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感恩教育思想(精选9篇)
在滚滚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璀灿夺目的珍宝,《弟子规》便是其中之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参考了《礼记》、朱熹童蒙养正书籍《小学》等,编就《训蒙文》流传于世,后经乾隆年间的学者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文1080字,360句,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述及103事,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内容有修德、立身、处事、为学、言语、礼仪、气节、举止行为、生活习惯等。自清朝中叶,此书流行甚广,有“天下第一规”之誉,一度成为私塾学堂的必修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教材。
《弟子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虽然出现较晚,却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其教育思想系统且涉及范围极广,在古代、近代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涵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精神财富,仍然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因此,《弟子规》所蕴藏的教育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探究。
1、慈爱教育。慈爱精神是人最基本、最原初的道德,是仁义之本,礼仪之源。“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在弘化一种“博爱”精神。人有了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他就会生发出一系列善良的行为,人生第一步就会走正。慈爱是政治和道德的根本原则,是一切美好德行滋生的源泉。假如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信条,这个世界一定会安宁得多,和睦得多。《弟子规》的教育思想以此为纲,可谓识见卓异。
2、孝亲教育。人是国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大学》中早就提出:“为人子,止于孝。”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在《弟子规》中,从“父母乎,应勿缓”至“事死者,如事生”共四十二句全面提出了孝亲教育的详尽内容。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从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系统铺陈,从而使“孝”这一重要德行在一系列与长辈互动的行为中养成。
当前,在亲情关怀方面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情感“下流”。即父母关怀爱护儿女,儿女并不“领情”——不关心孝敬感恩父母。《弟子规》中的孝亲教育思想倡导了一种慈孝对等、孝亲报恩的伦理道德追求,这有力地避免了亲子关系淡化、失落、分离的风险。这对当今亲子关系的改善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启迪意义。
3、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西方文化传统对此也有相应的表达。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列举公民美德十一种,“诚信”便是其中之一。《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体现了古人将诚信作为“正性”、“养心”、“成德”的基础,也体现了做人须遵守“言行如一、言出必践”的原则。鄙弃虚伪、欺诈的恶德,凡事抱求实求真的态度,是为人子弟的本份。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信犯了错误,而且不承认不反省,那么,他就有双重过失:一是对别人不诚信;二是欺昧了自己的良心。《弟子规》旨在孕育出一种美好心灵和人际伦理秩序,就不能缺失对诚信的培养,须将诚信根植于儿童心中。
4、节制教育。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长养孩子们的名利欲望,而在于修养身心,积极健康的精神品德与过份的物欲冰炭不相容。《弟子规》中要求,“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着力强调的是“节制”的美德,这也是人际互动利益当前之际一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同样,17世纪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一书中对“节制”教育也有明确的阐述:“如果他们从小就能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轻易提出要求,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他们免于放纵,到他们长大成人,做事会斟酌的时候,如果他们遇到事情听从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他们在这世上就能多获得一些自由”。现代教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教育中这些非常合理的部分非但没有承续,反而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结果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对金钱贪欲无限,对物质尽情占有,放纵欲望,过度消费;在个人交往中取多予少;在公私交往中侵吞,沦为社会的蠹虫。
美国杰出的政治家、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为自己制定了十三条守则并终生坚守,第一条便是“节制”,其中内涵主要是“食不过饱,饮酒不醉”。集中表达了《弟子规》“食适可,勿过则”与“饮酒醉,最为丑”之义。
一个人若不懂得节制,他终将被欲望所毁灭。
5、行为限制教育。如果说节制是自律性的,那么限制就是他律性的。《弟子规》全篇共有“勿”字句四十二句,“莫”字句三句,这些含有否定词的语句几乎都是对不当行为的制止,内容涉及举止、言谈、饮食、起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在一系列限制中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态度也都是在严格的管束中养成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康德对此早有透彻的认识,他在《论教育》一书中写道:“管束是防止人类为动物的冲动所支配而不能达于‘做人’的目的的,人的目的是‘做人’”,“管束一定要禁止他做野蛮危险的事情……他的作用是抵抗人类自然有的野性……野性是不受规则约束的,管束便使人服从人类的规则,使其感受到一种制裁。”“人必须早早的受理性的指挥,因为一个人为其幼年时让他任意胡为,无所制抑,终身是有一种不服从规则的性情的,这种情形与他们自己不好”。康德之所以重视对儿童的行为习惯通过禁止、劝阻、制裁等限制手段进行培养,主要出发点还是着眼于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进行养正教育,“防止侵越人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自由……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该加以制止。”教育及其效果应当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和手段,而恶劣的教育很难被指望在当时和以后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控制效应。当学校放弃惩戒、家庭弱化管束的时候,那些“不曾受过管束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6、生活实践教育。《弟子规》倡导“行先知后”、“解行相应”,且特别看重的是“行”,而不是“思”“学”“言”“知”,非常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说明一个人不会“做事”,也就不会“做人”。《弟子规》主要关心的并不是用文化知识和特定的技艺去“武装”子弟,而是让他们更广泛地参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家庭内外的事务和人际互动中训育执行力,使“做人”的目的在“做事”中逐步实现。家庭是生活的场所,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育和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将会不断成熟和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卢梭的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不正是表达了对儿童进行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吗?
《弟子规》又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说明并非一味地看重“行”的作用而忽视“学文”。其实,培养生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须兼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否则,就会割裂“行”“知”,使事与理不能贯通。而不求真理,不明道理,固执已见,则容易迷失方向。
7、安全教育。《弟子规》文小体大,述细思精,包含有一定的安全教育思想。“宽转弯,勿触梭”,“斗闹场,绝勿近”,强调安全意识,要求儿童远离危险处境,远离打架闹事场面,避免自伤性他伤性事件发生。“邪僻事,绝勿问”,这是要求儿童对不正当的事不要打问探听,避免感染邪恶,受邪思邪见侵袭,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应让少年对一切恶劣的事物保持陌生”何其相似!“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意思是,宣扬别人的恶行,也是一种恶行;憎恨过了头就可能会引起祸端。《弟子规》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都非常微弱,若宣扬一些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过恶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会惹祸上身。“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求儿童对待他人要柔和宽容,谦让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谨慎做人,学会明哲保身。
8、礼仪教育。礼仪是人们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确立的应该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礼仪,并且以风俗、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美好心灵、文化修养、整体素质、交际能力的自然外露,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根基。《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说明礼仪是人们安身立命、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前提条件。礼仪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民众教养乃至国运盛衰的重要标志。《荀子》中写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者,人道之极也”。《左传》又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可见中国古代把礼仪教育是放在安邦治国的高度来认识的(这一点在世界文明史中极为突出,这也就是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最大根据)。《弟子规》是一本礼仪大全,其中对儿童应遵循的礼仪随处可见,在其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诸多方面都有要求,且非常细密周全。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冠必正,纽必结,祙与履,俱紧切”。“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礼仪教育的巨大作用被约翰·洛克所认识,“礼仪的目的和作用本来就是使天生强硬的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多为别人着想,使人与人相处得融洽”。他在《教育漫话》中继续写到:“凡是懂得如何使对方感到舒服,而又不会自贬身价、显得卑躬屈膝的人,就是明白了处世的真谛,处处会受到欢迎和尊重,所以礼貌是儿童和青年必须养成习惯的头等大事”。
人们生活的现实是由个人和环境组合而成,要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就必须确认尊卑等级关系,确定一个人的“伦理执行界面”,按“礼”为人行事,俾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安本份。《弟子规》尊重父母权威,尊重律令秩序,其礼仪教育具体而不抽象,实在而不空洞,非常适合时代需要。
但很不幸,过于单一化、模式化、功利化的现代家庭与学校教育完全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国学复兴的浪潮为《弟子规》的推广开启了一线曙光,倡扬《弟子规》作为一种“后启蒙”策略,已经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纳,这无疑是面对反智色彩浓裂厚重的现代教育浊流的一次有力冲击。
9、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有心胸,格局大,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而心胸狭窄、格局小,不能宽容、包涵别人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心狱之中。《弟子规》不但关注儿童的行为养成,而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不能只为个人谋利,还要助人为乐利益社会;别人有才能,也不要轻视和诋毁,而应见贤思齐,学习其长处。嫉妒、憎恨、敌意,这是人心的毒瘤,对儿童本人的成长永远是一种威胁,因此,《弟子规》积极主张以平和心代替仇恨心,培育健康心理,“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也涉及到学习心理问题,“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认为墨磨偏,写字潦草不工整是学习时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的表现。如果在学习前学习中克服心理障碍,诚意正心集中注意,这才是做学问的样子。此外,“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是《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义异构语,提倡遇事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和畅人际关系。
10、责任心教育。在家庭内,每个人既为人儿女又会为人父母,父母所负的责任和子女所负的责任如果是高度一致的,则会造成家庭功能有序、充分的发挥。家庭是只讲责任、义务、付出、奉献和感恩的地方,在家庭内一旦培养起一个孩子的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他的高度的责任感就会很自然地适时地移向对待他人和社会。批判性地思考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责任心教育作了边缘化处理,结果导致人们大都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家庭及社会越来越陷入混乱,进而趋向瓦解。
在教育问题上,不管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和方向,我们首先要澄清这个时代最缺失的是什么。不是危言耸听,一些所缺失的东西(如责任心)的重要性往往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气脉相连。
若要扭转由于普遍的责任心缺失而造成的社会颓势,我们必须重新铸就经得起检验的教育信念,重新认定并确立教育的主流价值,这个主流价值之一便是《弟子规》所高度重视的“责任心教育”。在《弟子规》中,关于培养儿童责任心的语句俯拾即是:“亲所好,力为具”强调了子女有给父母提供一切资生物品用具的责任;“亲有过,谏使更”,强调了子女有帮助父母改正错误的责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强调了子女要悉心照料生病长辈,尽责尽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自己没有看清事情的真相,就不要随便乱说;对事情没有确切的了解就不要轻易传言,避免散布谣言,无事生非,造成混乱,这是对公众社会负责。“善相劝,德皆建。”兄弟姐妹友伴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勉励,一起建立美好的品德,共同前进。强调要对他人的成长进步负责,也要对自己的道德进步负责。伟大的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对责任的认识是:“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责任心)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责任,责任的一些内容与时俱变,但责任感当持续存在。那些对家庭、生活、工作、学习、事业没有尽到责任乃至不负责任人的人将为社会所轻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将生命跟崇高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就会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弟子规》包含着一种“大德育”思想,以上十个方面只是择其要者加以分析概括。除此,还有许多教育元素也值得归纳,如“价值观教育”,美丑、是非、善恶、好坏的分辨在《弟子规》中非常被看重(“年方少,勿饮酒,饭酒醉,最为丑。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能亲仁,无限好”,“不亲仁,无限害。”)如“中庸教育”(“过不规,道两亏”,“扬人恶,即是恶。”)赞成“规过”,反对“扬恶”,把握分寸,不走极端,符合中庸。如“气节教育”,教育儿童“勿谄富”,当然“勿谄贵”也就不言自明了。如“赏识教育”(“道人善,即是善;人思之,愈思勉”。)如“感恩教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如“节俭教育”(“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防止儿童追逐时尚、盲目攀比斗富,产生虚荣心理与不平衡心理。如“卫生习惯教育”(“便溺回,辄净手。”“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如“学习方法教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此外,《弟子规》的教育还涉及到语言的文明与艺术、交友的方法与原则、谦虚严谨、发愤立志等方面。
《弟子规》所提倡的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教育,这种教育在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均可落实,要求儿童懂规矩、守规矩是这一教育观的主旨。《弟子规》提供给孩子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各种生活界面,使孩子更容易在挫折中成长,在风雨冷暖、人情世故中修身养性。可以确信,接受了《弟子规》教育的人即使没有接受当代学校知识教育,他依旧能够成长为一个快乐幸福且对社会有益的人。
《弟子规》最显著地突出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思想。其基本理念是:贵“德”“行”培育,在“做人”与“做事”二者的统一中养成优良人格;以德统行,德在知先,行胜于言,以道德修为品格完善行为养正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次之。道德占据着生命与灵魂的制高点,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行。亚里士多德说:“专门追求有用,不能形成高尚自由之心灵。”道德的教育在青少年儿童心里扎稳了根,他们就具备了分辨善恶的能力,就会有大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一些染污心志的事物就会有免疫力,从而远离它们并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正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不需要父母操心。事实上,大部分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人与做事。比起做人与做事,做学问位居其次。学会做人做事,才有可能做一些学问;放弃了做人做事,只去做学问是不会做出大学问也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观现代教育现实,有那么多“高分劣德”、“高分劣行”、“高分低能”者充斥于世,可见,修正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已刻不容缓!
约翰·洛克就十分强调实践对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由做事而会做人”“先道德而后知识”的思维。他认为,优良的品质优于智力培养,教育应培养“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这与《弟子规》的教育理路如出一辙。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在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师说》中,早就申述了同样的观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对教师职业角色“传道”(传播做人的道理)、“授业”(教授文化知识)的先后定位来安排教育教学的主次。“传道”先于“授业”,德育先于智育,成人在先成才在后。这与《弟子规》的教育方针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弟子规》倡导以圣贤为师,亲近有仁德的人(“能亲仁,无限好”),以经典为友(“非圣书,屏勿视”),学仁德大道。由“孝”至“贤”,进而成就一个“仁者”、“智者”、“贤者”,最后朝向“圣者”的目标迈进(“圣与贤,可驯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鼓舞与向往的目标!于此,我们能在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与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及其信徒的学说中找到回应。托马斯主义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个不断使人类心灵得到升华的永不完结的过程。如果剔除了托马斯主义者教育思想中的神学因子,我们将看不出《弟子规》教育目标与之的区别。
审视当代教育体制,不难看出,现今的教育从骨子里洋溢着一种“伪教育”形态,泛滥着扭曲化、愚昧化、功利化、极端世俗化的倾向,完全丢失了教育应有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品性,远远地背离了“以德为根,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盲从——最后发现付出代价后有时达到的竟是别人的目的。教材及辅导资料的配置是一条若隐若现的龌龊的利益链条运作的结果。智育、技能教学为先,忽视德育的荒谬做法使我们的学生纯粹成为容纳知识的器皿,教育不再是一种人生塑造而蜕变为一种“填充”和单一模式化生产,结果并没有当然也不会促进人的所有能力和气质的展开,也没有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更没有促进人性的实现与超越,进而也无助于社会的改良与文明的进步。这种教育使现在的学生更加重视那些与理想主义生活相反的事实材料,更加重视跟文化传统与永恒价值相对立的事物。教育的任务是使人以永恒的真理为生活指导,否则在这个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没有精神只剩躯壳的人会犹如水上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继而“成才”。“成人”的精髓在于“求善”,“成才”的精髓在于“求真”。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不难想象,抛却了“善”与“真”的教育该是何等窘迫!据实而论,现在的教育基本上属于一种“败坏了的启蒙”,这样的教育与《弟子规》“美好精神铸造”的教育无法对话也无法媲美。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如果人为地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矗立一条硬性边界,这意味着与一种已被历史证明是非常奏效的教育模式失之交臂,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种强大的育人的思想力量和方式方法。如果弃传统如敝屣,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观念,在事关受教育者未来的问题上抱持一种极端偏颇的态度,我们将与教育本真形态的距离愈来愈远,企望社会的真正进步将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乌托邦狂想。
学者章小亮、李世宏在《中国家庭教育》第2期撰文指出:“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尤为值得赞赏的.......所以,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不能少了传统的色彩。用民族的精神来感染下一代,用传统的经典来教化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便是明日保有传统精华的继承者。”由于当今教育的总体价值叛逆了传统以人为根、以德为根、行先知后的价值观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人们对于传统教育在当今教育事业中应扮演的角色还是有所期待的,然而人们的期待与期待实现之间还横亘着许多阻碍。虽然家长和教师面对着许多教育问题,但流行的教育价值观是忽视并排拒《弟子规》的作用与意义的。价值论的学习涉及行为的正当与荒谬,并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套生活所赖以为继的价值观念,虽然《弟子规》为价值论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可是在这样一个知识、专业、技术、物质需求受到如此推崇的时代,人们冷落《弟子规》是顺理成章却也是缺乏远见的。“保卫古典教育,复兴传统文化,追寻圣贤足迹,挽救世道人心”这一日渐高涨的呼声尚需得到普遍而强烈的响应。
在一个家庭内,《弟子规》是实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虽说《弟子规》所涉及的个别教育情境在当前的社会中已不可能复现,但其精神实质并未过时仍可传承,只不过必须要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已。如“骑下马,乘下车”何尝不可以转化并理解为“骑自行车路遇长辈”的情境?“待婢仆,身贵端”何尝不可以转化理解为“对待家政服务员、保姆阿姨”的情境?“长者先,幼者后”在下楼梯或进旋转门时又何尝不能转化为“幼者先,长者后”,幼者在前搀扶帮助长者并为引导的情境?台湾学者林毓生热情提倡“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但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对传统思想深入了解,并把它与我们自己思想的特性及我们遭遇到的实际问题客观情境相互比照。林毓生说:“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套活泼、创造性的思想,我们是很难了解另外一套不同思想的;我们甚至连那一套不同思想的特性都看不出来。”《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字字药石,言言龟鉴,经过具有创造性的诠释、转化后,现代教育思想便可有望实现与它的对接。
《弟子规》也是亲职教育(家长自己教育自己)的绝好教材。
《弟子规》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 第一条“入则孝”的内容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为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 孩子对双亲的感恩之情是人类的天性, 但这种天性若不及时加以引导, 感恩的心很快就会泯灭, 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却把孝顺遗忘脑后, 长大后不懂孝道, 对他人没有爱心、不知感恩。所以, 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使其首先懂得孝敬父母, 未来才可能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及到身边所有的人。“入则孝”阐述的是子女在家中与父母相处时的行为规范, 该条目共有六层意思:第一, 及时答应父母呼唤, 虚心接受父母教诲。“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父母叫我们, 要马上答应, 不能迟缓, 对待父母的要求不能拖延, 对待父母的教诲和训诫要恭敬顺承。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 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之心为基础的。当孩子对父母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就会自然而然地以温柔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 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值得一提的是, 顺承父母并不等于放弃儿童的主体性, 因此这种教育与当代的主体性教育并不矛盾。第二, 悉心照料父母, 时时让父母放心。“冬则温, 夏则清;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返必面;居有常, 业无变”。子女要体贴用心地侍奉父母, 要常常向父母问好、报平安, 以免父母忧虑。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 但时时处处都要求子女心怀感恩、心中时刻惦记着父母。当一个人爱护父母成为习惯后, 他那种懂得感恩的心态会由此及彼, 由己及人, 扩散到与每个社会对象的交往过程之中。第三, 不任性而为, 不藏私物品。“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再细小的事情也不要擅自做主, 而应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再微小的物品也不可以私藏, 以免惹父母伤心。子女信任父母也是孝的一种表现, 任何事物都应让父母知情。如果任性而为, 因此让父母担心, 就是不孝的行为。第四, 用心了解父母好恶, 无条件满足父母心愿。“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父母喜好的事物要尽力成全, 父母厌恶的事物要尽力避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所以子女要对自己负责, 不让父母担忧或蒙羞;不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都要全心全意地孝敬他们。这正是因为孩子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种感恩的情怀并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改变而改变。第五, 劝说父母应采用委婉的方式。“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孝顺并不等于百依百顺。人无完人, 父母也难免有过错, 当他们犯错时, 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要态度诚恳, 和颜悦色,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 要耐心等待, 一有适当时机, 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 再继续劝导。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付出, 同样要以感恩的情怀作为基础。第六, 父母生病时
孩子要精心侍候, 父母去世后子女办丧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守孝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似乎已经不太现实, 但是典籍中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并没有过时, 它强调的是子女应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 重点并不在于恪守形式。父母不幸去世, 每个孝子自然而然地会有感怀之情, 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不辞辛苦地把自己培育成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 悲伤的感情自然会流露。中国历来重视葬礼, 《论语·学而》有云:“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 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和反哺报恩的观念。由此可见, 《弟子规》中所蕴含的感恩教育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首先, 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 才最为切实可行。因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孩子的道德品质才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心态。可以看到, 《弟子规》是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为教育内容。孩子对父母的爱, 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是最容易被唤醒和激发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如果把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行迁移放大, 就会普及到所有社会成员。因此, 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 让孩子学会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 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一种家庭美德, 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责任感和人格意识。其次, 把家庭生活实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才最容易获得成效。因为情感教育更加注重感性体验而非理性研究, 所以必须将感恩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以教育和诱导, 培养儿童感恩的情感, 爱的种子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最终开出美丽的感恩之花。
总之, 《弟子规》作为我国古代童蒙教材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而感恩则是孝悌仁爱的情感基础。作者把感恩教育蕴藏于孝道教育之中, 由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开始, 培养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 循序渐进地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 重视感恩教育, 培养儿童感恩意识, 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是一部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古代蒙学教材, 其中“入则孝”的内容就是对父母的最原始的感恩教育, 其终极指向是提升儿童的情感及道德品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 重视感恩教育, 培养儿童感恩意识,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感恩教育,情感道德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李迎春.从《弟子规》谈幼儿的感恩教育[J].决策探索, 2008, (12) .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价值
《弟子规》是我国由来已久、对青少年影响深远的一部重要古代教材,由于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精辟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因而渊源流传,成为国学之经典。感恩作为《弟子规》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代表,更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精髓。本文针对《弟子规》之中的感恩教育思想展开进一步研究,明确了其内容之精髓,对青少年乃至现代社会的文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弟子规》中感恩教育思想精髓
《弟子规》之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入则孝”即反映出了青少年要孝敬父母的重要美德。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孩子理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然而如果这一人之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感恩之情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渐渐被冲淡。平凡的生活之中孩子会慢慢习惯父母的疼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在长大成人后不赡养父母、不懂得感恩。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小做起,令青少年时时刻刻懂得孝敬、感恩父母,唯有如此,方能在其成长阶段中将此种感恩之心波及到身边之人。
“入则孝”主要讲的是孩子同父母日常相处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其渗透了六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即要第一时间应答父母,对他们的教诲要虚心聆听,不能有所拖延,要恭敬顺承。对父母尽孝首先需要存在恭敬感恩之心,一旦时时刻刻感恩父母,才能对尊重、恭敬父母。当然这里的顺承并非忽略孩子的主体地位,两者并不矛盾。
第二层含义即对父母要悉心照料,使他们放心。孩子要经常对父母嘘寒问暖,并要时时刻刻让父母知晓自己的近况,心中惦记家人。一旦形成了习惯之后,孩子的感恩之心便会形成扩散效应,辐射到交往对象之中,形成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含义即孩子不应任性妄为,不可私藏物品,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家庭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更加和谐相处。倘若孩子任性妄为,则会使父母更加担心,这种不孝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第四层含义即孩子需要用尽心思了解父母、满足他们的心愿,不做使父母厌恶的事情、避免让父母过于担忧甚至是蒙羞。不管父母对孩子报以什么样的态度,都需要对他们尽孝。因为父母养育孩子,孩子需要感恩,而这种感恩之情不应随着父母态度的变化而存在任何的改变。
第五层含义即孩子在劝说父母之时应采取委婉、迂回的方法,不应直来直去。父母并非圣人,也会犯错,孩子在劝导的过程中应做到诚恳、和善,倘若父母不愿改变,也要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例如,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锲而不舍的进行劝导。此种持之以恒、无微不至、坚持不懈对父母的付出,是需要以坚定的感恩之心作为根基。
第六层含义,在父母身患疾病时,孩子应时时刻刻陪伴左右,悉心照料,在其去世后要注意礼节,为其守孝。当然,现代社会,守孝三年的尽孝形式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弟子规》之中内在的宝贵精神价值却始终长久不衰,值得当代人们去学习与感悟。《弟子规》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孩子对父母要始终抱有感恩之心,因此不必在于恪守什么形式。一旦父母遭遇不幸,每个孩子应自然爆发出一种感怀之心,回忆父母健在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奉献一生的爱,不辞辛劳将自己教育成才,这样一来感伤之情会自然流露出来。《论语·学而》便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纪念的形式并不重要,只为教化世人,通过追忆可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达到反哺报恩的效果。
二、《弟子规》 中感恩教育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弟子规》之中的感恩教育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孩子将父母作为回报的对象,是最贴切实际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感恩教育可令青少年心智更加成熟,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提升。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一种本能与原始的感情,是最易激发唤醒出来的。将此种感恩之心加以放大,便会辐射到社会全员。因而,学习《弟子规》中的感恩思想,并不限于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爱,更是要培养他们形成更强的自尊心、更高的责任感与良好的人格品质。另外,将家庭生活同感恩思想有效融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于情感教育更重视感性认识,而非纯理性的分析,因此应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注重在生活之中循序渐进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
三、结语
总之,《弟子规》中感恩教育思想极为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其内容精髓,重视感恩教育,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启迪,方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激发《弟子规》核心价值,最终使人们的感恩之心惠及更多人群乃至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萍.践行《弟子规》的中华美德,开展幼儿园的感恩教育[J].时代教育,2015(18).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不求孩子的回报,但是孩子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儿童素质教育跆拳道中“知感恩”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当今的青少年儿童生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父母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切,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孩子们享受着父母给的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反过来,他们却很少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在跆拳道的课堂上,我们要以通过弟子规品势让孩子们知道父母的付出与辛苦。整洁的道服,有着父亲辛苦工作的不易,有着母亲辛勤劳作的汗水。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做为跆拳道的小队员,要发现父母的爱和付出,记在心里,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回报。父母的恩情在送我们去道馆的路上,在道馆外耐心的等候中,在父母慈祥、欣慰的眼神中。
技校思想政治课与《弟子规》相结合教学初探
作者/黄辉
摘 要:思想政治课是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掌握技校学生思想动态和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主抓手,是帮助技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正确认识《弟子规》与思想政治教材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可以用《弟子规》弥补传统思想政治课的不足,对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注重培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从而让广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感恩父母、与人为善、谨慎做事的良好习惯。试从技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反思;《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必要性;《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实践做法等方面谈谈看法与体会,希望能够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技校生;《弟子规》;思想政治
当前,技工学校思想政治课过于注重理论、过于注重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说多做少,没有践行,没有考核跟踪。近年来,上级部门、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刻发生着变化,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不懂感恩等现象普遍存在。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师生中推广践行《弟子规》《孝经》《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弟子规》引入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思想政治课是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掌握技校学生思想动态和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主抓手,是帮助技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好思想政治课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联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成效性。一要认清认知目标和现实表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往往把认知目标作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目标是否达到成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这样,现实践行表现往往被忽略,形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空洞的说教,使教与学分离,教师与学生形成主客关系,没有互动,融合为一,自然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要培养学习与习惯相结合。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思想政治课仅限于课堂说教,教师只是单一地在课堂教学,而没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共性
1.找准一致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集《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编辑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的礼仪与规范,是一本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经典之作,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学生敦伦尽分、厚德明理、止于至善,养成忠厚品性,铸就爱党、爱国、爱校、孝顺、敬长、尊师、感恩、谦和、互助、守信、勤劳节俭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弟子规》中许多观点与思想政治教材观点相一致,这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经过风雨洗礼的智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弟子规》这本德育读本,将其内容与思想政治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把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引入到课堂中去,充分发挥《弟子规》和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功能。
2.找到关联性
通过《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正确认识《弟子规》与思想政治教材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可以用《弟子规》弥补传统思想政治课的不足,对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注重培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从而让广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感恩父母、与人为善、谨慎做事的良好习惯。
三、《弟子规》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实践做法
1.辩证《弟子规》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有辩证思维。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最佳读物。但是《弟子规》毕竟是封建时期的一部著作,由于古今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思想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弟子规》教学中要以思辨的思维、辩证的眼光来进行讲解。譬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按照课文的翻译后不难理解,就是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三年期间,夫妻要分居,而且要戒绝酒肉,只吃粗茶淡饭。假如教师只是按译文讲解,那么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会产生疑问:是不是父母去世后要按照《弟子规》所说而守孝三年而戒绝酒肉呢!如果按照《弟子规》的教导行事,大家都会认为没必要这样做的。当大家认为没必要这样做的事,或者大家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而要求他们去学习、践行时,他们往往会反感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以辩证的思维讲解《弟子规》,理性解读《弟子规》的局限性,直面古今文化和历史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解开学生的心结。
2.感悟《弟子规》
学习传统文化重在于感悟。首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弟子规》的思想内涵有总体把握,最好以说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聆听中领悟其内涵,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冬则温,夏则”时,可讲“黄香温床”的故事,“入则孝”可讲“乌鸦反哺”“小羊跪乳”的故事。其次,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诵读使学生加强记忆,理解要义,陶冶性情,每节课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反省、反思,用经典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同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亲身经历寓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分享人生感悟和辩论演讲等,使学生自觉地去感悟《弟子规》所学内容。如,讲述“信”.先说明“人无信则不立”的内涵,指出信用是人生成功阶梯的第一步,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讲解诚信为本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凡出言,信为先”做人处事要言语有信,并引导学生发言,谈谈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信”事。这时,学生通常会踊跃发言,七嘴八舌地说起经历的种种趣事,老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缺乏诚信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寻找自己生活中不经意“失信”表现,从而加深对信的重要性的理解,真正做到“事非宜,勿轻诺”.
3.践行《弟子规》
学习传统文化重在于践行。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欠缺实效性,关键是只有空洞的说教而没有践行。学习《弟子规》,践行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行动,让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比如讲“入则孝”的“身有伤,贻亲忧”时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校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并具体讲解在校爱护身体:一要注意生活规律。做到不打架、不喝酒、不抽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二要加强锻炼身体。运动可使人充满活力和朝气,既增强抵抗力更让人精神焕发。通过多方面讲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不仅有益身心更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同时,课后布置作业“生活由我做起”,对平时生活进行对照。通过学习理解并指导对照生活,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践行《弟子规》所学内容。由于课堂受教育,生活中对照践行,端正了思想和态度,许多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践行学习,改正了缺点,不再抽烟、喝酒,养成了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霓。论《弟子规》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广[J].科教文汇,(09)。
天门杭州华泰中学陈良彬
内容提要: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所谓教书先育人说的就是之个道理。我们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与当今世界教育潮流,进行了有个性特色的德育教育——《弟子规》德育教育,获得硕大成果。
关键词:《弟子规》 德育教育 背景 践行 特色教育昌盛华泰
湖北省天门杭州华泰中学,是杭州华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六千万对原天门中学教学区进行实质性改造后建设成的一所民办学校。开办于2005年秋季,现有教师200人,后勤职工123人,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3240人。学校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精细的管理、优质的教育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学校先后荣获“天门市十佳民办学校”、“湖北省优秀民办学校”、“湖北省五星级民办学校”、“全国AAA级民办放心学校”、“全国民办教育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全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省市领导及社会人士高度赞扬华泰中学确实办出了“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华泰中学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国名校,与其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学校始终以思想作引领,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除了开展常规德育教育工作之外,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弘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还特别开展了《弟子规》特色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大环境小背景,德育教育觅良方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我们引以为豪。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我们不可抛弃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我们发展进步的源头,是我们做人立业的根本。在文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一些经典国学已成世界一些国家发展科技文化的蓝本。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在海内外茁壮成长。在国内从幼儿园到大学宣起的国学热,如星火燎原。学习《弟子规》在全国如火如荼,各行各业相继而为。学校领导清醒的认识到,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素质,解决道德层面的问题,靠空洞的思想教育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所以学校确定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切实践行《弟子规》,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思路。学校多次派人外出学习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锤炼。华泰中学的《弟子规》学习,是其特色德育教育活动的一剂良方。
二、众志成城,德育教育焕新颜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断代已近100年,要重新拾起,老师、家长、学生可能都不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在正式学习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家长方面:发放《告家长书》,召开全体家长会,介绍《弟子规》内容,阐明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解答各种疑虑。发放《弟子规》论坛光盘,让家长在家学习。
教师方面:校长亲自作动员报告,派领导、老师外出学习,集中观看《弟子规》光盘。老师们在听了蔡礼旭老师《家和万事兴》和王琦老师《松花江中学〈弟子规〉推广经验》等讲座后,都理解了《弟子规》的实质及当代价值。
学生方面:开学典礼上作动员报告,然后连续观看两天的《弟子规》光盘,内容有《家和万事兴》、《松花江中学〈弟子规〉推广经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安排长时间的集中培训,目的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来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和洗礼,彻底打通思想关。
三、朗诵先行,德育教育奠基础
学校组织倡导全校师生学习《弟子规》。针对客观认知规律,提出了“三步走”学习思路:一背诵,二理解,三践行。《弟子规》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师生刚接触之时,不容易背诵,更不必说理解了。诵读经典之作,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学校号召师生利用晨读以及课余时间诵读《弟子规》,在诵读过程中来背熟《弟子规》。王校长先行示范,要求每个领导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对于不按时完成的进行量化扣分。同时学校还将教师及子女作为背诵的先行者,教师及子女在规定的时间内背熟《弟子规》,并到政教处进行背诵过关检测,达标者给予经济与精神奖励,以此激发背诵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快,学校掀起诵读《弟子规》热潮,七年级人人过关,十年级举行了诵读比赛,全校教职工及家属,人人能诵《弟子规》。
为了帮助全校师生理解《弟子规》,学校利用综合教育时间进行教育,校长还在全校教师会上讲解《弟子规》。学生人手一本《弟子规》和一张光盘与家长一起学习。班级每日八句,班主任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认真讲解。
在先诵后背过程中,师生经历了传统与现实的博弈,理性和热情的思考,对《弟子规》的接受由被动变成主动,逐渐融入血液,成为潜意识的本能。
四、践行《弟子规》,德育教育日常化
《弟子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用到日常行为当中,践行才是学习的目的。于是,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晨迎。清晨每班有一名学生在本班教室门口以规范的礼仪对师生行鞠躬礼,互道“早上好”,晨迎鞠躬能培养学生的恭敬之心,和谐人际关系,已成为华泰中学太阳初升之时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当你走进华泰时时都可看到行礼的学生,随时都可感受到文明上进的精神。
行礼。上午第一节课课前对大成至圣孔子先师诵论述经典之功,行度厄克艰之礼;对老师诵教育之恩,行品端德良之礼;对同学诵协助之恩,行手足情深之礼。
齐诵。上午九点半,学校大课间活动集合后5分钟时间,全校齐诵《弟子规》。师生三千多人,声音宏亮、响彻云霄;声势浩荡、气吞山河。通过大声诵读,不仅呼出体内废气,吸入天地灵气,而且温故知新,不亦乐乎。
做感恩操。《弟子规》齐诵结束后,全校师生一起做《感恩的心》手语操,齐呼口号: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读书。
交流分享。每天放学前,安排十分钟时间分享交流践行《弟子规》的感受。这项活动以班为单位进行。根据每周确定的主题,班级每天安排1—2名学生上台有感情诵读自己学习践行《弟子规》的事例和感受。分享了体会,感染了他人,启迪了大家。晚间诵读自己的作品,还有利于提高朗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善总结勤反思的良好习惯与品质。
五、搭建平台,德育教育联家校
学校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家长的希望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将学校、家庭与社会融为一个整体,互为渗透,弥补某一方教育的不足。
学生与家长互学《弟子规》平台。学校要求学生将《弟子规》背诵给家人听,由家人督导,检查背诵情况。家长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听惯了《弟子规》,看熟了《弟子规》,慢慢背诵理解并且运用《弟子规》。起初,有少数家长认为学《弟子规》是浪费学习时间,是无用之功。通过互学平台,明白《弟子规》是教人做思想品德高尚之人,为幸福人生奠基。孩子变得孝顺、乖巧、懂事了。一个品质纯正的孩子,其学业也一定优秀。
《弟子规》感言征文平台。学校组织学生写学习《弟子规》感言,将文章上传学校办公平台的《弟子规》感言文件夹。每周上传1至2篇文章,直至全班文章上传完毕。学校组织专人评选优秀文章,然后结集成专集。学生在写文章时,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帮助孩子提出修改建议。家长看到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了,思想品德得到修炼提升,认识到学习《弟子规》比空洞教条的思想教育实惠实效,家长深受感染而加入征文活动之中。随着教育的深入,学校增设了家长征文栏。家长踊跃参与活动,写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优秀文章。
文体活动平台。学校利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展示《弟子规》学习成果。元旦汇演是华泰中学一大特色活动。学校抓住准备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将《弟子规》渗入其中,进行德育教育。其中七年级组表演的以“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的音乐小品《生命之河》反响很好!
六、初显成效,特色教育昌盛华泰
华泰中学《弟子规》践行,参与人员多、范围广。初始阶段由200多人的教师学习《弟子规》,发展到全校教职工、家属、学生与家长,约10000人参与,人员可谓之多。学校、家庭及社会一体化,范围广泛。
学习《弟子规》,时间长、形式多样。学校将每日诵,每周学,每月总,每学期评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一天之中有晨迎与行礼,午间集体背诵,晚上感言分享;一周优秀感言文章上传分享;一月有班级总结、年级组总结、年级总结;一学期有学校大规模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展示学习《弟子规》的成果。
《弟子规》践行,成果多,受益面广。学校举行了四次学生感言征文赛,评选出优秀作品100多篇,20人次作品刊登于《天门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刊物。举行二次教师、家长感言征文,评选出50余篇优秀作品。学校收到家长、学生的感谢信3000多封。出版《弟子规》感言优秀文章专集一本。举行《弟子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一次。通过《弟子规》特色德育教育,学生更富有爱心,懂得孝亲尊师、善良诚实、明理正直、忠贞爱国。师生关系和谐,同学关系友善,学生思想转化成功率、巩固率几乎是100%,和谐的校园教育生态正日趋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有200多人获国级一二等奖。近几年来有近40人被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2010年4月,学校就有9名学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6人考入天门中学理科实验班。
《弟子规》的学习能净化学生心灵,静化社会风气。能让学校德育教育步入良性有序轨道,让学校迈入快速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读《弟子规》。
2、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之细讲《弟子规》。
3、王琦《松花江中学〈弟子规〉推广经验》。
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特别提到: 要读好书善读书, 特别谈到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理国家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任何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辉煌灿烂文化、经典, 是国家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 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被世界有识之士公认为人类瑰宝, 是举世绝伦的文化精品,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 积淀着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传承经典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美德, 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迫切的希望。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 有幸参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 《中国儒家德育思想在学校品德教育中的现代转化研究 》, 觉得很欣慰。 尤其是结识了国家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题组负责人———北京的张秀云和梁传大院长, 得到了专家指导, 学习了大量相关文件和资料, 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渊源、发展、转化、融合、提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从而更加坚定以传统文化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心。
一、《弟子规》中儒家道德思想及学校德育的转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文化, 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 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类的素质教育。 近百年的社会变革, 尤其是近三十年市场经济对儒家文化冲击很大, 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渐深,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大到贪污腐化、生活堕落, 小到言谈举止不文明等, 我们必须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重拾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小学德育中倡导“学儒”, 将对整个社会起到教化作用, 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认识道德, 理解道德, 回归道德, 合乎道德。 不仅是个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真实目标, 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和谐、实现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径。 从小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 才会使小学生从小修心养性, 形成道德目标。 《弟子规》“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 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 在教学中培养道德, 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
二、从《弟子规》看小学德育教育的融合与提升
分析《弟子规》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德育过程是一种规范教育的过程, 这种规范性教育与其创造性的发展不相矛盾, 真正的创造是要有规范性的前提的, 脱离其发展基础, 其发展方向就会有所偏离。 由于《弟子规》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因此在当前对适龄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始终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去伪存真, 与时俱进。 本译本要有机结合, 真正做到在不改变具体形式下去伪存真, 与时俱进, 取其精华, 弃之糟粕。
2.遵循阶段性、顺序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人, 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发展任务有目的地进行, 体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先后顺序。
3.要遵循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言传注重知识的传授, 身教注重行为的习得,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行为的养成。 因此身教更为重要。 尤其在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模仿习得的, 这是与其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的。 作为教育者,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 在教育时要做好榜样, 要言行一致, 教育效果才会显著。 如果言行不一致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认知紊乱, 导致不良认知形成不良习惯。另外, 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 儿童的记忆仍以动作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 身教更容易被感知与记忆。
4.注重躬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不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就是在道德实践中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 让学生能自我认识,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
三、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成立。 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落实。
2.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 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讨论, 明确目标, 组织骨干培养, 专家讲座, 观看视频, 派代表参加各级各类的有关幸福人生的讲堂。
3.宣传教育力度到位。 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小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讯通、LED宣传栏, 在班级学习园地、公布栏、手抄报等宣传有关知识, 积极营造“诵读经典, 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
4.编写 《弟子规 》校本教材。 通过课前5分钟演讲, 每周一节校本课堂认真讲授《弟子规》。
5.请专家来校做感恩励志报告会。 我们先后请北京张秀云教师、厦门行之张云栋来校做有关让世界充满爱、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
6.通过少年宫活动推动经典诵读的全面开展。 学校利用每周二、四和周日的少年宫活动时间, 设立经典诵读班、口才演讲班、每年的校园艺术节诵读比赛, 推普周等节日、假期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渗透《弟子规》的教育, 取得良好成效。
7.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 每学期召开家委会、家长会、课堂开放教育周、家教讲座、亲子活动等, 积极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实现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8.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良性发展。 每年参加春秋游、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小记者采风及市区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比赛, 充分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成长。
四、今后打算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感悟;做法;功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1-01
弟子规》进校园,是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具体表现,我校一年以来,响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号召,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提高全校师生的德育意识,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让全校师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背诵中华美德经文,特别是《弟子规》的背诵理解,掀起学习《弟子规》高潮,全校师生学《弟子规》背《弟子规》用《弟子规》,把《弟子规》作为自己日常行为规范的镜子,时时刻刻对照自己,近一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功效。
一、学校德育工作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全校掀起背诵《弟子规》热潮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家庭的影响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学生经常出现脏话,随意拿别人东西,吃饭大声喧哗,随意浪费粮食等等坏习惯。校会班会多次强调,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小学从全校师生开学进行一周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特别是全校师生背诵《弟子规》,让校长老师给学生解读《弟子规》入手,《弟子规》总共1080字,让学生一字一句背诵,一句一句理解,一段一段品读,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全校从校长到老师到分管学生生活的阿姨,都要熟读成诵《弟子规》使《弟子规》深入到每位校园里的师生心里,利用早操,业务学习时间,班会等等时间给全校师生诵读《弟子规》解读《弟子规》,甚至还通过发放通知让家长共同背诵《弟子规》让《弟子规》深入到每个家庭,与家长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收效显著,一星期后,学生浪费粮食现象少了,很多学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如:一学生,平时起床,从来不叠被子,不洗脸漱口就跑到操场上玩,班主任走到他跟前,摸摸孩子的头,让他背诵《弟子规》选段里的一段话《瑾》“早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結…….然后,询问他:你还有哪一点没做好,学生再背诵一次明白了自己没做好的地方,第二天起床,先自己漱口,再自己的被子叠整齐,个人卫生也有了大的改观了,《弟子规》魅力可以让一个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改变自己。
二、传统文化教育要持之以恒,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一阵风吹,这样在师生心中,不牢固。他们会把这些看成是一种任务,完成就算,没有真正去体会,去实践,像完成某项工作似的,完成了事,不再去过问,久而久之在师生的头脑中慢慢变淡,就难达到育人的效果。所以学习传统文化这项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要对照自己的行为习惯,检查自己的行为,于是我校在每天早操后要求值周教师带领全校师生进行晨读,让《弟子规》在全校学生心中随时做到随口而出,每一位师生都能熟读熟背,做的每一件事情,一个小的习惯都能用《弟子规》里的字句衡量自己,这样全校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位学生跟另一位学生发生矛盾了,本来想,随口想出的脏话气话,就背诵“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学生的脏话气话自然适可而止,不用教师过多的教育语言,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不尊敬,来学校接送迟来就对老人家发脾气,老师知道了,让学生背诵《弟子规》里的“入则孝”背完以后问问学生,你该怎么做,你做到了哪些?你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违反了《弟子规》哪一条,学生自然会检查出来自己的错误,通过长久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打架斗殴,说脏话气话的现象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了。
三、通过开展我读《弟子规》的认识,大讨论,总结,家校互动,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弟子规》的学习不局限于,背诵朗读,还要让全体师生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体会甚至实践,这样师生的印象才深刻,才达到我们正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肤浅的诵读与背诵只能成为书面语言,难以付诸于行动,要到达真正的效果要求師生能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自己的日常行为行动中,于是我校每星期开展学习《弟子规》之我见大讨论活动,教师在明德之约大讲谈中谈到自己对《弟子规》的认识理解,与自己用《弟子规》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过程,教育学生的经历与收获。一位老师谈到:一次她在值周过程中,一位学生在食堂里,大喊大叫,不管怎么劝解这位学生就是不听话,最后她什么也没说,把“食无言”牌子给他高举,背诵餐前感恩词,学生自己停止了,在食堂里所有大声喧哗的学生安静了,而且饭桌上一粒剩饭菜也没有,另一位教师谈到:说到“孝”自己心中有愧,因为自己因为一点家庭小事很久没有回去看望年迈的爸爸妈妈了,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感恩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今后做到每星期必须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并做到孝敬老人,和睦妯娌,“财物轻,怨何生….”
自己有更深刻成熟的理解。我们不仅在教师中开展学习《弟子规》心得大讨论活动,还在班会课上,号召全校师生开展大讨论活动,让学生谈自己学《弟子规》心得,自己平时做了哪些符合《弟子规》内容的事情列举事例,通过大讨论活动,每一位学生能更深层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从家长的反响中我们得到:如今的孩子懂事多了,他们不仅能自立自理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能可贵的是能体会家长们的辛苦,家庭社会反响较好。
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论是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一个老师工作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同学的分数;关于做人的道理,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所以学校面对的是不好教的学生,家长面对的是头疼的孩子,无从下手。
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自律行为越来越差,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弟子规恰恰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一本很好的德行教育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共360句1080字,分别列出了做人的113件事,是贾存仁先生在清朝李毓秀根据童蒙教育需要写成的《训蒙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永久性老师,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还需要从家长开始,家长们通过学习和践行要给孩子以榜样,孩子才能模仿着去做,才能真正成人。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孩子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有不合适的做法,是不是对孩子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变化的,其次要明白家长的变化能促使孩子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状况,不是教育不好了,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率先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用弟子规教育孩子,让弟子规促进孩子发生改变。
对于我们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从诵读开始,然后逐渐要求践行和反思,只有时刻用弟子规教育和约束孩子,孩子们的行为才能发生改变。而这一活动的主要力量还是班主任,班主任要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学习践行弟子规的做法,并坚持利用弟子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进行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这样,浓厚的弟子规学习氛围就能营造起来。在进行弟子规学习和反思时,我们可以结合日常德行教育的主题灵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针对物品摆放等组织学习践行反思“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和“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通过让学生反思和践行逐渐养成好习惯;针对追打嬉闹等现象可以组织学习践行反思“步从容,立端正”和“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教育学生稳当走路,开门等要轻声,并结合“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不伤身,不伤德,这是最基本的孝道。在氛围的渲染下,长期坚持并逐步改进提升,自然能矫正孩子的德行。
几周前,根据七年级出现的一些状况,我将各班中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组成了义德班,主要内容就是弟子规,想通过弟子规改变孩子们的行为。第一次我给他们立规矩:坐立行的规矩,就是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从对自己的身体成长入手讲道理,并严格要求,然后要求“路遇长,疾趋揖”,并做了相关要求,以后每次我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请师拜师——唱国歌和跪羊图——诵读弟子规——讲解释义——学生分享,并规定了分享的过程和方法,我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教育,使得孩子自由散漫惯了,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对和错,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导致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牛某,我让他负责纪律,他不仅能约束自己遵守纪律,而且还很负责地进行着管理;田某和张某,每次放学主动打扫卫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只剩下一点碎土屑时,他们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土屑捏起。有一次我因为开会没去,没曾想学生们到教室感觉有些东西稀罕,玩闹了一番,被一位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一通,等我回来了解了情况后,我先是给孩子们鞠了一躬,并说“我错了,我没有提前给大家做好安排。”,在孩子们随后写的心得中我发现,他们竟然能为老师鞠这一躬而感到自己的羞愧,并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我知道,对这些孩子来说,仅仅凭借一人之力间歇式地学习弟子规是远远不够的,但从中我能发现孩子们确实在尽力矫正着自己的行为,只要我们都齐心协力用弟子规去教育和约束,相信孩子是能做好的。
【《弟子规》的感恩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感恩教育的概念07-12
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10-14
关于感恩的教育案例10-19
爱的教育感恩读书笔记07-22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的12-21
感恩节主题教育的教案10-17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12-08
关于学生感恩教育的经典演讲稿06-17
感恩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7-14
三八妇女节感恩教育的活动方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