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育思考论文(通用8篇)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时代,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可以使互联网和教育深度结合。近年来,互联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在分析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有效途径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根本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新媒体、大数据等渗透到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迫切要求大学英语教育转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大学英语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机制不断发展与创新,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如教学模式较为新颖,双向传播英语知识,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模式较为新颖
教学模式较为新颖是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之一。互联网+教育是颠覆传统教育的新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课本和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多种渠道进行英语知识的获取与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
(二)双向传播英语知识
双向传播英语知识是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育的又一优势。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播为主。互联网+教学让大学英语课堂拥有双向传播知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实现了双向传播,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可能,有利于更加高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点与难点。
(三)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还表现在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方面。在当前大学英语课时减少与学分缩减的情况下,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对英语教师而言,教师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两者全面结合,辅助教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学习英语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较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长期课程计划难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局限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还要转变教学方法。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长期课程计划难以实现
长期课程计划难以实现制约着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就目前而言,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科学调研论证和规划,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规划,仅在短期课程上采取了互联网+教学,加之定位不明确,建设目标不清晰,使得长期的课程计划难以实现。
(三)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应引起重视。互联网+时代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往往也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思想。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下降,稍微遇到不懂的就采取上网查询的方式寻找答案,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联网+带来了挑战。(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还表现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应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性。但目前很多教师尚不能熟练应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因此,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在了解大学英语教育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以及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转变大学英语教学观念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关键。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教学工作。在具体做法上,大学英语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喜欢的互联网平台,并借此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二)构建课程教学长效机制
构建课程教学长效机制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要从大局出发,做好科学调研论证和规划,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在多方面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高校联谊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共享教学资源,实现校校联合。
(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至关重要。互联网+教育应用于大学英语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独立思考,将贯穿大学英语学习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主动开展广泛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做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要重点对待,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具体做法上,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应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力求用“互联网+”使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学习渠道。
四、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应重视互联网+时代对大学英语教育的优势功能,积极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构建课程教学长效机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挑战,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秀娟.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英语广场,(12).
[2]马月英.论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多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
[3]邱悦.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2).
[4]姜男.“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09).
[5]孟敬敏.如何施教才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J].信息记录材料,2017(09).
一、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重新思考
(一) 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 一直遵循单一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 即片面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的提高。研究表明,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声音约占70%, 传统的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维系的根本, 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权威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权、控制权、使用权等都掌握在教师手里, 从而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学生成了容器, 一味地依赖教师。因而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讲语法、讲阅读理解、讲写作、讲翻译技巧、讲练习;学生记笔记, 听、说、读、写的机会不多, 感到比较被动, 缺乏参与的机会。课堂由于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来。虽然教师备课投入精力大, 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欠佳, 既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 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急需从“传授语言知识”的概念中转变过来,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习者多少语言知识, 而要使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一种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 应试教育的产生和“考试之过”的思考
应试教育可以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 从来没有正式的应试教育这种制度, “它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人们期望中的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从古至今, 科举制度、八股考试等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都曾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央政府采用新考试制度, 并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新考试制度下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的各路英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中央又恢复了高考制度, 不仅注重学生的政治、道德素质, 而且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等, 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各路雄才几乎都是在这种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而现在社会上有以下几种误解的说法: (1) 搞素质教育就不需要考试了; (2) 考试就等于应试教育; (3) 考试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4) 考试会产生高分低能, 等等。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诅咒和牢骚全都指向了考试。这也可以理解, 考试似乎充当过一些人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绊脚石, 很多人也因此“很受伤”。就大学英语来说, A级、四级、六级过关过级考试, 作为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已经引发日益激烈的讨论。社会上还出现为了过关过级考试, 产生的“枪手俱乐部”等代考的欺骗违规行为。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 而事实上的祸首却是应试教育。但是, 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一种把教育目的归结为“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三) 应试教育终将被淘汰, 而考试仍将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淘汰应试教育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 社会及其发达, 教育资源非常富饶。 (2) 学生学习的行为选择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应该进入一种快乐学习境界。主动求索各种与自身生存、发展、提高的知识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 (3) 社会就业机制健全。被社会认可的对英语能力的评定方式多样化。 (4) 人们观念的变革让“过级等于拿到敲门砖”等思想不再盛行。 (5) 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各种规范管理法规完备, 并且能之有效。如此一来, 英语应试教育必将走进死胡同。
应试教育走进死胡同, 是否就可说考试也一起被取代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其一, 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待点决定了考试将继续存在。客观性表观在考试的内容、时间、地点、科目、结果等不是依应试者的意志, 好恶而可随意更改的。公正性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某一种测试方式、某一张试卷面前都是平等的。全面性表现在应试者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检验。这些特点是目前情况下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其二, 考试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选才方式, 也就是说它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不管是中国, 还是外国, 不管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在美国, 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基本采用的是考试, 医学博士必须通过考试拿到行医执照才能当医生, 法学博士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律师资格证才能当律师, 甚至在两个人之中挑选一个人都要通过考试来竞争上岗。 既然如此, 考试本身是不是就尽善尽美呢?不是, 任何一种考试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因为社会在变化, 各种新知识、新观念都在以裂变的方式出现。所以, 考试本身也要随之变化并加以完善起来, 比如, 对考试的内容、科目、方式等, 我们都应该重新加以审视。特别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如此, 只有这样, 才会有更多的适应新形势的人才脱颖而出。那么, 我们如今在英语教学中, 既不应该一味只强调考试, 也不应偏激地“鄙视过关考试的迂腐”, 而是该理智地思考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补所短, 共扬所长。同时, 辨证地去看待问题,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必然存在着相同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方法, 其本意均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必然会推动教育形式的进步发展, 而发展的路程又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所以,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这两种教育方式还会共存较长的一段时期。“实施素质教育要有长远眼光, 要有虔敬之心。实施素质教育, 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 将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它既不像经济投资那样可以立刻见到实效, 也不像“应试教育”那样通过一系列的试卷、分数“立竿见影”, 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呼吁现代外语课堂教学的新功能
(一) 课堂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平台
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使我们看到: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滞后, 可以说, 如果不能大力度地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教学目的就很难有指望。因此, 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突破旧有的教学方式, 提供给学生更宽广的学习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存在着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因此,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 创建和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渠道
英语学习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即将知识当成技能, 而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能够驾驭语言。学习语言首先是一项技能, 并非是单纯掌握语言知识, 这是获得交际技能的过程。并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传统教学法则将学习语言视作以掌握语言知识为主, 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角,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组织开展的。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获取新的学习意义。
英语教学在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语言技能实践, 因而现代外语课堂教学应体现英语教学的知识性、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可想而知, 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势必缺少了灵气, 造成语言教与学中的不平衡。课堂教学应该也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枯燥的语言也会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训练, 增加听、说、读、写、译的练习机会, 在实践中领悟语言学习的真谛。学习者也只有在与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意义构建。
(三) 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 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者相互交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必须掌握独立于教师和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策略, 即独立思考、计划、评价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 激活求知的欲望, 积极主动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的平台。
摘要: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授英语, 忽视了学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为根本目的。语言是说的技能、用的技能, 是通过反复的操练获得的。为了克服聋哑英语, 英语教育必须从应试走向素质教育。但是, 同时我们也不能一位摒弃传统考试, 应结合当今教育现状和历史因素, 积极展开对两种本身存在矛盾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如何能更好地相互融合, 才能更好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而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成为了各个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本文能够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滞后
在信息时代中,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对英语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一、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极其乏味,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水平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课堂的实践能力不太注重,不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英语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水平较低
在大学生英语的课程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在英语的课堂中的口语能力,造成了学生在面对英语的实际情况下时不知所措。要想培养大学英语的创新型人才,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口语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乐趣和对实现创新能力的渴望。
(三)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弊端,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呆板
在我国的高校,教师受到了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索取只是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却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教学的核心是实践,而在考试中英语实践分数的比例往往也低于20%,而大约70%—80%是考察大学英语书面知识,这就造成了在学习上只会培养大批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往往差强人意,同时,对于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也就有失公允,现代社会的最需要应该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社会所需的英语人才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二、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创新措施
(一)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学生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解答,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学生之间自行组建英语交流小组,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软件帮助,查找和课题相关联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立题、研究、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来提高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学生之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乐趣,从而极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二)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创新潜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形成竞争意识,另外,在技能比赛规则的设定上要增加综合设计性的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课程的设计元素中不但要符合大学英语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设置还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独立思考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灵感,另外,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
(三)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为教学效率的创造条件。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者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设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测试,时刻对学生英语水平有充分的把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基础之上,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一种肯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分层教学符合这一需要,充分调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掌握程度高低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其它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分层教学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要想实行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并不是简单的试卷就能够检测出来。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在参考高考英语成绩同时,应该再组织一场考试,将学生成绩分成若干部分。如:听力成绩、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单项选择等各项成绩,摆脱原来只依照成绩进行教学的方式,这样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为其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保证。
结语: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领域,一方面,要能够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在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上更应该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瑜娇,彭志立.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4)
关于中医院校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的今天,学习外语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而中医学院在对学生英语素质教育方面又具有特殊性.
作 者:赵雪丽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国际教育中心,030024 刊 名:山西医药杂志 ISTIC英文刊名:SHANXI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5(8) 分类号:H3 关键词:在知识文化水平上,聋人大学生可以说是聋人中的佼佼者,但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却依然无法摆脱聋人群体的独特的心理困境,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脱离现实,对职业有过高期望值。聋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往往有较高期望值,表现在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收入的要求上。在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很多聋生想做聋哑学校的老师,还有的学生想做教授、设计师等。他们对未来收入的展望也普遍高于健听大学生。消极等待,逃避就业。许多聋人大学生毕业后并未及时工作,或一再拖延,或干脆放弃就业,从此赋闲在家。一部分聋生积极就业的意识不强,自己不主动联络工作,更多是依赖学校和家长;些聋生经历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选择逃避,不再努力寻找工作机会。缺乏职业素养,频繁跳槽。一些聘用过聋人大学生的企业反映,聋人大学生难以管理,他们脾气火爆,安全守纪观念不强,还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它们不会考虑再次聘用聋人大学生。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聋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
二、聋人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聋人大学生职业心理表现出上述问题与其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对社会认识不足。由于沟通障碍所导致的信息接收的困难,使得聋生对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认为只要上了大学,未来的生活就是有着充分保障的。殊不知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有多少健听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当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与残酷的现实交锋时,势必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自卑和畏惧心理。聋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或自傲两种极端的性格。自卑的聋生不断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与健听人相比很差,迟迟不敢面对社会就业的挑战,一再逃避;而自傲的聋生则认为自己是聋人中的佼佼者。从小到大,他们一直是被同学羡慕,被老师爱护的,因此,他们认为,就业也会一如既往地顺利。他们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当真正面对竞争残酷的社会时,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一再受挫后易产生畏惧心理。这就导致了聋人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的逃避和退缩心理。性格固执,脾气暴躁。不可否认,聋人群体有着独特的人格特征、听觉障碍儿童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强、易受人暗示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这种性格使其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反映在职业发展上,即入职后出现的难以管理等问题。聋人往往认为,健听人对耳聋及聋人持有消极的态度,因此,当其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常将其归因为健听人欺负他,导致其易与听人发生冲突,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教育。聋校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在内容上存在着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态度教育的问题。学校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准备,而常常忽视了包括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角色转变能力等方面在内的职业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时间上,聋校与普通学校一样,职业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即学校只在聋生就业前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一旦学生毕业,学校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已经结束,不再予以关注。但与健听大学生相比,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困难,需要持续的多层面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聋人大学生健康职业心理的教育建议
(一)在聋人大学生入职前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健康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1.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
可通过开设课程或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使其对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社会待遇、优缺点等进行认识,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乃至自主择业的意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
教师可通过案例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公民基本职业道德内容,使学生了解进入社会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聋人大学生接受自己,建立自信。教师应使学生明白,耳聋虽然是一种缺陷,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其次,要使聋生正确认识健听人对聋人的态度。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凡事不要总从聋人与听人有差别的角度去考虑,犯错时,要认真地做自我归因,并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解除误会。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聋人大学生在加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工作后的生活,因此,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尝试与某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观、实习的基地。聋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方式,员工相处及配合的情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形成一种更直观的认识。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学校,也应尽量增加聋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其了解健听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行为方式,有助于他们工作后与同事沟通与交流。
(二)聋人大学生入职后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健康职业心理追踪体系
在聋人大学生入职后,学校应该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帮助。包括对聋人大学生在从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帮助用人单位了解聋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做好聋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工作。一方面,学校应对聋人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指导。聋人大学生刚刚走出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离开自己熟悉的老师与同学,在进入健听人为主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怎样与同事及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怎样与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对于同事的误解应怎样处理等。学校应安排固定的教师定期与聋人大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的问题与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指导。另一方面,学校要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其了解聋人大学生的个性与行为特征,尽量减少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各种误会及矛盾。由于沟通的困难,聋人心理与生理需要常常无法被人了解,使之形成了急躁、冲动、易受暗示的性格。如果用人单位不理解这些性格背后的成因,就会形成聋人不好接触,不好管理的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无论对于聋人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会造成伤害。学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对聋人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给予解释说明,慢慢地使用人单位了解聋生,理解聋生,最终接纳聋生。总之,学校应尽可能地帮助用人单位与聋人大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帮助聋人大学生渡过入职最初的困难时期,使之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三)家长应提高聋人就业的认识
在聋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子女就业不重视,不关心,聋生往往会对就业抱有消极的态度。而家长之所以形成这种态度,根本原因在于其对聋人就业问题认识不够。很多家长与子女无法交流,所以,将就业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但是,家长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学校提供的就业帮助毕竟是有限的,而家长的关心则是长期的。所以,家长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聋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这包括,就业意识的渗透、社会就业形势的信息传递及物质与精神支持。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目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将其传递给子女;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其职业兴趣,然后尽可能为其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聋人大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有利于聋生形成健全人格。
(四)社会要改变轻视聋人的观念,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并接纳聋人
由于沟通渠道的缺乏,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一种观点认为,聋人大学生尽管是大学生,但依旧是聋人,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很差。甚至更有人极端地认为,只要是聋人,就什么也做不了,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往往会拒绝聘用聋人大学生;另一种观点则走向另一极端,认为聋人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一样,不用特殊交流方式就能够完成日常工作,完全忽略了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性,使他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由于无法接收到信息而感到迷茫,由于不被理解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和矛盾。上述两类观点的产生都是由于社会对聋人不了解,对聋人大学生不了解而造成的。社会应该清楚认识到,无论在任何年代,聋人都将是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一味的排斥或怜悯他们,不如试着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聋人大学生尽管特殊,但同样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进聋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聋人及聋人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第二、建立家长培训学校。增进家长对聋人大学生的了解,并帮助其顺利就业。
第三、为聋人大学生建立求职就业网站。聋人大学生大多喜欢上网,政府可以尝试建立与聋人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网站。
在内容方面
高等美术教育从教育的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专门的美术院校、师范类美术系科和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院系三种情况。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众多综合性大学开始大力发展艺术类专业,美术专业是艺术专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种,如何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开展好美术专业教育,提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是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教育的目标培养不明确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专业性特点,要想上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都要经过高考的专业课程考试,只要通过了严格考核,才能走进高校的美术专业进行学习。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目前,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主要是根据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运行的,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育的方法上都是参照专业的美术学院实行的,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造成专业不专的尴尬局面。在教学形式上,过分注重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2.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锻炼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能力。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实践,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却缺乏基本的.管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专业的实现过程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根本达到不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及时解决,造成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3.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重视
当前的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教育,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中有严重的偏科现象,认为只要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殊不知,高素质的人才是具有综合能力水平的人才,不但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将专业课程和理论文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1.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不同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另外,在美术课程设置上,要将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安排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既能够突出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个性突出。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其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美术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因此,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要将美术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不但要重视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加深,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3.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
1. 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
我国的国情就是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2. 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
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 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
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场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2. 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3. 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地监控与科学的评估制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业观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只有4%左右;二是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害怕失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第三,选择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而选择考取国家各类公务员的却不乏其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既有社会体制问题,也有教育体制问题,同时还有大学生自身制约因素。对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值得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思考——对现行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矛盾分析
1. 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 就业市场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
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理事长曹青阳教授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两个矛盾:一是客观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校的教育滞后于社会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本人认为,解决以上矛盾的核心在于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原因。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2. 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竞争程度不断提高,而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教育活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势在必行,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教学活动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关系——革新教育观念,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
(2)灌输教育与创业型教育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实践型、创业型教育模式。
(3)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招生数量。
(4)课程综合化与特色化的关系——以形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一)树立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改变现有人才培养观念,深化就业型、创业型教学观念
树立“推销毕业生”的办学及教学思想认识。多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调整学科结构,实现课程多元化、开放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距离,因此,学校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的学习,要尽可能多的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将来择业需要。
(二)建立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模式
高校应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和活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首先,教育教学活动要理论联系实践,重实践;其次,要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高校要结合本地区及经济市场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所以,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高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打造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进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
3.加快建章立制,完善教学评估与就业评估制度, 实现制度化管理手段,实现教学提高就业质量,就业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蒋笃运.知识经济与未来教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诚信已成为立身处世之本,当代大学生应当培育积极的诚信观,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本文主要论述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策。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经济社会的基石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尚未走入社会,对诚信的重要性尚无切身体会,但大学生活中涉及的很多事项已与走上社会后的诚信要求相关,但当下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与诚信要求相悖的现象又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诚信缺失的大学生在没有受到有效的诚信教育就步入社会,将会继续沿袭上面的种种现象,这就警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所以,加强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成为必然。
3、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被关注,造成其缺失的原因从外部环境、自身内部因素分析。在学校方面,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大学诚信教育重视度普遍不高,而学校对诚信教育活动的推广不足,致使大学校园诚信教育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家庭方面,家长对诚信方面非但疏于教育,并且家长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做出不诚信的某些行为,长此以往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逐步诚信缺失。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生长环境相对优越,经受困难挫折少,没能深刻的体会到“诚乃成人之本,信为立身之基”的道理,导致思想上个人主义强烈,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力不坚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高。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一手抓机制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才会将内心道德意识外化成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推动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广泛开展大学生诚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全面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诚信教育又是道德建设的重点,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内化价值观念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将诚信教育的理论渗透到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中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人的道德底线,更是一种法律要求,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责任意识。
3、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加大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规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将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渗透到具体规章制度中。修订完善包括大学生、教职工在内的各项管理规范制度,如制定严格大学生的考试管理制度,明确考生、监考老师、校方等各方责任和奖惩制度,并将各方的诚信情况记录建档。
大学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信用纪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必须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整理统计制度、查阅利用制度、共享保密制度,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管理有依据、收集有标准、利用有凭证。
根据大学生的诚信记录,结合老师、学生、社会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动态的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在评奖评优、推荐就业、考察入党、助学减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4、营造良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坚持教书、服务、管理和环境育人的原则,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在学术、教学、生活中做诚信的典范,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诚信理念,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同时,校园环境建设要精心规划诚信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络、微信等媒介,用诚实守信的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营造和提升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诚信教育由课内灌输走向课外体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让诚实守信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自觉需要。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诚信教育合力,才能构筑起大学生坚实的诚信大厦。
参考文献
【1】李万仓.大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2】唐立国.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林庭芳,韦金红,乔林丽.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8)。
作者简介:
1、史秀琴(1980-),女,硕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大学英语教育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从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顺利过渡的思考10-09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07-19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09-18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论文11-07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09-08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评析论文10-05
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论文10-18
大学毕业教育论文09-08
大学安全教育小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