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1

(一)事故概况

1999年6月15日,光山工区根据月度生产任务,在京九线K994+600 至K995+100处进行扣件涂油作业,早上5时工长吴新中点名分工并交代安全事项后,由班长张友带领吴国春等10名职工、曾招胜等10名民工共21人于 6时30分到达K994+800处,分二组进行扣件涂油作业,其中班长张友带领4人在K995+100处(上行作业)。职工吴国春带领5名职工10名 民工在K994+825处(下行作业)。最北端距最南端相距370m。,上行线作业由职工蔡德顺担任防护,下行线由职工吴国春担任防护,当作业至10时39分左右,上行线2610次通过左右地点,南头上行线防护员蔡德顺口笛通知来车,上行线作业人员均在来车方向右侧下道避车。下行线北头组除5名职工已作业完毕在村庄旁休息外,其余人员均未下道避车。当下行线105次接近作业地点时,有几个民工纷纷下道,防护员吴国春没有防护,而是兼做其它工作,帮民工曾招胜一起处理一个死螺栓。这时职工李令田发现吴和曾还在线路上作业,就边跑边叫,但无反应。105次接近吴国春及曾招胜2人200~ 300m,吴和曾才发现列车,终因下道不及被撞下路基。民工曾招胜当场死亡,职工吴国春受伤后送乡卫生所抢救无效死亡。构成职工死亡事故。

(二)事故原因

1、防护员吴国春没有履行防护员职责,防护工作严重失职,干与防护无关的工作。不但不通知督促职工及民工执行邻线来车本线下道避车制度,而本人不坚守岗位,邻线来车也不下道避车。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点评:防护员的工作就是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比作业人员上岗早下岗晚,主要的职责就是“看车”,不能兼职干别人的事,本例中吴为了早下班放弃了本职工作,酿成大祸。

二.2002年6月22日周铁岗线路工区职工作业下道不及时事件

(一)事件经过

6月22日,周铁岗线路工区工长杨永刚安排班长高绪伟带领17名职工在1098+300~~ K1102+000上下行进行养护作业。驻站防护:熊瑛;工地防护:王安印。10:30分左右,作业地点在K1101+700处,此时上行26016次货列接近工地,工地防护王安印吹响口笛,当时所有作业人员均下道避车,其中王安印等5人下道在上行线路肩上避车,刘青松、黄立平等人在下行线路肩上避车。26016次还没有完全通过作业地点,捣固人员刘青松、黄立平就上道作业。此时下行1625次客车已接近工地,当工地防护员(在上行线路肩上)发现客车时,距作业地点只有500m左右,从上行线运行的货车空隙发现刘青松、黄立平仍在作业时,用石碴向两人扔去,但没有引起两人的注意,依旧埋头进行作业。当黄立平发现1625次客车时,机头距两人仅有50m左右,两人立即跳下线路,客车通过作业地点后停车,停车后尾部距作业地点仅20m左右,客车停车约1分钟后重新启动。

(二)事件原因分析

1、刘青松、黄立平违章蛮干,邻线列车没有完全通过作业地点就上道作业。

2、工地防护员通知作业人员不彻底。

点评 本例中主要责任刘青松黄立平,但是,现场的防护员也是有重要责任:防护员把作业人员通知下道了,这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责任,还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是否下道彻底,而是还要监视是否按规定避车,防止重新上道;只有上下行线都没有车安全了才能通知作业人员重新上道,防护人员在现场有“指挥”的权力,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出事了,请看下一个案例:

三.2007年3月6日荆门桥工段职工死亡事故

2007年3月6日下午,荆门线路车间双河线路工区副工长黄涛,带领职工朱宏兵、民工三人、驻站防护员王永平、工地防护员马铁军在焦柳线双河车站北头K587+130(17#岔前后)进行复拧扣件作业,检控工区工人技师任荣到现场做技术指导工作。

15时51分,驻站防护员王永平通知工地防护员马铁军“上下行有车通过”。工地防护员马铁军通知带班人黄涛及职工、民工、技术指导任荣下道避车,带班人黄涛在上行路肩外侧避车,防护员马铁军、大集体职工朱宏兵、技术指导任荣及3个民工在下行外侧避车。

16时01分,上行1008次客车通过工地时,任荣突然从路肩走上下行线,不幸被下行线通过的2115次客车撞出约20m处上行线,当即死亡。

事故的原因是:

(1)职工任荣违反规定,在接到工地防护员上下行来车通知下道后,未确认下行来车,没有注意瞭望盲目突然上道,被下行通过的2115次客车撞上致死。

(2)工地防护员马铁军,责任心不强。现场职工民工下道避车后,没有认真观察人员状况和行车运行情况,没有制止任荣突然跨上焦柳下行线,致使任荣被2115次撞上。

(3)带班副工长黄涛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职工、民工下道,没有安排在一侧。

点评 本例中职工任荣违反了安全规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作为现场防护员马铁军没有全方位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负主要责任的,防护员既要按时通知职工下道避车,还要督促作业人员及时下道,他不下道就是你的责任,下到晚也是你的责任,下了道还要监视他是否按规定避车,按规定上道,如提前上道就要及时制止,一句话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负全责。在本次事故的处理中,防护员处理的最重:给予工地防护员马铁军行政记大过处分,并给予下岗三个月。

四.2005年1月31武昌工务段职工张建林死亡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5年1月31日,武昌工务段武南机械化领工区组织人员对武昌站站场设备进行整治工作。养路工张建林(男,33岁)被分配在76号道岔进行联结零件涂油作业。15时06分,K13次客车由武昌站3道开车;张建林下道避车,退到78号道岔处,被1道通过的41007次货物列车撞死。

(二)事故原因及教训

(1)张建林本人安全意识差,避车下道没有和其他人到安全的地方,而是下道退到邻线道心上。(2)现场防护不到位。一是防护设置不够,三组作业人员设一个防护员;二是防护防护位置不对,没有站在来车方向;三是防护不彻底,通知下道虽然喊了,但防护员没有督促所有作业人员安全下道避车。(3)人身安全教育和职工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性。这起事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具体的作业因地制宜的进行安全教育。作业的人员是武南领工区来得,不熟悉武昌车站站场设备,作业前没有将武昌车站可以六个方向同时来车的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以致下道避车时被邻线列车撞上。

点评 为了保障安全,防护员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负全责,本例中,除了工作安排不合理外,作为防护员来讲责任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站立位臵不合适,二是防护不彻底,没有把所有的人都按规定通知下道,就是工作不到位;三是工作不够主动,针对岔区股道多的特点,避车的位臵的选定也要负起责任来,通知作业人员到安全的地方避车,不能各行其是。

五.2006年12月5日武汉工务机械段民工死亡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6年12月5日,武汉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整修防护工区职工张强带领7名民工在焦柳下行线K664+700处进行整理线路外观并封镐窝作业(因12月4日捣固后镐窝未封),7时30分上道作业,8时20分巡道工用对讲机呼喊职工王红波(在K664+300处检查线路),说K663+100处有一线路三角坑病害需要处理,但王红波未答应去。民工头叶志安让职工张强去处理,职工张强离开K664+700处作业现场。9时00分,焦柳上行线41086次货车通过,作业民工未下道。9时01分,下行线由西安开往宜昌的N361次接近,民工下道不及时,被N361次列车撞上,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及教训

1.安全防护不到位、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该处现场作业未设专职防护,职工张强带班兼防护,而该职工又临时处理另一处线路病害,造成现场防护真空。驻站防护员唐雪莲擅自不到岗,不履行驻站防护员职责。系列违章作业导致这次伤亡事故的发生。

3.工区安全管理松弛。武汉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防护整修工区职工居住分散,少数职工长期不参加工区点名和安全教育。驻站防护员属综合后勤工区管理,但只是通过电话给驻站防护员布置工作,未当

面传达施工命令。此次作业工长派职工唐雪莲驻站防护,但唐雪莲认为不是封锁施工,现场有人员通报列车就可以了,擅自不到岗。工区职工与民工管理关系未理顺,作业带班职工张强盲目听从民工头指挥到另一病害处所作业,造成该处无人带班、无人防护。

点评 防护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包工头的一句话就让他放弃了职责而酿成大祸实在是有点蠢,所以说:孰轻孰重心里要有个底。驻站防护员唐雪莲擅自作主不到岗实在是缺乏职业道德,平常吊儿郎当惯了,总有一天会出事。“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武汉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整修防护工区防护员唐雪莲行政记大过处分,待岗3个月处理;给予直接责任者武汉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整修防护工区带班职工张强行政记大过处分,待岗6个月处理。

六.2006年10月27日新县线桥车间民工王庆安车辆伤害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6年10月27日(大雾天气,能见度约为40至60米),新县线桥车间西张店线桥工区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钢轨零配件点油作业,早晨8时左右工长王理印点完名,布置当天工作,安排职工唐德民带班(兼防护),带8名民工对京九线k1051+250至k1054+00(上下行)进行钢轨零配件点油作业,每组2人,任务为每组上下行各500米,每组相隔100米推进,施工防护为驻站职工曾鼎,工地为职工黄世俊,8时20分左右点完名后唐德民带王家松等几名民工就去工地开始作业,随后不久黄世俊就带王庆安等几名民工也来到工地,8时40分左右上道开始点油作业,作业时间不久8时44分在k1051+300处的唐德民吹响口哨通知下道,随后在k1051+500处黄世俊也吹响口哨,这时部分作业人员已下道避车,8时46分26005次货物列车通过工地将在k1051+700(下行)处作业的下道不及民工王庆安当场撞亡。

(二)事故原因及教训

原因分析:工长在明知当天有大雾,仍安排工区进行线上作业,也未采取特殊安全措施,以保证来车之前按规定距离及时下道。在安排当天钢轨零配件点油作业时,作业人员安排距离过大(相隔100米距离平行作业)造成防护困难,工地防护员黄世俊在明知道天气雾大,不宜上道作业的情况下,竟然比作业人员上道还晚,对作业人员未做到了如指掌,缺乏安全防护人员的基本责任,造成当天防护工作失控,在列车临近时,又没有及时吹口哨,督促作业人员及时下道避车,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点评 干什么活操什么心,这点职业道德还是应该有的。工长的不当之处:不该派责任心不强的人员担任,恶劣天气作业防护

七.2008年3月20日武汉桥工段鄂州线路车间民工死亡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8年3月20日3月20日早上,因机械设备缘故,鄂州机械化工区工长吴波口头安排职、民工两班进行改道,工长带班从K78+000往K78+800米进行,班长殷华军带班从K78+800往K78+000进行。并让两民工在殷班长作业后面进行涂油。现场防护朱明汉(跟殷班长一班),王国占(跟工长一班),中间防护员李雄。没要鄂州工区驻站防护员。用一频道自我联络。在作业过程中,两名涂油民工从K78+800一直往后涂,当涂到K78+500时,距前防护200米,距后防护300米,形成无人带班,无人防护空间。10时20分,一人被现场防护员呼叫跳下,另一人被客车278次开来时撞亡,构成人身伤亡事故。事故教训十分惨痛。

(二)原因分析

工长严重违反施工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安全责任意识淡漠。违章蛮干,违章派工,是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自行要求不要驻站防护。

工地防护作业不规范,防护员站位不对,在了望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本工区在同一段作业范围内,其他作业人员距离远时没有监督管理;

带班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工长违章分工听之任之,没有坚决予以抵制,对同一段作业人员没有监控,工作不负责任,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八.2004年3月28日西昌工务段列车脱轨行车险性事故

2004年3月28日17时10分至18时40分“天窗”时间内,西昌工务段进行钢轨焊接施工,西昌供电段进行接触网检调锚段关节作业。17时25分,成都局成都分局西昌供电段DA-8型0477号轨道车,担任57009次成昆线永郎~弯亚间路用列车本务,牵引西昌工务段轨道车组(编组5辆、重124吨、计长5.4),以47km/h速度运行至K658+280m处,本务轨道车及机后一位工务轨道车、二位平板车进入已拆除钢轨的线路,23时48分开通,中断正线5时08分,构成列车脱轨行车险性事故。事故原因是:

1.西昌工务段工务施工负责人未检查是否设好防护,盲目拆除钢轨组织长轨焊接施工。

2.西昌工务段在拆除钢轨进行施工中,中间联络防护员未在防护地点设置响墩,离岗在路边树下避荫,工地防护员站在瞭望条件不良的曲线下股路肩上,都没有及时发现来车进行防护。

3.工务驻站联络员没有将接触网工区在同一区间作业,由供电段担当本务的轨道车要通过工务施工现场的情况,报告给施工负责人。

4.工务轨道车司机发现本务轨道车在施工防护地点未停车和减速时,没有采取果断措施。

点评 防护员是作业中的一个重要安全环节,如果按章作业也能起到一个重要的防止事故作用,否则,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一般情况下那会出事?几种偶然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会发生事故,这时,防护员的按章作业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

九.2009年9月16日麻城北线路车间作业机具下道不及时的安全事件。

2009年9月16日麻城北车间班长王铁川在合武线上行K764+806--K765+440进行线路养护作业时,因没有严格执行天窗修制度和防护制度,在作业过程中,中铁七局施工单机运行至上行K764+800处时,作业人员仓促下道,机具下道不及时。

原因分析与教训:

一是防护制度落实不到位,现场未安排专职防护员,驻站防护员未及时向工地负责人通知列车运行情况。

二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当天红安西至喻家区间的维修天窗点行调没有审批,作业人员惯性错误认为合武线晚上无列车运行,而且作业人员上道后没有按3--5分钟通话一次的防护制度进行防护联控,臆测作业,并将照明设备放在线路上,造成来车时人员机具下道不及时。

点评:此次事件的发生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开来列车的不是单机,如果列车的速度快一点,都有可能造成作业人员的群死群伤或发生严重的行车安全事故。此次事件从深层次分析,还是惯性思维在作怪,认为合武线夜间施工,没有列车运行,没有按规章作业,没有注意列车运行情况

十.2009年8月17日栗木工区因作业机具下道不及时造成列车停车事件

一、事件概况

2009年8月17日,栗木工区班长孙先海根据工长日工作安排,带领5名民工和一名工地防护员到上行K1231+967处消灭车载晃车,下午17:56分左右,班长孙先海检查完线路后将道尺放置在钢轨上,下到路肩上来准备养护胶垫,此时开来的27236次货运列车司机发现钢轨上有机具,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列车于17:58分停车,18:13分开车,影响行车15分钟,构成段定A类违章。

二、原因分析

1、工区班长(当日作业带班人)孙先海安全意识淡薄,日常作业习惯不良,日常检查用的道尺没有作到随身携带,将道尺遗忘在钢轨上,列车来时机具下道不及时是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2、工地防护员马胜利,现场防护不到位,对自身岗位职责不清,只注意了作业人员的下道,对处于防护范围内(距离防护地点20m)的作业工具下道情况监管不到位。

点评

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还是工区班长孙先海,日常作业习惯不良,现场作业工具未按规定及时下道,给予了,给予待岗一个月处理。但是作为防护员的马胜利责任心不强,对现场作业工具的下道情况监管不到位,给予通报批评,免发当月安全质量专项考核奖。作为防护员,一是要通知人员按时下道、监督人员按时下道,二是还要监督工具材料是否下道完毕

执行规章的重要性(浠水桥梁工区险情,三至五分钟通话一次)

弄清自己的工作内容(西张店线路工区险情)

防护员的应变能力(西张店线路工区险情)(鹰潭大修段10.27事故,)

十一.二000年10月27日鹰潭机械化线路段施工管内旅客列车脱轨重大事故

(-)事故概况

10月27日8:01分南昌开往景德镇的K860次行至京九线横岗站至向塘站下行线K1446+400m处,因鹰潭机械化线路段中修队擅自利用列车间隔时间,更换线路钢轨,将线路左侧钢轨移开直股,新轨尚未拨动到位,机班发现后采取紧急措施,但来不及停车,造成机车及机后1~~3位车辆脱轨,构成“繁忙干线旅客列车脱轨重大事故”。

(二)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是:鹰潭机械化线路段中修队副队长施工负责人廖江平,违章指挥,严重违犯《技规》第285条等有关规章规定,任务布置不清楚,分工不明确,利用列车间隔施工。驻站联络员到信号楼后,未向车站值班员联系申请,未在运统——46上登记,未得到调度员施工准许,未明确施工起止时刻,未执行不得利用快速旅客列车与前次列车间隔施工的规定,未按《行规》规定设置停车信号防护,仅从列车时刻表上看到K860次与前次列车有10分钟的间隔,就擅自同意现场拆除钢轨,进行更换,同时驻站防护员及工地防护员明知现场作业未完,在K860次已开来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有效的拦停措施。造成旅客列车脱轨重大事故。

(三)事故教训

基本作业标准不落实,整个防护工作,未按标准执行,担任防护工作的防护员,将手信号旗放在工具包内,当K860次接近时,已来不及展示红旗。

点评 防护员的作用就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拦停列车,但是长期的正常工作状况,从未遇到非正常情况,工作马虎、应付,终于在关键时候露馅了,掉链子了,几个防护员没有一个起到作用,终于酿成大祸了。

反思一下:日常我们每个人心头都要有个事故预案。

十二.2007年4月18日柳州局百色工务段职工重伤事故

(-)事故概况

2007年4月18日,百色工务段养路工区计划在K487+000-K487+500米处进行涂油和拧紧扣件等小补修作业,作业人员分两个作业组,一组由班长李宏带领4人在K487+450处进行涂油作业,另一组由班长杨国军带领2人在K488+815处检查线路,驻站联络员为李刚,工地电话员为吴小蓓,工地联络员为杨国立,17时41分李宏带领4人在K487+450处进行涂油作业时,被从顶面开来的40223次列车撞上,当场造成4人重伤,1人轻伤,在送往医院的途中1人死亡。

(二)事故原因

经调查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工地电话员吴小蓓在通知工地联络员来车后,在未接到应答的情况下,未继续呼叫作业组人员及时下道避车,作业点联络员杨国立不认真履行防护职责,未执行来车确认复诵制度,安全防护不到位,未及时组织人员下道避车,现场作业人员盲目蛮干,不及时下道避车。

点评 防护员是职工生命的保障线,一个人不负责,可以断送几个人的生命,这个事故就有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老虎打不得一点盹。一定按规章执行,譬如3至5分钟要联系一次,电话联系不上要采取措施等等必须严格执行,这都是保障安全的必要措施,作为防护员要对突发的事情有所准备,有自己的预案,譬如驻站防护员漏报怎么办?遇到对讲机盲区怎么办?对讲机电力不足怎么办?曲线地段瞭望条件不好应采取什么措施?等等,只有心里做好了这些“预案”,按章办事,遇到突发情况才能不手忙脚乱,否则就会大祸临头,请看下一个性质及其悲惨的案例:

十三.2007年7月13日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务段职工伤亡较大事故

(-)事故概况

7月13日下午,哈尔滨工务段哈南线路车间长寿工区6名职工,在哈尔滨南站四场上行峰下三道第二缓行器和第三缓行器之间,进行更换配件、螺栓涂油、复紧整修、利用电镐对线路吊板进行整治的线路维修作业,15时52分,上行驼峰解体CZ06次作业至第11项3道—4辆时,溜放车辆将正在作业的5人撞轧,其中带班班长头部被轧断,当场死亡,一名线路工右腿膝盖以上轧断,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另外3名线路工被刮碰,构成轻伤。现场防护员惊惶失措,沿场内平过道跑向车间报信,横越14道时被第14项解体溜放的9辆车组撞倒并拦腰轧断,当场死亡。该事故共造成从业人员3人死亡、3人轻伤,构成较大事故。

(二)事故原因和教训

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违章作业,盲目蛮干。哈尔滨工务段长寿工区严重违反《铁路工务安全规则》,在溜放作业频繁、防护距离明显不够的驼峰咽喉区,组织职工冒险进行更换配件、、螺栓涂油、复紧整修作业,还违章使用电镐对线路吊板进行整治;

防护人员严重失职,玩忽职守。一是现场防护员中断了望,没有发现溜放车组到来并及时报警,导致安全防护失效;二是驻站联络员严重失职,当与现场防护员联络中断时,没有及时通知身边的调车区长采取应急措施,最终导致6名施工人员全部被撞轧;当得知发生事故后,也没有及时通知车站停轮。

点评 建段十年,看到、听到了很多事故,唯有这一次情节最为悲惨。这次事故的核心是现场防护员失职,分析一下,现场防护员站立的位臵可能就有问题,驼峰之上溜车,峰下的作业人员瞭望距离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现场的防护员应该站在什么位臵上,就应该和平时的情况不太一样吧?起码要站在能看到来车的位臵,这样才能提前通知到作业人员。这又使我们联想到,在区间瞭望条件不好的地段担任防护(譬如小半径曲线地段),防护员站立的位臵,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瞭望距离。通知作业人员下道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出了大事,防护员惊慌失措,又遭不测,既可恨,又同情,不负责任,害了人又害己,敬业爱岗就是爱自己。驻站防护员严重失职,联系中断有没有采取措施,工作被动应付,凭侥幸害人害己。这次事故处理十分严重:主管工电的副局长、工务处长行政记过,工务处副处长、线路科长、主管工程师行政撤职;工务段副段长、技术科长、指导主任行政撤职;车间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行政撤职;工长撤职;驻站防护员温树君开除路籍、留路察看一年处分。

十四.2007年6月2日麻城工务段职工死亡事故

(-)事故概况

2007年6月2日早晨6时30分,浠水线桥工区工长潘云芳点名分配职工文超瑞、邢国平2人负责京九线K1184-K1185(上下行)曲线要素标志刷新工作,由邢国平负责,带一台对讲机负责作业的防护工作.二人到工地后自由分工,由邢国平负责下行线路曲线标志刷新作业,文超瑞负责上行线路曲线标志刷新作业,下午14时30分作业前邢国平因上厕所把对讲机转交给文超瑞,叫文超瑞带对讲机防护,16时26分,驻站防护员潘红莲预告上行41088次货车和下行1103次客车接近作业地点,上行作业的文超瑞接到驻站防护预告后,通知下行作业的邢国平上下行来车下道避车,二人立即下到路肩避车,邢国平为了抢时间,16时28分在货车41088次还没有完全通过作业地点时,也没有确认下行是否有列车临近,就盲目的上道,被下行通过的1103次客车在京九线下行K1184+475米处当场撞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邢国平违反《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规定:在接到文超瑞预报上下行来车通知下道后未确认下行来车,没有了望盲目上道,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驻站防护潘红莲在作业过程中未按标准作业,在预告列车临近作业点时只是简单地向工地防护预告行车时间,在工地防护员没有复诵时,也没有追问是否下道,对防护工作不负责任。

3、文超瑞既是施工作业人员又担当防护工作,在得到驻站防护预告上下行列车临近后,通知邢国平上下行来车下道,但没有通知下行列车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现场作业互控工作没有做好。

点评 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是邢国平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不执行规章造成的,但是,站在防护员的角度上,有没有不到之处哪?很显然,驻站防护员没有尽到提醒的责任,作为驻站防护员,有几个作业点,在何处作业,有什么作业项目,甚至作业点有哪些人,有什么特点,都要心里有个数,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做到“婆婆嘴”,不要怕人烦,多说两句没关系,讲不到就要出大问题。在这起事故中,邢国平、文超瑞属单独作业,驻站防护员在上下行都要来车的情况下,强调了先来的上行的货车,应该再多提醒一下下行也要来客车了,追问一下,是否收到,是否通知到其他作业人员,因为很多职工伤亡事故都是在上下行同时来车时造成的,多说几句话,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作为驻站防护员乃至工地防护员,嘴要勤,不怕麻烦,不怕啰嗦,多说多问,同时工区的工长要多支持驻站防护员的工作,督促现场防护员、工地的职工及时向驻站防护应答。

十五.2007年11月26日张家界工务段职工死亡事故

(-)事故概况

2007年11月26日,天气大雾(能见度不足10米)。张家界工务段吉首线路车间周家寨工区按日班作业计划安排,在周家寨车站进行点油和整外观作业(天窗外)。8:11分,工长谢忠全等7人携带工具沿车站1道往南,于8:19分左右到达作业现场周家寨站站内正线K1109+150米处开始作业。8:19分驻站联络员通知工长谢忠全13019次货物列车开过来,谢忠全没有及时通知作业人员下道避车,13019次货物列车(机车SS3B6116)以74Km/h通过周家寨车站,于8:23分将正在作业的陈武量、陈亨林当场撞死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是上线作业不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张家界工务段周家寨工区工长谢忠全在作业中既担任现场作业防护员,又担任现场作业带班人,并且参与作业,也未按规定带齐防护用品,仅带了对讲机在作业现场担任防护工作,当得知列车开来时,没有及时通知作业人员下道避车;

二是违章指挥作业。张家界工务段周家寨工区工长,在当日作业区域大雾(能见度不足10米)的恶劣的作业环境下,违反《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规定,在没有采取任何特殊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违章指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点评:这一起又是带班兼防护发生的事故,防护员没有专职,恶劣天气没有采取特殊保安措施,按老规矩、***惯办事。

十六.2009年2月21日沈阳铁路局“2.21”铁路交通较大事故

(-)事故概况

2009年2月21日7时23分,沈阳铁路局沈阳车务段浑河站党支部书记和值班站长,与沈阳电务段浑河信号工区工长共3人,在沈大线浑河站进站4号道岔岔心处进行除雪作业时,被通过的沈阳北至大连的N120次

旅客列车以111 km/h的速度碰撞,造成2人当场死亡,1人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构成铁路交通责任较大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是作为现场防护的值班站长,未履行防护职责按规定进行防护,而是参与除雪作业,间断瞭望,间断联控;二是车站支部书记和电务信号工长安全意识淡薄,除雪作业忽视自我保护和人身安全;三是安全规章制度存在明显漏洞,没有制定上道除雪的登销记制度,以及联络中断时的应急措施;四是雪后上道除雪人身安全预想不够,对中间站的除雪作业安全控制不到位。

十七.2005年10月25日襄樊工务段人身轻伤事故

(-)事故概况

2005年10月25日10时30分左右襄樊工务段襄阳线路车间上大堰工区上午安排埋载地锚拉杆作业,唐文全担任现场防护员,10点30分左右,下行线通过一列货车,唐文全就呼叫作业人员下道避车,作业人员全部下到上行线的路肩上避车,而自己却跑到下行线的水沟外避车,当下行货车通过后,上行线开来一趟列车,这时作业人员准备上道,未发现上行线开来一趟列车,唐文全情急之下一边呼叫作业人员不要上道,一边想跳过水沟,由于慌张没有跳过去,右腿膝盖撞在水沟侧面的石头上,自己滚落在水沟里,当时就无法站起,然后到宜城医院治疗,经医院症断右腿膝盖骨粉碎性骨折。

点评:安全预想很重要,这不是简单说说,作为防护员,一要考虑及时通知作业人员下道避车,下道避车的地点也要确定,对于上下行同时来车的情况,在通知作业人员下道时就应该提前说明,防止人员无意识的提前上道,二是避车的位臵要提前确定,要有这个安全预案。

十八.2007年9月27日北京铁路局北京工务段双桥车间人身安全险情

(-)事情概况

2007年9月27日,双桥车间通南工区5人在京哈上行17km+700m处进行找小坑、垫板作业,现场带班人:工长路连宝,现场防护员李德贵,驻站防护员田万军。由于未认真落实防护及下道避车的有关规定,11:36分左右,当55004次动车组通过时,仓促下道,险些造成群死群伤的人身伤亡事故。

(二)原因分析

9月27日,通南工区工长路连宝带三名线路工和一名防护员进行现场作业,驻站防护员田万军。前一天车间通知今天有重点列车检查,路连宝在布置工作时也向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了提示,当沿线路作业至上行17km+700m时,因与双桥站接近造成电台听不清楚,防护员没能及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工长路连宝错误地认为这个时间应该就是重点车了,但距重点车到来还有段时间,就忙着准备利用该列车间隔再干一撬活,没有想到重点车提前到来,当防护员和工长发现来车时,列车距作业人员已不足一百米,造成人员

慌忙下道。

经分析有如下原因:

1、工长路连宝在布置工作时,在本工区地段作业,明知防护距离较远没有采取增派联络员的办法进行补强,造成防护联系中断,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对重点车、临时列车等非图定列车重视不够,工长和作业人员明知有重点车马上到来,没有认真执行动车组前10分钟下道避车的规定,凭经验臆测行事,也是造成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3、现场作业防护人员未坚持认真了望制度,也没有认真执行了望条件严重不良处所作业,增设远方防护员的规定,更没有认真执行“一旦联系中断,就视为有车,必须执行下道避车”的规定,是造成问题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点评:抢撬作业、蛮干作业,最易发生事故,这又是一个例子。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保安措施,譬如这个事件,距离远、信号不好、瞭望条件差,就应该采取特殊的保安措施,这一要带班的工长要有清醒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我们现场的防护员及时提醒、加倍的警惕,请看下一个例子:

十九.2007年9月28日麻城线桥车间麻一线桥工区本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险情

(-)事情概况

2007年9月28日上午段领导在京九线k1080处检查工作时,10时41分发现在k1080+400米(上行)处4名作业人员距通过T180次客车100多米距离匆忙下道避车,险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二)原因分析

1.驻站防护员黄万均在担任当天驻站防护防护时,没有严格执行有关制度(驻站联络员与工地防护员相互复诵制度,通讯联系中断而又有列车进入区间时,驻站联络员应立即与车站值班员联系,利用无线列车调度电话通告机车乘务员或车长“前方有施工人员”,以引起注意),本人预报二遍,没有听到工地防护员赵文霞复诵,也没有采取其它应急措施,本人应负重要责任。

2.工地防护员赵文霞在担任当天工地防护防护时,在与驻站防护员黄万均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作业点为无线电盲区),没有及时通知带班班长高绪伟安排作业人员下道避车,本人应负重要责任。

3.带班班长高绪伟在负责维修作业时,在明知道此处作业点为无线电盲区地段,没有按照规定临时设置中间防护联络员,造成安全隐患存在,本人应负重要管理责任。

4.工长韩校伟在分工时,在明知道此处作业点为无线电盲区地段,没有按照规定安排中间防护联络员,造成安全隐患存在,本人应负主要管理责任。

点评:本次事件十分危险,因为作业现场是一条曲线,瞭望不良,又恰处于无线电盲区,作业用的是机械内燃扳手,如果下道不及时,不仅要群死群伤,还要造成列车撞机具的行车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在无线电盲区,平时养成了驻站防护员通知两边就默认现场防护员收到的作业习惯(现场能听到驻站,驻站听不到现场回话),孰不知这就留下了重大安全隐患,一旦现场真的听不到驻站的通知就易发生重大事故。

另外本例中,现场防护员站立的位臵也不对,在曲线地段要在前后瞭望条件较好的地方,甚至可以站在较高处,不论有其他什么原因,看不到来车都是失职。作为工长在条件较差地段作业,增设防护员还是应该的,安全和效率相比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十.2008年1月19日周铁岗工区大机施工作业未按规定撤除限速牌事件

(一)事情概况

1月19日,周铁岗工区在京九线K1094+800—K1095+400下行配合施工,工区工长邱双良安排职工王军负责北端防护作业,并详细交待所需防护用品及有关防护要求。施工结束后,由于现场防护员王军安全责任意识极差,未将施工慢行防护牌撤除,就擅自回工区,直至20日13时左右27219次货车司机反映,工区才立即安排人员进行拆除。

(二)处理决定

给予周铁岗工区职工王军待岗一个月,取消防护员资格,并免发1月份安全质量专项考核奖; 点评:作为防护员上班前要了解清楚防护的类型,要带那些防护牌,按规定设好防护,作业结束后还要撤出防护,把防护标牌收回来,特别是封锁防护摆放的响墩容易忘掉。

二十一.2010年7月29日武汉桥工段汉西线路车间客车撞上红牌一般D类事故

(一)事情概况

7月29日19时45分至22时20分,武汉桥工段汉西线路车间新墩工区在新墩站3道进行道岔大机捣固后,由于现场施工管理混乱,没有及时撤除停车红牌,导致线路开通后K767次客车撞上红牌停车,影响行车7分钟,构成一般D类事故。

(二)事故原因

一是线路防护员违反作业纪律,在防护未撤除情况下开通线路、离开工地。防护员孙汉华在驻站联络员以及班长通知开通线路后,未及时将木制红牌撤除并带回工区,严重违反作业纪律;当日施工为夜间天窗,应该携带移动停车信号灯,但却仅仅携带没有任何反光标志的信号牌。

二是施工负责人没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线路开通前未认真检查确认。施工负责人没有对线路开通条件、撤除防护情况进行检查确认,人员不明、责任不清。

点评:孙汉华作为施工现场专职防护,负责施工作业防护的设臵与撤除。在驻站联络员以及班长通知开通线路、撤除防护后,未及时将木制红牌撤除并带回工区,严重违反作业纪律。当日施工为夜间天窗,防护员孙汉华应该携带移动停车信号灯,但却仅仅携带没有任何反光标志的信号牌,同时防护设臵不规范,距施工地点不足50米。防护员在施工结束后急于下班返回工区休息,将木制红牌遗忘在线路上,安全意识淡薄,作业纪律松弛,责任心极其缺乏。这和周铁岗工区发生的事件很有相近性。

二十二.2010年6月1日武汉桥工段责任职工死亡一般B1类事故。

(一)事情概况

2010年6月1日,武汉桥工段汉西线路车间汉阳正线工区班长刘军红带领3名职工(均为防护员)、5名民工共计8人,到汉阳车站南头104#道岔作业,其中职工明龙为驻站防护员、王玉堂为现场防护员、吴汉楼为上行线远端防护员。10时30分,在下行线K157次客车预告后,驻站防护员明龙在既没有对控制台上行Ⅱ道通过进路开放信号情况进行确认,也没有与现场进行联控的情况下,离开运转室上厕所。10时37分,下行K157次通过该作业点后,在站台上避车的现场防护员王玉堂用对讲机联络驻站防护员明龙上行是否有车开来,此时明龙在厕所内随意用对讲机回答“上行没有列车”。远端防护员吴汉楼在已经发现上行来车的情况下未及时与现场防护员联系,没有及时提醒工地作业人员下道避车,并且在听到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联控信息错误的情况下,呼叫现场防护员不成功,没有按照规定反复呼叫,同时也未采取任何措施拦停列车。现场防护员王玉堂和作业人员在站台上,此时4道停留1单机,挡住Ⅱ道来车方向瞭望视线。刘军红在得知上行无来车后,和民工胡礼海跃下站台,穿过4道,在未瞭望的情况下盲目上道,刘军红靠来车方向弯腰看道,被快速通过Ⅱ道的K226次客车撞上,当场死亡。

(二)原因分析

1.防护员失职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是驻站联络员明龙当班期间脱岗,在上厕所前没有进行上行进路预告确认,没有掌握列车运行情况,且当工地防护员联控询问上行是否有列车时,盲目回答上行线没有列车通过;

二是远端防护员吴汉楼在已经发现上行线有列车通过时,未及时与现场防护员联系,提醒工地作业人员下道避车。同时,在听到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联控错误信息的情况下,呼叫工地防护员不成功,没有按照规定反复呼叫,错过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时机;

三是现场防护员王玉堂在4道单机严重影响瞭望的情况下,没有按规定站位,盲目依赖驻站防护员,在没有确认上行线是否有车的情况下,盲目通知作业人员上道,错失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关口。

2.刘军红违反职工劳动安全管理规定,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一是刘军红作为现场带班人,没有督促工地防护员按照规定站位进行防护;二是刘军红在上道前仅凭防护员告知没有列车通过的信息,未认真确认上行线是否来车,直接上道,导致被通过的K226次客车撞上。

(三)事故教训

1.作业防护形同虚设。防护员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极其淡薄,一系列违章作业,导致“三位一体”的作业防护形同虚设。驻站防护员当班脱岗,没有掌握列车运行情况,盲目回答上行线没有列车;远端防护员在发现列车时没有及时与现场防护员进行联控,在听到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联控错误信息的情况下,没有按规定反复呼叫;现场防护员没有按规定站位,盲目依赖驻站防护员,在没有确认上行线是否有

车的情况下,通知作业人员上道,错失了最后一道安全防护屏障。尽管工区安排了“三位一体”防护,但三名防护员没有一名尽到职责,没有一人按照作业标准作业。三名防护员一系列违章问题,充分暴露出武汉桥工段安全防护管理薄弱,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不力,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基本的联控、互控机制没有得到落实,劳动安全隐患突出。

2.防护作业存在惯性违章问题。经查,三名防护员的记录本记录极不规范,没有记录车次、时间和上下行别。远端防护员长期以来严重依靠驻站防护员的通知信息,看见来车时有时通知工地防护员,有时不通知工地防护员,随意性较大,对防护员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极其缺乏,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作业习惯导致惯性违章问题相当突出。

3.现场作业管理不到位。死者刘军红作为带班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现场作业安全卡控不到位。在防护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带领作业人员盲目上道,未认真瞭望来车情况,对工地防护员没有按规定站位防护的违章问题未及时发现和纠正。

点评:作为防护员要精力集中,更不能臆测行车,随口回答,极端不负责任。作为远端防护员,纯属聋子耳朵摆设,互相推诿,侥幸心理。“靠人不如靠己”,这是死者刘红军应该记取的教训。工区的管理也有很大的责任,远端防护员不尽职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没有及时纠正,是重大的隐患。这次处理的非常重:驻站防护员明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者,给予开除路籍留路察看1年处分,经济处罚700元。远端防护员吴汉楼和现场防护员王玉堂是事故发生的间接责任者,分别给予待岗6个月处分并调离汉阳正线工区工作,经济处罚700元。工长胡家斌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给予撤职处分并待岗3个月,经济处罚600元。车间安全副主任赵学四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给予撤职处理并调汉阳正线工区工作,经济处罚500元。车间主任杜运祥、总支书记姚全负有主要管理责任,分别给予撤职处理,经济处罚500元。

要依靠防护员,但不能依赖防护员,但是作为防护员也要清楚,如果你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就有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请看下一个例子:

二十三.2009年5月17日上海局上海客专基础设施维修基地劳务工死亡事故

2009年5月17日,上海客专基础设施维修基地在京沪线上行线集中修作业后,防护员带领17名劳务工沿路肩返回驻地时,驻站联络员在不掌握列车动向的情况下盲目告知现场没有列车,导致现场作业人员在绕开路肩轨料在道床碴肩上行走时,被通过的列车碰撞,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

点评:防护员既不能报假信息,还要确保把信息传到位,坚持复诵确认制度,只是强调通知了,不管收没收到,这样也是容易出事的,请看下一个例子: 二十四.1992年2月19日融安工务段列车撞机具现险性事故

1992年2月19日15时10分,融安工务段八斗机械化工队11人在焦柳线八斗—弄卯站间K1400+780处进行线路维修作业时,因捣固机下道不及时,造成两台液压捣固机被4339次单机撞坏,迫使列车在区间停车4

分,构成列车在区间碰撞施工机械的险性事故。

其主要原因是:

1、驻八斗站联络员在未确认工地防护员是否正确复诵即离岗。

2、工地防护员未听清驻站联络员通报列车运行情况时,没有及时查清楚,当发现驻站联络员离岗时也未能通知工地负责人组织机具下道。

二十五.2010年8月19日关于哈尔滨铁路局铁路交通较大死亡事故情况的通报

(一)事故概况

2010年8月19日13时55分,哈尔滨局哈尔滨工务机械段机械清筛一车间1名工长带领3名线路工,利用列车间隔时间在滨洲线哈拉苏至卧牛河上行线,检查头一天施工清筛后线路整理情况及处理作业质量缺陷,检查至K427+500处时,1人发现来车后跳下,其他3人被通过的ML56次货物列车碰撞死亡,构成铁路交通责任较大事故。

(二)原因分析

一是作为现场负责人的清筛一车间工长,没有按规定安排现场防护员,组织作业过程中间断瞭望,忽视联控;

二是擅自将本应在天窗点内处理钢轨接头几何尺寸不良的作业项目,安排在天窗点外处理; 三是作业人员在作业时对使用内燃捣固镐作业产生的噪音可能影响听觉的问题没有引起警觉,忽视自我保护和人身安全;

四是该段和车间忽视天窗点外或单岗作业的防护和卡控,对超范围施工作业的问题缺乏有效检查和监控。

(二)原因分析

点评:没设专职防护员是发生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驻站防护员来讲,如果现场没有专职的防护员,除了要提醒施工负责人外,更要加倍提高警惕,及时通报来车情况,毕竟发生事故谁也跑不了。作为防护员如果现场使用冲击镐等机械,影响听觉,一定要远离作业人员20米,防止发生听不见对讲机声音漏报现象。

二十六.2010年2月2日襄樊工务段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险情

(一)险情概况

2010年2月2日,琚湾工区工长兰红飞安排工区职工宋成成担任替班驻站防护员(并兼任董岗工区防护);副工长黄建军带班、职工2名,陈斌担任现场防护员带领4名民工在汉丹上行线K261+200处进行处理晃车作业,10点10分,驻站防护员宋成成向现场防护员陈斌、董岗工区防护员李兵通报D5202次动车通过襄樊东站,董岗工区防护员李兵用对讲机回复2遍知道了,驻站防护员宋成成误以为两班作业人员都下道了,就

停止了呼叫,而琚湾工区现场处理晃车作业副工长黄建军到现场后安排职工拉弦线、4名民工上道捡扣件上的石碴等作业,现场防护员陈斌就将对讲机别在屁股后面,帮忙拉弦线,没有听到驻站防护员宋成成呼叫。10点35分左右,这时现场防护员陈斌感觉有响声,抬头一看距动车仅有600米,立即呼叫作业人员,在距D5202次动车300米左右时才下道,险些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一)原因分析

1、驻站防护员宋成成安全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未按《襄樊工务段施工作业防护管理办法》襄工安[2009]51号文件第三项第五条,对防护员的要求:驻站防护员在担任多个作业点防护时应分号码进行通报列车运行情况,并逐号回复下道完毕后的通话后,停止呼叫的要求,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如果列车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

2、现场专职防护员陈斌,专职不专用,兼顾其它工作,违反了《武汉铁路局工务系统劳动安全十八条硬性规定》武铁综函〔2008〕13号第二条:“现场作业必须专人防护,驻站防护员和工地防护员要随时保持联系,一旦联系中断,现场作业必须停止”的规定。在驻站防护员宋成成10点10分预报动车开过来与D5202动车10点35分到达作业点的25分钟,没有监督作业人员及时下道避车, 制止盲目抢点作业。

3、现场带班负责人副工长黄建军,重生产轻安全,重行车轻人身,违章指挥现场专职防护员陈斌兼顾其它工作,班中安全把控不利。

点评:本次险情的主要原因是防护员没有逐人通知到把现场的,“分号码”制度是一个消除这方面隐患的一个重要方法,一定要坚持。工地防护员要做到专职,如果临时帮忙干别的事情,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主要职责,否则,出了事故也是跑不了的。这次事故处理也是蛮重的:驻站防护员宋成成、现场防护员陈斌没有认真履行责任,性质比较恶劣,下岗培训六个月,支付月生活费。现场带班负责人副工长黄建军,擅自安排现场防护脱岗兼顾其他工作,导致现场安全管理严重失控,影响极坏,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工长兰红飞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安全副主任肖东旭对现场安全管理失控,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哈尔滨工务段人身死亡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7年7月13日,我段管内哈南线路车间长寿工区在哈尔滨南站四场峰下三道进行更换伤损零配件和螺栓涂油、复紧整修工作。13时50分开始作业,15时50分线路工谭庚、张振负责整理回收配件、工具,离开作业现场返回工区,班长单连涛继续带领线路工柳国庆、韩松滨、张小亮、田胜利和防护员田洪友计6人现场作业。

15时52分,哈南站四场上行驼峰开始解体CZ06次作业至第11项3道-4辆时,由于正在3道作业的作业人员现场防护联系中断,溜放车组将正在作业的班长单连涛头部轧断,当场死亡;线路工柳国庆右腿膝盖上轧断,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17时30分死亡;线路工张小亮、韩松滨、田胜利被刮倒,构成轻伤。

事故发生后,作业现场防护员田洪友慌乱中沿场内平过道向哈南工务车间方向跑去。15时53分,当他横越四场十四道时,被解体溜放的第14项14道-9辆车组撞倒后将其腰部轧断,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

1、现场防护员田洪友联络作业中严重违反《工务安全规则》第2.2.6条“驻站联络员要随时与现场防护员联系,如联系中断,现场防护员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停止作业,必要时将线路恢复到准许放行列车状态”之规定,现场防护员在与峰头驻站联络员中断联系后,现场防护间断瞭望,溜放车组到来时未及时报警,没有立即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停止作业,指示作业人员下道,失去了现场作业防护作用,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现场防护员田洪友在三道伤亡事故发生后,惊慌失措,既没有通知车站信号楼终止作业,也没有采取其他防护措施,而是慌乱中将对讲机喇叭和信号旗扔掉后,急步横越线路向哈南工务车间跑去。当他跑到14道时,未注意溜放车组走行状态,被解体溜放至14道-9辆车组将其撞倒拦腰轧断是造成本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3、驻站联络员温树君违反《工务安全规则》第2.2.6条“驻站联络员要随时与现场防护员联系,如联系中断,现场防护员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停止作业,必要时将线路恢复到准许放行列车状态”之规定,没有按规定及时与三道作业的现场防护员保持适时联系,特别是当他与现场防护员中断联系后,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通知驼峰调车长停止溜放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4、“天窗”外作业原定内容是更换伤损零配件和螺栓涂油、复紧整修,但在实际作业中扩大了作业内容,擅自使用单操捣固机进行捣固作业,由于捣固机使用中震动噪音较大,致使现场作业人员都没有听到溜放车辆接近的声音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能严格执行规章,如果能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听一句,如果防护人员负责一点,如果有谁哪怕只提醒一声……事后许多人都可能这么想,可是逝者去矣,死去的生命再也不能复活……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时刻警醒:当你因简化作业程序而得到一时清闲的时候,当你因违章违纪没被发现而感到庆幸的时候,其实你正在把无数的生命向死亡推进了一步。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再也不能用生命的代价唤起对“安全第一”的反省和认识了!

凡到过事故现场的人都感受到,那种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惨状,那种声嘶力竭、揪人心肺的哭嚎,那种哀伤痛惜、令人颤抖的心伤,那一刻,真是令人扪心自醒;那一刻,有点良知的人就会感受到自己肩上扛着多少人的生命、多少家庭的幸福、多么沉重的社会责任。当前,少数职工对严抓严管持有对立情绪,甚至在反思别人的事故时,也认为那是他们“点背”、倒霉、摊上了,就是看不到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不能从主观上认真查找违章违纪的原因。认为管得太严,活不好干,也没法干。通过“7.13”人身伤亡事故,我们应该惊醒,要想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必须严抓严管,只有严了,才能避免日后的流泪和流血。

2008年1月20日黄州线桥车间打磨组影响列车运行的情况通报:

(一)事件概况

1月20日13时24分,黄州线桥车间打磨组班长杨运德、职工邓跃文两人在无现场防护员也无驻站防护员的情况下,将存放在K1143+000处的打磨机运回工区的途中,当推行至K1141+140处,由于防护不到位,造成下道不及时。

(二)处理决定

1、黄州线桥车间打磨组班长杨运德安全意识差,安排工作不合理,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上道推行机具,且该班组曾经发生多次严重违章段都进行了严肃处理,但没有认真吸取教训,鉴于以上情况,经段研究决定:给予黄州线桥车间打磨组班长杨运德撤消班长职务处分,并待岗一个月;并免发1月份安全质量专项考核奖;

2、职工邓跃文安全责任意识差,对班长违章指挥未提出异议,安全互控不位,经段研究决定:给予黄州线桥车间打磨组职工邓跃文全段通报批评,并免发1月份安全质量专项考核奖;

2008年1月20日浒湾工区职工下道不及时的情况通报

(一)事件概况

1月20日段安全调度科人员添乘T160次客车,9时29分当列车行驶到京九线k1014+400米(上行)处时,发现作业人员三人在本线线路枕木头上行走(顺列车方向),司机及时鸣笛,三人才距列车不足100米匆忙下道避车,险些酿成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二)原因分析

一是工地防护员蔺明崇没有认真履行防护职责,列车临近没有及时通知作业人员下道避车,现场防护不到位;

二是巡网工任叶平、作业人员刘德

六、防护员蔺明崇三人违反《安规》第3.2.6条和《麻城工务段防止职工伤亡事故细化卡控措施》相关规定,违章行走线路;

(三)处理决定

为严肃规章制度,经段研究决定,给予工地防护员蔺明崇取消其防护员资格,待岗一个月;给予巡网工任叶平、作业人员刘德六免发当月安全生产考核奖;

关于对探伤工区本线来车下道不及时 造成列车临时停车A类违章的处理通报

段属各车间、班组:

2010年9月9日,检控车间探伤工区探伤一班在西张店至罗铺区间发生了一起本线来车下道不及时,造成列车区间临时停车的A类违章行为。9月9日,安全调度科组织检控车间及探伤工区相关责任人在段召开了专题安全分析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和处理通报如下:

一、事件概述

2010年9月9日,检控车间探伤工区探伤一、二班根据段月度生产计划,在京九线西张店至罗铺间进行探伤作业。当日早7:30分,在罗铺站进行点名分工,从罗铺站向西张店间的上下行K1059+500进行探伤作业,前端防护员陈涛,后端防护员盛文俊,共四台探伤仪,14名作业人员,二班班长李星负责京九下行线探伤作业;一班班长林长福负责京九上行线探伤作业,并与田鹏负责对京九上行线的左股进行探伤作业,田鹏为执机人、班长林长福为助机人;刘

冬与郑重负责对京九上行线的右股进行探伤作业,郑重为执机人、刘冬为助机人……。10:30分,探伤工区探伤一班行至上行K1062+300曲线处,后端防护员盛文俊(距作业人员1100米)听到列车声音立即通知中间防护员(班组安全员)付伟,其他助机人员接到来车信息后,通知了执机人员(下行探伤作业人员已及时下道完毕),负责上行左股探伤的田鹏、班长林长福看到道床边坡太高下道不方便,继续向前推行了20米左右才下道完毕,右股执机人郑重也将探伤仪向前推行,此时刘冬未紧随郑重,在匆忙跑上去准备抬下仪器下道时,又不慎摔倒在两线间,郑重立即将仪器从右股搬到左股,已下道的班长林长福抢上去将仪器抬下道,刘冬摔倒后爬起从两线间向下行线下道避车,下道时距离列车不足150米。当X258次司机发现有作业人员摔倒在线路上,且有多人和机具未及时下道避车,便采取了紧急制动,列车通过作业地点800米后临时停车(10:39分停,10:53分开),构成段定A类严重违章。

二、原因分析及教训

1.右股执机人郑重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差。在得知有列车接近时且助机人没有及时跟上协助下道的情况下,本应按规定立即下道避车,因地处道床较高,下道不方便,仍将探伤仪器继续向前推行20米;助机人刘冬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既不通告执机人来车情况,又不紧跟仪器,细听报警,导致匆忙下道摔倒,致使安全关键环节失控,对此次违章负直接责任。

2.左股执机人田鹏安全意识差,在接到来车信息后,将探伤仪向前推行20米,没有严格遵守立即下道避车的安全规定,属一般违章行为。

3.班长林长福没有认真履行现场负责人职责,安全责任心差,现场安全管理失控。作为现场负责人在得知有列车接近时应及时组织和督导作业人员下道

避车,但其仍将自己负责的探伤仪器向前推行,其行为误导其他执机人跟随其后,也错失了制止他人违章的时机,班组近期经常发生类似下道不及时和邻线来车不下道的安全问题,对此次违章负主要管理责任。

4.现场班组安全员付伟履行职责不够,对防护工作督导不力,对此次违章负次要责任。

5.检控车间、探伤工区没有认真吸取合武线“8.26”一般C14类铁路交通事故教训,没有及时召开专题反思会议,近期班组屡次发生严重违章行为,对班组长期存在的劳动人身安全隐患重视不够,教育不力,管理松散,安全职责不落实、安全卡控不到位,负有重要管理责任。

三、处理决定

根据麻工劳发[2009]57号《麻城工务段安全奖惩办法》中相关规定,经段9月13日安委会研究决定,对有关责任人处理如下:

1.给予检控车间探伤工区一班执机人郑重、助机人刘冬行政警告处分,待岗一个月。

2.给予检控车间探伤工区一班班长林长福免去其班长职务,免发当月安全质量考核奖。

3.给予检控车间探伤工区现场安全员付伟通报批评,扣罚当月安全质量考核奖100元。

4.给予检控车间探伤工区一班执机人田鹏通报批评,扣罚当月安全质量考核奖100元。

5.给予检控车间探伤工区工长刘健通报批评,免发当月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奖。

6.给予检控车间主任黄星、支部书记石茂东,分管安全工作的安全员颜桂生(包

保责任人)通报批评,各免发当月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奖。

7.给予包保干部桂良柏、朱忠诚通报批评,各扣罚200元。

四、有关要求

1.将此次违章向全段进行通报,各车间、工区必须认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记名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

2.责令检控车间在9月15日前,组织探伤工区对此次违章作业行为召开专题扩大安全分析会议,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对此次违章中相关的责任人,责令彻底反思写出深刻书面检查,并将分析结果和整改措施及书面检查在9月16日前报段安全调度科。

3.检控车间、探伤工区要加强日常伤探作业的跟班和添乘检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现场安全关键环节的卡控,对不放心的人和事要紧盯不放,结合当前劳动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整顿活动要求,迅速开展安全防护知识业务学习,加强防护员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教育,增强安全自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杜绝此类违章的再次发生。

4.重申探伤作业防护的硬性规定:严格落实防护制度,接到来车信息时必须立即下道,现场防护员对下道的情况必须与前(或后)端防护员进行确认回复,在担任防护工作时不得从事其它的作业,担任防护工作的职工必须是经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确保现场防护体系有效。

5.认真落实专业管理和包保管理职责。一是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原则。劳动安全的各类事故都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车间对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负有第一位的管理责任,专业管理部门对本专业系统的安全生产负有第一位的管理责任。要让国家“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全段各个岗位充分体

现出来,营造合力保安全的氛围。二是认真履行包保职责。各级包保干部要加强对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违章违纪、事故隐患的统计分析工作,并从中找出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

6.坚决杜绝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不按规定设臵防护、邻线来车不下道等违章作业行为,凡违反有关劳动安全管理规定者,段将按规定进行处理,车间主要负责人一律到段进行交班分析。

7.全段上下要高度警醒,对照反思,充分认识当前全段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确保运输安全和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危机感、紧迫感,深刻吸取此次违章的教训,采取断然有力措施,迅速扭转安全被动局面,确保运输安全稳定。

麻城工务段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2

1 事故概况

发生事故工地位于济南市市区, 为二次装修改造工程。事故发生时, 该工程正在进行建筑物外墙南向和北向两个立面的装饰施工。事故高处作业吊篮型号ZLP630, 查阅厂家出厂说明书, 该吊篮额定载重量630kg, 升降速度9~11m/min, 悬挂机构前梁伸出长度1.1~1.7m, 钢丝绳4×31SW+NF-8.3, 安全锁为摆臂式防倾安全锁, 锁绳角度3~8°。事故现场该吊篮状态为:悬吊平台倾覆、一个悬挂机构脱落、另一个悬挂机构倾斜并有杆件变形。现场未见有钢丝绳断裂, 悬吊平台两吊点处未见结构破裂 (图1) 。

2 事故勘查

1) 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管理相关规定, 该事故吊篮相关资料不齐全: (1) 出租吊篮时, 出租单位应当与使用单位签订租赁合同, 而现场提供资料中未见租赁合同; (2) 吊篮安装、拆卸前, 产权单位应当制定安装、拆卸专项方案, 而现场未见该专项方案。

2) 脱落悬挂机构与后支架连接部位非可靠连接, 后梁与后支架间无连接件。后插杆外径70mm×70mm方管插入后梁外径80mm×80mm方管内, 并与后梁连接, 现场未发现连接螺栓。

3) 悬挂机构整体安装与使用说明书不一致。该吊篮两个悬挂机构架设存在较大隐患。从现场散落机构及楼顶其他吊篮的安装状态推断, 左侧悬挂机构无前支架, 垫方木架设在女儿墙上, 右侧悬挂机构前端采用前支架, 后梁无张紧绳吊耳, 即张紧绳直接从后支架对拉。通过地面拖行痕迹, 测量两后支架之间的安装距离为5.20m。与悬吊平台两吊点间距相差0.8m。图2为说明书中关于悬挂装置安装的图示。

4) 吊篮安全锁无标定标识。

5) 钢丝绳端部固定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U型卡正反交错布置, 个别U型螺栓扣在钢丝绳的主绳上, 绳夹间距大于6~7倍绳径, 绳尾端无捆扎。

6) 现场机构尺寸测量。悬挂机构前伸出1.5m, 前后支架间距4.11m, 前梁离地1.36m;后支架方管外径80mm×80mm, 后支架高度1.14m;后插杆长方管外径70mm×70mm;短方管外径90mm×90mm, 内径84mm×84mm。建筑物女儿墙高度0.82m;钢丝绳直径8.3mm。

3 事故分析及鉴定结论

经过现场勘查、测量、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 认为导致该吊篮倾覆、人员伤亡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不符合JGJ 160-2008《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及使用说明书的要求。JGJ 160-2008第6.11.1.2条要求:悬挂机构的梁连接应可靠, 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事故吊篮未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有关安装的规定进行安装, 后支架外径80mm×80mm方管插入后插杆外径90mm×90mm、内径84mm×84mm方管内, 方管间内、外径尺寸差4mm。方管之间间隙大, 方管间无连接, 后梁可上下移动。事故吊篮后梁与后支架间现场未见连接, 在悬吊平台向上提升过程中, 后梁向上移动, 脱出后支架, 造成悬挂机构脱落, 悬吊平台倾覆, 另一个悬挂机构倾斜变形, 酿成事故。

2) 操作人员未按济南市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作业。吊篮上的操作人员应当配备独立于悬吊平台的安全绳及安全带或其它安全装置, 必须使用自锁器将安全带连接到生命安全绳或其他安全装置上, 严禁超载或带故障使用, 而现场未见与安全绳连接的自锁装置, 导致在吊篮倾覆事故发生时, 操作人员从悬吊平台甩出, 造成伤亡。

4 建议

1) 吊篮安装、拆卸前, 应制定安装、拆卸专项方案指导现场安装、拆卸吊篮。产权单位应委派持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依据专项方案进行安装、拆卸。使用单位不得私自安装、移位和拆除。

2) 安装注意事项:前后支架、横梁等结构件的连接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 必须采用标准螺栓紧固。前支架的上立柱和下立柱必须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拉紧加强时, 吊耳装置必须在横梁的中后部向后拉, 严禁从后支座直接对拉。张紧绳必须在方管横梁上方居中。悬挂机构两点间距与悬吊平台两吊点间距相等, 误差≤5cm。

3) 吊篮安全锁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规范的规定送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校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有效期限不大于1年。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3

摘 要:含硫油井测试工序相对于其他油井而言,其风险较大,因此做好各项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油井地层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含硫油井的风险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制度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测试作业风险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硫化氢;地层测试;风险控制

1 概述

地层测试是发现和评价油田的重要途径,安全、系统的开展测试作业,可为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含硫油气井是处于深部的复杂油气藏资源,其埋藏条件较为特殊,一般具有高温、高压、高腐蚀的特点,开展地层测试时,工艺难度大,作业风险高,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工程安全事故,给油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和周围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2 含硫油井测试作业风险分析

2.1 硫化物性质分析 含硫油气井中硫化物主要为硫化氢(H2S),典型物理性质可见表1所示。

表1 H2S主要物理性质

[分类\&密度\&熔点(℃)\&沸点(℃)\&自燃点(℃)\&溶解性\&物性\&>空气\&-82.9\&-60.2\&260\&水、醇、石油等\&]

除表1中物理性质外,H2S还具有较为活泼的化学性质,如与空气混合,浓度高于4.3%和低于46%时,容易发生爆炸;可燃,燃烧产物二氧化硫(SO2)有剧毒;具有一定的酸性和腐蚀性,对测试设备和工具的耐腐性要求较高。

2.2 硫化物危害性分析

首先,硫化氢对设备的危害。硫化氢溶于水可电离出氢离子,对金属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腐蚀形式有多种,主要以氢脆破坏为主。井下管柱、地面管汇、仪表和井口装置很容易在氢脆破坏作用下发生突然断落或爆破事故,导致井口装置无法正常作业;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井喷失控或者重大火灾事故。另外,地面设备、井下工具一般以橡胶、石棉和浸油石墨为密封器件。橡胶材料对H2S的耐腐性较差,密封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鼓泡、长大,进而失去弹性,影响配件的密封效果;石棉绳和浸油石墨上的油会发生溶解,导致配件密封性减弱。其次,硫化氢对人的危害。硫化氢作为一种剧毒物质,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明显的,其毒性是一氧化碳的5-6倍,与氰化氢的毒性接近。它能刺激人的神经,对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即便是低浓度的硫化氢,也能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粘膜造成剧烈的刺激;浓度越高,对人体的损害越大,进而会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和窒息症状。

3 测试作业风险控制方法

3.1 制度方面风险控制措施 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前应做好各项风险控制预案,制定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既定的工艺进行施工组织安排。其安全管理制度内应包含以下内容:设置风险警告或明显信号;科学编组,至少保证2人以上完成作业;根据具体的作业环境配置相应的H2S监测装置,配置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进出测试区域;制定设备检测和维护制度,对油嘴管汇、蒸汽换热器、分离器的阀门可控制器进行定期检测,发现泄漏隐患,及时消除;在进行放样、换孔板等作业时,要站在上风位置;若遇突发事件需要进行人员救助时,施救人员应佩戴好安全装备;关键操作,如首次打开测试工具,应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安全工程师有权确定测试时间,以消除风速、风向对测试作业的影响;检查通讯设备,作业人员要随身保留应急电话;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程序,至少设置两条不同风向的逃生路线;当风速低于1m/s、浓度高于100ppm或出现其他紧急状况时,应立即采取关井措施。

3.2 测试作业过程中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设备安装与调试应注意的事项。测试前,根据指定的摆放图和流程图安装设备,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连接设备和管线;在高压流程端管线弯头处,用钢丝绳或铁链将需要固定的部件进行锚固;油嘴管汇上游的法兰连接管线和弯头应使用工作压力为70MPa的型号;用不同颜色标记流程中的工作压力等级;试压时用明显警示带围拢测试区域,按由低到高的顺序逐级试验;若在试压时发现泄漏,应先泄压然后再进行故障修复;检查各仪表设备的接地情况;做好工作场地的清洁工作,部分设备应做好各项防爆措施。其次,测试作业注意事项。开井前,作业人员和测试人员应对其进行安全检测,确保安全阀功能处于可控状态;在未知地层流体返回地面前,作业人员应全程佩戴呼吸器;测试时,根据地层特性和产能选择合适的油嘴,初期使用可调节油嘴,确保硫化氢完全燃烧;流动初期,每个10min做一次浓度监测;当流体流动状况和含水量稳定后,执行稳定流动求产程序,采集相关数据,计算油田产能;记录完求产数据后,根据指令关闭油井,恢复压力。最后,流体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测试时,经分离器和密闭罐出来的燃气将直接进入到燃烧器燃烧;而从井内和分离器出来的液体则流向密闭罐和燃烧器。在对进入密闭罐的流体进行处理时,装油操作人员应佩戴呼吸器完成输油操作;通过密闭罐看窗或流量计监测储油罐内流体量,防止溢出;当流体达到储油罐容积的2/3时,操作员应佩戴呼吸器爬上储油罐进行液位监测。流体进入到燃烧器燃烧时,操作人员应做好燃烧情况的监测工作,观察风向,发现风向发生变化,立即更换燃烧器;由于硫化氢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硫,同样属于剧毒物质,因此在燃烧过程中还应安装二氧化硫浓度监测设备;风力不够或无风时,硫化氢容易聚集在阀门、法兰、接头处部位,因此需要在以上部位安装硫化氢检测仪。

4 结语

含硫油气井中的硫化氢具有酸性和腐蚀性,对测试作业的井下工具和地面设备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从而破坏金属类、橡胶类、石棉类材质的设备部件的密封性,产生泄漏问题。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问题,不仅会给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做好风险控制,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外,还应加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各项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测试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测试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娟,戴强,张尧.高温高压含硫气井试油井筒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J].天然气工业,2015,01:120-125.

[2]佟彤.基于安全屏障的钻井作业风险控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李晖,龙学,吴建军,曹学军,李勇,蔡松霖.高温高压含硫气井测试优化设计应用[J].中外能源,2011,01:68-73.

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篇4

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陈国华,王怀新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浙江 杭州 310003)[摘要] 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阐述了高处作业吊篮

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69 [文献标识码] B Analysis on falling accidents of suspended powered platforms for work at heights CHEN Guo-hua, WANG Huai-xin(Hangzhou Special Equipments Inspection & Testing Institute, Zhejiang Hangzhou,310003)高处作业吊篮(以下简称吊篮)具有施工

号不同,吊篮不同的规格,如ZLP500(额定载重量为500千克)、ZLP630、ZLP800等几种。

此次发生坠落事故的吊篮,其型号为

高度大、架设方便、施工成本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的外墙施工和装修、高处广告牌的安装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使用量日益增加,吊篮在使用过程的因维护保养不正确而造成吊篮高空坠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一起吊篮在上升过程中突发坠落造成1死4伤的安全事故,并阐述了吊篮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ZLP800。根据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要求,该吊篮的额定载重量为800kg,升降速度为8-10m/min,钢比绳直径为特制钢丝绳Φ8.6mm,倾斜锁绳角度3°~8°,配重重量1000kg。2 事故现场查勘

在第一事故现场获知,吊篮是在上升到 1 吊篮概况

吊篮是一种通过架设在建筑物上部的 六至七楼高处坠落的。在事发后发现,此时吊篮的悬吊平台已平放在地上,没有特别严重变形(图1);左侧的提升机架体已从提升架上部的第一个螺栓孔处裂开并悬挂在半空中(图2);右侧提升机未发现破坏现象,但在安全锁进口的左侧有被钢丝绳磨损现象(图3);楼顶两支架伸出长度及配重安装正常,没有因悬挂平台坠落而发生移动或倾翻;主绳、锁绳及生命绳没有破断现象。

悬挂机构,用钢丝绳子沿建筑物立面悬挂的,依靠电机驱动作上下移动平台的一种悬挂式载人高空作业设备。由于其作业优势,在当今建筑施工中被普遍认可。一般作业吊篮主要由悬挂机构、悬吊平台、提升机、安全锁、工作钢丝绳绳、安全钢丝绳和电气箱及电控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为便于运输和搬运,产品出厂以及运输时按部件或组、零件进行分解,至现场后拼装成整机。根据型

图1 坠落的悬吊平台

图2悬挂在半空中的左侧提升机及提升架体

图3 右侧安全锁磨损情况 3 技术分析 3.1 现场鉴定

根据现场确认可以排除以下几种情况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1)超载

由于当时作业时吊篮上共有5名工人和一块幕墙玻璃(120kg),而吊篮的额定载荷有800kg(型号ZLP800),根据计算,吊篮未超载。

(2)与固定物干涉 初步分析,施工现场为玻璃幕墙(图2),吊篮出事故的位置均已安装上玻璃,所以在吊篮上升过程中不可能是因为固定物(如脚手架钢管伸出)与悬吊平台干涉造成坠落事故。(3)疲劳破坏 从破坏结构件的断口分析,方管四周无

旧疤痕、裂纹等;再说该吊篮的生产日期为2006年,产生疲劳破坏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应该排除了疲劳破坏的可能; 3.2安全锁检测

对事故吊篮的两只安全锁,委托上海市

建设机械检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为合格,符合GB19155-2003要求。3.3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及结构分析

对事故吊篮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材料

进行化学成份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材料符合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中Q235B的化学成分要求。

在化学成分符合Q235B的前提下,对安装架的结构尺寸进行检测。据厂家技术负责人介绍,该安装架的空心方管规格为40×60×3mm。对破坏的安装架进行测量后发现,空心方管的实际壁厚与理论设计有些出入。实际测量壁厚仅为2.20mm,负偏差达到0.8mm。根据GB/T6728-2002《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1]规定,厚度负偏差上限为10%及0.3mm,空心方管在壁厚方面不符合要求。

空心方管在螺栓开孔处受力时存在应力集中。在事故现场发现,侧面提升架的方管立柱,在螺栓开孔处的一侧(与悬吊平台连接侧)未采用加强板加强(图4),有应力集中,存在设计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安装架首先在螺栓开孔处撕裂的原因。

图4 破坏的安装架 3.4提升机检验

从左侧安装架破坏情况和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图3所示),可以确认吊篮在上升过程中出现了左、右两端存在高低差现象。又根据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悬吊平台的右侧低于左侧时会发生安全锁锁口左边受磨损。于是初步判定左侧提升机上升速度低于左侧提升机速度。因此,对右侧提升机进行拆机,检查是否有异常。通过解剖右侧提升机发现,导致吊篮坠落的直接原因是蜗杆蜗轮的动力没能有效地得到传递。从图5可以看出,减速箱内几乎没有润滑油,蜗轮与蜗杆因没有足够的润滑油而产生磨擦,最终导致蜗轮的齿完全磨光。

图5 蜗轮蜗杆磨损情况 3.5 吊篮坠落过程推断

(1)此次坠落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

是在日常维护保养中缺少对提升机的维护保养,导致右侧提升机因故障而下滑;

(2)右侧下滑,右侧安全锁起作用,此时吊篮处于上升状态,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

(3)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悬吊平台

左右两侧高低加大,对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受力最不利,特别是螺栓开孔处,存在应力集中,所以最先在这位置破坏;(4)左侧提升机和安装架上部分与悬

吊平台分离(如图2),此时悬吊平台左侧也开始下降;

(5)当左侧下降到一定位置时,右侧

安全锁因角度不断减小,安全锁被自动打开。此时,左右两侧同时下降,最终悬吊平台落地(如图1)。4 事故分析结论

经过对现场勘查、检测,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导致此次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吊篮维修保养不到位。对提升机应作定期检查,定期更换减速箱润滑油。如果能及早发现减速箱少润滑油或有漏油现象,也不会出现蜗轮齿磨光。

(2)事故吊篮平台出现结构断裂,说明厂家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即使在安全锁、提升机都不起作用的情况,单侧钢丝绳也应能拉起整个吊篮平台而不至于悬吊平台撕裂。

(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如要求作业人员离开地面时必须扣上安全带,也不会导致作业人员坠落死亡的事故(事故发生时吊篮上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是扣在吊篮栏杆上而不是扣在生命绳上)。5 建议

(1)为确保吊篮安全施工,必须建立由吊篮操作人员和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常规检查和保养维护制度,确保吊篮的正常完好状态。并严格按照保养维护制度逐条检查,有问题马上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

(2)生产厂家应对吊篮的结构进一步分析,改进其中的不足之处。吊篮不属于国家特种设备,却是高空危险作业设备。厂家应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不能有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5

某铝业公司(以下简称铝业公司)是一家大型电解铝冶炼企业,所用主要原料是氧化铝粉,年用量20余万吨。为便于工作,铝业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将氧化铝粉的吊装、转运、卸车等工作多年来一直外包给一家装卸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卸公司)。2011年5月16日8时40分,在铝业公司氧化铝粉库房内发生了一起装卸公司装卸工高处坠落事故,经调查分析,事故暴露出外包单位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多个漏洞和薄弱环节。

事故经过

5月16日早,装卸公司从露天氧化铝粉堆场用货车往氧化铝粉 仓库转运集装袋氧化铝粉。装卸工葛某、李某二人在氧化铝粉库和铝业公司库房天车工王某配合做氧化铝粉卸车码垛工作,葛某负责在货车上挂吊钩,王某驾驶5T电动双梁天车吊放集装袋,李某负责码垛、卸吊钩。

转运氧化铝粉的货车是半挂型货车,车厢长11米,宽2.3米,车厢里分上下两层共装载26袋氧化铝粉,下面一层并列两排各9袋,上面一层单排共8袋,压着下面一层两排的纵向中缝堆放。集装袋φ1.2×1.35米,每袋氧化铝粉重1500公斤。货车车头向西,车身东——西方向进入卸车位置,码垛地点在车厢北边距车身约3米远处。装卸工卸氧化铝粉时,一般情况每一吊是两袋,当时第一吊先卸掉上面一层从车头向车尾方向数的第3袋和第4袋,接着第二吊卸第1袋和第2袋。在作业过程中,大约8时40分,装卸工葛某从下面一层氧化铝粉集装袋上坠落在车厢南边的地面上,头朝东南方向侧趴在地面上,落点位置大致在第2袋氧化铝粉对应的南边位置。

负责卸吊钩的李某从货车车厢和地面间的空隙中发现葛某坠地后,呼喊现场人员赶到跟前,李某扶葛某坐起,葛某右胯部位、右侧手腕部、右侧眼眶外角受伤出血。现场人员用撕开的口罩给葛某擦血做紧急处理,并电话联系装卸公司负责人,约9时20分,装卸公司来车将葛某接走送往医院医治。

事故原因分析

天车工王某,2006年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起重机械),按期进行复审,有效期至2012年12月20日。手术后据葛某回忆所述,一是其当时确认挂好第1袋和第2袋氧化铝粉后向天车工王某发出起升指令,天车工王某操作天车并没有明显违规现象;二是天车起升氧化铝粉袋的同时,他转身向东欲走向车厢尾部,此时左臂肘部受到向外的力,瞬间坠地。经分析,该起事故的发生有以下原因:

起重指挥、司索作业属于特种设备作业,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八条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当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按章操作”。装卸工葛某和李某均在装卸公司多年从事起重指挥、司索工作,但此二人根本不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为何物,从未听过见过;装卸公司也从未组织其进行过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教育,更未参加并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专业考核取证,纯系无证操作。

葛某违反《起重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指挥人员应与被吊运物体保持安全距离”和“起吊重物时,司索人员应与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的规定。葛某挂好第1袋、第2袋氧化铝粉时,未撤离到安全位置即发令吊钩起升,发令时既未把扶住驾驶室后的车厢板,也未站在已卸车的第3袋、第4袋的位置上,而是站在第2袋南边仅约50公分宽的地方,且其当时已转身向东,臂膀与集装袋距离很近,出现特殊情况,根本无法躲避危险。氧化铝粉集装袋在被起吊时有晃动或水平转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葛某站在又高又窄的地方即发令起升,不具备安全作业的条件,是事故主要原因。

货车车厢底板距地面高度1.5米,氧化铝粉集装袋高度1.35米,合计高度为2.85米,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特种作业目录“高处作业指专门或经常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的规定,当时葛某工作位置高度属高处作业,既未办理许可作业手续,也无任何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措施、护具护品,如活动平台、安全带、防滑鞋等。

氧化铝粉仓库明确规定工作前要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该仓库安全管理人员巡检时曾多次指出并要求装卸工规范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包括葛某在内的装卸工一直置之不理,比如安全帽,要么不戴,要么戴上帽子却不系上带子。经常说不动装卸工,时间一长,仓库安全管理人员也就懒得管他们了。事后葛某承认当日安全帽未系带子,坠落后安全帽甩脱未能有效保护头部,鬓角撞到地板上;葛某当日脚穿普通布面塑料底便鞋(装卸公司从未给员工配发过工作鞋),氧化铝粉集装袋是聚丙烯材质,集装袋散装氧化铝粉后,袋子鼓得又硬又圆又光滑,鞋底对袋子摩擦力较小,很容易滑跌。

事故警示 经了解,葛某等多名装卸工常年在2米以上高度从事起重作业,最高工作位置高度约有6米,既是特种设备作业又属于特种作业,但他们无一人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专业知识非常贫乏,专业技能也很低。装卸公司此前也曾发生过几次装卸工从货车或堆垛上掉落地面的事故,侥幸未造成大的伤害,可惜均未引起装卸公司和装卸人员的重视,总体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任组织其从事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参加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并经培训考核合格取证,做到持证上岗。

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任为从业人员配发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危险性高,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劳动防护用品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这笔支出切切不可省略、缩减。作为从业人员,则应按规范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6

一、指导、参考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的要求等法律法规。

二、作业区基本情况

冶炼作业区现有职工221人,区域内涉及7项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

间的范围包括:35吨转炉倾动下(地坑)、100吨转炉倾动下(地坑)、35吨转炉砌炉、100吨转炉砌炉、35吨转炉化验室氩气瓶存放室、100吨转炉底吹阀门室、100吨转炉化验室氩气瓶存放室。

三、有限空间分类

1.封闭、半封闭设备:35吨转炉砌炉、100吨转炉砌炉。

2.地上有限空间:35吨转炉化验室氩气瓶存放室、100吨转炉底吹阀

门室、100吨转炉化验室氩气瓶存放室。

3.地下有限空间:35吨转炉倾动下(地坑)、100吨转炉倾动下(地坑)?

四、主要危险源特性潜在的事故类型、影响的范围及后果

冶炼作业区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易导致的潜在事故有:

①中毒事故:中毒事故危害范围及后果

发生中毒事故,其危害范围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中的作业人

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其危害后果主要会导致中毒人员昏迷死亡。

②缺氧窒息事故 :缺氧窒息事故危害范围及后果

发生缺氧窒息事故,其危害范围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中的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其危害后果主要会导致中毒人员昏迷死亡。

五、抢险救援

1.现场应急指挥负责人和应急人员首先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分析事故的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2.使用检测仪器对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氧气的含量进行检测。也可采用其他简易快速检测方法作辅助检测。

3.根据测定结果采取加强通风换气等相应的措施,在有限空间的空气质量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

4.抢险人员要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呼吸器、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安全绳等),系好安全带,以防止抢险救援人员受到伤害。

5.在有限空间内作业用的照明灯应使用12V以下安全行灯,照明电源的导线要使用绝缘性能好的软导线。

6.发现有限空间有受伤人员,用安全带系好被抢救者两腿根部及上体妥善提升使患者脱离危险区域,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7.抢险过程中,有限空间内抢险人员与外面监护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并确定好联络信号,在抢险人员撤离前,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8.救出伤员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将伤员转送医院。

9.伤员现场救护

( 1)、中毒急救

①由呼吸道中毒时,应迅速离开现场,到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

②经口服中毒者,立即洗胃,并用催吐剂促其将毒物排出。

③经皮肤吸中毒者,必须用大量清洁自来水洗涤。

④眼、耳、鼻、咽喉粘损害,引起各种刺激症状者,须分别轻重,先用清水冲洗,然后由专科医生处理。

(2)、缺氧窒息急救

①迅速撤离现场,将窒息者移到有新鲜空气的通风处。

②视情况对窒息者输氧,或进行人工呼吸等,必要时严重者速交医生处理。

③佩戴呼吸器者,一旦感到呼吸不适时,迅速撤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检查呼吸器问题及时更换合格呼吸器。

六、应急结束恢复现场

在恢复现场过程中往往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应做好以下工作:

1.先检测,后进入。

2.保持出入口及紧急疏散、抢救通道畅通。

3.必须将有限空间内液体、固体沉积物及时清理和处理,并保持足够通风。

4.对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5.对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身体检查,有禁忌症者,禁止入内作业。

6.准备必要的防火器材(消防器材)。

7.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

8.安排训练有素的专职人员进行空间气体检测,并作好详细记录。

9.安全监护人不能少于2人。

一起电工杆上作业触电事故的分析 篇7

2014年某月12日, 某县产业集聚区有企业建厂, 涉及10 k V产轴线第23—25号电杆架空线变电缆线, 产业集聚区政府要求县供电公司给予安排。县供电公司安排属地集聚区供电所负责此事。但该线路由于建设较早, 实际上属于临近集聚区的马庄供电所维护, 所带负荷主要是马庄乡农用台区。

当月14日15时21分, 产轴线速断故障停电, 调度值班员通知马庄供电所所长张某带电巡线。17时46分, 张某联系调度, 有烧断树枝落在马岭村配电变压器下线地面上, 应是故障点, 该支线已隔离, 全线巡线无异常, 要求试送产轴线。18时许, 调度试送不成功, 要求马庄供电所继续带电巡线。21时42分, 张某联系调度正值班员赵某说:“查一遍了, 确认是电缆问题, 就是产轴线变电站出线电缆故障。”调度赵某告知张某自行汇报相关部门处理。22时许, 电缆维护中心负责人何某安排工作负责人谢某办票。22时51分经调度许可工作。

15日凌晨2时许, 电缆班人员摇测三相绝缘电阻值, 没有大问题, 就是偏小, 联系变电试验班在早上上班后进行电缆耐压试验。8时, 调度值班员赵某交班:10 k V产轴线电缆故障, 马庄供电所无法处理, 交给电缆维护中心处理, 正在抢修中, 并告知前一天巡线处理经过, 接班正值为杨某。8时30分, 变电试验人员到达产轴线变电站出线电缆现场进行电缆耐压试验。8时50分, 集聚区供电所所长王某得知产轴线停电至今, 就电话协调马庄供电所所长张某要趁停电干活。张某在电话中说:“现在线路故障原因还没查到, 我们以巡线为主, 顾不着这事, 你们和配电中心 (负责10 k V线路施工协调) 联系。”王某给配电中心领导姜某打电话请求协调, 但姜某因为有急会要开, 一直没有接电话。9时30分, 王某就带着本所电工李某、邵某2个人来到产轴线第23—25号电杆处, 发现施工人数不够, 就让李某联系人。李某就联系了与其关系不错的马庄供电所电工白某。10时20分, 马庄供电所所长张某继续开展故障巡线, 经过第25号杆, 发现本所电工白某等在杆下摆工具, 想着应该是集聚区供电所联系好调度临时停电了, 打个招呼就没有过问离开了。王某觉得张某不管不问, 应是与配电中心联系协调停电了, 也没有和张某多交谈, 就离开现场到几十米外路边车上等候。10时30分, 3名电工开始施工, 没有办理工作票, 也未采取挂接地线等安全措施。10时49分, 电缆班电缆试验结束, 出线电缆试验合格, 终结工作票。10时58分, 调度值班员杨某令10 k V产轴线拆除安全措施, 恢复备用, 加入运行。11时6分, 操作队周某报调度合产轴1断路器时报接地信号。原来, 11时4分, 王某碰见收工返回的电缆班工作负责人谢某, 谢某说票已终结, 可能会送电。王某大叫“不好”, 边打电话, 边往施工现场赶, 远远就发现当时有两个人在杆下打拉线, 白某在杆上用戴手套的右手拿着带绝缘柄的扳手在解拉线, 突然白某“哎呀”一声, 人已触电。王某赶快打电话到调度说:“产轴线谁让送的电, 线路有人施工, 触电了, 赶快停电!”11时7分, 确认停电, 并验电后, 王某拨通120急救电话, 并安排其他2名电工上杆慢慢将伤者白某救下, 送往医院救治。幸运的是, 经检查白某右手指和右脚底被击伤, 属轻伤, 7天后出院。

2事故教训总结

(1) 集聚区供电所所长王某组织实施了此次施工, 应履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王某在工作前, 没有直接联系调度告知临时停电工作, 没有确认配电中心领导姜某的协调结果, 没有询问马庄供电所是否与调度联系停电, 在无工作票情况下没有提前掌握电缆班作业结束汇报情况以及告知变电站操作人员要注意另一处停电施工。作业人员在没有停电手续、没有办理工作票, 也没有挂接地线的情况下, 就盲目施工。

(2) 马庄供电所所长张某路过事故工作现场时, 应当询问施工手续情况, 阻止电工白某等人的违章施工行为, 不应默认外单位施工人员在本所管辖的线路上违规施工, 放任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存在过错, 应当承担相应的线路管理及施工协调不到位的责任。另外, 该所电工白某发生违章作业触电, 电工外出私自登杆作业, 反映出马庄供电所在员工安全管理方面不到位。

测试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8

摘 要:硫化氢(H2S)是一种物性质较强的化学物质,无论是对于人体自身还是对于金属材料,这种物质都具有着十分强大的危险性。而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其危害程度也可见一斑。本研究基于此,主要分析含硫油气井的测试作业风险的控制,并研究相关的风险控制方法,希望所得内容可以为相关的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硫化氢;含硫油气井;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TE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35-2

0 引言

当今时代,随着国力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油气田勘探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入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油气井的相关作业也开始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作业方式,但是随着油气井作业的不断开展,也越来越开始在很多地区内都发现了含有硫化氢的油气井,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作业相对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针对于这种情况,做好对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的风险控制工作,并研究可行的风险控制办法是十分重要的。

1 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分析

1.1 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的风险分析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的强酸性气体,低浓度下的硫化氢气体有一种臭鸡蛋的味道,其分子量为34.08,稍重于空气,硫化氢和空气进行混合,其浓度可以达到4.3%~46%,而一旦进入这个范围的时候就可能会形成一种爆炸混合物。硫化氢的熔点相对较低,为-82.9℃,其沸点相对也较低,为-60.2℃,自然温度是260℃[1]。它在燃烧的时候呈现出蓝色的火焰,而且会生成有毒的SO2气体,在空气中的最终氧化物为硫酸或硫酸根的阴离子,硫化氢易容于水,也易溶于醇类二氧化碳和石油溶剂等物质中,甚至可溶于原油中。

硫化氢也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能够对黏膜而产生明显的刺激感。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呼吸道和眼睛膜的局部刺激,而浓度一旦升高就可能会出现全身性的作用,其主要的表现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相关症状,可能导致人出现窒息的情况。与一氧化碳相比,硫化氢的毒性要高于其5~6倍,它几乎有和氰化氢同样强度的毒性。

如果硫化氢溶于水就会形成弱酸,这会对金属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其主要的服饰形式有电化学失重腐蚀、氢脆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但具体的复试情况主要以氢脆和硫化物的应力腐蚀开裂为主,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一般将这种破坏称为氢脆破坏。因为氢脆破坏可能会导致由井下管柱突然断裂,导致地面管汇和仪表出现爆破,破坏井口的相关装置,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较大的井喷失控或着火事故。

1.2 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的控制措施分析

分析韩流油气井的测试作业,为控制及风险的发生其实主要涉及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做好风速仪、红旗、风斗、标志牌等的警示作用,而且在行动之前需要对相关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至少需要保证有两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行动,因为硫化氢比空气重,所以需要尽量的避免处在低地的范围内。还要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硫化氢监测仪器,并做好相关防护装备,要制定好详细的测试计划,在没有得到安全工程师同意的情况下,严格禁止任何人员在测试区域内活动[2]。对于可能会形成硫化氢聚集的区域,需要做好良好的通风准备,对所有的设备例行检查,对油嘴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泄漏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做好处理工作。不采用敞口罐儿对流体进行收集,密封罐和分离器需要连通通风口,预留管线的排放物应用火燃烧。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对泄漏事故进行检查,保证两人以上一同作业,在救人的时候需要先穿戴好相关的呼吸器。如果怀疑某区域存在硫化氢气体,那么在对其浓度进行测定之前需要穿好相关的呼吸器并做好报警处理。由于风速或风向会产生一定的危险,因此安全工程师有权负责决定延迟测试。对可信赖的通讯系统进行确定,必须保证其在24小时内通畅无阻,同时需要检查随身所携带的急救电话号码。实施硫化氢应急响应程序,呼吸器应该至少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需要处于上风向,在测试期间如果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立刻关机,同时应该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出可行的应急急救方案。

2 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的风险推荐方法

首先需要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在测试前应该将相关的设备摆放图和流程图进行准备,并将管线的工作压力设为70MPa。动员行动之前,检测所有的设备,对所有设备进行较好的调试,使其能够满足功能试验的要求,对数据采集房的增压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电源动力系统,传感器做好校对,测试的负责人需要召集所有人员进行讨论,并对此次测试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将呼吸器装置正确地摆放在专门的集装箱内,对所有的天然气检测装置进行检查,确定其标定的刻度有效。同时需要做好区域的分类工作,如果在设备的15米以内进行工作,在正常的工作条件而下,便有可能会引起混合爆炸,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在设备10米范围内工作,相关危险物质通常被控制住,因此在常规形势下,相关操作不会产生危险,但是如果有危险发生,就可能必须达到爆炸和起火的浓度,进而引发混合爆炸出现。

所以需要根据摆放图和流程图,按照设备摆放的推荐距离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在高压流程端的线管弯头进行加锚固定,采用铁丝或铁链将各个连接进行串联。油嘴管汇上游使用工作压力一般为70MPa,使用其进行紧急的应急处理,并进行液压控制面板的控制,对各种接头的工作压力和预期压力条件进行匹配,通过不同颜色的标记对于工作压力的等级进行鉴别和统计,在试压的时候,采用警示带围成试压区域,防止与工作的无关人员进入。通过万能表对设备和平台的接地情况进行测定,保证各项设备都能够充分地接地,要求工作的场地整齐、清洁,在测试进行的过程中,防爆区域采用铜榔头和铜质工具进行操作。在防爆区域内所采用的各类电气设备都必须有防爆功能等。

在具体的测试工作当中,需要做好对含硫油气井测试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相关人员准备好相关的防护准备,做好应预案的准备工作。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涉及潜在硫化氢的油气开采区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警示所有人员(包括雇主、服务公司和承包商)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硫化氢的大气浓度超过15mg/m3(10ppm),二氧化硫的大气浓度超过5.4mg/m3(2ppm)的情况。在硫化氢或二氧化硫浓度可能会超过4.1a)中规定值区域工作的所有人员在开始工作前都宜接受培训。所有雇主,不论是生产经营单位、承包商或转包商,都有责任对他们自己的雇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被指派在可能会接触硫化氢或二氢化硫区域工作的人员应接受硫化氢防护安全指导人的培训。在修井作业现场,应遵循有关风向标的规定设置风向袋、彩带、旗帜或其他相应的装置以指示风向。风向标应置于人员在现场作业或进入现场时容易看见的地方。修井作业可能会遇到硫化氢气体时,应遵循设置标志牌的规定在明显的地方(如入口)张贴如“硫化氢作业区——只有监测仪显示为安全区时才能进入”,或“此线内应佩戴呼吸保护设备”等清晰的警示标志。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响应程序,该程序提供有组织的立即行动计划以警报和保护现场作业人员、承包方人员及公众。应急预案应考虑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浓度可能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区域;还应考虑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扩散特性;包括本章所列的所有可适用条文的预防措施。另外,要求设施生产经营单位指定一位应急协调人,以便在应急预案编制中与当地应急预案委员会协调,所有有责任执行应急预案的人员都应得到应急预案,不论平时他们的岗位在哪里。应急预案应明确所有基本人员的职责。参观人员和其他非基本人员禁止滞留或进入已被硫化氢污染且大气中硫化氢浓度超过15mg/m3(10ppm)或二氧化硫浓度超过5.4mg/m3(2ppm)的区域。

3 结语

本研究主要分析含硫油气井测试作业风险控制和推荐方法,本研究的推荐方法主要是根据硫化氢的特性和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危险源进行确定,这种测定方法相对来说较为安全有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安全地保证测试工作的进行,大大的降低了测试作业的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聂顶.油气开发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3,27(02):425-426.

上一篇:七夕说说心情短语下一篇:426疟疾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