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死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郭沫若诗歌死(推荐7篇)

郭沫若诗歌死 篇1

1、别离

残月黄金梳,

我欲掇之赠彼姝,

彼姝不可见,

桥下流泉声如泣。

晓日月桂冠,

掇之欲上青天难。

青天犹可上,

生离令我情惆帐。

2、死的诱惑

我有一把小刀

倚在窗边向我笑。

她向我笑道:

沫若,你别用心焦!

你快来亲我的嘴儿,

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窗外的青青海水

不住声地也向我叫号。

她向我叫道:

沫若,你别用心焦!

你快来入我的怀儿,

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3、春莺曲(《瓶》第十六首)

姑娘呀,啊,姑娘,

你真是慧心的`姑娘!

你赠我的这枝梅花

这样的晕红呀,清香!

这清香怕不是梅花所有?

这清香怕吐自你的心头?

这清香敌赛过百壶春酒。

这清香战颤了我的诗喉。

啊,姑娘呀,你便是这花中魁首,

这朵朵的花上我看出你的灵眸。

我深深地吮吸着你的芳心,

我想吞下呀,但又不忍动口。

啊,姑娘呀,我是死也甘休,

我假如是要死的时候,

啊,我假如是要死的时候,

我要把这枝花吞进心头!

在那时,啊,姑娘呀,

请把我运到你西湖边上,

或者是葬在灵峰,

或者是放鹤亭旁。

在那时梅花在我的尸中

会结成五个梅子,

梅子再迸成梅林,

啊,我真是永远不死!

在那时,啊,姑娘呀,

你请提着琴来,

我要应着你清缭的琴音,

尽量地把梅花乱开!

在那时,有识趣的春风,

把梅花吹集成一座花冢,

你便和你的提琴

永远弹弄在我的花中。

在那时,遍宇都是幽香,

遍宇都是清响,

我们俩藏在暗中,

黄莺儿飞来欣赏。

黄莺儿唱着欢歌,

歌声是赞扬你我,

我便在花中暗笑,

你便在琴上相和。

(莺之歌)

“前几年有位姑娘

兴来时到灵峰去过,

灵峰上开满了梅花,

她摘了花儿五朵。

她把花穿在针上,

寄给了一位诗人,

那诗人真是痴心,

吞了花便丢了性命。

自从那诗人死后,

经过了几度春秋,

他尸骸葬在灵峰,

又迸成一座梅薮。

那姑娘到了春来,

来到他墓前吊扫,

梅上已缀着花苞,

墓上还未生春草。

那姑娘站在墓前,

把提琴弹了几声,

刚好才弹了几声,

梅花儿都已破绽。

清香在树上飘扬,

琴弦在树下铿锵,

忽然间一阵狂风,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风过后一片残红,

把孤坟化成了花冢,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琴却在冢中弹弄。”

(尾声)

啊,我真个有那样的时辰,

我此时使想死去,

你如能恕我的痴求,

你请快来呀收殓我的遗尸!

4、《Venus》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成着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菊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陶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成着两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

郭沫若诗歌死 篇2

一、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与传播

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开始接触雪莱, 并在其1928年的《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中提到了雪莱的诗歌翻译作品。郭沫若在当时的《创作季刊》上就隆重介绍了雪莱的诗歌翻译作品, 并命名为“雪莱纪念号”, 且郭沫若首次向中国的读者翻译并介绍了雪莱的《西风颂》及其他相关的抒情诗作。《西风颂》是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还使用的是文言文, 郭沫若为了真实反映原诗作的思想及时代精神, 通过采用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的翻译技巧, 将该诗歌翻译得典雅而得体, 并充分展现了诗人在严寒的冬天所表现的对美好春天的憧憬之情。郭沫若翻译的《西风颂》无论是在气势上, 还是在音调上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很多的词语都非常富有穿透力, 使整个译作诗意盎然, 就仿佛是其创作的作品, 在意境上与原著不相上下[1]31—34。郭沫若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翻译雪莱的《诗选》, 还编写了《雪莱年谱》,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介绍雪莱诗歌的翻译诗集, 且其中的《西风颂》中的翻译语句至今还为人们广泛传诵, 有着一种超越诗歌的思想力量。

在郭沫若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他还翻译过《雪莱诗选》, 并特意为此写了序言。在其翻译雪莱的诗作前的《小引》中, 郭沫若就提到了雪莱诗歌中的革命思想。在翻译的长篇诗歌《麦布女王》中, 郭沫若将雪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向中国读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阐述。《歌》是雪莱的一首抒情诗歌, 且其创作风格上采用了一种意象及比拟的方法, 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郭沫若对这首诗歌的翻译, 特别注重原诗歌的主要思想, 并将其美感的传递作为其翻译的重点, 无论是在意象还是形式上都达到了极佳的效果[2]125—127。郭沫若用诗歌的语言翻译雪莱的诗歌, 这是其成功翻译及创作的重要理念。在翻译雪莱的《为诗辩护》中, 郭沫若非常强调雪莱的诗歌理论, 即将诗人的感情、想象结合起来, 并结合诗歌的才能所含有的特质及想象而生的语言构成了诗歌的重要骨架。郭沫若在其《神话的世界》一文中热情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雪莱的《为诗辩护》, 并认为雪莱是非常重视想象的功效, 而他却将直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雪莱诗歌翻译对郭沫若的影响

雪莱是郭沫若最为尊崇的诗人之一。19世纪初期, 雪莱的诗歌不断地被翻译到中国, 这些诗歌的内容大多数为抒情诗歌, 真正能代表其思想的作品则不多。郭沫若认识到这种情况, 开始翻译些真正能代表雪莱思想、事迹及感情的诗歌, 其注重的是对雪莱诗歌精神的介绍与传播, 即充满革命与反抗的唯物主义精神。在翻译雪莱诗歌的过程中, 郭沫若逐步认识到了雪莱的诗风是从其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郭沫若翻译雪莱的《西风颂》中深深地为其无神论思想所感染, 并且该诗歌还积极主张自己虽然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但是还要主动地面对一切。这就进一步影响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 充分表现了雪莱充满了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信念。这对当时主张以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郭沫若有着很大的激励与启发, 并由此创作出了《女神》、《凤凰涅槃》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代表了中国新诗歌的典范[3]127—129。郭沫若借鉴了雪莱思想中的神话特征, 并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 保留了神话中的原始形态。

郭沫若通过借鉴雪莱的创作思想及方法, 并通过采用守旧的方式方法, 通过新颖的内容及形式表现了五四运动的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郭沫若在20世纪初期所创作的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正是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雪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印证。这也说明了郭沫若深受雪莱诗歌的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 都认为诗歌的创作主要靠灵感。雪莱的诗歌对郭沫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方面, 雪莱创作诗歌主要是以激情式的写作方式为主, 崇尚心灵的表达。郭沫若对此领会颇深, 其对《女神》的创作就是通过这种激情的方式来完成的。雪莱曾经说过:“我不想和我同时代的诗人比高下, 更不愿去追随前人的光芒, 凡是他们特有的风格及写作手法我都竭力避免去模仿, 因为, 我认识到即使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 却毕竟是我自己写的作品。”[4]85—87郭沫若也完全赞同雪莱的这一诗歌创作思想, 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模仿, 主张标新立异的诗歌创作。同时, 郭沫若还将雪莱与中国古代的贾谊进行了对比, 说他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 但是贾谊的才华还没有到雪莱的这种地步。

郭沫若本身就是中国伟大的诗人及剧作家, 同时作为中国新诗歌的开拓者及奠基人, 无论是对诗歌的翻译及创作都有其独特及惊人的地方。这些都集中反映到其对雪莱诗歌的翻译及推崇上。郭沫若翻译的雪莱诗歌的社会影响及读者的反映都非常巨大, 真正达到了原诗作者与其心灵交融的地步。从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可以看出, 郭沫若有着独特的翻译思想, 这些观点都表现在其对翻译雪莱诗歌的序言中, 郭沫若说道:“男女之间的婚姻是一个过程, 首先要有恋爱及心声的交流, 我喜欢雪莱是因为我能听到他的心声, 并能在他的诗作中找到共鸣。我翻译他的诗作就像在创作我的诗作一样。”这充分说明了, 郭沫若早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了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 并对其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对雪莱的《西风颂》的翻译中, 深刻领悟到了原著的神韵, 并通过对其音韵的描述, 重新用东方文学的手法塑造了西方诗歌的音韵, 并使其在二次渲染中更加富有神韵, 同时在东西文化审美观上实现了相对忠实的效果。郭沫若深受雪莱诗歌的影响,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上没有任何的目的, 无论是翻译诗歌及自己创作都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 无论是在音韵, 还是神韵上都要超越其他的创作手法。正是这些对雪莱诗歌翻译独创性的认识与见解, 使得郭沫若的翻译诗作与原著进行心声的交流, 并发挥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最终实现了创作上的升华。

综上所述, 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与影响, 深刻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 且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因不同文化传统及意识形态的差异,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异是难免的, 而郭沫若在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审美特征, 且这些特征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反映。从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可以读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并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共鸣, 实现了中外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融, 并最终形成其诗歌译作的中西结合的独特魅力。郭沫若翻译雪莱的诗歌有其根本的立足点, 也就是其始终以创新的思维为指导, 这也是与当时的新文学运动的创新精神相承的, 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 郭沫若才能真正展现出其诗歌翻译及创作的才华。在对雪莱的诗歌翻译时, 郭沫若更重视创造的效果, 更注重翻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雪莱诗歌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熊艳.论意识形态对郭沫若译雪莱诗歌的操控[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 .

[2]赵强.论雪莱与郭沫若浪漫主义诗作的共同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3]孔令翠, 王慧.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1 (1) .

诗歌翻译 郭沫若鲜为人知的成就 篇3

··Ⅰ··

郭沫若是第一个将泰戈尔诗歌翻译成集的中国人。

1917年,郭沫若辑成《泰戈尔诗选》汉英对照本,此选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泰戈尔诗歌汉译集。我们今天普遍认为,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为泰戈尔翻译第一人,但他到1922年10月才出版《飞鸟集》,迟至1923年9月才又推出《新月集》。相较而言,郭沫若的译诗集比之至少早了五年。

1915年前后,郭沫若开始接触泰戈尔诗歌。郭沫若1936年在和蒲风谈诗时说:“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当民国四年左右即已看过他的东西,而且什么作品都看:如像Crescent moon(《新月》),Gardener(《园丁集·恋歌》),Gitanjali(《颂歌》),The Gifts of Lover(《爱人的赠品》),One Hundred poems of Kabir(《伽彼诗一百首》),The King of Black Chamber(《暗室王》——剧本)都已读过。”郭沫若在1915年前后大量阅读了泰戈尔的诗歌,算是较早接触泰戈尔的中国人,但却难以断定他是所谓的“最先”或“第一个”。因为早在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翻译的泰戈尔诗歌四首,陈自拟题目为《赞歌》,由此拉开了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1917年,郭沫若迫于生计开始翻译泰戈尔诗歌。我们往往从时代需要和民族情结等角度出发,去考证诗人的翻译动因,但其实很多翻译源于非常私人化和世俗化的目的。郭沫若对泰戈尔诗歌的翻译便是因为经济的短缺:“在民六的下半年因为我的第一个儿子要出生,没有钱,我便辑了一部《泰戈尔诗选》,用汉英对照,更可以解释。写信向国内的两大书店求售,但当时我在中国没有人知道固不用说,就连泰戈尔也是没有人知道的,因此在两家大书店的门上便碰了钉子。”郭沫若说是“辑了一部《泰戈尔诗选》”,表明其中很多译诗是在1917年前完成的,而其所说的当时国内还没有人知道泰戈尔明显有误。泰戈尔1913年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诗人,其在中国的知名度也迅速跃升,随后有很多中国人开始阅读并翻译这位印度诗人的作品。不管郭沫若是否在1917年印刷出版了泰戈尔的译诗集,不管他是否最早走近泰戈尔的中国人,但其作为早期中国泰戈尔译介先行者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郭沫若对泰戈尔的喜爱和崇拜之情不仅溢于言表,流于翻译,而且还体现在诗歌创作中。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坠入泰戈尔诗歌艺术境界中难以自拔,他曾回忆说:“我记得大约是民国五年秋天,我在冈山图书馆突然寻出了他这几本书(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暗室王》等——引者)时,我真好像探得了我‘生命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的泉水一样’。每天学校一下课后,便跑到一间很幽暗的阅书室去,坐在室隅,面壁捧书而默诵,时而流着感谢的眼泪而暗记,一种恬淡的悲调荡漾在我的身之内外。我享受着涅槃的快乐。”郭沫若名诗《凤凰涅槃》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他创作《岸上》时直接引用了《吉檀迦利》中的四行诗;而且其名作《天上的街市》也与泰戈尔戏剧《春之循环》中的一首诗歌相似。通过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郭沫若所受的影响和启示是深刻的,他回忆自己作诗经历时总是这样说:“我短短的作诗经过,本有三四段的变化。第一段是泰戈尔式。”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在此不妨逆流而动,做如下设想和推断:如若郭沫若当年具有出版的资本和门径,且国人当时对泰氏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那中国的泰戈尔翻译历史将会是另一种面貌。

··Ⅱ··

郭沫若是第一个完整翻译并出版《鲁拜集》的中国译者。

鲁拜诗在中国的翻译开始于五四初期。胡适1919年2月28日翻译了两首鲁拜诗,收在我国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中,他于是成为第一位翻译莪默伽亚墨作品的中国诗人。1924年11月,徐志摩重译了这首诗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这也是中国现代译诗史上首次就一首诗的翻译出现多个译本的现象。徐志摩之所以会重译鲁拜诗,原因并不在于他怀疑胡适的翻译能力,而在于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即诗歌翻译只是翻译原诗的内容,至于译诗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则因人而异,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译本反映的并不是译者能力的高低之别,仅仅是译者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差异。

20世纪30年代初期,“新月派”诗人朱湘选译了《鲁拜集》的部分篇章,据罗念生整理的《朱湘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介绍,朱湘从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的《鲁拜集》英译本中选译了其中的第59-73首,共计15首鲁拜诗。朱湘的译诗严格遵守“鲁拜诗体”的形式要求,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可以相对自由而不押韵,是五四前后中国现代译诗中形式感最强的译作,体现出了这位新格律体诗人在诗歌翻译方面的形式自觉意识。

郭沫若译文的出现标志着《鲁拜集》的翻译开始走向成熟。郭沫若于1922年完整地译出了《鲁拜集》中的101首诗,以《莪默伽亚墨的诗》为名发表在1922年10月的《创造季刊》上,他根据的版本是英国人菲茨杰拉德英译的《鲁拜集》第四版。1924年,郭沫若以《鲁拜集》为名,在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了单行本。闻一多读了郭沫若翻译的鲁拜诗之后写了《莪默伽亚谟之绝句》,发表在1923年5月《创造季刊》第2卷第1号上,该文肯定了菲茨杰拉德的译诗因为语言具有诗性而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同理,他希望中国的译者在译诗语言上同样应该符合中国诗歌的审美特质,以保证译文的文学性。

nlc202309081002

《鲁拜集》不仅是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诗集,而且也是翻译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仍然有诗人在翻译这部不朽的古波斯作品。但无可否认,郭译《鲁拜集》既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第一本完整的译诗集,也是第一本以新诗形式译出的诗集,更是中国众多《鲁拜集》译本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本集子。

··Ⅲ··

郭沫若是第一个出版雪莱诗歌汉译集的译者。

在西潮涌动的五四时期,中国出现了译介西书的繁盛局面,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在翻译领域彰显出鲜明的特色。

作为创造社的领军人物,郭沫若对雪莱的诗歌情有独钟。我们将创造社刊物发表的译诗统计如下:郭沫若和张闻天翻译了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的103首诗歌;郭沫若和成仿吾翻译了英国诗人雪莱和葛雷的10首诗歌;郭沫若翻译了德国诗人歌德的3首诗歌;穆木天翻译了法国诗人Alfred de Vigny和维勒得拉克的3首诗歌;N.C翻译了日本诗人上野壮夫和森山启的2首诗歌;穆木天翻译了比利时诗人万雪白的2首诗歌;此外还有郭沫若翻译的1首没有注明国别的诗歌。单从数量上看,除去郭沫若翻译的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的100首短诗外,就算雪莱的9首诗歌作品居多了,明显地表现出对雪莱的偏爱。

1926年3月,郭沫若翻译的《雪莱诗选》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雪莱诗选》不仅是郭沫若翻译文学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史上最早的雪莱诗歌汉译集,郭沫若连同雪莱一起被文学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划时代的译作除书前的《小序》和书尾的《雪莱年谱》外,包括《西风歌》《欢乐的精灵》《拿波里湾畔书怀》《招“不幸”辞》《转徙》《死》《云鸟曲》和《哀歌》等8首诗歌,基本上是郭沫若当年发表在各刊物上的译诗合集。

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他与雪莱的情感灵犀让人叹服。1923年,郭沫若翻译雪莱诗歌后写下了如下感言:“男女结婚是先要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若不是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强烈认同,便不会有如此“浓情蜜意”的译后感。

如果说郭沫若翻译泰戈尔诗集是为了渡过经济难关,出于现实生活的压迫所致,那他翻译雪莱的诗歌则是超于现世的审美需求,也正是二人精神和情感的契合成就了《雪莱诗选》,成就了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史上的第一部雪莱诗歌汉译集。

除以上论述的内容外,郭沫若还在日语文学、德语文学和俄语文学翻译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有些译作至今依然无可取代。从翻译的角度去审视郭沫若的文学成就,我们自然会看到他鲜为人知的文学面貌,也易于从时代语境出发去探视特殊时代的文学风气和思想动态。总之,郭沫若的翻译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翻译了如此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更体现在他与同辈学人们开创的优秀翻译传统,后者也算是郭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郭沫若现代诗歌作品 篇4

太阳礼赞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霁月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郭沫若诗歌《飞来何处峰》赏析 篇5

飞来何处峰? 海上布艨艟。

地形同渤海,心事系辽东!

这首五绝写于1914年夏天,最早见于《自然的迫怀》。1939年郭沫若返家乡书赠外甥朱怀章,表示对日本任略者的愤恨之情。

诗人在日本房州北条海滨浴场洗海水浴,亲眼目睹日本海军一艘艘战舰,枕戈待旦。而北条海湾地形又极象我国的渤海湾,这便引起诗人的深思,联想到甲午战争日本侵占了我辽东半岛,情不自禁地担心多灾多难的祖国又有遭难的危脸。

诗的开篇以出奇制胜,一下笔就劈空设向,“何处飞来峰?,间得突然,令人惊疑,故意对海上军舰的出现表示不解,茫茫大海中何以会出现奇怪的山峰呢?是从甚么地方飞来的吗?接着诗人自己作了回答:“海上布朦艘”。那是停泊在海清的军舰。第一句故意设问,问得惊人,目的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句回答,回答得削切,是对设问的明确否定,情绪陡起陡落,迭宕有致.接着三四两句,笔锋一转由海上枕戈待旦的战舰而联想到祖国的安危。诗人触景生情,发出意味深沉的感慨。一个“系”字看出了诗人微妙的心曲和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我们仿佛看到优国优民的青年诗人郭沫若伫立海边,翘首凝望祖国的身影,在为祖国丹亲的命运担优。

这首五言绝句全不用典,文字通俗易懂,明白晓杨,达情显怀,自然而出。诗风清新含蓄,巧用比兴,比喻真切、生动,富于想象,既有实感,又富意趣,联想丰富,造景独到。通箱灌注了一位爱国志士政治上的卓识远见,深深忧国的心灵及其政治敏感性。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帝国主义的债恨之情。

相关拓展:

文学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15]

牛王之死诗歌 篇6

牛王,横躺着

那眼球,站着主人

默立的影子

曾经躬耕多少春秋的

凛凛威风,此刻

重重栽在了年事已高

粗重的呼吸

残留有青草的气息

连反刍的劲

都已丧失

眼角的一串泪珠

闪现着阡陌纵横

汇聚一生低头劳作的.虔诚

那一对犄角油黑发亮

曾傲视着风风雨雨

把主人平淡的日子

翻耕出一茬茬丰收的喜庆

在规模盛大的斗牛场

劲之所使所向披靡

摘掉了12次桂冠

一层浓雾陡然落下

牛王的体温渐次冷却

主人把它下葬

用所夺冠的锦旗

盖在身上,在贵州雷山

一条牛王的传奇

收拢在一块墓碑

我们听见石缝响动

贵妃之死七律诗歌 篇7

千古春风枉断肠.

美人如花倾家国,

君王含笑梳红妆.

同生且嫌春宵短,

共死只需泪两行.

可怜繁华遗一梦,

无边春色负华章.?

春日黄昏

二月芳草连天野,

半江夕阳半山月.

石径寻芳叹花逝,

长亭独坐伤离别.

天涯千里听琴远,

关山万重与风约.

黄昏虽晚夜还在,

一帘星露湿诗页?

七律.农村春日

千里绿风翻麦浪,

两只春燕剪斜阳

孩童放学林归鸟,

书包斜挎岁月芳.

老人牧牛河畔饮,

幼崽撒欢奔驰忙.

细叶欲藏黄鹂影,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质押贷款下一篇:颜色的诗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