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推荐8篇)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提高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于2014年7月22日至2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级研修班”),本次高级研修班由环保护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这是我部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以来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环境与健康培训。
本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参与学员共111名,分别来自76个参会单位,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及环保科研机构。本次研修班邀请了夏光、吕忠梅、陈秉衡、杨功焕、徐顺清等18名资深专家授课,内容涉及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环境与健康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等,既有对政策措施的解读,也有对基本理论和知识要点的讲解,还有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结业证书”。
同时,本次培训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开展了学员满意度测评,主要从培训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学员总体表示非常满意,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相关技术培训,深入学习环境健康领域相关知识;部分学员希望认为课程较重,希望以后能分期、分专业、分专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这充分表达了学员们对环境健康问题的重视、对环境健康知识的渴求。
另外,本次培训考核采取考勤、课堂联系及成果汇报、书面考试三种方式进行,研修班于26日下午举办了正式的结业考试,大部分学员成绩优异,与培训前基本能力测评相比有了较大增长,培训效果显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二、主要特点
(一)承办单位专业积累丰富
本次培训由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政研中心是为中国环境保护宏观决策的国家级政策研究机构,于2012年成立了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先后组织编制了《环境保护部“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开展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环境重金属污染健康损害补偿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与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目前该中心正在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项目,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培训师资强大,精心编排
本次培训精心设置课程内容,邀请权威专家授课,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授课。培训师资由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18名专家构成,均为目前国内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强调培训内容沟通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发挥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环境与健康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风险交流等四个方面,共20门课程,涵盖空气、水、土壤、儿童等目前最热门的主要环境与健康问题。培训方式形式多样,采取集中讲授、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并且小组讨论完成后每组需派代表发言,老师予以点评,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员充分理解并掌握环境与健康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
(四)培训纪律严明,注重实效
本次培训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培训期间学员要在上下午分别签到,缺勤二次以上的,取消考试资格,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集中授课期间,学员不允许接打电话,上网,玩游戏。本次培训注重实效,考核采取考勤、课堂联系及成果汇报、书面考试三种方式进行,分别占考核分数的10%、30%、60%,成绩70分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上者为考试合格,不参加考核一律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五)学员覆盖面广,专业多样
本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参与学员共111名,分别来自26个省(除江西、湖南、贵州、内蒙、西藏外)的76个参会单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既有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科研技术人员,大都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业背景较强。并且学员来自环保工作各个领域,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制定、环境监测、环境分析测试、环境信息、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化学品管理等等,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理念深入环保各项工作。
(六)培训材料丰富,信息公开
本次培训按照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筛选培训内容,汇总培训材料。本次培训中除个别讲座性质的内容只有幻灯片材料外,其他核心内容均有文字材料支持,以便于学员详细阅读与自学。同时,承办单位购置《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成人卷)》供学员自学。每日培训结束后,承办单位充分利用“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网站,将其作为信息共享平台,发布老师讲课资料及推荐书籍材料等予以下载。
(七)严格财务管理,厉行节约
培训认真执行《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严格培训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
三、宣传情况
(一)会议通知级别较高且网站公布
本次培训环保部高度重视,由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直接发函“关于举办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的通知”(环办函[2014]829号)至各有关单位,文件级别较高,效力较强。同时,会议通知在承办单位“环境与健康数据中心”网站上公开发布,扩大影响力。
(二)利用“中国环境报”加大宣传力度
本次培训班有来自中国环境报的学员,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理念深入环保部核心宣传部门,有助于未来环境健康宣传工作的开展。培训结束后,7月2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发布“全国环境与健康培训首次举办”的新闻,并且在8月12日中国环境报以本次培训为由头,第4版整版报道关于“环境与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进一步扩大本次培训的影响力。
四、主要成效
(一)学员卷面成绩突飞猛进
为验证本次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培训前后均对学员进行测试。培训报到时,对学员现场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基本能力测试”,发放问卷73份,回收73份。共8道选择题,平均正确3题,正确率仅为37.5%。测试时学员大都表示很多概念没听说过,即使部分听说过也不太清楚。
培训结束后开展结业考试,考试时间2小时,总分100分。考题包含13道选择题、5道判断题、5道简答题、1道案例分析、1道计算题、2道论述题。共有100人参加结业考试,平均得分86.5分,正确率为86.5%。大部分学员表示收获很大,成绩优异。
(二)学员发言积极踊跃
本次培训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完成后每组需派代表发言。学员发言过程思路顺畅、条理清晰,由于学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因此发言内容丰富,同一个话题举出不同的案例,并且部分学员能够结合自己实际开展的工作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到老师一致好评。其中来自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门开展相关工作的学员回答非常全面,另外有来自宁夏环境应急中心的学员在事故处理的回答上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水准,能够很快的将所学和所用相结合。
(三)开放性问题回答角度新颖
结业考试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希望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用途,同时希望学员设想一下如何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应用到未来工作中。学员回答各式各样,内容丰富,均表示回去后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基本上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融入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制修定、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估、环境政策的制定等等,学员认真思考发人深省,说明他们已经较为深入理解培训内容,给主办单位也有较大启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五、经验体会
(一)培训内容广受好评,得到学员充分认可
根据学员满意度测评结果,约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综合满意度在良好及以上水平,并且90%以上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模式上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同时,20门授课项目中,80%以上的学员认为其中19门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其中14门达到优秀水平。结合我们跟个别学员开展的访谈交流,大部分学员认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授课老师讲解系统,对环境健康风险领域的框架、内涵、估算方法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匪浅,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该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安排较紧密,适度降低学习强度
由于本次培训连续5天,每天授课时长约6.5小时,共18位老师讲授20门课,涉及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基本理论与方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四大主题,涵盖空气、水、土壤、儿童等目前最热门的主要环境与健康问题。有部分学员表示课程安排太紧,学习强度较大,消化困难,就某一问题不能充分讨论,因此建议定期开展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培训,分专题组织专门培训,进一步系列深入。
(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和实践内容,加深交流
本次培训为国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培训,我们希望更多的给学员灌输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理念,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本次培训的理论较强,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上讲得较少,学员不能充分实践。有部分学员建议培训需增加案例和实践,加强交流讨论,让培训内容能够进一步消化理解接受。
(三)控制培训人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本次培训拟招收70名学员,但通知发出后,各单位报名积极踊跃,最后学员总数约111名,其中95名做到了全勤。由于经费保障、地域及人员限制,我们在挑选会议宾馆及准备培训材料时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出现了会议宾馆服务不到位,部分培训资料短缺等现象,学员认为我们的后勤保障优秀率不足60%,督促我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下一次培训认真挑选会议宾馆,做好充分的准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六、下一步打算
(一)申请资金支持,继续组织相关培训
此次培训得到了全国环保系统的积极响应,广受学员好评,培训效果显著,成果丰富,为我国全面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将继续申请相关资金支持,力争将此培训持续下去,形成常态化机制,从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各个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培训工作,为我国的环境健康工作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
(二)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本次培训期间,主办方与学员通过建立通讯录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建立了沟通渠道用于会后的职业交流。环保部政研中心将对培训方与学员间的沟通渠道进行管理,收集整理学员培训后的反馈信息,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学员在今后环境健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真正确保培训内容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积极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师资格认证工作
人大会议多次提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人类要继续生存繁衍后代, 不光要重视发展, 更要重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只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才能谈到社会的文明, 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 认识并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是对人类在开发活动或面临危害 (包括自然灾害等) 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可能引起的风险时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 并由此进行管理的重要过程。
1 环境风险评价
1.1 环境风险的评价按事件分类
环境风险评价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分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突发性环境事故风险评价, 另一种是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从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又可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微观风险评价;第二级:系统风险评价;第三级:全国 (或宏观) 风险评价。按照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自然灾害的危险评价, 这是自发的自然原因引起的;第二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引起的;第三种:建设项目的化解风险评价, 这是人类活动对社会引起的。
1.2 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内容及步骤
1.2.1 环境风险的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是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风险影响因素。它包括两个层次:项目筛选和风险因子识别。项目筛选法一是利用核查表筛选, 二是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筛选, 如德尔斐法等, 对一些新的、复杂的、蕴含风险因素的项目进行筛选。经筛选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 进行影响识别, 确定有哪些是可能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因子以及引发的原因。识别项目风险影响是在该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 对识别出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筛选。
1.2.2 环境风险的预计决策
随着科学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 这些风险预计的方法都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事故的计算, 目前通常采用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 它们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能够使评价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系统、准确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 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 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序列的结果, 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 并帮助分析人员正确决策。
1.2.3 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要确定环境介质的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造成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又有哪些是人类以及自然环境不能接受的。也可以说, 环境风险评价是评判环境风险概率及其产生后果的可接受性的过程, 而发生事故性风险概率分析的最终结果也可以用两种形式表达, 一种为个人风险, 另一种则是社会风险。提前做好环境风险评价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 降低个人风险也降低了社会风险。了解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就能更好的结合现状对环境风险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
2 环境风险管理
2.1 明确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
环境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环境风险基础之上的, 若不存在风险, 自然不需要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行动方案效益要与其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代价三者间寻找平衡, 以便选择较好的管理方案。然而, 决策的过程必须满足潜在风险和现实需求之间互不打扰, 并取得平衡。
2.2 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显然, 环境风险管理属于政府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 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首先政府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及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规定和理论方法, 为合理有效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 政府的决策者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 以及预防和减少风险措施进行决策, 在效益和损失面前进行权衡, 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 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最后是政府监督落实各种防范和预防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形成政府监督、企业具体落实、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3 建议
3.1 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 在吸收、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方法和系统, 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的法律程序、相关政策, 为在我国科学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2 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
体系,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推动各地政府提高认识, 促进监管力度的提高。促进各地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对存在环境风险
的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要加强环境事故隐患教育, 通过定期的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 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 健全环境风险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对居民开展必要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和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知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从法律方面强制加强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头隐患的环境风
险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监督, 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制定严谨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条文、条款、条例, 从而为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环境安全保证。
3.5 利用科技手段, 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利
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 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数据平台, 构建环境风险防范系统, 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加强对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 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增强公民的环境风险意识, 采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是管理与应急预案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条件。总而言之, 对环境的保护不容小视, 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 更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对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会更加完善, 也会同样促使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发展、大进步, 为人类更好的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响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 为环境保护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1]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一邦, 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0.[2]胡一邦, 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0.
[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M].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0.[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M].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0.
[4]海玲, 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 1995.[4]海玲, 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 199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9702
1GIS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1.1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1)土地资源清查。
20世纪60 至70 年代,加拿大就建立了土地清查地理信息系统(CGIS),它可以在快速方便地输入实地详查资料的基础上,按要求输出各类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以及坡度坡向图,也可按用户特定要求输出不同年代的土地利用类型等相应图件。国际土壤学会于1986 年开始着手建立1∶1 000 000的世界土壤O土地数字化数据库(world soils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 base 简称SOTER),希望利用GIS 技术完成全球性的土地资源清查。在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土地资源清查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它大大方便了土地资源清查与数据共享,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信息服务。
(2)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最早的和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LIS) 。早期的有美国纽约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LUNR), 美国明尼苏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LMIS) 。
20世纪70 年代以来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出现了巨大的加拿大国家土地信息系统(CanGIS),新西兰微型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MIDGE,Giltap),澳大利亚SIRO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以及英国发展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这些系统都将土地评价和规划过程相结合,并适用于土地管理,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我国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始于20世纪80 年代后期,但发展较快,戴旭利用ARC/ INFO 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土地资源评价,傅伯杰以延安地区为例建立了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周慧珍和贺红士等建立了区域微机土壤信息系统,分别对实验区进行了土地退化评价、土地利用变迁分析和土地肥力评价,倪绍祥、黄杏元等利用土地评价信息系统,改善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联系起来。
1.2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1)生态环境管理规划与宏观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应用广泛,主要有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规划与生态管理以及面源污染等。空间监测信息的综合加工与快速而形象的反映是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是一个复合型的巨大系统,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满足上述要求,而且可作为支持系统的有利工具。
通过GIS 与这些模型结合可以确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仍不够深入,主要是借用国外的一些模型进行土壤侵蚀研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而面源模拟实验进行得很少。
(2)自然灾害预警及灾情分析。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灾情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从灾害的类型看,它既可用于火灾、洪灾、泥石流、雪灾和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又可应用于干旱灾害、土地沙漠化、森林虫灾和环境危害等非突发性事故。就其作用而言,从灾害预警预报、灾害监测调查到灾情评估分析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进行灾情预警预报; ②对灾情进行动态监测; ③分析探讨灾情发生的成因与规律; ④ 进行灾害调查; ⑤ 灾害监测; ⑥灾害评估。
1.3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土壤学、环境学与地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其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数据量大且要求质量高。然而由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许多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难以获取。而且现有数据也往往由于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格式各异、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数据格式不一,使各地区的数据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GIS 的应用。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有空间坐标,即首先定位,才能使定性定量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相连,而传统的人工采集与野外调查数据空间定位能力差,并且往往以点代面,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误差。因此数据来源与数据精度一直是GIS 技术真正解决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瓶颈”。
(2)专业模型缺乏通用性。
现代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从世界范围和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从第一阶段的侧重调查、分类和制图,进入第二阶段的侧重模拟、监测和管理。在这个阶段,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模型的建立,然而现有的模型多是面向某一地区特定条件下建立的,大多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可移植性。
(3)系统集成性差。
集成是将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资源及分析方法(计算机硬件、软件、模型、接口及传感器) 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中应用的深入,建立了一大批相关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模型、专业模型以及两者之间的接口和GIS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不一样,界面不统一不友好。GIS的数据模型仍然缺乏环境模拟所需的时空结构,GIS软件系统也不能够同时处理时空数据的结构可变性以及建立和检验过程的算法可变性。
1.4GIS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由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牵涉面广,涉及数据信息来源多,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分析研究。遥感技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和各种变化, 是综合处理非空间数据的平台,同时也为空间数据提供了属性信息,则是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和应用以及展示的平台。项技术综合运用将对大范围改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挥巨大的作用。
基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对象是系统内部户,目前组件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由于结构的设计不受开发方式的限制,可以将的分析功能发挥至极致。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由专题管理系统、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及空间数据编辑系统I 部分组成。
专题管理系统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供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连接的工具,建设专题信息,将空间数据和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所需的属性数据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使空间数据信息为水资源与生态评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双向查询,既可以对属性库进行各类查询,又可将查询结果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也能以地图为工具,查询图上各空间要素的详细资料,通俗的说,也就是从表到图、从图到表的双向信息查询,使信息达到既形象直观又详尽、具体的完美统一。专题管理系统还提供对空间信息进行量算、数据显示和输出及其他辅助功能。
1.5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用以识别和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解释和传播影响信息, 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GIS 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有关的数据, 例如水质, 空气质量、污染源、土地利用状况等, 因而特别适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和辅助决策工具。
2GIS的发展趋势
2.1RS、 GPS 和GIS 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RS (遥感) 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的手段,能提供实效性强、准确度高、监测范围大、具有综合性的定位定量信息,于是RS 信息便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数据源,它有助于GIS 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确保现实性,特别是环境动态监测,自然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利用分类等方面,具有其它类型数据所无法代替的优越性。GPS (全球定位系统) 是美国在24 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测部分和用户部分。GPS 为RS 影像数据和GIS数据提供精确定位信息。在当今全球变化研究、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技术高实效性要求日益急迫的情况下“3S”一体化技术必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2应用模型的开发
目前应用模型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的是: ①引进空间化的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②通过实例研究,建立专业模型。在GIS应用中,应用模型是联系GIS 应用系统与常规专业研究的纽带,模型的建立必须以广泛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这既是解决专业模型的关键,也是GIS 功能的扩展。因此应用模型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3模型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以模型库为驱动核心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以决策的有效性为目的,建立决策模型和空间复合运算,在不同的决策阶段予以不同的支持,支持决策的全过程,从而避免了运用GIS在空间信息的分析评价、时空分析、预测和模拟及。决策等过程中模型分析功能的不足。因此GIS 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中的传统应用阶段必将走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发展阶段。
2.4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专家系统的开发
20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以知识为对象的信息处理,注意利用人工智能(AI) 的方法,通过专家知识的规范化建立知识库,发展专家系统。利用这种智能型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解决不能用算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将使GIS 的应用领域获得更大的拓展。
2.5标准化是发展方向
制订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是信息系统共享的基础。美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十分注意全国性的统一规划和标准。我国应吸取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开展关于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的研究,以便科学而准确地规定系统中的内容分类,数据格式、控制体系、精度标准和技术名词等,以保证不同系统之间的交换和数据共享。
2.6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新一代GIS 技术重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由原理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采用主流技术的标准与协议,实现GIS 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全关系化;从单纯的GIS 技术转向同各种专业应用相结合,使之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上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鞠胜勇.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房产测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28).
[2]张树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太原科技,2007,(10).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总则.......................................3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4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9 保险风险管理..............................13 市场风险管理..............................17 信用风险管理..............................20 操作风险管理..............................22 战略风险管理..............................25 声誉风险管理..............................25 流动性风险管理............................26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26 第十二章 附则......................................29 附 件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提出监管要求,规范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并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最低资本的计量标准。
第二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
固有风险是指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固有风险由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组成。量化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因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完善或无效,导致固有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控制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
第三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综合确定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状况。控制风险及可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最低资本进行计量,难以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综合评级进行评估。
中国保监会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水平及相应的最低资本。
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阶段、业务规模、风险特征等,将保险公司分为I类保险公司和II类保险公司,分别提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第五条 满足下列任意两个标准的保险公司为I类保险公司:
(一)公司成立超过5年;
(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最近会计规模保费超过5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200亿元,人身保险公司最近会计规模保费超过20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300亿元。规模保费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
(三)省级分支机构数量超过15家。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保险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为II类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所属类别。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本规则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和风险特征,构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章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良好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和环境,包括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等。
第八条
董事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具体职责包括:
(一)决定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风险偏好;
(二)审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政策;
(三)持续关注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状况;
(四)监督管理层对偿付能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审批绩效考核体系中风险管理相关指标的权重;
(五)审批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履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职责,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规划、策略;
(二)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三)评估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风险,持续关注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其管理状况;
(四)评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五)审议重大偿付能力风险事件解决方案;
(六)董事会安排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满足下列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下属的保险子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对风险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在集团层面统筹管理;
(二)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在集团层面设臵了风险管理委员会;
(三)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保险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实质上能够满足本规则要求。
第十一条 没有设臵董事会的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应由高级管理层履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II类保险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由审计委员会履行相应职责。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应当由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董事担任。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战略,贯彻落实风险偏好要求;
(二)制定并组织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配臵方案;
(四)组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高级管理层应当至少每年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状况。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首席风险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并将任命情况报告中国保监会。
首席风险官不得同时负责与风险管理有利益冲突的工作。首席风险官应当参加或列席风险管理委员会,了解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系统及重要业务流程,参与各项决策的风险评估及审批。
第十六条 I类保险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至少8名具有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专业背景的风险管理人员,且至少5人应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II类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未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应指定适当的部门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该部门至少应有两名具有3年以上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原则上应当至少在省级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岗。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考核、薪酬由总公司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风险管理、销售、承保、财会、精算、投资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应当检查、评估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监督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二十条
与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或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事项相关的重大分歧或事项应当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解决。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完善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机制等事项,以及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要求,并至少每年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阅和必要的更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清单和更新记录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中明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方法,将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纳入对部门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其中,I类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产品销售、产品管理等业务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20%;
(二)在财会、投资、精算等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30%;
(三)在风险管理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60%;
(四)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15%。
保险公司应当以本规则第十一章所规定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监管评分,作为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指标。
II类保险公司可根据本条原则,并结合公司自身管理实际情况设臵风险指标考核权重,但不得为零。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部门各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由中国保监会组织或认可的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二)保险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培训。
第三章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偏好体系,明确公司在实现其战略目标过程中愿意并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确定风险管理目标,运用各类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将风险管理要求嵌入公司经营管理流程中。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偿付能力风险偏好管理政策,明确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包括:
(一)结合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当前的风险状况,制定风险偏好,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类风险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并经董事会批准;
(二)公司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确保将风险偏好体系融入公司经营决策中;
(三)公司应当建立超限额处臵机制,并及时监控和报告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四)公司应每年对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更新,更新后的风险偏好应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运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管理各类固有风险。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一)全面预算;
(二)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本规划与配臵;
(四)经济资本计量;
(五)压力测试;
(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应当对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确保其符合公司既定风险偏好。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在提交董事会审批之前,需经首席风险官签批。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制定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时,应当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分析不利情景下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 及其影响,并相应调整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相关分析底稿和调整方案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将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目标嵌入资产负债管理流程中,在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决策中考虑偿付能力因素。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重大事项审议制度,确保资产和负债的互动在风险偏好约束之下。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管理体系,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每年制定三年滚动资本规划,并报中国保监会。
第三十二条 I类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结合自身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使用经济资本等工具,辅助评估公司资本充足状况。
II类人身保险公司可根据公司实际需要,选择是否使用经济资本等计量工具。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压力测试》,建立压力测试制度,明确压力测试的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步骤、方法和结果的应用。
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偿付能力风险点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结果和采取的管理措施应留档备查。
第三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满足自身风险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实现以下功能:
(一)与业务、财务等相关系统对接,实现风险管理相关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关键风险指标的计算、存储、查询、导出;
(二)以关键风险指标为基础,满足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状况列示、分析和预警;
(三)支持在系统中进行压力测试;
(四)风险管理报表与报告的生成和传递,并留档备查;
(五)风险管理信息在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汇总和共享,并能够按照不同访问权限区分风险信息列示的内容。
第三十六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应当符合时效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并根据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第三十八条 鼓励保险公司聘请符合资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公开披露。
第三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明确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启动触发点、应急处臵方法和措施、应急预案责任人以及应急事件报告等。保险公司应当对有必要进行应急演练的风险和处臵环节,定期开展应急 演练,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改善相关制度,并将演练情况和总结留档备查。
第四章 保险风险管理
第四十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假设的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保险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保险风险管理工作,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产品、核保、理赔、再保险等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分工。
第四十二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从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产品管理、准备金评估、再保险管理等环节管理保险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制定各环节的保险风险管理制度;
(二)确定保险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三)定期监测和计量保险风险;
(四)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审批流程。
再保险公司应当基于风险分类,对保险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各类风险,应确定相关风险限额,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明确定价、核保理赔、准备金评估、风险管理等环节的责任人和审批流程。第四十三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管理制度,设计开发恰当的保险责任,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对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新产品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新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新产品开发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评估自身新产品的管理能力。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形成产品开发和定价报告,并由相关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四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合约管理制度,设计恰当的再保险合约及条款,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再保险安排和合约条款进行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再保险合约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单个再保险合约和再保险合约聚积等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制定公司层面、险种层面、合约层面的保险风险敞口,对再保险合约风险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核保核赔制度,控制保险风险。
(一)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保制度;
(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赔制度,加强对未决赔案的管理,准确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
第四十六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在产品管理环节加强在售产品管理,包括:
(一)对当期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的销售情况、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对上市两年以内的新产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上市超过两年的产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评估;
(二)对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财产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人身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死亡率、疾病率、费用率、退保率等重要指标进行评估;
(三)根据最新的经验数据,进行保险风险经验分析和趋势研究,作为调整和改进产品定价的基础。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控制保险风险。第四十七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有效再保险合约管理,包括:
(一)每季度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
(二)至少每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
(三)根据评估结果对再保险风险敞口进行调整,控制保险风险。
第四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准备金评估程序和方法,准确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并定期进行准备金充足性检验。
第四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再保险管理制度,控制自留风险,包括:
(一)明确再保险管理流程、再保险限额及审批权限等内容;
(二)明确各险种最大自留额标准,对超过最大自留额标准的险种,应当及时进行再保险安排;
(三)科学、合理安排巨灾再保险,建立巨灾累积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至少每年对公司巨灾累积风险数据、再保险安排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并留档备查。
再保险公司应当按上述标准,建立有效的转分保管理制度。
第五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产品特点制定适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保险风险监测标准,明确保险风险监测指标,建立 保险风险监测报告机制。保险风险常规监测和内部报告至少每半年应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第五章 市场风险管理
第五十一条
本规则所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权益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房地产价格风险、境外资产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第五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与总体业务发展战略、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
(二)建立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根据业务复杂程度及特性,确定限额种类和层级。保险公司应当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处理等方法;
(三)制定市场风险内部控制流程,明确有关决策的审批、授权流程,确保重大投资和资产负债匹配等重大事项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
(四)根据不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特点,采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制定各类市场风险事件定性和定量的监测标准,建立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机制,市场风险常规监测至少应每月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六)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等方法,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统筹管理。
第五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五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析公司受利率风险影响的资产和负债类别;
(二)定期采用久期、凸性、剩余期限等工具,综合运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有关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和利率风险状况;
(三)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在公司既定的利率风险限额内,根据缺口状况,使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有效管理利率风险。
第五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权益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权益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跟踪影响市场整体和权益资产的有关信息,分析权益资产可能的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三)保险公司应当运用风险暴露、在险价值、波动率、敏感性指标等工具对权益价格风险进行计量,及时分析、监控和处臵权益价格风险;
(四)权益资产组合应在单项资产、行业、地区分布等方面实现分散化管理,采用定量分析指标,及时分析、监控集中度风险;
(五)定期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权益风险进行评估。
第五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房地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房地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应履行恰当的审批程序;
(二)及时跟踪分析房地产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等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合理评估房地产价格风险;
(三)合理控制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及集中度,有效降低房地产价格风险。
第五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境外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按国家、地区对境外资产进行管理和监测;
(三)对全球宏观经济、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持续跟踪,分析对境外资产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市场可能的影响;
(四)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综合评估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的大小,并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及方式,如套期保值等进行风险对冲。
第五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币种进行分析、监测和管理;
(二)采用外汇风险暴露分析等方法,评估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影响;
(三)根据汇率风险的大小及特性,选取合适的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的对冲。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六十条 本规则所称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其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导致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六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三)交易对手管理制度;
(四)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报告制度;
(五)信用风险应急方案。
第六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信用风险集中的部门设立信用风险管理岗,履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
第六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体系,规范内部信用评级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外部信用评级的运用,合理使用信用评级结果。
第六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公司根据总体风险偏好和业务特征,确定信用风险的总体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等管理要求。
第六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设定总体限额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对限额进行细分,包括但不限于:
(一)根据交易对手、发行方、担保机构等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二)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三)根据行业分布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第六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资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建立交易对手库,跟踪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定期更新交易对手库,与库外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应经首席风险官审批;
(二)明确各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
(三)I类保险公司应估算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及时计提资产减值;II类保险公司应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分析并更新交易对手及相关投资资产的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结果。
第六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确定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二)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预警机制,对再保险人的资信风险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
(三)建立再保险人应收款项的管理、催收制度,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对境外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额外要求。
第六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应收保费的管理制度,明确应收保费管理的职责分工、催收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六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识别、计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第七章 操作风险管理
第七十条 本规则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 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七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按损失事件、业务条线、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第七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当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主要内容包括: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表现;
(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和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方法与程序;
(四)操作风险内部报告机制,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第七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七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一)应对可能出现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例如销售误导、理赔欺诈、投资误操作、财务披露错误、洗钱、信息安全、系统故障等方面的操作风险;
(二)应从风险影响程度、发生频率与控制效率等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在新业务、新产品上线,流程和体系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七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完善销售、承保、理赔、再保险、资金运用、财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各业务条线的内部操作流程,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控制;
(二)建立有效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定期对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
(三)加强对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人员的管理,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并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和培训制度;
(四)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根据不同分类维度对损失事件进行分析,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五)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协调操作风险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应用和维护关键风险指标库,监测可能造成损失的各项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估;
(六)每年至少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状况和效果进行一次自评估,识别操作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第七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信息披露》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真实、完整的披露有关信息。
第七十七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操作风险的识别、分析、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八章 战略风险管理
第七十八条
本规则所称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七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战略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程序,在充分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风险偏好、资本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中应包括对战略风险的分析。
第八十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参与战略规划制定,并对规划方案进行独立性的风险评估。
第八十一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战略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九章 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十二条 本规则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八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第八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偿付能力信息披露的管理,防范和及时处臵可能由此引发的声誉风险。
第八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声誉风险的监测、分析和处臵,及时防范声誉风险引发其他风险。
第八十六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声誉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八十七条 本规则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八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流动性风险》及有关规定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八十九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季度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 第九十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是指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的控制风险水平的监管行为。
第九十一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一)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制度健全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环境、目标和工具等是否科学、全面、合规;
(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遵循有效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机制是否得到持续的、有效的实施。
第九十二条 各项风险管理要求的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四类。中国保监会根据四类评估结果给予监管评分。
第九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应当每年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一次评估,于4月至10月之间组织实施。评估结束后一年之内,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保监会可以进行重新评估。
第九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自行或委托保监局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第九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材料调阅、现场查验、问卷调查、质询谈话、穿行测试等方式,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第九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时,涉及到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应当抽取必要数量的分支机构进行符合性测试。
第九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应对保险公司集中核算、委托投资、信息技术服务、销售、理赔等外包业务的受托方进行延伸评估,根据延伸评估的结果综合确定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九十八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采用百分制,评估标准见附件。
第九十九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束后,中国保监会向保险公司通报评估结果。
第一百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和量化风险最低资本计算控制风险最低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控制风险最低资本;
为量化风险最低资本总和;
Q为风险因子,Q=-0.005S+0.4,S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的得分。
第一百零一条 根据评估结果,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保险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中的重大缺陷进行整改,整改无效的可采取监管措施。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百零二条 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适用本规则,其风险管理职能由总公司或境外其他机构履行的,适用本规则第九十七条的延伸评估原则,公司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第一百零三条 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适用本规则。
第一百零四条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一百零五条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分析对象为污染物-环境质量-人群健康.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环境健康指标的选取,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和相关评价步骤.
作 者:陈华 CHEN Hua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南京,21003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X1关键词:环境健康 风险 评价方法
湘江干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摘要:为研究湘江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在简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应用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湘江干流主要断面进行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断面中,非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Pb>Hg>NH3>酚;化学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As>Cd;化学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远超过非致癌物质;污染最为严重的为松柏断面,其次是五星断面和三叉矶断面.湘江干流衡阳以上江段水质良好,衡阳以下江段水质较差.研究对湘江干流水污染防治方略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作 者:孙树青 胡国华 王勇泽 李诚 SUN Shu-qing HU Guo-hua WANG Yong-ze LI Cheng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河海工程学院,长沙,410076 期 刊: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 6(2) 分类号:X824.04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水环境 健康风险评价 模型 湘江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是在化学品客观属性和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和分析[1-2]。其中皮革行业主要的化学品涉及皮革用基本化工材料, 皮革用酶制剂、表面活性剂、助剂、鞣剂、涂饰剂、加脂剂和染料[3]。其中皮革中鞣剂、加脂剂、涂饰剂仅限于制革加工应用, 因此又称为制革专用化学品。据统计, 每加工1t原料皮需消耗的各类化学品原料:铬55~85kg、硫化碱10.6~26kg、铵盐18~20kg、表面活性剂10~14.5kg和所产生的污水量30~60t。全球从事皮革化学品生产的公司有2 000多家, 化学品2 000种左右, 产量100余万t。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 同时也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皮革化学品市场[4]。每年皮革行业向环境排放废水达1.8×109t, 这其中排放的污染物:铬6 000t、硫化物1×104t、悬浮物15×104t、COD7.5×104t[5]。故针对皮革化学品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及健全的管理体系, 是制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6]。
目前已有的针对化学品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办法, 包括美国《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 管理程序》、REACH法规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等。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制度梳理的基础上, 针对皮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总结。其中,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从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2 个方面着手, 而风险管理是根据国内外已有的有害化学品管理体系[2,7], 探索建立适合国内现状皮革化学品的管理体系。
1 皮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
目前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2 个方面[7],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日趋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关于皮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见图1。
1. 1 皮革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价
皮革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价是指人体接触皮革化学品所造成潜在的、有害于健康的影响, 并对这种影响的可能性加以定性或定量表征。例如, 毛皮媒染中的六价铬可影响人体代谢过程, 使蛋白质变性, 干扰某些酶系统功能, 并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1. 1. 1 健康风险评价的步骤
皮革化学品的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如图1 所示, 该风险评价体系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 ( NAS) 于1983年编制的有关风险评价的研究报告, 将健康风险评价概述为4 个步骤, 研究方法与内容如下[8]。
( 1) 危害鉴定
危害鉴定主要是通过评审该化学物质的现有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 确定其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或潜在危害, 及待评价物的各项有关的理化特征参数, 进而明确人体接触该种化学物质时是否有害健康。该阶段的工作是风险度的定性评定[9], 风险度的定义如下:
R[危害/ 单位时间]= P[事故/ 单位时间]× C[危害/事故]
其中, 事故发生的概率称为风险概率 ( P) , 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害称为风险后果 ( C) , 风险 ( R) 是两者的积。
( 2) 受体剂量反应评估
这一步骤是表征毒物的剂量与接触人群中发病率之间关系的过程, 并估算发病率与接触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剂量暴露的反应强度。由于多数情况下, 很难得到完整的与效应相对应的人群暴露资料, 故在动物试验后利用一定的模式得出近似的人群剂量- 反应关系[10]。
( 3) 接触评估 ( 暴露评价)
接触评估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接触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及预测的过程, 接触人群的特征鉴定与皮革化学品在环境介质中浓度与分布的确定。皮革化学品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数据一般可通过监测获取, 不同污染物暴露在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是有差别的。已有文献对于环境污染物的评价方法进行讨论, 但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污染物的通用方法, 因此必须根据每种化合物的具体情况, 逐个加以评价。
( 4) 风险评定
风险度评定就是根据前3 个阶段所获取的数据, 估算不同接触条件下, 可能产生健康危害的强度及过程。风险度评定主要包括: 对有害因子的风险大小作出定量估算与表达和对评定结果的解释与过程的讨论, 特别是对前面3 个阶段评定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作出评估。
1. 1. 2健康风险评价的模型及其在重金属铬中的应用
健康风险评价涉及多介质、多途径, 考虑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转化等过程, 要用到各种场地参数、暴露情景参数、生态毒理学参数等[11]。为简化评价流程, 已有一些模型被开发并应用, 如CLEA、RISC、RB-CA、ROME、RISC-Human和Sniffer等[12], 其中RBCA模型常用于重金属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如进行制革行业重金属铬的健康风险评价, 可选用RBCA (Risk based corrective action) 模型, 该模型中将化学物质分为致癌物质与非致癌物质2类, 若已获得三价铬转化为六价铬的环境参数, 即可按致癌物质计算铬的致癌风险值 (CR) ,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F为致癌斜率因子; EF为暴露频率; ED为暴露持续时间; IR为摄入比例; BW为体质量; AT为平均时间。下标oral、dermal、inh分别为经口、皮肤接触, 吸入。
对于致癌物质六价铬, 计算其风险值, 并设定为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上限值为10- 6~ 10- 4;
对于非致癌物质三价铬, 计算其风险值, 并设定可接受非致癌水平上限值为1[13]。
1. 2 皮革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
在毒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态风险性评价的方法, 主要用于评价皮革化学品的潜在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 预测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其可能的负面效果[14], 不仅要以皮革化学品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为基础, 而且还要考虑其降解后的生态恢复潜力[15]。
1.2.1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
(1) 暴露评价
需要确定受体和暴露途径的强度及时空范围, 描述形成暴露的干扰源和暴露发生的可能性。
( 2) 受体剂量分析
即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影响的生态类型, 代表受体是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 一个区域内的类型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区域特征、评价目标选择特定的生态类型作为风险受体。
( 3) 危害评价
危害评价目的是确定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 它应追溯以下问题: 生态完整性是否受到威胁, 生态危害的属性及强度, 生态恢复的时间尺度, 以及干扰与观察到的生态危害有何联系。
( 4) 风险表征
结合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危害评价的内容, 提供有关风险本质和范围的所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 供风险管理者做出环境决策。
1. 2. 2生态风险评价的模型及其在皮革化学品中的应用
由于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涉及到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降解和生物吸收、排泄等过程, 因此, 各类化学品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模型被广泛应用[16], 目前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分布模型、效应模型[17]。
( 1) 分布模型
分布模型的结果用来找出计算浓度、预测环境浓度和无观察效应浓度之间的比率, 用此评价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分为3 类[18]: 描述某个区域的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的模型、具体研究实例中的有毒物质污染的模型和针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模型。
( 2) 效应模型
效应模型是指能将生物体的某种污染物浓度或者体内负荷, 转化成对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或者整个生物圈的影响的模型。效应模型根据所考虑的生物等级可分为[19]:
a) 生物体模型的核心是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如对生长或生殖的影响。
b) 种群模型包括有毒物质浓度和种群参数关系的种群动态模型, 通常考虑的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生长参数。
c) 生态系统模型包括有毒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参数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使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组分。现有的生态系统模型一般是考虑有毒物质在食物链或者食物网上流动, 导致生物富集效应的模型。
图2 以皮革化学品中常见的铬为例, 在生态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环境危害, 但它在皮革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无法替代, 在运输、使用乃至最终的污水处理中, 都有进入到生态环境中的可能。铬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后, 随水体进行流动, 首先被土壤吸附; 一定浓度下的表面活性剂进入土壤中后, 会改变土壤的疏水性, 导致土壤生态体系的改变, 持水性增加, 同时, 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对细胞膜作用后, 过多水分的转移会造成部分微生物的失活, 同时, 吸附于土壤内部的有毒物质会因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转移到水体中, 继续进行生物迁移; 而部分染料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 微生物的接触会造成生物体的死亡, 并且随着生物链的延续, 生物富集作用增强, 生物链级别越高的生物所受毒害越大, 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
1. 3皮革化学品风险评价终点的确定
与生命周期面临的问题相似, 如何确定风险评价的界限, 是进行评价的关键所在。评价终点是对那些需要评价个体界限的清晰描述。在健康风险评价中, 其界限到人类健康风险为止, 而生态风险评价,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物质迁移过程的多样性, 不同评价人员可能选择不同的终点和不同的路线, 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界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常用的测定终点有生物个体的死亡率、繁殖力损伤、组织病理学异常、群体水平的物种数量、群落水平的物种丰度等几个指标。生态系统水平以上层次的评价终点, 可以用生物量或生产力来表达, 但目前皮革化学品中的相关研究较少。
2 皮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管理
皮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管理是在其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 采取控制措施。管理者应了解评价中如何假设和估算的, 风险评估只是一个范围, 风险管理部门必需考虑所有因素, 才能获取成功[1]。
2. 1 国内外有关皮革中有害化学品的条款和标准
目前, 不同国家的对于皮革及其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标准不尽相同, 主要指标包括六价铬、甲醛、偶氮染料、五氯苯酚、重金属浓度等, 具体标准见表1。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的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 GB20400- 2006) , 于2007 年12 月1 日起强制实施。该标准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与欧盟、日本、美国禁用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保持一致。目前, 对于皮革及制革中的有害物质, 我国已出台相关标准见表2。
2. 2 对国内皮革化学品管理的启示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在提到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时, 讲到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有毒有害化学品等问题日渐突出[20]。为此, 结合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经验[19], 对我国皮革化学品的管理提出如下建议[21]。
( 1) 调整化学品管理的首要目标, 重点关注皮革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欧盟REACH法规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我国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时, 也应该重点关注皮革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2) 对高风险皮革化学品实行优先管理
进入21 世纪以来,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对可能对职业卫生安全、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的现有化学品建立“优先管理化学品名单”。我国目前尚未全面启动化学品优先管理机制, 亟待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以保障长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3) 实施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化学品的管理现状比较被动, 经常是某些化学品已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时才采取措施。虽然, 化学品首次进口登记制度的实行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危害, 但该项制度未涉及国内生产的新化学物质, 亦无配套的监督机制,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更加不能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批是对化学物质采取主动控制的必要措施, 应尽快实施和完善。
( 4) 不断深化皮革化学品数据测试和风险评价
随着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 大部分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化学品管理计划, 进一步深化化学品测试和评价的范围与深度, 坚持“无数据, 无市场”的原则。建议我国在制定工业化学品准入政策时, 应考虑企业对化学品数据测试和化学品风险评价的情况, 并据此进行监督管理。
( 5) 对消费品中化学品的危害进行立法管理
目前国内化学品管理目录较多, 分类分级标准不统一, 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给政府监管带来麻烦, 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欧盟REACH法规不仅管理化学品自身, 还包括了含有化学品的物品即化学品的下游产品, 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消费品。为贯彻科学发展观, 减少化学品危害, 建议考虑对消费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立法管理。
( 6) 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建立
皮革化学品管理技术支持体系是实现皮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与保障。技术支持体系包括化学品测试分析的合格实验室系统、化学品测试、评价使用的测试准则、合格实验室规范原则、风险评价准则等标准规范以及化学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以美国为例, 美国FDA和EPA于20世纪80 年代相继率先建立GLP准则 ( 合格实验室规范) , 规定所有化学品测试的问题。
( 7) 加快皮革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部分实验室基本具备了合格实验室的条件, 可以对管理中所需的测试指标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 目前的关键是尽快建立认证体系, 提高检测能力及水平, 成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增强服务意识, 促进合格实验室的建设。
( 8) 加强国际及国内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交流, 有效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资源, 为化学品管理服务[2]。
3 展望
【关键词】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85-01
1 前言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1999年的定义了公认的“操作风险”概念: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中国建设银行自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以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确立全面、科学、独立、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操作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金融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操作风险管理力度欠缺所致。
2 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6年,总行共接获44宗员工犯罪案件报告,涉及金额合计人民币8,271.8万元,其中,涉及金额人民币100万元或以上的12宗,涉及金额人民币7,275.8万元。2007年,总行共接获16宗员工犯罪案件报告,涉及金额合计人民币1,727万元,其中,涉及金额人民币100万元或以上的2宗,涉及金额人民币1,122万元。
截至 2008年,本行总部共接获9宗员工犯罪案件报告,涉案金额合计1,625万元。其中,涉及金额100万元或以上的3宗,金额合计1,316万元。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建设银行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持续强化操作风险,因而,建设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涉案宗数和涉案金额都明显的减少。然而,员工违规行为显示本集团若干分行有潜在內部控制不足问题。
第一、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缺乏对操作风险的系统管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在各部门和各级行,管理层次多,交叉管理,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和报告路径,没有形成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或减轻的统一管理机制和体系。
第三、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焦点仍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上,对操作风险管理还停留在片面和低层次的认识上。
第四、操作风险多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交叉,错综复杂,区分难度大。统计显示,在全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中,有89.79%与信用风险有关,3.37%与市场风险有关,完全由于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仅占6.85%。实际工作中,银行很难将操作风险从日常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中区分出来,即使部分损失事件中存在不合规现象,也不能认定损失主要由操作风险造成。
第五、操作风险分布的领域点多面广,偶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操作风险损失存在于银行开展的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相对独立,损失的产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突发性,尤其是一些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事发前难以充分预期,防范难度较大。
第六、操作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考核体系仍以各项经营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营业机构违规操作程度、问题整改率等管理行为和结果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较小,缺乏操作风险激励约束导向。
3 改进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几点建议
3.1 积极倡导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积极倡导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把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事关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进行宣传。对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培育和提高每一位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使之掌握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将操作风险管理落实在每一位员工的职责、行为中。形成一种“人人讲合规、事事求规范”的良好氛围。
3.2 完善内控机制,提高柜面人员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建立长效的操作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二是要继续运用好“风险管理平台”这一系统工程,对原有的《场所文件》、《管理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和完善。注重标识各项业务、各个流程环节的风险点,同时要详细说明各个风险点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以及风险承担。使之真正成为业务操作流程最规范、防范操作风险指导性最强、柜面人员易于掌握的“四库全书”。三是注重对柜面人员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的培训。要下大力气搞好柜面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同时培训要注重实效,切忌走形式。使每一位员工对每一项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点以及如何识别和预防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防范操作风险才能取得实效,也才是治本之举。
3.3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咨询项目,建立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着手搭建操作风险的管控平台和信息报告平台。
3.4 加强信息系统检查与安全建设,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ぶ匾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技术测评等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信息は低撤缦,组织应急演练,有力地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3.5 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整合委派会计主管、委派风险经理、纪检监察特派员为主的监督检查力量。量化他们的日常工作规范,明确他们的具体工作职责。保证他们能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建立识别与度量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机制。通过对每一次检查发现的问题、柜面预警数据以及发生的金融案件的监控和记录,分析导致每次风险发生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度量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具体影响,同时对风险程度进行数量化的度量记录,不断积累风险识别的经验,以此来对未来风险点进行预测。
げ慰嘉南:
【1】 師兴无.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思考[J].经济师,2006,(1).
【2】 阮明真.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若干对策思考[J].新金融,2006,(1).
【3】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4】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培训班参阅资料[Z],2005年5月.
【论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推荐阅读: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07-28
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07-25
环境风险自查自纠06-11
铁矿环境风险评估报告07-14
突发环境风险评估报告10-21
城市隧道施工环境风险评估探析论文10-10
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10-31
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10-13
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11-04
论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探讨性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