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日月潭》优秀教学设计(共10篇)
1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收集有关日月潭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学生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简单谈一谈。
三、学习课文生字词。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小组学习,互帮互学。
种读“zhong”吐读“tu”第三声
“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示”的意思是“神”。“决”字是两点水;“吞”字是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兽”字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字。
咔(ka)嚓(cha):象声词。
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啊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那些辛苦地走?
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课文没有具体写出来;
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课文也没具体写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
三、思考: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3、学生按以上层次复述课文。
1、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而且文章的文字又写得很美,是锻炼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文章。所以我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自由读,读出感受,读出问题,读的层次比较清楚,读通读顺――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读――背诵积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时,采用文本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如“隐隐约约”、“朦胧”。
2、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希望学生能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好词的词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看图说话,迁移运用。但是可能我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仅仅让他们背了自己喜欢的几句话,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把3、4段都背下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课上完了,效果很不好,一篇优美的课文并没有让学生感兴趣,去认真读,学生关注的最多的只是课件中美丽的图片,以及那小小的瑕疵,甚至为蒙蒙细雨的日月潭图片中那是小雨还是雪花争论不休。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这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
师傅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并提了好多的修改意见。修改完我的设计之后,今天,我又在别的班上这一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堂课中,学生都沉浸在美丽的日月潭中。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台湾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
日月潭位于中国台湾地区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
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73㎞2(满水位时10㎞2),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千米,是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
2009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在清朝时即被选为台湾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 之称。
区内依特色规划有六处主题公园,包括景观、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鸟、宗教等六个主题公园,还有八个特殊景点,以及水社、德化社两大服务区。
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7月平均气温不高于22℃,1月不低于15℃,夏季清爽宜人,为避暑胜地。
潭东的水社大山高逾2000米;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庙;南面青龙山,地势险峻,山麓中有几座寺庙,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灵骨;西畔有一座孔雀园,养有数十对孔雀;东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专供旅客观赏的民族歌舞表演。
日月潭潭中有一小岛,此岛以北湖形如日轮,以南似新月,所以才称为日月潭,现因蓄水建造发电厂,湖形变得像一张枫叶。拦河大坝长91米,高48.5米,蓄水量为1.47亿立方米的水库,水库的泄水通过15公里长的隧洞注入日月潭,起到枯水时补充水源的作用。在未建水电站前,日月潭的湖水面积为4.4㎞2,平均水深约4 米,湖面海拔726.8米。水电站建成后提高水位30 余米,潭边低地尽被水淹,湖水面积扩大了70%,达到7.73㎞2,平均水深达19.1米,湖周长35公里,最大水深40米。
日月潭是台湾岛最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西部的南投县,是台湾省第二大湖泊、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湖岸周长35千米,面积7.7㎞2,水深二三十米。水面比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却超过西湖10多倍。日月潭本来是两个单独的湖泊,后来因为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水位上升,两湖就连为一体了。
日月潭四周,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古塔。山腰的玄奘寺内存放着唐僧玄奘的部分遗骨。当地气候四季宜人,冬季平均气温在15℃以上,夏季7月份只有22℃左右,是避暑胜地。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全潭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湖面周围三十三公里,以拉鲁岛(光华岛)为界,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形如月钩,故而得名。
日月潭几乎是台湾风景的代名词,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笼,潭水晶莹剔透,上下天光,湖中有小岛浮现,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其海拔760米的高度,造就日月潭宛如图画山水的氤氲水气及层次分明的山景变化,乘船游湖、亲近潭水,才能完全体会日月潭之晨昏美景。
日月潭发源于合欢山,最早日月潭只是个小湖泊,日本人占据时代,为了发电所需,日人从浊水溪最靠近日月潭的武界处,拦砂截取浊水溪流水,修筑了一条15公里长的地下水道,穿过水社大山进到日月潭,淹没众多小山丘,形成今天的日月潭。由于日月潭是利用洼地注水而成,山峦环绕,水道蜿蜓纷岐,景观甚佳。日月潭的水,主要用于发电,一年发电量达50亿度,占台湾水力发电的56%,发电效益达125亿元。由于它是台湾岛内少见的活水库,水库的水每日透过台电抽蓄发电循环使用,宛如活水,水质透明,藻类植物不易滋生,而曲腰鱼、奇力鱼、潭虾等鱼虾繁殖非常快。
日月潭环湖一周,约33公里,过去仅有日潭公路,一九九五年九月间,月潭公路完工后,使日月潭环湖公路也随之建成,游客可开车或骑摩托车,沿湖游览各个景点。环湖公路共设有两处收费站:一在日潭,中信大饭店附近;一在月潭潭头,即日月潭的最南端点。以日潭收费站为起点,顺时针方向游览日月潭环湖上各景点,依次是文武庙、孔雀园、日月村(德化社)、玄奘寺、慈恩塔、玄光寺。
1、品味文艺性说明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2、了解按照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
3、培养学生热爱一切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文艺性说明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教学措施:对比阅读、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一定看过《人与自然》的节目吧,通过这个节目我们认识了不少动物。陈老师最喜欢的动物是熊猫,因为熊猫憨态可掬。所以我喜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你喜欢的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半分钟时间想想,然后采用“我喜欢的”这样的句式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训练学生运用形容词的能力)
看来同学们认识的动物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种动物——松鼠。
2、过渡: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为了了解松鼠,老师从辞典中查阅了一些资料。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段材料:
松鼠亦称灰鼠。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3-4仔。皮毛可制衣,尾毛可制笔。(说明:为了学习的目的,这段材料经过修改)
从以上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松鼠的哪些知识?(明确:外形、生活环境、筑巢、吃的食物、生育情况、用途)
3、对比阅读
下面我们就对照着这段材料来学习课文《松鼠》。
(1)请学生大声散读课文《松鼠》,并谈体会:你喜欢材料中介绍的松鼠还是布丰写的松鼠?为什么?(目的: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出课文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及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并通过板书总结松鼠的特点、简单地说明文章的说明顺序。
(2)简短讨论:你觉得材料与课文,哪个介绍的更好?
(明确:二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并没有好坏之分。材料注重的是松鼠知识上的介绍,因此要求语言准确明了、简洁。而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松鼠,还要让我们喜爱松鼠,和松鼠成为朋友,因此语言形象生动,极富情感。)
4、拓展阅读(也可以作为推荐阅读)
过渡:其实布丰不仅喜爱松鼠,他还喜欢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写了很多的动物。(通过幻灯简介布丰)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5、作业:阅读布丰其他写动物的文章,评一评它的语言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外形)
讨人喜欢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性格)
乖巧: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设计说明
我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课堂,形成课堂有效互动。我理解的有效互动,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从一堂课中学到他想学到的对他的发展有利的知识。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设计我的课堂教学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披文入情──《乡下人家》教后反思】
《乡下人家》描写的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的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这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下面,我来谈谈教学体会。
我所在的学校本身就处在农村,因此班上的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但是他们有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也就是说,对于乡村田园风光,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所以就不太在意、尽管这样精美的文质,也不能够深深地吸引他们、但我还是试了一下。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先让同学样读通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接着,我带领着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所以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多多少少地体会了自己深处乡间的一种幸福感。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习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二、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三、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四、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习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平淡。以后,应多加强朗读方面的合理引导。
3、教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口头禅。(感叹词较多)
4、激励性语言贫乏。
…………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有很多,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老师们的细细指点,热心帮助,我将努力反省、勉励自己,努力前进,逐渐提高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要求独立预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节。
【教学重点】
了解笋芽的生长过程,感悟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许多人赞美春天,你们知道为什么?
是呀,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季节。植物中的笋芽儿也破土而出了。
2、板书课题:
3笋芽儿
3、出示实物,观察描述。
二、整体感知,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
⑴轻声读课文,认清生字,理解词语。
⑵笋芽儿的生长得到了谁的帮助?怎样的帮助?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学生先自学,再小组交流。
3、检查预习情况:
⑴指名分节读课文,交流不理解的.词义。
⑵找出句子回答问题。
(突出春雨、春雷的作用)
⑶读句领悟。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1~7小节:
⑴默读思考:
这是怎样的笋芽儿?你从哪些句子读懂的?
(突出“娇嫩”“顽强”)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交流、演示、体会。
⑶快速读课文:
圈出表示声音个词语(象声词),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
⑷朗读训练。
(充满童趣)
2、过渡:
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它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齐读)
3、轻声读最后三节,同桌对读。
4、 区别“扭动”“摆动”。
5、小组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选一节,小组赛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配乐齐读课文。
2、说写双通道。
(口头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⑵、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⑵、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童真和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增加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令人回味无穷。清代文学家沈复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他的《童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沈复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学完这篇课文后,希望同学们也能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大家一起来分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沈复:
沈复(1765~?)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琨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回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2、解题:
课文节选字《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童趣即童年趣事或童年的乐趣。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是落在趣字上。
3、指导诵读: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诵读本课要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
⑴正音:
童稚(zhi)
拟作(ni)
藐小(miao)
鹤唳云端(heli)
土砾(li)
沟壑(he)
怡然(yi)
凹凸(aotu)
⑵要注意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语句:
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窥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难得童心,想象奇特)
⑶、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儿童特有的感受)
⑷、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物我同趣,忘了我是谁)
2、探究讨论:
⑴、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点拨: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⑵、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窥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
(师生齐读课文)
⑶、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点拨:拟夏蚊为群鹤舞于空。
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惩治蛤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文章,全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三件趣事,三种物外之趣者是通过想象构成,是把事物理想化的结果。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2、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梳理有关居里夫人的信息。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谁?对,就是波兰的居里夫人。我们知道,是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多媒体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问心无愧(kuì)闲暇(xiá)蹂躏(róu lìn)
奢(shē)望 琐(suǒ)事 猝(cù)然长逝
2、释词:
坚韧不拔:坚固有韧性,毫不动摇。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责:呵斥。
奢望:过高的希望。
三、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信息:
⑴ 找出体现居里夫人性格特点的词语。
(学生默读,搜集信息。)
⑵ 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凸现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
宗旨──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不计名利 热爱生活
环境──保持宁静 生活简单 追求自由
工作──坚韧不拔 要有信心 执著勤奋 专心致志 宽容温和
本质──献身精神
四、重点研读
1、研读探究:
(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
⑴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综合性的,包括完成事业的决心、对真理的渴求、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使命感。
⑵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讲究现实”指什么?“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指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
“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献身事业,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这从居里夫人放弃镭的专利就可以看出。
⑶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这反映出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2、感悟拓展:
⑴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能否改为“希望”?为什么?
“奢望”指过高的希望。在当时,科学家并不能拥有超越政治的绝对自由。
⑵ 学生摘抄一些警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不求答案标准,只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理。)
如: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这篇文章,就如同在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人生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方向;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索取,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坚定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文《日月潭》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日月潭教学设计07-26
日月水火课文内容11-05
美丽的日月潭小学生优秀作文400字07-07
《日月潭》标准教学设计07-08
日月潭教学设计定稿11-14
《日月潭》教学反思02-19
《日月潭》教学构想04-20
《日月潭》的课堂教案设计01-25
日月潭 第一堂课 教案设计02-22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