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共15篇)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木瓜初级小学 李敏
我班共有13名学生,全部参加考试,总分1129,均分86.8,及格人数13人,及格率100%,90分以上有5人,优秀率38.5%。虽然这只是一次书面的教学评估检测,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班数学科教学总体情况良好,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且能较灵活地进行数学运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更多关注到试卷反应的各种问题上来。为此,现将本次期中检测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应该掌握的知识情况,编拟考试题。
二、试卷分析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2、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和操作题的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应用实践题。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出卷老师的别具匠心的独到的眼光。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数学知识。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能测试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3、试题全面并具针对性。试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用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与试题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题型新颖多样,图文并茂。体现了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这一基本理念,也体现了数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大题:口算题
此题共有20道小题,除个别学生粗心大意外,其余失分较小。
2、第二大题:填一填。
此题除个别学生失分外,多数学生都做对,得分率较高。
3、第三大题:选择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平时学生会做,但题意稍微变化,就容易出错。如:第1题:“猴子有20个苹果,蓝猫可能有多少个?”由于试卷质量一般,学生不能清晰看出蓝猫的苹果小,但筐子大小相同。都选择答案23个。因此失分较大。
4、第四大题:仔细观察。
此题出错也较多,在做的过程中,少部分学生有马虎、不认真的现象,未能正确数出图形的个数。
5、第五大题:解决问题。
此题共有三道大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这些题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读题、理解、分析题意的能力较差,掌握知识比较死板,不会变通,特别是学生对题目中的数理逻辑不理解。第1题只有5名学生做对,其他学生都失分。除了以上几道题失分较多外,其它题学生都完成得较好。
四、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缺乏综合能力培养。
5、学生对计算还存在马虎现象,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6、部分学生简单问题复杂化,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五、改进措施
1、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严格指导,严格监控,让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习惯;不要教教材,不要死学书本知识、不要只帮助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应用题到喜欢应用题。
4、加强基础,强化习惯。重视数学基础,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法宝。如:口算、速算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不定时地进行检测、评估、矫正。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 估算、验算、认真审题、检验方法等。
5、重视过程,培养能力。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能力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针对学习弱势群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低进高出,用数学的美丽吸引他们。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6、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要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一、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 可设计如下题目进行训练
第 (1) 题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做, 由○-1=2可得出○=3, 再根据□+○=5可得出□=2。
第 (2) 题思维较好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根据△+□+○=9和△+○=5可得□=4, 由○-2=2可得○=4, 再由△+○=5可进一步得出△=1。
二、学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 可设计“填数游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1) 使每条线上的数字和为11。 (2) 使每条线上的数字和为15。
(3) 把1~8八个数字填入圆圈 (右图) , 使每条线上的四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相等。
第 (1) 、 (2) 两题要简单一些, 一般学生都会做, 根据一条线上的三个数, 只要知道两个数就可以把第三个数填出来的规律, 学生很容易做出来。先从已经知道两个数的那条线上着手, 一步一步地就能把圆圈里的数全部填出来。
第 (3) 题要复杂一些, 没有填一个数字, 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他们会想到1~8这八数的数字之和是36, 把它分在两条线上, 那么每条线上的四个数的和是18, 每两个圆圈之和是9, 有这几种可能:1和8, 2和7, 3和6, 4和5。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完20以内数的组成后, 可设计“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1) 1、3、5、7、__、___、____、____。
(2) 2、4、6、8、__、__、__、__。
(3) 14、9、15、9、__、__、__、__。
(4) 2、16、3、17、__、__、__、__。
第 (1) 、 (2) 两题智力一般的学生会做, 根据前四个数的排列规律, 不难发现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2, 所以 (1) 、 (2) 两题的答案是:
(1) 1、3、5、7、9、11、13、15是一个奇数列。
(2) 2、4、6、8、10、12、14、16是一个偶数列。
第 (3) 、 (4) 两题思维能力好的学生会做, 这两题的排列规律是以两个数为一组。第 (3) 题每组第2个数不变, 每组第一个数比后面一组第一个数多1, 所以后面四个数的排列是:16、9、17、9。第 (4) 题是每组两个数都在变化, 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 所以后面四个数的排列是:4、18、5、19。
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的组成及排列顺序,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发了他们的思维, 起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
四、学完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后, 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把1~9的九个数字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数字不许重复:
关键词:学习方法 研究 指导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检测内容及检测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分成五个部分:(1)数一数、照样子画一画;(2)连一连;(3)比一比;(4)把同样多的连起来;(5)画一画。从试卷的内容上看,难度不大,学生检测的成绩比较好。全班有41人,平均分为92.5,最高分100分有3人,90~99分有30人,85~89分有6人,85分以下的只有2人。
二、试卷得分、失分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成绩是比较好的。从试卷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有好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可以的,计算部分的失分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一些稍稍复杂的题目,学生失分则相对较多。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太过粗心,明明要求是减法他们还是照着前一部分做加法,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下面就每一部分做一简单的分析:
1、数一数,照样子画一画。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数数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因图形比较复杂,数的数量比较多样,数的数量也比较多(有6种图形,共45个图),双因为学生数数的方法不够科学等方面问题,导致失分率很大。
2、第二题的连一连和第四题的把同样多的连起来。考查学生对同样多这一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对应思想,得分率为100%。
3、比一比,有4道题目,分别考查学生比大小、比高矮、比多 少、比长短的能力,学生失误比较多的是比长短那一道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画一画。考查学生比多少的能力,多数学生能从同样多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出发,正确画出多4个,少3个。
三、自我反思
面对成绩,我以为这是偶然的。要把偶然转化为必然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数感的培养、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概念等方面的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合作、数数、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推理、对应等各种数学思想。
四、今后的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加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练习的设计与讲解。多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同时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抓住学生的认识起点,构筑有效课堂。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等。
(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答题习惯,从平时抓起无论在做作业或是考试时都要求他们做到并学会做完后及时检查,一查题目有无漏做;二查计算题有无算错;三查审题是否有误。
4、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②。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③。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学初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
④。开展“帮困”活动。对学困生要进一步加强辅导,争取他们在基础知识上面不失分,提高成绩。还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希望他们可以有所进步!
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考试总体情况还不是特别理想。为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特做如下分析与反思:
一、考试情况概述:
试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考核对象是一年级全年级学生,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平均分95.1分
六、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题上失分。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小学,缺少考试和测验的经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错,由于部分学生考试时不认真、不细心,计算时容易出错。少数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时会丢1-2分,如在计算6-3+1时,不是先算第一步,而是先算3+1等于4,故结果就错了。另外,在数立体几何图形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3个长方体,认为那个倾斜的长方体不是长方体,说明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刻,因此,要想在基础题不失分,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口算水平,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不够准确的弊病。在第8大题在原有的多几个和少几个题目有点忘记了。主要有两个原因,学生不知道是该花三角形还是和它一样的图,另外题目设置是没有把线直接画在原图的下面,让学生遇到了障碍。
2、拔高题上失分。尤其是第十一大题的第6小题,有很多学生写成是4+3-2,大圈里面的个数只看成是4个了。造成了很大得十分。拔高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比较多,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看图列式一知半解,似懂非 懂,掌握不够好。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不会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解决问题。
七、自我反思及努力方向:
1、必须夯实数学基础。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教师及学生的态度都要严肃,教师的教风要严谨,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当碰到基础知识的变形题时,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否则,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试题如果转弯,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2、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教师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数学教学重在提高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师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和“最优化”的状况,留给学生 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5、重视考后反思,师生共同分析试题。
教师和学生要通过考后的试卷分析,教师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方法和发挥上存在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6、教师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转化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后进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后进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壶山完小:魏金荣
试卷结构与特点
本学期一年级数学期末卷,考试时间为50分钟,卷面分值为100分。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温馨提示,使数学充满人文关怀。在试卷的开篇与结束处都有写给小朋友的话,这些话语中富有情感童趣,饱含关怀,充满激励,带给学生轻松和谐的答题氛围,也提示着一年级小朋友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认真思考与反复检查的习惯。
2、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检测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次试卷的第三、四、五、六题从填数、计算、比较大小、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四种方式单纯检测学生的计算能力,分值共占42%,题目的呈现也多样有趣,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3、版面设计活泼、图文并茂。试题的编制以图形为主,特别是“生活中的数学”一题,均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降低学生读题审题的难度,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考试,增强了学生做题的兴趣与信心。
4、关注过程,使试卷留下思维痕迹。如第二题按规律填数的4小题,充分展现了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层次性,给学生提供了猜想、尝试、探索、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与发现规律的能力。
5、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本次试卷内容主要源自于生活,大多是学生见过或接触过的事与物,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生活中的数学”一题各幅图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学生能正确认识20以内的各数,能正确书写,懂得各数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理解数的组成。
2、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加减运算,对抽样的98份试卷中,纯计算的42分中得40分以上的有54人,占55.1%,扣分在10分以上的只有17人,仅占17.35%
3、具有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方法。如对试题中的“按规律填数”“数一数” “生活中的数学”等题,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完成,说明他们懂得应用观察比较、分类统计、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二)存在的不足
1、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不强。如第九题的第5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是整份试卷中学生失分最为严重的一题。抽样的98份试卷中,得0分的有36人,占37.73%,得满分的只有26人,仅占26.53%,我们以后的课堂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有待加强。如第二题“按规律填数”,第八题“数一数”与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紧密相连,学生填不来或数不清,主要在于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不强。
一、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的基本情况:一(1)班31人,最高97分,最低52分,平均分是86分, 及格率是97。一(2)班29人,最高94分,最低27分,平均分是85分,及格率是86%。
二、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试卷容量大,所考知识点全面,且难度偏大。试卷共分l六个大题,下面对每个大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在教学中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大题 算一算(每题1分,共20分)
大部分学生全对。失分集中在这几题:()-5=13,()+7=16,()+()=40。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加法算式中填加数,要用减法算;在减法算式中填减数也要用减法算,只有填被减数时得用加法算。同时要强调检查,填好后再算一遍。
第二大题 填一填(每题1分,共25分)
这题的失分比较严重。如看图写数有的不认真数,胡乱地填一填导致失分,因此,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多培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从小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看图填物品摆放的位置关系这题,大部分学生会做,但还有少部分学生整题全错。分析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我们这届新生半数以上是外来民工的孩子,他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非常欠缺,当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放在一起,特别是在一句话里就说不清。平时要让他们多说一说。教师要耐心指导,多一点鼓励,少一些埋怨。
第三大题 算一算,填一填(共12分)
应该说本题得分率低,只有少数学生做对,题目中把算式按大小排列,但下面又是小于号。
第四大题 按要求做题。(每题1分,共8分)
从本题的解答情况可以看出一年级的学生读题、审题不清。这种题要让学生别急着做,而应该仔细观察图画,根据提示先得出编排位置的顺序是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为几排几号,然后再连线就对了。
第五大题 选数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数图形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很高,一定要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比如长方形数错了会影响到正方形的数量,同一种图形会有大的,小的,有白的、黑的等不同的情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全面的观察,因此出现了漏数的情况。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5分)
这两个大题都是解决问题,前一种是图画式的应用题,后一种是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失分的最大原因是学生不会根据问题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往往是猜着做。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找出所求问题,弄清求总数的要用加法算,求部分的要用减法算。并强调要用已知条件中的数据来列式。
四、下阶段的教学措施:
1、继续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深入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听课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进一步强化。计算教学中要坚持口算堂堂练,注意量与质的统一。要面向全体,兼顾速度要求,同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
3、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人文关怀,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夯实“双基”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让板着面孔的数学露出笑脸,让愁眉苦脸的孩子露出笑容。
4、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在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上提高标准并持之以恒地教育和训练。
5、加强关注学困生,做好辅差工作。多给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予鼓励,使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趣味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 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课堂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教学开始时, 我给学生出示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学生很快猜出是钟表。我问学生:“你会认钟表吗?”不少同学摇摇头。这时我及时引入新课:“那么,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 好吗?”这样,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由于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容易产生亲切感,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差, 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 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 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 我边写上5。接着, 我又贴上三个, 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 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 我启发学生, 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 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 5+3=8。”这样, 通过图画的诱导,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 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习6的分成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 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 比如, 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 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 一边是12345, 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 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 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7可以分成 (123456) , (654321) 。这时, 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 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 我发现规律了, 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 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 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枯燥、单调,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春天来了, 美丽的大森林里, 动物们准备召开迎春联欢会, 这时, 树上有3只百灵在唱歌, 树下有5只小兔在吃草。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学生很快写出算式:3+5=8。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8+5=13。然后继续展示:从池塘里跳来3只青蛙。问题:这时有几只动物?13+3=16。不一会儿, 刚才唱歌的百灵飞走了, 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6-3=13这时, 4只乌龟慢慢地爬过来了, 问题:最后剩下几只动物?13+4=17。由于课件直观、形象, 对学生极富吸引力,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 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五、建立竞争机制
一年级小学生都争强好胜, 荣誉感比较强。因此, 我采用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全班比赛等形式,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设计了50道计算题, 让全班同学抢答, 每答对一题给一朵小红花, 最后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班级的“算题小明星”。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进行了小组比赛, 把全班五十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两部分, 最后以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还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比赛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比赛中去。比赛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性, 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审题;习惯;培养
一、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调查发现,这都源于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障碍。我就自己所带的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发现一年级学生审题方面有以下问题:(1)学生有经常抄错数的现象。抄错数字,白白丢失分数;经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学生书写不够整洁规范,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错行抄写。(2)解决问题练习的错误率高。一年级上册的练习题都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3)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与家长交谈中得知学生在家写作业时,遇到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题型或是条件比较多时,学生往往题目也不读就说自己不会,依靠家长读题才去完成。
二、审题不清的原因
调查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探索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形成。
1.感知粗略,研读意识差
审题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题目中的文字、数据、图片等信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就是比较笼统、粗糙,忽略信息,不喜欢反复研读题目,不易形成类似成人的、相对完整的、精确的认知。
2.注意失调,错误经常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审题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经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3.思维定式,对比意识差
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小学生先入为主,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错。
三、培养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策略
1.多读
读题,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
(1)一边识字一边读。开始学生拼音不认识,无法拼读,只能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多读。随着学生拼音学习量的增加,老师可以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对生字和词语可作适当的解释。(2)用笔点题指着读。针对学生一目十行、看错行、抄错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进校就养成指着题读的习惯。这样老师在讲解书本上的题目时,可以直接看出学生有没有看到题目,注意力有没有集中,思维有没有跟上。(3)结合图、表一起读。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的。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看图或表格。(4)按照顺序有序读。要求学生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另外,还要让学生读题目序号,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多画
(1)圈关键字。部分学生读完题后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一年级刚开学出现的题: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本题就要圈出“左”“第4只”这些关键字。教师带着学生多圈圈,学生对这些关键字就敏感起来了,审题就更能抓住要领。(2)画出横线。一年级学生对语句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常常引起解体出错。还有一些题目只要在原题上稍作记号就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里填上>或<:3+6○1+7。”在判断大小之前,应让学生先计算两边的算式,再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大小。(3)作出记号。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出现的“数一数”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数一个用斜线划掉一个,如:“把8、3、4、6、1、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写一个数用斜线划掉一个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3.多说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表达对审题过程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知道怎么做,却说不出来(占62%)。在此,我们低段数学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田红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班级:一(8)班 教师 王晓玲 日期:2018.5.26
一、考试内容:六单元检测。
二、试卷特点:
试题难易适中、涵盖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核,大多数题目全面涵盖了二单元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能看出,多数学生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并会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看图列算式问题。
三、考试情况及答卷情况分析:
本班实考人数51人,平均分88.9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35分,及格率98%,优良率90%。从整个卷面来看:部分学生字迹不工整,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不是很好。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试卷中仍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丢提、漏题,由于识字较少,有好多学生不理解题意,还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读题,自己凭主观想象写答案。通过本次考试,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同学根本就不适合上一年级。
四、今后教学工作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书写、表达上的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做题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教质量,并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节课,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题”,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要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不给学生创造质疑问疑的机会,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促使学生靠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来学习数学。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学生的问题一一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学会模仿,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提问题。
3、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要想算得准、算得快,理解算理是关键,不论什么类型的计算教学,教师首先要把算理讲透,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其次,20以内加减法必须保证人人过关,既要有速度,又要提高准确率。口算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做到天天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每天拿出几分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算,使口算教学常规化,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复原中心学校
(2013----2014)第二学期
一、考试概况分析:
7月7日,全市组织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期末检测,我校一年级有两个班,应考人数为81人,实考人数为
81人,总分7592分,平均分为93.72分,及格人数81人,及格率100%,优秀人数64人,优秀率为80%,全年级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61分。
二、对试题的认识
本次命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覆盖面较全,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查一年级学生对教材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加强了对基本计算能力、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情况,题型包括我会填、我会比、我会计算、我会数数、我会解决问题等。各题得分情况如下:
第一题、总分1600分、得分1453分、得分率91%,失分147分,失分率9%。第二题、总分960分、得分931分、得分率96%,失分29分、失分率4%。第三题、总分2400分、得分2357分、得分率98%,失分43分、失分率2%。第四题、总分1520分、得分1391分、得分率91%,失分129分、失分率9%。第五题总分1520分、得分1460分、得分率96%,失分60分、失分率4%。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我会填。有11个小题,每一个小题,都是对一个知识内容的考查.是基础知识题.2.3.4.5.6.8.9.11.,题没有丢分,学生都答对了,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1小题,计算人民币面值.造成了很多丢分.10.小题学生出错是因为没有认真读题,都不知前后了。说明学生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学习习惯不良。造成个别学生出错丢分。
第二题,我会比,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运用情况。此题学生出现错误的较少,做错的都是没搞清题意,导致失分的。2.小题写数.错误很少
第三题,我会计算。主要考察学生计算题的计算准确情况。个别学生出错。由于学生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今后还要对学生,在计算方面加强练习。增强计算的准确程度。
第四题,我会数数。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情况和总结归纳情况。这道题有3道小题,1.小题基本上没有丢分,答得比较好,2小题做的不够好,个别学生数花眼了。3题失分少说明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是很强的。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测试,看到孩子们出现了错误,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我们任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深地反思,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力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改进,查漏补缺。
1、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差,不认真听题、审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不能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一道题换一种提问的方法学生就无从下手,知识学的较死。
2、学生的听读能力和审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题目学生会做,但是没有听懂意思,有些学生对试卷的题目要求不明确,不理解题目意思。在以后的练习中我们会加强学生对题意理解的训练以及题型的多样性练习。
3、受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影响,有些知识学生没有掌握好,也只能往前赶,以至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造成负积累太多,学生基础不一,有个别学生在做减法应用题时还用小数减大数。五.改进措施、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学会思维。
2、培养优生,发挥优生的作用,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特别关注学困生,努力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效率。
3、布置有特色、有层次的作业。让优生更优秀,让学困生能把知识消化好为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让学生说题意;加强口算练习,以提高计算速度。、加强书写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认真仔细,学会认真检查。
六、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晨读时间,加强口算训练,坚持口算竟赛,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养成好的读题意识和良好的解题习惯。
2、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的讲解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题型要形式多样。
3、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在批改作业时,把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记录,有利于以后的复习和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4、加强中、差学生的辅导,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差异,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学习好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5、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加减法计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必须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保证百分之百的的正确率。
关键词:观察;内容;顺序;方法
观察是人的感知发展的一种最高形式,是形成智力的一种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一种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前提,不会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而一年级正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开端,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容易人云亦云,假如一个同学说,我看见房子左边有2朵花,立马就有同学说,我看见房子右边有5朵花,有人说女孩在搬玉米,就有人说小男孩在掰向日葵。这就是说他们没有一双使用数学的眼睛,更不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不露声色地引导、点拨。点拨不好,课堂就会乱成一盘散沙,教学活动则无法进行。这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门前的花,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快看学生手里的玉米,告诉老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自然知道要看什么,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用信息,哪些信息说的是一回事,而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一些与问题不相干的信息。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是理论的先导。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观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笼统又不细致,不注意事物本身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也很重要。首先,教师展示长方体几何模型,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通过对长方体教具进行观察,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整体进行观察,即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通过比一比得出长方体两对面完全相同。再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学具,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相邻面和相对面,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相同。最后把正方体和长方体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学会从理论上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没有一定的顺序,往往一个问题的出现,他随便看一下,就轻易草率地下结论,没有条理性。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页第3题。老师出示情境图,问:“你从图中看到了谁在谁的上面?”他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小鸟在上面,小猴在下面” ……学生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老师又问:“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立马就有学生说:“小鸟在小猴的上面,小猴在小松鼠的上面”按从上往下说的,也有从左往右说的,对于他们观察的顺序,教师都予以肯定,然后指出,观察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第二,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第三,从外往内或从内往外;第四,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的顺序,又培养了他们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艺术大师罗丹指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一年级教材的练习题中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如,一年级教材上册第9页第1题,求一共有多少人?大多数学生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算式为8+6(男生8人,女生6人),老师即在黑板上板书问:“你们还能怎样解答?”同学们大眼瞪小眼,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这时有个小女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列的算式是5+9”。老师:“说说你为什么列5+9呢?”小女孩:“有5个人在大树的左边,有9个人在大树的右边。”老师当时特别高兴,借机说:“你观察的真细致,棒极了,奖你一颗智慧星。”然后对其他同学说,其实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从手里拿的东西到头上戴的道具,甚至衣服、鞋子的颜色……甚至有同学列出几步计算的式子。从此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观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就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正如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所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手脑并用,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主宰课堂,搞“满堂灌”,而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因为动手、动脑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在让学生认识“7”这个数时,可先让学生用7根火柴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然后提问:“7”这个数是由几和几组合起来的?请大家用火柴摆一摆,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然后再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他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如下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和相互交流,很快就认识了组成“7”的两个数、三个数等。小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各种组合都有,这为他们学习计算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接受知识快,而且记得牢。另外,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因此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利用数学课本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根据一年级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怎样有目标地吸引其注意力,引起观察兴趣呢?如在教学“位置”时,一面创设情境邀请学生看电影,一面出示电影院的主题图。先让学生全面地看一看,再一排一排地看,得出每一排的座号都一样。然后只看其中的一排,用教鞭指着,从中间向两边看,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中间的座号小,越往两边座号越大;左边双号,右边单号。这样,就为后续的活动“找座位”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又如活动课“小小商店”,主题图比较复杂,可指导学生整体观察,按照提示牌把图分成三部分来观察:学习用品、玩具、生活用品。在后面的购物环节中,找东西、看价格,他们就可以根据物品的所属类来寻找,快速地解决问题。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地、有条理地、轻松地来解决问题。
三、诱导学生多动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要学好数学,首先要学会数学语言。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诱导学生多动口,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说明同一个概念。如教学“找规律”时,按规律填空:32、34、36……40……先引导学生观察每相邻两教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列的规律。刚开始,有的学生说:“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大2。”还有的说:“前面的数加上2就得到后面的数了。”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学习新知的最初,他们说得不简洁,但能说出、能准确地描述就可以了。最后,再规范语言,这组数列的规律也可以用“每相邻两数之间相差2”来描述,使学生的语言更规范、更严谨。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讲完“找规律”后,我又安排了“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第二天,用竞赛的方式,比比谁找的多。有的学生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有的说:“看书时,从左往右看,看完一行,再从左往右看下一行,一直重复下去;”还有的说:“我妈妈单位安排值班,第一天是我妈妈,第二天是王爷爷,第三天是李阿姨,第四天是赵叔叔。他们是4人一组,一直循环下去……”就这样,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了生活。
一、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的基本情况:本班共82人,最高99分,最低67分,总分6748.5分,平均分是91.2分,优秀人数为73人,优秀率是98.6%,及格率为100%。三率平0.966。位列年级第一。
二、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试卷所考知识点全面,但难度偏小,考试时间太长。试卷共分七个大题,下面对每个大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在教学中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大题 看图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对,少数同学书写不规范。在第2小题(4)题少数学生忘记圈出右边的3只小动物。今后要强调学生认真数认真写,填好后再数一遍,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第二大题 我会口算。(共12分)
这道题失分很少。从本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本班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问题不很大,但口算能力差,好多都还靠扳手指才能算出来。今后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特别要注重差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第三大题 比一比、填一填。(共8分)
从这道题的答题情况来看,有四五个学生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搞不清,造成失分,还有几个对题目要求到底画O还是Δ弄混淆了,今后要注重差生的辅导,加强个别辅导。
第四大题 连线。(共8分)
从本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本班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问题不很大,能够计算出2道算式的结果找到相等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按平时的要求用直尺连接。第五大题数一数,分一分。(共8分)
在组合的立体图形中,正方体和长方体区分不明显,还有少数学生没有认真数,丢掉了分数。今后严格要求,教育学生养成答完题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第六大题 看图列式。(每题4分,第5小题8分,共24分)
这道题主要考学生对图画应用题的理解。同学们丢分不多。但是一图列四式问题较大,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会看图画应用题的图,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列加法算式,什么时候该列减法算式,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找出所求问题,弄清求一共有多少就要用加法算,求部分或者还剩下多少就用减法算。另外还要从看图说话练起,要求学生把从图上看到的和自己对图意的理解说出来。第七大题 动动脑筋。(共15分)
这道题因为平时我们也训练过很多次,所以得分比较高。
三、对考试的反思:
1、本次考试可以明显看出基础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的差距,这次考试部分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及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全面的检查,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从考试情况来看,学校5个班,班平都80多人,班大人多,特别是一些“后门”学生,(年龄小,根本不会学习)造成后进生比较多,尤其是80分以下的学生还有不少。
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思。“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学生的试卷很能反映出孩子的真实水平、真实态度。这一次考试可以看出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做作业不专注。因此着重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3、从填空题的失分原因来看,学生认字量少,读题不认真,数的概念不清。
4、学生不注意审题,马虎严重。
四、下阶段的教学措施:
1、继续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深入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听课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进一步强化。要面向全体,兼顾速度要求,同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
3、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人文关怀,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让板着面孔的数学露出笑脸,让愁眉苦脸的孩子露出笑容。
4、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在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上提高标准并持之以恒地教育和训练。
5、加强关注后进生,做好辅导转差工作。多给后进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予鼓励,使后进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6、利用校讯通、班级QQ群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每位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教育下学好数学,为今后中、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至第五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本次考试试卷考查的知识面广,它不仅考查了我们这半学期所学习的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对概念考查较少,对知识理解运用掌握考查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全年级应考人数为108人,实考人数108人。人平分84.1分,及格率92.9%,优秀率75.1%。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也反应出学生较粗心,审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大题填空题,共有7个小题。大部分学生丢分较多是第2小题和第5小题。第2小题按规律填数,主要是因为题目没把其他的整十数写出来,难度较大,学生丢分较多。第5小题考的是“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相差多少”,主要是因为平时没有强化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所以学生丢分较多。
第二大题,口算题。共有2个小题,第一小题加法和减法,第二小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大部分学生做的较好,只有少部分学生粗心失分较多。
第三大题,比大小,整体都做得较好。
第四大题,画一画,连一连。第1题看数画珠,并比较大小。考查学生对数的组成认识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较好,基本上能拿满分。第2题连一连,学生读题和审题能力不强,对位置的知识掌握不扎实,连的较乱,丢分较多。第3题画“X”和画“☆”,考查学生对多得多和少得少的认识,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较好,基本上能拿满分。
第五大题,用数学解决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已知总体求部分”“一共有多少”“少几”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完成的较好。但也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念题,理解不了题意,有少部分学生对于求部分仍然用加法,掌握不够牢,还有些学生看到“飞走”就用减法,没看到后面还有“一共飞走多少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明白数量关系,弄清一共和少几的区别,以便为以后的教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纵观整个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训练,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一、制定合理分组的标准
在学习小组分组时, 我把学生大体的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一个优秀、一个良好、一个一般和一个较差分成了前后桌4个人的合作小组, 并每组派1名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领先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4个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尽量成为最佳组合。在同桌的搭配上尽量避免性格、思维方面悬殊太大的现象, 这样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以好带差, 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是相通的, 它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实现的多。另外, 我还利用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 开展公平竞争, 在学习中谁敢说敢做进步较快, 我就根据实际, 奖励小奖品或者适当更换组长, 让学生人人树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机会当组长”的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 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 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 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 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 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你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你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 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 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 只要他们能开口, 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 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 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说, 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 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 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 知识面窄, 语言贫乏, 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 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 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 根据这一特点, 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放到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 循序渐进, 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如在教“8加几”时, 我创设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个一盒装的盒子里有8个桃子, 盒外有4个桃子。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 一共有几个桃子?借助这一情境, 我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 让学生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从盒外的4个桃子中拿出2个桃子放进盒子, 盒里的8个桃子添上2个凑成10个, 10个加盒外2个得12个。第二层次, 教师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 设计好板书, 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 清楚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第三层次, 脱离各种模式, 借助表象进行思维, 让学生看到8+4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
2. 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1)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如教学“数一数”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 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 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 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 有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 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利于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2) 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小小的成功不定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 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如在教学“数20以内的数”时, 我让学生各自数一数, 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当学生不约而同报出20根后, 我又说你是怎样数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被我请到的第一位学生站起来, 一根一根地数到了20根。我又问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举起了稚嫩的手, 他站起来说出了触动大家心弦的数法:我是两根两根数到20根的。受他的启发, 4根4根、5根5根等数法顿然而生。我不失时机地称赞道:“专心听他人的讲话, 就能想出不同的方法, 更好的方法, 真棒!”
3. 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 一年级儿童同样如此。教学中, 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说、听的习惯,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它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 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习他人之长处, 修正自己的错误、不足,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就“几和第几”的教学, 我出了一道开放题, 让学生戴上图形头饰, 站成△○□☆●▲的图形, 你认为☆在第几个?第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在第4个;第二位说:☆在第3个。有一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判断, 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同学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说法, 其间也出现了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学生, 他们认为从左往右数☆在第4个, 从右往左数, ☆在第3个。在评析和判断中, 学生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 让学生先找来各种物体, 有肥皂盒、牙膏盒、红领巾……然后在纸上画出物体的一个面, 再把画完的图形放到一起, 集体给他们分分类, 观察每一类图形的特点。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分一分中感悟到了图形的不同, 既认识了图形, 学到了分类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习惯。
四、培养群体合作的习惯
1. 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共同探究, 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以“十几减9”教学为例, 课上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 (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 , 让学生先独立操作, 自主探究, 怎样从13个桃中拿掉9个桃, 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过程。在此基础上, 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 我是一个一个地减, 最后还剩4个;有的说, 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 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 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 再拿去盒内的6个, 还剩4个;还有的说, 我是想9加4等于13, 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 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 面对这些算式, 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9=□, 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 得出大多数学生“做减想加”的算法, 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2. 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培养竞争习惯, 既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 我创设了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 让学生观察下列算式:
从这9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 比一比, 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老师的话音刚落, 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 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 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就越来越大,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有的说, 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就是减去9的得数。竞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 通过合作探秘, 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 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五、延伸拓展合作空间
【(一年级数学)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期末测试质量分析11-14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教学质量分析11-2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06-2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09-28
一年级数学试题分析10-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1-07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参考答案09-26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0-29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06-11
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