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精选9篇)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 “橹”是常见字, 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字, 但“樯”从木, 与“橹”联合成词, 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 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 大胆逆推, 找到通假关系, 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 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 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 “惠”通“慧”, 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 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 “熟悉”的意思, “娴于辞令”即为明证, “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 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旬以“而”相连, 表并列关系, 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 译为“圣明之君, 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韵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 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 讲求对仗,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1)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2) 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简析] (1)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属于对仗, “忠”和“贤”相对, “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 那么“用”和“以”同义, 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 任用”的意思。 (2)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也属于对仗句, “六国”与“秦”相对, “灭”与“族”相对, 由此可推知, “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 (2000年全国高考题) “自放驴, 取樵炊爨”,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 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起来, 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 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
(1) 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 带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简析] (1) 句也为对仗句, “据”与“拥”相对, “固”与“地”相对, “地”是地方之意, 名词, 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 句也为对仗句, “帽”与“环”相对, “带”与“腰”相对, “带”为动词, “腰”也为动词, “腰佩”之意。
五、成语验证法
不少成语源于自文言文, 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1) 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兮。
(2)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 登高而呼, 声非加疾也。
(4) 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 (1) 句中的“薄”字, 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 那么 (1) 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2) 句中的“速”字, 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 招引”的意思。 (3)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4)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 寻找”之意。
六、课文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一、回顾比对,搜寻其义
高考考查的实词,基本上是课本里文言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单字,少有常用的双音节词及多音节词。其义项也多是课本上出现过的,所以可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以备高考时回顾,当作“参照物”进行比对,实乃简捷推断之法。如:
①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义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中的“耽”字,取义为“沉溺,沉迷”。
②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义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中的“故事”,取义为“先例”。
二、借助成语,推断古义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基本上是由文言中直接保留下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若理解词义有障碍,可将之与含有此字的成语作比而训其义,所谓“成语烂,古文半”,说的就是此意。如:
①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成语有“绳之以法”,显然,此句中“绳”义取“绳之以法”中的“绳”义,译为“制裁、处治”。
②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成语“文过饰非”之“文”也,一步到位,“文”与“饰”皆为“粉饰”之意。
三、瞻前顾后,整合得义
瞻前顾后,整合信息,词义的答案往往就在文本中。
1.瞻前顾后,看句子结构甚至短语结构,尤其是在工整的句子(即骈文整句)和并列结构的短语中,就很容易推断出词义,它们常常前后相似、相同或相反。如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与“比”明显相近但又有细微差别,而“比”字为“朋比为奸”中“比”义,为“勾结”,则“周”字为“团结”。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亡,即为“走”义,同是“逃跑”。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与“短”义则相反,译为“长”。
2.整合文章多处信息,推断词义。有的实词在文本中多处出现,可整合、比较得出词义;有的实词,在文章的别处则换为另外一个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而句意重复,由此亦可断义。如: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文本连续出现三次,整合信息,发现与之搭配的皆是身外之物,又皆是工具,能为己所用,故可得其义,“假借,借助,利用”。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字何意?看后文“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则知,“原”字换为“本”字,而句意基本不变,故“原”义同“本”,皆为“推究根本”。
四、形声训义,巧妙解词
对于一些文言实词,可从汉字构造的形旁或读音人手而训其义。如此说文解字,古已有之,此法至今可用,且极为便捷。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形旁训义较为简易可取,只是辨音训义不易掌握,所以对于后者,就高中生而言,可将书本上的通假字进行梳理便能应对高考。如:
①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睇眄,何意?看句子结构,两句前后对仗,故知“穷”与“极”义同,“睇眄”与“娱游”性(词性,即用法)同,而“睇眄”形旁皆为“目”,与眼有关,前为“穷(义同“极”)”,后又接“于中天”,故得其义为“看”。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读“zao”,通“早”,对于其义,一读便知。
五、常用词语,代入尝试
此法最为常用,也最为好用,对于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屡试不爽。面对高考时眼前难解之“字”,可联想现代汉语中,含有此字的常用词语,一一列举出来,再代入尝试通其句意即可,因为它的义项常常是其中之一。简单地说,先造词再代入检验后辨其义。如: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徒,徒弟,徒然,徒劳无功……;白,白色,白话,告白……。由此,可代入尝试得知,徒,其义为“徒然、白白地”;白,为“告白、告诉”。
以上“五法”点到为止,对于示例不一而足。对于文言实词的意义,同学们应当平时多做联想以记忆。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致辞时,向一名女学生真诚致歉。
复旦大学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低头捡帽时错过了合影的瞬间。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但后来发到同学们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一人的合影照。女生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学院却推说是照相馆的责任,让那位女生自己去交涉,还说那女生小题大做。
杨玉良校长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个叙事性材料,虽然关涉的对象较多,有“女大学生”“摄影师”“某学院”“杨玉良校长”等,但最佳立意角度在于“杨玉良校长”和“某学院”。“杨玉良校长”和“某学院”是一个共同体的两个方面,一正一反,一褒一贬,相互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因低头捡帽错过了合影的瞬间,造成毕业照“缺位”。该生要求学院重印毕业照,学院却认为是小题大做,推脱责任。对此,杨校长却在毕业典礼致辞时,向那名女生真诚致歉,并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会。
一、结合语境,据形推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很大,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如江苏高考题第8小题翻译“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殓”的意思可由其字形来推断;歹,与死亡有关,“殓”应理解为“入殓”,“入棺”。再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其中“购”解释为“悬赏捉拿”,为什么想到这个意思?因为“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加之文中的“我”是在逃跑途中,元军在后追捕,结合这样的语境,可以推知它的意思。其他如用“王”字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玉”有关;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二、结合语境,以声推义
需要以声推义多半是因为通假字的问题。今天,我们学文言文,就要注意通假现象,因为有时需要根据它们的读音来推断其意思。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纳。因此,复习文言文中实词时,我们可以根据通假字的现象来推断词义。
三、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根据汉语语法知识推断词义。阅读过程中,要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如安徽高考题第4小题a选项: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家”在句中解释为“定居”是否正确可由它的词性来判断,它前面的“遂”解释为“于是”,副词,副词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所以“家”应活用为动词,“安家”或“定居”的意思。a选项是正确的。
四、联系上下句,依句式推断
文言文中对称句子很多,在对举的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借助其对称特点,由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20全国高考1卷第8小题d选项: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法”的词性可由后句“顺”来推断,作动词,效法;由此可知d选项是正确的。再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弥”,可根据句式对称的特点,找到与“弥”相对应的“愈”来理解其意思,“愈”解释为“越,更加”,所以“弥”也解释为“更加”。所以,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句式特点,总结规律,为我所用。
五、前后比照,联想推断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在文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考试时根据已学的类似的例句来推断,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会很大。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联想,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题第5小题a项: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此解释是否正确,可联想《项脊轩记》中“后五年,吾妻来归”一句来推断,解释是正确的。
我们不仅要能联想到文本中的句子,还要善于联想平时常见的成语,以此来推断出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胜,可由成语“不胜枚举”中之“胜”来推断,解释为“尽”。
六、借助邻字,纵横比较
文言文中,有的实词其某些意思我们平常很少见,这时就可借助其临近的字来猜测。例如2010年安徽高考题第4小题b选项: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此解释是否正确,我们可根据其邻字“附”来推断,“附”解释为“归附”,那么“款”解释为“款待”显然不妥,结合语境,应解释为“诚心”。所以b选项是错的。
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迁移式的推断是文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结合本册的文言文来看看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语法辨析。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而语法依据就是:句子一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充当。如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五十者”充当主语,“帛”充当宾语,自然“衣”作动词,充当谓语,是“穿”的意思。在“然而不王者”中副词“不”后的“王”活用为动词,意为“称王”。
(二)、利用结构特点推断
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者相近(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知实词的含义。
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因为这是个对称性的句子,上下句可以参照解释,“据”与“拥”,词性相同、含义类似,“崤函”与“雍州”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固”与“地”也应该词性相同、含义关联,所以,解释为“险固的地势”。“养生丧死”是“动宾+动宾”式的并列短语,自然,“生”“死”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丧”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办理丧事”。
此外,本册的文言文中这样的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由对称性的句子,可以推知“出”和“下”的相反的含义关系。当然,在“圣益圣”与“愚益愚”也是结构相同词义相反的关系。
(三)、利用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通过分析字的偏旁部首,大致可以探知字的含义。
举例 此处字义 部首 基本义 引申义
假舆马者 车子 车 车子 各种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石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 各种与石头相关的事物
假舟楫者 船桨 木 树木 树木或木器的名称
骐骥一跃 良马 马 一种家畜 各种毛色、体型、功用的马匹
金石可镂 用金刚钻雕刻 金 五行之一 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
颁白者 头发花白 页 人头,古“首”字 与头部顶端有关
合从缔交
缔结 丝 蚕丝 像丝的或纠缠在一起的东西或动作细微,极小
(四)、联想已知推断
试题中常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其含义。
如对于北京卷“若真鄙儒也”的“鄙”理解,由初中课文“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阅读该文的上下文,可以推知“品德低下”这个解释错误。
此外,我们由“弃甲曳兵而走”的“曳”是“拖着”之义,类比“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史李时勉传》)中“曳”的含义;也可以由“翼蔽沛公”中的“翼”的“象翅膀一样”之义,类比“云翼太祖”(课标卷)中“翼”是“遮蔽”的意思。
初探文学文本类探究性试题
近年高考设题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它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1、运用所学知识探究
例:在《祝福》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简析】祥林嫂初到鲁家时,先是以第三人称视角的肖像描写,继而又从一个雇主的角度观察,两相照应。
【点拨】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用第三人称,近年来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较少见的是第二人称叙述。另一类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2、依据文本内容探究
例:广东卷第18题: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点拨】文本阅读要首抓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应本着整体阅读的原则。整体阅读主要体现在文本主旨、人物形象上。
3、按规定的角度探究
阅读《谈作文》(朱光潜)后回答: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
【简析】道理有二: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
【点拨】命题者规定的`角度从文本中生发,类似于作文练习中的角度提炼,虽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均可入手,但依然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和整体阅读这两点。
4、探究题干中关键词、疑问点
例: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简析】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更是作者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点拨】由点切入,放大内涵。首先是提炼出关键词、疑问点,其次是对其深刻理解,要求把握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关键词、疑问点往往运用了写作方法或修辞方法。
5、探究文本深层含义
例:阅读《江湖苏轼》(余显斌《中国教育报》)后回答:历史上的苏轼是一个思想较为复杂的文人,作者为什么要赋予他“江湖”的身份呢?
【简析】作为文人的苏轼在坎坷的仕途中能够及时转换角色;苏轼的诗词歌赋使自然名胜增辉,尽显文人本色;“江湖”背景下的苏轼身处逆境,仍然保持节操,对现代人也有深刻的启示。
【点拨】文本深层含义往往从文本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情感入手去探讨。往往要探究三类问题:景物的描写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叙事的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哲理,人物形象塑造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意义和写作意图。
探究性试题应试注意点:①对文本意蕴的发掘要深入。②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安排、写作手法、标题技巧等问题的探究均是如此。③探究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应深入挖掘作品,调动已有的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④探究问题要有层次。即针对问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有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语言点的意识。
拓展阅读
唐诗如瓷,宋词如纱
王婷婷
唐诗宋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打开一本唐诗集,仿佛走进了一座瓷器馆。高贵的瓷器穿越时空,静静展示它们的美。它们带着岁月的味道,什么都不能掩饰它们的光辉。无论典雅,活泼,庄重,灵动,都动人心弦;无论长短,都精致细腻。只有那样伟大的时代,才能造就那样伟大的美。
唐诗讲究对仗,讲究押韵,讲究形音意的统一;瓷器讲究形态,讲究对称,讲究形态花纹色彩的和谐。
瓷器讲究好料,上好的泥料是千百年地质变迁土质沉积的结果。有了好料,想做什么,信手拈来,再细细地塑形,上彩,描花,精打细磨,直至烧出成品。唐诗也是文化沉积的结果,是反复推敲凝练的文学结晶。
唐诗和瓷器都讲究韵味,火候不足,意犹未尽;火候太过,犹显不及。只有炼成“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才是最佳状态。
诗和瓷的灵感之作,是用料,手法,火候都恰到好处,仿佛无意之间,却又浑然天成。
唐诗和瓷器,是中国人的哲学。无论长短大小,悲喜情仇,都不能失去分寸方圆。中国人讲究心有城府。城府,无论里面多么五光十色,表面永远整整齐齐;一首诗看来几十个字平淡无奇,意味却一延千里,像中国的象棋,尺寸之间的棋盘,承载着金戈铁马,平淡间,是杀气腾腾,气象万千。
宋词是袅袅轻烟,是细语碎花吟,是一段闲愁,剪不断,理还乱,直触灵魂。无论远看近看,都是艺术品。红楼里面将纱窗的上品叫做软烟罗,因为用它们“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宋词深沉活泼,激昂伤感,大江东去,晓风残月,美丽的词牌名,在缥缈流动间。
宋词最初触动我们的,正是以它的柔软和伤感,及淡淡的情怀。宋词似乎更容易上口,更随意,虽然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它是中国的散文诗,是繁华之后的繁华,梦境之上的梦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宋朝这样雍容华贵的朝代,才能产生这样直逼心灵的作品。
很庆幸生在中国,继承了这样的文化,唐诗宋词这样的的美丽,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至少值得每一个国人由衷的尊重。
(选自《读者》第3期,有删改)
【导读】
文章构思独特,作者巧妙地把唐诗宋词类比成中国的瓷和纱,以瓷和纱的质地和意蕴形象地描绘出了诗词的底蕴和美感。本文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引用名句,增添了文学性。全文的描写使得结尾感情的抒发真挚朴实。
衡阳县一中 盛植锐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08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 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07江苏卷:牢之(人名)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译文: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
常见误区: 望文生义
以今解古
二: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常见”,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2、“在文中”,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3、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习方法
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06年全国卷1:《何远传》“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译文: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准备了 和清水。2010年辽宁卷: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译文:开始是因为 受封为泰宁主簿。
字形分析法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4、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5、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钱财
5、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B、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径造卢访成。造:成就
D、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解析:“造”的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方法二:结构推断法 【链接高考】
1、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 小民百姓的忧愁,却 身边的人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 ,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结构推断法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的方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例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追亡逐北
C、通五经,贯六义。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E、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F、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D、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稀疏
解析:D项“欹”应为“横斜”,与下文的“正”意思相反。
方法
三、迁移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译文: 深深地感叹他
2008年四川卷: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庞大的家族)独完。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家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得以保全。迁移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比喻细小的东西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明察秋毫
②遂能廷折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卒廷见相如
③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类题演练】
(2011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答案为C。其中A.苦于„„。可联想《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方法
四、语法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译文:先生赎出了他并且。
(2006年广东卷)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名、代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
【类题演练】
对下列一组“信”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B、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相信 C、信义著于四海 信:信誉 D、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信:有信义的
解析:D项中的“怀”为动词,“信”充当动词的宾语,所以“信”应为名词,解释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类题演练】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方法
五、语境推断法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语境分析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今姑贷汝 ”的“贷”是什么意思?
解析:联系后文的“不善自改”,此处的”贷“应为”宽恕,饶恕“。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之义。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召医而尤其故”中的“尤”解释为。
小结: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A、结构推断法:
并列同义推断法: 穷:学 尽 尽:学完 并列近义推断法: 声:歌声 响:声响
B、语法推断法:穷、尽:作动词,学尽,学完 C、联想推断法: 1.谢:联想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认错,道歉 2.遏: 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阻止,阻遏 D、字形推断法:《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字形推断的直接理论基础。汉字的造字方法公认的有六种,称为“六书”。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虽然不够完善,但对于大多数汉字特别是古文字,还是能够予以说明的。“六书”是古人解释说明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六书”之称,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给“六书”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一般是最基本的四种造字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下面根据这四种最基本的造字方法,结合江苏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逐个分析。
一、象形字
所谓“象形字”,即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字形。如:“旦”,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太阳刚刚从地面升起的样子。所以,此字的本义是天刚刚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之时的意思。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这句话中的“旦”,便是使用的“旦”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象形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早上的意思。
二、指事字
所谓“指事字”,即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如:“本”,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在“木”的下面加上一横,是为了指明树根之所在。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的意思。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这句话中的“本”,便是使用的“本”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指事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草木的根或茎干的意思。
三、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即是指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之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步”,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行走的意思。例句: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这句话中的“步”,便是使用的“步”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会意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行走的意思。
四、形声字
所谓“形声字”,即是指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如:“赋”,这个形声字是从贝,武声。由其小篆体字的形旁“贝”,可以推断出其的本意与财物,进而告诉学生是征收的意思。例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这句话中的“赋”,便是使用的“赋”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形声字的形旁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赋税的意思。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其形旁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一句中“却”的意义探求。“却”的形旁为“卩”,像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不难推测,与其所关联的义项应是“退却”的意思。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的"赂"即贿赂;从"竹"的字与竹条有关,"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中的"策"即(竹质)马鞭。"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再如"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越州赵公救灾记》),其中"粜"和"籴"都是会意字, "粜"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出"字,下面是一个"米"字,根据字形可推断其为"卖出粮食'之意。而"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
二、根据语言结构推断字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中"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庭除"与"堂庑"相对,"甚芜"与"甚残"相对,显然"除"是个名词,解释为"废弃"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台阶"。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以"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再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与"族"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族"应该是"消灭"之意。
《过秦论》中"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则可推测"北"也是"败逃者"。
三、根据语法推断字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词语的搭配,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志义相投,刑牲盟生死","刑"本是名词,但此处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刑"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宰杀"之意。
翻译句子中"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本身是个名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因而不能构成句子,自然"设备"是个古今异义词,需要拆开解释,应为"设置防备"。
又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中"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声,烛之则狗也"(《冉氏烹狗记》),"烛"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释为"照"。
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短"本是形容詞,却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诋毁,说坏话"。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本是名词,却带了宾语,显然要做动词用,解释为"杀"。
"将军披坚执锐 "中"坚"本是形容词,但"披坚"是动宾短语,所以"坚"应该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同理,"锐"应解释为"锐利的兵器"。
四、根据语境推断字义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的意思都会与上下文的语境有关。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断字义。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中"伺"作"等候"讲,显然不符合语境,应该是"进之按住腰间的刀探察(窥探)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了他"。所以"伺"应解释为"探察(窥探)"。
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贷"若当"借给",讲不通,因为这里不存在借贷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文意为,你的罪行当死,现在暂且饶恕你。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胡言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子,杀掉你全家。所以"贷"应释为"饶恕"。
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作"率领"讲是讲不通的。因为上文为"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所以此处"率"应作"全、都"讲。
五、借助联想推断字义
试卷上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准许
B.若不取来,公转营迫之 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考虑
四项中加点的字在相关的课文中均出现过。"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听"释为"准许,满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中"迫"释为"逼近"。"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中"壁"为"营垒"之意。"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度"为"常态"之意。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项。
我们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我们可联想到"怨声载道","载"为"充满"之意,所以解释为"负载"是不对的。
2007年高考江苏卷"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我们可联想到"屡试不爽""爽"为"差错"之意。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
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假途灭虢或是久假不归(借)
另外,当遇其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作代词"这样"讲,明显是不合适的,联想到通假字"燃","燃烧"之意就通顺了。
又如"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从亲", "从"应通"纵",意为"合纵",当时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
"马肥病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争"通"诤","劝阻"之意。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挽救"之意。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4.教师小结: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5.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2.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1)坐通座,音zuî,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
(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6.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义在“马”,“牛”为衬字。(3)是。偏义在“亡”,“存”为衬字。(4)是。偏义在“母”,“父”是衬字。(5)是。偏义在“姥”,“公”是衬字。(6)是。“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7.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6)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8.教师小结:(1)通假字(2)偏义复词 9.布置作业: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推荐阅读: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02-25
摭谈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05-25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09-07
实词推断教案06-08
文言文实词专题07-15
常用文言实词120例12-10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集锦03-29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12-16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03-01
120个文言实词练2答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