之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六是加强器材、设施配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七是加强法制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可以看出当前我们国家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广大艺术教师应认清形势、明确目的、改变观念、强化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
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的教育,艺术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欣赏音乐的人。因此,在实施美育的全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艺术教师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随之相应地落实到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环境的创设、教室的氛围、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上课的过程、教学的手段等等,凡艺术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音乐教师都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布置,这是培养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强化发展意识,提升自身专业的成长和空间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教师要发展,首先要用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更新自己的思维。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范式的变革,以往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隔膜的状况应
该得到改观,我音乐教师必须学习如何重构课程知识、转变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的学习。因此,强化发展意识,组织音乐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加快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前提。
1.注重学习和积累。音乐教师平时不断积累和学习的内容包括:艺术新课程理论知识、兄弟学校经验交流、网上音乐专业学校的特点和特色等。全体艺术教师要经常性地、不间断地学习先进的理念,利用专题讲座、参观培训、报刊学习、网络学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普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介绍和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和研究成果等手段,使音乐教师人人明确开展学习、研讨探究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
2.提升素质和能力。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素质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更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和情操,只有高尚师德和情操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完整的学生。因此,音乐教师要经常通过学习和交流等形式,在共同切磋中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氛围,重塑良好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音乐教师还应该对各种艺术门类的理解多一些,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的热情高一些,课堂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丰富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高一些等各种途径,音乐教师只有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欣赏水平、艺术修养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3.塑造内涵和形象。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气质,因为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感受“美”的教育,培养人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音乐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美”感,这包括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尽量做到两者兼而有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应注重高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内在“美”。但外在的“美”也不能太另类: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服装穿得稀奇古怪、化妆描得浓妆艳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光荣人民教师的形象。因此,高雅的气质、高尚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师特有的精神风貌,我们
音乐教师要形成自己特有的丰采、风度、风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悟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如果说体育是阳光体育,那么音乐应该是美丽、快乐的音乐。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价值和能力的体现。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针对当前设置的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师在课前应借助网络搜集有效资料,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备课和上课,课后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鼓励音乐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学习笔记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发表,逐步完成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1.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艺术教育有三个目标:知识、能力、情意,针对以上三个“目标”,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教材上大胆拓展、延伸,把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认真落实课前钻研、课堂交流、课后分析、教后研讨、教后反思等教学过程,上出效果,上出水平,切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应该通过“两周一课一议”等制度有效增强音乐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师之间共同发展和整体提高,可以通过一位艺术教师上课,全体艺术教师当场评课,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环节各抒己见,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不断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基本功水平。音乐教师自身的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每一音乐堂课上都能体现音乐教师自身所特有的基本功或自身特长:弹、唱、跳,当然最好做到样样都能“镇”住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师。而对于那些基本功稍微欠缺一些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恶补”一下自己的某一特长,使自己最起码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准,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我们音乐教师的要求。
3.千方百计提高艺术活动的质量。中小学艺术教育大致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上好每一堂艺术课,是开展课外艺术活
动的前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续、补充、提高。校园艺术教育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让学生参与面更广,给学生一个平台,音乐教师应该竭尽全力、聚精会神地搞好每次艺术活动,学校开展课内、课外艺术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技能,真正从“育才”走向“育人”。
四、强化科研意识,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教科研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它既要求老师个人的刻苦钻研与勤奋努力,也要求集体的互相配合、组织与管理,教研组、备课组要精心制订管理制度,着力保障艺术教师的科研热情。
1.深化校本教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校本教研如虎添翼,拓展了时间、空间,并为艺术教师的教研活动注入了活力。音乐教师要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加强备课组建设,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积极倡导有效的艺术教学,规范学校的“备、说、吸、评、研、展”活动,环节与环节的紧凑,怎么反思、怎么学习、备课组活动的有关规定,每次活动定主题,发言、准备、记录等。
2.加强活动交流。音乐教师应该通过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跨学科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跨兄弟学校进行校外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音乐教师参加新课改研讨课、观摩课、教改课,定期请邀请教研员和名师来送课指导等,举行多种活动方式来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片级教研活动,市级教研活动,或者请外教师来上课等。
3.培养团队精神。艺术教研组团结协作、集体备课,备课组凝聚智慧、群策群力地搞好每次艺术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本校的艺术教研活动、艺术课外活动水平。学校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和新教师“三课制”活动,积极为新教师“顺梯子”、“搭台子”、“压担子”。
并对青年教师实行分类定位、导向培训、逐步达标,建立“实习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培训机制,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经过调查,我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音乐。很多学生还有自己崇拜的歌手,但绝大多数学生接触的都是中文歌曲。会唱英文歌的孩子很少,然而他们对英文歌也并非没有兴趣,他们有了解英美流行音乐的渴求。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英美流行音乐,我认为英语歌曲能够丰富英语学习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他们鉴赏美的能力。为此我开设了一次有关美国流行音乐的讲座,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点。
二、实施的过程
以美国流行音乐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为线索,重点介绍了美国主流音乐风格:Blues,Rock& Roll,Hip-Hop, Jazz, Country Music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同时对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歌手或演唱组合做了重点介绍,如,Elvis Presley,Backstreet Boys,The Beatles,Wham,等。 并一起欣赏了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曲。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精致课件, 加上教师极富渲染力的娓娓道来,学生被深深吸引次愉悦的音乐之旅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讲座ppt节选走进美国流行音乐
三、案例反思
1.有效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缺失。课堂上教师为了落实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往往没有宽裕的时间来进行诸如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挖掘,语用差异的指导之类的工作。即使有一些,那也是零碎的,粗略的, 局限的。而英语文化讲座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富有代表性,是系统的,详细的,甚至是深刻的;形式多样,生动而吸引人,在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
2.成功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文化让语言变得生动、亲切、丰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心理体验。 有的学生说:“这次文化讲座真是一种享受,我希望这个讲座能够不停的继续下去……”“我想我从此爱上英美流行音乐了,我喜欢这样的文化讲座,我第一次觉得英语并不那么令人讨厌……”“原来The Beatles是60年代推动和支配英美摇滚乐坛的一个著名乐队,真没想到音乐的传播能力这么强大……”
克莱夫·罗宾斯(Clive Robbins)博士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著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大师,现任美国纽约大学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几十年来,他与诺道夫(已故)共同创立的“创造式音乐治疗”学派在美国、欧洲、亚洲众多地区得到了积极地推广和发展。他们所倡导的对弱智、自闭症、残余听力等特殊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即兴创作方法,给音乐治疗专业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此次讲座共分个别儿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集体儿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其它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中国音乐治疗实验点评、答疑四部分。讲座中贯穿了罗宾斯博士指导学习者进行的集体操作活动,使每位参与者亲自体验到“创造式音乐治疗”所提倡的“能力——体验”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治疗哲学。罗宾斯大师精湛的治疗技术和人格魅力,引起了讲座参与者的强烈反响。
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张鸿懿谈道,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国内发展了近20年,在探索和实践中也走过弯路。这次请来了世界级的音乐治疗专家讲学,相信能推动中国的音乐治疗很快进入高起点的发展阶段。音乐治疗主要是激发人的能力,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帮助人们感受高峰体验。在学习班上大家都切身体会到了罗宾斯博士热忱、仁爱的人格魅力,中国太缺乏这样的人,中国培养音乐治疗师要以此为榜样,具备此种人格。
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认为,此次讲座对中国音乐治疗同行在思维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上有启迪。大家认识到与其它行业相比,音乐治疗师是特殊的人群,不仅需要有普通意义上的爱心,还要在爱心的基础上加上智慧、观察、领悟、灵性、艺术性。治疗不仅仅是对身心有一般性的干预,还要具有教育性、人性、社会性、艺术性。
作者:张薇 文章来源:教育资源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教学建议: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与各民族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是密切相关的。音乐的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准又是建立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等表现要素上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围绕感受、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力求凸现音乐与文化、风格与表现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听、多感受,要重视互动与讨论,然后根据音乐的有关要素,去归纳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本单元书上的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提到了几个地区的民歌,少数民族的音乐除了民歌外,他们的民间歌舞、各民族的乐器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因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品种繁多,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用三课时,将西南少数民族单独作为一课时。
(一)欣赏蒙古族、藏族民间音乐
(二)欣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朝鲜族的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蒙、藏、新疆、朝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并用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舞蹈、讨论等多种形式参与、体验。
2.能分辨并说出本课多首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能在分组讨论后,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搜集一至两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字、图片、乐谱、音像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
4.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描述与评价能力,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欣赏蒙古族、藏族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式:
1.教师语言导入: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域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点。今天,我们就随着美妙的歌声与琴声,去感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课前布置)
二.欣赏蒙古族的民间音乐:
1.蒙古族音乐文化介绍: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的音乐包括民歌、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分为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长调歌曲曲调悠长,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多属长调类。短调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整齐,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带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属短调。
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作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2005年11月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和我国与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1)观看《辽阔的草原》的录象,感受作品。(2)讨论、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教师补充讲解:《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来自于呼伦贝尔盟的歌曲。歌曲节奏自由,旋律悠扬宽广、深沉隽(juan)永,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蒙古族年轻的女歌手宝音德力格尔带着这首歌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为草原人民赢得了金奖。自此,这首歌便成为蒙古族民歌的象征之一,传遍全国。此歌属蒙古族长调民歌。3.欣赏《嘎达梅林》
(1)介绍或请同学讲讲嘎达梅林的故事:蒙古族民族英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1929年科左中旗扎萨克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嘎达梅林至沈阳控告,反被捕入狱。同年越狱,在“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下,率众起义,转战于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一带,起义队伍最多达千余人。后因寡不敌众,1931年战死于辽河。嘎达梅林的遭遇,是当时整个蒙古民族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也是蒙古族人民英雄性格的集中表现,因此,他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深切怀念和尊敬。
(2)欣赏感受(可以聆听男中音演唱的录音,也可以观看富有蒙古族演唱风格的录象。)(3)演唱感受
(4)分析歌曲: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体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此歌属蒙古族短调民歌。
4.听两首歌曲片段,辨别属于长调还是短调歌曲。
5.介绍蒙古族特色的乐器——马头琴:
(1)简介
蒙古族的乐器品种繁多,其中马头琴最具有代表性,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它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
旋律,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沉、粗犷、激昂,犹有万马奔腾。(2)欣赏《八骏赞》片段,感受马头琴特有的草原韵味。
6.总结蒙古族音乐特点
(1)属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羽、徵调式是蒙古族音乐最常用的调式。(2)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和乐汇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
(3)曲调起伏较大,音域也较宽,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在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上结束,曲调柔和圆润。
蒙古族音乐 的特点,可概括为两句:浓浓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蒙古人性格豪放洒脱,也善良仁厚;强悍霸道,也随遇而安。所以音乐才这样既柔肠百转又深邃壮阔。当然也有欢快的音乐,像飞腾的骏马,像姑娘蓝色的袍子,也像草原上的风,像盛放的花儿,总之像所有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蒙古人对草原的热爱,对爱情的憧憬。三.欣赏藏族民间音乐作品:
1.导入:(以录象中的画面和音乐作背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导入)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世界之巅;这里有苍苍森林,茫茫草原,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这里有皑皑雪峰,蔚蓝的湖泊星星点点,这里是江河之源;凄厉的法号带来千古的呼唤,不绝于耳的“六字真言”渴望着千年的期盼;永远都转不够的庙,一生都还不完的愿,追随着朝圣的脚步,雪域之外的人们,这就是青藏高原……欣赏《走进西藏》,首先将同学们的情感带入到那千里之外的雪山高原。2.藏族音乐文化介绍
藏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历史上有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第一次是在晋唐间,上可追溯到汉代通西域,而汉唐输入的南亚次大陆文化、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是我国外来文化的主体。藏族文化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是汉藏文化交融高峰般的路标。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山歌称“鲁”。高亢悠长,节拍自由,音区宽广,起伏跌宕,优美而爽朗,最富高原乡土特色。
3.欣赏《酒歌》
(1)简介:酒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各民族的酒歌有不同的名称。如:西北地区的回族、汗族等称“酒席歌”;瑶族称“酒歌”;藏族称“昌鲁”;壮族称“葫芦歌”;苗族称“恰酒”。每逢婚礼、节日、亲友相聚时,边唱边喝,歌词多为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福、赞美、劝酒等。这首歌又称《年轻的朋友》是我国藏族广为流传的酒歌。(2)欣赏歌曲
(3)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特点:开始欢呼般的引子,四个不规整的长短乐句组成;五声调式;级进的旋法;细腻的装饰音;藏族人演唱特有的音色。全首歌曲清新、质朴、流畅,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韵味。它把对朋友的美好祝愿,通过优美的旋律酣畅地表达出来,情韵连绵。歌曲中的衬词意思为:“勉励不怕劳苦的年轻朋友,像坚实的耐寒的嫩苗一样茁壮成长,四季常青。”这些寓意深长的衬词,不仅深化了歌曲的主题,而且表现了藏族人民的不凡品格与精神。
4. 介绍藏族的乐器
(1)介绍:藏族的传统乐器丰富多彩、品种繁多,有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筒钦,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又名莽筒、大铜角。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在藏族地区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图)
根卡,藏族拉弦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相传五世**时期(1642—1682)从拉达克地区传至拉萨,用于演奏宫廷音乐,在**的宫廷乐队中已用二
百余年。(图)
雄林,藏族吹口气鸣乐器。藏语“雄林”意为竖吹之笛。也称嘎尔巴雄林,意为嘎尔巴 用的竖笛,或称林布、久林。汉族称藏族竖笛。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图)
达玛,又名嘎阿。藏族打击乐器。由一人持木制双棰演奏。其音质坚实,音量宏大,用于宫廷歌舞嘎尔巴乐队或喇嘛寺院的仪礼活动中。在甘孜等地用于藏戏伴奏。(图)
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图)(2)欣赏藏族鼓舞《草原上的热巴》
5.总结藏族音乐的特点:
(1)多采用五声音阶,商调式和羽调式最为常见,调式和宫调式次之,角调式较罕见。(2)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复杂的调式交替和调性转换。
(3)藏族音乐的旋律线主要为高升递降型,突出对骨干音进行环绕的特点。
藏族的音乐受语言、习俗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藏族音乐主要有三大方言区,康巴地区、安多地区和卫藏地区,藏族音乐丰富多彩。
四.欣赏一组少数民族歌舞
1. 《祝福酒歌》
2. 《天堂》
3. 《吉祥舞步》
4. 《北京的金山上》(可以自己编舞蹈动作,可请几个学生表演,也可全班同学集体作简单的表演。)
第二课时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欣赏新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朝鲜族的民间音乐
一、导入: 以下两种方式可选一种
(1)可以观看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蒙古、西藏、新疆、朝鲜)
(2)欣赏《新疆好》片段,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哪个少数民族地区(新疆)。
二.欣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1.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
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新疆(地理位置、物产、民族、风土人情、音乐文化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总面积166万平方米,总人口1,93千万人,主要有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新疆的畜牧业发达,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等。新疆还是个旅游胜地,那里天山,吐鲁番,大阪城都是非常出名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新疆特有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一批自豪,朴实,爽朗,勤劳的新疆人。正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这种性格特点孕育出了具有新疆的艺术形式。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包括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柯尔克孜族和乌孜别克族等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分别属于中国、波斯—阿拉伯、欧洲音乐体系,音乐体裁可以分为五大类:民歌、歌舞、器乐、说唱音乐、木卡姆等。2.欣赏《一杯酒》:(1)聆听歌曲:
(2)讨论:歌曲风格特点及表达的内容?
乌孜别克族最初从中亚迁来,传统音乐也近中亚风格。与维吾尔族音乐长期交流,有许
多共同之处,如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都塔尔和手鼓,也是乌孜别克族常用乐器。
这是一首热情豪放的新疆乌兹别克民歌。具有浓郁的舞蹈风格,歌词简朴,富有生活气息,它生动地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别比雅拉”意思为一杯酒,此处为欢呼之意。(3)演唱感受:
(4)归纳孜别克族音乐特点:结构严谨,乐段方整,常用起承转合的主句,多迂回级进,逐步展开,体现含蓄、深沉的性格特征,演唱时多用装饰性倚音、颤音、波音。旋律线常作反复和波浪式起伏,曲调委婉、深情和缠绵。
3.欣赏维吾尔族套曲“十二木卡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介绍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A.导入: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的片段。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 回答:冬不拉。(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B.观看新疆乐器图片,乐器介绍: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细长,张两根弦。一般用于自弹自唱。
热瓦普:(唯吾尔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琴头有装饰用的弯角,张五根弦。演奏时将乐器横置右肩,用拨子弹奏。
胡西塔尔:维吾尔族喜爱的弦拉乐器。外形和西洋乐器曼陀林相似。胡西塔尔琴头雕刻成百灵鸟形状,琴箱似瓢。整体造型非常优美,琴身漆为欢快的颜色,并由大量牛角碎片/骨片镶嵌出美丽的条纹图案。同时,胡西塔尔是难得一见的手工艺精品。
弹布尔:维吾尔族传统的指弹弦乐器,木制琴身,琴箱呈瓢形,琴杆长,张二弦。适合男女弹奏。手工艺人用切碎的牛角片在琴身上镶嵌出规则的条文图案。弹布尔造型别致,工艺精致,是家居装饰、娱乐的很好选择。
艾捷克:(唯吾尔族)拉弦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一面蒙羊皮。张四根弦,用马尾弓拉奏。
手鼓:(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汉语称手鼓。木制圆形鼓框,直径约40厘米,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置许多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振响铁环。
鹰骨笛:(塔吉克族)吹管乐器。管身为鹰骨制成,开六个按孔,吹奏方法与汉族的笛相似。
都塔尔:维吾尔民间非常普遍的指弹弦乐器,木制琴身,琴箱呈瓢形,琴杆长,张二弦。适合男女弹奏。
木唢呐:由整块杏木掏制而成。手工艺人用牛角片/骨片在木唢呐上镶嵌出美丽的图案。木唢呐音质低沉,适合独奏。造型优美,工艺精制,木唢呐也是难得的手工艺品。(2)介绍《十二木卡姆》
(A)导入:西方文化离不开《圣经》、伊斯兰文化离不开《古兰经》、那么,我又要说,维吾尔族文化离不开《十二木卡姆》。“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胡西塔尔、弹布尔、热瓦甫、手鼓、都它尔等。
(B)欣赏维吾尔族套曲“十二木卡姆”,请同学分辨有哪些乐器。(胡西塔尔、弹布尔、热瓦普、艾捷克、手鼓等)
三.欣赏朝鲜族民间音乐作品:
1.欣赏朝鲜民谣“阿里郎”,提问何民族?为什么?
朝鲜族有一部分定居在我国延边,他们的音乐有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戏曲五大类。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翩起舞习以为常。
古代的朝鲜民歌,它象征着朝鲜人民不屈的性格。略带悲哀的旋律,似螺旋式的升降,委婉缠绵,往往使人联想起朝鲜民族苦难的历史。
2.分辨、讲解朝鲜族代表乐器(先投影乐器图,请说出是什么乐器?)
“长鼓”又叫“杖鼓”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情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3.欣赏一首民歌组合《梦之歌》 4.学跳朝鲜舞:放《桔梗谣》,用身体语言来感受朝鲜音乐的特点 5.总结朝鲜族音乐作品特点: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多用三拍子,音乐稳重,一唱三叹。有数首鲜族民歌在我国家喻户晓。“桔梗谣”、“阿里郎”等是鲜族民歌的代表作。鲜族民歌少用大跳,因此显得端庄,多用环绕性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四.欣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
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
可以先问同学们,西南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壮族、傣族、彝族、白族等)
在错综复杂的民族分布和文化氛围中,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交错林立。既各有个性,又互相混融,呈现出局部单纯简约,整体斑斓多姿的风格格局,为祖国音乐文化增添了宝贵财富。西南少数民族多以本民族音乐文化因素为主与汉族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因素相混融。黔桂滇有近30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大支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首先,让一曲“飞歌”把我们带进那山峦叠嶂的苗岭山寨。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介绍:“飞歌”苗语为“夏样”,高声歌唱的意思。流行于贵州东南苗族地区,飞歌是苗歌中的一颗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珍品。它音调高亢嘹亮,曲式短小,豪迈奔放,节奏自由,有强烈的感染力。唱起来声振山谷,山鸣谷应,几里外都能听见。(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3)讨论分析歌曲的特点:音调高亢嘹亮,曲调明快,节奏自由,热情奔放。3.欣赏《阿细跳月》(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观看思考:是哪个民族的?描绘了什么情景?音乐有何特点?
(2)分析: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手拿月琴、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跳,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跳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拍,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3)舞蹈感受(放《阿细跳月》音乐)4.介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歌舞节日。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图),因初中教材中介绍过,今天,我们欣赏一首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风尾竹》 五.欣赏一组少数民族歌舞弹唱:
(1)新疆克尔克孜族《跳吧,我的库木孜》
(2)藏族歌舞《欢乐的热巴》
(3)朝鲜延边族伽椰琴弹唱《九月的金风》(4)内蒙古好来宝《草原儿女的心愿》
(注:好来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六.小结:
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李岚清先生与音乐.艺术.人生讲座观后感
今晚的音乐选修课老师放了一部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讲座的视频给我们看,起初不知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是谁,也不太用心去看,后来视频越往下放掌声和欢笑声越来越多,这时我好奇地看了一会;原来他就是我国的前任副总理,更奇怪的是一位国家级的老首长竟然对音乐有这么深的研究体会,这下完全调动了我往下看的好奇心了.原来李岚清总理不仅对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还在对音乐的运用中感悟出:”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富”这样的格言。他说:高素质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不算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对古典音乐多年的钟爱与体会,讲述了欧洲经典音乐家的许多故事。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从约翰.施特劳斯到穆索尔斯基,无不引人入胜。在讲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甚至戏称自己是一个贝多芬、肖邦的“FANS”,他为贝多芬刻了一方“乐圣”的印章,甚至还为最喜欢的音乐家莫扎特起了个“乐仙”的雅号.李岚清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仍然心系教育,特别致力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为素质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讲座中,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时插播经典音乐片段,让大家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笑声、掌声不时响起。演讲中,他亲切和蔼、睿智风趣,又引经据典,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引得大家笑声不断、掌声阵阵;图文并茂、欣赏与演讲交替进行的方式也使这次演讲更加得生动。我们从讲座中读到了大师作品的独特魅力,读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读到了李岚清同志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之心。他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艺术修养,独到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从心底顿生敬意。音乐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包括音乐在内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有效方式。李岚清总理与各国大使之间的交流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因为音乐,让那些外国人无条件地帮助我们,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申奥更加顺利,而易卜生和格里格却让上海在申博的时候多了宝贵的一票,不禁感慨音乐无国界的巨大魅力。而对于有着不同风俗、背景国度的人们来说,音乐可以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说我们要走进世界,就得先要世界听懂我们的音乐、艺术语言。只有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我们的音乐、艺术语言才能被世界认同,我们的素质也就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演讲结束之时,李岚清不忘再次殷切寄语: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成为音乐的爱好者。本来就喜欢音乐的我,在这次选修课之后对音乐更加着迷了,假如我不是学美术的话,我相信也会是学音乐的.
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密溪乡中心校
黄波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每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中,发现自己成长的历程都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在这三年中,所有的付出都能用收获来印证,没有经过哪来收获。
这三年,我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及时总结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努力成为一名思考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一、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技术的学习,提高教育资源应用能力。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阅读教育著作,养成“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的习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二、观看专家讲座,给自己一面镜子。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解开了束缚。如:专题讲座《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让我明白了诗词的学习就是古典文化的积累,一种文化底蕴的培养,在诵读中让孩子对古诗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还有其他的讲座《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提升》《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等都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触。
三、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交流经验。我经常认真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老师们展开研讨,把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都写下来和大家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大家的研讨中我都有不小的收获。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四、积极参加教育课题研究。努力开展以“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实验研究,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节
校内研讨课,争取任教班级学生的合格率达100%,提高优秀率。认真开展课改实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培训,我收获的不只是简单的讲座,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认真撰写关于习作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经过三年的探索,初步完成对“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实践”的专题研究,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质量,并探索出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说:“初期研究的障碍, 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 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因此, 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确定研究方法。”人类的科学史早已证明, 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与研究方法形影相随、共同发展的。研究者熟练掌握与正确运用研究方法, 能为解决研究课题提供锐利武器, 节省时间与精力, 使人们的科学认识过程更趋于规范化和最优化, 更快更多地获得研究成果。专门探索研究方法本身, 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认识体育科研方法的多样性
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决定了研究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科学研究并不是人为的追求研究方法、手段越多越好。体育科研的大多数对象是以人为主的各类体育实践活动, 如大中小学学生的体育课与课外锻炼, 优秀运动员的各专项训练与比赛, 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不同人群的健身娱乐活动等。这些不同体育活动主体的行为态度与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往往受到社会的、心理生理的、文化传统或法律制度的不同因素影响, 更呈现出复杂多变性。很多体育现象在宏观与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很难“等量齐观”、同法探索, 也存在着大量的差异性。因此, 为了全面、准确、深刻地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必须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分别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探索, 才能较客观、全面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单一角度、单一方法的研究难免片面与肤浅。例如, 要研究中学生对体育不同项目的兴趣态度, 不但要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主观意向, 也需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实施临场观察法, 以客观判断和证实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
2. 一个研究课题目标任务的多样性, 也决定了运用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就一个具体研究课题而言, 提出的研究任务与研究问题, 往往不是单一的, 可能会在三五个方面展开。其中可能有理论阐释、有现状描述、有实证分析等, 相应在研究方法上就可能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大型课题还通常分为不同的子课题或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 这也需要从课题的不同研究任务, 不同的研究问题出发, 采取各种灵活的研究方法手段。
3.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通用研究方法、手段向体育科研中的移植引入及其与体育科学的交叉与综合, 提供了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而且在体育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各门体育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使体育科研方法的内容体系更为丰富和系统, 能够为解决体育不同领域的课题提供多种方法选择。
三、把握研究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虽然我们强调对一个研究问题, 要全面、多角度、综合地考察探索, 但又是以选择方法的合理性、适宜性为原则的。
1. 选择的研究方法手段, 最适合于该课题的性质与研究任务
不同性质、类型的课题要求与之相应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研究纯理论问题应以文献资料为主, 实证性研究课题必然用到试验法、观察法、测量法等。例如, 关于人体运动机能的变化特征与规律, 某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效果作用的研究, 主要通过有关实验方法来验证。而描述某种体育活动现状的课题, 则以各类调查法为主, 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形式去获取现状的第一手资料。选择方法时尽可能避免张冠李戴、法不对题, 力求做到题法相配、法以致用。
2. 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验证假设、获取所需的事实与资料的研究方法, 更具合理性
任何研究方法与手段, 都开辟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认识过程中的不同认识途径与通道, 只有最接近研究对象的最直接有效的认识途径, 才可能减少研究过程中的弯路与认识障碍, 直接获取研究所需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与经验事实;并可能节省时间与经费。这就是研究途径的最优化与短程线。例如, 对中小学生课外 (校外) 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特征的研究, 必须采用各类调查法和观察法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甚至包括有现场拍摄、录音等手段, 才是最直接、更有效和有说服力的方法。而对某些体育史、体育理论课题的研究, 则主要靠搜集文献资料与各类史料文物, 用其他研究方法则收效不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也是研究的主体性方法。
3. 实施方法的条件与可能性
对广大体育教师而言, 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尤其是研究时间、经费、试验条件、实验对象、仪器设备、文献资料等是否具备。要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 注重效益原则, 力争以较少的时间经费去解决同样的研究任务。
四、确保研究方法运用的科学性
任何研究方法与手段, 只有在科研实践中得到正确、规范的运用, 才可能获得丰富可靠的研究资料;进而才能从这些材料事实出发, 去正确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 检验研究假设, 揭示其本质与规律。如果方法选择、设计很好而运用不当, 缺乏实践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同样在研究过程中会多走弯路, 浪费时间与精力, 或遭受损失、材料掺假、信息失真, 甚至会导致研究结论和成果的重大失误, 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此, 在运用方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各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必须符合各自的方法规范要求
任何研究方法, 其本质都在于去“真实、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了社会与自然的真实存在状态, 搜集所需的有效可靠信息;但因认识途径、手段不同, 表现在运用形式、技术与程序上千差万别, 各有其方法运用与操作的不同规范性、程序化要求。因此, 研究者必须了解各类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 在实践中以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正确运用;研究方法要符合各自的正确程序、规范技术与步骤。特别是要避免在运用时的随意性、盲目性, 才能真正获得所需的研究信息, 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 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力求确保可重复性与客观检验性
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方法, 其客观性、可靠性主要在于, 任何人可以重复同一方法、进行同类研究, 并能获得相同 (允许误差内) 的结果。这既可检验其研究材料与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 又能为他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此, 研究者既要减少知识上的方法失误, 更要防止主观上因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乱走捷径所造成的方法错误。如是以调查法为主的研究, 别人用同类调查方法手段, 对同样的调查对象也能得到相似或高度接近的调查结果。
3. 正确处理研究方法运用中的继承与创新
初搞科研的人, 首先要解决科研方法理论的学习与继承问题, 并力求在科研实践中熟悉和正确掌握。在具有一定科研经验的基础上, 再结合不同课题的性质和研究条件, 在运用中去发展、创新, 进一步完善、改进已有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使之能更客观准确地获得研究材料;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更深入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这正是科学发展与进步的要求, 是人们的科学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标志。而研究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与突破, 又将带来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使人们在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去认识客观事物和接近真理。
五、当代科学方法的几个趋势
1. 方法的综合性
即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去集中解决一个研究问题。单一的方法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多样性的方法为综合运用方法提供了可能, 模型化方法是综合运用方法的集中体现。
2.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本来就是量与质的统一, 在揭示事物本来面目时, 尽可能地把数据、模型与性质描述相结合。定量描述不但归纳性、逻辑性更强, 又能准确反映趋势、关系与特征;定性描述的生动性、直观性与鲜活性强, 有助于理解和说明。
3. 实证方法主流化
除开部分理论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外, 大多数体育研究课题, 越来越朝着实证化方向发展。强调研究资料、事实的鲜活性, 强调结论观点的现实依据, 关注研究成果的检验性。就方法学相对而言, 采用了合理的各种实证方法的研究成果, 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与科学性更高、更可靠。
4. 现代科技手段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有备而听是前提
1态度准备是参与学习的兴奋剂
以本市两类教师培训为例,一例是全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的普训,每到周末,数百人陆陆续续走进会场,目的是拿到一份继续教育的课时证明,认真听课者寥寥;另一例是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参训的五十余人多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除了与培训规模、参训者素质、培训内容等因素有关外,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影响巨大。前一类培训中,教师们视之为一种任务和义务,多数人抱着被动应付的态度;后一类培训中,老师们则将其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组织者明确提出培养“名师”的办班目标,更是大大地刺激了参与者高层次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每次培训前,组织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更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意识,自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培训。
2知识准备是透彻理解的催化剂
组织者一般会提前下发培训计划,其中包括主讲人的姓名和培训主题。主讲人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他们的相关信息,预先了解其研究方向、已有成就、主要观点、讲课风格等等;不同人对同一话题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以培训标题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多元化的观点和素材。这样,可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思考更具全面性,有助于教师透彻理解专家的观点。
例如:笔者在参加昆山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前,发现培训计划中有上海市教科院胡兴宏先生主讲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而2009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发过胡先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一文,感觉两者会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便再次研读该文,了解其主要观点;同时阅读该期杂志中谢翌的《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等同类论文。听报告时,既能很顺畅地理解讲授者的思路和观点,还能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畅想将来开展教科研的方法。
3问题准备是观念更新的促进剂
教师在预先了解讲座内容时,时常会遇到不懂之处,或者“发现”讲座内容与教学实践、自身经验的冲突之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
因此,教师在“预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比照专家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尝试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好,有准备地走进会场、走向专家。这样,教师就会形成探求答案的迫切愿望,更积极地听讲、思考和探究,更主动地与同行讨论、向专家请教,最终使自己豁然开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二、建构地听是关键
教师听讲座并不是为了记住专家讲的所有内容,而要设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边“听”边建构,力求初步形成“源于专家,适于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
1注重理解
透彻理解是自主建构的基点,教师在听讲座时首先要处理好倾听、思考和记录之间的关系。
一是用心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受训教师先要搁置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不同的说法,立足讲授者的角度,循着讲授者的思路,仔细倾听、体会、消化和理解讲授者的观点。
二是潜心思考。思考是理解的关键,教师要深入思考讲座内容和前期准备的问题,潜心体会讲授者主要的观点和方法。教师还要用心思索专家观点的“来龙去脉”,如专家是运用何种方法推出一些结论的?自己以前有没有听过、见过类似的观点?新学的理论适合指导自己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种思考指向于实践、指向于方法、指向于未来。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三是合理记录。记录是理解的双刃剑。过多的记录会挤占思考的时间,由于讲课人多备有讲稿或PPT,教师不必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原话的记录上;必要的记录能强化理解和促进创新,教师要注重对结构性、实用性、启发性内容和自己心得体会的记录。例如:本人在参加培训时,会简约记录专家报告的结构体系和核心内涵,淡化细节性知识;记录自己尚不了解的“新理论”,简化大众化的内容;记录令自己豁然开朗的启发性语言、课例或事件,压缩冗长的表述。同时,会详细记载听课时的心得体会,它们可能是对讲座内容的延伸、质疑和自我诠释,也可能是对自己某些行为的肯定、批评、强调和改进等等,这些内容是自己对讲座内容的个性化重构,是自己的一种创新,因而是记录的重点。
2善于联想
自由、充分地联想,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学习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的深入、思路的拓展和运用的创新。
一要联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既要不断运用新学的理论来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要尝试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专家观点,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问题,探索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
二要联系其他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其他专家的不同观点、自己的已有观念,以及同行的“草根化”议论,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甄别和融合,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要联接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多数教师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听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撰写的论文,将每个专家的相关观点和方法,分解并汇集到一起,对自己当下的研究再次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借鉴和运用新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研究生长点。
联想着听,不再是坐着听,而是“跑着听”、“飞着听”,教师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反应敏捷。使专家观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念不断产生碰撞,形成一些超越“我”与“他”的新想法。联想着听,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教学行为与一些理论不谋而合,感觉理论不再高深和遥远。而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产生成就
感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3大胆质疑
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并不是每位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教学事件都能用一般性的理论来诠释,教师不仅会在准备阶段产生一些困惑,听讲座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疑问。质疑是教师与专家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是教师积极思考后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听讲座时要进一步质疑,设法让自己的思维激荡起来,思路拓展出去。
教师的质疑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质疑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行为,质疑约定俗成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行为,质疑专家的观点,质疑教材或其他书籍的内容等等。在理论众多但说法不一、行为多元而褒贬不一的今天,教师更不能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不能跟着感觉走,或者完全跟着他人走;而要借助质疑,通过自主思考、同行探讨和求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三、听后反思是升华
专家所讲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教师即使当时已能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进行反思,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再次整理和反思。
1对学习心得进行再整理
教师听课过程记录下来的内容,多属灵光乍现,因而零零星星、条理混乱,有些可能比较粗浅、不切实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去虚存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式的取舍,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样,教师通过对自己听课时的“新发现”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选择和整理,可以形成精练、新颖、实用、系统的新认识,为将来的运用和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本人在每次培训后,都会结合专家讲稿,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精心整理课堂笔记,这样,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又能提炼、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就是对多次培训记录中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整理。
2对教学实践进行再反思
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他们的学习与反思都要反复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已然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但当时的有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感性的、理想化的。因此,每次培训后,教师还要结合所学理论,再次比照、反观和重审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事件和教育生活进行重新思考、质疑。从中寻找自身问题,探索改进方法,从而完成对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当然,教师在反思时切不可生搬硬挂,完全按理论要求改造自己,而要立足特定的教学对象,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专家观点、思想和方法的启迪,时常会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产生强烈的体验,而教师感触最深之处,往往是他们自己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是他们最关心、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思考、探究它们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在每次培训后,有必要撷取一个或几个亟需解决的话题,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题反思。
专题反思强调针对性和深刻性。教师基于专家理论,以及自己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感受,可以对某个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如专项反思教学过渡的技巧、学生活动分组的方法等等;可以对自己某类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如专题反思自己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评价学生的激励性等等……这样,教师通过聚焦教育教学的某一侧面、要素或事件,并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深度地开掘,可以拓展教师对新学理论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的广度,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操作方法,更具实践意义。
【音乐教师讲座】推荐阅读:
音乐教师教师岗位职责11-23
小学音乐教师简历06-29
初中音乐教师计划12-13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06-03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总结06-18
音乐教师素养竞赛总结07-05
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07-15
音乐教师培训总结09-10
小学音乐教师教研记录09-25
河北音乐教师招聘试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