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反腐败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精选8篇)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 篇1

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这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赋予的,而且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同时,审计机关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以及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在对权力监督制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监督机关要把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要求贯彻到全部审计工作之中,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同盟军的作

一: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之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反腐倡廉中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由法律法规和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1)预防作用。从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滋生的环境、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和决策的不民主,以及制度的缺失和监督疲软缺乏。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健全制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预防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降低腐败产生的机率,使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腐败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进行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也称跟踪审计)、事前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特别是开展事前审计,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败工作方法上的突破,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反腐败功能。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审计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方案、预算制定的审查,经济合同批准之前的审查,经营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等,使决策、预算等更科学,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事前审计可以起预防作用,减少失误,防止弊端,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具有预防性。从源头上开始把关,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防患于未然,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公权力透明运行,最大限度的避免腐败。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2)揭露作用。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从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来看,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审计监督能够覆盖所有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护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是发现经济问题、查找腐败线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经济卫士。通过审查账目,查找漏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近些年来,通过审计机关查出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

(3)惩治作用。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一支业务过硬、知识全面、政策娴熟、人才济济、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审计人员审查经济练就了一双慧眼。由于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审计查账始终与国家资金息息相关,审计人员紧盯国家财产,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资产被侵吞。对审计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4)威慑和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审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审计,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规范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和职权的滥用,查处和移交违法案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压力,这无疑对治理腐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二:我国审计监督的现状

(1)政府审计职权尚无法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的调查权、质问时间、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等,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制约权力需要充分的职权,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有经济监督权,但经济监督权的内涵各国却不同。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只包括调查权、报告权和公布权,日本、瑞士等国政府审计在调查权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要求改进,法国等国政府审计既有行政处分权又有经济制裁权。我国政府审计的职权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具体包括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但是,这些职权的层次不高,不足以对权力加以制约,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评价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后,所作出的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难于得到切实执行。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使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比部、御史台、督察院和御史大夫,还是法国的审计法院、苏联的人民监察委员会,都具有较高的审计职权,要么是将政治、经济、财政、司法等权力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借助法律程序来处理经济问题,要么是将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结合在一起。所以,要解决我国当前政府审计职权问题,应当选法律、法规建设,要使相关法律之间起到科学、系统、配套,协调的监督作用

(2).独立性差。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8]。如,在地方审计机关,除常规项目计划以外,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逐年增加,且通常任务重、时间紧,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检查评比和年终考核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特别重要。

(3).封闭性强。这集中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例如,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了解不清,导致作为审计计划的主要载体的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了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

(4).协调性不够。审计计划的协调性要表现审计计划管理的快速有效性。审计机关内部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和部署审计任务时,应考虑下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任务。

(5)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1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在审计机关内部同样存在政府的权力等级结构,但大多数审计机关内部人员管理基本呈直线模型,很少有补充形式,例如局长—分管局长—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型虽也有其优点,但不利于各处(科)室之间的工作配合、业务交流,审计资源很难充分利用,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质量必定存在隐患。2.人员管理培训有误区。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审计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审计业务的质量高低和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管理培训存在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审计人员培训呈阶段性,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规划。有些具体培训行为是被动的,人才的培养不是多元化发展,未涉及到深层次,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注重宣扬学历培训,忽视执业经验的培养,使得审计人员不善于总结和吸收日常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三是大量审计人员忙于日常事务,不仅疏于质量管理,更使审计人员无法从内部或外界吸取新鲜养份,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思考的时间。滞留于日常事务,忽略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执业水平。3.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审计机关由于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国的审计监督

1.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注重从“工作协作、审情通报、案件查处”三方面,加强审计常态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工作协作制度,成立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小组,制定《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协调会,研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落实审计措施。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审计工作季度通报、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和领导交办事项专门通报机制,使区委区政府和纪委、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将审计结果运用到案件查处和干部人事任用之中,保证审计结果落实。建立健全审计案件协调查处制度,做到审计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区纪委,区纪委及时组织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给予处分,并及时将触犯刑律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审计监督的工作链条完整衔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效。

2.建立审计监督双向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实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与区纪委、区纪委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情况的“三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审计部门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就有关问题向被审计部门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向区纪委报告审计情况,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区纪委提出处理意见;区纪委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并做出具体处理决定。2009年,审计部门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37条,均被采纳。审计部门将全年审计情况向区纪委进行汇报,区纪律与审计部门就发现的7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区纪委及时跟进,直接向7个部门反馈审计情况,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诫勉谈话11人次,责令限时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3建立“两公示一回访”约束机制。在被审计单位公共场所公示《审计组审计纪律》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对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4适当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表明,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部门以及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尽管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可以对国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但实际上这些国有公营企业为了筹资和对外往来,仍要由民间审计组织对其进行审计。因此,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有计划地把审计重点放在具有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以增强对权力机关的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中心任务应当逐步转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信贷资金投放、国家掌管的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公用建设项目和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方面。与此同时,除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助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5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此外,实践中我们还需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6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可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 篇2

一、相关文献述评

关于腐败治理的研究, 学术界多从分析腐败的成因入手, 探讨腐败治理的对策。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存在缺陷, 因此腐败治理的重点是消除腐败产生的体制缝隙和制度漏洞。目前学者们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 但是从政府绩效审计视角探讨腐败治理的研究却不多见。马志娟 (2013) 指出,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分别从资金绩效审计、政策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减少腐败机会、堵塞制度性漏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但是实践中具体如何开展, 并没有深入涉及。在国家审计推进腐败治理方面, 一些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反腐倡廉是国家审计的工作重点之一,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权, 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系统中具有自身的优势, 国家审计的威慑作用可以预防腐败, 审计程序可以揭露腐败, 审计结果运用可以惩治、抵御腐败 (夏继菲, 2011;彭华彰等, 2013) 。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从法律层面确定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从权力层面明确规定审计职权, 包括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罚权;从权利层面融入公民参与, 成为治理权力腐败的权利主体;从道德层面震慑腐败 (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2013) 。健全和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健全监督制度,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制度, 主要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 可以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 有利于加快制度建设、堵塞制度漏洞, 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深入探讨政府绩效审计参与腐败治理的具体路径。

二、政府绩效审计与腐败治理的关系

(一) 政府绩效审计与腐败治理存在共同目标

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全面正确履行公共受托绩效责任的控制机制。从现实层面来讲, 政府绩效审计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依据既定的标准,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政府机构和公共资源进行的评价活动, 其目标就是保证公民与公权力机关及公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运转, 为公众提供受托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有用信息。而腐败治理的目标是发现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 对腐败行为进行惩治, 保证公共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基于此, 政府绩效审计与腐败治理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审计监督是《宪法》、《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审计机关担负着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任务。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规定, 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 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根据宪法, 制定本法。由此可知, 反腐败、促进廉政建设也是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确保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因而其对治理腐败责无旁贷, 这是由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和政府审计的职能所决定的。

(二) 政府绩效审计推动腐败的预防、揭露和惩治

政府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审计目标, 与社会资源价值目标全面对接, 通过监督和评价有效地预防、控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促进公共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科学、规范、高效地行使。政府绩效审计在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促进高效、精干、廉洁政府机关建立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其监督效果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资金绩效审计有利于干部清正。目前我国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资金损失、浪费和挪用现象十分严重, 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制定公共资金使用的绩效标准, 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有效地检查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使用, 评估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监督公共资金是否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可以消除腐败产生的机会。其二, 项目绩效审计有利于政府清廉。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开展公共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 参与政府项目的决策管理, 发现和揭露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不合规、不合法以及缺乏有效性的行为,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确保项目运行的规范、透明和高效, 从而保持政府的清廉。其三, 政策绩效审计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发现制度性漏洞, 这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 从而消除腐败滋生的潜在风险。审计机关将审计发现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汇总报告, 也会推动更多腐败预防及惩治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 这可以从源头上约束权力的运行。

三、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的现实困境

(一) 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尚不完善, 政府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同时并存, 公共财政体系的不完善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空间。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和永恒主题,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国家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以往的财政审计更多的是通过审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来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然而, 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国家审计目前也非常关注财政收支的效果性。由于公共财政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国家审计的重点仍集中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财政收支效果性的审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张艳, 2004) 这也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此外, 我国政府预算决算机制不够完善, 预算编制程序不尽合理, 给国家审计监督公共财政造成了困难。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审查预算的执行结果, 然而目前预算决算机制不完善, “刚性”预算没有实施到位。现有的预算决算简单粗略, 缺乏详尽的收支明细, 存在大量并未列入的预算外支出, 参与预算编制的预算单位数量有限, 仍有130多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没有列示。“软性”财政预算体系为贪污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此而造成的监督困难也制约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 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始于1998年, 是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该会计制度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各种财政性资金活动, 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财政管理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然而, 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 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预算会计制度在信息使用者定位方面较为模糊, 且主要集中于内部使用者层面 (刘骏、应益华, 2012) 。政府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信息的披露不完整,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由于缺少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 并且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与损益情况的相关财务报告未经过审计, 因而有关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 以及反映政府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无法得到保证。政府审计机关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 加之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 这些都不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以及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 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现象非常严重, 年末, 为了完成年度预算支出的要求, 政府部门往往会在最后一个季度“突击花钱”。总之, 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制度的设计缺陷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空间。综上所述, 各级政府主体意识不强, 自身的收支和资产负债缺乏核算, 以致对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不够明确, 由此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 政府资产和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低效并存在漏洞, 形成腐败风险。政府绩效审计囿于可靠数据基础资料的匮乏, 对政府资金分配、运行及使用效率、效果的监督大打折扣, 进而治理腐败的效果也大受影响, 当然社会公众也无法对政府的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监督。

(三) 法制建设滞后、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 腐败现象呈阶段性多发、高发的态势, 反腐败的形势异常严峻, 因而亟需完善的法律法规以遏制贪污、贿赂等犯罪等行为。然而, 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 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未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 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 因而反腐败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 难以取得长期效应。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从在根本上制约了腐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门的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匮乏导致政府绩效审计缺乏根本文件的指引, 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实施腐败治理的过程愈加曲折。二是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的真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审计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务院1985年发布的《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发布的《审计条例》、全国人大1994年通过的《审计法》及2006年2月修订的《审计法》中先后提到要对审计对象的效益进行审计。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成为制约审计质量的瓶颈, 无形中增大的审计风险。此外, 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 目前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方法也不成熟, 且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政府绩效审计对政府公共部门、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时, 常常无法通过恰当的指标去衡量绩效状况, 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责任进行评价时更无从下手, 这制约了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功能的发挥。

(四) 多部门协作力度不够、审计问责虚化

我国反腐败机构主要是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检察机关和司法部门组成, 而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在治理腐败中主要承担辅助角色。目前, 我国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 这导致在反腐败过程中, 各机构之间职责不够明晰、信息无法共享、配合不够默契、工作效率不高。此外,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审计结果没有为问责服务, 问责机制存在缺陷。一般而言, 国家审计在反腐败中“打头阵”, 即在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时发现官员贪污腐败的线索, 然后移交给公安、司法等机关处理。但在实践过程中, 信息传递的程序、质量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部门交接的程序和时间也没有明确。职责分工的模糊极可能导致相关反腐败机构在配合中出现失误, 进而反腐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政府绩效审计在治理腐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在于审计问责机制的缺乏。问责是政府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方面, 纪检、监察等部门都是问责的主体。然而在现实中, 问责的过程因缺乏监督导致透明度不高;绩效审计结果无法确保被充分有效运用;同时问责的结果也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问责机制、纠错机制及整改机制的缺乏, 使得审计结果“雷声大, 雨点小”, 既浪费了审计资源, 也弱化政府绩效审计的反腐败功能。

四、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的建议

(一) 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配套改革

政府绩效审计集经济监督与管理于一体, 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考评。政府绩效审计针对公共预算支出进行“3E”审计, 涉及面广, 开展难度大, 因此, 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 必须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 优化政府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 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促进公平与效率;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 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部门资金预算管理, 从制度上根除政府“小金库”和“年底突击花钱”现象, 纠正腐败滋生的制度缺陷。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将会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的实施效率, 目前正在实施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制度改革及预算法、税法的修订等都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优化政府会计制度,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依据

政府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政府的财务收支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 提供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 并反映政府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会计资料, 以接受社会监督。首先, 应该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体系, 用于规范政府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 这将更加有利于政府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 有利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统一开发和更准确地编制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 并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数据基础。其次, 要整合现行预算会计制度, 统一规范预算内外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的核算, 整合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核算内容, 更加关注整个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 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 明确政府公共受托责任, 满足政府审计机关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 加强政府内外监督, 规避腐败发生的风险。再次,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改进政府会计报告, 以使政府会计报告充分披露财政支出和债务的信息, 保证财政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使得政府绩效审计建立在真实、合法、可靠的数据资料之上。

(三)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鉴于当前反腐败工作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形势, 彻底清除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 需要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相关法律法规在治理腐败、制约权力滥用上起着关键作用。完善反腐败和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应推动《反腐败法》的立法进程, 通过系统、科学的法律规定,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 使反腐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与此同时, 完善和修订《审计法》, 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如颁布《政府绩效审计准则》、《政府绩效审计执业规则》等。政府绩效审计参与腐败治理, 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 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 形成以“打击”为基础, 以“控制”为特征, 以“预防”为重点的腐败综合治理体系。

(四)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构建政府绩效审计信息库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连接腐败治理目标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纽带, 是政府审计机关与审计报告使用者、被审计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基础。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政府部门的特殊性, 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相结合、公平与效率效果相结合、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相结合等原则。例如, 通过经费预算完成率 (经费预算完成率=预算执行结果/预算) 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经费管理的绩效;通过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反映公共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通过政府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水平等指标反映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和产出水平。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能够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有利于加强对公共部门、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的监督, 进而增强腐败治理的效果。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 加之评价标准缺乏, 实践工作开展既缺乏理论指导, 又缺乏审计依据。在这种情况下, 绩效审计信息库的建立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建立绩效审计信息库, 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腐败和腐败风险案例进行数据归档, 并且根据项目的不断开展, 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信息库。通过不断地积累案例以及分析总结, 政府绩效审计信息库作为信息平台, 可以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大量经验数据, 推动政府绩效审计参与腐败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 加强多部门协作, 完善审计问责机制

为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治理腐败的成效,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 明确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机关各自的职责分工, 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配合。

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 对于发现的腐败行为, 应根据明确的职责分工, 移交至相应的纪检、司法等主管部门。对于审计发现的腐败问题的最终处理结果, 则由具体的处理部门在处理的过程中, 随时通过信息平台将处理的情况进行通报, 使审计问责最终落到实处。问责是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方面, 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检察院作为问责的主体, 对审计揭露的腐败现象和涉案人员严惩不贷;新闻媒体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定期公布问责结果, 使问责的过程公开透明, 接受公众监督;审计机关则提供相应的支持, 同时确保审计结果被有效运用;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表监督整个问责过程, 保证问责的结果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各部门参与, 协调配合, 互相监督, 加强信息交流, 才能形成合力, 共同完成对腐败的问责, 提高问责的效率。还可以尝试从审计机关和检察机关抽调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检察人员形成一个专门机构, 专门处理部门合作中出现的难题, 制定定期交流制度, 加强协作与沟通,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为腐败治理提供更多的支持。

此外,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与其他审计方式相结合, 特别是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拓宽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 加大投入, 整合审计资源, 对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加以评价。目前, 审计署省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率不足一成。项目的开展还远远达不到有效加强经济监管、防治腐败的需要。因此,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多管齐下, 加强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 问责直接经济责任人。

参考文献

[1]彭华彰、刘晓靖、黄波:《国家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研究》, 《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2]刘骏、应益华:《制度伦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3]马志娟:《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基于制度、体制层面的思考》, 《中国农业会计》2013年第7期。

[4]夏继菲:《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问题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 篇3

一、审计监督与反腐败的关系

审计监督与反腐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反腐败审计”进行直观描述。从目前腐败犯罪的主体来看,国家公职人员占有较大比例,也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对象。当前乃至以后,反腐败、惩治腐败都会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因此,借助审计手段与方法打击和遏制一切腐败行为,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常态。

(一)反腐败审计概念的演进

审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维护经济秩序、揭露不当经济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逐渐活跃,与之相关的各项事业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各种诱惑的冲击,腐败问题开始显现,反腐败审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审计监督与反对腐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依据审计实施的时机,现有的反腐败审计将其演化轨迹划定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全程审计-任中审计”等。而除了与反腐败相关的审计监督外,研究企业与政府各级部门内部审计的反腐败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反腐败审计及其法律地位并不明晰,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还很模糊,致使反腐败的节奏滞后于腐败的进化速度,与之相关的审计监督尚需理论支撑和实践证明。

(二)审计监督假说

现实中,个别人在投资增值、交换分配及消费使用等环节从事非法获利活动,为逃避法律打击,也会在账目上做文章,以掩人耳目。为了有效揭露、杜绝这类事件发生,需要在体制层面上做努力,通过审计监督的作用使腐败犯罪行为无处遁形。为此,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审计操作体系,借助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比如核查法、逆查法、配套还原法、补账查账法等),发挥审计机关的社会功效,在研判和识别腐败分子的同时,为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与破案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三)反腐败审计的框架体系

实践表明,反腐防腐审计的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单纯依靠国家审计机关的力量无法达到目的。为此,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宏观反腐与微观反腐的综合监控体系,形成以国家政府审计为主、政府内部审计为基础、民间审计为辅的“立体式”审计体系,以明确体现审计监督与反腐败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框架下,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在反腐防腐审计中充当关键角色,同时也是反腐防腐审计工作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政府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对组织内部情况较为熟悉,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使其发挥更具针对性的监督与防范腐败效能,提高反腐和监督时效,夯实反腐防腐审计的基础;民间审计(或者社会审计)机构作为审计监督的补充和辅助,能够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的审计查证任务,为反腐防腐审计提供支撑。

(四)关联性评价

国家审计在治理腐败时,大多局限在对国家或政府审计本身,这种研究并未将反腐败治理考虑其中。实际上,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的综合体系中,任何环节都有各自的信息优势与长处,在相关研究中有必要打破国家审计孤军作战的形式,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以此提高反腐败的效果,否则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二、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困境

在日益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下,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未解决腐败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各项措施对腐败所起到的遏制作用十分有限。此时,迫切需要分析现有反腐败治理机制的缺陷,寻找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困境,以此构建高效的反腐败审计监督体制。

(一)绩效审计缺乏,公共经济政策评估机制缺位

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具有主导型地位,但我国政策绩效审计较少开展,未能及时建立起公共经济政策的评估机制,使政策绩效审计无法正常开展。近几年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将侧重点放在了财务审计领域,通过逐步打开审计资源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使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必须承认,我国相当一部分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缺位,考核体系规范性较差,国家审计在反腐中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此外,我国对国家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相对较少,还未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绩效审计,而且缺乏对公共经济政策的评估机制,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家审计人员在腐败治理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治理腐败的效果。

(二)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力度缺位

国家审计在反对腐败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给国家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缺位,致使在信息传递、手续交接、内容规定等方面缺乏一致性和系统性,难以保证信息能够畅通无阻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传递。当其中某个部门、某个环节出现泄密事件时,未能建立起补救预警措施,对泄密人员应该给出何种惩罚也未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三)审计公告缺乏透明度

当前,一些与审计和反腐相关的法律并未对审计、纪检、司法、检查等相关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配合情况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彼此推诿,反腐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和有效开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都导致了审计公告缺乏透明度,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了冲击。实际上,审计公告制度已经在我国实行了相当长时间,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一制度体系并不成熟,还需在很多层面上作出努力。比如,審计公告的范围有限,公布的审计结果只占所有审计结果的较少比例,与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有明显差距;再如,公告法律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法律未对公告内容、公告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这种状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审计公告模糊、透明度不高,使国家审计对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打击能力有限,不利于腐败治理。

三、体制层面上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的关联与优化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污染。治理腐败,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成为党和人民的共同任务。而在体制层面上,需要借助国家审计对腐败问题予以打击和处理,并使之能够在多发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中得到应用,以常态化审计的形式存在。为此,需要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逐步开展效益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惩治商业贿赂行为等。

(一)強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

随着国家强调财政透明度和财政审计公开,国家审计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这就需要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加大精力。比如,要加大对交通、国土、水利等部门与单位的审计力度,较好地解决在投资过程中形成的权力滥用和权力失控现象,在体制层面上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还要重点关注金融资产质量与风险效益,对其中存在的违规贷款、人情贷款等问题进行严厉检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二)逐步开展效益审计

国家审计的目的在于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其中,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与效益,是国家对地区、部门与单位进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国家审计中一旦发现因决策失误、管理疏漏而造成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现象,就要对其危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防止出现贪污腐败,最大限度地降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此外,在国家审计中,还要强化对腐败问题的揭露,重点揭露那些严重损失浪费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以突出全面审计、过程审计和跟踪审计的作用。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特殊领域,对其开展国家审计,以增强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服务意识,体制层面上分析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全面发挥审计高层次监督与服务的作用。

(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为了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效果、治理腐败,除了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制、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前公示和结果公告制度外,还要凝聚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综合运用审计结果,以便对不同类型的经济责任进行处理,对不合规的结果进行处罚。此外,还要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制,通过教育审计人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摆脱审计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能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始终将反腐倡廉的大旗高悬,使之能够主动摆脱市侩作风的约束,不敢违背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四)惩治商业贿赂行为

政府审计准则现状缺陷与优化研究 篇4

题目名称:

政府审计准则现状、缺陷与优化研究

院(系)

国际教育学院

会计

指导老师

二 二 九 〇 一 九 月 年 五 月

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一、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二、论文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三、论文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学术成果及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四、本人知晓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被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开除学籍、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被追回已发放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的严重后果; 五、若在学校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签名日期为提交论文时间)

目录 引言.......................................................................................................................................0

一、

政府审计准则相关概念综述....................................................................................0

(一)政府审计的概念 .......................................................................................................0

(二)政府审计目的及意义 ...............................................................................................1

(三)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 ...............................................................................................1

(四)政府审计的权限 .......................................................................................................1

二、

政府审计准则内容分析............................................................................................1

(一)主要内容分析 ...........................................................................................................2

(二)准则内容范围分析 ...................................................................................................2

(三)准则内容涉及的重要事项 .......................................................................................3

三、

政府审计准则现状....................................................................................................4

四、

浙江省财政厅 2009 年度财政绩效审计分析..........................................................4

(一)审计内容 ...................................................................................................................4

(二)实施方法 ...................................................................................................................4

(三)审计结果 ...................................................................................................................5

(四)审计意见分析 ...........................................................................................................5

五、

政府审计准则缺陷分析............................................................................................6

(一)独立审计机构不健全 ...............................................................................................6

(二)审计制度准则不完善 ...............................................................................................6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7

(四)缺乏创新方法运用 ...................................................................................................7

六、

对策与建议................................................................................................................8

(一)保障审计机构独立性 ...............................................................................................8

(二)提升审计人员审计能力 ...........................................................................................8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9

(四)推动创新审计方法的应用 .....................................................................................10

七、

总结..........................................................................................................................10

八、

参考文献..................................................................................................................11

九、

致谢..........................................................................................................................12

政府审计准则现状、缺陷与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监督作为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一项重要监督制度,对监督财务行政,维护财经秩序,推动依法行政,有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政府审计体制,贯彻落实廉政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利用内部审计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政府自我监督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形状,具体分析了目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机构和人员设置不理想、法律防控保障不到位、审计创新不及时三个方面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政府审计;准则;缺陷;审计创新;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defects and 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

Abstract:The internal audit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As an important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system, audit supervi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the maintenanc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order and the promotion of law-based administration.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reforming the government audit system, implementing the building of a clean govern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socialist economic moderniz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internal audit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improve self-supervis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the shape of the internal audit work development,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internal audit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Settings not ideal, the legal guarante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the audit innovation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not in time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in China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Keywords :

Government audit;Criterion;Defects;Audit Innovation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形成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的政府监督体系,把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多元化监督统一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实现政务工作阳光健康发展。政府审计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巩固其政治统治和完善政治体制的重要机制。

我国的政府审计在经济活动和行政权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职能已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传统政府审计制度面临着各种特殊的严峻考验。

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是通过国家政策落实和各项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实行内部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增强政府内部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政府内部基础审计风险防范,才能更好的实现政府作风效能转变,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政府审计准则相关概念综述(一)政府审计的概念

政府审计,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进行独立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管理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为维护财产所有人或出资人的利益服务的。国家(政府)审计来说,其实际是代表纳税人(人民或公众)在监督政府对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作为出资人,他们不仅应该知道政府将钱用在那里,而且还应该知道其实际的使用效果如何。这就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不但要对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以检查其资金使用

是否在国家预算范围内。总之,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

(二)政府审计目的及意义

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

政府审计的监督作用,是国家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政府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均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

1、制约作用: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2、促进作用: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三)

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

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政、金融与保险、公共投资、政府行政部门、公营企业及公债等进行审计。具体内容主要是: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事业审计、政府审计、企业审计。

(四)政府审计的权限

国家依法赋予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享有的资格和权能就是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从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来看,审计机关权限具有如下特征:权威性、强制性、专属性、广泛性。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包括:审查权、要求报送资料权、审计检查权、审计调查取证权。

二、政府审计准则内容分析 2010 年 9 月 1 日,审计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自201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此次准则修订参照美国等国审计机关的做法,制定

单一的国家审计准则,并在审计准则之下开发若干审计指南或者审计手册,这种体系结构可以克服制定多个单项审计准则容易出现的体系庞杂、单项准则问内在关系不够清晰、内容重复交叉多等缺陷。

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共 7 章,200 条,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与责任和附则。

(一)主要内容分析

我国政府审计对象包括财政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而财政审计主要又由公共财政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两部分构成。公共财政审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宏观经济的失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上起到了监督作用。政府预算审计是对经过发布程序批准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公共财政收支安排和使用计划的审计,其目的是保证收入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支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治理官员腐败的经济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是考核评价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任期经济职责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任期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的情况;内部行政管理状况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

(二)准则内容范围分析

《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既包括原先六号令规定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第四章到第六章),也包括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要求(如法定职责权限、职业道德包括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保守秘密、独立性回避、审计人员交流、聘用外部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胜任能力),还包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以及审计档案管理、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和考评。

(三)准则内容涉及的重要事项

1.审计证据的特性 审计证据具有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其中,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审计人员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2.审计取证的方法 审计取证的方法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七个基本取证方法。

3.审计(调查)报告包括 7 个要素和 8 个方面内容。

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三条详细指明。

4.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讨论确定 7 个事项。

第一百三十一条详细指明。

5.审计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关注 4 个以上方面的因素。

第一百三十五条详细指明。

6.审计整改需要了解 4 个事项。

第一百六十四条中详细指明。

7.应当建立 5 个方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百七十三条中详细指明。

8.审计业务分级质量控制应分 7 个层级。

第一百七十四条中详细指明。

9.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包括六个方面:运用职业判断、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记录、检查重大违法行为、编写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

10.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 3 种类型。

三、政府审计准则现状 中国审计署 2017 年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9.2 万个,政府内部审计人员达 28 万。全年回应社会关注热点或者舆情 80 余次,并且依法受理并且办结政府内部审计案件 94 件,经过审计结果给予行政处分 635 人。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府内部审计信息 2.8 万件,审计中发现整改项目金额达到 4.6 亿元。

根据中国审计署 2018 年数据显示:审计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大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2018 年第三季度,对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 38 个中央部门、10 户中央企业进行审计,抽查了 1510 个单位、3018 个项目,涉及资金 4185.69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312.72 亿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流程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逐渐完善,内部审计队伍日益成熟,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现代化审计标准依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四、浙江省财政厅 2009 年度财政绩效审计分析(一)审计内容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浙江省财政厅的财政资金安全与绩效,审计人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条文于 2009 年对省财政厅核算管理的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土保资金、财政周转金出借、管理情况及财政资金存款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

(二)

实施 方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方法有:

1、观察法。审计组在广泛调查、掌握初步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本次审计的重点,为审计工作找到突破口。

2、核对法。账账核对,审计人员把该财政厅期内支出明细,按照开支内容、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和发生地点频繁与否进行了详细登记和汇总。

3、查询法。审计人员查阅了被审计单位的报表、账册、会计凭证及其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的有关条例、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从侧面了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与问题。

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的方去,采取实地观察、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

(三)审计结果

根据审计厅的数据显示:2009 年,海关未及时批复所属单位的预算为三点二亿元人民币,其中,将收费业务费项目支出预算用于基本支出一亿多元,自行用行政管理费和缉私警察经费预算安排住房改革支出一点八多亿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预算问题为:海关部分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不细化。

2009 年,海关在上海财政厅基本建设项目支出预算时,其中的一千三百九十万元未及时详细上报该笔款项所用于的具体单位和项目名称,财政厅也未明细批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海关总署将上述一千三百九十万元实际用于均建交流干部住房及宿舍等生活设施。其次,审计过程中还发现,海关自行调整使用基建项目资金八百万元,未经财政厅批准动用以前年度本级政府机关经费经常性结存两千五百多万元。

(四)审计意见 分析

1.违规使用收费业务费项目支出预算资金

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使用收费业务费项目支出预算的问题,应总结分析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尽快制定全面整改措施,确保今后使用收费业务费项目支出预算合法、规范。建议市环保和财政部门及时检查没有抽查到的其他区及有关单位,查看是否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要求整改。

2.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未细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明确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使用,建议市、区环保和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的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开发管理新模式。

3.监督和管理不善

建议加强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细则。对已建各项资金的资助项目加强跟踪监管,监管内容包括项目进展、监管银行是否履行责任,项目单位是否定期报告以及是否真实以及项目完工后的验收和绩效评价等环节。

4.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系统存在漏洞 应发挥对权力的免疫为切入点,确立以决策为龙头,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绩效自上而下式的审计工作思路。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目的,突出“民主、民生、民意”的审计方法。

五、政府审计准则缺陷分析 (一)独立审计机构不健全

目前,在很多机构因为编制的因素,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的临时审计小组,相对于独立的审计部门不仅在功能上有所弱化,其审计结果关联部门较多,难以保证独立的审计结果。在人员的配置上,很多审计人员不是专业科班出生,基于财务、纪检监察、工会等人员兼职的情况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下,由于从事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制约,缺乏高层次的审计专业理论和技巧,导致审计质效不佳。人员来源于机构内部各部门,受多层次领导因素的影响,审计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政府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审计制度准则不完善

当前,部分法律法规规范我国政府内部审计的法律有所涉及。《会计法》和《审计法》中明确提出“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规定了我国政府各级部门中,均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

度。通过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审计制度的建立在法律规定中运用“应当、均应”此类词语,在规定上缺乏强制性,尚无一套明确的法律来规定政府内部审计制度或者准则。由于法律规定中不到位制度规范不及时,造成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中主要是围绕年度发展工作,领导思维掺杂比较严重。导致了内部审计常态化发展不足,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足。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相对而言,我国的审计人员综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国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国际地位影响力越来越强,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国际的接轨越来越平凡,这种形式下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严格,审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不能总是停留在单一的理论知识上,要结合当今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更替发展的需求来加强自身的发展。

首先,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敢于执法,做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不仅要熟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具备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有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处理法规条文与事实的适用,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甄别,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对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现状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能够把握审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统筹分析基础上才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缺乏创新方法运用

在审计方法使用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审核账目、账物、账表等是否符合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停留在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监督上。没有采取系统性的审计标准,根据政府各部门自身所履行的职责和特点进行客观的项目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审计年年有,问题依然存在的恶性循环现象。同时,因为传统方法的使用,大多数的审计后果

依然是事件发生以后才采取及时有效的审计方法,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滞后。

六、对策与建议 (一)保障审计机构独立性

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实现政府内部审计廉洁守法、与时俱进。一是转变各级政府审计委托形式,确保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在我国各级政府内部建立起严格有效的审计责任体系和组织领导机构,实现审计依附部门行政管理脱离的目的,保证在行使审计权利时的独立性。通过审计机构独立性的设置,有效的避免目前审计行为中因对上级领导和管理领导负责的影响,造成实际审计工作中畏首畏尾的现象。独立的审计机构只受限部门党委领导,坚持对党委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编制,解决人员财政经费实现编制人员独立性。针对目前很多部门缺少编制,没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的现象。建议各级部门增加或者合理利用单位编制,确定审计人员编制和地位。在年度编制预算时候,做好编制预留或者审计人员专项编制,通过编制考核的形式形成一支专项的内部审计队伍。在年度预算的时候充分考虑审计部门在工作中的实际费用预算,严格落实审计预算专款专用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经费独立。通过编制和经费独立的形式,构建审计有阵地、有经费保障的持续发展局面,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三是实现各部门间交叉审计。为了确保政府各部门间审计的独立性,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交叉审计原则,实现不同职能、不同地区间政府部门审计工作交叉。

(二)提升审计人员审计能力

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审计人员的素质,保证审计工作主观性过硬。我国在政府部门审计职能的改革和进程加快,需要产生相应的审计专职人员。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不断适应现代化治理中“强作风、高效能”的政府工作作风。一是加强政府部门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明确政府审计部门准入制度,强化人员基本素养建设,达不到审计任职准则的一律不得从事该种工作。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不断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逐步形成一支有业务能力、有政治信仰、思想过硬的部门内部审计队伍。二是强化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过挖掘部门内外审计教育力量,开展继续教育拓展培训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审计力量。推进审计专题培训、专业培训进程,不断推展财务、税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强化道德教育准侧,做好审计人员道德警示和法律警示,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重要原因在于缺少配套的法律制度。国家层面加快形成关于政府内部审计专项法律,以此规范政府内部审计的相关洗发制度建设。例如:在《审计法》中增加政府内部审计相关法律,从不同角度规范政府审计制度的落实和形式,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政府内部审计全面改革的推动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立政府部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形成前馈控制的审计局面。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审计目标。我国政府内部审计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下,政府职能也在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政府内部审计应该坚持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政府行政职能和经济效益发展为目标,定位于领导层面参谋助手的目的实现管理型审计职能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审计监督中的风险。其次,强化各部门审计责任人的审计责任,尤其是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明确审计监管的作用和重要性,才能保证政府行政中各责任人牢固树立审计目标和标准,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再次,强化政府部门内部财务预算编制,发挥财务内部控制职能。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政府在依法行政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用最大化使用程度。通过财务预算编制的形式,能够在政府职能部门内部形成一种财务控制和内化审计的标准,通过财务控制的形式把内部审计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发展。财务控制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各类财政行为加以控制,减少各类严重违反审计原则的事件发生。最后,不断拓展政府部门审计服务和审计咨询服务。在政府内部审计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对于各部门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能够确保各部门围绕审计原则和审计工作开展自身日常工作。让各部门在工作中准确定位,坚持阳光化

发展,形成一种单位行政发展和内部审计观念相统一的战略格局。从而将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外化与行,确保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能和审计工作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审计环境。

(四)推动创新审计方法的应用

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指标,建立健全政府内部审计方法和指标。一是创新政府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改变传统账目审计方式,确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评价质变,适当引进信息化建设体系,实现数据审计的大审计格局。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做账方式,确立不同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的审计方法和信息化数据审计方法出入比较大,建议受限采取数据模拟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再结合传统的方式相互验证审计结果。另一方面是针对目前信息数据工作比较充分或者有开发数据能力的部门,可以在部门审计工作中实现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审计,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工作中的相关性和历史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政府工作的审计指标应该包括定性审计指标和定量审计指标两种。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循评价标准,形成权责分明、综合评价、差异评价等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应该包括财务信息、绩效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等量化指标,配合内部财务控制职能,能够有效分析出政府部门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能够全面的反映政府部门在内部行政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有效实现内部风险控制管理。

七、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的政府审计在经济活动和行政权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职能已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需要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实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审计过程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目前政府部门独立审计机构不健全、法律防控保障不到位、审计创新不及时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保障机构独立性、提升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创新审计方法的应用的建议。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

培训、对审计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审计工作的效益与质量将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的审计工作将向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政府内部基础审计风险防范也将更加全面,更好的实现政府作风效能转变,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 2018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EB/OL].http://.2018-5-8.[2] 罗杰思,何思沁.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6):162.[3] 张 帆.政 府 审 计 与 内 部 审 计 联 动 路 径 创 新 研 究 [J].财 会 通讯,2017(28):103.[4] 卢 晓 萍.当 前 政 府 部 门 内 部 审 计 的 现 状 与 思 考 [J].时 代 金融,2016(17):206-207.[5] 陈 露 丹.依 托 内 审 机 构 夯 实 政 府 审 计 全 覆 盖 [J].商 业 会计,2017(08):68-72.[6] 刘宁博.基于政府审计融合内部审计成果的陕西省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构建[J].审计与理财,2017(08):10-12.[7] 胡 智 强.我 国 《 国 家 审 计 准 则 》 规 范 设 置 研 究 [J].现 代 法学,2012(5):93-99.[8]

薛仁进.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 2012(16):54-55.[9]

孙兴华.方宇.中国注册会计师肩负社会环境审计责任[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3.[10]

李莫愁.周红.夏立军.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则是否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敏感性[J].财经研究,2015(9):41.[11]

郑石桥.政府审计准则模式: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 2015(21):125-130.九、致谢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一无所知,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十分稚嫩作品逐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善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我的论文作品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十分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潜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我要发自内心地对我的指导老师致谢。经由老师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才会让我常常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

公开审计结果预防腐败 篇5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兼容审计和监察两项监督形态,是考察了解和管理监督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化、公开化,既是强化对干部权力制约和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监督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实践证明,只有公正、公开和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只有让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公开透明状态,才能确保干部监督的实际效果。实行民主公开监督,既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创新举措,也是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益尝试,是新形势下深化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新方法、新手段。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干群的民主法治和参与监督意识逐渐增强,注重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化解不和谐因素。对领导干部实行公开监督,不仅是加强党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政府工作依法有序运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监督是深化完善干部监督工作的现实需要。目前实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如审计结果不够公开,广大干群对此缺乏知情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审”、“用”衔接不够紧密,干部在审计之前已调离或已任命新职或正实施考察,导致审计结果不能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等。对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性违纪违法以及政绩是否突出等,缺乏统一认识、准确界定和责任追究,难以满足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改革选人用人机制的需要。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监督是抵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客观需要。全面审计考核、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财务管理责任、财经法纪责任并实行审计结果公开监督,可以为正确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通报、结果公开监督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对于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机制上、源头上预治腐败,促使干部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对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引向深入,探索和改良审计结果运用转化机制,规范完善公开监督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地方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开监督及成果转化运用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健全完善。要在实施审计结果公开监督过程中,加强纪检、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积极探索实践审计成果运用的新机制、新形式,切实解决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果全面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开监督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要结合当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与干部选用机制衔接配套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公开监督制度在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政府审计与反腐败 篇6

XX县纪委:

XX年,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市、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和“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审计人员依法从审、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审计组廉政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抓住重点人员,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为基础,以促进领导干部守法、遵纪、履职、尽责为目标,突出对“人”的审计,突出对政策执行、责任事项、决策程序、管理成效和廉政情况的审计。今年,共对2位同志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促进我县领导干部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组织部门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

抓住灾后重建,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审计监督工作。一是认真开展灾后重建项目跟踪审计。做好潺亭实验中学等6个港澳特区援建、县医院等5个救世军港澳军区援建、3个国际机构贷援款项目和滨河西路等3个省厅跟踪项目资金的跟踪审计,每月就跟踪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并敦促整改,以促进跟踪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规范运作。同时,对县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进行了阶段跟踪审计。二是积极协调配合省审计厅、XX特派办的专项跟踪审计。今年2-3月重特办对我县灾后重建资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跟踪审计,2月、4月省审计厅XX审计组也到我县进行了专项跟踪审计,在此期间,我局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争取理解和支持、维护XX的大局做了大量工作。三是对“特殊党费”援助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覆盖到十个镇和发改、财政、建设、交通、国土、水务、教育、卫生、民政等县级部门,内容包括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实施程序及项目管理等情况。四是做好我县玉树捐赠资金的收缴跟踪审计和我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工作。五是积极参加县上各项检查和常规工作。先后参加了县纪委组织牵头 的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农房及城房建设检查及县委组织部牵头的特殊党费监督检查;参加县发改局牵头的“五局汇审”及相关部门、镇工程量变更等其他灾后重建日常工作。

抓住重点领域,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先后完成了县地方税务局XX年税收预算执行审计和县地方税务局XX机关经费审计、县财政组织的XX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内容涉及县级预算执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分配安排、非税收入收缴、抗震救灾捐赠资金和特殊党费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管理、融资平台、政府债务的管理情况以及“三区”建设投入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抓住重点资金,加大专项审计力度。坚持审计为民、为民审计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对民生资金、民生项目、民生工程的重点审计,促进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重点检查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揭露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今年,完成了XX县XX年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审计1项,审计专项资金总额579万元,出具审计报告1篇,提出审计建议3条。

抓住重点部门,积极开展主要经济部门的审计监督。为进一步加强县政府重要经济部门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我局于XX年9月下旬开始对县规划和建设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5个部门XX年以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

抓住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政府投资审计。继去年由我局草拟经县政府审定下发了《关于印发〈XX县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后,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灾后重建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力度。今年,我局以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结算审计为重点,继续组织中介机构对已完工的灾后重建项目进行竣工结算审计。1-10月,已审结项目25个,送审金额4095万元,定案金额3693万元,审减率9.82%。通过审计,有效地降低了工程造价,为政府和建设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

局领导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在廉政责任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分工,对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分解,层层落实到人,并加以检查监督;二是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考核工作,做到奖罚分明;三是抓好党风廉政责任追究,严格执行纪律。

三、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局党组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并作为全局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学习教育计划。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审计组工作特点的廉政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审前警示、审中提醒、审后讲评和廉计组廉政情况通报等措施。制定了《中共XX县审计局党组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局党组严格执行《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并按要求积极参加县上及本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做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有资料,把《廉政准则》作为党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坚持记读书笔记,写学习体会。通过学习,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学习用法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进一步强化党章意识和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章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廉洁从政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在审计人员中开展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依法审计、廉洁奉公为主题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的自觉性。

四、严格审计纪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廉政制度。审计机关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始终把它作为重要保障机制纳入到各项审计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廉政制度》,制定了《审计组审计期间就餐规定》,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的规定,坚持审计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审情况反馈函制度和审计廉政回访制度。认真开展审计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洁从审,秉公执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监督。

二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工作部署,从今年5月开始,我局在全局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保证活动取得实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落实了公开承诺制度,并积极开展“五比五创”活动和“上党课、强党性”、“爱岗位、讲奉献”、“转作风、促服务”、“亮身份、树形象”、“树典型、抓示范”、“提素质、创业绩”活动,以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党员先锋岗”、“党员先锋股室”等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五、狠抓工作创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时俱进

我局不断探索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使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向审计一线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家庭延伸”。向审计一线延伸,就是要 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审计一线,将廉政监督责任落实到审计组;向社会延伸,就是接受社会监督,实行审计进点公告制度,审计组进点时,在被审计单位张贴审计通告,公布审计范围和“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八不准”现场纪律、公布举报电话;向家庭延伸,就是多与干部职工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做到耳边警钟长鸣。

开展文明审计活动。要求全局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遵守行业文明礼仪和职业道德,努力塑造良好形象,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理解自已的标准来理解别人。确立监督就是服务,制约就是促进的理念。正确处理监督制约和服务的关系,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一审二帮三促进”上,努力构造和谐审计环境。

加强机关内部财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和细化局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开支审批程序和物资领用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所有大件办公用品都经过政府招标采购。

六、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制度。议事规则是推进党内民主、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的一种制度保障。我局严格执行《党组议事规则》,凡是重大问题,都进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不搞临时动议和“一言堂”。坚持在各项工作中事前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确保了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实施过程中不走样。

认真落实廉政制度。一是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XX县审计局廉政制度》,增强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二是继续抓好《廉政制度》落实工作。加强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考核机制,加大审计项目回访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促使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切实做到廉洁从审,秉公执法。三是召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议分析会。针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加以整改,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论国家权限与政府腐败 篇7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国家是超出其他一切以维持和维护阶级统治和剥削为职能的一种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现代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第253 页) 。它代表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核心命题。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面临到许多不同的问题, 如今天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的确切性质和作用究竟如何?或是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 怎样才能把这种社会中的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20 页) 关于国家的这些和许多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肯定会使它在今后许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国家征税是将国家权力当资本

国家征税的依据, 大概存在以下几种学说: (1) 公需说, 也称公共福利说, 流行于17 世纪, 其代表性学者是法国的博丹和德国的克洛克。该学说认为, 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 增进公共福利, 为此需通过征税来获得实现其职能的费用。 (2) 交换说, 也称利益说, 发端于18 世纪, 主要代表有卢梭、亚当·斯密, 是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基础上发展的。该学说认为, 国家和个人是各自独立平等的实体, 国民因国家的活动获利, 理应向国家纳税以作为报偿。个人给国家税款, 国家给个人以保护。 (3) 义务说, 也称牺牲说, 起源于19 世纪英国的税收牺牲说, 黑格尔为其代表之一。该学说认为, 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国家的生存, 为了维持国家生存而纳税,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4) 经济调节说:也称市场失灵说, 是凯恩斯理论的重要观点。该学说认为,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 因而需要社会经济政策予以调节和矫正。

我们认为, 国家征税是权力当做资本的结果。

在日常用语中, “资本”一词通常用于表述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财富的资产。因此, 资本可以表示为获得投资收益率而投入的一笔金钱。也可以表示投资本身;代表对生产资料权益的金融证券、股票和股份, 或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还有, 所有者对之有合法权益的投资收益率, 是以利息支付, 还是表现为索取利润的权利, 均视资本的性质而定。一般说来, 资本是指可为其所有者不断产生收益的资产。这样, 资本一词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社会, 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的;无生命物的资本从不断生成收益这一意义上来说, 是具有增殖力的。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概念是建立在否定上述两个结果之上的。资本根本不是物, 而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固然, 资本的目的在赚钱, 但“赚”钱的资产却体现了拥有金钱的与没有金钱的这部分人之间的特定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不仅是金钱“决定”的, 而且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私有财产关系本身不断再生产的结果。

马克思写道:“资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它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社会某一部分人所垄断的生产资料, 同活劳动力相对立而独立化的这种劳动力的产品和活动条件, 通过这种对立在资本上被人格化了。不仅工人的已经转化为独立权力的产品 (这种产品已成为它们的生产者的统治者和购买者) , 而且这种劳动的社会力量及未来的……形式, 也作为生产者的产品的属性而与生产者相对立。因此, 在这里, 关于历史地形成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之一, 我们有了一个确定的、乍一看来极为神秘的社会形式。” (《资本论》第3 卷, 第920 页, 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在劳动力变成商品的历史条件下, 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产业资本是唯一的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 在这种存在方式中, 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 而且同时是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 (《资本论》第2 卷, 第66—67页, 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资本家是增值的货币的占有者, 货币持有者才成为资本家, 即资本的人格化。马克思把资本能增加自己的价值这种现象叫做“资本的一般”。国家权力是对经济体中经济运行的秩序性得以形成的那种强制力。国家凭借暴力分配社会财富。国家没有投入货币但同样参与增值的分配即征税。对于国家投资的企业国家即征税又获得未分配利润。税收征纳关系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变动关系, 不是凭借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 而是依仗强制性国家权力所进行的分配, 分配的结果是财产权的单向强制性转移。不是进行等量财产的交换或补偿, 而是纳税主体无偿向征税主体———政府缴纳财产。不是随意地、无界定地转移财产所有权, 而是征纳双方必须依照事先确定的法律标准和程序进行分配。税收征纳关系表现为一种不对等的行政法律关系, 其产生并不是自发的, 其中根源于两种国家权力, 即“国家征税权”和“国家立法权”这两种权力都来源于国家主权下制定的宪法, 是国家主权在宪法中具体体现。与一般的国家权力不同, 国家征税权实质上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权力。

国家能够将权力当资本分配社会财富是因为国家是一个地位、利益和目的的一种机构。马克思认为, 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代表普遍利益, 而是维护所有制的利益。这就需要对社会进行远为彻底的改造, 这种改造的主要点就是消灭私有制。恩格斯认为, 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第168 页) 。但并没有回答作为脱离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一种机构, 国家为什么和怎样会起这种作用。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国家是资本家的国家即依靠许多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 例如,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能够对国家以及社会施加的压力;这种阶级和在国家中掌权的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另一种方法是资本的国家即强调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的“结构上的约束”以及下列事实:不管掌管国家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如何, 它的政策必须保证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

两种方法有区别, 但都把国家看成服从于和受制于外在的力量和压力:国家从这种角度来看, 的确是一种代理人或工具, 它的动力和推动来自外界。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决没有把国家变成受外力支配的一种代理人或工具, 而更多的是把它看做具有自己的地位、利益和目的的一种机构。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 马克思也谈到波拿巴国家的行政权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 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 有五十万人的官吏队伍和五十万人的军队”, 接着他把这种力量描绘为“严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阻塞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第691 页) 。必须认为这种“国家机器”有它自己的利益和目的。

毋需求助于国家以外的任何社会力量如“东方的专制政治”就是恰当的例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 世纪50、60 年代曾经对此极为注意, 掌管国家的人们同拥有和控制经济活动手段的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这就构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并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都保持一种独立的特性, 国家能够以相当大的独立性行动, 来维持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成为主要受惠者。

国家在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合作关系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控制阶级冲突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从私人所有和占有来看, 它始终是阶级统治, 不管形式如何。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列宁在1917 年8 月为《国家与革命》写的序言中说, 国家同拥有莫大势力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 愈来愈骇人听闻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 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 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 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第320 页)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经常强调国家的强制作用, 几乎不顾其余一切。葛兰西考察下列事实的:统治阶级的统治不仅是靠强制来实现, 而且是经过同意而取得;国家和许多其他社会机构参加这种合法化过程。一些理论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 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 国家在危机和经济萎缩情况下能够完成取得 (统一) 的任务的程度究竟如何:一方面, 国家在这种制度下需要满足人民的种种希望;另一方面, 它也需要满足资本的需要和要求。有人认为, 越来越不适应这种条件将产生“合法化危机”, 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范围内是不容易解决的。

苏维埃国家生产资料属于公有制的建立, 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提出一次重大的观念上的挑战。这就提出了已经产生的国家的性质问题。斯大林认为, 这种国家是一种“新型国家”, 代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换言之, 全体苏联人民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 它不再是一个极力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和特权而不利于绝大多数的阶级国家。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话来说, 它毋宁是一个“全民国家”。这种主张受到苏维埃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者强烈反对。从概念上说, 与其他阶级社会的国家没有重大区别。这种社会中的国家是贪图权力和特权的“官僚”控制下的一种“畸形工人国家”。

二、政府设制超出国家权限就是腐败

在马克思看来, 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分配关系的性质。但是剩余价值本身也必须进行分配。在各工业资本家之间, 假定资本是通过信用进行流动的, 就有一种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剩余价值的趋势———形成生产价格和转化问题。剩余价值还会通过诸如地租和利息等形式而被占有。对于地租来说, 地产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利息来说, 则必须分析金融资本。此外, 竞争也是分配的最复杂而又最具体的主宰因素, 困为当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工资时, 竞争会使工资往往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润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得到来的, 即通过强迫劳动者在生产工资货物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进行劳动来创造的。于是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关系就源于生产关系。

国家通过征税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但国家权力资本分配财富不是无限的。国家权限最终受制于生产力水平, 其分配关系源于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 “分配关系, 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的社会形式……相适应的, 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只把分配关系看做历史性的东西而不把生产关系看做历史性的东西的见解……只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进行的、但具有局限性的批判” (《资本论》第3 卷, 第998—999 页, 人民出版社1975 年出版)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一个阶级受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对剩余劳动的榨取, 相应地在各阶级之间形成了分配关系。但它是一种只有依据生生产关系有关的量和质的尺度才能理解的关系。

实施国家权力的是政府。政府只是国家的仆人、权力的执行者、被委托人。由于国家权限的存在, 政府行为只能在国家权限内设制。由于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内出现了国有企业、社会所有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等需要一个共同的机制处理他们的生存平等权以及产品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商品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产业之间的生存平等权利, 需要有社会合作经营来管理, 政府自利的客观性, 依靠政府官员不可能做到生存权利平等化。通过官员来等级化管理, 平等都是不可能的。要实现这种复杂性劳动体制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平等最大化, 一切经济行为法律规范化可能是最有效的路径。这就要求国家权力由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独立共同来行使而不能是个别利益集团单方来行使。在操作规程上, 就是在政府之上有一个立法机构行使决策控制、分配控制权。这样性质的行政管理被规定为代理制政府。代理制政府显著的特点是一切法律都有劳动人民投票来决定。

代理制政府与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存在一定冲突。秦始皇改郡县制后产生了一个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强大国家, 并保证了中华民族的血统。强大的集权必然是专制, 专权必然加强专制。因此, 中华民族的性格覆灭、奴性增强;因此, 中国人缺乏反抗精神。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 改变的只是皇帝的姓氏, 集权从未削弱反而加强, 一直到现在。许建明认为, 制度性腐败是以专政集权的统治政制为背景的, 腐败是专权政制的内在产物, 对于专权政制及其统治者来说, 腐败是必需的。

主流经济学中对腐败问题的讨论是以民主宪政的统治政制为背景的, 在民主宪政的政制中, 作为委托方的公众与统治者是合一的, 那么显然, 作为委托方的公众/统治者并无动机允许腐败的发生与存在, 这时腐败只是作为代理问题存在 (如Mookherjee and Png, 1995) , 是作为代理方的官阶集团 (成员) 利用委托方与代理方在是否腐败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腐败活动。非主流的新制度经济学中查瑞普和哈姆 (Charap and Harm , 中译文, 2003) 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政治制度下同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时期前后两阶段 (如1978年前后的中国) 的腐败规模与程度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制度的腐败导致官员生活的腐化, 诸如公款大吃大喝等。公共资源被官员合法地浪费掉, 必然影响到社会公平或国家安全事项的积累。国家少征税意味着将资源重新配置, 社会各成员财产也必将重新调整。“财产最初意味着 (在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这样) , 劳动的 (进行生产的) 主体 (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 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做是自己的东西。因此, 它也将依照这种生产的条件而具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作集》第40 卷上册, 第496 页) 这种不同的形式在斯大林主义的设计则是, 把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的生产资料变成国家所有, 对农业、小工业、小商业实行集体化, 财产问题就实际上已解决了;剩下的事情只是把合作社财产变成公共 (国家) 的财产。社会遇到下述两个基本争论问题:

第一, 国家行政机关实行占有的可能性与全社会行使财产权的争论。这虽主要涉及国家管理的问题, 但在地方一级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 即由地方专职行政机关行使占有的可能性与由地方社团行使财产权的争论。

第二, 由经济企业职能机构行使占有的可能性与由企业集体行使财产权的争论。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大中型企业中出现的, 这些大中型企业既包括国营企业也包括集体企业。在小型工业和商业内部, 则有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者联合体, 这种联合体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对官员权力寻租的批判不应当脱离人的本性。应当将人的本性置于历史的动态中, “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 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资本论》第1 卷, 第669 页) 官员受贿可能使政府受损也可能不会使政府受损, 前者必然直接影响政府信誉, 后者损害社会公平需求。

现实中, 实行专权政制的国家往往对腐败实施相当严厉的惩罚。贝克尔和斯蒂格勒 (Beckerand Stigler, 1974) 认为, 严厉的反腐败惩罚给官员带来高昂的腐败私人成本, 能够降低腐败水平。制度腐败的集合对社会进步的破坏力却不是统治者用忠良官员或严惩腐败官员可以抵补的。腐败在不断地重复地扩大再生产, 即“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 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 或者说, 它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 同样, 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 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 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 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1 卷, 第621 页, 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

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民主国家, 人们普遍怀疑政府、怀疑总统, 也就是不爱政府、不忠于“君主”。政府和“君主”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权力, 而掌握权力的机构和人们最容易腐败, 最容易违犯法律乱用权力, 因此最容易侵犯人民的利益。所以, 民主国家的人民不忠君。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国家是超出其他一切以维持和维护阶级统治和剥削为职能的一种机构。国家征税是权力当做资本的结果。国家通过征税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但国家权力资本分配财富不是无限的。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负有重要的责任。制度的腐败导致官员生活的腐化, 对官员权力寻租的批判不应当脱离人的本性。

关键词:权限,腐败,权力资本

参考文献

[1]苏北.表达国家形象不能只“掐尖”[J].廉政瞭望, 2010, (19) .

[2]赵磊.破解中国形象之谜[J].人民论坛, 2010, (12) .

[3]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M].王浦劬, 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32-33.

[4]毛玉西.“国家公关”时代更需“苦练内功”[J].公关世界:上半月, 2011, (1) .

[5]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 宋伟杰,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6]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艾德.黄列, 译.包括食物权在内的适当生活水准权[M]//艾德, 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53.

[8]WilliamAiken, “The Right to Be Saved fromStarvation, ”in World Hunger andMoral Obligation, WilliamAiken and Hugh LaFollette (eds.)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77, pp85-102.

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问题分析与解决 篇8

关键词: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审计问题分析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政府投资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政府投资的监督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国政府主导了四万亿投资的救市计划,大规模政府投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是政府和民众尤为关心的问题,因而需要对政府投资进行监督。随著政府权力的透明化改革,我国政府投资审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政府权力透明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政府投资审计的定义和特点

政府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对使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金等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行为。通常政府投资审计通常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针对性等特点。所谓权威性主要是指政府投资审计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因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主要是指在审计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各个政府投资项目都应当进行审计。针对性主要是指政府投资审计的目的和目标十分明确。政府投资审计主要目的是引入第三方对政府投资进行的监督和制约。

2 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审计工作难度大,人才短缺

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审计法律体系,使得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完善的标准,从而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此外,由于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使得政府自身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通常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因而审计机构对政府投资的审计工作难度相当大,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此外,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具有造价师资格,因而政府投资审计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政府投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流程和审计内容不同于一般社会投资,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2.2 审计手段方式落后,审计力度不够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简政放权地进行,审计工作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具体到各级政府,则对审计机构有一定的排斥性,对审计的资金投入较少。因而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同地区间的审计信息不能有效地整合到一起。我国政府投资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审计机构使用的工程造价软件还很落后未得到及时更新。有的地方审计机构甚至没有运用工程造价软件。因而,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偏低,完成的审计工作量有限,使得审计的力度大大削弱。

2.3 缺少全程跟踪审计,存在审计风险

由于我国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机构对政府投资审计通常是在项目完成后,缺乏全程跟踪审计,使得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起不到及时监督和纠正的作用。由于工程项目已经完工,即使审计过程严格执行,审计出一定问题也无法挽回损失或纠正错误,对于政府投资的合理性起不到促进作用。在问题产生后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也无法挽回国家损失。此外,由于缺乏全程跟踪审计,使得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拿不到全面及时的审计资料,使得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遭到质疑,同时也存在审计错误的风险。

2.4 审计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由于审计部门通常是无实权的机构,在审计过程中通常得不到政府各部门的有力配合。各级政府对审计机构不够重视,使得审计机构的外部环境较差,反过来影响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政府机构级别越低,对政府投资审计机构就越不重视,有些地方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在审计经费上却支持甚少,使得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名存实亡。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家和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政府通常不增加审机构的人员安排,把审计外包,却不增加审计经费,审计机构经常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监督政府投资的作用。

3 完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建议

3.1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善用中介力量

政府投资审计的专业化、信息化已成为政府投资审计发展的趋势,因而审计工作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各级政府应当适当增加审计机构的日常运行经费,使得审计机构能够配备更多专业化人员,同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作业水平。由于当前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光靠审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审计无法满足审计需要,因而,政府应当把部分审计工作的交给社会中介力量。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转包审计任务两个方面下手,可以有效解决审计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和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

3.2 准确定位审计介入时间和工作深度

按照传统,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一般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这就使得审计工作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比较困难,因而需要根据工程特点,准确定位政府投资审计的介入时间。此外,政府应当出台统一的审计标准,对审计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规定,使得审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深度也有准确把握,从而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审计结果。

3.3 加强项目跟踪审计,把握关键内容及环节

政府投资审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审计的准确性与审计所依据的资料的准确性有直接相关性,一个项目的审计资料产生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因而,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需要跟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拿到一手资料。例如在工程初期招标完成后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招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留出纠正错误的空间。

3.4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依法审计

审计质量是政府投资审计结果可信程度的决定因素,审计法律法规是政府投资审计的根本依据。因而需要有效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依法审计。在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时,可以将政府投资审计质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视力度,保证审计结果准确可信。此外,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府投资审计,从而保证政府投资审计的权威性。

4 结 论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限制,使得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引起的关注度不够。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主导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使权力透明化、阳光化,因此,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和高校进行了大量关于政府投资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整体上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但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政府也加大了对审计工作的资金投入,着力解决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审计工作将在政府投资监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3).

[2]吴远.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5).

[3]王凯伟,毛星芝.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2010,(07).

上一篇:鲁人织屦阅读答案下一篇:水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