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词语教学设计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词语教学设计(精选8篇)

小学生词语教学设计 篇1

词语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也可以说,词语是获取文章基本信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切入点。我是一名2015年9月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目前授课年级为小学一年级,属于低段教学,新课标中低段的词语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下我对词语教学的理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教授词语的时候采用传统的读读写写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熟记于心的,而词语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所以如何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并愿意主动发现词语,这个很重要。

在教授词语中,我注重利用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实物及创设情境来教学。第一,教授学生平时知道的词语,比如桌子、椅子、黑板、窗户、睡觉、跑步等词语,课堂中我让学生指认或表演出来,表演时手里拿着该词语的卡片,学生就知道这个词语怎么认怎么读;第二,教授一些学生难以看到的词语实物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或图片旁边配有相应词语,学生被动画吸引的同时就记住了这是什么词语;第三,课后让学生在家、在路上等地方找到我们需要的词语实物,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这是什么。以上都是我平时课堂中如何教授词语的方法,另一方面再结合学生读写,学生的词语积累量会越来越多。

小学生词语教学设计 篇2

一、准确理解和解释词语

在词语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时, 疏忽或遗漏了词语中某个重要的内容, 造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全面, 不准确, 从而导致学生在运用词语时不恰当、不准确。如, 对《少年闰土》中“熟识”的理解。好多人都只是解释为“认识”, 而遗漏“熟”字。对于这种马虎、草率, 不精细、不准确、不到位的毛病, 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我们要对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和推敲, 努力做到不遗漏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把词语解释得全面、准确。如, 解释“珍禽异兽”这个词组, 既要抓住“珍禽”二字, 又要注意“异兽”二字。这个词的意思是:珍奇的鸟类和奇异的野兽。如果只解释“珍禽”或“异兽”, 而漏掉了其中一个含义是不正确的。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中的“飞舞”一词, 落叶“飞舞”, 表明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 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 从而准确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二、要学会意会词语

对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要准确, 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词语的理解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 随着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只需学生能够根据词语的上下文, 意会词语的含义,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 能运用就可以了。所以说, 意会是理解和解释词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不一定要求学生对词语理解得很确切, 否则学生“死死地抠”词语的含义, 一定要找到与词典上的解释完全相同的解释为准, 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的“不约而同”一词, 字典上的解释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但是如果学生身边一时没有词典, 也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为: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 就会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 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 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析体会, 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

三、加强词语的搭配和辨别运用练习

学习词语要积累词语, 还要加强词语的辨析与搭配的训练, 把汉语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得清清楚楚, 通过词语搭配比较, 使学生正确运用词语造句,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如, “维持”和“保持”的基本意义相近, 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就要注意辨析。“维持”经常同“生活”、“秩序”、“情况”、“状况”、“状态”等词搭配;而“保持”则常与“清洁”、“卫生”、“健康”、“传统”、“记录”、“光荣”等词语搭配。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则或习惯的, 学生熟悉词语的搭配规则和习惯, 就能辨别它们不同的含义, 在使用时就不会出现混乱。运用词语进行造句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词语中掌握词语。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规定:通过词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联系自身的生活以及上下文的意思,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了解和认知,确保学生能够明白在文章特定语境下该词汇的真实含义,对不同词语的情感色彩进行辨别,能够充分领悟该词汇的使用和表达效果。然而,在小学语文的词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利用字典等工具对词语进行解释和理解,使学生在词汇的学习中脱离了文章和情境,学生盲目地对词语进行死记硬背,极大地影响了课堂词语教学效果。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探究词语教学的技巧使其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一、积极与上下文相结合,对词语进行理解

(一)结合上下文词句义,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直接感知

在文章中,通过对上下文的阅读和理解,并不难概括和归纳出部分词语的真实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同时学会对部分词语的意思进行揣摩,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行解决词语问题。例如,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关于“负荆请罪”这一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并找出与“负荆请罪”相关的语料,“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通过这句话学生便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负荆请罪”的意思和用法,这样他们对词语意思进行了直接感知,并达到了理解的目的。再比如,课文《翠鸟》中对“鲜艳”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鲜艳”一词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如果教师只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生硬的讲解,学生将很难真正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就更不用说掌握它们的用法了。

(二)结合前后文语句间的联系,对词语进行理解

语句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特别是一些虚词,由于其较为抽象,若教师一味地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口头的解释,学生将很难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难以达到词语教学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解决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对上下文相关句子进行反复的阅读和理解,并对语句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思考,以便加深他们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课文《海滨小城》中有句“人们把街道打掃的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对“甚至”这一词语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懂和理解“甚至”这词语前后短句之间的关系,前文“打扫的十分干净”远没有后句“连一篇落叶也没有”所表示的干净程度深,而且由于干净的效果十分突出而明显,所以在文中使用了“甚至”一词,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能够对“甚至”这一词语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能明白在何种情境中可以使用该词。

(三)结合上下文句子,感悟故事情节发展

在记叙文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对文中相关故事情节的感悟和叙述来对词语进行讲解。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经验不足,对新鲜的事物和故事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将词汇的讲解穿插到故事叙述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例如,在课文《养花》中对“循环”这一词语的理解,教师若是仅仅从字典意思去解释,学生往往很难明白,这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这一片段进行叙述,“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而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然后回……然后再……”,通过这样一直重复重复,学生对“循环”一词有了准确深入的理解。

二、通过对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来理解词语

虽然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知识和小学语文教学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某些词语的理解。然而,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并没有真正做到与书面词语相联系。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某些生活化的词语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指导,以便他们将这些词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对于书面词语“乳白”“枣红”“米黄”等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牛奶的颜色、所吃枣和小米的颜色,并鼓励学生进行回忆,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些书面词语所代表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另外,对于书面词语“树冠”等这类词,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够对其的形状和特点进行记忆和把握。

三、开展游戏活动,理解词语

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积极组织和开展游戏活动,并将词语教学贯穿于游戏活动中,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词语,而且这样的形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操场上》这一课中,教师除了对词语进行基本的介绍和讲解之外,还可以组织和开展词语归类游戏,帮助学生对所学生词进行归类和认知。教师合理地向学生分配“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些词语卡片,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并阐明这样归类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词语。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明才.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J].小学教育研究,2012(14).

[2]彭梅花.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J].语文教育研究,2013(33).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篇4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三、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例如:“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再比如:“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

四、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6

常用的做法是,表示事物的名称,又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使学生观察事物具体形象,得到清晰的认识。如小学课文中出现的杨桃、石榴等,有的同学没见过,这样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学生一看就认识并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掌握词语的同时岂不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表示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手势、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三借芭蕉扇》中出现了“大发雷霆”这个词,刘庆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便问其他同学:“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大发雷霆’的时候?或者有没有见过别人‘大发雷霆’呢?”杨钰同学回答:有一次,爸爸要去玩麻将可妈妈不让爸爸去,结果爸爸“大发雷霆”把一筐土豆踢倒在地上,还对妈妈大吼大叫。

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说了好几个不同的情景,直到我说可以了才停下来。还有大量学生陌生的词语,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能恰当的把这些难懂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它们的意思。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辨析

在教学《草原》这课时,出现了“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同学们似懂非懂,这时,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两朵不同的梅花。一朵用粉笔涂抹出来,一朵用线条勾画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他们边看图边比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此时,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已在他们的心里,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鲜艳的色彩,简单的图画加之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两个词变得鲜活起来。也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四、联系上下文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篇7

1 演示法, 理解词语

抓住学生喜欢展示, 乐于表演的特点, 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情境的“场”, 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教师和学生沉浸其中, 兴高采烈地表演, 入情入境的感悟。这样, 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词语符号, 而是一个个立体的可触可摸的人物形象, 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活动画面。当这些人物形象和活动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跳跃时, 词语的意思已经跃然纸上、豁然开朗, 语言的意义就在学生的心中创生了, 活化了, 灵动了, 定格了。淋漓尽致的情境表演, 恰到好处的智慧点化, 能使学生在心中长出一双灵动的眼睛, 敏锐的窥测到课文中的丰富内涵;能使学生在心中长出一对灵动的耳朵, 迅捷地捕捉到语言中的美妙声响。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联想、通过想象创设词语情境。其实, 前面所讲到的画一画的方法也属于一种情境的创设。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 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无生命的。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的一片枯叶, 而不是那心灵之树上的一片有生机的绿叶;是游离于学生精神系统之外的幽灵, 而不是学生精神系统中一个活动的细胞。通过现场的观察和直接的领悟, 静止枯燥的文字符号在学生的眼前活起来, 美起来, 亮起来, 获得了生命的动感, 词语的丰富内涵实现了直观的彰显和灵动的外化。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 借助有效的表演, 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 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 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 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 通过动作的对比, 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 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 而且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 想象得到展现, 创造力得到开发。教师演示, 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 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2 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 理解词语

常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词语是灿烂的祖国文化, 词语中包含着丰厚的内蕴, 包蕴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褒义、贬义的区分便将人们的好恶标准尽在词语中表现。国人的审美标准也在词语中尽情体现。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色彩美: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银装素裹、一碧千里等等词语所表现的色彩美, 每一个词都是一幅画, 同样表现颜色的词中, 更把色彩的广、亮、浓、淡、暗、艳、雅的不同也在词汇中尽现。如描写绿之广袤的“一碧千里”、描写绿之亮绿之生命力的“苍翠欲滴”、绿之绵延的“翠色欲流”等等。尽情表现所描述对象的意境美、绘画美。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 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 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朗读中, 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笔者在进行《盘古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 (1) 这个词谁会念? (2) 字音读准了, 能读出感觉, 读出意思吗? (3)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4) 对啊, 水分多了, 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 万物滋润了, 人滋润了, 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5) 声音柔软点, 再舒服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 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 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此时, “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 它有着充沛的水分, 它象征着万物复苏。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 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 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 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分析词语的构成, 理解词语。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利用合成词的特点, 先将合成词分开, 给每单纯词组词, 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 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词语而不是简单的认知, 实际上是词语教学为学生“所知”到为学生“所有”的转变, 是通过词语教学把握作者的心灵, 进而去同化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呢?在观念上, 教师应当实现从知识教学到感受体悟的转变。词语的音、形、义, 以及有关词语的历史掌故, 都是知识性的东西, 这些虽然十分必要, 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 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 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阅读文章时, 不以先于学生掌握词语的音、形、义为满足, 而要沉入言语作品, 先于学生感受言语的质地与芳香, 通过语汇触摸作者的心灵。至于方法, 比较法是最为切实有效的一种。可以把词语的意义替换进去, 与原词语比较表达效果, 看看在词语解释的过程中会丧失了什么, 也可以原文一句, 意义替换后一句, 让学生朗读比较, 在朗读中体味。有的词语单靠分析不一定能解释得十分清楚, 一经比较朗读, 效果便了然。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小学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词而异, 因生而异。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设计, 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赏心悦目,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 恰当地运用词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揣摸词语,领悟词语内涵,这是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进行进一步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语境,品读词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对词意进行正确理解,由此,方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品读。在指导学生学习词义的過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语言情景,以丰富词语意思,将词语丰富的意象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对词语活学活用。而且在品读词语时,学生说感悟、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其情感,而这种人文性的高度展现也是在对关键词进行品读,而且紧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激活经验,领悟词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进行激活,从学生新发展区入手,对词语意思进行有效领悟。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类认知结构决定着人的认知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或者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思维组块得以激活,极易将该句子或者该词语的意思推知出来,以此形成一种学习期待心理,为进一步领悟文本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还原表象,探究词语

通常在言语作品中,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丰富的文章内容表达出来,作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对语言常态表达进行突破,并以此创造新词,同时赋予句子或词语以新含义,此为“语意”。一般情况下,语意都会将其信息隐于语境中,若缺少语境,那么语意就不存在,由此可见,语境为言外之意的根本。

总之,加强句子理解的前提就是理解词语,然而,对词语的理解并非必须脱离语言环境,唯有以语境为依托,才能确保词语土壤肥沃,在词义的理解上才能做到水到渠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确保词语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姜立波.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09:123-124.

上一篇:能耗统计制度实施方案下一篇:11级建筑工程造价2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