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听课心得(推荐12篇)
龙华山小学 柯茹丹
三月二十四日,有幸在仙桃剧场听到了全省优质课展示,通过听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现将我的一点体会写出,与大家共享。
感受一: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才能得出认知的理念。
感受二: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感受三:每节课都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通过一天的听课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不同于文科, 物理不仅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还需要学生有更缜密的逻辑思维。物理不同于数学, 数学问题中往往会把数量之间的关系直接给出, 求什么问题也很明确, 而在物理中给出的往往是一个“话里有话”的物理情境,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些情境当中发掘可用信息和数量关系, 并把该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所以,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 能够让学生把自身投入到这一情境中, 想象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物理变化, 并从语言中提取隐含物理量物理条件并转化成数学表达式。
二、以课本为依据进行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 有些教师教学的时候会因课本知识太过简单就把课本丢在一边, 而直接运用题集和网络资料进行备课。这种行为, 我只能用舍本逐末来形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确能够得到一定强度的能力训练, 但缺少了基础实施的夯实;没有扎实的基础, 再高的楼宇也是烂尾楼。
物理教学必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首先教师备课要认真钻研课本, 把教材钻深吃透, 才能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找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方法。物理题万变不离其宗, 再难的物理题也只不过是把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延伸、拓展变化得到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物理题千变万化, 教材的基础知识学好了, 教师再教给学生们物理题型的变化规律, 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发散开, 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方法和知识层面上掌握做题规律。
三、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标的提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多数的探究性物理知识, 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进行总结学习, 比教师满堂灌讲授要有更好的效果。同时, 从实验中学习总结知识规律, 还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既能够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又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四、重视课后反思
一、树立新型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探索和尝试一些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1.树立新的教材观。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去“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要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
2.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语言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如何教学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等。
二、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还应从教材中走出来,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形成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因此,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核心因素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此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语言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主体观和语言实践观等,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辨证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2]李盛花.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对二年级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我觉得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这时可先让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活动角),边长不一样,然后分别让他们摆出大小不一(边长短角大,另一个边长长角小)的角,看看是不是边长越长角越大呢?教师还可出示两把长短不一的剪刀,让学生来操作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注重复习课的设计
数学课在整理知识点时,尽可能避免让孩子回答:本单元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这种口头回答根本没有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的题目,把单元的重点、难点从题目中反馈出来,这才最能反映出孩子的掌握情况。选题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题可以是:本册新授例题;学生作业常错题;单元测试经典题;其他学习资料的好题。复习课是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
五、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1、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再加上老师适当的鼓励、表扬与肯定,调动起学生渴望成功的想法。
2、听讲方面: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心静”,刚上课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调整自己,平静下来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其次要让学生“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每节课可让学生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的成绩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石河子师范学校
李新
此次进行的新课标培训,使我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得到了许多启示,让我受益良多。我就我体会最深的两点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第一、有关初中生物的课程性质问题
新课标强调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它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不是就生物论生物。(这里也说一下许多老师的一个误解:比如到了野外,见到一种植物,就觉得生物老师应该知道,其实生物学包含的范围太广泛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等,每一样后面又分支了很多很多,比如植物学:上一版本的教材中列举的绿色植物为30多万种,相隔十年左右,这次新编教材中已经上升到50多万种,光植物分类一门学科,穷其一生也研究不了,记忆不完。)这就对初中生物教师的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学不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专业素养为唯一目的,而更应该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观点、思维和方法。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按科学探究的规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有关增加重要概念问题
1、重要概念起源:
此次重要概念的提出源于国外对核心概念的研究,比如费德恩(Feden)等人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此次新课标认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如何认识重要概念:
此次新课标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在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十个一级主题中呈现出了初中生物学的50个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知识内容的提炼,这些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体现了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其中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概念的名称、内涵和外延),有的不是。这里所列举的“概念”比逻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要宽泛,因此不能纠结于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具体概念的区分。重要的是理清相关概念的关系,把握其内容逻辑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 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本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重要概念的学习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螺旋式发展,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如何进行重要概念的教学:
(1)教学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开展
新课标此次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适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应用。”这意味着,教学内容不管是什么形式内容的教学,都要与重要概念发展一致,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分清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的关系,事实越丰富、越有代表性,越容易形成概念的基础,而概念是经过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加工而形成的更本质的认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物学事实,注意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构建生物学概念,如针对“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我们可以筛选典型的具体事例呈现给学生,包括低等动物、学生常见的和不常见的行为现象。这样实例可以为提供很好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生动鲜活的自然界,为学生理解“适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意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原有概念,因为在学习知识和概念时,原有的知识和概念会影响他的学习。比如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即使在强调N次后,他头脑中的固有概念仍不易改变,学生仍固执的把“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物当做“呼吸作用”的过程产物。因此当学生存在一些典型的错误概念时,老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学习经历改变或发展学生的原有概念,更新学生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仅靠灌输或逼迫不能使学生信服,改变他们的原有概念,需要给学生多次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想法的矛盾和漏洞,以及与科学解释之间的不一致,才有可能发生概念转变。
(2)教学评价需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此次新课标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改变了实验稿只写能力和情感两方面评价建议的做法,增加了关于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建议。要利用发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和阳光,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2、注意知识背景和体现过程探究。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整理文章由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而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注意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
当前的课程改革,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整合, 并以此为依据, 渗透能力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 进而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 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种新理念的辐射下, 必然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一些新的效应。
一、新角色效应
1. 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德高望重的权威, 威严有余, 温存不足, 使不少学生虽有疑问却望“师”却步, 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更缺乏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合作,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极力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 而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正是新课标着力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它要求在师生间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连接纽带, 使师生关系和谐化、民主化、多样化。当然, 要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就必须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摆正位子, 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不再以“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不仅如此, 地理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这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实施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理念, 补充新知, 并能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省, 重新审视和分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从而更快地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 学生已成为“主人翁”教育模式的核心
新课标优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了教师的主角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拓展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当经常开展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活动, 比如研究性学习、课外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调查成果, 并写出可行性的调查总结, 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进而实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二、新情感效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途径, 它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 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而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 是尊重生命、体现人性的一种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它强调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认为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 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 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 学生才能做到充分地张扬个性, 培养出探索求知的新情感和新理念。例如, 我在讲授“旅游活动”的时候,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与教材相关的MTV———《我想去桂林》, 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境界, 情感也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高涨, 回答问题自然也特别活跃, 甚至提出连老师都未曾想到的问题, 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场面十分火爆, 思维自然更加敏捷。由此可见, 教育过程中渗透情感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有效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 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情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角色互换可促进心灵沟通、感情共鸣, 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后便可从容走向讲台, 侃侃而谈,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艰辛,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情感教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方针, 依据德育的针对性, 始终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进而制定出情感培养新方案, 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创设学习情境, 以渗透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三、新理念效应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 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 自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 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新理念的影响下, 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凸显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迅速定位教学思想, 强调学生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新课标也有大量有关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尽可能的采用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 反思自己的行为, 并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相关问题, 找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譬如在学习有污染工业的布局时, 可让学生结合当地工业布局的特点进而推出当地的盛行风向, 或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来检验当地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应该如何整改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轻松地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
2. 凸显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
新时代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导少演”, 把舞台和空间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 并能够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进行“调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比如, 我在分析漫画“地球出汗了”时, 并不是直接揭示其原因, 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汗”, 学生便会很容易的得出结论, 热和累的时候都会出汗, 这时我就会展示给学生两幅不同的漫画, 然后让学生去比较, 进而得出结论:一幅为温室效应所致, 另一幅为人口压力过大所致。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动起来。
3. 凸显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部分“弱势群体”, 而在教学设计时总是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要求, 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现实, 新课标也专门提出了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当然, 因材施教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资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 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真正适应学生差异的有效学习形式,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新思维效应
新课标背景下产生多种形式的新思维, 在各种新思维中, 最具有代表性且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批判性思维和辐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它重在引导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 并产生新的思维构想。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精心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比如,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而批判性思维却鼓励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 并为此展开讨论, 这样学生便可在倾听别人不同意见的同时集思广益,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辐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 它要求学生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从而揭示其深层的规律和特点, 因此可以说辐散思维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综合, 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便可做到一脉相承、融会贯通。
五、新评价效应
新课标形式下的教学评价是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过程、重应用, 还要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和反应,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其新课标效应。
1. 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造就一大批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差的“畸形人才”, 根本无法适应今天的科技大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靠那种以单一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方法显然极大程度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也不能够真实反应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课标要求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也由原来的教师单向评价向现在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到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发展。
2. 评价特点的改变
新课标完全甩开了传统教学单一评价特点的束缚, 而代之以一些新的特点, 它不仅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且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重在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 思维发展状况, 而且评价过程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以便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教学评价的初衷。因此,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那样超然于教学对象之外, 而应与之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以心灵感染心灵, 以激情点燃激情, 确保评价既要情感性, 又要客观性。
总之, 新课标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理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点, 但要想把这种方法和模式用好,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寻找、总结经验, 从而更好地谋求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变化;对比;理念;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5-02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目前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基本脱离了应试教育,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掌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尺度,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道德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们必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而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品德学科算得上是教材变化最快的一个学科,3~5年教材就要来一次较大的改版,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头,大概在2000年左右,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2003年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后,教师们在各级教研活动中,细细研读,并且逐步把其中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如今,“实验稿”中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正式出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怀着期待的心情通过网络仔细阅读了它,并且将它与“实验稿”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多处令人欣喜的变化。现把一些让我觉得值得一说的地方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前言
导语增加了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适应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较之“实验稿”,更能让人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一目了然。《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增加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这一段话,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际,重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或限于自身文化,或限于自身的精力,无法与孩子较好地交流和沟通,心理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与时俱进,在教学之余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真心关爱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做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出成长中的困惑。
二、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分类目标》里,三维目标的表述较之“实验稿”更加具体和有操作性,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法律维权”,知识目标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目标中,更加注重对环保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树立更加牢固的环保意识。内容标准表述更加成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三处:(1)《认识自我》板块增加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这一内容标准切准了现在很多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脉,因为这类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沉迷于游戏、怕困难而厌学的多,但他们仍然希望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再加上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重新鼓起学习的勇气的。(2)法律知识板块增加了一句“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不能小看这一句话,由于初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增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恰恰缺乏平等意识,所以才会在与同学相处中“拼爹”、攀比。我想,从学生开始灌输平等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甚至全社会的素质。(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板块中,增加了“合理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网络等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指导学生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
三、实施建议
我认为,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最出彩的部分莫过于《教学建议》了。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脱离了方向性的大框框,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融通,形成教育合力;提倡教师教学中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合理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或在合作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这些建议,进一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开放性和民主性,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的内化。《教学建议》里的理念和方法,正是老师们前些年课改中苦苦探索得到的经典方法的集大成。我从中感悟到: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劳动技能伴随一生、一生受用。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发展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给人产生一种错觉,用钱可以买来代替家务的电器,能雇来专业的工人,一些家长逐渐忽略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只专注于知识学科学习,导致不少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掌握整理收纳、烹饪清洁等基本劳动技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独立的标准,是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独立生存的基础,也是有效提升个人自主能力、生活品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劳动有助于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中提到,让学生在劳动中“遵守规矩、讲究方法”“不怕脏不怕累”“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理解劳动最光荣最伟大”……这些都是劳动对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是人实现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劳逸结合是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劳动除了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还能使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标准》提出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劳动中往往融入了设计、审美、哲理等元素,让它们以更鲜活的形式得以呈现,往往能安抚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多劳动项目的引入意在丰富学生的技能,挖掘学生的兴趣。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经过参加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方面。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化,首先是我的教育观的转变。我们习惯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时还很不适应。但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今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探究学习体现,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初教此文,我认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课文,其学习过程就是熏陶,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于是我们侧重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伯牙如何善鼓,子期如何善听,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知音情深。最后的摔琴,则是通过感悟“不舍”、“悲怆”等词语的意蕴来印证、点燃情感。课堂上,师生感慨知音情浓,友谊纯真,觉得很完美。
再教此文,临近结课学生居然提出:“老师,伯牙摔琴有点犯傻,我觉得不值!”那一刻,我才突然惊醒:从该生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做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违心的事。我想,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可能有不少人心里想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也许我们只有依据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学习才会扎实有效。《伯牙绝弦》虽然是偏重情感的文本,不能缺少情感,但情感不是万能的。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第三次教《伯牙绝弦》,我开始寻求情感、体验、感悟、思维的整合与突破。审视学生的质疑,其本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问题。我想,“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有效激活思维,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增进学生感悟的深度。再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它本来就应该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即是文本的主旨与精神内核。想想我以前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纯粹地体验、接受主流价值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生硬的灌输,一种缺乏生命厚度的肤浅覆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升华都是有害的。
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和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这应该成为学生走进知音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凭借文本语言,在创设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以及知音的难得。之后,顺势激活批判性思维,利用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上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句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已初步形成的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尽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其先不说出来,意在让所有学生都经历一次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气氛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声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同学仔细想一想,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教师意向所左右,一旦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后,人格就会独立起来,个性化见解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是真正开始探究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投入,越充分,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果然,学生没有因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处理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对事情要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的是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认识事物与积累感受的过程。此时,通过更多的交流探究,学生已获得深度体验,教师应做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喋喋不休的。在做好必要的铺垫之后,应该把学习的主体推向自主发展的前沿,推上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中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中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模糊认识,没有满足于对古文摇头晃脑的诵读。我不愿意学生失去那基于个人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魅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学形式,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古代人物的人生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
反思我们的新课标实践之旅,我一直在且行且思,在积极实践与探求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新课标”,虽然困惑仍旧不少,失败总是很多,但我很快乐……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1.课堂教学目标整合化, 突出全面性。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目标概括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地说, 就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动态需求, 又要考虑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现实和个性差异等因素, 做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基本目标”、“降调目标”、“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等活性化、整合化的有机组合, 力使教学目标成为组织、调控、评价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
2.课堂教学的内容探索化, 突出挑战性。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 要一改过去直叙的、模仿的和接受性的表达方式与呈现方式, 实现数学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探索化,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
3.课堂教学过程活动化, 突出自主性。《新课标》指出,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发现, 去研究, 去探索, 并在多种感官参与的情况下, 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动态化和信息化。
4.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突出灵活性。课堂上,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由教师权威、教师中心的位置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其教学过程要采用多种教法的结合、交替和综合使用, 克服和摒弃那些单一的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与策略适应于学生的学, 配合于学生的探究, 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相得益彰。
5.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突出实用性。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要努力增加数学课堂中的技术含量, 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育对象和学校条件,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逐步地把计算器、计算机引入课堂, 实现多媒体教学。
6.课堂练习设计开放化, 突出针对性。这里的“开放”指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量的开放, 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 选作教师布置的练习和作业, 能够做多少做多少;二是质的开放, 设计的练习, 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实践题, 思考题等,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三是形的开放, 要适当设计一些条件开放、结果开放, 解法开放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课型, 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7.课堂教学氛围情感化, 突出民主性。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安全感、快乐感和幸福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朋友相待,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说错话, 做错题, 做错事。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特别不能歧视和打击“差生”, 偏爱优等生。
8.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 突出激励性。课程标准要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 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把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差异性评价、激励评价等多种评价标准综合使用。评价的形式互动化、民主化, 要采用师生共评, 以学生互评为主、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结合以平时为主、结果检测与过程评价以过程为主的评价策略。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展开论述。以崭新的视角着重阐述了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听课心得】推荐阅读:
“研课标说教材”听课心得07-18
听课心得大学07-14
政治听课心得09-13
听课心得211-30
中学语文听课心得05-24
英语听课学习心得06-01
初中英语听课心得09-07
青蓝工程听课心得09-15
“翻转课堂”听课心得09-26
开放周听课心得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