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1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程海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的服刑人员,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工作能否有效地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建设:即矫正对象的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建设。针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参考由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构建社区矫正制度的几点设想》一文,依据不同的矫正方式有不同的具体操作,按目前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制度:家属担保制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监督考察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定期归监制度(社区矫正队伍能够健全发展,罪犯的定期归监制度可以取消);生活安置救济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本文对此不作详细论述)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迫切需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专职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居住地核实需要专职的工作队伍

按照现行的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应到其固定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由司法所进行登记、接收。但是部分服刑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规避矫正,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故意隐瞒、虚报出监后的固定居住地,或因时间变迁其原住址已不存在;或是出监前提供的固定居住地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出监后故意不在其提供的固定居住地地址居住,拒不向司法所透露自己实际居住地点;又或是服刑人员固定居住地不明、无住处,而暂住在亲戚、朋友家等等的情况,都会造成出监后无法掌握其实际居住地,致使社区矫正办无法掌握其活动情况。因此,急需建立专职人员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居住地进行核实。

二、确保矫正工作的连续性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社区服刑人员由于就业、就学等原因,在本区内从原来的固定居住地迁出,这种流动,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较长一段时期,面对这种情况,原居住地的司法所无法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发生与迁入地司法所档案材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转交,而迁入地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要重新认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对陌生的环境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不影响到对其实施的个案矫正,个案矫正工作应该由区县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负责,从而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本区内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时,实施个案矫正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固定的,因此区建立专门的矫正机构及专职的矫正工作队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个案矫正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司法所由于地域管辖的限制,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在管理移交过程中,矫正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三、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对社区矫正人员,要了解其生活、身体、思想状态和表现情况,认真检查他们的档案材料,具体因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方案。一要谈思想找根源,使其知其罪过;二要谈法律讲法纪,使其认罪服法;三要谈教训讲危害,使其迷途知返;四要谈未来看前途,使其热爱生活。认真细致地帮助每名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罪犯,找出犯罪根源和对社会的危害,认识到过去的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重新认清错误。通过谈心,了解辖区内所有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罪犯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对困难家庭及时督促所属社区开展扶贫助困活动,有效促进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改造。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进行适时的访问,从家庭的方向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这些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主要包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包括试点期间派驻的监狱警察);以及愿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经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和培训的非专职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心理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村(居)社区干部等,作为社区矫正的负责单位,就应该统一举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社区矫正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进行社区矫正服务工作。

四、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据了解,目前就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力量来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多数情况下仍处于被动状态,负责监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处理其他事务,即便是确定了由专人负责校正工作,从目前的工作量看,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主动去监督、考察矫正对象的表现,而是等待矫正对象自己主动来汇报活动情况。如果其不主动来回报活动和表现情

况,工作人员就无法掌握其情况。无法真正对矫正对象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后,就能够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和表现情况进行主动考察和监督,主动收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效的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各街道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由于受地域、工作模式等原因的限制,彼此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了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各司法所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再加上各个司法所建设程度不一,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和矫正难度不一,难以建立对司法所矫正工作统一的量化评估考核标准。不利于全区整体矫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实行集中管理,消除街道之间因地域限制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全区整体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深入开展。

五、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要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

开展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而社会效果是评价社区矫正工作的唯一标准。而社会效果取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即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能否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因此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测评体系,对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地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在矫正期间的预防、控制以及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管理人员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的跟踪、掌握。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管理人员通过基层组织的配合,能够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如何在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掌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其解除矫正后重新违法、犯罪。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2

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的效果是否达到理想状态, 社区工作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日常活动数据进行理论上研究, 同时也要通过仪器工具进行严密确定。我国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评估上, 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 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也存在部分问题。

(一)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尚未系统化

完整的社区矫正体系应包含明确评估意义、建立健全评估制度、评估指标、评估理论、评估方法、评估技术、评估分析、评估报告、评估案例、确定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等内容。经过多年运行,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虽已纳入日常工作, 逐渐步入正轨, 但按照上述要求尚缺乏系统化, 存在粗线条、模式化、单向性、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未真正发挥社区矫正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专业队伍缺乏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致力于矫正对象的思想及行为矫正工作, 力求通过分析矫正对象引发犯罪的社会、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寻找针对性的改造途径和方法, 全面提高矫正对象的改造质量, 这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将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 运用自如, 但当前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第一线任务的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特别是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单一、工作繁重、身兼数职等问题, 且得到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机会少, 评估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逐步完善社区服刑矫正质量评估体系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的系统工程, 也是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它通过对社区矫正质量进行评估分析, 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趋势, 对社区矫正工作起到预测作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律, 为建立科学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模式提供依据,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和控制, 所以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具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社区矫正质量评估系统建设

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应秉承四原则:一是客观性, 评价内容完整、全面, 可操作性强;二是连续性, 评价覆盖社区矫正全过程, 系统化、步骤化;三是层次性, 各级评估侧重点有所不同;四是互动性, 在基层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各成员的作用, 以司法部门社区矫正专干为中心, 各成员在评估中形成互动, 不断完善矫正方案。矫正目标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内容, 科学的矫正目标应该从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行为举止来进行确定, 主要应包括基本素质的评估和对融入社会适应性的评估两大板块。评价方法呈现多样化, 综合运用专家评估、仪器评估、抽样调查、社区群众测评和委托调查等形式, 提高评估效果。

(二) 加强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优化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设立社区矫正警察, 对人员定员定编定岗, 每个基层司法所确保至少有一名正式干警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并按照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 为每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置一名社区矫正工作专职社会工作者, 以配齐配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同时加强专业素质培训,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监狱学等学科知识更新。建立协作有力, 配合到位的互动机制, 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合力, 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综治部门协调、司法行政部门牵头, 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 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评估体系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社区矫正质量评估系统建设趋势主要应在两大角度进行提高, 其一为评估系统的不断优化,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各地区实际, 构建更为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其二为评估方法的不断更新, 随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完善, 评估方法将呈现多学科相融合, 并将加入仪器设备的能量, 使评估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结语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评估工作在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通过不断改进其评估方向, 使社区矫正质量评估系统更为公正和准确, 同样使服刑人员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从内心层面上改过自新, 最后能勇敢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

摘要:社区矫正质量评估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的系统工程, 也是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它通过对社区矫正质量进行评估分析, 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趋势, 对社区矫正工作起到预测作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律, 为建立科学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模式提供依据,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和控制。

关键词:社区,服刑人员,矫正

参考文献

[1]张凯, 姜祖桢, 姜华.论我国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校学报, 2012 (1) .

[2]周折.浅析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存在的问题[C].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 2009:95-100.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3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包括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和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两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指在社区矫正中负责刑罚执行事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并行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所以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担负具体的刑罚执法职能,负责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手续,监督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落实法律规定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因此本文只针对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相关分析。

一、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专业结构不匹配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我国由于社区矫正在开展时间不长,诸多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缺乏统筹安排,缺少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即使在短期目标的规划上也存在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供给不足,在工作所需专业结构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

根据我们的调查,厦门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数量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工作,这不但使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制约,也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基层司法所具有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区矫正以及基层维护稳定等职责九项职能,工作内容复杂繁重,工作强度大,机动性强,工作人员不仅身兼数职,还通常由于某项工作的紧迫,一人被挪作他用或者因工作需要内部调整更换岗位,这就更难保证矫正队伍的专业化。

从调查结果看,厦门地区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虽然都具有本科学历,但都是单一的法学专业背景,对于兼具刑罚执行和特殊社会管理性质的社区矫正,缺乏一定的刑罚执行、社会工作、沟通技巧、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二)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招聘标准

人员招聘是根据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科学选拔技术,为不同岗位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以实现人、岗和组织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互赢目标。它是选拔、任用合格员工的基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是实现社区矫正专业化的重要保证。据我们调查,司法所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在招聘中是按照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的招聘标准招录的,大部分与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人员在数量上、专业结构上都存在差距,这种现状不利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岗前培训不到位,任内业务培训随意性大

对于新进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工作人员,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而对于社区矫正工作,培训工作会让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作为基层司法公务员队伍中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司法所对司法工作人员并无进行矫正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岗前培训、分工,不同特长的人均从事同一工作,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培训时间不固定、内容也不系统,多为应急性的事务培训。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部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都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就进入工作岗位,任内培训虽然规定每年组织相应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进行72个学时的培训。没有确定时间,根据工作内容随机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审前调查及社区服刑人员笔录采集、电子腕带试点、入矫教育规范、分类教育等。然而根据调查,培训计划的落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每年真正开展的培训为一到三次,时间并未达到72个学时。

(四)沒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和相关制度

绩效考核是激励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手段 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制度,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出色完成矫正任务。将绩效视为调职、晋升、降职的依据,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中良性竞争。绩效考核先设立考核目标,并辅以具体的考核细则。当目标设置科学合理时,能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绩效,还能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多数地区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加之在工作中缺乏监督,使得队伍中一些人责任心不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影响了整个矫正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矫正工作的功效。

(五)薪资待遇同比较低

“激励”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薪酬制定得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根据我们的调查,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资在每月5000左右,低于监狱、劳教民警6000左右的工资。同工不同酬使一些人产生了消极思想,工作不安心,也有些人只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暂时性的工作,整个队伍的人心不稳,造成一定的流动性,不利于保持和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根据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司法所中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年限大部分不超过3年。

(六)劳动关系缺乏法律保障

劳动关系规定了组织与工作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工作开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明确的劳动关系既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的双赢。可是由于立法滞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等没有法律规定,只有两高、两院的《通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也没有相关细则,这种法律体系上的漏洞极有可能导致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滥用权利、消极不作为和难作为的情况发生,社区矫正功效很发挥,是社区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的一大瓶颈。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执行刑罚的职权缺乏法律依据,加之社区矫正执法人员是司法所工作人员,服刑人员出现不服从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时,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嚴重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

二、美国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模式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已历经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了,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组建模式和工作人员的配备模式方面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美国在州一级中没有类似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下设的司法厅(局),它有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政府部门——矫正局,下设矫正官,总体负责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改造活动③。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执法权的假释官和缓刑官、准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缓刑官和假释官,是根据工作职能不同进行的分类,是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帮助的享有执法权的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缓刑官和假释官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大。一方面他们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要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和服务。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都有更为细化的分工,目的是能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美国,缓刑官和假释官有着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招聘要求应聘者应该至少具有学士学位,最好具有至少1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或全日制的矫正领域的经历④。主要包括以下专业的学士学位:刑事执法、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具有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学历或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在选任缓刑官和假释官的过程中,往往对应聘者经过严格的测试项目,内容包括笔试、心理测试、身体的测试、以及全身检查和联邦调查局的询问等。对新招募假释官和缓刑官还规定了非常细致的培训制度,包括基本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刑和假释工作者的素质,在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美国的一些国家委员会提议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又形成了缓刑官和假释官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以及在服务期内的训练项目。

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准入标准一般都高于公安和监狱警察的标准。根据2001年的统计,缓刑工作者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2.89-5.15万美元,假释工作者的工资幅度(年收入)是在3.15-4.77万美元,缓刑假释工作者是在2.67-4.95万美元,三者的平均年收入是2.84-4.96万美元。 而监狱警察的平均年工资幅度是2.36-3.82美元⑤。

三、我国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一)加快立法步伐,为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制定社区矫正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关制度,使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有法可依。建立一只专业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社区矫正官。依法规定社区矫正官的设置、职责、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及相关招聘、考核制度等。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应具备一定的执法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社区矫正官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尤其要发动矫正对象自身力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使外在的教育帮助能够通过内力吸收、转化而达到矫正效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矫正官的职业素质能力和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性质与内容等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分工,定岗定编,同时还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人数的增加、社区矫正工作内容的繁杂程度及时调整人员数量。

(二)建立严格的招聘制度,适合的培训制度,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所以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像教师、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招聘一样,建立社区矫正官的职业资格准入、招聘制度。鉴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法律性要求较高,要求应聘人员应该具备下列相应专业的学士以上学位资格: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刑事执法、法学,社区矫正等。此外,还要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是社区矫正工作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对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应贯穿整个矫正工作的始终。除了岗前培训以外,我们还需制定一个长期、定期的入职再培训计划,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不断取得专业化突破,真正落实宽严相济的社区矫正工作。

首先,鼓励和倡导专职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资格证的培训和考试,以考促学,并与工资和职称挂钩;其次,与高校和社会工作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委托培训,利用假日轮训,对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实训,提高对罪犯的心理行为矫正的能力;最后,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参加专业培训,既可以提高专职工作者的学历层次,也可以促进工作者更新知识,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预期目标⑥。

(三)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合理的薪资报酬

制定合理明确的绩效指标、程序和方法,明确考核、晋升、奖惩等制度,科学有效进行绩效评估,及时进行绩效反馈。通过“奖优罚懒”调动社区矫正官的工作的积极性,稳定队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一定程度地上调社区矫正官的薪资标准,即使不高于监狱民警,也应与之持平。这样对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会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1).

②2015年司法行政改革亮点颇多值得期待全面深化狱务公开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李娜,2015-02-12.http://www.chinacourt.org/ article/detail/2015/02/id/1555117.shtml.

③胡松.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13-15(172).

④Abadinsky, Howard. 2003. Probation and Parole:Theory and Practi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40)

⑤Camp, Camille Graham and George M. Camp. 2002. The Correctiona Yearbook. Criminal Justice Institute, Inc. Middletown, Connecticut.(226).

⑥繆文海: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 3(43).

参考文献:

[1]翁炬,王姝丽.《借鉴美国经验反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构建模式》.中国监狱学刊,2012年第六期.

[2]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借鉴与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周爱萍,孔海娥.社区矫正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6).

作者简介:

林晓芹、崔畅、王嘉丽、康鹏、黄磊,均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13级社会学专业学生。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4

傅春

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管控工作,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平安创建工作的需要。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镇辖5个行政村和3个居民社区,辖区居民3.1万人,流动人口3万余人,是一个人口比较复杂、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的城镇。近年来,我镇社区矫正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构建和谐歌乐山、平安歌乐山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我镇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工作还不到位。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配合不够协调。

虽然各村(居)都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我镇也成立了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但各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不够主动和协调,尽管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司法所在接受矫正对象后负责制定方案、签订协议、帮教、公益劳动等工作,在具体执行时只是给派出所出具意见书,这在现有法律规定和具体实践中看,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当前基层事多人少,各部门都在忙于抓自己主要的工作,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普遍,协同配合的情况较少,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其它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矫正工作无法开展。

(二)衔接工作不够完善。

至2008年歌乐山镇开始接受社区矫正人员100余人,期满解教80余人,现在矫人员20余人,他们是社区治安管理的关键和难点。由于地方跨度大、矫正人数较多、工作人员的不足很容易导致矫正对象不按时报到,接受矫正。衔接难主要存在于交接环节的衔接难和监管环节的衔接难。交接环节的衔接工作做不好就会让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没有正式的交接环节,衔接环节很容易造成整个日常矫治工作流于形式。

(三)监控制度不够有力。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告、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还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司法行政部门在执行矫正中缺少强有力的处罚手段,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专项宣传不够到位。社区矫正体现了我国犯罪治理立场的转变,是国

家和社会双本位犯罪预防模式的实践,其良好的效果有赖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可在现实中,我镇的社区矫正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不足、参与有限。很多群众不知何谓“社区矫正”,同时,也有部分人对社区矫正人员持有疑心、抱有偏见,使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有可能使其陷入生活困境而重新犯罪。

二、对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继续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司法所把建设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为首要任务,建立镇、村、社三级纠纷调解机制和重大疑难纠纷联合调解制度,实现了“一般纠纷不出社,疑难纠纷不出村,跨域纠纷不出镇”。2011年,大学城居民周昌伦死亡事故的发生,周昌伦虽然不是歌乐山镇居民,但是岳池电力公司二十八处在歌乐山的办公地点纯属租赁关系,而且周昌伦并非在岳池电力公司打工,只是跟着朋友去玩,因严重哮喘引发了心源性猝死。但在看到死者家属哭诉无门的焦急情况下,司法所本着以人为本、维护稳定的精神挑起了重担,耐心地讲事实、摆道理、谈大局,圆满解决了这起“特殊”的意外死亡纠纷。要真正做到无“民转刑”和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必须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调处,才能化解大量的矛盾纠纷,增进了人民内部的团结

(二)创新矫正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在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根据每个矫正对象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引入心理矫治。服刑人员郑某,因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丈夫因此与之离婚并带走了她们的女儿。刚到司法所报到时,郑某对过去懊悔不已,对未来悲观失望,长吁短叹,几次落泪。司法所工作人员将其小孩作为其树立生活信心的切入口,给其前夫做工作,允许其探望女儿,郑某从小孩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对司法所人员产生了认同感,积极主动矫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2011年11月,郑某顺利解矫,并把一面写有“温情帮教、重塑新生”的锦旗送到了司法所。未成年人宋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宋某之前在校成绩优秀并多次获奖,经此一事,自觉前途尽毁,敏感自卑,意志消沉。对此,歌乐山司法所邀请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生职业导师、美国认知治疗协会会员、重庆电视台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督导专家杨发辉对宋某进行心理疏导与帮助,激发其更新自我的潜能,增强回归社会的自信。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社会单位的共同协作,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三是落实安置帮教措施,防止重新违法犯罪。

结合安置帮教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司法所有的放矢地把政府帮教、社会帮教、亲情帮教和特色帮教结合起来开展帮教工作。一方面,积极制定回归人员帮教组织网络,掌握其动态,开展二帮一帮教工作,实行一人一册,及时建立帮教档案;另一方面,对家庭困难又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我所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对家庭困难又无专长的,主动与社保、民政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办理低保、临时救助及就业培训,使他们安心生活,回归社会。

四是立足当前实际,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启动工作为契机,司法所密切联系各村、各单位,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专项活动日等时机,采取闭路电视专题讲座、播放碟片、出宣传栏、设站咨询、图片展示、宣传车等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开展了适合不同对象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 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5

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区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自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相对于监禁刑更趋于人道,更加经济,更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更有利于调

动社会资源共同遏制犯罪、改造罪犯。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和目标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全契合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有效的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了促使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的目标。随着**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矫正系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广,对有效落实教育矫正措施,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专业成效也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但是,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笔者从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对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

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关系,规范矫正人员的行为,解决其社会问题、化解其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已经十分凸显。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的实施,将来纳入社区服刑的矫正人员会急剧增加,但“没人、没权、没钱、没社工”的现状却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在我市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矫正机构还没有建立,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基层各司法所,而我市司法所所均人数不到一人,虽然每个乡镇都按上级文件“落实”了1-2名乡镇工作人员为司法助理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人事和工作关系还在乡镇,所以在基层真正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只有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事实是乡镇配套的这批司法助理员只存在于“文件和报表上”。所均不到一人的司法所承担着九项职能,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人员的不足加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这三项社区矫正工作核心内容中,监督管理属于刑罚执行性质的工作,现在只能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而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这两项工作基本上交由村(居)委会去做,但村(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求助、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根本无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人员编制的严重不足加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还没有组建,矫正工作仅仅能做到最基本的“监控”,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管而不矫”的被动局面,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矫正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具有刑罚执行的性质,同时还具有教育矫正的性质,基于社区矫正复合性情况,我们在强调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同时还应加强专业的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他们分别负责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单一的惩罚性的矫正难以实现促使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的目的,刑罚矫正的功能并不能替代教育矫正功能,并且每个矫正人员的个案千差万别,这就更需要专业人员来开展此项工作。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立,可以推动矫正工作队伍向专业性、职业性发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对于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罪犯的教育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配置、高效率运行”的工作思路,以“抓队伍、强素质、促保障”为突破口,建立起一支人员充足、素质较高、保障有力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式可以采用岗位派驻与项目购买相结合的模式:一是由政府通过人力资源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专业人员派驻在各司法所,协助司法所对矫正人员开展日常监管、教育和帮扶工作;二是实行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合同方式,机构与用人单位加强协调,政府为中心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全部工作人员集中在中心办工,社会工作者根据个别化原则为矫正人员及家属设计和开展各项切实可行的服务。岗位派驻与项目购买两种模式各有其发展的优势,也都契合社区矫正实际发展情况的合理性因素。因此,两种模式是互为补充的,将两种模式结合运用,必将有利的促进、帮助矫正人员改变行为,使其顺利回归社会,预防重新犯罪。

(三)、加大社会工作者选培力度,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业务素质

探索建立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考核的新机制、新方法,严把用人关、培训关和考核关,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业务素质。

1、严把选人用人关。坚持“公开招考、定岗竞争、择优入围”的原则,把好社会工作者“入口”关,在招聘社会工作者的程序上,要根据开展工作的实际

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聘用。

2、严把教育培训关。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形式、多场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和岗位轮训,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通过“以赛代训,以考促学”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工作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严把考核管理关。在工作中要做到以制度促进工作规范、以制度推动工作发展。对岗位派驻的社会工作者,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以其工作量进行计分考核,年终则对其工作中的德、能、勤、绩、廉进行重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工作量、工作成效、自身建设学习等四个方面;对实行项目购买的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对矫正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包括工作质量评估、矫正满意度评估、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评估及矫正成果评估等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社会工作者调资、奖惩、续聘的主要依据,公正奖惩,及时调整不称职的矫正人员,不断加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规范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

(四)、完善社会工作者保障体系,着力维护队伍稳定

现阶段,社区矫正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这将必然导致社工人员的工资报酬难以达到合理标准。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月工资标准仅为800--1200元。不合理的薪酬既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受人尊敬,属于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在香港,社工专业毕业生一般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水高出约20%左右。总体来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作为公益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形式。政府要对矫正社工的待遇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障,要建立健全针对矫正专职社工制定良好的激励政策,从而避免人才流失现象。

1、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并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和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同时,可采取政府补贴、社区自筹、部门赞助和辖区单位共建等到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改善社区矫正工作场所的办公条件。

2、提高工资待遇,吸引专业优秀人才。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投入,逐步提高社工的工资待遇。要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进行政策扶持,发放岗位津贴,社会工作者工资应要其学历、工龄(从事社工工作时间)挂钩。岗位津贴与社工所承担的工作量、矫正人数、管理难度挂钩。统一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解决社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确保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进得来、留得住”。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 篇6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就是将那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放在社区中改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运用国家机关、社会、家庭的力量在社区中对他们进行改造,纠正其之前偏离社会的行为以及偏差心理,避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再犯罪,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我县作为襄阳市第一批试点单位,目前已经过八年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系统回顾和思考谈点感想。

一、谷城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2005年8月我县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县宾馆小礼堂正式启动,城关镇作为全县首批试点单位,现场接收了14名矫正对象。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健全了组织体系和矫正队伍,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八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以人为本”的方针,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新思路、新方法,摸索出了社区矫正“12345”工作方法,即建立建立“一个”监控平台,做好“两个” 保障,建设“三支”队伍,做到“四个”清楚,推行“五个”优先。全面推进了社区矫正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截至目前,我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20人,现已解除矫正期的342人(含死亡3人),在矫178人,其中,缓刑111,假释14人,管制9人,暂于监外执行13人,剥夺政治权利31人。对在矫人员,我们均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档案,签定矫正责任书,落实了矫正志愿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矫正率达100%,社区矫正对象无重新违法犯罪发生,无脱管、漏管现象。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谷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建立“一个”监控平台,暨 “司法E通”。今年6月,我们与中国电信谷城分公司合作,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及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司法局为客户端,通过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数据库,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各乡镇司法所分别设臵账户,该系统以3G手机为载体,集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权限管理等六大功能于一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跟踪监管。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全部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已向50名管理者,80名社区矫正对象发放了手机。各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利用司法E通工作平台对辖区内的矫正对象实现区域监管定位和设臵“电子围栏”,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查阅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的地理位臵和某一时间段内的历史移动轨迹,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是否离开活动范围,并对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进行自动评分,等级评估,提供考核依据。该系统建成和运用,使社区矫正监管实现“人防”向“技防”转变,为安全监管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技术保障,受到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做好“两个” 保障。首先做到了人员保障,我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我县的社区矫正办公室、司法所人员编制配齐,做到了人员在职在岗,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其次是提供经费保障,为使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我局今年投资10万元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暨司法“E”通)、社区矫正监控室、宣告室,档案室,投资5万元印刷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文书格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体教育等日常管理及审前社会调查的费用也是由局统一支付,为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三是发展“三支”队伍。一支是以社区矫正办、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其中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5人,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一支是以各基层社区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老教师及大学生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志愿者参与帮教活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主要是辅助司法所矫正管理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经常化的帮教和帮扶,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临时参与等不同类型。目前,全县社区矫正志愿者85人,其中短期志愿者15人,长期60人,临时10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支是以社区内干部或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人员组成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主要是利用其所长或专业知识协助司法所矫正管理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我县城关镇社会工作者刘某,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特长,在网上开办“心之驿工作室”,通过解答心理咨询,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在工作、生活压力及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三支力量协作配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力求四个清楚。掌握矫正对象的综合情况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为此,在平时的矫正管理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清楚,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情况清楚、家庭情况清楚、思想动态清楚、社会关系清楚。做到对每个社区矫正对象都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个人背景资料、甄别相关现实表现、了解社会民众反映、对他们进行风险评估,将社区矫正人员中的“重点”人头分离出来,建立重点人员布控库,实施重点管控。

五是推行五个优先。为了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新违法犯罪,在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的同时,把服务融入到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向社区矫正对象承诺“五个优先”:即优先调处矫正对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各类矛盾纠纷,保护矫正对象的正当合法权益;优先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提供法律援助;优先答复社区矫正对象的信访请求;优先向企业推荐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社区矫正对象就业,解决生活出路;优先帮助特困社区矫正对象摆脱生活困难。并把“五个优先”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电话号码对他们公布,使社区矫正对象有什么困难、想法能够及时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帮助。家住老君台社区的矫正对象张某因建房被他人无理阻拦,使建房不能正常施工,为此,张某及时向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了反映,石花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到现场,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调解,化解了这一矛盾,既维护了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又使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更加信任,促使其安心接受矫正。庙滩镇水沟村村民浦某,2007年2月因交通肇事被判刑三年缓刑五年,由于对受伤者的家庭赔偿致使其家庭经济收入入不敷出,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为此,社会志愿者及时稳定其情绪,鼓励他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并购买了养殖资料和光盘赠送给他,先后数次协调信用社贷款8万元解决其创业资金,目前,浦小强已建起了面积数百平方米的猪栏,循环养殖牲猪达到数百头,年产值近40万元,利润近8万元,已成为该镇的牲猪养殖大户。城关镇安家岗村村民刘某,因犯抢劫、脱逃罪于1994年被省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监狱服刑十八年,今年4月27日因减刑释放。今年5月3日,刘某来到城关司法所报到时情绪非常低落,经我们过了解,刘某的父母早逝,哥哥不知去向,弟弟长年在外打工,村里的老房子也早就卖掉了,回家后无住房、无亲属,暂时寄居在表兄家中,若不及时帮扶管教很有可能会重新犯罪。我们工作人员根据程序先为其建立了档案,制定了帮教计划,马上联系派出所和安家岗村调解主任为其办理了户口,又联系帮教基地为其安排就业。通过协调,刘某被安排在谷城县金晖制衣有限公司工作,基地还为其安排了住房,解决了刘某的基本生活问题。刘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表示稳定下来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另谋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推行“五优先”,拉近了司法所与矫正对象的距离,从而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

虽然,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一个个曾经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改造成了不再危害社会的守法公民,实现了把社区矫正对象最终融入社会的根本目的,较好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矫正质量,严格工作环节,使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做新贡献。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缺乏。司法所承担着辖区内的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基层法律服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全县10个乡镇,10个司法所,目前4个2人所,6个1人所,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缓刑期限一般较长,从全县目前正在矫正的178名对象的矫正对象来看,矫正期限在3年以上的88人,占总数的49%,按目前对矫正对象的接收速度来看05年我们接收14人,目前我们共接收520人,如此多的矫正对象,使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压力过大。

二是专项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一个社区矫正人员每年的矫正成本应该在2000元,而我们的经费远远不能达到,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等更是缺乏保障。

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瓶颈及改进 篇7

自2003年7月,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颁布后,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正式开始试行。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发展,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开展。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 》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通过。201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 将制定《社区矫正法》。

江苏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 通过摸索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有资料显示,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的超低水平,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在接受矫正期间还是结束矫正后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和交往。这些矫正成果表明,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虽然目前社区矫正在各界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是此项工作仍然面临着困难和风险。

二、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 监管机构衔接不完善, 管理困难

我国相关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 致使现行的制度不能对所有社区矫正人员都有成效, 尤其对接受3个月至半年矫正时间的人几乎起不到严管作用。例如短期刑社区矫正者不服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教育, 而工作人员没有强制的执法权力, 只能给予警告, 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开展, 而几次警告之后, 短期社区矫正者已经解除矫正, 但是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对他们起到作用。

(二) 制度不健全, 难以落实具体工作

现行的制度规定过于死板、不健全, 使得多项工作难以执行, 且浮于表面。例如规定社区矫正者一个月接受8小时的集中学习和8小时的劳动, 而各个社区矫正机构对于这些时间的组织并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划, 致使在规定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形式化, 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再有判处社区矫正的条件是要有固定的住所和监督人, 而法院会对一些居无定所的人判处社区矫正, 这使得家访工作的执行困难。

(三) 社区矫正机构人员不专业, 难以保证矫正质量

绝大多数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都只有2—3名专业人员, 并且这些人大多只从事管理工作, 还有可能身兼数职, 对矫正人员矫正的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山街道, 这里工作人员比较少, 专业素养不高, 积极性不高, 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不从事教育矫正工作, 但是多数社区矫正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满意的, 主要由于工作人员给了矫正者足够的尊重。

(四) 矫正方式单一, 矫正者参与热情不高

多数地区矫正工作的形式主要是开展讲座式教育课程, 有些课程比较枯燥, 难以激发矫正者的参与积极性, 矫正人员注意力不集中, 很难起到较好的教育矫治效果。在社区矫正中, 矫正对象随意请假、走过场、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 目前社区矫正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

三、针对解决社区矫正问题的建议

(一) 建立衔接机制, 各部门协作工作

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由司法机关组织与开展。除此之外, 还应协调其他机关共同管理进行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应该作为保障司法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保障部门, 人民检察院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各机关协调配合, 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具体条例

立法部门应当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社区矫正法》出台的脚步。同时根据江苏地区的社区矫正实施情况与问题, 细化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制度, 例如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措施、机构设置等。

(三) 加大财政投入, 培训专业人员

社区矫正工作进行需要场地、工作人员、专家等各种资源, 因此, 国家应积极为社区矫正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培训相关专业人员的力度,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提供有力保障。许多社工都因为工资低, 工作危险性大, 经常要外出调查, 单位又不配备车辆等, 所以为社工人员提供好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 矫正形式多样化, 多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开展形式大多单一枯燥, 应该丰富矫正活动的形式, 不要仅仅进行教育性的课程讲解, 多多增加一些家常式沟通交流、公益劳动、矫正奖励措施等。而调查显示, 许多矫正者对第三方机构参与矫正的评价都非常好, 认为其有正面积极意义, 所以有必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例如社工事务所等, 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更为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 并且第三方机构拥有较多的专业人员, 而且对开展这样的活动有丰富的经验。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矫正功能, 而且可以体现人文关怀, 使矫正者获得知识, 提高生存能力, 降低行刑成本。因此, 国家要重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 并且积极解决以将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董杰.我国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5 (06) .

[2]武卫军.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人生, 2013 (12) .

[3]张姝.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推进发展之策略——以西北地区为例[J].公安研究, 2012 (11) .

浅谈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篇8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重要意义

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参与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社区矫正是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矫正其思想,修正其行为,促进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是区别于监禁刑罚执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运用检察监督职能,对社区矫正活动开展检察监督,促进这项创新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促进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转变并回归社会,依法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节约了刑罚成本,这是检察机关运用检察职能参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实施法律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是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担负着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管改造任务,是我国刑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区矫正实施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部分,认真有效地开展检察监督,使矫正对象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矫正,尽快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取得良好的刑罚执行效果,是通过检察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灵活运用“宽”的刑事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罪犯安置在社区实行社区矫正,让他们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增强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此外,检察机关运用检察监督职能,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违法行为依法敦促矫正机构提请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收监执行刑罚,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严”的一面。

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深入推进司法工作改革的需要。社区矫正工作是中央政法委于2004年提出试点,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通过,为社区矫正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撑,是我国司法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运用检察职权全面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探索建立长效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机制,促进我国刑罚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会使社区矫正这项司法工作改革的内容得到更多的充实和完善。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

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结合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实践,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1.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包括矫正人员交付和文书交付,即对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监外执行、监狱或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相关人员和法律文书是否及时送往社区矫正执行地司法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法律文书是否送达社区矫正执行地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进行监督,这是开展社区矫正活动及其检察监督的前提和基础。

2.执行变更环节的监督。对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管理期限内违反法律法规或相关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依法监督社区矫正机构给予或提请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对表现良好,符合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矫正机构提请人民法院减刑,给予相应的奖励。

3.矫正终止环节的监督。对社区矫正对象缓刑考验期限、管制期限、刑期届满的,依法监督社区矫正机构及时解除矫正,以维护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4.矫正过程的监督。对社区矫正机构是否及时按规定建立矫正档案、成立帮教组织、落实帮教措施、开展矫正活动等进行监督,有没有脱管漏管现象存在,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5.受理社区矫正对象的控告、申诉和检举,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对社区矫正活动中发生的渎职、徇私舞弊等犯罪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方式和方法

为使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持久深入有效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应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定期监督与随时监督相统一。每半年一次对社区矫正活动开展定期的检察监督,包括对相关司法机关的文书、人员交付,社区矫正机构建立监管档案、成立帮教小组、落实帮教措施等一系列矫正活动进行全面的检察监督,此外,检察机关还应根据监督的重点或社区矫正活动中存在的严重违法问题或重大事件,相应做出不定期的检察监督。

2.普遍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统一。所有的社区矫正活动都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不留监督的空白和死角,这是普遍监督;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重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重点监督,如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社区矫正机构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是否采取了有别于其他社区矫正对象而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等特点制定实施了特别的矫正措施;对涉黑涉恶以及职务犯罪等社区矫正对象,则根据其犯罪性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影响大等特点,监督社区矫正机构予以重点监管。

3.专门监督与一体化监督相统一。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承担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责,对社区矫正活动开展专门的检察监督,在专门监督的基础上,各检察院之间、检察院内设各部门之间还要互相配合,对社区矫正活动开展一体化监督。各地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互相配合,对本辖区判决、裁定或决定的外地社区矫正对象,要及时告知矫正执行地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以利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及时开展;上级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加强对本辖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领导,对重大事件进行协调;在检察机关内部,整合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等职能,加强相互的沟通和联系,侦查监督部门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做出不批捕决定,通过侦查监督活动对发现的社区矫正对象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及时告知监所检察部门进行监督;公诉部门运用量刑建议等手段,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被告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对不符合社区矫正条件而判决、裁定或决定监外执行的开展审判监督,反渎部门对发生在社区矫正活动的渎职犯罪行为进行查处。

四、对于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建议

社区矫正及其检察监督工作通过几年的试点和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并最终获得了法律的通过,但社区矫正及其检察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执行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探索、创新和完善。

1.完善立法,明确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明确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对象。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是谁,怎么执行,新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作了模糊处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单位、村(居)委会协助进行社区矫正,但这些都没有对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作明确规定,从而也导致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对象的模糊。

2.完善检察监督措施,提高检察监督效力。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是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两种主要措施,但无论是检察建议书还是纠正违法通知书对于监督对象并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接不接受检察机关的建议或纠正,完全取决于监督对象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和态度,出现被监督机关对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置之不理的情形,检察机关只能向上级汇报,把问题上交,严重影响监督效力。

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篇9

——对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调查报告

(2011年7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的一种活动。云南省在第一、二批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省开展此项工作,我 2009年3月1日正式启动该项工作,现就我县开展此项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是:

一、现状

(一)需矫正的对象

本县纳入社区矫正的罪犯主要是(2008年12月1日起至2011年7月30日止的统计数)具有龙陵县粮正式户口,长期居住在本县的被判处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刑满释放后继续剥夺政策权利的非监禁刑的罪犯。我县在上述时段内共接收239人,其中暂予监外执行的15人、假释16人,刑满释放后继续剥夺政策权利3人,缓刑24人。上述人员均为原在监狱监禁罪犯。

(二)机构、人员

1.全县10个乡镇与县上同步均成立了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

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和司法所,同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文件等。

2.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以司法局、所人员为主,造成司法局、所唱独角戏。

(三)工作经费

县级和乡级社区矫正办公室均无独立的经费,目前县级占用县局正常办公费,造成县局正常业务经费紧张,同时因无工作经费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处以被动局面。

二、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区建设的不成熟,决定社区矫正的基础不牢,没有社区就没有社区矫正,没有成熟的社区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中国社会长期形成强政府弱社会,在个人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就是社区。社区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的选择,而且因为他生长在这个团体,成熟的社区不仅是政府的职能转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平、正义、人道、宽容等等观念产生的土壤,社区中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应该是“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而过去我们(特别是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把自己纳入到单位中,作为单位人的角色出现。社区建设滞后,导致人们在社区中难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制约社区矫正的创造性发展,就我县的情况而言,二人以上的司法所仅有四个,一人一所有六个,而且二人以上的所仅有一人在所上应付一般性事务,如龙山司法所现有三人,所长为镇党委委员,长期应付党委安排的工作,而两名司法助理员长期驻村蹲点在村上种植烤烟。

文化方面,法律专业毕业的仅三人占,司法员总数的20%,高中以下有8人,占总数的53%。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司法行政业务,专业性强,而且对象均为罪犯,更需加强业务学习。

(三)工作经费短缺是导致社区矫正工作是否能正常开展的关键。我县2009年3月1日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以来,县财政未下拨一分业务费用。现县局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占用县局的正常业务经费,造成县局业务经费紧张,而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开展的被动局面。

(四)法律规定与实践的冲突,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随着社区矫正的开展,人们已经意识到,现行的法律与当前的社区矫正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涉及社区矫正的有关条款存在等滞后的问题,一是主体的不适应。例如从现实属社区矫正按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部门来实施的,而不是由公安部门来执行,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但却与现行法律相矛盾;二

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高、效率低;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如我县2010年2月监狱假释3人,户籍所在地为龙陵,但3人均出生在缅甸,其家人均在缅甸,造成脱管、漏管。

其次执法主体不适应,造成司法所有职无权,对社区矫正对象只能依据两院两部的规定办理,对“五种人”回来后不到司法所报到人员无计可施,严重造成脱管漏管。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宏观指导下的地方立法程序

为顺利正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国家应制定一部专门法律,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社区)的情况不同,目前还不宜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最直接、最便捷是依据《立法》的权限,进行地方性立法,国家可制定一部原则性较强的具有指导性的《社区矫正指导法》,既便于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又便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立法要有地方特色,要力戒社区矫正工作表面整齐划一,实际操作实效甚微的状态。

(二)加强矫正队伍建设

明确社区矫正属刑事司法体系,是非监禁刑和暂缓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行刑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

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臵。矫正工作是一项执法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者首先是执法人员,其次才是社会工作者,其地位与法官、检察官同等重要,但从现实状况而言,矫正队伍与矫正对象比例不均衡,就我县而言,“五种人”有2 39人,而司法所仅有1 3人,比例为1: 1 8。而司法员在基层不仅是做社区矫正工作,肩负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处理较难纠纷、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等工作,同时还要服从、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扩充是业务所需,同时社区矫正工作按上级和其他省市的做法向社会招聘志愿者,但志愿者仅仅是志愿而已,不可能长期志愿到底。

要做好矫正工作,首先必须加强矫正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正式队伍人员的扩充,建设一支以正式队伍为主,社会志愿者为辅的社区矫正队伍。同时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

(三)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我县2009年3月1日正式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矫正经费无着落,矫正经费短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公安机关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但现在具体矫正工作移至司法局和下属的司法所进行,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矫正设施。目前组织罪犯进行学习时的一些书面材料、开水、茶叶钱都没有着落,加重了县局和司法所的负担。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但它仍然是一种国家机关的行刑方式,缺乏国家专门的财政支持是

上一篇:凝望散文随笔下一篇:我心中崇拜的英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