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独特的民俗风情
点击数:
香格里拉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美丽圣洁充满幻想的地方。它位于滇、川、藏结台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古茶马互市的重要集镇之一。2 【字体:小 大】
迪庆境内的藏族
生活在这里的迫庆藏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境内与汉、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多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睦共处。当地的藏族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吸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带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正是这种相依相成的民族关系,藏族才生存和发展到了今天。
地理位置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本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自治州州府设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府昆明市709公里。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证实,早在七、八十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迪庆境内就有土著先民生存、繁衍。从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随葬品文物看,约在2300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著文化。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漫长时代里,迪庆藏族就与周围的民族有了频繁联系,各民族相互交往和影响,不仅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带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打上了甘青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滇域文化及土著民族文化汇集的烙印。
语言文化与宗教信仰
迪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迪庆藏族自称“博”,使用藏文。在迪庆,藏族至今保存着许多自古沿袭下来的礼仪语言,平时对话寒喧有固定的三种形式,尊重语、客气语、普通语。在语音上保留有相当多的古藏语的复辅音声母,尤其是在迪庆香格里拉县的话最为明显。
在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首。该寺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其建筑造型不仅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风格,表现出深重的宗教意味,而且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和七世**时期的八尊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等,全守还收藏有《甘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甘珠尔》二百多部,以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高耸入云的钟鼓楼,击鼓报时,声闻十里,屋顶新金瓦殿,金光闪耀、灿烂夺目,“远近百里如见佛光”。
丰实的自然资源
迪庆藏区是有名的森林王国,覆盖率约为36.4%,不仅有高原出产的云杉、冷杉、高山松、云南松等还有各种名贵的寄生植物,在浓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还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如“金丝猴、小熊猫、金钱豹等名贵动物六十多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迪庆也是野生药材的密集之地,有虫草、贝母、雪上一枝蒿、珠子参等名贵中药材九百六十多种,有众多的观赏植物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等,此外,食用菌类植物也十分丰富,木耳、松茸、鸡纵、羊肚菌、一窝菌等一百四十七种,美味可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原始生态突出,雪山、草甸、江河湖泊交错分布,各种资源密集,形成了迪庆高原奇妙的自然景观和富饶的资源。
民间工艺
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才有了民族手工业的特色产品。木碗、木盒、糌粑盒是迪庆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深受周边藏区的喜爱。其造型古朴,实用性强。
木碗分两种:一种是用杜鹃树根制作,不加装饰,美观大方。另一种是藏语称“咱“的寄生植物制作,木质黝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用“咱”制作的木碗,有鉴别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因而这类木碗十分名贵。若再加以银饰装扮,更是华丽大方。
糌粑盒普遍选用揪木、杜鹃等优质木旋制而成,形如圆塔,做工精美,绘有各种图案,颜色分金黄、黑色、深红等,有大、中、小之分。
民族节日、歌舞
神奇秀丽的山川,孕育了藏民族善良、豁达的性格,也使迪庆藏族的节日文化独具勉力。
藏历新年是藏区最隆重的节日,但迪庆藏族由于受周边又化的影响,大都习惯过农历春节,把春节看作最为隆重的节日。
五月***是迪庆藏族一年之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五月的高原正是冬去春来,草绿青山、群芳吐艳的季节,人们相约在城东的舞凤山下,杜鹃丛中,搭起帐篷,备好丰盛的野餐,邀约亲朋,尽情玩耍。***除了举行传统的马术、马技、赛马比赛外,还要举行又艺会演,民歌大赛,民族服饰展演,物资交流会等各种文化经济贸易活动,成为迪庆香格里拉的重大盛会。
民族服饰、饮食
迪庆藏族男装与川、藏服饰大同小异,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喜欢在短衫高领处镶金边或银边,钉银毫或铜质圆口,喜爱颜色醒目的“对通”。男性“楚巴”的领子、袖口、下摆都以水獭皮、豹皮或虎皮作装饰镶边,有的还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上面是豹皮,最上面是虎皮。“楚巴”的整个下摆,几乎都被镶边覆盖,年长者头戴毡帽、呢礼帽。青年人爱戴立筒狐皮帽。首饰主要有“嘎乌”象牙手镯、火镰和银刀。
迪庆妇女的长袍一般为蓝色,叉口镶黑色金绒边,前摆及脚,子摆垂直折成瓦式,外着坎肩,坎肩右襟大多镶金银颜色的花边,喜用绣花硬领佩带银口。下看长裤,系蓝白相间的围腰,背披方型氆氇或羊羔皮做成的披肩,藏语叫“然腊”。已婚妇女多以红布包头,有的戴筒金边帽。
妇女佩戴的首饰主要有金、银耳环,串有玛瑙、珊瑚、玉石的项链串珠,喜欢戴银手镯、银戒指。这里的藏族把白银视为圣洁、吉祥、高尚的象征。
迪庆藏族的饮食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以青稞、小麦为主粮,以酥油、糟粑为主要饮食。
进餐议事要围坐火塘。主要的风味食品有:奶渣、酥油、红糖搅拌而成的“特烘”。用养面、酥油、奶渣、红糖制成的“雪男雪落”。整块猪肉去掉内脏剔骨后加入花椒、草果、食盐等将其缝台,压上石板腌制,形状如琵琶的“琵琶肉”。妇女手压的手工蛋面。藏式糕点,“八撒”、“龙眼包”等等都是胎多人口的传统风味食品。迪庆藏族喜爱饮酒,一种是较有名气的青稞酒,是喜庆、节日必备的饮料,一种是家庭自酿的青稞甜酒。
当走进迪庆高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电动酥油茶搅拌机走进藏区,在取代老式木茶桶时,这里的藏族无论是居住在城镇还是乡村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罐罐茶”?和“木茶桶”。
“罐罐茶”是士制烧成的尼西特产,前有嘴,后有把,类似清朝时期的铜壶。茶叶放入罐内在火上沸煮,罐内茶水不会自行流出,待茶水煮开后,放入酥油,用一根竹杆插入罐内,朝内的竹头上有四瓣丫口,用手由内到外反复斜搓。一罐茶喝下后疲备劳累顿是烟消云散,是老人和成年人的必备饮料之一。
“木茶桶”是专为孩子准备的。茶桶高约80公分,口径约九十公分不等,这种茶味淡,打茶时还要加人核桃、芝麻、花生等佐料,清香可口。
隆重别致的藏历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实际上每个藏历年节,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了。家家户户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植青苗。十二月中旬家家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接近年关时,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还要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些都是为了喜庆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除夕前两天,对室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雍仲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现今,受内地汉族过年风俗的影响,过藏历年时,藏族人也会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年画、贴对子,年画的内容多是藏族人视为吉祥物的狮子、龙、虎等,对联是用藏文写的吉祥语。过年前,藏族的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人都要洗梳发辫,以取吉利。
除夕晚上,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这天晚饭,各家要吃团圆饭“古突”。在“古突”中会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硬币等的面团,石子象征心肠硬,木炭象征心黑,辣椒象征嘴如刀,羊毛象征心肠软,硬币预示财运亨通。吃到这些不同夹心的人,即席吐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增添几许除夕之乐。吃完团圆饭,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紧迫,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青稞秸堆里。
初一这天不出门,是自己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先祭拜神灵,然后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互相拜年,说一些祝福吉祥的话,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这天天不亮,家庭主妇会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全家人按辈分排位坐好,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开始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欢度新年开始。初一还有禁止扫地、不说不吉利话和互不走访做客的规定。
初二,开始外出拜年,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见面必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之类吉祥祝福语,连续三五天。
初三,挂经幡,煨桑,插经旗,祈求山神和水神赐予幸福平安。
藏历新年十多天期间,各村寨还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如人们选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跳锅庄舞、弦子舞,唱藏戏,拔河,赛马,射箭,等等。整个藏历新年期间,高原上处处鞭炮炸响,经幡飞舞,歌声乐声响彻云霄,一片吉祥喜庆气氛。
奇异多彩的庆年风物
藏历新年,全藏区的人都十分重视,因此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各种各样的庆贺新年的东西。
早在六七月,过年用来插切玛的洛萨梅朵就种在地里了,直到秋天收获晒干染色。有不少人家早在藏历新年半年前,就开始准备切玛盒、果盘和经幡树等。岁月流转,时代变迁,藏历新年幸福、快乐、吉祥的主题却不会改变。
塔觉,就是过年用的屋顶上的祈愿树“经幡树”,藏语叫“塔觉”,是将五彩经幡缝在树枝上做成的。把这样的“经幡树”插在屋顶上,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运亨通。在西藏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过年都可以看到随风摇曳的“经幡树”。经幡起源于吐蕃时期,最早是用经幡以示军威,现在是寄托藏族人对幸福和安宁的美好向往。经幡树上的颜色有蓝、白、红、绿、黄五种,分别代表着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黄土,是人们将美好愿望寄托于自然的一种表现。
仔卓,即酥油花板,是藏历新年“切玛”的重要组件之一,是家家必备的“年货”。酥油花板分大中小号,并贴有金纸,完全用酥油制成。酥油坯料有18种颜色。“酥油花灯节”上大型酥油花都是用矿物颜料调色的:红色,取自玛瑙;绿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黄色,取自黄金;蓝色,取自孔雀石。
切玛,就是年前家家户户必定制作的一个五谷斗,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另外,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让它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卡赛,临近节日,妇女们还要制作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有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可用来装饰神案,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古突,是在年二十九日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的一种特别的饭食,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饺子。古突是用面疙瘩、羊肉、人参果煮成的一种粥饭。吃完古突后,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下的古突和骨头残渣倒入用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女人捧着魔女和碗去屋外扔到远处,以示驱走恶魔,来年生活吉祥平安。
与火有关的风物也不少。新年前,各村寨的男人们会骑马上“圣山”砍柏树枝,为过年时向神灵“煨桑”做准备。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糕等。年三十午前,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妇女们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
藏区各地年不同
在幅员广阔的藏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地方过年的时间和方式多少有些不同。
拉萨地区的藏历新年,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了,准备切玛、炸卡赛、种青苗、贴对联年画。二十九日晚上“赶鬼”,就是拿一个面团在全家人身上一遍遍过,天黑时再用火把一遍遍过,把“鬼气”一直赶出门外,然后把面团和火把扔到三岔路口,以求全家平安。三十晚上熬古突,准备供桌上的羊头,摆各种食品到桌子上。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观看西藏电视台制作的藏历年电视晚会。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抢第一桶新水。然后,全家人齐聚给长辈敬“切玛”拜年,去附近的寺庙朝佛敬香。从初二起,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在藏历年期间,还要择吉日更换屋顶的经幡,到大昭寺、宝瓶山与药王山煨桑、插经幡、祭拜祈福。藏历正月初五,拉萨农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拉萨藏历新年还有一项隆重的宗教活动就是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传昭大法会,诵经和辩经。藏历正月二十五日,进行赛马比赛和跑步比赛。
十一月二十九日男人洗头(女人不洗),以求吉利。晚上,在家驱鬼。新年第一天,也取“新水”,然后互相拜年,去寺里烧香拜佛。第二天,男女青年上山去煨桑、插风马旗、撒“隆达”祭土地神和护法神。祭完神,举行下山比赛,然后跳欢庆新年的“果谐”舞。从初三起,人们可以请客人到家里聚会。初五,扎什伦布寺举行盛大的换经幡仪式,并进行传统的跳神表演。
阿里地区的藏历新年,牧区与拉萨、日喀则地区差不多。而在普兰等农区,藏历的十一月一日过新年,比后藏农家年要早一个月。十月三十日,全村年轻男女着盛装手握“达达”(吉祥杵),出门转村,祝福吉祥。十一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在被窝里就要吃阿妈熬的“关丹”,然后在自己家里举行吃“切玛”仪式,给长辈磕头拜年。初一,举行赛马比赛,然后全村人在坝子上唱歌玩耍。和拉萨、日喀则等地不同,阿里地区过年只有一周左右。
工布新年最与众不同的是大年三十傍晚的“请狗吃饭”,即家家户户把过年用的各种食物用木盘端到院子中央,请狗先享用。该习俗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受神的指使。如果狗吃了粮食做的东西,预示五谷丰登;吃了酥油或奶渣,预示牧业兴旺;吃了干桃,预示全家幸福安康。有趣的是往往这时狗都不吃肉,不然预示要死人或要闹瘟疫。
安多藏区,即青海、甘肃和四川与西藏接壤的高山狭谷地带。藏历年初一清晨,全家人要去牛圈或羊圈看牛羊卧着头朝向何方,朝向的一方是全年吉祥的。安多藏区初一是可以出门的。大年初一要早早地到山顶煨桑祭神。祭祀完毕,给村里最年长的或辈分最高的人拜年。四川阿坝的藏历年一般为一个星期左右。新年头一天,趁日落要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大年初一,女人们抢新水,再倒一些鲜奶进去,让全家人洗脸洗手。云南迪庆过藏历年,也随汉族过农历春节。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藏区,藏历新年年三十,在房顶煨桑插经幡,下午三四点再一次煨桑、点酥油灯。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长面(预示长命百岁)。正月初一凌晨鸡叫时,家家放鞭炮,争“头响”。初一凌晨5点左右,每家都有人到圣地去煨桑祭山神。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持续3~5天。
年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藏历年的确定,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关系。藏历的正式使用是从1027年开始的。
藏历是藏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吸收了其他历法的计算方式。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天。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相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问,大月30日,小月29日。三年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此外,藏历还设二十四节气。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相继传入,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在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物候历的基础上,参考了从汉地引进的时宪历和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创制出藏历。藏历的用法世代沿袭下来直到现在,对藏区的社会和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比较通用的是以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习俗,源自金光明经和藏医四续派的学说,从创立之初起为汉蒙王室和藏族星算学家所接受,通行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藏历新年。
据说很久以前,西藏并不是在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在夏天过年,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望果节就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文化遗存。
由于藏族地域分布比较广,再加上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造成部分藏区新年时间的不同。例如拉萨东面四百公里远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被称为“工布新年”。
从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开始,很多地区就开始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是也有一些地区的农民往往提前在藏历的十二月初一过年,比如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部分地区,这个年称为“索朗洛萨”(即农民新年)。这是因为到藏历正月的时候,春天已经很近了,农民们需要忙于准备春耕,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筹备过年,所以提前到十二月初一。
藏历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它和汉族的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青海塔尔寺的僧人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和相差一个月零一天。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三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追溯久远,藏历新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100多年,西藏就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推演日、月、年,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初一。到了唐代,西藏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有记载:“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里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这里说的岁首就是新年。
又有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时欢庆丰收为一年的开始。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交流融合,藏地的历法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天文知识,发生了改变,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也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此后,在9世纪,结合内地的夏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族人创造出了自己的历法——藏历。
10世纪以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据,不同时间过新年的习惯也开始形成,延续至今。安多和康巴地区的春节与汉人的春节同时欢度,据说是清末川滇边疆大臣赵尔丰在康巴和安多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影响的结果。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部,大兴安岭东麓。40年前,来自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蹉跎岁月”,40年后,这里被老知青称作“第二故乡”。我跟随当年的知青影友,前后三次去到他们的第二故乡,用镜头记录下了那里的人和景……
秋天的拍摄:河流蜿蜒在金色的草原上
第一次去莫旗是金秋十月。记得火车到达黑龙江讷河站时已是傍晚,通红的夕阳照得铁轨熠熠发光,让这个朴实的小火车站温暖无比。讷河市与莫旗的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仅隔着一条嫩江,过了尼尔基大桥就是内蒙古境内。我抵达的时候晚霞满天,紫红色的云仿佛要把天烧着,已经在这里拍摄了十几天的老知青说:“今天的晚霞最棒,仿佛是为特意迎接你的!”
莫旗的地形大都是丘陵,耕地蔓延上了山坡,坡顶的橡树林就像一块块红色的地毯。同行的老知青是拍摄大画幅的,很有经验,他的一个诀窍就是寻找制高点。我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乘着越野车一路狂奔冲上村庄附近最高的山顶,一派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河流蜿蜒在金色的草原上,村庄傍水而居,整齐的草房远远看去就像小小的积木,河湾的草地上一群群牛马星星点点,云影飘过,大地忽明忽暗……
由于适逢丰收季节,路边无际的大豆地里到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隆隆作业,掀起团团烟尘,在阳光的映衬下丰收的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烈。一堆堆收割的大豆杆排列得很有韵律,就像“小花布”一样具有图案美……
来自城市的我尤其喜欢羊群、马群,一直带着我们东奔西跑的司机是个热心人,不仅和我们相处融洽,甚至学会了我的口头禅:“逆光羊!停车!”是的,正午的阳光给丛林下的羊群勾勒上一圈圈金边,它们安静地卧在主人身旁,牧羊人则拄着树枝享受着阳光下的小憩,这样的画面总会拨动我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春天的拍摄:迷人的晚霞和日出
第二次去莫旗是初春季节,那时的莫旗刚刚脱掉白色的外衣,早就应该绽放的杜鹃花因为寒冬迟迟没有离去,只是零星地点缀在山间,倒是当地的特色植物“柳蒿芽”如期显出新绿。
柳蒿芽,达斡尔语叫“昆米勒”,是达斡尔人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含营养的野菜。每年春天,莫旗的腾克镇都会举办“昆米勒”节。幸运的是,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节日。那天,达斡尔族村民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而曲棍球、摔跤比赛等活动,更是让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昆米勒”节当天,阴云密布,还不时下点小雨。午后,我蜷缩在老乡家暖暖的炕上,享受着几天来少有的疏懒。傍晚,主人端来新鲜的野菜和味美清新的柳蒿芽汤。原以为天气会一直阴霾下去,于是放心地吃着饭喝着小酒,可正在醉意朦胧时,我猛一抬头,发现窗外的砖房通红通红的,不禁大喊一声:“晚霞!”于是抓起相机和三脚架就冲出了屋外。我下意识地往水库边跑,穿过泥泞的黑土地,深一脚浅一脚,还不时地停下来拍几张,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霞光。天慢慢暗下来,晚霞铺满天边,颜色由金黄色慢慢变成橘红色、红色、玫瑰红,这迷人的景致让我恨不得放下相机就这样静静感受……
根据经验,有晚霞,第二天的日出也会不错,只是没想到这里的日出非常早,3点半起床天边就已经发红了。我们到达水库边时,正好太阳冉冉升起。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变幻莫测的天空,忽而彩云飞散,忽而阳光穿过云层金光四射,晨捕的小船悠悠荡荡地从远处划来,船桨点破了如镜的水面,留下长长的浪痕,一首模仿划桨音律的古琴曲《欸乃》在我心中飘荡起来……
寒冬里的拍摄:直击达斡尔冰钓节
第三次去莫旗是在隆冬里。我一直不敢在寒冷的冬天去东北,因为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回是当地政府邀请老知青们回去参加第二届冰钓节,于是我鼓足勇气开始了临行前的置办,买了羽绒衣裤、绒帽、棉靴、棉手套,还有热帖,打扮起来很有点《林海雪原》里“小常保”的味道。
达斡尔冰钓活动历史悠久,但如今民间的冰钓已经不多,为了开发旅游,当地政府举办了冰钓节,在尼尔基水库的冰面上盖起了冰砖小屋,中间凿了大大的冰洞,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钓鱼爱好者。他们在冰上凿了几个冰窟窿,穿上渔网和鱼线就开始钓鱼,钓上来的有鲶鱼、草鱼、鲤鱼等。冰钓节上,还有达斡尔村民、乌兰牧骑演员载歌载舞。男人们结实的身影、模仿打猎的舞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骑着高马的达斡尔族祖先的英姿。
顶着让人睁不开眼的白毛风,我们深入一个个小村庄,虽然没有雪乡的景色那么具有童话世界般的甜美,但是朴实的雪屋、羊圈、牛栏、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一切都给人亲切的感觉。当我们钻进树林中时,同伴突然发现一只白色狐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野生狐狸,屏住呼吸跪在雪地里,悄悄地按动快门,狐狸似乎在村子边转习惯了,一点都不怕人,一个快步就从我身边窜了过去,惊得我一动不敢动,同伴却手疾眼快地抓拍到了我和狐狸在一起的画面,真是难得!
天真烂漫的草原童真
莫旗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牛、羊、狗就是他们最好的玩伴。记得路上碰见一个跟着母亲放牛的小女孩,她独自在一旁抱着出生几个月的小狗和狗妈妈在草地上嬉戏打闹,他们假装撕咬争斗,看得我惊心动魄,小女孩却开怀自得。在她的情绪感染下,我干脆也爬在草地上,“啪啪啪”地拍个不停。
在尼尔基镇的西博荣村,家家户户的牛每天都会到河对岸吃草,朝出暮归。孩子则经常跟着父母在河这边迎接吃完草的牛回家。一天,我们特意赶在牛儿回来前,在河边等着拍摄牛过河的壮观场面。只见上百头牛稀里哗啦地趟着水花迎面而来,倏然就到了身边,让我来不及换镜头。随后,牛儿就跟着主人回家了,逆光下的金色树木衬托着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牧归图。
在莫旗,我拍摄得最多的孩子是一个小女孩。拍摄她是因为被她家具有达斡尔族传统“介”字形草房特点的房屋所吸引。一开始小女孩有点认生,但当我和她聊了几句,加上巧克力的功劳,渐渐就熟络起来。女孩非常喜欢看我相机的闪光灯,一再要求对着她“再闪一次”。她还自豪地拉着我看她家养的5头猪和一群鸡,甚至还赶着猪仔满院子跑,逗人喜爱。
【香格里拉独特的民俗风情】推荐阅读:
独特的书院制度09-16
独特的母爱作文10-06
优美作文:独特的景色05-29
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10-05
独特的姿态五年级作文09-07
独特的三字成语及溯源11-21
独特的美作文650字12-26
独特的近义词是什么07-10
初中一年级作文:独特的我12-02
传统文化独特的美作文600字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