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精选15篇)
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
调查总结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要素
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
3、基本情况(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 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
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
发文字号
标题
主送机关
事件概况(前言)正文
一、基本情况
二、事件发生经过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六、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发文机关落款(盖章)附件
成文日期
抄报(送)机关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行病学分析需要一定的样本量,为了解调查报告中统计描述内容,故选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以便分析。
1.2 调查方法
(1)下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10年报告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和附件,对事件的基本信息数据进行分析;(2)下载选中食物中毒事件的附件,根据附件内容,填写食物中毒调查质量信息收集表。
3结果
3.1报告基本情况
2010年突发网报告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共108起事件中,其中2起事件无报告信息,3起事件信息的附件不能完整下载。108起事件共下载有效报告461份,其中初次报告105份,进程报告252份,结案报告104份。完整报告事件比例为96.3%(104/108)。
由区县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共78起,占72%;报告中省级疾控中心参与撰写的报告仅一起,市级撰写19起,市级参与撰写1起;有街道防保所撰写的报告1起。
2.2 区县级报告分析
为了解基层调查报告水平,重点对78份区县级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来自区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26份,县疾控撰写的报告52份。见表1。
表1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发病≥30人)区县级报告撰写情况
2.2.1 背景
78起事件的报告均能给出事件的背景资料,能将事件发生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病例的数量及人群特征加以介绍。报告背景较简洁的形式为,“X月X日X时,接到XXX(单位)报告,xxx地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约有xx人发病,(X月X日X时)xxx疾控中心前往该地区进行调查核实;现调查报告如下:”。有4起事件的报告背景中给出从接到报告至到达现场的具体时间。
2.2.2 流行病学调查
(1)病例定义。在所有下载的报告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前,能明确制定病例定义的事件有8起(区/县为6/2,区级好于县级;其他报告没有提出明确的病例定义,只列出病例的简单临床症状,缺少时间、地点的限定,将有类似症状的人群确定为调查对象。
(2)病例搜索。报告中明确提出进行了病例搜索方法和范围的11起(区/县为6/5);但通过报告中内容可以了解到,73起事件现场调查中均进行了病例搜索,确定了暴露人群范围和病例数,占94%(73/78);1起因销售引起的食物中事件无法确定暴露人群数量,而2起误食蓖麻果(籽)的事件及2起聚餐事件报告中没有给出暴露人群数量。
(3)人群罹患率。由区县级疾控中心撰写78起事件的报告中,有72起事件明确给出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18起事件报告中提及了人群罹患率,区/县为6/12两者撰写比例相同。通过报告中内容,对罹患进行计算,最高罹患率为100%,最低罹患率为2.19%;罹患率≥30%有26起,罹患率在10%~29%有25起,罹患<10%有20起。罹患率100%的事件,为销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实际暴露人群没有给出,销售人员只承认对病例销售过食品。
(4)临床信息。报告中有76起事件对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其中51起事件报告病例有腹泻,有16起事件对便的性质进行了描述,8起事件对病例腹泻次数进行描述,各占31%(16/51)、16%(8/51);有发热病例的报告28起,对体温进行描述的有12起,占43%(12/28);报告中有10起事件描述血常规检验结果,1起事件根据血常规结果得到检验临床提示。有74起事件报告对病例现状进行了描述,即门诊病例与住院病例比例。46起事件对于首发病例进行了描述,给出首发病例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较详细信息,占59%(46/78);有2起报告提出因病例潜伏期过短,无法确定首发病例。
2.2.3 流行病学描述
(1)流行曲线及潜伏期。报告中绘制了流行曲线的事件11起,(区/县为6/5),其中10起事件的流行曲线绘制为直方图,1起曲线绘制为折线图;有50起事件报告进行潜伏期描述,能给出最长、最短及平均潜伏期。(2)可疑餐次。报告中有64起事件根据个案调查结果,能够推断可疑餐次;餐次较明确的54起,其中明确可疑食品的22起,另有5起事件推断给出多种可疑食物。(3)人群描述。报告中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简要分析的有50(64%)起事件描述了男女比,(区/县为17/33)。由于16起事件报告中对人群聚集性有简要描述,(区/县为7/9)。
3.2.4 实验室采样
(1)采样信息。报告中70起事件采集了样品,采样比例为90%(70/78),进行实验室检检测;采集到病例样品的事件有47起,采样比例为60%(47/78),样品主要为患者呕吐物或肛拭,患者采样数最少为1份,最多为65份;采样比例最小为2.06%,最大为97%;患者采样比例<10%有12起,采样比例在10%~29%有22起,采样比例≥30%有13起。有3起事件报告提及对厨师进行采样,采集样品为肛拭或手涂抹标本。对剩余食品进行采样的有54起,剩余食品采样比例为69%(54/78),最少采集样品1份,最多采集样品27份。共有18起事件提及对外环境采样,样本主要为餐具及饮用水。
(2)检测结果。61起事件报告给出了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18起事件报告明确标出实验室检测项目,并给出检测结果(区/县10/8);43起事件只给出实验室检测结果,没有指出样品采集后进行了哪些检测项目;另有9起事件在报告中描述了“样品检测为阴性”,没有描述样品采集的类别、数量及检测项目。
(3)其他结果。区县疾控撰写的报告中有75起事件报告中对事件进行了总结,占96%;总结中提出控制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事件结论是根据实验室结果下,有一起事件在病例呕吐物中检测到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即下“金葡菌毒素”中毒;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事件,结论为“X餐次(X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3讨论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描述粗糙,实验室采样及检测结果信息不够详尽,影响结果推断。
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过程是一个较程式化的过程,调查报告是调查处理质量的载体,一起事件调查的好坏直接通过报告得以体现;调查报告应该将临床信息、流行病调查内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有效的统一起来,相互补充;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今后同类事件提供科学参考。
在调查报告中,能否控制疫情、确定病原、找到可疑食品,确定污染来源等调查目的没有明确体现,会影响调查报告构架;与县疾控相比区疾控中心撰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上充实一些,可能与受到市级或省级指导频繁些有关系。了解接到报告与到达现场的时间差,这个内容可以估算调查工作的反应时间,有助了解事件进程;病例定义是流行病调查的基石,制定合适的病例定义有助于确定人员是否感染,确保资料统计的真实性;病例定义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特异度、灵敏度的调整;临床症状有助于提示何种病原感染,有助于为流行病调查、实验室检测提供指向性参考,即使在暴露因素较明确,给出临床特征描述可以比较同类事件中人群的临床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对有不明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提示作用;流行曲线的绘制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人群发病特点,减少冗长的文字描述;利用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时间差原理,结合共同进餐史,推断事件的可疑暴露餐次,有利于对事件暴露时间的判断。
报告撰写主要由基层完成,省市级相关部门是否对报告进行审核,无法考证;报告没有统一格式,报告的信息内容、顺序有待调整;报告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判断在事件调查阶段是否采取了某种措施,还是没有归纳到报告当中。
【关键词】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4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该事件容易引发公众恐慌、焦虑等情绪,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1,2]。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频频发生。发生突发情况时,人的选择性心理因素就会变成一种影响信息交流的干扰因素,有时经过扭曲的信息与传播者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这常常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干扰因素[3]。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预防体系脆弱[4]。在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内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教,帮助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湖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
1.2调查工具:使用自制问卷《湖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kap调查》进行
调查,该问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Kap调查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1.3抽样与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医学院调查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9个专业
学生,共9个班级的600名学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α取值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800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随机筛选600份,问卷有效率75%。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600名在校生,男生202人(33.7%),女生398人(66.3%)。其中,医学专业学生506人(84.3%),非医学专业学生94人(15.7%)。
2.1 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
2.1.1 学生总体得分:该医学院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问卷知识部分的得分为(64±12.46)。
2.1.2 医学和非医学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量表得分比较:医学类专业学生量表得分(77.23±13.11),非医学类专业学生量表得分(60.98±14.2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当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总结防治DEFD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而随着突发疫情的增多,在学校普及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已成为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应急人才的现状也令人堪忧[6],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采用的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的模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通过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共同努力,提高预防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应急能力。预防医学学生是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后备军,他们的应急能力对今后能否有效参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郝晓宁,刘建春,薄涛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现状的横断面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12.00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方案[Z].2012.
[3]刘德海,王维国,孙康.基于演化博弈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预测模型与防控措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5(32):101-102.
[4] 杨土保,孔繁晶,魏捷,秦家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使用预防医学,2012,19(2):2014-2015.
[5] 万成松,李 华,王 冬,郑莉,邹 飞.高素质应急型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9):201-204.
2011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工作总结
县政府: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6起,死亡17人,受伤11人,经济损失97.52万元。全县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的较大事故,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
二、应急处置措施
1、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我局对全县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各生产经营企业编制、修订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努力使全县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2、开展应急救援演练。6月9日,我局组织县公安、消防等部门、单位及全县各危化企业在黄陵县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举行防泄漏、燃爆应急救援演练活动,200多人参与此次应急救援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3、落实预防预警措施。把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活动作为
广场开展了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的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各单位集中在县城中心广场设立咨询点,发放咨询手册、传单,展出宣传展板,播放安全宣传片,现场接受咨询,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宣传月活动期间,共发放安全知识读本2000本,发放安全宣传挂图300余张;6月15日—6月16日组织开展“安康杯”安全生产电视知识竞赛预决赛,全县各乡镇、街道办,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和重点企业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共有30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比赛组织规范、严密,社会反响好,取得了良好效果;6月22日举办了全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县各乡镇、街道办,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和危化、非煤矿山企业120余名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防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全县大局稳定。2011年12月上旬,我县给安委会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发放宣传挂历、挂图10000余份,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周知性和覆盖率。12月24又对全县危化、非煤矿山、道路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及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共57人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在日常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中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时反映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强安全生产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截止目前,共上报政务信息98条,中、省、市网络刊发80条。进一步强化了乡镇、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联动共享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扎实落实。
及时,就可以将多数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整个事件的成功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主题,以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生产为保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面贯彻执行省、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努力把我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依据《传染病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 网络直报员: 组员:
二、报告时限及程序
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旗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
报告流程:责任医生→ 预防保健科 →院长 →旗疾控中心、旗卫生局→网上直报→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上报
三、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制定和采取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性质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的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级别评定。
按照市政府《关于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认真履行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职能。××年以来,在食品安全方面未发生突发公共事件。
二、应对工作评估
××年,我局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防止和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一)组织领导。市××局自××年组建以来,在食品安全方面新增加了“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职能。为加强××安全工作,市政府于××年月日组建了××市××(以下简称市安委会),市安委会由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局局长任副主任,主要有××等××个成员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局。市安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省市食品安全责任目标和其他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责任目标落实在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成员单位的工作中,并分别签订年度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定
1人到岗,落实到人。
(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认真开展应急演练。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新出台的《××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我市实际,认真修订完善了《××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在××市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预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了辖区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做好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应急队伍建设。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全市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全市个乡镇、办事处成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作为县市区安委会的分支机构。全市个行政村和个社区均设有 名以上协管员和信息员,乡村两级协管员、信息员总数达到 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管网络。
(四)应急防范处置。建立了××安全应急值班工作制度,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节假日期间实行专门值班制度,有关领导带班,保障人员、车辆、应急装备到位,同时,我局成立了“节日期间××安全监督检查小组”,划片分区、责任到人,加强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监督检查,提高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五)宣传教育。一年来,我局始终围绕食品安全工作重心,针对各个阶段和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全面抓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一是抓好××安全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了以“××”、“ ××”为主题的 宣传周活动。××生产经营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分别宣读了《倡议书》,举行了“ ××”万人签名活动。全市共展出宣传版面 块,设立咨询台 个,设立假劣××展示台个,悬挂条幅多条,张贴宣传画张,发放社会调查表份,出动宣传车××辆,发放宣传单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安全等方面问题万余人次。二是加强日常宣传工作。每月由一个监管部门组织一次主题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以“消费和谐年”为主题的“3.15”、“食品安全进校园”、“保障夏令食品安全”、“肉及肉制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市新闻媒体紧密配合,围绕各阶段食品安全宣传主题,深入基层,下乡村,进企业,走到一线,采取开设专栏、跟踪报道、滚动字幕、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县(市)区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在报纸上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制作食品安全访谈节目、录制宣传录音带、出动宣传车、在电视台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让人们更加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食品安全工作氛围。四是加强培训教育。制定印发了《××市××年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人员、协
管人员以及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期,全市余名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人员和协管人员接受了培训,培训面达到%,从业人员培训达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
三、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督促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产品抽检工作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提供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是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政府应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应急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实应急装备。
关键词:共同采血针,血源性传染病,筛查,暴露人群
2007年6月14日下午,在某卫生院医护人员对某村幼儿园小班进行体检采血检验血红蛋白的过程中,有幼儿家长发现采血人员有重复使用一次性采血针的现象。6月15日,部分家长就此事向学校、卫生院反映后,卫生院会同学校就此事进行了解和协调处理,随后于18日引发了关注该校学生健康的群体性事件。我们通过对这起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旨在交流对处置特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此类事件引以为鉴。
1 调查处置的内容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卫生院有关资料,了解采血针进货渠道、生产厂家、有效期、数量及产品合格情况;了解在该乡分班级体检的具体时间,当时携带采血针的总数量、使用数量及剩余数量,以初步判定是否存在共用采血针情况;通过对医护人员、教师、学生的调查,对可能存在共用采血针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按采血时间回顾排序,同时尽可能调查出共用采血针的每个学生。
1.2 共用采血针可能导致疾病的筛查
及时在共用采血针的可疑暴露人群中开展感染性疾病症状调查,动员学生因症就诊,及时给予救治;及时在共用采血针的可疑暴露人群中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筛查,设定血源性传染病传染标志物为: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确定血源性传染病传染源及相应的暴露人群,对暴露人群于3个月后进行再次采血检测,内容根据暴露情况确定,在不同的暴露人群中检测相应可能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
1.3 初步筛查结果调查分析与处置
对初步筛查血源性传染病的阳性结果应对大众保密,以避免引起歧视等不必要麻烦;适当方式通知血源性传染病阳性结果的学生家长,到一定的场合由专业人员给予解答及检测。调查家长是否曾患相关疾病,儿童疾病史、针刺史等;家长应检测是否有相关疾病的感染,尽可能寻找到可能的传染源,并就传染源问题给予解释。根据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和初步筛查结果确定暴露人群。在一个共用采血针的人群,没有发现血源性传染病携带者,该人群为非暴露人群。在一个共用采血针的人群中,发现血源性传染病携带者,先于血源性传染病携带者采血的人群,为非暴露人群;后于血源性传染病携带者采血的人群,为暴露人群。
1.4 预防控制措施[1]
①对乙型肝炎暴露人群的处置:及早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剂量为8~10 U/kg,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人,程序为首针接种后于1、6个月各接种一针。②对艾滋病暴露人群的处置: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即2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 d。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 d。③对丙型肝炎暴露人群的处置: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④对梅毒暴露人群的处置: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
1.5
对事件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病进行1年的监测,发现患病,及时给予治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从2006年6月14日开始至6月15日,由某卫生院抽调8名医护人员分别对辖区内8所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进行巡回健康检查,共检查学生2323人。本次卫生院有关人员在学生体检中,存在共用采血针的现象,体检学生2323人,使用采血针2200个。所使用的一次性采血针为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2.2 感染症状的观察
在接受体检的2323名学生中体检后1周内,未发现采血指尖部位局部化脓感染、发热等感染症状的学生。
2.3 首次血清学筛查结果
接受体检的全部学生参加了首次筛查2323人中,检验结果异常的47人,占检验总人数的2.01%。其中:HBV标志物阳性的人数为42人,占检验总人数的1.79%;抗-HCV阳性的人数为4人,占检验总人数的0.17%;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人,占检验总人数的0.043%;所有人群中未检出艾滋病抗体。
2.4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首次筛查异常的学生进行咨询解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2名HBV标志物阳性的家长18名拒绝调查;24名HBV标志物阳性学生的家长中18名母亲HBV标志物阳性(18/24),2名父亲HBV标志物阳性(2/4)。4名抗-HCV阳性儿童(均为11~13岁)在婴幼儿期都有输血史。
2.5 明确可能有76名学生为HBV暴露者
经回顾性体检排序,可能暴露于HBV的学生为76人,经家长同意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此次事件不存在丙型肝炎、梅毒的暴露人群。
2.6 观察1年76名学生未发现有HBV感染
在首次筛查3个月后,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第2次采血检测,未发现新的异常者。对暴露于HBV的76名学生1年后观察,未发现感染HBV征象。
3 讨论
这起共用采血针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由于卫生院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引发了群体性上访。这起事件具备了突发性、公共属性及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应该说这也是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该事件的核心在于查明感染及暴露情况,积极采取科学措施保护暴露人群免受血源性疾病感染,并对可能出现的感染予以保证治疗。及早地开展首次筛查工作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由于共用采血针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以便及时救治;及时发现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源,从而确定暴露人群,迅速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暴露人群本底资料,在暴露3个月的确定此次事件是否导致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针刺伤不但会引起局部感染、败血症,还会传播20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危害大而常见的血源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出血热、疟疾。其中HBV传播概率最大(20%~40%)。结合当地血源性传染病不存在出血热、疟疾的状况,确定本次事件中筛查的疾病为局部感染以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4种血源性疾病。锐器伤害后必须确定追踪观察时间、追踪观察处理效果和感染情况[2]。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病原体后,在受检者体中发现感染标志物一般在2~7周,因此,将受针刺伤害后初步追踪观察期定为3个月。根据这些血源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情况,将最终追踪观察期定为1年。
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首要条件是有传染源。具体分析该次事件的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源,只是先被针刺的学生携带血源性传染病病毒,而后对未携带血源性传染病病毒的学生针刺,这些携带血源性传染病病毒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染源。因此,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应认真通过学生体检的排序工作,结合筛查结果,确定传染源、确定暴露人群。
处理这类群体性事件,不仅应及时,还要做好宣传教育与解释工作。根据人们对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了解的现状,对初筛结果保密,对结果异常者进行进一步的追源调查,并为其家长提供细致的咨询,并提供各种信息渠道予以辅证,可以很好地使学生与家长接受现状,对平息事态至关重要。
据报道,我国农村不安全注射现象较为严重,即使在宣传干预后,仍有14.97%的乡村医生重复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3]。从这一起事件中可进一步看到乡村医生安全注射的意识淡薄,急需通过宣传教育及不断的培训予以提高,切实降低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刘江南.针刺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当代护士,2008,(8):21~23.
[2]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及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35.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近些年来,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作危机事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直至今天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多重转型”考验着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层次的社会负效应不断显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舆论等多领域的潜在危机事件诱导因素增加,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然成为时代之需。《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平安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首先,应坚持公平与正义原则,优化社会分配方式,缓解社会成员对于分配差距的矛盾心理,使人民群众都能够拥有“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增强社会成员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心理认同,广泛开辟群众诉求通道,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消除误解。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及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危机事件引发大范围的群众心理恐慌。党员干部应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坚持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黨的进程中履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法治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健全的法律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推进法治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应重点结合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以及全民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保障性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都拥有“出彩”的机会,有效避免报复型、抗议型、暴力维权型等突发性群体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创新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
在全面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诉求表达的方式。而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性,影响范围具有广泛性,危机后果则具有长期性和危害性。因此,在全民关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当下,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开展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首先,应加强对于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视,提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控、引导与善后的意识。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必须实施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因此,各领域、各单位应自觉肩负起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引导的神圣职责,迅速建立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新媒体应急管理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需借鉴知名博主“江宁在线”、“首都网警”以及“共青团中央”等自媒体政务微博的成功做法,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在危机出现时第一时间澄清谣言,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表明对事件的责任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引导信度与效度。同时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媒体社区”,通过网上新媒体社区平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制作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等内容为核心的专题,吸引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监督和评议,从而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范式。
三、建立协同社会治理机制
首先,要加快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常态化的社会治安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社会诚信体系,重点落实社会各领域的责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丰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社会机构以及公益组织积极配合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整合调动社会化资源,挖掘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潜在力量,建立多方联动的问题觉察机制、决策监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中枢决断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再次,要重点加强基层党员的培育,使之发挥榜样先锋作用,敦促基层政府严格自律,提升自身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自治,发挥社区社会治理的单元性功能,遵循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对于基层居民进行网格化管理,促进居民的自我管理与教育。最后,要加强基层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泛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全社会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全面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突发事件。
总之,当前我国正值社会高速发展与风险迸发的共生阶段,社会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并存,由此引发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也将持续增多。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和调动多种应急服务与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实效性,有效抑制和缓解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负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德元,张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1.
概念
散发病例
聚集性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卫生应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置。
举例
散发病例
某托幼机构出现1例手足口病例。
聚集性病例
1周内,某托幼机构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周内,某托幼机构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照丙类传染病
项目工作内容
发现、登记
报告
处置
其他协助工作
工作档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合并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体现责任人、工作要求、报告流程、方式、时限等
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红头文件,加盖公章
体现具体负责人(卫生应急日常工作由xxx承担)
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文件
红头文件,加盖公章
应急处置分队
适用、可操作
动态管理(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
工作计划及总结
业务培训档案
业务培训制度
培训材料(通知、签到、照片、培训教材等)
培训教材
宣传档案
照片、信息
应急物资档案
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专人管理,不要求专库,但需独立存放)物资储备清单(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
数量:应急队员人数、服务人口数(服务人口每2万人2套)
配备数量标准:中心要求每名应急队员至少2套,站要求储备至少2套 应急演练档案
脚本、照片、评估总结,中心要求每两年至少一次
其他工作档案
卫生应急物资配备清单
一次性帽子
防护眼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
隔离衣、反穿衣(一次性手术衣)、D级防护服
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手套
胶鞋、鞋套
黄、黑垃圾袋
喷雾器
带刻度容器(量杯/量筒,水桶)
消杀药品(84消毒液等)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职业性炭疽/不明原因肺炎:发现≥1 例病例。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流脑病例、≥10 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者两种传染病各有≥2 例死亡病例。
3、皮肤炭疽或肠炭疽: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4、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病例,或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出现≥1 例死亡病例,伤寒(副伤寒)出现≥2 例死亡病例。
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病例。
6、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病例,或出现≥1 例死亡病例。
7、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 例流感样病例,或≥5 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流感样病例死亡。
8、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病例,或者≥1 例死亡病例。
9、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区发生≥5 例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0、血吸虫病: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1、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2、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13、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或死亡≥1 人;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或死亡≥1 人。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或者死亡≥1 人。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或死亡≥1 例。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
(十一)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4.1.1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病例数未超过10例。(2)霍乱在本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县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卫生局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1.2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2)发生腺鼠疫流行,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
(3)霍乱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
(4)一周内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市以上卫生局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1.3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一个市(州)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州)。
(4)霍乱在一个市(州)行政区域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州),有扩散超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到2个以上县(市、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省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卫生局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1.4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临近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超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波及临近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省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我省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处理综合性和系统性[2]。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人群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应急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事件所采取的预防响应,恢复与计划[3]。其主要目标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有效预警,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此类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损害和社会经济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少其损害方面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 年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2007 年太湖水污染、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2009 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4]。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妥善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证。
本文通过对沂南县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应急指挥系统有待完善
目前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资源配置比较粗放,资源配置标准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也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
1.3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
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能力。
1.4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落实其作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总纲。
1.5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
对于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给予足够重视。
1.6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 因此,要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束缚。
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2.1 经费投入不足,应增加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积极建议政府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拨款,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及相关建设项目等方法,吸纳更多的资金用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
2.2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应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培养,增加培训力度
建立实用高效的应急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完整的培训方案,通过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应急队伍专业培训,邀请内地知名专家来我州举办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切实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相关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2.3 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
在原有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监测数据软件分析,建立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降低疫情损害。
2.4 积极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在现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沂南县地区传染病疫情爆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完善预案体系并编辑成册,同时建立预案动态管理机制。所制定的预案要求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照各类预案要求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模拟演练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以上方面的提高、改进和有益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高效,实力过硬,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必将建成;必将大大加强沂南县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必将显著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此类事件给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 .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2012:1-2
[2] 谭晓东,陈小青,王凤婕,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 .中国公共卫生,2012,39(8):901-903
[3] 柳耀远.加强基层疾病控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9:82-8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5月至11月, 对齐齐哈尔市3个试点社区共60名护士进行老年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的护理培训, 11月末选择齐齐哈尔市3个试点社区以及3个非试点区共120名社区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注册护士;有一年以上社区工作经验;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 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对全体120名社区护士的理论技能考核。考核主要涉及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指导, 康复训练以及灾难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的相关内容。每份问卷40小题, 答对一题得一分, 共四十分, 根据百分比折合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1.3 调查方法
先向各试点社区交代好研究目的, 得到社区的支持, 利用集中、统一的时间, 由调查者进行指导讲解, 分发问卷, 调查对象自行填写, 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
1.4 统计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社区护士对老年护理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对应对处理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技能考核, 并进行u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 试点区:60名护士年龄分布为25~45岁, 平均 (30.13±4.03) 岁。 (2) 非试点区:60名护士年龄分布为23~45岁, 平均 (31.26±5.07) 岁, 具体情况见表1。一般资料的调查统计表明, 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在护士本身条件上基本一致, 差异不大。
2.2 问卷分析
(1) 试点区:理论技能考核分数达到优秀的占36.7%, 达到良好的占48.3%, 达到及格的占11.7%, 不及格的占3.3%。 (2) 非试点区:理论技能考核分数达到优秀的占1.7%, 达到良好的占13.3%, 达到及格的占73.3%, 不及格的占11.7%,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课程培训对社区护士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经过培训的护士和未经过培训的护士相比, 理论技能掌握的较好, 经过培训的护士理论分数达到优秀的占总数的85%, 而未经过培训的护士理论技能考核分数达到优秀的仅占1.7%, 与前者相差悬殊。并且未接受培训的护士的培训结果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全市甚至全省的社区护士认知状况, 结果令人担忧, 因此我们亟待需要一个完备的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培训体系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3.2 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作用。
医务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应该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警觉性以及战备意识。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老年人作为事件中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普及预防知识, 开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5]都是社区护士需要特别学习的主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 经过培训的社区护士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一般应对办法, 老年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殊性的认识远远比未经过培训的护士认识深刻, 其数据相差至悬殊可以让我们明显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 接受培训的护士对社区护士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程度更深, 这更有利于老年在突发事件时的护理, 同时也使护士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3.3 目前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高校的老年护理教学, 从课程设置到“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等方面还很不完善[6],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我们需要大量的社区护士来从事护理工作, 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上, 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来从事护理工作。李婧等[7]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社区护理方向的比例很少 (15.49%) , 并且知识掌握也略显不足, 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因此, 切实利用现有资源去尽可能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培养护理人才是建立老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护理体系的关键。
3.4 我们与医学发达国家护士培训体系的差距。
对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医学相对发达的国家来说, 我国的护士培训体系还有待提高, 美国已经建立了四种护理实践模式[8]:老年护理专责护士模式、老年综合征处理模式、老年人急性照顾模式和老年人全面出院计划模式来应对老年人的各种护理问题, 并且以上模式的实施有些如:GRN, 还严格规定了指导者的学历以及资历。而日本则不仅在医疗机构、老年机构还是社区服务中, 都已经有了专门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 并且按照学历水平高低还分为介护士、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老年专科护士 (CNS) [9], 由此可见, 我们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 社区护理无论是人员培训体系还是临床实际分工都存在这差距, 所以我们还应当致力于补充这方面的空白, 早日拥有世界先进水平。
4 小结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愈发频繁, 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我国对专业的能够处理老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护士需求量很大、要求很高。建立完备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可以使护士提高意识, 提升责任感, 从而更好的胜任社区护理工作。而现在我国无论是在社区护士的培养方面以及社会意识和投入方面都存在缺陷, 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病不断改善, 因此建立完备的老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宋龄, 李闺臣, 乔志玲, 等.健康老龄化与社区老年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 25 (1) :103-105.
[2]朱珑.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4) :1847-1849.
[3]尹玲玲.社区护士引领初级卫生保健[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5) :1381-1382.
[4]李婧.297名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向[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9) :1625-1627.
[5]王敏, 钟玉杰, 王婷.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J].护理教育研究, 2009, 23 (8) :2152-2153.
[6]余昌妹.老年护理的需求与《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当代护士, 2002 (6) :10-12.
[7]刘可仅, 孔令娜, 周颖清.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4) :3831-3833.
[8]刘雪琴, 李漓, Keela 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50-952.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为全面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规范疫情报告程序、报告内容、报告时限,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开展疫情监测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与报告工作。
2、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登记、审核、分析、上报工作。
3、辖区内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有:病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确诊时间、诊断依据、疾病名称、报告单位、报告人,同时将上述报告内容详细登记到传染病登记本上。
3、辖区内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有:病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确诊时间、诊断依据、疾病名称、报告单位、报告人,同时将上述报告内容详细登记到传染病登记本上。
4、执行重大疫情实行双线报告制度,即当重大传染病疫情(含传染病暴发或异常增加)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除进行网络报告外,一定要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逐级迅速上报至卫生局及疾病控制中心。
5、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现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于6小时、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必须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上报至市疾控中心,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6、随时进行网络维护,确保网络积厚畅通。
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二、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三、学校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加强晨检。并按规定填写报告卡和登记簿,记录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四、建立报告第一责任,指在第一时间内第一发现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或者校长报告信息。
五、学校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报告。
六、任何人不得任意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七、所有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八、必要时在电话报告后1小时内呈上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发映事故发生全程概况,人数病情状况等,并经学校责任人签名和学校盖章。
一、强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收集工作
首先, 提前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发生突然, 此特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要提前介入到事件发生与处理过程中, 避免因为延误而造成档案收集的滞后。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相关疫情的病因、病源及流行特征等都是未知数, 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档案机构要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前因后果, 及时掌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准确提供档案机构保存的相关档案资料, 使档案机构变被动为主动, 全程参与, 真实记录, 以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收集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 全面收集。档案管理人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不仅要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 还要收集那些零散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手写稿、图片、电话记录和工作日志;不仅要对主管部门的资料进行收集, 还要收集相关部门以及基层执行单位、社会团体自发开展的活动中形成的对主管部门的有关建议、评价等资料, 并对各级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记录、疾控机构人员制订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实验室检测报告等也要进行专项收集, 跟踪收集, 更好地把握整个事件的全貌, 使档案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与此同时, 对公共媒体刊发、报道的相关视频、平面新闻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 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公示。再次, 多样收集。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全部收集进馆, 还要有针对性地将社会媒体对于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新闻报道、录音录像、照片等信息一并收集进馆。这种收集范围的扩大化, 不仅能够为日后相关机构的利用提供更加翔实的参考资料, 还能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资料的多样性和立体感, 使利用者能够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同时也是宣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的最好素材。
二、推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和利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依法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是实现档案安全规范管理的前提基础。但目前我国在此方面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可供参考, 因此, 要使这类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系统化, 应当制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及地方或国家级标准。特别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整理方面需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的指导。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自身工作, 还是社会各个部门相互联动的协作处理过程。因此, 其档案的形成特点较多地体现为系统性,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机构的责任关系, 熟悉不同机构档案产生的特点, 运用系统的观点去收集档案, 并建立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协作互动关系, 完善档案的收集渠道, 进而使档案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收集到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档案资料。
三、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对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提炼, 对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编研、论证和开发利用, 搞好“深加工”、“精加工”, 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价值得以提升。
档案管理人员要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 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为不同群体和不同工作领域提供服务, 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要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的相关经验、资料、档案汇编成册, 定期向各大医院公开发放, 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及时了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相关政策、经验和方法, 这样有助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理。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 档案管理人员要从两个方面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一是档案专业素质;二是医疗卫生专业素质。各级档案部门要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角度出发, 全面推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工作, 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工作队伍。通过制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相关预案, 明确在事件档案管理过程中不同岗位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 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敏感意识, 培养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能力, 特别是要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方面知识的补充。因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材料专业性、技术性很强, 单凭档案专业知识只能在档案管理层面解决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问题, 不具备相关医疗方面的知识是无法深入了解不同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的
参考文献
[1].顾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医院管理论坛, 2008.9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10-20
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0-02
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预案06-2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09-25
朱集镇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自查报告06-19
小学防控突发公共事件07-07
光明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9-16
出租汽车行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06-17
突发事件疏散演练总结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