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作文(精选14篇)
一脸疲惫,一心杂念,我郁郁于人生的征途上。
我爱我的工作,我积极于我的本职。然而,事务缠身后的辛苦也如影随形,心中的怨气也会暂时存在,也曾迷失于萎靡而无力醒来。
匆匆奔碌也好,踽踽独行也罢,在尘世迷蒙的视野里,我怎能彻底走出一片澄净的天地。
直至有一日,灵魂深处的琴弦被拨动,悠扬的旋律萦绕不绝,我蓦然惊觉,能沐浴疲惫身体,净化心间杂尘的竟是这一脉山水,这一隅天地。
那日,天朗气清;那天,惠风和畅;那日,春光明媚;那天,是个周末。
卸掉了工作上的担子,抛却了生活上的繁务,我带着儿子跟随几个同学轻装前行。
一路欢歌,一地笑语,我们驾临于一处桃源仙境。
沿着蜿蜒小路,走向大山深处。
山,是峻峭的,直插云霄;树,是高大的,猛冲高空;枝桠,是交错的,繁茂的,遮蔽了天日;草,是葱郁的,茁壮的,阻挡了前行的路;水,是洁净的,淙淙的,凉澈了一颗燥热的心。
目之所及,皆清新绿意;耳之所闻,俱天籁之声;肤之所感,如温润之玉滑过;心之所触,全是旷怡放松之美。
烦恼呢?无影了。
郁闷呢?无踪了。
疲惫呢?散尽了。
心急气躁呢?随清风逝去,随净水流去,跟绿树蓝天鸟鸣虫唱私奔了。
灵魂深处热爱的诸多:爱亲人,爱朋友,爱祖国,爱家庭。诸多的爱,皆深入我灵魂深处;诸多的情,皆会永驻灵魂深处。
灵魂深处热爱的还有:爱读书,爱文字,爱写文;爱唱歌,爱跳舞;爱说爱笑,爱哭爱闹。如许的爱,根扎我灵魂深处;如许的情,涵养我心灵之性;如许之爱之情,将会伴我走出性情,走过优雅,走进成熟。
然而,当生活重压让我喘不过气时,我先放下我诸多的爱,我且投身我新觅的欢。
让这新的爱欢涤去我的污垢,荡尽我的愁忧,还我一身轻盈,修我一心淡泊,养我一体品性,助我一生有成。
物如此, 人亦然。
梁山智有吴用, 道有公孙, 武更是好汉如云, 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 勇让关张, 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 南水北火, 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 善反省自我;刘备做事敦厚, 常自省不足, 他们终脱颖而出, 施展风采。故曰:为人善自省, 省中求进, 胜。
反省从志而来。人不只是生活在现实中, 更多的是生活在理想里。所谓理想、梦想, 皆可谓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 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 自然无法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是指每日反省自己的错误之处。正如彭德怀同志身前常对人说:“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为此, 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习惯, 就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 总要挤出一定时间, 闭门谢客, “反省自己, 修正错误, 超越自我”。有远大的志向, 眼光便放得远, 心胸便如大海般宽广。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省也。
反省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 长期身陷温室与蜜水之中, 自然无法反省, 一遇困境, 便心浮气躁, 急于求返。垂头丧气, 哀怨满天, 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所谓大事者, 战而不骄败而不馁, 同时静心反省, 方能卷土重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足, 《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自省, 也就无法取得辉煌成就。
反省从实际而来。当国人欢庆我国GDP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第二时, 世界再次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能持续取得长足发展?回头审视, 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闭关锁国”, 再到土地承包制的实行, 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付诸实施, 我们解决发展中的每一个问题, 都立足于本国国情, 从实际出发。我们总是在每一次的失败后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现成答案, 于是我们就独自思考、反省, 找出我们存在的不足。就这样的不停摸索, 我们终于寻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反省从志、难、实际而来, 从孔雀、宋公明等身边走过。孔雀不善反省, 最终孤独自嘲;而宋公明反省, 最终赢得半壁江山。
反省是一种明亮而刺眼的光芒,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静,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只有做到了时常反省, 方能超越自我, 成就自我。
2007班夫国际摄影大赛已揭晓。由加拿大班夫山地中心发起的综合山地户外文化活动,涉及摄影、电影、纪录片、图书等多方面。2006年初,《大众摄影》与《户外探险》联袂推出的《拯救创造力》是班夫摄影展首次在中国登陆。
有朋友说,“看着这些照片,有种梦圆的感觉,这些没去过的地方也不那么遥远了。”没错,班夫的理念就是:任何让人激动的作品背后都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冬之威猛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市铁山Marc Adamus摄
我在登顶铁山返回途中,狂风卷着暴雪铺天盖地而来,我停在这个气温大约只有-18℃、61米高的尖峰前,支撑在一棵树上,迅速掏出相机并安好广角镜头,在快门冻住前快速按下。
草原狐加拿大艾伯塔省考昆市Robert Berdan摄
草原狐已属于加拿大濒危动物,它们仅仅活动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区域。 作为一名生态研究摄影师,12月的一个早晨,我幸运地拍到这个自由漫游的动物。
亚伯大湖的冬之日出加拿大艾伯塔省库特尼国家公园Darwin Wiggett摄
我喜欢与其他摄影师一起分享洛矶山脉的这片美丽地区,冬季前再次来到这里,我们幸运的遇见一道暖光照耀在泛着蓝光的冰冷湖面上,此时狂风嗥叫,所有的摄影师都必须保持蹲下的姿势以防止被吹到冰面上,我尽最大努力使我的三脚架在寒风中保持稳定,才捕捉到这幅画面。
熏衣草的海洋美国犹他州迈阿密海滩Celin Serbo 摄
那里是世界上最好的攀岩圣地,这条印第安小河旁简直成了熏衣草的海洋,让人陶醉。
热量点滴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 Jim Mitchell摄
黄石国家公园内的猛犸温泉以五彩缤纷的石灰岩和石灰岩地层而闻名,当我开车来到温泉边时,我就发现了一个,调制好机器后,我以这棵枯木为前景,以多彩的石灰岩为背景,拍出这张照片。
克什米尔滑雪向导 印控克什米尔古纳马格 Kari Medig摄
这是矛盾的我,感受同样矛盾的诗。一整个下午,我把自己扔在舒适的沙发上,含着淡淡的哀愁,把《席慕容诗歌作品集》轻轻打开,细细咀嚼品味每行文字,开始我的心灵之旅。房间里除了时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就只有我的灵魂随着诗行在盘旋飞翔。此时我需要一杯咖啡,但没有也无妨,我想,或许这个时候,手中这本《席慕容诗歌作品集》散发的缕缕书香要比咖啡的味道更好。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是《一棵开花的树》里面的诗句。我千百遍地吟诵这些文字,总是止不住地心疼。或许世间所有的痴情女子都希望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今生的爱人,但是,结局是留下一颗凋零的心还是共续一段恋情,又有谁能知道呢?我喜欢席慕容笔端下的爱情,这样忧愁,这样婉约,这样纯洁,这样晶莹。
在席慕容的影响下,我学会了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体会美。我渴望像席慕容那样也把自己演绎成淑女,含着微微的哀愁,不张扬地美丽着。从此以后,我的灵魂深处会永远有棵开花的树,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对生命的挚爱,对友情的眷恋,对爱情的渴盼。
我与朋友A,一个月里,总会相约一两次在一个幽静的咖啡屋。
我们俩都喜欢咖啡屋。喜欢那种互不干扰又有联系的卡包,喜欢那种自成一统的小天地,可以听到絮絮的低语,但辩不清楚声音的方向,周围虽然有些嘈杂,但不妨碍心境的幽静;感觉身边很热闹,却又可以独自享受着暂时的清静。然后,我们也就静静地坐在那里,身体的姿势可以优雅地摆放着,也可以慵懒地斜靠着,没有旁骛,没有世俗,我们有一句、无一句地随意闲聊着,没有主题,也无需斟酌,想到什么就说起什么。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坐着,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尽情地徜徉在幽幽的昏黄的灯光里,把身体放松在音乐里,把灵魂放飞在世俗之外。
我们需要这样的空间。一个能够让我们暂时栖息的空间,一个让灵魂安静的空间。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在闹处,灵魂却在静处。
我们来到咖啡屋,并不是像小资女人那样,在悠扬的音乐里,优雅地拨弄着勺子,优雅地搅拌着咖啡和糖,再慢慢地喝着咖啡,细细地品味着如咖啡一样优雅的生活和爱情。我们不懂得咖啡里所蕴涵的深邃的文化。
即使在咖啡屋,我们喝的还是菊花枸杞茶。我喜欢菊花枸杞茶的淡淡的甜味,尤其喜欢菊花枸杞茶明亮的色彩。
如果说,一点水,是一个世界,那么,一杯菊花枸杞茶中,就是一个纯净而又亮丽的世界。漂浮在水中的淡黄色菊花,即使萎缩,也选择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肆意地绽放,展现它最后的凄丽,看着那朵朵挣扎着漂浮着的淡黄色菊花,心中泛起一份肃静和敬畏;点缀在菊花中间的那点点红,是枸杞,在我眼中,那些绯红的枸杞幻化成生命的亮色,具有一种人性的慈悲。有了红色的枸杞的陪衬,菊花不再单调,也不再孤独。花开,有喝彩者;花陨,有陪伴者。枸杞之于菊花,是菊花的幸运,还是枸杞的深情?水尽了,菊花也结束自己灿烂的.姿势。水之于菊花,是美丽的源泉,是生命的相依。
一个生命,如果有热情的喝彩者,有深情的陪伴者,有无私的奉献者,那是多么幸运而又幸福啊!那样的生命决不会孤单。然而,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如这杯菊花枸杞茶中的菊花一样幸运呢?
与其说我喜欢咖啡屋,还不如说我更喜欢坐在这热闹而又幽静的咖啡屋里,欣赏着这菊花枸杞茶中的深情而美丽的的世界。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好象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周围是热闹的世界,可与我无关。”当我正在凝视着那杯菊花枸杞茶的时候,朋友A的一句话,深入肌肤,渗透到我的骨髓,让我周身有了一丝丝的寒意,灵魂里突然生出一种猩猩惜猩猩的情绪。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是一座孤岛啊。很多的时候,我们活在虚无的风光里,很多的时候,我们活在尘世的烦扰中。即使风光无限,灵魂却似乎无所偎依,于是,我们越来越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岛屿上。身边热闹非凡,却难以找到真正与之灵魂对话的人。
生活中,有哪一处热闹是真正为自己而设置的呢?
在霓虹灯闪烁的歌厅里,有人在声嘶力竭地唱着,有人在击掌合拍地喝彩,然而,歇斯底里的歌声里,有掩饰不住的落寞寡欢;在觥筹交错的酒杯中,有人在豪言壮语地宣言,有人在热情洋溢地演讲,然而,席残人散之后,灌满酒精的灵魂里却透着一股逼人的孤寂和戒备。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热闹的地方,一定有孤独的灵魂,有繁华的景象,一定有落寞的时候。热闹是孤独的前奏,繁华是落寞的征兆。在应酬的歌厅里酒桌上,热情的声浪掩饰的是虚无的寂寥和作秀似的默契。其实,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谁能真正游弋到彼此那孤独的心岛上?谁能为孤岛架一座彩轿?
幸好,现代生活为灵魂的孤独者提供了许多安放灵魂的处所:喜欢垂钓的,可以到河边池塘边与鱼儿对话;喜欢发泄的,可以到歌厅舞厅与人共舞;喜欢消遣的,可以在麻将的方城里鏖战。那么,我与朋友A,除了工作和家人相处以外,我们安放灵魂的方式无外乎就是与书为伴,以溜达为乐。偶尔的,也来到咖啡屋静静地享受着孤独的滋味,把心灵的尘埃作一次涤荡与净洁,把烦乱的思绪作一次整理和删除,然后,带着笑容,进入生活的角色。
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座孤独的岛屿。只是,聪明的人,在孤独的岛屿上休闲的时候,抚慰一下身心,让迷失的心灵重新复苏;在现实的生活里生存的时候,敞开一扇心扉,让欢快的心情迎接灿烂。
最近我拜读了布兰登·桑德森大师的新作《皇帝的灵魂》。的确是大师之作,作品世界观的设定,故事节奏的缓急,情节的掌控都十分精妙。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更令我叹为观止。机智狡黠的万思露,坦诚智慧的高图纳,精于算计的伏蕊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刻画的惟妙惟肖。但这篇作品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作者并未如何着笔的皇帝席拉凡。
第一次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对席拉凡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一个人如果能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又怎会允许自己堕落如斯?一个人若是生来就真诚纯粹,又怎会与人勾心斗角?但是后来,我就开始慢慢懂了。由于兄长的去世,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当上了皇帝。那时的他厌恶权利以及伴随权利而来的一系列诱惑。但他最后还是登上了皇位,不是为了向家族证明他与死去的兄长谁更优秀,而是为了他的理想:建立更完美的帝国。
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自己觉得他的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无法接受任何一点不完美的地方。虽然帝国不是多么可怕的东西,但也并不如何完美,帝国只是帝国而已。腐败是无法避免的,你必须接受它的存在,或是接受混乱的未知。士大夫受到额外的偏袒;在谋求朝廷的公职的时候贿赂与关系往往比天赋与才智更重要;对帝国贡献最大的人商贩与工匠却要受到层层剥削。这些事人尽皆知,席拉凡却想要改变这一切。这当然可以,问题是席拉凡没有与他的雄心相衬的耐心。他性格中的一处缺陷导致了他的失败,那就是他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坚定。
一切存在皆有其意义所在,比如不公平的制度,比如腐败的官员,比如冗杂的宗派关系。是的,它们并不美好但依然有意义。挑战一切有存在意义的事物都需要莫大的精力。而有时候集中精力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席拉凡并不懒惰,但在如齿轮般精密的帝国里懒惰与否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因此他慢慢被权利与繁杂的日常琐事拖滞,一步步走向堕落。他不停的告诉自己,下个月我就会做出改变,现在先让我跳完这支舞。于是到了最后,他变得放纵,关心自己的昂贵的晚餐甚至胜于关心自己的臣民。“他并不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分界点。人们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你不可能踏出一步就蓦然发现自己置于截然不同的新场所。起先你会为了避开几粒石子离开路面。你会沿着路边走上一阵。接着为走在更松软的泥土上你会稍稍偏离道路。然后就这样越走越偏。最后你来到了错误的地点,却怪罪路牌没有给你好好指路。”书中的这一段话用来描述席拉凡便是最合适不过。
初君与岛本原有机会相爱,却就此错过。错过后的他们把自己封闭得很紧,以致于再也没有学习爱与被爱的愿望和力气。人到中年,再生力是那么微弱。初君比岛本幸运,岛本的生活变得琐碎不堪,无论是她的病、她夭折的孩子,还是她的秘密和掩藏。初君什么都有,却仍孤寂不堪,他发出的呼叫只有自己能听见。这种孤寂比年少时更为不堪, 因为以往的梦想不是已经实现就是被渐次打发,他再也找不到替代品。他恐惧,中年的恐惧比年少的恐惧更为强大,恐惧的中年要比恐惧的少年脆弱得多。就在这时初君再度遇到岛本,与他重逢的还有全部青春记忆,对爱与抚慰的希望和幻想。初君一直存有爱的希望,即使那是封闭式的存在——不能发芽、长不出枝叶,可也没有腐死。岛本则不然, 下决心舍弃和重新开始的是初君,辗转挣扎的也是初君,岛本最终却消失不见。
国境以南,代表着某种神秘的东西,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国境以南只是众所周知的墨西哥,但作为一首在孩提时代就打入主人公初君心扉的曲名,却韵味十足。太阳以西是西伯利亚农民的一种癔病。在那一望无际的农场,东边是东边的地平线, 西边是西边的地平线,南边是南边的地平线,北边是北边的地平线,农民每天的生活就是不知疲倦地耕作。终于有一天,产生了癔病,想要知道太阳以西是什么,所以就扔下一切,拼命向西走,直到“扑通”倒在地上,再也没有动弹。所以太阳以西可以理解为某种至死方休的信念。初君的内心似乎也隐藏着这样的癔病,一种冲动,初君渴望一人一直朝着某个自己坚定的方向,一直走一直走,只是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他的生活很安定很平静。岛本最终的离开,使初君陷入迷失中。原本的初君,没有所谓的国境以南和太阳以西。但是,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一些没意义而又不喜欢做的事。不用每天上下班,不用在上班的时间里挤在别人下班时间拥挤的大马路上,不需要用虚伪的伎俩而赖以生存,不需要用虚假的微笑来掩饰心中的讨厌。岛本的消失或许是对的,离开也是伤害,存在也是伤害。至少离开,有的东西还可以不变。最终的初君无从选择,只能返回“现实”,初君终究放弃了岛本,回到自己的家庭,假装也不是那么难。 现实中初君总是很迷茫,甚至都已失去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所在位置。每天都是拧发条式的生活,对于生活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厌恶感。初君无法具体说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怎样的一种存活方式活着,反正活着就是。三十七岁的初君想重新拥有岛本已经很困难,于是他回忆十年前街头相遇的那次, 他不止一次地在想,如果那时他追上去和她讲话, 结果会怎样?有了假设也便更懊悔现在的自己,即使他亦有了令他从内心获得安定的有纪子,可有纪子虽在,那“洞”却填补不上。
生活幸福的场景好像总不会稳定,就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一样, 虚无缥缈。生活不是童话世界,第一个人,纵使再特别,在现在都已然成为故事里的人了,后来再多的懂得都不足以奏效。知道了这么多,便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两人朦胧的关系让初君甚至怀疑岛本是否回来过。初君与岛本彼此都没有勇气追逐太阳以西。初恋在每个人心中都异常的纯洁,近乎神圣。生活中,遇到一个人,很爱她,后来分开,多年后再遇到,发现自己依然爱她,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可见某些特质、某些符合你,令你向往的特质是天生存留在某些人灵魂深处的,终究无法躲过, 它让你获得满足、让你兴奋、让你活在某种充实里。 太多的人已经走过了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第一个人。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第一”,所以这个人才会那么特别,那么深刻,那么难忘,永远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爱情的世界里,这个人第一次敲开了我们的心门,毫无预警。因为年轻,因为无所顾虑, 喜欢就是那么彻底与简单。不同的人,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把放手看作温柔,有的人把坚持看作感动。爱情没有对错,痛苦的根源是自己,而人可以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摘要:《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故事围绕初君同三位女性的关系展开。最令主人公初君难忘的当然是第一个能激起他心中涟漪的女子——岛本,她带给初君的美好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是任何一个女人无法取代与填补的。因为年轻,因为无所顾虑,喜欢就是那么彻底、简单。爱情没有对错,痛苦的根源是自己,而人可以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童真的萧红在呼兰河小城生活。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逛娘娘庙会、看野台子戏……一切都有声有色地进行着。我很佩服萧红的性格,在那多压抑少轻快的世界里,仍能以童心与诗趣面对一切。她骨子里流淌着的自由的血與我的心紧紧相连。翻开她的书,就像翻开了一本连轴转的连环画,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再也停不下来。
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是位传奇人物。她的生活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她身逢国难,颠沛流离。我的老师告诉我,萧红是端午节出生的,而在那个封建迷信的年代,端午节出生的小孩被认为是不祥之人,会克父、克母、克夫、克子,克身边的一切人。以至于萧红度过了一个我们认为悲伤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甚至她的外祖母用针刺过她的手!但她认为,这不算什么,因为有外祖父深深地爱着她,何况还有后花园与友善的呼蘭河人们。
品读萧红的文章,有很多的惊奇。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质疑和苦难的童年,更多的是阴影,更多的是辱骂,可是在萧红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童真童趣,是一颗灵动的心。仔细一想,谁能承受亲人和别人的讽刺呢?又有谁在这样注定悲剧的人生里,能傲然挺胸,写出如此坦荡又灵妙的篇章呢?也许只有她吧!
我喜欢她在《呼兰河传》里所描述的小城风情,那个只有两条大街的小村,那个留下了萧红无数回忆的园子。的确,我对她所描写的自由坦荡、无忧无虑很羡慕,但深入下去,才能懂得更多。读她的作品,我仿佛能感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孩子。
她的文字琅琅上口,是我很喜欢的自然纯真。阅读萧红的文章,大家可能都会被那幽默平实、朴实自然却又带着幼稚的语言深深吸引。
在她的文字中,我找不到一点不满与喧泄,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正能量。陪伴她短暂一生的人们或好或坏,在文字中,她呈现给我们却全是自由、洒脱,毫无保留。很幸运,我们能从中认识到一个身处逆境却不变初心的女孩——那个天真烂漫的萧红。
读了萧红的文章,我的文字开始变得有思想,文笔也开始倾向于萧红、鲁迅的朴实乡村式笔法。我开始亲近大自然,且听风吟,感受芳草芽尖生长的声音。
我感受到笔尖滑过纸的声音。我喜欢她书中明快、清亮的调子,它给我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我喜欢她的风格,我更喜欢这个富有东北女汉子性格却有江南水乡文笔的奇女子。
读她的书,脑中常常浮现出北方大红大绿,带有鲜明特色的明亮色彩。如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所说:“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心中平静已久的碧波潭水却又荡开来,那是灵魂深处的悸动。
——金锦散文论
张连义
【内容提要】 金锦的散文有感而发、以情动人,激起读者的共鸣,具有传统知识分子写作的韵味。金锦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又有着现代文明的追求,颇有新儒家的韵味。其散文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同时又以创作和实际行动显示出作为真正知识分子的存在和内涵。
【关键词】真情震颤人文关怀知识分子
一
古代作文者多为官。不仅因为那时的为官者大多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写作的条件,而且一旦为官便有机会走南闯北,接触各类不同人物,了解各地民风,丰富其阅历,文章因之言而有物。今日为文者多出身寻常百姓家,一俟小有成就,不少人便以此为资本,或挤入仕途,混个一官半职,或不思进取,固定于既有成就怡然自得。在今天,从政者作文,少之又少,从政者为文且坚持不懈并视为生命之一部分者,更是凤毛麟角。金锦是其中一个。
金锦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其走上创作道路可谓偶然。正如他自己所说:“有了空闲时间,长久积聚心中的思虑和情感再也按捺不住,最强烈最不可抑制的就是对已故老母亲的追思和缅怀。于是我拿起笔来,饱蘸着心血和泪水,写下了一篇篇感念慈母恩德缅怀往昔岁月的文章,原本是为了寄托哀思和抚慰心灵,没想到公开发表。”[1]对慈母的拳拳之情促成了《寸草难报三春晖》的完成。其后,生活中不能自已的感动和记忆深处的感触催生成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他的写作,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缘自生命之中的感动和生活之中的感悟。其创作,绝少虚构的成分,而是以世上最平凡之事感受人间最真挚之情。正因为有感而发,所以真实感人;正因为心怀感恩,所以情谊真挚。国学泰斗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有真才有情,有情才能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其实作者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真情的抒发?《寸草难报三春晖》可谓泣血成文,作家敞开心怀,几乎情不能已,每至情深,不禁潸然泪下。“父母养育,恩重如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有生一日, 张连义(197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菏泽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1]p13金锦的散文是用心写的,读者的感动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灵魂的震颤。文章既是对慈母恩德的缅怀,更是赤子真心赤裸裸的呈现。
金锦散文以情取胜。“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尽可能让真情自然流露,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1]正是有这样一种对话的创作心态,作家与读者有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金锦的文章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是敞开心扉讲述着自己故事的朋友,从故土亲人到山川草木,从文物古迹到历史名人,几乎都是作家的亲身经历,贯注着作家的情感。纺车不仅帮助“我们一家”度过最艰难的岁月,而且“倾注了母亲大半生的心血,凝聚了母亲真挚的情感,给予了母亲深沉的眷恋”(《纺车》);故乡的小路见证了“我”走出村子的学有所成,也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和殷殷期盼,“路犹存而人不见,存仍在望而亲情缺失”,作家不禁发问“坚硬冰冷的现代马路还能联结缺失的真情吗?”(《故乡的路》);老宅上的那两棵石榴树与全家人一起感受了事态的炎凉,经历了人生的忧患,品尝了生活的甘苦,是这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见证(《老宅上的那两棵石榴树》);如此等等。纺车、小路、石榴树等与“我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的象征。这里,作家带读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起感受着过去的风风雨雨,使读者的心脏与自己的脉搏一起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跃。过去的生活有着很多的艰难,但作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人生,以苦为乐,在艰难中感受着人间最平凡也最真挚的感情。对真情缺失的遗憾更体现出内心深处的渴望,人们虽然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2]p440
二
儒家讲推己及人,对亲人对故土的感恩之情推而广之自然而然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吃肉的回味与遐想》写的是吃肉,带给人的却是“吃肉”过程中隐含的文化,反应的是社会的变迁带给人饮食观念的变化。从神农氏到晋惠帝,到“而是不具条件‘务’而不得”的时代,再到素食主义者的出现,饮食男女的命运几经变迁,但也有不变的,那就是身体的健康。吃为了健康,不吃也是为了健康,作家关注的还是“人”,体现的还是“人本”意识。如果说关注人生、忆苦思甜
还是对自身的留恋以及意识深处记忆的重温,是小爱;那么推己及人,关注人,关注芸芸众生的身心健康则是一种大爱,是儒家“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仁者爱人”,反过来只有有了爱人之心才可以称得上仁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家能从艰难的生活中寻找到一分乐趣,颇有苦中寻乐的意味。上大学好不容易能吃上的一次肉在他那里却韵味十足。其实,这哪里是吃肉,分明是回味,赏玩,是对自己的心灵进行的重温和抚摩。这种苦中寻乐的方式颇有儒家“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味。作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苦语》,文章引经据典,围绕“苦”字表达出自己的“苦”观:“只有经历过苦难并饱尝其滋味的人,才会真正懂得苦难,才有可能发自心底深处地去理解苦难。只有尝受苦难挑战苦难的人生,才能是真正的人生,完整的人生”。[1]p209-210这种把苦当做审美来把玩的风格更接近于儒家的审美风范。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对物,作家始终怀有一种感恩意识,其表现从小处说是对故土对亲人的感恩,大处说则是作家的人本意识,这种人本意识又往往与作家的知识和阅历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文化韵味的感性表达,从而为人本意识增添了丰厚的内涵。《品味单县羊肉汤》可谓典型。“单县羊肉汤”有着悠久的历史,挂着“单县羊肉汤”牌子的汤馆随处可见,但以羊肉汤为主题进行的创作实属鲜见,把羊肉汤纳置于文化视角进行写作的更是绝无仅有。作品不仅是写羊肉汤,更是写蕴涵于其中的文化。“羊大为美”的观念,羊肉汤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关于羊肉汤的轶事等,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情趣,而且使羊肉汤内化为一种富有韵味的文化。对羊肉汤色香味及品种的细细描摹,更使人垂涎三尺,几欲一饮为快。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品的不仅仅是羊肉汤的“味”,更是蕴涵于其中的历史人文和一方风俗文化,“而文‘化’了的羊肉汤,给人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感官上的舒适,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精神上的审美享受”。[1]p128作品不仅把饮食文化化,而且由羊肉汤的保健功能联想到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关注生活质量,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基础,对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一个社会进步的尺度;人本意识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作家编的自选集中直接就把《品味单县羊肉汤》、《吃肉的回味和遐想》等编为一辑,命名为“精神还乡”,辑中体现出的正是作家的人本观念和人文情怀,呈现出处于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优秀传统文化体悟、理解和弘扬。
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对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儒家思想影响更是深入灵魂。作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者,儒家思想构成作家创作和思想的内核,甚至直接决定了作家的人生选择和社会经历。大学毕业后留校工
作,后来为侍奉老母毅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文学研究回到家乡,体现的正是儒家的“孝”的观念。及至为官还是脱不了儒家济世爱人思想。甚至其出仕为官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儒家“出世”思想。出仕与为文构成了一种人格的张力,矛盾统一在作家身上,文章也藉此充满内在张力。既有闲暇之后的旷达,又有仁爱思想的贯注;既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又有偶尔偷得半日闲的飘逸,文章的内在张力使作品具有了别一样的韵味。作家受过正规的现代教育,又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丰厚的知识素养使其文章富有底蕴,开阔的视野使作家挥洒自如,文章如信手拈来,轻灵而极具韵味,这种韵味使文章别具风格,文化内涵与人本思想融合其中,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作家出身书香世家,母亲又是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妇女,幼小失怙,赖母亲撑起两个家庭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重担,艰辛的岁月既是苦难也是财富,那种坚忍的精神成为一笔无形的财富被作家所继承。其实,与其说是继承倒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的种种辛劳使作家对其有着天然的敬意甚至崇拜,依恋则是内心深处的母子情缘。母亲的美好品德自然而然也就被作家所继承,同时,内心深处不自觉对负担了家庭重负的母亲有着无形的依赖和留恋。与其说这是对“孝”的恪守还不如说是深厚的母子亲情,于是,我们看到了作家离家远读时村头上母亲无限期待和失落的影子;母亲病重后作家悲痛欲绝的无奈和怅惘。进入大学,作家接受了系统的学院教育,身上具有的民间传统影响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成为融合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于一体的知识分子,“仁爱”思想与现代理性、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颇有新儒家思想的意味。后来,作为一方父母官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呼吁,每日忙于政务,同时又欣然为羊肉汤馆题词,偶有闲暇笔耕不辍,正体现出具有人文素养的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和刻苦精神。
四
金锦的散文有一类是写历史名人的,笔者以为这是最能标示作家作为一名作家的气质、胸怀与品位,彰显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特质。甚或可以这样说,最能标示作家之为作家,之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正是这一类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很少看到作家的偶尔为文,更多的是严肃与端正。如果说写故乡写亲人是出于感恩,那么这类散文则满怀崇敬。这类作品主要写作家熟悉的朋友,其中不乏名人。这些名人或与作家相识于无意间,如陆侃如;或仅仅有过几次见面而令作家终生难忘,如蓝翎、程千帆;或从未谋面仅仅出于景仰而心怀钦佩。作家钦佩的不止是名人的成就,更是其学术、其贡献,以及在学术贡献或历史进程中所彰显出的人格。因对其人格景仰作家与其神交,显示出一代知识分子对历史与良知的尊崇,也显示出道德的力量。
作家的尊崇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不夹杂任何私利的。“知道了陆侃如先生的身份,大家更是敬而远之,躲避唯恐不及。”“一天晚上,我冒着风险叩开了陆先生的房间。”[1]p255出于当时政治形势敢冒前途凶险叩开陆先生的房门,我们在钦佩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同时,也不禁为当时的求知青年暗暗担忧。人格特征是以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从程千帆教授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倔强老人的形象,从而更进一步感悟到,正直无私原来就是老先生与生具有的胆略和品格”。这种胆略和品格才是真正的文人,是知识分子所以为知识分子的标志。正如萨义德所说:“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 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和作法。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共场合这么说”。[3]P25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是除去世事繁华之后的内心真实。这真实就是人格,尤其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独立操守,更要有道德的良知。对张学良身边两个女人的道德礼赞,无意间显现出作家对道德的推崇,对具有高尚道德的于凤至和赵一荻,作家是怀着敬意的,是对二者身上道德的礼赞。
本质上,作家还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具有着忧国忧民的意识,同时又有着对真正知识分子操守的追求。面对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影响下形形色色的写作,作者以实际创作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面对小资情调的吟风弄月,甚或庸俗无聊的身体写作,新时期的读者更呼唤宣扬传统道德和美好情操的庄重文学。在[1]这一的时代背景下,我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也增加了创作的责任”。
作家的写作有着明确的责任意识,就是净化心灵,给人以感动和启示。而在具体的写作中作家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情动人,以自己生命深处的感动给人以灵魂的震颤。对亲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发自内心的尊崇,凸显出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自觉的责任承担。同时,也为现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标尺,从一个侧面阐释着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内涵。
[1]
都说“禅,是一枝花”!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意境的东西是美是幻也是真,是思想中的白莲花,圣洁,脱俗,高贵,是一种禅心圣境,是一种简单到极致却难得的内心修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触摸体会,并不是时时都藏匿心底,然而,爱不是,爱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最本质的东西,是自然而然,天生就存在在生命及万物中一枝永不凋零永不腐朽的花。
爱,是灵魂深处的花!它不但高贵,圣洁,而且触手可及。爱盛开,世界才会五彩斑斓;爱缱绻,生活才会诗意纷呈;爱存在,一切美好幻化成永恒……
爱,灵魂深处的花!若轻轻绽放,便会暗香幽幽,沁人心脾;若恣意盛开,便会花开纵横,倾情世界,香飘四野。有爱就有香,有爱就有美,有爱世界才温暖。很小的时候就听人传唱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其中有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然这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爱最美最温暖!当有一天电视节目一小女孩用着大女生的高调唱的时候,立刻翻起台下每个人内心存在的那一份美好,或回味往事,或感受现在,特别是由这位从童真里发出的歌声,她纯真的眼眸,可爱的小脸,微笑着把爱传达,就如涨潮的`水翻涌起每个人内心最真的憧憬和渴望,只有爱才能潮涌起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柔软,轻轻流溢,便会散发着醉人的清芬与芳香!爱无言,情醉美,意无价,一朵灵魂深处的花!
爱与情总是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当真正组成一个词的时候就具有特殊意义的词叫“爱情”。如若说爱与情是这世界也是人心中的最美,那么“爱情”莫不过更是一种至命至美的东西,它可以让你幸福在云端,也可以让你跌落至深渊;它可以让人重生,也可以让人毁灭。爱情是蜜糖,也是毒药,然而最美的爱情莫过于雪山顶上的那朵“雪莲花”,我这样想也这样认为,因为”雪莲花”在我心中就是圣洁无瑕,纯粹干净,一尘不染,耐得住风雨,顶得住风霜,依然洁白,依然馨香,依然盛开。
爱,是灵魂深处的花,又像春天的小蓓蕾,需要用心呵护,用心浇灌。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爱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滋润丰富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爱,是惦记,是牵挂,是为你亮在黑夜的灯盏;爱,是信仰,是坚持,是执着,是心灵里勇往直前的路;爱,是依靠,是港湾,是心灵停泊栖息的岸。有爱就是家,有爱就是幸福的导航。
爱,是灵魂深处的花!无论痛或甜蜜,有爱就很美,宁愿这样那样的爱着,并且永远的爱着,爱亲人,爱朋友,爱家人,也爱自己,爱最美的心灵,爱最美的人,让世界到处充满芳香!爱,从灵魂深处走来,像个圣洁的天使,又像个慈祥的老人,像个天真的孩子,又像个博古圣贤的智者仁士;爱,在花丛中飘逸,在细雨中淅沥,在清风中飞扬;爱,从灵魂里幽幽而来,踏着远古的歌声,唱着现代的歌谣,迈着时尚的舞步,款款摇曳,步步生姿,妖娆着这世间最美的风情!爱不言,只是随血液流淌;爱无声,只是同时光同在;爱无形,就让四季春暖花开!
同点:
写物的散文,是比较多的。很多这样的文字,常用的手法便是托物寄情。这三篇写鸟的文字也不例外。但,同样是写“鸟”,同样都写出了灵魂深处最为隐秘的颤动,但其中的“情”的内涵却各有各的韵致,各有各的格调,它们真实而深刻,读起来耐人寻味。
异点:
梁实秋的《鸟》,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也欢快,有“交交黄鸟,止于棘”的哀伤。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梁实秋的笔触开合自如,他笔下的鸟可以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他生活的经历;也可以来自于阅读,来自于外国文学或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意象。没有时空的限制,因为博古通今,所以可以信手拈来。这些鸟的生存状态就是世态的象征,这世间哪一种生不带着酸楚不带着凄惶与无奈,虽然它们也曾留下刹那的光电声色。梁实秋要写的就是这光电声色后面的凄风苦雨,我们从这里可以读到爱和悲悯。
《鸟是懂得美感的》,文章取这样的题目是比较冒险的,生硬了点,高深了点,带着说教的意味。但好在,这样的题目有悬念,有高僧论道的故意。看文字,真正是清新自然,亲切有趣。斑鸠也好,画眉也好,在李汉荣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而富有诗意,它们是鸟里面的淡泊者、清洁者、高士。写着写着作者忍不住就要搬出童年的记忆,这些插进来的笔墨弱化了文章所承载的“道”,让文字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林贤治说:刘亮程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这句话用来概括这篇文章是很贴切的。夜半,荒僻的北疆村落,八声凄恻的鸟叫,只有我一个人听见,只有我一个人与鸟的叫声相对,我吓坏了,从牛圈回到屋里,从黑夜回到白天。没有人愿意深究我内心的混沌忧惧,而我却一直在寻找和我一样听到那八声鸟叫的人,一直在寻找那只夜里哀鸣的小鸟。《鸟叫》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生活场景和心理描写。生活是庸常琐碎的,心理是挣扎探寻着的,寻找是活着的凭据,也是这篇散文的主题。“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也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当一个人怀有一颗敏锐的心活着永远保持着对生命的追寻的时候,他也许就是在他生命的最高处。
听那,人生中的秋天枫叶的叹息。落下在青v的微光与那温暖,人生的日子不悦也不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的模样。如同在一张白纸上,铺满了暖暖的颜色。结苞艳丽色彩。长出人生哪美好的诗意,生出了人生的欢喜。
其实,我们的人生路上行走,最大的失望是,莫过于没有知音,了解自己的`人,而所谓的光阴,就是用来我们人生中,旅程中相遇,与世界生长万物交和,阳光是那么暖意,清晨是那么安静,好像能捏拿到的清晨的露珠,那是潺潺流动与心里的美色。
人生的光阴,恰似盛开在时间的画布上的半朵烟花,红尘中的缘,是生命中的岁月的思赐。
人生中我们想来到,这个尘世间。寻找的是无非内心世界的一份安宁。
人世间所有的悲喜与经历,苦先后选择微笑。隐忍或柔韧,都会成为我们人世间的一笑。而过的坦然和释然,记住自己人生的选择,放下自己人生中的背包,以人生的素简的姿态,落下笔于这一方苍穹。
人生如此方能,遇见,是最好在时光相遇,是最好的自己。
人生中世事如画笔,我们每个人都用画笔,画出自己的人生的色彩。也许会有人来欣赏。三月里的桃花盛开美景,没有人来看,也要自怀安暖美意。毕竟,人生中的此生苍茫。唯有自己才能体会到,人生中冷暖。与那情怀暖意。我们在温婉的光阴里,穿行而过,从暮光走向明朗的浩瀚星空。有些思念从来无关浮华锐利,无法看得到的,也是自己空梦一场而已。
人生中,我们要学会简单,以明朗的月空,求一份心的妙韵,要相信自己,冷淡的背后是尾随着暖意,生活中的绝望的尽头,会有绽放光彩的阳光与慌忙。
红尘中的事,无非是自己甘心情愿,人世间我们会甘心情愿的坚守,那一方寸土。不会去攀附着华贵,也不会去做霜冷长河,只是在寻找人世间的,平淡人生烟火。风声水起,伴着粮田走过四季,走过我们人生芳华。
红尘中,我们只在芬芳的岁月里,即使它安静无荡,也是自己恰好的深情,很多事情,若自己能想开了,就是人生中的静水,流入深处后,一抹烟霞的桃花,有些人会,无言也无语,也是人生最好的风景,人生中有些事情,不莫不极,想起即使感动。
人世间我们有了很多经历,若能回头再看,此刻我们是,难逃是自己的过往。此刻都是人世间的小事一桩。
人生中的时光,让我们学会了浩荡的真情。教会我们怎样去爱,去原谅别人,其实,最温暖的相伴,一直在我们的白纸上,不会描红,不会画绿,写下了我们的名字,让你感到心灵清欢。
人生要知道,人这一辈子的山高水长,怕的是人生你我再也不会相遇。唯有我们去珍惜。
此刻的人世间,小风清凉,花影闪闪,桃花摇摆,飘香盈义尘外。一切都是那么柔卷。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句诗从小时的我嘴里蹦出来,显得稚嫩清脆。那时的我还未到读书的年龄,母亲便一句句地教我。母亲现在想起来还说,那时的我可笨了,两个字地教,一首诗要背两天,不过她仍然是满脸笑意。
如今的我已经渐渐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我记忆中,母亲从小就爱我留长发,她也总是会帮我把那乱糟糟的头发梳好,会帮我把头发洗净,可我现在大了,自己也不愿意慢慢洗,便在洗澡时解决掉洗头的问题。去年过年的前几天,天气很暖和,就想洗个头,妈妈也说要洗头,我们便一起洗。我雷厉风行,三下五除二很快便洗好了。而我妈还在佝偻着腰,把头放在水里,我在旁边站着,用梳子梳着头发。看母亲原来乌黑的头发如今也慢慢地长出白发,原来浓密的头发而已随时间越来越薄,每天早上梳头时,总会掉下许多。这时,她总会望着那些头发,微微叹息,看到这一幕的我总会略感心酸,她那如葱的手指也在生活的磨砺中 变得粗糙,她的脸上,也被岁月弹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我的脑中飞速地闪过这些画面,在我发呆愣神之际,母亲的头也洗好了,“把梳子给我,我要用。”母亲的话拉回了发呆的我,我主动地说:“我来帮你梳头吧。”母亲显得很惊愕,点点头。
母亲坐在椅子上,我帮她一下一下地梳着,我从未如此认真地帮她梳过头发,她头发上的白发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得刺眼,“你已经长大了,自己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要认真学习,多和朋友玩……”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我只能回从一声又一声的“嗯”,让她舒心,我的眼睛突然很酸,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随即蒸发。
母亲是一根红烛,在我孤独无措时,指引着我。母亲是一本好书,在我失败困难时,启迪着我。母亲是一泓清泉,在我成功骄傲时,警醒着我。
冯绍峰有个绰号,叫“冯叔”——与年龄无关,而是对半熟男人的调侃。到了30+的年龄段,男人身上的血,与世故开始交融,散发混沌而诱人的气息,别具“峰”味。
作为一张在电视、电影屏幕上常常见到的面孔,或许外人觉得冯绍峰备受命运之神的眷顾,而他却笑言:“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画皮2》中装疯搞笑的庞郎,《二次曝光》中如真似幻的刘东,《太极》系列中鬼马机灵的太极大师陈栽秧……冯绍峰从默默无闻的配角到独挑大梁的绝对主角,好似蓄势待发的利箭,有随时腾空的资本。在电影《后会无期》、《黄金时代》和《狼图腾》中,冯绍峰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角色,追梦旅者、学者、知青,他都拿捏得恰如其分又独具特色。这不,才刚演完吃斋念佛、携徒打怪的圣僧,他又摇身一变,成为脑洞大开,较量外星生物的物理学家汪淼,角色转变之快,风格诡异之多变,着实令人咋舌。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作家刘慈欣撰写的史诗级巨作,堪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众所周知,科幻题材是整个电影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观众在影院中看到的科幻片大多来自国外,国内几乎凤毛麟角,硬科幻题材更是空白。能参演这样一部相对中国市场实属稀有题材的影片,对于演员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为此,冯绍峰坦言,自己的好奇多于忐忑,“以往谈到科幻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还是好莱坞,觉得中国人欠缺一定的技术和能力把它拍好。其实到现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我的心态也是好奇占更多,那就是中国人拍的科幻片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不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的科幻片终究要去发展,总需要在这块挑战下。我对电影的选择,一向是想尝试不同的类型和新鲜角色,所以这次也愿意做一个基石或者奠基者,为后来人积累更多的经验。对我个人来说,参与并见证了这一过程,才是最珍贵和重要的”。对于自己演绎的角色,他经过一番剖析,是这么解读的:“科学是一种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当科学家是很多人在儿童时期的梦想,而能够成为现实的寥寥无几,所以科学家成为大多数人的偶像。虽然感觉上离我们很远,但却每天都在改变着我们平凡的生活。”
【“十年陈酿”,帅到灵魂深处】
先天帅气又聪颖,后天勤奋有规划,虽大器晚成,但一点也不影响冯绍峰的华丽绽放。他说:“我骨子里是有点好强吧,更准确地说是喜欢挑战,喜欢刺激自己。其实我对‘要红’也没有什么迫切感,就是顺其自然,做好能做的,把握看得到的机会,没有机会就学会调整自己。”跟随他多年的经纪人回想,直到今天,冯绍峰都是自己见过的少数派——他成名前后几乎毫无显著变化,依然是那个拍戏认真執着,从不和别人脸红的人。
入行十余年,冯绍峰拍了六十多部作品,尽管有些角色名不见经传,但他却认为这些作品都是磨炼演技和积累经验的最好机会。他说:“这些戏让我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可以选择更多的东西,能够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走得更好一些。”
他从小角色开始演,从演一两场戏到演一两集戏,不管正派还是反派,不管主角还是配角,甚至连好色的皇帝都演过。不仅在电视屏幕,在电影中他也始终不断尝试各种类型的角色,无论是商业片或是文艺片,从无足轻重的配角一步步到挑大梁的绝对主角。从“黄金电影三部曲”中的学者、知青、追梦旅者,到如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里的儒雅唐僧、《三体》里的科学家汪淼,没有一个角色重复,没有一个题材重复。“作为一个演员来讲,被定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对自己没什么定位,也不希望别人把我定位,我并不是非要演哪个类型的角色,而是看这个角色有没有吸引我的情节。本来做演员的初衷也是这样。最终表现角色的人,是自己。”冯绍峰如是说。
起初,冯绍峰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拍电影,他说:“这一行想太多就是白日梦。”多年之后,他不仅一圆电影梦,更凭借独到的选片眼光轻松拿下超高票房的电影(如《后会无期》、《狼图腾》)。他的电影生涯甚至在业内成为一个传奇——选好片、选准片、不会失手,投资他演的电影都不会赔本。而当问到冯绍峰选片的标准是什么,或者到底有什么诀窍时,他却答:“一切以剧本为先,忠于内心的喜好。”仅此罢了。究其原因,恐怕是他骨子里的冒险因子在作祟吧。
与他合作的导演、演员对他赞不绝口。导演陈国富形容他是一个宝藏,有无限的潜力可以开发;导演李玉赞美他是“十年陈酿”,帅到灵魂深处;导演程孝泽说:“有幸几次与冯绍峰合作,恰巧看到的是一个有外形又不遗余力投入自己表演工作的男演员,成功不是偶然,他肯定是会在中国当代电影史留名的男明星!”黎明评价他说:“冯绍峰是非常聪明的人,只要给一点点提示他就能领悟。”
【内里有通透的光,温润如玉】
越处在风暴中心的人就越能平静吗?冯绍峰用自我证明了。于他,这是肯定的,“我从来将这些看得很轻。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人这辈子这么长,快乐也是过,不快乐也是过,还不如多想想积极的事,想着想着,美好的事情自然会找上门来。调整好心态,也许比得到了什么更重要。”
工作之外,冯绍峰其实一直没拿自己当明星,从他的微博也能发现这一点,喜欢了什么店的小吃会推荐,看到了什么生活点滴也会分享,不太经营一位明星应该做的事或说的话,想到什么就讲,直来直去,却真诚、实在,足够打动人。他甚至大方透露恋爱观,“我喜欢的女孩,要善解人意,并能真诚与人沟通交流。因为我是一个生活中做朋友不太愿意设防的人,有话直说,直来直往”。冯绍峰更坦言自己比较排斥那种因为害怕冷场而一直说个不停的人,“我交朋友希望不要太累,话多就多说点,没话就少说点,自然而然最好。”
戏外的他,像已经清空的容器,磨砂质地,内里有通透的光,温润如玉。但冯绍峰却认为自己其实有很多面,绝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温和平静,他说:“我也不可能永远都不发脾气,那不是个活生生的人。人有七情六欲,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真实的,甚至是“可以折腾的”,骨子里也有着几分英雄主义。“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事业的高峰和低谷,人生也是如此,甚至连心情都有高峰低谷,这些总会过去。但理想,是永远不会变的!”
【灵魂深处作文】推荐阅读:
灵魂旅行作文10-04
小巷深处作文06-07
拥抱自己的灵魂作文09-18
深处作文700字07-26
感恩是灵魂的赞歌作文05-27
记忆深处作文900字06-09
内心深处的声音作文09-07
小巷深处作文800字09-12
留在记忆深处的作文09-22
让灵魂在阳光下飞舞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