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通用10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1

摘要: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体育设施缺乏、体育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自身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关键词:山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兼具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体育文化的独特个性。研究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剖析其存在问题,对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以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向部分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分别针对专家、教师和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向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见表1)。2.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3.专家访谈法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笔者对部分专家、学者及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习惯高职学生的体育习惯对高职院校的校风和学风具有重要的影响。表2数据显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调查对象占比75%,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对象占比38.5%,多数调查对象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体育意识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高职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反映,是他们对体育运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表3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情、增强个性和强身健体的分别占比85.6%、96.2%和92.4%,调查对象对运动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调查对象中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对学习和思考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占比90.5%,希望拥有体育特长的占比96%,可见调查对象对体育活动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3.健康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表4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64.1%的男生和84.5%的女生认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多维发展。表5数据显示,66.2%的调查对象不吸烟,60.3%的调查对象不喝酒,67.4%的调查对象按时吃早餐,58.1%的调查对象睡眠良好。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有比较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比较科学的健康观念。宣传体育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宣扬体育精神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表6数据显示,所有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都能够如期举办运动会,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能利用广播站和校园显示屏等传统途径进行体育知识宣传的占比66.6%,能在校园内直播大型体育比赛的占比81.7%,拥有网络体育教学设施的占比10.3%,设有网络体育文化宣传栏的占比11.6%。可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宣传体育文化,但在宣传时仍采用传统途径,缺乏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5.体育硬件设施体育硬件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完备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表7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教师)中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集训活动和训练需求的分别占比54.6%、59.1%和51.7%。从表8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学生)中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表示满意的.占比17.8%,对学校体育硬件设备不满意的占比62.9%,多数调查对象(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设备条件不满意。6.体育文化制度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表9数据显示,在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工作制度的占比67.8%,成立了专门的体育文化机构的占比85.3%,大多数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完备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三、山西省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山西省高职院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其次,山西省高职院校对体育设备的投入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导致校园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较缺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第三,虽然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健康观念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第四,山西省的高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传统单一,宣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山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1.加大高职院校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山西省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转制升格而来,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政府对这类学校的专项投入远远比不上本科院校,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理念不断变化,原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以保证教学、训练和集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重视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校园体育制度作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和校园体育规范,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3.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和体育文化理念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综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及校园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特别要注重对体育精神的宣传,用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4.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着助力作用,多样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除了每年的运动会外,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6).

[2]于勇.天津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2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刚刚组建或其它同层次院校转轨而产生的, 受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物力等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很不容乐观的, 就个体而言, 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 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整体来看, 妨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1.1受时间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尚处于探索、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必须经过长期的规划、建设、融合、深化才能够逐步形成。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组建的时间比较短, 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资源势必不足, 这就导致了校园文化积淀薄弱, 校园软硬环境建设相对落后, 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2受空间因素制约, 不利于校园文化整体建设及作用力的发挥。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 不同的系、部都分散在不同的校区, 无形中就形成了高职院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瓶颈”, 这种多校区格局不仅大大增加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影响和制约了校区间校园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不利于提炼和升华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3受网络负面作用冲击, 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性、和谐性。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全面性、隐匿性等特点, 在推动全球文化交流和传播, 帮助人们快捷、全面地获得所需要信息资源的同时, 还隐藏、充斥着大量诸如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 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不良的因素, 带来了激烈的负面冲击。

1.4受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影响, 淡化了校园文化主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情。

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时代的到来, 在推动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加强了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没落思想、陈腐观念和资产阶级思潮也逐步渗透到我国文化之中, 这些不良文化大大影响着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确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形成, 最终淡化了校园文化主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情。

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加强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必须把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来抓, 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丰富的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 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二是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 不断加强师生对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了解, 帮助师生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三是要充分发挥广播、板报、橱窗、校刊等宣传阵地的作用, 及时报道国内外的时事要闻及校园的热点、亮点, 启迪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 增强学生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增强师生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总之, 唯有不断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发挥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增强师生员工对资本主义思潮、腐朽文化、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2.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它感染、熏陶、激励着广大师生向真、向善、向美, 是学校形象外在的、物化的呈现形式。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及特点, 我认为做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 各院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方面积极从政府、社会、相关企业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保证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其二, 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方位、区域格局, 全面规划、精心设计校园内文化活动设施、自然景观, 做到美观大方, 整洁无瑕, 幽静典雅, 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导向、辐射、陶冶、教育功能, 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 增强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三, 着重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一是积极举办明校史、知校训、唱校歌、戴校徽活动, 激励学生热爱学校, 刻苦学习。二是发挥优秀典型事迹特别是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三是通过再现名人、名师的画像或作品, 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回报社会。

2.3以社团为依托,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团是大学校园里最积极、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 它不仅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 而且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重要功能的有效平台, 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各高校实施学分制带来的学生对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弱化的情况下, 社团作为特殊的组织形式, 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建设和指导力度, 依托优秀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类活动, 寓教于乐, 寓知于乐, 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青年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 充分发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4立足高职院校校园实际, 加强校园文化创新性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前进, 由以前相对单一的形态向多元化趋势过渡和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势必要加快发展步伐, 加强创新性建设, 才能与社会接轨, 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一, 认真总结经验, 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机制。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初建不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势必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各高职院校要正视这种困难和问题, 认真分析和查找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一步改进、补充和完善, 并结合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融合, 最终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其二, 加强校企互动, 构建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各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加强与企业的互动, 为学生搭建认识、了解、体验、学习企业文化的平台, 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去建设和发展, 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能力。

其三, 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 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但同时校园文化也必须靠师生去丰富和创造。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 全面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传播作用, 凭借青年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方面的优势, 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去发明创造, 从而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内涵。

参与文献:

[1]励宁.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讨.科技资讯, 2007, (6) .

[2]黄跃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1) .

[3]蔡宏, 朱文斌.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参考文献

[1]励宁.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讨.科技资讯, 2007, (6) .

[2]黄跃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1) .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堪忧。在校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下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诚信、敬业、责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不足,对行业所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职院校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实践也随理论研究的深化而逐步深入,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又面临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体现学校的精神品格、文化品位、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二是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校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校园规划的物质文化;三是包括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的制度文化;四是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

(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又关系到学校能否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办学成功与否。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院校拥有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突出办学特色,又能更贴近地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近期效果,建设流于形式,缺乏长远规划

一是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投入颇多,缺少了本应有的校园氛围。许多高职院校下大力气扩道路、植绿树、铺草坪,刻意追求绿化率,在重视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却忽略隐性文化的建设,有的学校甚至在环境上与居民社区没有区别;二是实习场所建设极其薄弱。有很多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实习基地,没有实验室,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只有理论知识,实训只是纸上谈兵。

(二)对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相关建设缺乏内涵

部分院校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目标、意义等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等探索不够深入,认为学校只要有校园、教师和学生,教学工作就能够正常运转。有些院校虽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但对其理论性的研究、规律性的认识还没有足够重视,不可避免地使校园文化处于自生、自存、自灭的意识流状态,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制度文化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关制度还很笼统,特别是高职方面,缺乏有效且长效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形式陈旧,更新方式单一,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②给校园文化赋予了太多的娱乐性和政治性色彩;③越来越重视校园的对外开放与接纳,管理机制和调控相对缺乏。

(四)行为文化层次不高,组织形式单一

校园既是传授科学技术的场所,也是传播文化、艺术的最佳环境,置身于其中的师生,长时间接受其氛围的熏陶,身心和精神风貌都会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来。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举办许多活动,但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师生参与度不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校园环境和实践场所,彰显职业特色

要彰显职业特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环境和设施要突出其文化底蕴,要让校园中每处景观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以育人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育人的手段,使校园环境建设效果与育人效果同步提高;②需要政府给予高校更多的财力支持和扶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重点投入改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学习资源,改善实验室设备,增加实习基地等;③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发展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不能一味地复制,而必须突出“职”的特点。

(二)端正思想,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各种环境下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就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①学校领导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学校党委要正确把握建设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②学校管理应该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③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完善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要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中,用平等的情感、发展的眼光、科学的奖励机制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

(三)加强关于高职院校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依法治校。一是应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完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职业院校学生;其次,从舆论上加强宣传,确立校园成员的制度意识,使校园制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最后,学校要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而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指引正确的文化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进而有效地制约和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日常行为。

(四)重视发挥学生组织的群体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民主化

(1)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增加教学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突出显示学生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主动性;

(2)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比如学生组织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集体参观红色根据地和名人故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坐标;

(3)创新社团文化活动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一是通过老师组织社团活动,来满足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二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社团走积极、高雅、健康的发展道路;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大学生科技、小发明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增加科技文化含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22)

[2]邓志军,于睿.试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5.(3)

[3]杨新起,吴一平.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15)

[4]周敏丹.浅论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5)

[5]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1-231)

作者简介:

赵小丽(1986~ ),女,河南许昌人,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篇4

参考文献

[1]鲍育育.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职教论坛,(17):51-53.

[2]刘哲,罗先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78-80.

[3]田敏,刘燕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1-2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5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塑造学校形象、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本文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我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工作者们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关的文件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内涵

一、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1.内涵(一个主题、三个层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若干代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办学传统,彰显新时期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使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遵循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精神、行为规范和校风校貌的总称。通常情况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教学科研设备、文体生活设施及校旗、校服、校徽、校歌等一切物化形态,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第二,制度文化层面。是指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循的制度和规范,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组织管理与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内特有的行为、风俗、礼仪规范等。制度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间层次部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第三,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主要包括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使命价值、愿景目标以及办学特色等,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部分。

2.定好位(明确一个中心,三个切入点)。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符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肩负精神文明建设和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和使命;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定位,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职业性特征,也就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一线、面向服务的产业群和学生的职业岗位,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企融合发展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又要体现职业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复制过来,而是应该立足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发展愿景,科学谋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作为着力点,努力构建以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符合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些列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整体优化美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构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显著、职业特征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师生精神风貌好、校园生态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校(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前身是东北交通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在近65年的办学历史中,我校三易校址、七易校名,举办过中专、本科、专科、高职教育,走出了一条艰难、辉煌的发展道路。,我校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首批28所建设院校行列,高职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历史纪元。在65年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出了“厚德、笃学、实践、创新”的学校校训,形成了“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2.办学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我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与交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就与交通事业振兴息息相关。我们以服务辽宁交通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责任担当,紧密结合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优势专业群,使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跟踪对接,公路、测绘、汽车、物流专业群形成明显优势,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我校始终把服务社会、提高贡献度作为生存发展的根基,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高素质人才,因此也赢得了相关的鼎力支持。我校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沃尔沃有限公司、华中数控等企业的合作办学全面深入,整个交通行业、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3.建设国家级示范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力。20,我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首批28所建设院校行列,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社会声誉得以扩大,学校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力。学校开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以来,在国家和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下,进行全面校园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以机加实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综合餐饮中心三个新建工程为主,以体育休闲广场、中心广场、校园路网及绿化工程为辅的新一轮校园规划建设全面展开,学校新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工程即将启动,校园建设将达到一个全新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载体。

4.以60年校庆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层次。,我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这时,也是国家示范校项目验收完成、开启新的发展征程的关键时期。学校以这次校庆为契机,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传统文化,筹建了校史馆;编写了学校发展的校史;制作了体现学校发展成就的精美画册;成立了校友会;完成了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拍摄制作了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宣传片,等等。这些工作的完成,使校园文化建设上了新的层次、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1.建设投入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物质、技术、资金和人力投入。一方面,各高职院校抢抓发展机遇,在工程项目、设备机器、校园建设等容易体现成绩的方面,体现了加速推进的特点,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这类不容易体现成绩的工作,往往是重视不够、投入的精力、时间和资金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各高职院校存在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队伍、资金、政策大多倾向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从属地位。

2.特色不够明显。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娱乐化倾向,建设思路不开阔,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丰富。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参与的很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传承和教育的作用。其次,特色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风景线,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只停留在搞好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这一层次,没有从推动学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完成使命价值的高度,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度和内涵。

3.忽视教师作用,缺乏对外交流。首先,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自己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专业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对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可实际情况是,参与老师绝大多数是学生工作管理者,专业教师很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其次,院校之间、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视野还不够宏阔,局限于校园内,对外联系较少,参与到社会的活动很少,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自我陶醉的状态,缺乏兄弟院校间的相互借鉴,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也没有很好发挥。

四、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目标是不断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体系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83-0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兴衰。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在国家文化建设和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正因此,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也是大学的生命。真正的校园文化是靠多年的积淀,靠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追求,靠坚持和信仰而形成的。这种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可以称之为“大学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会对这个环境中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冷漠的”高校排名,而是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鲜活的”校园环境。莘莘学子在校园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这就是文化示范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也只有建设高品质、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宏伟蓝图。

一、从“文化强国”到“文化强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门见山提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国家如此,大学更应如此。“文化强校”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大力倡导“文化强校”理念,积极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办学思想,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坚持就业导向更注重育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更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可见,建设校园文化特别是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因为高技能人才同样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程度认知不足。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职校园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需要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强烈呼唤“顶层设计”,应集各院校最高水准而为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应有文化自觉意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程度的认知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积淀意识不足。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在校园文化积淀方面有先天不足。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当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或多或少存在浮躁氛围。热衷于宣传学校各类“成果”,无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工夫、做功课,由此加剧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先天不足”之症,难以形成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认同感的校园文化特质。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个性”缺失。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一情况与第二点的“积淀不足”密切相关。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凸显“校本设计”,没有构建好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三、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努力创建高职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不长,都是比较年轻的高校,论文化积淀,自然无法与百年名校相提并论,但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借鉴本科院校经验,树立职业院校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再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如《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提及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慈善文化”、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爱育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孝文化”等。这种文化品牌树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的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各地方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应有特色意识,充分展示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构建自己的文化名片。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认真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形成自身品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民族自治地区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以广西为例,绣球、山歌、刘三姐等被认为是广西最具文化影响力的符号。广西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全可以深挖广西元素,展示广西色彩,结合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自身品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这方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年音乐会是一个创新。该校在音乐会曲目选择方面,除经典民族、流行音乐外,非常重视凸显广西民族特色,2014年的曲目《春祈大酬雷》充分展现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展现了广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视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建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能发挥育人作用。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其标志性景观,它会成为全体师生的文化骄傲,会成为大家心灵的归宿。凡历史悠久的名校,都有其标志性的校园景观,在学校发展和壮大的历史长河中赋予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持久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大礼堂”、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在岁月的积淀中影响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校园景观,成为名校之“名”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文化内核和灵魂的承载地。高职院校中,在标志性景观方面虽稍显不足,但也不乏为此努力的案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把校区建设和区域旅游有机结合,以成都标榜女红工艺博物馆等为基础,整体创建国家3a级景区校园就是很成功的案例。类似的情况还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现桂林旅游学院),其校园本身即是3a级景区,这样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名师风范及其伟大人格的影响力

名师、大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人格、学识,将对学生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学界大师辈出,如陈寅恪、刘师培、吴宓、金岳霖、梁漱溟、熊十力、钱穆、钱钟书、饶宗颐、季羡林等,他们影响着一代代学人,影响着无数学子,大师人格魅力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虽然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应用技能,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但教师的人格、学识也会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现在我们国家各层面都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只有当其体现在老师身上,融入到教师的行为规范中,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一批名师、大师,以他们卓越的学识培养学生,以他们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他们非凡的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四)把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指出:“借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其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是企业独特的文化积淀,有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当前,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关系极为密切,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行业企业的文化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行业企业文化也将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鲜明特色。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中说:“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这都表明了行业、企业在中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认为,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就不是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重视其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要善于把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把“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创业教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所在地军区发起“强军育才接力工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专业办学“五个一”,明确每个专业办学必须至少有一个合作企业等。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和“文化育人”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乏研究,目标、方向不明确。

高职教育没有立足于“高职文化”的背景,不突出“职”的特点,没有融进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没有融入最基本的职业核心技能和一定的人文综合素养。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缺乏认真研究,缺乏明确校园人才培养的稳健发展的精神支柱方向,对办学的内涵和人文素质不够重视。

(二)高职校园文化有形式无氛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忽视了主体师生的参与,或者只简单地等同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教育,或者将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的作用排除在外,忽视了教师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

高职院校由于建立时间短,校园文化的沉淀比较薄弱,创新的空间较为开阔。有的学院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校园文化毫无联系的文化不加取舍,照搬照抄,移植到校园当中;有的把历史曾经出现的文化,不论是否符合现代需要,是否符合校园自身需要,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开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标志;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社团活动”。

(四)高职校园文化过度企业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建设的主体、建设的目标、建设的途径、本质特征明显区别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校园文化侧重“育人”;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是学校领导,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广大师生员工。教师文化是社会主导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管理服务人员的管理理念、服务态度等都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是经营文化,企业文化侧重经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和传播者是高层决策者,员工是企业的创造者,中层管理者在企业文化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高职院校文化过度企业化不利于院校的社会效益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校园文化的目标和方向。

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是非观念、优秀精神面貌的学生,更要让学生养成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学做人。提高自己在知识、技能摄取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稳步发展的保证,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让师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让师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师生创新的激情;应当是充满亲情的家园,让师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应当是和谐美丽的花园,让师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应当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师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才能促进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才能增强学校的内功,保证学校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为高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开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在教师中开展“建学习型校园,做为人师表”活动,引导师生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定期举办师生才艺大赛、技能大赛、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让师生展现自身才华;开展师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师德教育,形成人人关心校园文化,人人参与校园文化的良好局面,使校园文化以可视、可闻、可感的形式,浸润渗透着师生的心灵,推动学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明确本校的校园文化目标与方向,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营造形式多样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但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同时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高职校园文化可以按照“协调和谐、有效育人”的思路,致力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例如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社团、名师、板报、橱窗、学校网站等渠道,通过组织书画展览、网页制作、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渗透“无愧青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坚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DV拍摄比赛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倡积极参与学校文明单位以及其他文艺汇演活动,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开展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

(三)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不能过度企业化。高职校园文化以就业为指导,以校园文化为底蕴。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一线人才,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过于推崇盲目照搬,会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障碍。高职院校应当承担起高职教育的独特文化使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高瞻远瞩,扬长避短,有独立“育人”“做人”的精神,校园文化是“做人”文化,企业文化是“做事”文化。学校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行规范,一是要体现制度文化的特性;二是要“育人”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要把学生的技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突出技能培养的相关内容支撑。一是要适当地将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进行选择、创新、补充和传承;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传递正能量,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进行抵制,使校园成为不良文化的批判者和优秀校园文化的倡导者。三是要以“创新”为核心,以“务实”为基础,深化内涵,培养特色,将校史的传承培养与当今的学院高职定位融合起来,根据学院的实际定位,创新思路,完善载体,探索形成颇具个性特色和职教特征的校园文化。在办学实践中,使“校训”在良好的校风、教风熏陶下,诠释升华学院的文化力量,为学院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以完整的学习情景为体系,培养学生专业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初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知晓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具体规划,从而不断完善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让学生“未进企业门,先知企业魂”“走进企业门,带进校园魂”。

高职院校应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题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通过论坛、网络、社团微博、系部二级微博等功能的虚拟平台,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表现个性、展示自我,使校园既有时尚气息又不失厚重历史感。虚拟平台为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疏导,提供新手段,拓展新空间。为及时传播学校的荣誉、成绩,展现着广大教师团结、进取、拼搏、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示着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校园文化档案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档案收集、存档认识不够,甚至存在盲区,对校史文化档案材料未能很好地保存和挖掘,没有充分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没有把自身特色档案,优良的学风、教风,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办学理念精神等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收藏和利用,没有足够认识到高尚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的理想、道德、人格等形成和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轰轰烈烈搞校园文化建设,但对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种载体收集、存档的传承意识不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同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档案收集工作,没有加强校园文化档案门类的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档案在学校档案中被边缘化,校园文化不断建设,校园文化档案却始终空白。没有校园文化档案,就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教育,感受不到熏陶、感染。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各种校园文化载体没有归入学校档案门类,没有伴随着校园文化出现而产生。没有把校园文化核心的“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校魂”收藏归档。所以,体现不了学校不同时期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不了学校办学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没有校园文化的档案保存积淀,就没有光辉的校史文化。没有学校校史文化,对师生就没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师生对“校魂”就不了解,对学校承前启后的校园文化只是一头雾水,师生对不同时期学校有何特色文化、时代文化精神等等的发展传承缺乏了解,师生对校规、校训、校风,来龙去脉、立意不清晰,师生对学校的历史缺乏认识,有光辉历史也往往被忽视,甚至不承认,大大影响了师生员工对优良的校园文化的认可度和深刻性。

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归档的对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篇8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外包装”。它体现着校内全体成员长期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则和尊崇的理念。这种核心理念的形成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的自然体现。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是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建设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重视的往往是教学、科研、基建等“硬件”,校园文化建设则被看成“软任务”。由于办学经费紧缺,这笔资金不是被“挤”就是被“拖”,最后只好舍“软”保“硬”。

3.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不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而现在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无规划又无分管领导,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有些学校只停留在口头号召上,没有周密的部署和具体的实践步骤。

4.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比如办成人教育、自学教育的院校如何建设“没有校园的大学校园文化”。再比如院校合并,想要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预期就必须经过一个由磨合到融合的阶段,这其中最困难的是对校园精神的定位和办学思想的融合。还有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走读生、公寓生、网上教学、民办大学等新事物大量涌现,都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把“体现职教特色”放在首位。在美化环境、设计和构建校容校貌时,应当更多地体现职业特色,引入企业文化。不一定要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要有名人字画,但反映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里不一定要有多少名人传记,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企业文化类报刊。

(2)重视校园景观及雕塑设计。校园景观及雕塑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饰可以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同时又丰富着师生的精神生活。它体现着院校的学风面貌以及办学的精神理念。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运用雕塑语言组成自己校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侧面体现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所以要加强校园整体的布局与规划,注意园艺、文化雕塑长廊、校史展示厅、读书廊、景观石、艺术浮雕墙、景观雕塑、壁画、连廊壁画、科技壁画等整体景观效果设计。

(3)进一步规范校园的视觉识别系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校园内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校园内的CI设计与应用主要有:校园CIS系统设计和CIS应用,包括年级板报栏、指示牌、名言警句喷绘、名片、信封、信纸、温馨提示标语、垃圾箱、公共标识、班级综合标识、楼层总导示牌、教学大楼导示牌、班级日志、课程表、班务栏等等。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进一步建设好教代会制度和工会组织,凡属学院改革与发展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坚持院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评职评优程序。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进一步健全党委书记信箱、院长信箱、纪委书记信箱、网上信箱、院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加强交流、广开言路,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2)与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对接。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现场管理的技术性人才,他们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而这些工作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流程、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率的劳动等要求。因此,在制度与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向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

(3)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管理。ISO国际质量体系要求所有的工作程序必须文件化,强调“写应做、做所写、记所做”。这就使管理工作处在封闭运行的状态下,可以克服当前高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随意性、随机性和形式性,保障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ISO国际质量体系要求编制学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体系性文件,要求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明确职责,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把高职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与企业接轨的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等方面,集中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校园精神的确立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塑造校园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1)积极开展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在广泛发动和组织师生员工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学院精神,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全体师生受益的意识,使之对全体师生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高职学院的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校企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平等对待员工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研究企业文化。三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培养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流程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3)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职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要成立学院网络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在现阶段,重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相当紧迫和必要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办学精神和方向,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职业意识,是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独特财富和资源。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0).

[2]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06).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篇9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10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潘忠明

[文章摘要] 我国的会展业,以20%的年平均速度递增,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及就业问题三大矛盾的妥善解决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关 键 词] 会展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国会展业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节庆等集体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多人参加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和平活动。会展产业是指由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总和,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展已形成了一个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在所发布的2005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展览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展览业继续增长势头强劲,总体规模有望在近年内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水平”。现在全国共有展览场馆160多个,可供展览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3000多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

潘忠明男管理系讲师

目前,我国会展现状是,会展经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一些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已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为中心的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同时与东北地区及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相互协调,构成各具特色、多层次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2001--2003年我国展览业市场调查,我国展览业呈现如下主要特点:随着展览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内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凸现出展览会在促进经贸交流和扩大出口的积极作用;由于举办展览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许多城市都在新建和扩建展览馆、展览中心或会展中心,但是存在市场规范体系不完备,无序竞争,重复办展,水平与质量不高的现象;我国展览业作为产业尚处发展初期,发展环境还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会展业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市展览业发展较快,并已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华东、华北、华南三大会展产业带。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会展业发展势头不减,第四个会展产业带正在东北地区形成。

会展业,形势喜人,形势更逼人。目前,我国

展览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展览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览组织者、展览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是很高,其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或简单地引进国外展览业的经验,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同时,展览业发展时间短的客观原因造成了展览业信息不完善的现状,展览理论研究缺乏的状况也使得展览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展览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专长。

从目前展览业培训的情况看,国内已有一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开发、设立了现代服务技术会展专业,培养本科和大专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专家指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我国展览公司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展览公司资质差,展会水平普遍不高。相当数量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两三个人经营,而且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由此导致展览总体水平低,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大中专院校都设有展览专业,系统地向学员讲授展览理论知识。

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也正是这一对矛盾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专业会展人才市场有待挖掘、开发、有效地利用。第一桶金属于走在市场前面的人,时不我待。面对这千年等一回的挑战,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应对。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有关会展的知识相对来说鲜为人知,尤其在北方城市地区;新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会展专业的认识模棱两可,导致计划招生人数与

潘忠明男管理系讲师

实际报到人数的反差比较大;专业建设并没有引起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即便设有专业但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从事会展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半路出家者,他们大都拥有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等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缺乏会展经济发展规律及运作过程的系统学习,自身业务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是空白;专业教材稀缺,市面上流通的有关教材并不一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会展专业与会展公司的联手并不一帆风顺等等。诸多问题的显现也正是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只要找到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切实落到实处,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获得会展行业技术训练的,能在展览馆、会展专业公司及现代商业服务行业从事会展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与实施组织等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专业建设应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当前会展业有机地融合,探索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新路子。1.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需要,2003年教育部公布了一批新的目录外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属于新公布的目录外专业,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一调整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会展行业的发展及对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会展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可采取逐步吸纳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展专业人才,校内教师转入等措施,弥补师资短缺的问题;组织专业教师到上海或北京“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力比较强的院校进行参观、培训、学习,借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展会实践,了解会展项目的市场调研,确认主题,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的立项及总体方案的策划,进

行项目的启动,完成项目的招商、招展,实现会展项目的销售目标,作好现场经营管理,搞好会展后总结及跟踪服务工作,对会展工作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会展专业及课程设置

会展专业的开设,有利于加快培养懂会展、懂外语、懂电子计算机等,又有一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或通才的会展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重视开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研究,提倡会展专业人才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以适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要。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会议策划与管理、会展环境设计、国际贸易与金融、赞助与资金筹备、公共关系学、现场管理、风险管理、电子商务、展览策划与管理、商务谈判等。高职院校完全有理由借鉴有关本科院校及兄弟院校业已成功的办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摸索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拿《会展英语》为例。杨翠萍主编的《会展英语》结合会展活动管理的理论与实际,把会展活动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材还结

合我国将要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实际情况,在读、说、写、译等方面精心设计了形式各异的训练活动,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本书不失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用书。然而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庞大的词汇量及复杂的句法结构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从而削弱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长远观点来看,将会严重影响专业建设。专业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3.校企联合就校企联合方面,一方面本着就近原则,在本区域内建立联姻关系;另一方面,可突破区域限制,尝试与发达城市的会展公司合作,签署实训及就业意向,从而解决专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另外,可以与会展协会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纵上所述,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与会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一对矛盾不但制约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以及就业问题三大矛盾的妥善解决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走向良性循环,进而推动中国会展业内涵上、广延上的进一步发展。

Abstract: Increasing by 20% on the average annually, Chin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 powerful engine to stimulat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and severe shortage of talents not only constrain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economy to a great extent,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neck of the jar cons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Proper resolution of the three big contradictions, namely,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design and jobs, will push constructions of the major to its proper circulation.Key word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major of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参考文献:

[1] 龚平赵蔚平著.会展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华谦生 著.会展策划与营销.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 向国敏 著.会展实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翠萍 著.会展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彬 主编.会展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上一篇:滑滑梯安全警示语下一篇:服装市场销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