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导师制实施方案(推荐7篇)
上一届宿舍导师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1.导师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明确。
2.导师与学生宿舍间本无交集的,在此活动中也不能很好交流。3.“下宿舍”这种形式单一切可行性差,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4.前期宣传不够充分,各方面不够重视。本学期宿舍导师制针对的对象
本次宿舍导师制的实施对象为11级、12级学生,为2013-2014学年13级学生的宿舍导师起开头作用,将在13级大力开展。
以11级、12级为主体,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风差,学习兴趣不浓厚,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人生没有很好的规划 2.宿舍卫生成绩太差,没有良好的宿舍卫生保护意识。
3.我院的教学方面没有能很好的引领学生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缺少评图等交流的机会。
宿舍导师制的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更多同学学习,并在导师能力范围内对低年级同学的学习进行一些指导。
2.增加学生宿舍卫生的保护意识,以小见大,提高卫生成绩。3.增强学院各班级、各年级之间的交流,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本学期宿舍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学期的宿舍导师制采取两种方法的改进:导师双向选择制、多宿舍多导师组合开展活动。1.前期宣传
1)面向学生:
导师的基本情况介绍。
导师能够帮助同学们做的事情。2)面向导师:
告知导师此次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方法,有条件时可以对导师进行培训。
2.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在前期宣传后,学生对宿舍导师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希望认识的导师或已经认识希望交流的导师,党支部再进行调节。双向选择可以增加导师与学生宿舍间的交流。3.活动的开展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多宿舍多导师一同开展活动,也可利用导师的人脉,请高年级中学习好的、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与学生一起交流,给学生提高有效的帮助。4.监督机制
每年级有负责人对本年级的全体导师进行监督,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以发现宿舍导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回顾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走过的4年, 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新制度出笼
“为什么不给我们宿舍安排导师?系里对我们不公平!”“我们强烈要求系里给我们安排导师!”……
2004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上午刚上班, 便有一群学生来到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史淑桃的办公室, 表示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给新生宿舍安排导师的工作刚刚启动, 学校只是在一半学生宿舍进行试点。虽然没有给你们宿舍安排导师, 但是系里同样很关心你们的学习和生活, 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说……”史淑桃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
据了解, 工商管理系是郑州航院当时最大的系, 仅2004级新生就有564人, 他们分别住在3栋学生公寓的64个宿舍。根据当时学校的工作安排, 系里只为其中的32个学生宿舍配备了导师, 没有安排导师的学生就对系里有了意见。
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的第一年, 史淑桃负责的是5号女生公寓的435宿舍和440宿舍, 回忆起自己初次作为导师到宿舍去时所受到的“礼遇”, 她显得有点激动。“12月21日下午, 一上完课我就到435宿舍去了。刚一进门, 我就感觉不一样, 10多名学生齐刷刷地站着:‘欢迎导师到来!’宿舍的天花板上也挂起了彩花。宿舍的8名学生都在, 其他宿舍的学生也有好几个。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围坐成一个圈, 拉着手聊了起来。第一次去学生宿舍主要是作为导师和学生见见面, 看到这么受学生欢迎, 我后来就往学生宿舍跑得勤了。”史淑桃介绍说。
谈起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初衷, 郑州航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广锋介绍说:“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 辅导员数量显得严重不足,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逐步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宿舍。由于考虑到大一新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但大一在整个大学阶段又起着‘奠基’的作用, 学校决定对大一新生宿舍实行导师负责制, 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据介绍, “新生宿舍导师制”以学生宿舍为单位, 由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面向全校聘任具有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两课”教师等担任宿舍导师, 是以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宿舍导师主要偏重于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每位导师负责若干个新生宿舍, 通过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指导, 并配合年级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新生宿舍导师制”于2004年12月在学校一半新生宿舍试行, 2005年在全校所有新生宿舍全面推广。
探索中前进
计宁是郑州航院人文社科系的一名年轻教师, 2006年到校工作, 已担任过两届新生宿舍导师。“和学生在一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谈起担任宿舍导师的感受, 计宁这样概括。
由于年龄和学生相差不大, 计宁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干的事情特别多, 为此, 他每周至少到学生宿舍去一次。每逢周末, 计宁常常给学生放映电影或录像, 或者组织篮球爱好者举行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 甚至还指导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春灿是一名“老宿舍导师”, 自学校“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以来, 他已经带了4届大一学生。“要想做好新生宿舍导师, 就必须树立‘三心’意识。”这是他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李春灿所谓的“三心”是指爱心、热心和耐心。他认为, 爱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宿舍导师的工作是一项义务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计工作量和报酬, 全凭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如果缺乏爱心就容易应付差事。热心, 就是要对工作充满热情, 把思想教育工作同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热心为学生服务, 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耐心, 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 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 要心平气和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 既得益于导师们的积极参与, 又得益于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促进“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施, 学校出台了专门的管理条例, 各院 (系) 还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从而形成了导师聘任、督导检查、日常管理、年终考核、总结表彰等较为完善的工作程序, 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生宿舍导师的选聘每学年一次, 在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报、各院 (系) 把关推荐的基础上, 经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后, 由校党委下发文件统一聘任。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督察组, 定期督察学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开展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 不断加强日常管理, 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 以提高管理水平。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评每学期一次, 先由导师个人写出工作总结, 交验工作记录, 由院 (系) 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审核工作记录、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并结合所负责学生受表彰奖励或批评处分的情况, 进行综合分析, 对新生宿舍导师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并将考评结果上报校学生工作部, 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人事部门将导师的学年考核情况记入个人人事档案, 并作为所在单位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谈起“新生宿舍导师制”, 郑州航院院长施进发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宿舍,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有效改善了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 使学生在‘处处都是德育课堂’的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困惑与突围
“目前, 学校有两个校区, 而且距离较远, 给导师们开展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宿舍导师要想做好工作, 就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然而, 白天上班时间导师在履行岗位职责, 学生在教室上课, 难以见面。导师最有可能见到学生的时间是在晚上或者周末, 但是师生住在不同的校区, 来往很不方便。”
“导师工作是兼职, 也是自愿参与的, 这就给学校的考核和管理带来了不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个别导师也许会因为工作忙而敷衍了事, 实际工作效果就会打折扣。”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4年来, 累计为1.3万余名大一新生配备了749人次的宿舍导师, 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据李广锋介绍, “新生宿舍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师选派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生人数连年增加, 按照原有的导师遴选办法, 很难保证所有新生宿舍都能配备到导师。如果扩大导师负责的宿舍数量, 又会影响到导师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二是需要制定科学而又完善的导师考核和管理办法。目前, 推动导师开展工作的办法主要靠精神鼓励, 这不利于宿舍导师制的长远发展。
2008年11月11日, 郑州航院召开了“新生宿舍导师总结表彰暨工作安排会”, 全面总结了“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4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上, 李春灿、计宁等12名“优秀新生宿舍导师”受到表彰。同时, 与会的新生宿舍导师还针对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毕竟是一个探索, 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以便使这项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郑州航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志强解释说。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2004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全省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宿舍导师制”,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8年12月,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荣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色品牌奖”。
回顾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走过的4年,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新制度出笼
“为什么不给我们宿舍安排导师?系里对我们不公平!”“我们强烈要求系里给我们安排导师!”……
2004年12月20日,星期一,上午刚上班,便有一群学生来到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史淑桃的办公室,表示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给新生宿舍安排导师的工作刚刚启动,学校只是在一半学生宿舍进行试点。虽然没有给你们宿舍安排导师,但是系里同样很关心你们的学习和生活,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说……”史淑桃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
据了解,工商管理系是郑州航院当时最大的系,仅2004级新生就有564人,他们分别住在3栋学生公寓的64个宿舍。根据当时学校的工作安排,系里只为其中的32个学生宿舍配备了导师,没有安排导师的学生就对系里有了意见。
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的第一年,史淑桃负责的是5号女生公寓的435宿舍和440宿舍,回忆起自己初次作为导师到宿舍去时所受到的“礼遇”,她显得有点激动。“12月21日下午,一上完课我就到435宿舍去了。刚一进门,我就感觉不一样,10多名学生齐刷刷地站着:‘欢迎导师到来!宿舍的天花板上也挂起了彩花。宿舍的8名学生都在,其他宿舍的学生也有好几个。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围坐成一个圈,拉着手聊了起来。第一次去学生宿舍主要是作为导师和学生见见面,看到这么受学生欢迎,我后来就往学生宿舍跑得勤了。”史淑桃介绍说。
谈起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初衷,郑州航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广锋介绍说:“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辅导员数量显得严重不足,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逐步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宿舍。由于考虑到大一新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但大一在整个大学阶段又起着‘奠基的作用,学校决定对大一新生宿舍实行导师负责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据介绍,“新生宿舍导师制”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由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面向全校聘任具有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两课”教师等担任宿舍导师,是以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宿舍导师主要偏重于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每位导师负责若干个新生宿舍,通过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指导,并配合年级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新生宿舍导师制”于2004年12月在学校一半新生宿舍试行,2005年在全校所有新生宿舍全面推广。
探索中前进
计宁是郑州航院人文社科系的一名年轻教师,2006年到校工作,已担任过两届新生宿舍导师。“和学生在一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谈起担任宿舍导师的感受,计宁这样概括。
由于年龄和学生相差不大,计宁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干的事情特别多,为此,他每周至少到学生宿舍去一次。每逢周末,计宁常常给学生放映电影或录像,或者组织篮球爱好者举行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甚至还指导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春灿是一名“老宿舍导师”,自学校“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以来,他已经带了4届大一学生。“要想做好新生宿舍导师,就必须树立‘三心意识。”这是他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李春灿所谓的“三心”是指爱心、热心和耐心。他认为,爱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宿舍导师的工作是一项义务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计工作量和报酬,全凭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如果缺乏爱心就容易应付差事。热心,就是要对工作充满热情,把思想教育工作同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热心为学生服务,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耐心,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要心平气和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既得益于导师们的积极参与,又得益于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促进“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施,学校出台了专门的管理条例,各院(系)还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形成了导师聘任、督导检查、日常管理、年终考核、总结表彰等较为完善的工作程序,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生宿舍导师的选聘每学年一次,在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报、各院(系)把关推荐的基础上,经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后,由校党委下发文件统一聘任。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督察组,定期督察学生宿舍导师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不断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以提高管理水平。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考评每学期一次,先由导师个人写出工作总结,交验工作记录,由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审核工作记录、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并结合所负责学生受表彰奖励或批评处分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新生宿舍导师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上报校学生工作部,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人事部门将导师的学年考核情况记入个人人事档案,并作为所在单位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谈起“新生宿舍导师制”,郑州航院院长施进发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宿舍,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效改善了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使学生在‘处处都是德育课堂的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困惑与突围
“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而且距离较远,给导师们开展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宿舍导师要想做好工作,就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然而,白天上班时间导师在履行岗位职责,学生在教室上课,难以见面。导师最有可能见到学生的时间是在晚上或者周末,但是师生住在不同的校区,来往很不方便。”
“导师工作是兼职,也是自愿参与的,这就给学校的考核和管理带来了不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个别导师也许会因为工作忙而敷衍了事,实际工作效果就会打折扣。”
……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4年来,累计为1.3万余名大一新生配备了749人次的宿舍导师,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据李广锋介绍,“新生宿舍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师选派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人数连年增加,按照原有的导师遴选办法,很难保证所有新生宿舍都能配备到导师。如果扩大导师负责的宿舍数量,又会影响到导师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二是需要制定科学而又完善的导师考核和管理办法。目前,推动导师开展工作的办法主要靠精神鼓励,这不利于宿舍导师制的长远发展。
2008年11月11日,郑州航院召开了“新生宿舍导师总结表彰暨工作安排会”,全面总结了“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4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上,李春灿、计宁等12名“优秀新生宿舍导师”受到表彰。同时,与会的新生宿舍导师还针对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毕竟是一个探索,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便使这项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郑州航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志强解释说。
据悉,郑州航院目前正着手对“新生宿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革方案。针对学生数量增加而导师有限的问题,学校将采取选拔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担任新生宿舍导师的方式来予以弥补。对于考核和管理问题,学校正在修改2004年出台的《“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条例》,严格规定宿舍导师的选拔条件、配备标准、工作内容和考核办法,规定凡50岁以下的教师均应兼任宿舍导师,如无此经历的应视情况予以缓聘;担任宿舍导师时间长且做出成绩的教师优先聘任,并且要把有无担任宿舍导师的经历作为中青年教师评定职称的一个必要条件。
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在深入研究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创新工作方法,从本学期开始实行德育导师制。
二、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和个性化的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一对一”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轨迹。
三、实施步骤:
1、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王桂东
副组长:崔凤成郑瑞祥
组 员:刘威
汪峰
张贵虎
肖向军 姜文波
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1)考虑到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宜小步慢进,故要求各班被辅导学生在5人左右。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主要是家庭特殊的学生(单亲、重组等)、家庭贫困的学生、30%的学生等。(2)班主任先从本班中挑出5名辅导对象上报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班主任集中任课教师进行挑选,采用“摘牌制”。(3)班主任调查并填写被辅导学生的基本情况表。(4)政教处汇总全校结对情况,公布结对名单。
四、德育导师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1、明确职责: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2、建立德育导师制工作制度(1)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活动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4)“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
五、工作要求
1、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德育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经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试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大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以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六、本学期“德育导师制”工作重点(1)制订方案,组建档案。(10月底)(2)11月中旬,导师家访辅导对象一次。(3)期末考试前的心理疏导。(12月中下旬)(4)寒假“心连心”家访。(1月份)(5)及时做好资料、台帐的整理,成果搜集。本学期进行一次专题总结。
附: 德育导师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2、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
3、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锤炼不怕困难的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
5、指导学生做好新学期成长目标的制订实施。
6、指导学生做好成长档案的建设,在学生的有关材料(如试卷、成长目标与检查表、家校联系手册等)上面,留下激励的评语。
7、推荐或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交友。
8、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情况,时常保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9、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教师随机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为了让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中渗透和折射的爱,为培养全面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决定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从2004学年起,在我校全面实施“德育导师制”。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精神,切实让老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路子、新形式、新方法,创造我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新特色。
2.我国改革开放后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德育对象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完成新德育模式的构建,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3.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规律,德育工作需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提高教育性。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各种积极主动的形式,选择有效的途径,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使全员育人工作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4.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也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行为规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建立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学校全体教职工必须肩负起德育导师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
二、德育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方法科学,平时应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思想品德、工 作作风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感染学生。
3、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注重情商因素的开发,善于观察学生,善于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以架设师生间的友谊桥梁,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受到关心、爱护、信任、理解和尊重。
三、德育导师的职责
1.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
2.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和训练、锤炼不怕困难的毅力,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审美观。
3.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环境适应、独立处事等方面的转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4.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和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做好学生学习上的老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利用与学生谈心交流、课业辅导、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履行好应尽职责。
6.经常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沟通,跟踪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思想方法、良好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觉自律、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具有辨是非、知荣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及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终达到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的目标。
五、实施办法
1.实行导师聘任制。导师原则上须由任课教师或曾任课教师担任(情况特殊、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可扩大选择范围,如学校领导、职员等),采取自报和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6人。
2.形成“结对”程序。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德育导师,班主任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需受导学生,德育处审核后将每一位学生按照经济困难型、学业困难型、家庭变故型、行为习惯随意型、心理状态失衡型等进行分类,然后参照学生的选择,并进行适当的平衡,有侧重有针对性地确定师生“结对”名单。
原则上导师在指导本届学生期间保持相对稳定。
3.落实谈心制度。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学生应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导师应时刻关注所带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动态。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与学生交心谈心,并作记录和分析。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每次谈心后请认真填写《德育导师指导纪录簿》
4.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的家庭要作为重点)、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双方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等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并指导他们完成。
5.落实家长联络制度。设立“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家访联络,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其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方法,群策群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衔接,探索出一条育人新路。
6.建立“会诊”制。班主任不定期组织本班“导师”诊断学生,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班主任作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德育处应经常及时了解各方面情况。
六、考核评估
学校成立“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促、评估小组。每学年由领导小组对全校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考核,考核内容如下:
1、导师自评。(占10%)
2、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师德师风评价。(占20%)
3、被指导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占40%)
4、班主任对导师的评价。(占20%)
5、学生家长对导师的评价。(占10%)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作为考核的一项重 要内容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学校对考核优秀和良好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的需求,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育人体系,学校决定试行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活动。现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本关爱,因材施教”,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狠抓细节管理,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目的意义:
1、拓宽德育的实施途径,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实施个别教育,初步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创新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3、“让学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实施步骤:
学校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全校育人导师制工作的实施、评估工作。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组
长:胥京伟
副组长:李天洪
张光华
苏智国 成员:傅松
文一彬 杜剑锋 张韬 李云静
2、宣传发动。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今学生弱势的根本原因,提高认识,说明活动意义。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校科学管理、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摸底调查。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导师的教师。
(2)以班级为单位,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主要针对行为有偏差、家庭教育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验对象。
四、工作职责: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五、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等,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2、家访联系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导师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六、奖励制度:
1、学校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学生导师”,并享受校级综合荣誉。
2、学校根据对导师的考核情况记入教师考核和教师业务档案。
勐先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一、指导思想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了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抓出实效,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目的是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任务,加强管理,落实学校办学目标,推进我校争办示范校进程。
该方案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
二、具体内容
1、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在教务处、德育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使每个教师成为3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
学校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针对以往教师育人目标难以落实以及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动态流动、班级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学校提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导师制,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有效地弥补了班主任难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的缺陷,而且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使教书育人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导师育人制,即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机制和重内容、重方法、重实效的原则,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德育不是光靠专职教师上课或班主任管一管就能解决问题,而是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三、具体办法
第一、每学年教务处向各年级组提供各年级课任教师名单,由年级组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及本人任教班级,按照年级统一安排,分别选定1名困难学生,进行“学习扶贫”、“思想扶贫”;选定4名优秀学生,进行“学习排雷”、“心理解惑”。
第二、每名导师带3名学生,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第三、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第四、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第五、学校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汇报,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年级组长在本年级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
第七、各年级组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第八、为确保该方案的落实,教育处制定相应量化考核方案,通过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年级组长评价、学生思想进步学业成绩、家长满意程度等项目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体现在每个教师手册上,教学处把该工作纳入评优工作中去。实施办法突出“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实效。”建立完整的导师制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和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
德育导师制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改变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使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明确,真正落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同时该项工作也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有力措施之一;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每个导师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近距离的优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老年教师要不断调整心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贴近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智慧启迪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获得做人与做学问的双丰收。学校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此项工作的透明度,开展导师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及交流活动。
2、首遇责任制
首遇责任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的,或学生违纪、惹事的,都有责任及时制止、当面教育,并将事情经过及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年级组或教育处。对于突出的典型案例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对优秀的教育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
3、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原则及程序原则:
第一、坚持对一般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如说话、睡觉等)采取暗示、提醒办法处理。第二、坚持对严重干扰正常课堂秩序事件(如学生打架、病倒等)采取及时处理的原则。
坚持先上课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尤其是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随便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力。在课堂避免与学生正面冲突,必要时可采取冷处理办法,保证课堂教学按计划实施,课上学生的问题课下解决。
程序:
第一、病倒同学及时通知班主任或年级组长告知监护人,及时送卫生院救助。第二、对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生送至班主任或年级组长处批评教育,如班主任、年级组长不在办公室送至教育处进行批评教育。由任课教师及时通知该生导师,进行谈话教育,导师负责及时通知监护人该生在学校的表现,请家长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应反映在课堂常规评比表上。
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原则及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帮助教师以理智的心态应对课堂突发事件,以正确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以有效的途径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值周制
由于学校规模大,学生多,建立年级教师值周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每天有一名本年级教师,负责对本年级学生中午、放学后至静校管理,重点是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处理,解决学校中午午休及放学后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问题。勐先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评价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平等、尊重、关爱”的育人原则,构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此我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制度。为使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同等的关爱和尊重,特制订如下考核方案。
一、明确职责。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作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注意积累素材并撰写成功的育人案例,每一期至少一篇。
二、建立制度。
(1)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调查各班需要导师辅导的各类问题学生,为他们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等,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家访联系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学期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学期至少与学生个别谈心二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求受导学生每月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导师、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导师育人情况汇报。
三、考核细则。
1、认真填写好受导学生的成长档案。(每位受导生记1分,共计2分)
2、对受导学生的家访作好记录,每学期对每个受导学生上门家访不少于1次。(上门家访每次记2分,封顶6分。)
3、做好受导学生的谈心记录,要有学生谈心后的认识反馈。全学期每位导师对受导学生谈心不少于2次,谈心一次记1分,封顶5分。
4、认真写好家访散记,每学期不少于1篇。(每篇散记字数250字左右,每篇记4分,封顶8分。)
5、教育案例分析或育人论文,每学期1篇。(案例或论文字数500-2000,500字以上记5分,1000字以上记7.5分,1500字以上记10分,2000字以上记12.5分。)
6、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的评价。(有书面材料反映,每位记2.5分,封顶5分。)
7、期末写好育人小结。(记3分)
8、受导学生如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另加分幅度不低于5分。
9、案例、家访散记、德育论文如被市级以上录用或获奖,按奖惩制度另加分。
10、创新育人渠道,如在育人过程中有创新的做法或亮点则酌情加分。备注:以上考核细则解释权在校长室、政教处,本考核细则公布之日起实施。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12-02
培养创新人才是經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
一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完善都要有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件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还有待于我们去发展和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各级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或系科对本科生导师制不重视。其次,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同时一部分教师认为做兼职本科生导师,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因而不愿承担此工作。
(二)师生比例失调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无从谈起。
(三)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与不担任导师的教师相比,本科生导师要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本科生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还要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本科生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这种情况一方面不能充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导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是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许多导师就会人浮于事,对本科生导师这一工作敷衍过关,从而严重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不甚满意的重要原因。
(四)配套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二 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途径。导师制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式教育,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创建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新环境。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规定以及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和品德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并根据学生不同类型和个人的实际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有利于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在导师制活动中,师生互相接纳、互相理解,营造平等而自由的学术氛围。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以往本科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尽可能地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子、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的局面。
三 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无论是学校各级领导,普通教师,还是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搞本科生导师制,不过是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搞出来的哗众取宠的花花架子,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在人、财、物的支持力度上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学生由于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参与,总是等到学校(院)动员多次后才迟迟行动。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重视,得到广泛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努力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和优秀硕、博士生、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导师。在不同高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如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科研导师制,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生导师制,英才教育模式,让最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导师指导下脱颖而出,取得优秀成果。另外,可以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统一起来,寓毕业论文指导于平时的各项活动中,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目前,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一般没有经费支持或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导师制工作所需要的费用一般是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撑,有的导师由于没有经费,学生走不出去,做不了实验,正常的活动难以开展。学校应该拨出专款,支持本科生導师制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师的工作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没有业绩津贴,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基本上是义务劳动,既出钱,又出力,靠的是一份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所以有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生的表现也不能很好地与评优、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挂钩。学生的努力进取,动力主要源于自己的上进心和导师的鼓励。要不断完善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工作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时,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1年,有的则是在三年级或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开始时。我们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有一个由兴奋、激情澎湃到逐渐冷静思考、发现问题、陷入迷茫、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等到三、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成熟,独立能力较强,需要帮助和指导要求并不迫切;学生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靠外力很难改变;同时,学生面临英语过级、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参加导师制的活动,纵使参加,也只是每学期和导师见一两次面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难以产生良好效果。
(六)强化导师制的管理
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和导师的管理)还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如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领导体制,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运作,同时还要加强导师的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此外,当前的导师制基本上局限于各自的专业内,其实,应该在尊重学生意愿前提下,尝试打破专业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导师制工作必须制度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
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
[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
【宿舍导师制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12-19
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方案11-03
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方案12-06
科研导师制实施办法10-04
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11-27
新员工入职导师方案09-12
宿舍美化方案10-17
宿舍建设实施方案11-26
育人导师制11-22
小学优秀宿舍评比方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