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精选8篇)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篇1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证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要暂停参与该鉴定工作,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司法鉴定人的回避,在接到申请三日以内,由鉴定机构负责人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机构负责人担任鉴定人的回避,要在收到申请三日以内提交机构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鉴定机构对于复议申请,要在收到申请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复议申请人,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回避制度》。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鉴定工作

2.回避制度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既是司法鉴定人的义务,又是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回避的权利。这一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司法鉴定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有明确规定。

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不自行回避的,委托人、诉讼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其回避:担任过本案的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的;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

社会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提出回避或委托人、当事人涉及利害关系人认为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提出申请的,由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司法机关内设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依法请求回避或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要求其回避的,由其所在司法机关决定。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与回避制度有关。有的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是“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属于违法办案;有的坚持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依法设立鉴定机构,鉴定人依法实施鉴定职能,属于依法办案。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篇2

关键词: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比较研究

“有比较才会有借鉴”是中国历来的俗语, 德国诗人诺瓦里斯 (N ovalis) 也称, “一切认识、知识均可溯源于比较”[1]。因而, 对某项制度在本土国情基础上借鉴并移植之前, 必须首先对外来的制度、经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鉴于此, 本文拟以比较法的角度, 从多个层面对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的异同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改革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分野与融合: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之比较

(一) 鉴定人的资格

大陆法系遵循严格的鉴定权主义原则, 也就是, 法律明确规定具有鉴定资格的人和具有鉴定权的机构, 并且, 只有具有鉴定人资格的人或具有鉴定权的机构才能向司法机关提供鉴定结论, 而不是任何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都可成为鉴定人。例如法国实行鉴定人名册制度, 即在一般情况下, 鉴定人被选任的首要条件是, 必须是已在鉴定人名册上登记的鉴定人或者政府指定的鉴定人[2]。这种将鉴定人严格限制在鉴定人名册或政府指定范围内的做法, 为保证鉴定活动的客观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英美法系则遵循鉴定人主义原则, 立法上不确定鉴定人资格, 也不将鉴定权固定授予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机构[3]。任何人只要在案件审理中得到作为裁判者的法官或陪审团的认可, 均可能成为案件的鉴定人。虽然两大法系对鉴定人的资格要求有所不同, 但是仍然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 不论是接受法官委托、指定的鉴定人, 还是受到控辩双方传唤的鉴定人, 必须是自然人, 不能是鉴定机构。也就是说, 从事鉴定活动的只能是个人行为, 而不能是集体行为。

(二) 鉴定人的诉讼地位与作用

大陆法系一般认为, 鉴定人不同于证人, 其任务为协助法官调查评估证据, 发现事实真相, 因此鉴定人必须保持中立, 当事人可以要求鉴定人回避。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英美法系国家, 鉴定人被称为专家证人, 他在证明案件事实时, 虽然依靠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力图对案件中的专门问题作出评价以影响陪审团或法官的裁断, 但通常认为他们所起的作用与普通证人无异, 只不过专家证人陈述的并非切身体验而是对专门事实问题的判断意见, 因此专家证人的意见不是独立的证据材料, 而与证人证言性质相同, 也就是说鉴定人在诉讼中从事的鉴定活动更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当事人的利益, 而不必然具有客观公正性。

(三) 鉴定的启动程序和选任鉴定人

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体制下, 鉴定人一般被视为法官的助手, 法国有“鉴定人是关于事实的法官”的古老法谚。鉴定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弥补法官专门知识的不足, 因此, 决定鉴定的开始和选任鉴定人均由法官依职权进行。当事人对鉴定的提起和进行有请求权, 但应当经过法院的批准;对于法官选任的鉴定人, 检察官、被害人、被告人如果对其鉴定能力或者公正性、客观性存有疑问, 可以申请回避, 有些国家还允许当事人委托自己的技术顾问。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 “任何预审法官或者审判法官, 在案件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 可以根据检察院的请求, 或者依据自己的职权, 或者依一方当事人的要求, 命令进行鉴定。”[4]在英美法系国家中, 与对抗制诉讼模式相适应, 司法鉴定权由当事人双方平等拥有[5]。在控辩双方在鉴定人的选任问题上, 当事人拥有较大的决定权, 法官的选任一般只是具有补充的性质。在美国, 由法院指定鉴定人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以民事或刑事关于科学上的问题为限, 有以刑事案件为限, 有以刑事案件关于心智问题为限, 法院才能指定专家证人。在美国的诉讼实践中, 如果当事人因经济方面的困难而无力负担聘请鉴定人的费用, 不能聘请专家证人, 但案件中的待证事实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对认定事实具有重大影响时, 法院也可以指定鉴定人。

(四) 鉴定结论的审查程序

为了保证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实现, 确保有关当事人享有对鉴定结论质疑的机会, 法官能够兼听双方的质询, 正确认定案件事实, 两大法系均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 大陆法系还允许法官依职权决定鉴定人出庭作证, 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解释, 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在质疑的程序和方式上, 两大法系存在区别, 大陆法系采取职权询问为主的方式, 而英美法系则以当事人之间的交叉询问为主的证据调查方式。

二、兼容并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出路

从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的比较分析中, 不难看出, 两大法系的鉴定制度与各自的法律传统、诉讼模式、诉讼价值取向相适应, 各具特色。英美法系国家鉴定制度表现出较强的当事人主义的特点, 控辩双方能充分参与到鉴定程序中来, 这突出表现在双方掌握鉴定的启动权和鉴定人的选任权。这种鉴定程序的设置不仅可以通过控辩双方的竞争促进鉴定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法官借助处于对立面的双方当事人的相互制约机制, 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在程序上, 这种体制能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 从而体现诉讼的公正性。但这种鉴定制度的弊端在于, 当事人主导鉴定程序, 使得诉讼程序缺乏效率, 而且, 鉴定人当事人化所带来的鉴定结论的倾向性问题一直是批评的焦点。鉴定结论的党派性使得鉴定制度的功能大为削弱, 鉴定结论的权威性远不如大陆法系国家。正因如此, 英美法系国家在鉴定人资格制度上有向大陆法系靠拢的趋势。如近年来, 英国内政部经常公布一些在某个领域的专家名单;美国的国际鉴定协会等民间团体也经常向一些人颁发鉴定人资格证书[6]。大陆法系国家鉴定制度与英美法系相反, 更加侧重于发挥法官的职权作用, 而当事人的请求权对法官的约束力较小,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鉴定由法官依职权进行,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鉴定的客观性、公正性, 提高诉讼效率;其弊端是专家的鉴定结论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甚至代替法官从事职务活动, 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判断, 另一方面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也不利, 当事人积极性受到压抑。大陆法系国家, 在近年来在逐步扩大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程序的影响力, 不仅在启动程序、鉴定结论的审查程序中, 还在一些救济程序中给予当事人尽可能充分的权利保护[7]。

两大法系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 除了法律传统、诉讼模式、诉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外部原因之外, 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大法系对鉴定制度性质和鉴定人的作用的理解不同。司法鉴定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制度设计必须与一国诉讼制度的其他方面相协调, 否则它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所以, 在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时, 首先要考虑我国自身的法律传统、诉讼模式等相关因素。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 我国法律受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较深, 虽然近年来在诉讼模式上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某些因素,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诉讼模式仍更接近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模式, 因此,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应主要以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制度为参照, 在具体技术操作环节, 英美鉴定制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也应为我所用。此外, 在具体的鉴定制度构建过程中, 还会涉及制度设置背后的价值选择问题。司法鉴定本身作为确认案件证据的诉讼活动, 直接关系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和法律的正确适用, 也关系法律适用是否及时和社会资源对诉讼的投入问题。因此, 兼顾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追求应成为规范、完善司法鉴定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公正和效率, “这二者是一切现代程序设计的共同价值准则”[8], 但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当这两种价值发生冲突时, 应适用利益权衡原则, 保证刑事诉讼目的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德]K·茨威格特, 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1.

[2][4]余叔通, 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60.

[3]刘方启等.中美司法精神病鉴定现状比较[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9 (, 6) .

[5][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M].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353-364.

[6]陈永生.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体制改革与程序重构[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 (, 5) .

[7]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543.

论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制度 篇3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1}。

司法鉴定是为司法证明活动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科学认识活动[2]。鉴定结论也是我国法定证据形式的一种。在诉讼中,由于法官缺乏对专门问题的知识,必须依赖专业人员的意见,因此对某方当事人有利的鉴定结论往往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而民事诉讼活动中,法官的裁判基于当事人双方证据的优劣对比。对于某一问题是否需要鉴定,双方当事人会有不同的意见。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法官居中裁判,诉讼活动围绕这三方的互动展开。由上面分析可知,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环节存在三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是由哪一方来启动司法鉴定。二是由哪一方来选择需要进行鉴定的案件事实。三是由哪一方对鉴定人进行选择。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即民事司法鉴定启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归属。

二、我国的法院主导的民事司法鉴定启动

在我国,民事司法鉴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法院。从法律以及司法解释来看都是如此。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只享有申请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决定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利掌握在法院。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訴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出台后,当事人对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民事诉诉讼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节,提出上诉,申请执行。第64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由于鉴定结论属于证据之一,如果当事人需要收集该证据的话,就需要委托鉴定。虽然有些鉴定当事人可以在诉前自行委托,但进入诉讼程序以后,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则往往不被鉴定部门受理或在诉讼中缺乏证明力,另有一些鉴定则非法院等司法机关委托而鉴定机构不予受理。因而,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如果要利用鉴定结论举证的话,应申请人民法院委托鉴定,法律也规定了当事人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作出了关于民事诉讼中提起鉴定的主体的规定,即民事案件的鉴定由人民法院决定,当事人无权在庭审中提出自己选定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可见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在人民法院,当事人及代理人没有司法鉴定的实质启动权而仅有启动鉴定程序的申请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将大部分鉴定启动权赋予法院,其不合理的因素较为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与法院的职能不符,法院的主要职能不是举证,而是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居中裁判。鉴定结论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一般都会导致鉴定结论的产生,而鉴定结论又必然成为一方当事人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并最终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服务。这样看来,由法院来决定鉴定事项及鉴定启动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院干预了一方当事人的举证活动,并从实质上对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活动都施加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判决。

(二)与举证责任的承担原则不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举证责任由当事人来承担,这样为了使自己的诉讼请求得到法院的支持,任何负有举证责任的主体都应该提供一切可以证明其主张的证据,而鉴定结论就是证据的一种。既然如此,由举证责任人自己决定鉴定的事项乃是他们的责任,,由法院主导的做法显然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承担原则不符。

三、两大法系国家民事鉴定的启动制度

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实行对抗制,鉴定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专家证人依赖于某方当事人的委托或聘请,在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当事人自己有决定鉴定的权利,也可向法庭申请,由法庭决定鉴定的权利;而法庭认为必要时,也有主动启动鉴定的权利。近年来,英美法系国家对当事人传唤专家证人出庭作证也作了限制,如英国规定,在民事诉讼中,未经法院许可,不得传唤专家证人,未经许可,也不得将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法官在鉴定启动程序中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强。

这种启动模式的优点是:第一,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当事人在鉴定问题上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第二,通过双方的对立与竞争可以提高鉴定的质量,有利于法官客观全面了解情况。但这种模式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第一,专家是当事人自己聘请的,由当事人支付报酬,可以说专家依附于指示方当事人,提交支持单方当事人的报告,因此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第二,正因为一方所聘请的专家与对方的专家通常对同一鉴定事项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法庭上“鉴定大战”经常发生,从而导致了诉讼拖延,严重影响到了诉讼效率的提高。

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在观念上将鉴定人视为法官的助手,因此是否聘请鉴定人、聘请谁、对哪些事项进行鉴定,都是由法官来决定的。当事人仅享有鉴定请求权,而不享有决定权。《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第2项规定:“鉴定人的选定与人数,均由受诉法院决定。受诉法院可以只任命一个鉴定人。受诉法院也可以任命另一鉴定人以代替先任命的鉴定人。”德国的民事诉讼百年来经历了从绝对的当事人主义到加强国家干预的发展过程,加强法官的诉讼指挥权更成为德国现代民事诉讼的显著特点。

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启动模式的优点是:第一,鉴定人很容易做到客观中立,因为鉴定人是由法官选任的,不易受当事人双方利害关系的影响;第二,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司法官启动制常常使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相对简化,诉讼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争议较少,重新鉴定比例较低,节省诉讼时间;第三,公信力强。一般说来,由司法官委托的鉴定人进行鉴定时,司法官往往在鉴定人进行鉴定时进行必要的控制与监督,鉴定结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较强,公众的社会依赖程度高。{3}同样的这种司法鉴定启动模式也有缺点:如剥夺了当事人的取证权;鉴定结单一,司法官难以做到兼听则明等等。为克服上述弊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立上作了一些弹性规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第(3)(4)项规定:“法可以要求当事人指定适于为鉴定人的人。当事人一致同意某特定认为鉴定人,法院应即听从其一致意见……”

四、我国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完善

1.赋予当事人启动民事司法鉴定的权利

启动司法鉴定的主体不应该再是法院,而是在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作为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由于其举证责任不仅与一定的法定义务相联系,更与相应的法律风险相一致。为了避免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举证责任人必然会对有利于证明其主张的事实给予比任何其他人更多的注意。这样,司法鉴定启动权赋予举证责任人,与其说是权利的授予,不如说是权利的回归。在诉讼中,与证据的取舍有最密切联系的主体不是法院而是举证义务人,从实质上说他们对证据的处分往往意味着对自己利益的处分,因此只有他们才可能给予待证事实最谨慎的注意,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对处分待证事实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

2.法院应当限制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行为

民事诉讼的三角型结构中,三个顶点直接的连线可以看成是它们直接的相互制约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互相制约直接自不必说,当事人和法官直接也应当有相互间的制约关系。这样三角形的结构才能保持稳定。从大的方面讲,法官制约当事人表现在当事人最终都必须服从法官的判决,而法官的判决必须依赖当事人双方的证据。具体到司法鉴定启动上来讲,当事人可以启动司法鉴定,法官也应当对当事人有一定的制约。否则无论是法官还是当事人都可能会滥用其无人制约的权利。

在诉辨审的三方结构中,如果完全将司法鉴定的启动交给当事人双方而不加以限制,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正如英国1999年修法的理由一样:1、可能会造成诉讼的拖延,极大降低诉讼的效率。2、如果任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会做出对其有利鉴定结论的鉴定人,会使鉴定结论丧失客观性,同时也会危及到判决的公正性。

所以应当赋予法院限制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力。法院应当限制当事人在小额案件中启动司法鉴定。而且法院应当对双方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案件事实进行限制。这样可以增加诉讼效率,在案件的审理阶段也可以针对真正的争议点。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注释:

{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条。

{2}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

简述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篇4

文/北京市集佳律师事务所 李洪江

【摘要】本文试图从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关于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启动主体、性质、证明力等方面论述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现状,进而探讨司法鉴定的中立性对民事案件判决结果的影响。考虑到民事、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区别,本文仅将民事诉讼领域的相关司法鉴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司法鉴定 鉴定结论 证据 证明力

司法鉴定结论已经成为影响民事诉讼判决结论的重要证据形式,特别是涉及专门性问题时,法官或者当事人会借助“司法鉴定结论”作为其诉讼主张的重要依据,在专利侵权诉讼、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著作权侵权诉讼等领域屡见司法鉴定结论的身影。司法鉴定结论在协助法官理解专门性问题方面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案件先后出现两份甚至多份完全相反的鉴定结论的情况屡见不鲜,可以说司法鉴定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也颇被当事人诟病。

一、我国关于司法鉴定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至第29条以及第71至72条对司法鉴定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主要涉及委托鉴定、重新鉴定、鉴定结论的审查、证明力等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条对司法鉴定的内涵做出了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该条规定是迄今为止关于“司法鉴定”作出的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性质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我国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主体

1、职权型司法鉴定制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人被认为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鉴定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法官对专门性知识的不足,因此法官为了实现案件的正常审理常常“依职权”委托鉴定机构对专门性问题出具鉴定结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鉴定人的选定与其人数,均由受诉法院决定。甚至在法国,司法鉴定人往往被视为合议庭的组成人员,要按照法官的指令将鉴定结论作为发现事实的一种方式,实质上是代替法官所从事的职务性活动。职权型司法鉴定制度在弥补了法官专门性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在实践中法官过分依赖“鉴定结论”,导致鉴定结论直接越俎代庖,代替法官作出侵权与否的结论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法官规避“审判责任”的挡箭牌。

2、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

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人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专家证人”,协助当事人一方向法官阐述案件的专门性问题。根据该制度,诉讼中当事人双方根据“举证

责任分配原则”决定应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或由谁鉴定等事项。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是当事人主导诉讼体制的典型特点。

当事人型司法鉴定制度将法官设置为“中立状态”,举证责任完全由当事人双方承担,减少了“司法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往往导致“鉴定人”成为“当事人”的“附庸”,“重复鉴定、多次鉴定”的现象不可避免。

3、折中主义司法鉴定模式

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司法鉴定制度的模式并不是“唯物论者”的主张,尊重我国司法鉴定实践,结合我国审判实践,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司法鉴定制度启动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给出的答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第2款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没有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并预交鉴定费用的,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但是上述条文并没有要求“当事人必须按照法院的要求提出鉴定申请”,如果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采取了默认的方式,该《规定》第2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11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起草说明》也认可了“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的法律地位:对于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第二十八条将其作为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足以反驳的证据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允许。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既规定了“依职权”委托鉴定、“当事人申请法院同意”委托鉴定以及“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三种模式并行的“司法鉴定模式”。这符合我国诉讼体制从“法院的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型的历史特征,既吸收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司法鉴定制度”的优点,又结合自身实际做了突破和创新。

三、我国司法鉴定结论的性质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同时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将司法鉴定结论的性质归结为“民事诉讼的证据”;如果是因当事人的主张而提供的鉴定结论应当是第64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如果是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则属于第64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

四、我国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

定其证明力。第72条规定可以视为“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

实践中,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即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遇到专门性问题需要委托司法鉴定的情况下,分类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1)如果当事人没有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并在诉讼中申请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的,法官可以“同意”委托司法鉴定的申请;

(2)如果当事人没有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并在诉讼中拒绝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的要求的,法官为了“实体正义”的需要,可以要求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或者“依职权”委托鉴定;

(3)如果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没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应当根据审判经验作出是否采纳司法鉴定的判断;不能因“自行委托”而机械式的不予认可;

(4)如果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可以委托“重新鉴定”。

总之,我国民事诉讼法律法规已经对司法鉴定制度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应当认真理解、消化其立法本意,结合我国审判实践的特点,充分尊重我国“依职权”委托鉴定、“当事人申请法院同意”委托鉴定以及“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三种模式并行的“司法鉴定模式”,而不能机械地“以一概全”,无视其他规定的存在。

注释:

①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②谌湫鸿、谌宏伟,《论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摘自:http://china.findlaw.cn/,2011年7月25日。

第六章司法鉴定的责任制度 篇5

本章重点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纪律责任。司法鉴定责任是指涉及司法鉴定有关人员和鉴定机构在实施和管理司法鉴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道德和纪律规范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它主要包括法律责任、职业道德责任的执业纪律责任。这些责任构成了层级不同的司法鉴定责任体系,其中,首先责任和纪律责任属于职业责任,法律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及国家赔偿责任。

本章学习要求:

应当了解司法鉴定责任的含义和意义;掌握司法鉴定责任的分类;掌握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形式和责任的承担方式。

第一节司法鉴定责任概述

一、司法鉴定责任的概念

广义的司法鉴定责任是涉及司法鉴定的有关人员和鉴定机构在实施司法鉴定活动或者管理司法鉴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管理规定、行业规则以及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狭义的司法鉴定责任,专指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是指涉及司法鉴定的有关人员和鉴定机构在实施和管理司法鉴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司法鉴定责任具有以下特征:

1、司法鉴定责任的主体是实施司法鉴定活动或者管理司法鉴定的有关人员和机构。

2、司法鉴定责任的承担以存在司法鉴定的法律规范、纪律规则和道德规范为依据,也包括聘请、指派的有关机关或者鉴定委托当事人与司法鉴定委托当事人与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合同。

3、司法鉴定责任是以存在违反有关司法鉴定法律规章、道德和纪律规范行为以及合同约定的行为作为责任产生的基础。

4、司法鉴定责任是在从事和管理司法鉴定活动中产生的责任。

5、司法鉴定责任是严格依照程序进行追究的责任。

二、司法鉴定责任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和提高鉴定的质量。

2、有助于促进司法鉴定秩序健康地发展。

3、有利于当事人对因错误鉴定造成的损害获得有效救济。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职业责任

一、司法鉴定的道德责任

(一)司法鉴定道德责任的概念

司法鉴定道德责任是指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在司法鉴定执业活动中违反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或者道德操守所应承担的道义责任。

司法鉴定道德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司法鉴定道德责任具有自觉性

2、司法鉴定道德责任具有广泛性

3、司法鉴定道德责任具有特别的预防性

(二)司法鉴定道德责任承担的形式

1、司法鉴定道德规范的内容

(1)司法鉴定人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坚持客观、科学、独立的鉴定原则,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开展鉴定业务工作,不受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的干预,维护国家法制的社会公平正义。

(2)司法鉴定人应当热情勤勉、诚实守信,尽职尽责地为委托人提供鉴定服务,客观、科学、独立、公正地出具鉴定报告。

(3)司法鉴定人应当敬业勤业,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执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法律知

识和服务技能,注重陶冶品德和职业修养。自学司法鉴定人职业声誉。

(4)司法鉴定人应当严守国家秘密,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及委托人的隐私。

(5)司法鉴定人应当尊重同行,同业互助,公平竞争,共同提高执业能力和水平。

(6)司法鉴定人应当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积极为确有经济困难的当

事人提供减免费用的鉴定服务。

2、司法鉴定道德责任承担的形式

(1)司法鉴定道德责任的构成:

一是司法鉴定道德责任应当是司法鉴定职业范围内的事情,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的法定或者约定义务而没有履行、未能完全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要求。

二是在客观上具有期待可能性。

三是司法鉴定人具有主观上过错。

(2)司法鉴定道德责任承担的形式。

主要有:教育警示、劝告批评等道德谴责。

(3)司法鉴定道德责任承担的程序。

司法鉴定人违反司法鉴定道德规范的,一般由司法鉴定协会根据情况给予道德谴责。对于情节较轻微的,给予教育警示;情节较重的,给予劝告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省级司法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司法鉴定的纪律责任

(一)司法鉴定纪律责任的概念

司法鉴定纪律责任是司法鉴定主体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司法鉴定协会的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执业责任。

特点:

1、司法鉴定纪律责任基于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违反执业内部纪律规范而产生。

2、司法鉴定纪律责任具有一定强制性。

3、司法鉴定纪律责任体现了惩戒的制裁性。

(二)司法鉴定纪律规范的内容

1、从事鉴定活动过程中的纪律

(1)司法鉴定人在司法鉴定业务活动中应当忠于事实、尊重科学、积极探求事实真相;

(2)坚持独立原则,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开展鉴定活动,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

预;

(3)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自觉回避;

(4)司法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司法鉴定程序和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

范。

2、司法鉴定人与其他司法鉴定人之间纪律

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执业活动中应当相互尊重,遵循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原则,开展同业互助,共同提高鉴定水平。司法鉴定人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其他司法鉴定人威信和名誉。

3、处理与委托人之间关系的纪律

(1)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地为委托机关和当事人服务,按

时、按质地完成委托的鉴定业务。

(2)严守执业过程中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委托人不愿公开的事项。

(3)不得与对方当事人或对方当事人委托的司法鉴定人合谋从事损害当事人的活动等。

4、出庭作证等方面的纪律。

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诉讼活动和诉讼仲裁中的相关规定。如不得损害司法机关和仲裁机关的威信;不得违反审判庭和仲裁庭的纪律。

5、监督管理活动方面的纪律。

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自学接受国家司法行政部门和司法鉴定协会的检查、监督和管理,不得以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消极抵制等手段妨碍司法行政部门和司法鉴定协会的执业监督活动。

6、受理案件和业务收费方面的纪律。

司法鉴定人不得私自接受当事人应当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各项财务管理规定。司法鉴定人不得私自当事人的委托,按照规定收取和使用鉴定费用,不得私自截留、非法挪用、私分和侵占鉴定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向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索要或收受财物。

(三)司法鉴定纪律责任的承担形式

1、司法鉴定纪律责任的追究主体

司法鉴定纪律责任的追究主体主要为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司法鉴定协会以及司法鉴定机构。

2、司法鉴定纪律责任的追究程序

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司法鉴定协会以及司法鉴定机构对于违反司法鉴定纪律的主体,根据有关司法鉴定纪律规范,结合违反纪律情况的实际情况,依照程序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公布不良记录等纪律处分或者惩戒。

第三节 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

一、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概述

(一)司法鉴定法律责任的概念

司法鉴定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执业或管理司法鉴定活动中违反有关司法鉴定法律法规规章的禁止性规定或者不履行法定义务(职责)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1、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承担主体具有多元化

2、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承担的依据分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3、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以违反法定义务(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基础,责

任形式具有多样性

4、司法鉴定法律责任主要为过错责任

5、司法鉴定法律责任形式具有体系性

(二)司法鉴定法律责任的类型

1、根据法调整的利益不同,司法鉴定法律责任可分为公法上的责任和私法上的责任。

2、根据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司法鉴定法律责任可分为单位法律责任和个人法律责任。

3、根据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司法鉴定法律责任可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国家赔偿责任。

二、司法鉴定法律责任的承担

司法鉴定法律责任的承担是指责任主体依法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的方式。承受这些不同法律后果的责任主体包括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一)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

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是指司法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执业活动中因为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有关司法鉴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约定的义务,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1、司法鉴定人的民事责任

2、司法鉴定人的行政责任

3、司法鉴定人的刑事责任

(二)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

1、司法鉴定机构的民事责任

(1)司法鉴定机构的民事责任的双重性

(2)司法鉴定机构承担民事责任行为要件的双重性

(3)司法鉴定机构承担民事责任形式的单一性

(4)司法鉴定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优先性

2、司法鉴定机构的行政责任

(1)警告

(2)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3)撤销登记

(三)司法鉴定登记管理的法律责任

1、司法鉴定登记管理法律责任的概念

司法鉴定登记管理法律责任是指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司法鉴定登记管理人员的行政责任

司法鉴定管理人员的行政责任是指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司法鉴定的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的严重后果,尚未构成犯罪而应当承担的行政法上的责任。

3、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篇6

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司法鉴定的专业性使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成为必需

在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需要收集各种证据提交给司法机关。其中有些证据是可以通过当事人自身的能力或努力获取的但是也有一些证据必须要借助其他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得到。

司法鉴定结论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特殊证据,在诉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然而,在通常社会环境下生活的普通当事人很难具备获取这种结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便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做出判断,其对司法机关的说服力也远不能与司法鉴定结论相比。司法机关为正确适用法律,一般也会要求对涉及到专门性问题的案件进行司法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做出判断。

司法鉴定的范围包罗万象,凡是诉讼中仅凭办案人员直观感觉或逻辑推理无法进行鉴别和判断的问题,都需要进行司法鉴定,其中涉及到一般个体诉讼当事人的多为法医类和物证类的司法鉴定。普通当事人想要在这些专业性很高的领域里通过自身的力量来获取证据应该说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时,那么作为当事人将别无选择。因此,通过司法鉴定获取证据不但最为直接和有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唯一的途径。

二、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有利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诉讼权利

在我国,除了法律规定的几种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外,绝大多数的案件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如果希望通过诉讼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需要在向提起诉讼的同时提供必要的证据来支持其诉讼主张,由人民法院在审查后依法立案审理。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那么法院很可能会采取不予立案的做法。即便是允许立案,也可能因为证据不足导致败诉。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最具证明力的法定证据,对于案件的立案和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司法鉴定获取证据是需要一定费用的,根据《黑龙江省物价局关于社会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及标准的批复》(黑价行字[2006]36号)文件中规定的收费标准,一般法医类单项鉴定费用为30元至3200元,大多数鉴定至少需要包括两个以上的项目。这就使得部分当事人尽管其诉讼请求合理,如果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是完全有可能胜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司法鉴定的费用而无法获得司法鉴定结论这一具有很强证明力的证据,最终导致因证据不足而不能立案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因证据不足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已有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向司法机关请求重新鉴定,而是否准许这一要求是由司法机关自由裁量的。如果提出异议的当事人不能自行承担鉴定费用,那么在已经有鉴定结论的前提下,审判机关一般很难会支持由无异议的一方出资进行重新鉴定的请求,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当事人通过重新鉴定的结论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而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的建立,给弱势群体诉讼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和提起重新鉴定提供了可能,使他们不会因经济困难丧失平等对抗的地位,最终使其合法的诉讼权利得以保障。

三、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司法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为了帮助困难的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国家建立了司法救助制度,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等,同时也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特困群众诉讼难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并未包含司法鉴定救助。如因无力交纳司法鉴定费用无法获取证据,并最终导致无法进入诉讼程序,就使得上述两种制度失去了实行的必要前提,其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司法救助的有效组成部分,它的缺失将可能导致整个司法救助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是整个司法救助的起始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势在必行。

四、司法鉴定的法律保障定位决定了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中明确了司法鉴定和

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刑事赔偿、司法考试同属我国的法律保障范畴。这表明司法鉴定是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所提供的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法定证据,而完全不同于律师提供的搜集查找已有证据、代言、代书等法律服务。如果诉讼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但只要是能够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诉讼请求或由其亲属朋友代理,在理由充分、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即便是没有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和高水平的法庭辩护,人民法院仍然可以判决其胜诉。然而,如果当事人因无力承担司法鉴定费用导致证据不足,即使得到了法律援助服务,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不排除败诉的可能性。因此,司法鉴定作为法律保障手段,其不可缺失的特性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比服务类的援助更加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才能使法律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五、司法鉴定客体的特殊性要求司法鉴定救助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证

与法院对困难当事人减免缓费用和律师对困难当事人的法律援助服务不同,司法鉴定的进行需要必备的鉴定客体。就与个体当事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来说,司法鉴定人以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得出鉴定结论的前提是要有医疗检查的结果。如果没有查体、透视、化验等医疗检查结果,司法鉴定就无法进行,而这些医疗检查的费用也是弱势群体难以负担的关键部分,也就是说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司法鉴定本身的费用,还有鉴定之前必需的医疗检查费用。即便是司法鉴定机构为其免除了司法鉴定所需要的费用,仍然存在前期医学检查的费用问题。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相关规定,被鉴定的客体通常由需要做司法鉴定的当事人通过委托方提供给司法鉴定机构,如果当事人自身无法提供相应的鉴定客体,就只能在司法鉴定前实际进行相关的检查,但是这些检查需要的医疗设备和化验检测药品、工具都存在于专业的医疗机构里,有着较高的成本,不论是要求医疗机构还是司法鉴定机构承担鉴定前的检查费用都不尽合理。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司法鉴定救助制度来加以解决。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篇7

关键词:刑事司法鉴定,鉴定启动制度,刑事诉讼

笔者在办案过程中遇到多起刑事案件涉及到刑事司法鉴定启动问题, 常常因为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具体或太过陈旧而无从倚靠, 故只能在重重迷雾中尝试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因此, 本文就当前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概念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即是由刑事司法鉴定的启动主体、启动方式、启动程序等构成的制度体系, 简而言之是由谁提出刑事司法鉴定包括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申请、由谁决定是否进行鉴定、由谁作出鉴定委托以及相关的救济等制度的总和。

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不仅掌握在法院手中, 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也拥有启动鉴定的权力。在我国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阶段, 作为控诉一方的国家机关, 与被诉一方的犯罪嫌疑人, 在鉴定启动决定权上, 双方的权利是不平等的, 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均没有初次鉴定的启动权。国家立法只规定了他们拥有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申请权, 并且该申请权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保障。具体说来,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侦查机关享有鉴定启动权。我国刑诉法关于鉴定的规定专列于第二编侦查一章。侦查部门在查案过程中,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侦查机关委托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 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且通知死者家属。显然, 公安机关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

(二) 基于侦查权、检察权、起诉权, 人民检察院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对人民检察院而言, 首先, 在自侦案件中, 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的职能同公安机关相同, 因而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其次, 在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起诉权的活动中, 人民检察院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另外, 根据《刑事诉讼法》165条关于法庭审判过程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及补充侦查的规定, 在检察机关公诉活动中, 其同样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

(三) 基于审判职权, 人民法院有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力。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对鉴定结论有疑问时, 可以休庭, 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鉴定机构, 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以调查核实证据。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 经质证后, 认为有疑问, 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 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四) 辩护方不享有鉴定请求权, 仅享有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请求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刑事诉讼中有权直接启动司法鉴定的主体是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既没有直接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利, 甚至连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都没有, 他们有的只是在对公安司法机关现有的鉴定结论不服的情况下申请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权利, 而且, 在公安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中早申请不予批准的情况下, 立法也没有赋予当事人有效的救济途径。

三、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比照和借鉴国外立法, 同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可对刑事司法鉴定制度作如下改进:

(一) 刑事侦查阶段的鉴定启动权由公安、检察机关掌握, 但必须同时建立由人民法院监督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知情权的制约制度。笔者认为侦查阶段鉴定启动权可仍由公安、检察机关掌握, 但同时必须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在鉴定问题上的合法知情权, 具体为:第一, 具体案件中凡是有明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案件, 侦查人员决定开始鉴定程序之后告知犯罪嫌疑人, 不是在决定用作证据之后, 也不以是否用作证据为前提。侦查部门决定进行鉴定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 鉴定人的能力及其立场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是否客观公正、准确, 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利益, 对此, 嫌疑人应有权了解并应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司法人员也应该就鉴定人的人选是否适当的问题给嫌疑人以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被告人过早介入鉴定程序会干扰侦查和鉴定的担心, 侦查之初, 无具体的犯罪嫌疑人或虽有重大的犯罪嫌疑人未归案。此时侦查部门没有必要进行有关鉴定事项的告知, 侦查一般也处于保密期。当犯罪嫌疑人归案后, 侦查部门对其进行了预审之后, 一般在鉴定启动问题上不存在对案件嫌疑人保密的问题。第二, 将鉴定事项告知犯罪嫌疑人可以减少鉴定程序中的无用功, 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也有利于加快诉讼进程。第三, 基于合法知情权, 犯罪嫌疑人此阶段提出的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申请未必都是合理的, 仅在这个意义上讲由司法机关最终决定采纳其申请与否也是正确的, 但也不能否认, 犯罪嫌疑人提出的申请常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 侦查部门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知情权, 否则容易造成司法机关在此行为上的随意性, 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益, 也可能影响鉴定手段的及时合理运用。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知情权, 应当建立由人民法院监督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知情权的制约制度, 对无法定理由, 侦查部门应当告知而没有告知的情形, 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要求被告知。这里, 人民法院的监督仅是一种程序权利上的监督, 所以不会产生影响以后案件审理的先入为主的问题。

(二) 公诉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 在保证辩方合法知情权的同时, 应当赋予被控方鉴定启动权审查起诉阶段应保证辩方的合法知情权。根据法律规定, 审查起诉的办案人员对案件相关事实或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结论产生疑问, 有权决定进行复核、补充或重新鉴定。笔者认为, 此阶段, 应当赋予辩方鉴定启动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 辩护律师经证人或其他单位和个人同意, 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笔者认为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证据, 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源自辩护权的一项权利, 并且是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所不可缺的, 同时, 它也是一种责任, 否则不利后果的承担者只能是当事人, 因此赋予被控方启动鉴定权是有合理根据的。这样可防止出现控诉机关只注意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证据, 忽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的现象。一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是否实施犯罪行为很清楚, 当控诉机关忽视有利于他的证据的收集时, 由辩方收集, 一是有很强的主观动力, 二也是比较有目的性的, 当然, 相关专家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审查起诉阶段赋予被控方完全的鉴定启动权对检察部门的工作并不产生冲突, 而可以使控辩双方可以有一定层面的接触, 就鉴定问题互相沟通。同把被控方的鉴定权利仅局限于辩方在审查起诉时的鉴定申请权相比, 在审查起诉阶段赋予被控方的鉴定启动权可以较好的防止在审理阶段出现的多次重复鉴定的局面。

(三) 在案件进入审判阶段时鉴定委托权可以由人民法院掌握, 当事人可以申请新的鉴定, 法院应以批准为原则。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改革的核心, 在于如何在确保鉴定结论中立性的基础上, 在控、辩、审三方合理分配司法鉴定启动权。一是赋予法官启动刑事司法鉴定决定权。根据我国的刑事庭审制度, 在刑事案件的审判阶段, 诉讼活动是以法院职权为中心展开的, 法院对案件事实、证据展开调查, 由其掌握鉴定启动权比之完全将鉴定启动权授予控辩双方, 这种做法更符合诉讼效率、效益的要求。案件审理时的有关鉴定问题, 交由法官酌量处理。一方面, 法官有权不依控、辩双方的申请, 直接决定启动司法鉴定的程序;另一方面, 法官应依控、辩双方的申请, 必须启动司法鉴定, 这样就不会使辩方的申请权予以落空。仅赋予法官启动刑事司法鉴定的决定权, 有利于确保司法鉴定结论的中立性。赋予法官该权力的同时, 等于亦赋予了法官委任鉴定人的决定权, 使得司法鉴定人不服务于控、辩的任何一方, 仅服务于法官, 为法官查明真相提供专业帮助, 从而避免了英美当事人启动模式鉴定结论中立性缺失的弊端。二是赋予侦查机关启动司法鉴定的申请权, 但不赋予控方机关启动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在案件审理中, 检察机关为补充某些证据或查清某些事实可以提出补充侦查,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检察机关在审判阶段享有鉴定启动权——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当作为例外来理解。因为在侦查阶段, 进行了必要的鉴定活动, 故控方滥用该申请权的可能性比较小, 只有在其向法庭提交的证据被法庭启动的司法鉴定程序所推翻或对辩方提交的证据有质疑时, 其才有必要申请启动司法鉴定。 作为权利平等的要求, 被告人也应有提交新的鉴定方面证据的权利, 如为补充证据或查清某些事实, 应当考虑赋予被告人一定的鉴定申请权, 对这种申请, 法院应以准予为基本原则。而且立法还应当有相应的规定来确保在法定的情形下, 法官必须依辩方的申请或直接启动刑事司法鉴定程序。但是这个范围应当进行控制, 不能过于宽泛。三是赋予辩方与控方平等的启动司法鉴定的申请权, 且有相应的机制保证辩方的申请权能转化为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这对确保控、辩双方的平等诉讼地位非常重要。

(四) 刑事自诉案件中, 将鉴定委托权部分赋予当事人刑事自诉案件中。 鉴于自诉与公诉的不同, 可以将鉴定委托权部分赋予当事人, 具体为:第一, 庭审前当事人可以就各专门性问题自行委托合法设立的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作出鉴定并可以其鉴定结论为证据材料提交于法院, 法院应予以认可并在庭审中由当事双方予以抗辩、询问、质证;第二, 在审理过程中, 委托鉴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此阶段, 当事人有申请权, 但不得自行委托鉴定。因为在自诉案件中如果授予当事人完全的鉴定启动权, 就可能造成的重复鉴定和诉讼拖延, 相对于案件性质, 选择诉讼效率为主, 及时处理应当是第一位的。当然, 人民法院在委托鉴定时, 应先接受当事人双方一致同意之鉴定人。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审前程序改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宇冠.人权法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宋英辉, 孙长永, 刘新魁.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司法救助制度研究 篇8

一、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依据

司法救助作为一种制度这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种救济制度,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一种保障制度。其法律依据有五:一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二是《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是否缓、减、免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三是《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收取诉讼费用的办法另行规定”;四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五是国务院通过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条“国家对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保障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第四十四条“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本办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

二、司法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

司法救助制度的提出和建立有其重大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司法救助制度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三、司法救助制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第四、司法救助制度的落实是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具体体现。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人民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伸张正义,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诉讼费用,无法伸张正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民法院有责任有义务为弱势群体进行司法救助,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地参与诉讼,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这是司法制度对人民法院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三、司法救助的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第三条界定了司法救助的范围。司法救助的范围有十四种情形: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等;②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③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④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⑤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⑥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⑦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⑧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⑨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济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他收入的;⑩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经营难以为继的;⑾起诉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农民履行义务的;⑿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⒀当事人为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优抚医院、精神病院、SOS儿童村、社会救助站、特殊教育机构等社会公共福利单位的;⒁其他情形确实需要司法救助的。符合以上十四种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四、司法救助的程序及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条件

(一)司法救助的程序

申请司法救助必须经过四个程序:一是当事人提出申请。申请司法救助的当事人必须符合司法救助的范围;二是立案法官审查。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应当在起诉或者上诉时提交书面申请、足以证明其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三是庭长审批、审核;四是院长审批。当事人申请减交、免交诉讼费用的,由院长或主管副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向当事人书面说明理由。

(二)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条件

(1)诉讼费用缓交的条件。《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缓交诉讼费用:①追索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的;②海上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③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④确实需要缓交的其他情形”。当事人申请缓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决定立案之前作出准予缓交的决定。

(2)诉讼费用减交的条件。《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减交诉讼费用:①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②属于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的;④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④确实需要减交的其他情形”。人民法院准予减交诉讼费用的,减交比例不得低于30%。

(3)免交诉讼费用的条件。《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①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②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③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④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⑤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诉讼费用的免交只适用于自然人。

五、司法救助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1.正确理解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关系

法律援助是政府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法律工作者为经济困难的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减收或者完全免费的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民事、行政诉讼、刑事辩护等法律帮助的一种制度,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而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实行的诉讼费用缓、减、免的一种制度,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的责任。法律援助的范围比司法救助的范围要广泛。

2.正确处理司法救助与恶意诉讼的问题

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违背诚实信用的诉讼理念,在明知自己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以趋利性为目的进行的不正当诉讼。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对诉权的滥用,恶意诉讼不仅侵害了群众的正当权利,而且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对当事人骗取司法救助后进行恶意诉讼的,人民法院要加大惩戒力度,予以司法拘留、罚款等民事强制措施,以维护法治的权威、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上一篇:新年的祝贺词下一篇:爱心奉献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