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精选14篇)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1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 即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 结合本节内容及其地位作用, 将教学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知识内容, 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是学习方法, 如, 分组实验, 对比实验, 感受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1.概念教学

让学生结合熟悉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引出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 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 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教材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等, 作为判断依据。反思这部分教学,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概念的形成略显仓促。

2.探究数学

这部分主要是对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理论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归教材上的图片。比如, 妈妈做的美食在夏天变质得快些, 在冬天变质得慢一些等,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类似这样让学生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有些实验让学生分组做, 从中得出结论。反思如下: (1) 学生分组积极性高, 气氛活跃, 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 学生的实验只能验证部分情况, 有些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况。我想若能让学生提出问题, 再做实验求证, 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总体反思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一、“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

1.赏题

在教学“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笔者会先问学生:“你知道在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怎么考吗?2011年的江苏高考化学卷被评为‘优秀试卷,题目经典,具有参考价值。接下来,我们一同欣赏2011年江苏省高考化学卷第14题,并分析命题的情境和考查形式。”

例1.(2011年江苏省高考化学卷第14题)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0.1 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3)>c(H2CO3)

B.在0.1 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

C.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溶液:

c(CO3)> c(HCO3-)> c(OH-)>c(H+)

D.常温下,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pH=7, c(Na+)=0.1 mol·L-1]:c(Na+)=c(CH3COO-)>c(CH3COOH)>c(H+)=c(OH-)

出示案例后,笔者说:“近几年的高考题,虽然这个知识点只占4分,但得分率很低。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明确‘电解质溶液的分类和‘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题型,学会分析题型,用正确理论来思考,用正确的方法来解题。”

设计意图:近几年江苏省高考题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重现率为100%。通过赏析高考试题,笔者让学生明白了高考是如何考查这一知识点的。

2.观题

赏题环节结束后,笔者说:“我们刚才分析了命题的情境主要分两类: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分清所给溶液的组成特征是解答这类题型的第一步。”

例2.认真观察,对比下列9组命题情境:

①在0.1mol·L-1的NH3·H2O溶液中;

②在0.1mol·L-1CH3COOH溶液中;

③在0.1mol·L-1 NH4Cl溶液中;

④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

⑤在0.1mol·L-1 NaHCO3溶液中;

⑥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⑦0.1mol·L-1 CH3COOK與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

⑧0.1molCO2通入到1L0.1mol·L-1 NaOH溶液中;

⑨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出示案例后,笔者要求学生从溶液的分类这一角度出发,给题中的溶液分类,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溶液的分类

设计意图:分析命题的情境是解答“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清楚分析是弱电解质还是盐溶液,混合以后究竟是什么溶质,才能解答此类问题。

3.析题

在观题环节后,笔者说:“我们知道题中所给的溶液是什么类型之后,就要关注题目考查的形式,是等式,还是不等式。最后,我们再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梳理。”

首先,熟悉两大理论,构建思维基点。第一,电离理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小;第二,水解理论:离子的水解程度小。

其次,把握两种守恒,明确等量关系。第一,电荷守恒:正电荷总浓度等于负电荷总浓度;第二,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某些原子(团)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三,辨析等式和不等式两种形式,理清解题策略。

最后,熟记两对矛盾,分清主次。如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双组分混合溶液中常见的两个矛盾:

NH3·H2O(主) CH3COOH (主)

NH4Cl (次) CH3COONa(次)

(碱性) (酸性)

设计意图:理论知识不能只讲不练,只有结合具体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把两大理论、两种守恒讲解清楚,才能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4.命题

析题环节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说:“你们能利用案例一中的9组命题情境,给同桌出一道‘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题目吗?”然后让学生自主活动,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c(H+)+ c(H2CO3)= c(OH-)+ c(CO3)

B.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Na+)>c(CH3COO-) >c(H+) >c(OH-)

C.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2c(H+)+ c(CH3COOH)= c(OH-) +c(CH3COO- )

D.在0.1mol·L-1 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c(H+) >c(OH-)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命题,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设置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1.以点带面,一图串知

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理念,设计新颖,四个活动内容环环相扣、推进流畅,通过一张动态的滴定关系图可以有效呈现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和大小关系。在以往的习题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滴定曲线图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但是未能把其中所有的关系归纳到位。然而,在高三复习中,恰恰需要这种能够把知识点和问题点穿到一块的主线,通过主线引领教师的教学,以点带面,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

2.“体验命题”的大胆尝试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从“精讲多练”向“精讲精练”方向转变, 继而走向“少讲多学”,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命题。在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教师为了不教,所以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命题,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和感悟中不断成长、进步,进而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文礼.对“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动态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2]王芬.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J].学周刊,2016,(19).

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知识点 篇4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CuSO4+BaCl2=BaSO4↓+CuCl2

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Ba2+ + SO42- = BaSO4↓

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Ba2+ + SO42- = BaSO4↓

质量守恒:左——Ba, S 4 O 右——Ba, S 4 O

电荷守恒:左 2+(—2)=0 右 0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CH3COOH+OH-=CH3COO-+H2O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SO3+Ba2++2OH-=BaSO4↓+H2O

CuO+2H+=Cu2++H2O

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

6.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如:Zn+2H+=Zn2++H2↑

7.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另加:

盐酸 硫酸 硝酸为强酸

醋酸 碳酸为弱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是强碱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酸、弱酸是相对而言, 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 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F、磷酸、乙酸(醋酸)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 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等。

【3】、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 卤族有:F-、ClO-

离子反应的教学反思 篇5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对于教学要求中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行教学。我认为概念是化学学习中一种应用标准,当遇到概念时如何对概念进行分析,怎样准确的理解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为强电解质的拆分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本课从电离方程式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介绍了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最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将一个要拆的概念使用了不恰当的话语说成了“完全电离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应该为“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课后已经向学生做了更正。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希望对各位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了。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化学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漂亮的烧杯,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

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7

在教案设计时应注意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尽量简化实验操作, 并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认知情况的变化有充分的预计,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又要掌握课堂的发展方向,恰当地引导,将探索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强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将验证类实验与探究类实验相结合。

一、设计的基本依据

1.教材地位

学好“化学反应速率”是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基础。 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是通过有限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体验感性地把握的。 化学反应速率内容在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 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本课时教学中要通过实验, 联系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定性地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利用这一知识说明生产生活中有关反应速率的问题, 不要求从理论上说明外界条件为什么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不要求定量地分析、描述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总结。 2. 取两积大致

2.学 情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学生感性地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对比较容易, 但要上升到理性高度则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关化学反应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3.目 标

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能进行反应速率简单的计算。 知道反应物本身性质和外界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压强、接触面积等)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兴趣,培养实验研究的严谨性; 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的精神。

二、设计过程

引入:观看视频(一辆行驶中的汽车)。

思考:汽车行驶速率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汽车的性能,如发动机功率)影响因素是什么? (天气、路况、司机驾驶水平)

追问:那么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影响因素是什么? (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

讨论:这么多可能影响因素,如何验证某一个因素是否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呢?

引导:控制单一变量法。 在探究一个影响因素时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提示:一个正在进行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衡量它的快或慢呢?

结论:可以用气泡产生的快慢、固体量减少或增加的快慢、颜色褪去或加深的快慢等现象判断。

探究1:探究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反应物浓度、接触面积、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试剂:铜片、铁片、镁条、铁粉、盐酸(0.1mol/L)、盐酸(3mol/L)。

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砂纸、剪刀。

提示:1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2集体交流探究过程、结论,做出总结;3活泼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本质是金属与酸或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

探究2:探究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验1、2中反应较慢的试管现象。 明显加快,但铜与盐酸仍然不反应。 大,但升高温定反应能否进

试剂:3%的H2O2溶液、二氧化锰粉末、Fe Cl3溶液。 、2 ),先分别加入适量试管1 2 3产生气体速率慢快快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再分别加 入相同体 积、

操作:取3支试管(1、2、3),分别加入5m L 3%的H2O2溶液,试管2中再加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试管3中再加几滴三氯化铁溶液。 酸。 粉的试管中生成气泡快面积,反应速率增

提示:二氧化锰、三氯化铁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思考:有人说:“压缩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时,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本质上就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概括:进一步明确外因、内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板书设计: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决定性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2外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压强———(通过浓度影响)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越大(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知识迁移:1夏天的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 2高炉炼铁时铁矿石为什么要粉碎? 3用硫酸和锌粒(过量)制取氢气时,气泡的产生为什么先较快后加快,最后再减慢? 4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强的多?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如HCl+Na OH=H2O+Na Cl,我们该如何描述它反应的快慢呢?

在物理上都会学到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S/△t),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某个量的改变表示(如△V、△n、△C、△m、△Q)。

化学上普遍采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或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 同一反应中, 不同物质的浓度改变可能不同, 如物质A的浓度的改变量,求出的就是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速率。 (2)表达式:v(A)=△C(A) / △t。 一段时间内浓度的改变量除于一段时间 ,所以求出的是平均速率。 (3)常用单位:mol/(L·S)、mol/(L·min)、mol/(L·h)

名题导思:(1)在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3H2+N2葑2NH3,先加入H2和N2各2mol,反应经2min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浓度0.8mol/L。 求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 分别用H2、 N2、NH3的浓度变化表示。

(2)3H2+N22NH3, 在4种不同条件下发生该反应 ,测得相同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则最快的是(% %)

A.v(H2)=0.1 mol/(L·min)B.v(N2)= 0.1 mol/(L·min)

C.v(N2C.v(N2)= 0.2 mol/(L·min)D.v(NH3)= 0.01 mol/(L·S)C.v(N2)= 0.2 mol/(L·min) D.v(NH3)= 0.01 mol/(L·S)

总结:在具体的运用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2)计算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3) 纯液体和固体的 “浓度 ”是个常数 ,所以不用它们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4) 同一化学反应可用不同的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 应速率, 数值可能不相同,但意义相同。 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如:N2+3H2葑NH3中,V(N2):V(H2):V(NH3)葑1:3:2

学好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对我们的生活帮助非常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工业上,有些反应我们希望它进行的尽量慢一些,而有些反应我们则希望它快一点,那么就可以通过调节影响速率的这几个因素控制快慢。

三、应用反思

1. 改变教材 中知识呈 现的先后 顺序 。 先探究影 响化学反 应速率的 因素 ,再讲解并 展开针对 化学反应 速率的基 本计算和 练习 。 先定性再 定量 ,有利于学 生理解速 率的表达 方式。

2.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 ” 活动探究的建议 , 先通过学生此前所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对比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探究外部因素的影响规律,然后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阅读课文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按由易到难的习题进行巩固。

3. 更换课本中的实验 。 首先 , 增加铜与 稀盐酸的 反应 , 与铁、镁和稀盐酸的反应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 课本中 “不同浓度 的过氧化 氢分解实 验 ”的现象区 别不明显 ,改为现象 更明显的Mg与不同浓度稀盐酸反应,增加“表面积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

4.本节课注重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的培养 。

摘要:“化学反应速率”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文以学情和教材地位为依据进行了课堂设计,并针对此设计做了反思,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

离子反应整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离子反应 溶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3-01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雖然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但却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整个一章中。在这章的第3节的“学与问”栏目设置了“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成弱电解质”是离子反应发生的一个条件;进而进行盐类水解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我们了解了这样的教材内容分布后认为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这一知识点既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出现的顺序直接呈现,因为中间的跨度有些大,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但也不能一步到位,这样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易产生畏惧情绪,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中间设计一个过渡让学生易于接受。授课的顺序是在必修1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观看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的实验录像,之后引入了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接着进行有关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验,通过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SO42-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在溶液里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从而进入本节课教学的主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接着再结合第一章第二节中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分析离子互换型反应的结果会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然后在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和反应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慢慢渗透。并注意在以后章节以及《化学2(必修)》的学习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形成“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概念。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9

比如,人教版高一第一章第一节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一些学校迫于中考的压力,在教学中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非常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可以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高中老师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要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对比,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一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也是高中化学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自卑感油然而生,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待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第三章的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最难理解的一章,比较抽象,又涉及大量的计算,与溶解度的计算联系密切。而初中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练习,当学到物质的量浓度时,两个知识点结合后所产生的大量习题,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从此坚定了弃理学文的信念。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教师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2 篇10

高邑一中韩洪波

高一新生常感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差别很大,总会有一段时间茫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障碍,甚至厌学。这就造成高一上学期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这学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实验,认识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新教材第一章就是“从实验认识化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指出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在前言"化学史及化学发展方向"教学后,学生们感到化学既有趣又神秘,但容易对教材中提到的化学方法视而不见,这就不利于以后的学习.怎样使学生领会什么是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这里强调这个问题,为此我设计类两个实验:

(1)初中人教版P87[实验5-6],学生们根据初中知识答出:低的蜡烛先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2)将上述实验稍作改动,设计一道实验习题:如果按右图装置实验,哪支蜡烛线熄灭?为什么呢?

(3)一些学生不假思索按上面的结果回答,而另一些学生却在思索.这时由一位学生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结果让大家均感意外――高的蜡烛先灭.学生们深感意外,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差别,发现"热气上升"这一现象.学生顿悟,兴趣盎然,感受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快乐.

二、温故知新,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一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讲述诸多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们会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记忆不准,很感吃力,产生畏难情绪,并失去信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先安排两个课时,指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反应及能量的教学。在教学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熟知的化学方程式入手随着学生知识的拓宽,适时讲授新知,并在联系中加强应用,从而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如在将“离子反应”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再从常见的中和反应,氯离子、硫酸根的鉴别等典型的反应入手反复演练,既巩固旧知识,又理解了新概念。

三、更新观念,加强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讨论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敢于与同学们争论,在争论中自我判断、反思、矫正。但是许多同学习惯于被动记忆,专等教师讲授,不会主动探究。长期以来,教与学的双方习以为常。为了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任务的设计。

我认为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的有效、便捷的途径。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教材中及时插入“讨论”:这两种的分类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以往教材中这个结论是直接给出的,而新教材用这个讨论替代了原来的结论,让学生直接通过讨论得出,达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来启迪学生,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篇1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能帮助学生定量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反应物的本性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也是学习化学平衡必要的知识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够分辨、识别化学反应速率,即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判断反应的快与慢,了解与反应速率相关的观察与测量方法。同时,强调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学习,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初中化学已初步涉及。学生已经知道温度、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还必须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特别是与物理学中的速度、速率的对比,大家相互交流,课堂气氛马上变得很活跃。在之后的比较“温度的高低、是否加入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压强的变化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采取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老师适时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做适当的总结,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反馈表明,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化学教育教学反思 篇12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对高一新生了解多少?他们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哪些什么差别?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我们总是觉得“以往我们上学的时候怎么都能理解呀?”“这还用讲?”、“现在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么这么笨啊!”但是,我们是否认真反思过: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学生也许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

5.设计问题小台阶。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人教版初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总汇 篇13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 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 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 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① Ca2++CO32-=CaCO3

②NH3·H2O+H+=NH4++H2O

③ CuO+ 2H+= Cu2++H2O

④ Fe+ Cu2+= Cu+ Fe2+

参考答案: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沉淀生成

点击观看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二:有难电离物质生成

点击画面观看

离子反应条件之三:有挥发性物质生成

点击画面观看

小 结

1、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

2、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后习题

1、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

2、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Cu(OH)2+HCl

②CH3COOH+KOH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14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通过科学史实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2.能力目标: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反应限度的理解不透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设问]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转化率):

用煤粉(增加固体的表面积)、空气或氧气适当过量(增加反应物浓度)„„ ②充分利用释放的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炉膛采用保温材料、废气用以烧水取暖等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就学完了《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章,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一章的知识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复习这一部分,着重理解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反应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完成程度

2、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1)υ正=υ逆≠0(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控制反应条件,最大程度地得到产物,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科学史话“炼铁高炉之谜”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反应限度的问题,随着问题探究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反应限度的原因,理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及达到反应限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知识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化学平衡的建立用时5分钟左右,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相应练习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上一篇:一篇日志的读后感下一篇:寓言故事金鱼和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