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10篇)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岸崩适客路,未落见人家。

野碓②喧豢零,山桥挑浅沙。

前村鸟桕熟,疑似早梅花。

【注】东阳:今浙江金华一带。碓(duì):水碓,利用水利捣米的器具。

(1)简析颈联“喧”“枕”的炼字技巧。(3分)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作者主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3)简析全诗主要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喧?为使动使全句造语奇特以声衬静描写环境。 枕?采用拟人的手法使山桥更富情味。两个字一动一 静表现出村落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2、借景抒情,全诗景物呈现闲适的.野趣,表现作者对朴素村野生活的喜爱。或隐含作者向往追求淡泊悠闲的隐居生活。

3、全诗淡笔素描入诗之景物呈现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隐含作者对朴素村野生活的愉悦之情。或隐含作者向往追求淡泊悠闲的隐居生活的情怀。

赏析

这是黄镇成游历浙江东阳时写的一首诗,一方面,作者用心观察途中美景,以轻快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如诗如画的山中景色,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山谷有淡淡云烟,待穿过林子,日已西斜,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这时已是秋天,树叶渐少,才看到前面人家,水碓(dui)在转,溪沙上有一条木桥,再往前走,就看到乌桕,看上去就好像梅花一样。

作者的这首诗,描写的山景,似乎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差不多,先林后村,过后是花,这野碓,山桥,更显出与世隔绝之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录毕,走送之( )

⑵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⑶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

⑷右备容臭( )

2.给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和成年后求师这两方面的艰难。请简要回答文末“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走:跑。②俟:等待。③汤:热水。④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箧(qiè) 烨(yè)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表现在三方面:

⑴幼时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⑵加冠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生活)

5.优越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原因: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玉山道中①

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注释】①玉山在江西上饶市著名风景区三清山的南边,玉山道是玉山到三清山的进山主要路径。

【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①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②之兰亭,修禊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释】①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②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③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④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玉山道中》中尽日殷勤照碧溪的殷勤一词用得十分精妙,请作赏析。 (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群贤毕至 (4)信可乐也

2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2分)

A 其恕乎 列坐其次

B 名之者谁 仰观宇宙之大

C 战于长勺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以激怒其众 引以为流觞曲水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2.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断两处)(2分)

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这三则材料写山水都写得有声有色,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4.这三则材料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8、(2分)殷勤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青翠水之洁净。

19. (4分)(1)秀丽 (2)情趣 (3)全,都 (4)确实

20、(2分)C

21、(4分)(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这天,天空晴朗,微风和煦。

22、(2分)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 (3分)甲文村北村南水响齐写村南村北到处都听到溪流的潺潺声响,从听觉角度,青山碧溪写山水色彩,从视觉角度;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从听觉角度,蔚然深秀则是写山的色彩,从视觉角度;丙文清流激湍,一觞一咏可诉诸于听觉,茂林修竹则暗写色彩,从视觉角度。

《安肃道中》阅读答案 篇4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注】严遂成(1694-?),浙江吴兴人,清朝雍正二年进士,仕途坎坷,只做过山西等地区的知县。

(1)“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描绘了安肃道中怎样的景色?

(2)结合诗歌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水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下的`高塔的影子像龙一样倒映在水中的秀美的景色。

(2)多角度描写景物,“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后两句以动景为主。

二:

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描述。

2.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前两句描绘了黄昏的安肃道上沁人心脾的幽美图景:清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斜照之下,矗立的高塔投下的影子,好像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凭阑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 篇5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6

一、余幼时。。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答案:

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二、 余幼、。。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www.释其含义。(2分)

① 手自笔录 未尝寝

② 暇更录唐宋人诗 尝趋百里外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三、余幼时、。。。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

(1)懈怠(松懈、怠慢)(2)跑 (3)脸色(神色) (4)等待(等到、等)(4分,每小题1分)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答案: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四、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www.

③蒙乃始就学 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 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 和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六、(济宁)

[甲]当余之从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译文、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评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七、兰州市 [甲] 余幼时、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翻译 篇7

《鹧鸪天东阳道中》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小叶为你整理了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二、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三、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8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B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退栖》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9

退栖

司空图①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里马的故事打动。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1.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6份)

参考答案

1、诗人用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隐居中条山的作者,得到了宝剑就如同添了健仆,充满豪情;没有书年,就像很长时间失去了朋友。诗人以得剑如得健仆,亡书似良朋象征找回了曾经失掉的文人生活中难得的情趣。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归栖退隐的思想感情。首联说他当时的处境,颔联说他退隐后的豪情和乐趣,颈联借典故说他并没失去用世的雄心,尾联说他从此退隐,漫无拘束。

作者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赏析:

唐光启三年(887),僖宗去四川宝鸡,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诗题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这首诗的主旨。“退栖”,退而栖息,不再出仕。

首联叙事,讲他当时的处境。“宦游萧索”,是对自己五十岁前从宦经历的一个总评。他少有俊才,品行也很有名。三十二岁中进士,一度做到礼部郎中。广明元年(880),黄巢进入长安,他的仕途随之中断。有人曾劝他入义军,司空图“不肯往”,辗转回到河中中条山。后来僖宗次凤翔,司空图又出仕,僖宗去宝鸡时,却没有要他随行,他只好又回到中条山中。“为无能”,为,读去声,“由于”的意思。他自我感叹没有能力。作者认为风雨飘摇的晚唐社会已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安稳的位子,更不用说给他的发展提供宽绰的外部环境。所谓“为无能”只是无奈之叹。于是“移住中条最上层”。中条山王官谷有他先人的田业,他又造了个“休休亭”,环壁画上唐朝的节士文人。

颔联既叙境况,也写心情。书和剑是唐时文人两件随身物事,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身份标志和情趣寄托。书自不可少,剑也成为防身健体的兵器与矜持名节的礼器相融合的饰物。以“健仆”、“良朋”写失掉仕宦的文人生活中依然难得的情趣。“乍”和“久”表示的应该是一种盼望已久、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不失文人雅士的情趣。或许还有一种解嘲的、自我平衡的慰求。两句一个意思,改为“亡剑久似失健仆,得书乍如添良朋”,除平仄、韵律不协外,意义并无差池。然若这样写则远不如原句传神。

颈联借典发议,以议显情。燕昭王以爱才名,“千金市骨”,并筑黄金台招纳贤才。但这个时候燕昭王已经不再了。并且司空图这次回谷是皇帝不让他跟随,不免觉得才不为用,已有对李唐王朝的怨意。支道林是东晋高士,游心佛老,以谈玄名。嗜养马,有人说与他身分不符,他回答:“爱其神骏。”至于“爱鹰”,待考。或许马、鹰同指腾荡不静的物事。对句表明他要学支遁,才不为用也算了,隐居也可做大事,并非心如死灰。或者说:“爱鹰何妨作支遁?”这里较之首联,心境已有变化。本联对仗工整,在全诗中起了很好的“转”的作用。

尾联表态度。“自此置身绳检外”,“绳检”义为约束。用约束来定义宦途,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在这里有自我宽慰的意思。可以想象,司空图在念出这一句后是长嘘了一口气的。作出了一个决定,至少少了一份纠缠。然而,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已经屈就这个客观现实,再来个追加的主观认同。果然,“肯教世路日兢兢”,大有文章。世路和绳检指的应该是同一个天地,一个不得不每日兢兢的世界。兢兢,小心谨慎、惶怖恐惧的样子。第一,世路日兢兢是使他致身绳检外的原因。第二,既说了置身绳检外,还来感叹世路日兢兢,就表明他并不能忘却和脱身。第三,“肯教”一词表示主动并且施动,其实,世路日兢兢已是事实,他本人也只能并且已经由它支配,诗里却反客为主。这种强欲挥洒和强为不动心尤其无奈和悲哀。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0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答案:(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分)

上一篇:队伍整顿下一篇: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