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教案 表面积体积(共10篇)
6−2=4(厘米),所以这个零件是两个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4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所以: 体积为:2×4×10×2=160(立方厘米),表面积为:(2×10+10×4+2×4)×2×2−10×2×2,=(20+40+8)×4−40,=68×4−40,=272−40,=232(平方厘米);
2.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零件。中间挖去一个正方体的孔。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吗?
8×6×5−2×2×2,=240−8,=232(立方厘米);
(8×6+8×5+6×5)×2+4×2×2,=118×2+16,=236+16,=252(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50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0÷4×6,=12.5×6,=75(平方厘米)4.长方体的不同的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10cm2,15cm2和6cm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0=2×5 15=3×5 6=2×3 2×3×5 =6×5 =30(立方厘米)5.把11块相同的长方体砖拼成一个长方体,已知每块砖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教学目标: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学模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教学内容: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来说说这些是什么形体?它们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怎样求面积?(学生回答)
2、谈话引入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1、表面积:(1)说说什么叫做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棱长表示什么?为什么乘6?)(2)练习:求表面积①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②正方体棱长9分米。(3)提问: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不是总是算六个面的总面积,生活中有没有不算六个面的情况,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举例进一步提问:算五个面的时候,少算的面一般是哪一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游泳池贴瓷砖,粉刷教室,无盖的手提袋)
算四个面时一般算哪几个面,应该用什么条件去算?(通风管、烟囱)
2、体积:
(1)说说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长 × 宽 ×高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2)练习:求体积①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②正方体棱长9分米。(3)问:如果把这两个形体看做一个容器,那么这个容器的容积又指的是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时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计算方法相同,都用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只是测量方法不一样,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数据,容积从容器的里面测量数据,所以一个物体的体积要大于它的容积)
三、师:刚才我们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及其计算方法,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所谓“学以致用”,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试试自己能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呢?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表面积------。(2)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体积扩大()。
(3)用一根棱长4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其表面积------,体积------。
2、选择:
(1)棱长5厘米的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平方厘米。
A.10 B.25 C.50 D.125(2)一个菜窖最多能容纳6立方米的白菜,这个菜窖的()是6立方米。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3、判断:
(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2)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3)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5)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水箱,求水箱最多可装多少水是求水箱的表面积。()
(二)变式练习
1、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水箱,长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水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是多少?做这样一个水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这个水箱可以装水多少升?
2、一间卧室长8米,宽6米,高5米,如果在卧室四周墙壁贴上墙纸,除去门窗10平方米,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墙纸?墙纸每平方米要3.5元,那么需要多少钱买这些墙纸?
3、把一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少米长?
4、一个长方体水箱,长1米,宽8分米,高6分米,里面水的深4.5分米,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有一间学校要挖一个长50m,宽40m,平均深2m的游泳池。(1)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池的底面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如果每12m用水泥5kg,每1kg水泥需要0.8元,买水泥一共需要花多少钱?(4)如果池中平均水深1.2米,水管平均每分钟流量800立方分米,那么需要注水多长时间?
议一议:刚才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和表面积、体积有联系的生活问题,你们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结: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与表面积还是与体积有关,如果是表面积的话要注意是求几个面、哪几个面,用什么数据去求,还要题目中有多余信息时要能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对应。
(三)拓展练习
一个无水的鱼缸,长4.6分米,宽2.5分米,高3.5分米,放进一块高2.8分米、体积是4.2立方分米的假石山,如果想要放水把假石山完全淹没,水管第分钟的流量是8立方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行?
六、总结
0.8升=()毫升
720立方分米=()立方米
51000毫升=()升
32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7立方米=()升
1200毫升=()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1.24立方米=()升=()毫升 3.06升=()升()毫升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4米,它的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溶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头,棱长是5分米,每立方米的石头大约重2.7千克,这块石头重有多少千克?
4.学校要砌一道长20米,宽2.4分米、高2米的墙,每立方米需要砖525块,学校需要买多少块砖?
5.一个长方体的药水箱里装了60升的药水,已知药水箱里面长5分米,宽3分米,它的深是多少分米?
6.一个长方体油箱,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做这个油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每升油重0.85千克,这个油箱可装油多少千克?
5.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盛有5厘米深的水。现将一块石头放入水中,水面升高到8厘米处,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被切成24个小长方体(如图)。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总和为162平方厘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7.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把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中恰好有两个面涂上红色的有多少个?
8.在一个长24分米、宽9分米、高8分米的水槽中注入4分米深的水,然后放入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铁块。问水位上升了多少分米?
第一周奥数练习
在解答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时,要注意几点:(1)把一个立体图形切成两部分,新增加的表面积等于切面面积的两倍。反之,把两个立体图形粘合到一起,减少的表面积等于粘合面积的两倍。
(2)若把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应把它们最小的面拼合起来。若把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应把它们最大的面拼合起来。
1.从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长10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的小长方体,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
2.把一个长为12分米,宽为6分米,高为9分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想同的小厂房体木块,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3.把19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重叠起来,如图27-4所示,拼成一个立体图形,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图27—
44.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84平方厘米,把这个正方体平均分割成64个相等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两个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7厘米、4厘米的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 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6、将一个表面积为3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等分成两个长方体,再将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7.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增加2厘米,则体积增加40立方厘米;如果宽增加3厘米,则体积增加90立方厘米;如果高增加4厘米,则体积增加96立方里,求原长方体的表面积。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一、选择题
1.(福建文)若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面积等于( ).
A. B.2 C. D.6
考查目的:考查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识图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能力.
答案:D.
解析:由正视图知:三棱柱是以底面边长为2,高为1的正三棱柱,∴底面积为,侧面积为.
2.(辽宁文)一个正三棱柱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相等,体积为,它的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左视图是一个矩形,则这个矩形的面积是( ).
A.4 B. C.2 D.
考查目的:考查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与几何体的转换以及相应线段的转化关系.
答案:B.
解析:由俯视图知该正三棱柱的直观图为下图,其中M,N是中点,矩形为左视图.
设棱长为,∵体积为,∴,解得,∴,∴矩形面积为.
3.(2011湖南文)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组合体体积的求解.
答案:D.
解析:由三视图知这个几何体由上面是一个直径为3的球,下面是一个长、宽都为3,高为2的长方体所构成的几何体,其体积
二、填空题
4.(上海文)一个高为2的圆柱,底面周长为,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
考查目的:考查圆柱的表面积.
答案:.
解析:∵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底面半径,∴圆柱的侧面积为,两个底面积为,∴圆柱的表面积为.
5.(浙江)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 .
考查目的:考查根据三视图求几何体体积.
答案:18.
解析:该几何体是由二个长方体组成,下面体积为,上面的长方体体积为,因此其几何体的体积为18.
6.(2011安徽)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考查目的:考查根据三视图求几何体表面积..
答案:.
解析:由三视图可知本题所给的是一个底面为等腰梯形的放倒的`直四棱柱(如图所示),∴该直四棱柱的表面积为.
三、解答题:
7.(2011湖北改编) 设球的表面积为,体积为,它的内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体积为,求,.
考查目的:考查球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比较球和其内接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设球的半径为,则,.设正方体的边长为,则,.又∵,∴ ,,即 ,.
8.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为,在其中有一个高为的内接圆柱.
⑴求圆柱的侧面积;
⑵为何值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考查目的:考查几何体的侧面积的计算,考查对组合体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推理运算能力.
答案:⑴;⑵.
解析:⑴设内接圆柱底面半径为,,∵,∴.②代入①得;
判断与推理 2 授课人:雍尧
教学要求:(1)理解逻辑推理的四条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分析、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练习法。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的习题例2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3
甲乙丙三人被蒙上眼睛,告诉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戴了一顶帽子,帽子的颜色不是红的就是绿的。然后,就去掉蒙眼睛的布,要求每个人如果看见别人(一个或两个)戴的是红帽子就举手,并且谁能断定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谁就马上离开房间。三人碰巧戴的都是红帽子,因此三个人都举了手,几分钟后,丙首先走开了,他是怎么推导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的?
(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2)同座位讨论。
(3)分析:此题关键:注意到甲乙两人没有立即离开房间这个事实。丙推理,我的帽子如果是绿的,甲根据乙举手立即知道自己的帽子是红的,那他应走出房间,乙会做同样的推理离开房间。甲乙不能很快判断自己帽子的颜色,说明我的帽子不是绿的,而是红的。(4)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3、比较前面例2例3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教学例4 学田小学举行科技知识竞赛,同学们对一贯刻苦学习爱好读书的四名学生的成绩作了如下估计:(1)丙得第一,乙得第二;
(2)丙得第二,丁得第三;(3)甲得第二,丁得第四。
比赛结果一公布,果然是这四名学生获得前四名。但以上三种估计,每一种都对了一半错一半。他们各得第几名?(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2)同座位讨论。(3)分析:利用图表帮助学生去推理判断。
第一种假定“丙第一错,乙第二对”出现矛盾。照此推理“丙第一对,乙第二错”没有出
现矛盾。所以丙第一,甲第二,丁第三,乙第四。(4)每人口述推理过程。
四、小结。
第一讲 行程问题
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距离=速度×时间
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
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与相遇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 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
×10÷(75-50)= 20(分钟)? 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 75× 20= 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
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 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
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
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
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
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 35-15= 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 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 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 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
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
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 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请再看一个例子.例7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
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
(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 28÷5= 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
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 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 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
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 2 ÷(4+ 4)×60= 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 25+ 15= 40(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
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二、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1)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 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
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 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画示意图如下:
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 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 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 小张 10÷2=5(千米/小时),小王 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 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 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 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 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 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 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
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
此时两人相距 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 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
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 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 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15,105,150,195,…… 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 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 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6,24,42,78,96,…
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 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
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
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 P→C→B所用时间相等.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 =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18-12 =6.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 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 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 =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9+18)-12 = 15.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 =16.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三、稍复杂的问题
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2)灵活地运用比例.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
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 1.3÷(5.4-4.8)×60=130(分钟).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 130÷2=65(分钟).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 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及”,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解:先画一张示意图
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 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具体计算如下:
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 1+1.5=2.5(单位).每个单位是 2000÷2.5=800(米).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 800×1.5=1200(米).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 14÷(2+3)=2.8(小时).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 7.5+0.5+2.8=10.8(小时).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例19 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
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小时20分后,在第二段的
解一:画出如下示意图:
当从乙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三段到C时,从甲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一段的
到达D处,这样,D把第一段分成两部分
时20分相当于
因此就知道,汽车在第一段需要
第二段需要 30×3=90(分钟);
甲、乙两市距离是
答:甲、乙两市相距185千米.把每辆车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行程都分成三段,而两车逐段所用时间都相应地一样.这样通过“所用时间”使各段之间建立了换算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例
8、例13也是类似思路,仅仅是问题简单些.还可以用“比例分配”方法求出各段所用时间.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三段所用时间=5∶2.时间一样.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二段所用时间=5∶9.因此,三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是 5∶9∶2.汽车走完全程所用时间是 80×2=160(分种).例21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原速度是1.%后,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时间的
这是具体地反映:距离固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用原速行驶需要
同样道理,车速提高25%,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速25%,可少时间
现在只少了40分钟,72-40=32(分钟).说明有一段路程未加速而没有少这个32分钟,它应是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真巧,320-160=160(分钟),原速的行程与加速的行程所用时间一样.因此全程长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 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见混凝土规范7.8.3),s: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 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 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一、复习:
小胖每顿饭吃5个包子,一天三顿能吃多少个? 一只蜗牛1分钟爬2分米,10分爬多少米?
二、导入:已知几个量,一个量变化,另外量也随着发生同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是归一问题。
三、新课:
例1.小白兔6天挖90根萝卜,照这样计算,小白兔18天能挖多少根萝卜? 归一法:6天挖90根(每天挖15根)18天挖
? 根
90÷6×18=270(根)
倍比法:18天里面有几个6天? 每6天挖90根,18天挖
? 根
18÷6×90=270(根)
练习:一只蜗牛6分钟爬12分米,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爬多少分米? 练习:小乌龟3分钟能走10米,照这样计算,它1小时能走多少米?
练习:一台碾米机2小时碾米1000千克,照这样的效率,再碾米5小时,一共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小结:先求单一量,再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正归一。
例2.王大伯4天编了24个竹篮,照这样计算,编120个竹篮一共需要多少天? 分析:4天编了24个竹篮(每天编5个)
归一法:120÷(24÷4)=20(天)
分析: 120是24的几倍?
倍比法:120÷24×4=20(天)
练习:
1、一台织布机8分钟可织布24米,求这台织布机织234米布要用多少分钟?
2、一台织布机8分钟可织布23米,求这台织布机织253米布要用多少分钟?
3、一台织布机8分钟可织布24米,求这台织布机织15米布要用多少分钟? 小结:先求单一量,再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反归一。
例
3、王师傅2小时加工6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如果要加工372个零件要多少小时?
分析:(1)每小时几个? 8小时?个
8小时是2小时的几倍? 方法:归一法:62÷2×8=248(个)
倍比法:8÷2×62=248(个)
(2)每小时几个?372个要?小时
372有几个62?那
个2小时是?
方法:归一法:372÷(62÷2)=12(小时)
倍比法:372÷62×2=12(小时)
练习:(变形)
3小时加工42个,8小时多少个?加工210个零件要几小时? 例4.一个修路队要修一个长75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25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还要几天?
练习:改成600米 练习:一个粮食加工厂要加工6000千克大米,前2小时加工了1200千克,照这样计算加工完剩下的大米还要几小时?(8小时)
例5.5只小猴一顿吃掉20个桃,现在有60个桃,要增加几只小猴来吃? 60÷(20÷5)-5=10(只)(60-20)÷(20÷5)=10(只)(60-20)÷20×5=10(只)60÷20×5-5=10(只)
练习: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75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酿300千克蜂蜜要增加几箱蜜蜂?
铺垫:一个台机器一天生产15个零件,求5台机器3小时能生产多少个零件?4台机器6小时?
例6.4台机器2小时能生产144个零件,照这样计算,5台机器4小时能生产多少个零件?
疑问:现在的一份量是什么? 小结: 二次归一问题
练习:织布厂一车间用3台织布机5小时织布450米,照这样计算,5台、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3台——5小时——450米
450÷3÷5×5×8=1200(米)#——5台——8小时——?米
拓展:改增加5台
450÷3÷5×(3+5)×8=1920(米)例7.3台车床4小时可以加工零件180个,照这样计算,6 台5小时可加工多少个?5台要加工600个要几小时?3小时加工630个要几台? #——3台——4小时——180个
正归一
180÷3÷4×6×5=450(个)#——6台——5小时——?个
#——3台——4小时——180个
反归一
600÷(180÷3÷4×5)=8小时 #——5台——?小时——600个
630÷(180÷3÷4×3)=14(台)#——?台——3小时——630个
练习:7辆车5小时运货700吨,照这样计算,3辆汽车几小时能运540吨的货物?
例7.工程队计划60人5天修好一条长4800米的公路,照这样计算,增加15人实际几天修完?
#——60人——5天——4800米
4800÷[4800÷60÷5×(60+15)] #——(60+20)人——?天——4800米
=4800÷4800×60×5÷75 练习:改6000米
=4(天)
例8.7辆卡车6趟运走336吨沙土。现有沙土560吨,要求5趟运完,需要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1辆卡车1趟运走多少吨沙土:336÷6÷7=8(吨)①先求所需卡车1趟运走多少吨沙土:560÷5=112(吨)
112÷8=14(辆)②先求运走560吨沙土所需多少趟: 560÷8=70(趟)
70÷5=14(辆)③先求1辆卡车5趟运走多少吨:
8×5=40(吨)
560÷40=14(辆)练习:5只小猫5天能抓住50只老鼠,10天抓住100只老鼠需要多少只小猫? 拓展:①5只小猫5天能抓住50只老鼠,10天抓住180只老鼠需要增加多少只小猫?
②4台机器2小时能生产144个零件,照这样计算,5台机器生产360个零件需要增加几小时?
例9.有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生产8个,3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生产6个零件几天可以完成?
疑问:不变的量是什么?
小结:
练习:发电厂运进一些煤,如果每天烧6吨煤,10天烧完,如果每天烧4吨,多少天烧完?
例10.修一条马路,如果每天修5千米,24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多修1千米,几天可以修完?
练习:有一包糖,如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20块,如果减少3个小朋友,每人可分到多少块?(32)
拓展:有一本故事书,小强计划每天看24页,5天可以看完,如果要提前2天看完,平均每天要多看多少页?(16)
例11.加工一批零件,计划14人,每天工作6小时10天完成任务。现在增加1人要求8天完成,求每天加班几小时?(1)
例12.甲乙两个打字员4小时共打字3600个,现在二人同时工作,在相同时间内,甲打字2450个,乙打字2050个,求甲乙每小时各打字多少个?
甲乙每小时打字个数的和:3600÷4=900(个)相同时间内共打字:2450+2050=4500(个)相同时间:4500÷900=5(小时)
甲:2450÷5=490(个)乙:2050÷5=410(个)
学法指导:解答重叠问题,必须从条件入手认真分析,有时可以根据条件画一画图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哪些是重复的,重复了几次?明确求的是哪一部分,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分类游戏:1.企鹅,大雁,金鱼,鸽子,小燕子,黑天鹅 师:找同学说出会游泳的动物。
找同学说出会飞的动物。
问:那个动物既会游泳又会飞呢?是不是这个动物重叠了。好的,今天偶们学习重叠问题。练习一
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解析】
○○○●○○○○○○
如图:4+7-1 = 10(人)
2、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冬冬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这一行座位有多少个? 【解析】
12+21-1 = 32(个)
3、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起起,李华都排在第8个。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解析】
8+8-1 = 15(个)
练习二
1、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跳舞的共有多少人? 【解析】
每排(列)有:4+4-1 = 7(人)共有:7×7 =49(人)
2、为庆祝“六一”,同学们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鲜花队,小华的位置从左数第2个,从右数第4个;从前数第3个,从后数第5个。鲜花队共多少人? 【解析】
从左到右人数:2+4-1 = 5 从前到后人数:3+5-1 = 7 5×7 = 35(人)
3、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入场参加校运动会,梅梅的位置从前数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析】 6+5-1 = 10 3+3-1 = 5
练习三
1、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这段更长的纸条长3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解析】
(30+6)÷2 = 18(厘米)
2、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在一起,钉成一块长35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长11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 【解析】
(35+11)÷2 = 23(厘米)
3、两根木棍放在一起(如图),从头到尾共长66厘米,其中一根木棍长48厘米,中间重叠部分长12厘米。另一根木棍长多少厘米?
【解析】
66-48+12 = 30(厘米)
练习四
1、三(1)班有学生55人,每人至少参加赛跑和跳绳比赛中的一种。已知参加赛跑的有36人,参加跳绳的有38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几人? 【解析】
36+38-55 = 19(人)
2、两块木板各长75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长130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多少厘米?
【解析】
(75×2-130)×2 = 40(厘米)
3、三(5)班有42名同学,会下象棋的有21名同学,会下围棋的有17名,两种棋都不会的有10名。两种棋都会下的有多少名? 【解析】
21+17-(42-10)= 6(人)
练习五
1、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析】
37+42-31 = 48(人)
2、两块木板各长90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15厘米,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总长多少厘米?
【解析】
90×2-15 = 165(厘米)
3、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种。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解析】
【奥数教案 表面积体积】推荐阅读:
奥数体积表面积10-09
小升初面积及答案奥数09-27
奥数课教案06-30
奥数教案反思01-01
六年级上奥数教案全册12-26
小学奥数牛吃草问题教案01-09
三年级奥数01-11
小学奥数学案06-25
小学奥数教学总结07-24
巧解奥数题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