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精选7篇)

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 篇1

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社区)的会议记录

时间:2012年9月2日 地点:西门社区居委会二楼

参加对象: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党员代表

会议主要内容:

程书记:今年,街道召开了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文明创建工作。我们的创建目标也非常明确,2011年-2012年力争创区级文明单位。这既是街道的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需要,通过创建社区,提升我们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我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业形象,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下面把握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成立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汤丽玲担任副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其抓共管,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地抓好创建工作。

2、要注意资料收集和归档。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及时整理资料,每一项活动都要写出总结,形成完整的资料,统一归档。

3、要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清源街道西门社区

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社区)的会议记录

时间:2012年2月5日 地点:西门社区居委会二楼

参加对象: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党员代表

会议内容: 程书记:

建设文明社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载体、加强社会管理的一大抓手、提升市民素质的一条途径、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件实事”。

1、进行文明创建新一轮的文件材料制作。严格标准,精益求精,确保迎检材料按时上报。刚才讲到迎检任务繁重、条目精细、时间紧迫,重点又体现在材料准备、材料审核这个环节。

2、查看所有片区、路面是否有牛皮癣及杂物。

3、对辖区内所有经营店进行巡查,检查其证照是否齐全,有无三无食品,卫生是否符合标准,没达标的物品必须下架。

4、加强宣传,全面发动。文明城市创建关键在参与,群众是基础。做至少3条创建横幅宣传以及宣传栏的更新。

5、社区部分地方划分停车线,其他多余车辆必须进入停车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对各户车辆信息进行摸底。

6、针对整个社区的路面与几栋老楼栋,有破损老旧现象及时翻新修补,公共设施与绿化带也包括在内。

7、文明城市创建关键在参与,群众是重点。文明创建工作不是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它是一个涉及城市科学管理、社会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发动群众、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和支持。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全部上户,进行“直通车”摸底,解决居民反映问题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汤丽玲:

2012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之年、冲刺之年,所需的人员与物资都需很大;要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将各项创建指标逐级分解,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还要把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把加强管理和提升素质结合起来,注重基层基础,注重联创联动,注重长效实效,确保所有指标全面达标。

社区的工作都很繁重,与社区的交流与联系是直接导致我们这次文明创建工作效率的关键,所有工作人员上户时把众多居民都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直接出面解决,不能解决的大问题都直接反馈于我。老居民楼栋与阳台上有出现大量垃圾堆物和楼道灯出现坏损直接向社区反映。黄达静:

楼栋里的牛皮癣很多,需要清理干净很难,需要大量的器具与人员,城西路口周边的车流量很多,需要时刻有人坚守。林国勇:

楼栋里有很多灭火器不全或过期现象,老楼栋里楼道窗体有很多老旧与破损现象。

雷继红:

我们物业部门会积极配合社区,但是物业工作人员不多,无法针对每层的牛皮癣清理干净,需要社区帮助。

程书记:

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 篇2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搞好社区服务 创建和谐社区 篇3

一、搞好社区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的和谐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在社区建设层面,社区居民的充分就业和生活方便是社区和谐的基础。在就业方面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社区在就业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在就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社区就业依赖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开展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就业。居民的生活是否方便,在规划建设完善的基础上,许多差异性、遗漏性需求将会由社区服务填补。因此,作为社会团结的有力工具,社区服务在凝聚社区人心、增加居民认同、增强社区和谐方面能够发挥促进作用,虽然社区服务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全部,但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规范社区服务

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社区的需求会拉动社区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丰富的社区服务内容也会引导社区需求的增加。因此,满足社区各种需求就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任务,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也就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让服务对象满意。只有社区居民满意,社区服务才能发展,才能和谐。要使社区居民对服务满意,就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不断规范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不断适应社区需求。

三、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如何创新社区服务

第一,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福利理念,使社区服务成为救助弱势群体的制度化渠道,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临时救济都应该纳入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体系,以便节约管理成本,避免福利发放中的不公平和非规范现象发生。

第二,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借鉴国际通则,由通晓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士从事社区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方向和规范运作。

第三,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目前的社区工作者(如区居委会)队伍中大多数是由企业退休和内退的、买断的人员组成,也就是说,这些人员做社区工作有很多优势,但他们的优势不是长期存在,想要招聘这样年富力强又有综合工作经验的社区干部比较困难,要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

第四,着力调研如何设立筹集支持社区服务的资金(资本),克服短期服务观点。目前,社区工作一般都缺乏资金来源,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拨款,社区服务只能依靠有限资金,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要更好地发挥社区服务的作用,必须建立社区服务资金的稳定来源,而不是靠“化缘”。

第五,加强社区工作各有关部门的合作精神,克服各自为政的观点。目前社区服务已不是社区居委会一家或靠政府指导能够解决的,只有全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关注、重视、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搞好社区服务工作。

第六,丰富社区文体,实现社区人际的和谐。作为社区要紧紧抓住文化这个载体,来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推动社区人际和谐,在多彩的文体活动中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首先,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共同举办的社区趣味运动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范围和丰富内容,推出社区、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机制,着力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其次,逐渐建立起“三室一厅”的文化活动中心,三室包括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一厅即舞蹈厅,通过居民共同的爱好将个人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结交朋友的平台。

河垴社区社区教育专题会议记录 篇4

会议时间:2010.9 地点:河垴小学

参加人:曾声明

方明美

徐翠枝

高菊花

邹先友

许昌明 主持人:曾声明 记录人:邹先友 整理人:邹先友 会议纪要: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开展社区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我省的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社区教育还存在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一,开展社区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它能够把教育延伸、拓宽到社会基层。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就可以有效地填补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应用性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社区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由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人,因而发展教育,尤其是推进社区教育更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明健康教育等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开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也不断显露出来,而社区教育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弱势人群提高技能、老年人开展教育方面都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社区教育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促进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沟通衔接、相互开放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我省社区教育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学习其他社区教育经验,注重质量效益,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新途径,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迫切需求,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围绕这一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构建和完善居民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学校和居民委、村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站为基础的三级社区居民教育培训网络,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二要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活动。一是首先从国家工作人员和有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做起,紧紧抓住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地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配合企业科学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关爱下岗职工、农民工、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过社区教育的各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牵线搭桥等工作,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就业条件。四要抓好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支持、关心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 篇5

为进一步提高辖区楼院居民文明素质,促进楼院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经社区、党总支研究,决定在辖区楼院中开展 “文明楼院” 创建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创建文明楼院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争创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这个总目标,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力争把现有居住楼院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服务便利全面、风气健康向上、治安稳定有序,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楼院。

二、创建文明楼院的实施范围 创建文明楼院的实施范围是,社区中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居民住宅区、单位宿舍楼。

三、创建目标

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楼院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文明楼院创建和文明居民的创建为重点,大力改善楼院环境,逐步完善楼院基础设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楼院成为管理规范、治安良好、环境优雅、服务完善、文化繁荣、教育全面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文明楼院”

四、文明楼院标准

1、治安防范措施健全,有楼长,有卫生管理人员;有宣传板报,宣传内容每月更新一次;庭院道路硬化无坑槽,管道畅通无积水。

2、繁荣传统文化,开展楼院文化,人人讲究文明礼貌,讲究社会公德,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相互关心、帮助。并能够充分运用社区各类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经常开展健康向上、具有社区特色的家庭、邻里一家亲等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率达100%。居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无辍学儿童,基本无青壮年文盲。文体生活健康。

3、环境整洁优美,楼院墙面整洁,无乱贴乱画现象,阳台无乱搭乱挂现象。楼周边和楼道无乱堆、乱放,无违章搭建。公共场地绿化、住户垂直绿化。人人爱花护树,不在树上拴绳挂物、晾晒衣被。化粪池、排水沟、下水道畅道,无堵塞现象。住户室内外清洁,大楼周围公用走道有人清扫、保清。居民无乱抛、乱倒等不卫生、不文明行为。

4、教育深入,风气良好,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加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邻里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氛围。

5、秩序优良,社会安定,居民遵纪守法,积极协助社区、街道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防范和管理措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和群防群治体系完善。社区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活动。社区管理规范,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五、创建文明楼院的责任及要求

创建文明楼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也是为民造福的大事。对此,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齐抓共建,形成合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社区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党总支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将其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把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纳入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

(二)要建立健全创建机制

成立由社区委员和居民群众参加的创建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建章立制,组织推动,检查督促,全面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三)要大力开展社区共建活动

发动辖区全体居民参与文明楼院的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楼院建设的质量和参与度。

(四)要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企业知识社区的创建与维护 篇6

知识社区是将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感兴趣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大家自愿组织起来,围绕这一知识领域共同工作和学习,并共同分享和发展该领域的知识。其凝聚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及信任,或是共同的兴趣。社群成员可自行决定是否要积极参与活动,因为大家加入的理由,是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互相教导和学习,并从中得到相互的肯定和尊重。由于员工在社群活动中是自动自发地交换意见与观念,和分享外部的新知,因此形成了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产。当某人离开公司,社群中的其它人可能分别拥有他的部份知识,因而使他的完整知识得以留存。这些知识有部分是内隐性质的,无法建立在知识库中,知识社区是唯一有效的移转方式。知识社区是一个沟通平台,可把成员所学的最新知识,立刻在讨论区呈现、引起讨论;其成员可透过讨论区、聊天室、留言版、专栏区等,让员工彼此的知识在网络上相互分享。知识社区又是开发员工隐性知识最好的机制,可以在最短时间累积出充沛的知识能量,透过知识社区的经营,可以将其它非文件式的知识具体呈现。知识社区也是团队学习平台,可以让组织培养团队学习的文化,并透过团队学习,让员工彼此不断地强化知识分享的流通渠道,并通过学习过程,提升组织智商,通过知识应用达到改进工作的目的。

企业可以根据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及作业流程,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社区。企业知识社区的架构必须与核心业务流程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般可分为:(1)业务部门内部社区。知识社区产生于人们经常一起讨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一间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形成一个知识社区,这个知识社区专门处理需要加工的、持续流动的信息。通过加入这样一个公共的“存储器”,他们在工作时就不必由自己记住每一件事。(2)跨业务部门社区。重要的知识常分散于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因此在跨职能小组中工作的人可以形成知识社区——同分布在公司各个部门的同事保持联系并且维持各自的专门技术。当知识社区跨越业务部门时,它们可以形成一个超越了分割的产品线的战略视图。例如,知识社区可为设备采购提出一个计划,而这是任何单独一个业务部门自己无法提出的。(3)跨越公司边界社区。一些情况下,知识社区通过跨越组织边界而变得有用起来。举例来说,在快速发展的工业里,为供应商工作的工程师和为买主工作的工程师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社区,以跟上不断变化的技术。(4)虚拟知识社区。虚拟知识社区是透过网络社群互动平台及个人化的使用接口,让成员彼此能在讨论区、专栏区、留言版、文件区等,提供文件与想法,并和志同道合的同伴,针对共同的兴趣或主题,远程进行交流。特别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潮流中,大公司分布在世界各角落的成员,只要抛出些许意见,就能汇集并转化成对企业有所贡献的知识。许多知识社区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这些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但必须认识到,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特定的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将知识社区融入到企业流程当中是必要的。将知识创造与扩散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可以节省大量开支,并产生巨大价值。

要发挥知识社区的作用,必须注意搭建交流平台,以让其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畅行无阻。在一些实体的知识社区,除了强调面对面的知识共享外,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1)印发企业内部刊物,把一些显性和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刊登公布,让员工共享工作中的一些“诀窍”。(2)企业可以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员工把各自的经验教训拿出来交流学习,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现“双赢”。(3)举办读书报告会,员工共同学习某个对工作有帮助的读本,通过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来深入学习。(4)不定期请专家来开讲座,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开拓视野。这种做法能使企业获得知识储备。(5)在企业内部举办培训班(尤其在有大量新员工时),由有经验的老员工来授课,这样可以将企业和个人知识快速的传递下去。

在网络时代,要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多媒体传播知识:(1)把企业已有的显性知识(包括文档、历史文件等)进行编码,存储在企业知识库上,供内联网用户查阅,以此实现知识的共享。(2)建立企业员工知识管理BBS。员工作为会员可以登陆BBS,当某个员工工作中碰到难题或者需要了解他本人不具备的知识(当然应该是和他本人工作相关或者是和本企业相关的知识),而且企业知识库里也查不到时,他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寻找。第一种是该员工知道有谁掌握着他需要了解的知识,而又不方便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可以通过BBS中的短消息来请教他人。第二种是他不知道有谁掌握了该知识时,他可以通过发布征询信息(俗称发帖子)来向所有其他同事来征询问题的答案。掌握该知识的员工可以在征询信息(帖子)下面跟贴,提供答案;知道有谁掌握该知识的员工也可以在下面跟贴,告诉有谁知道答案。在BBS发贴、回帖,都可以被大家看到,这就做到了由点到面。个人的隐性知识首先显性化,在BBS上发布,浏览BBS的人都可以看到,作为显性知识被企业员工共享,这就能转变成企业的知识。(3)企业内部网的网上新闻,通过实时的新闻更新,可以快捷的传递信息和知识。(4)最新技术资料的共享下载,企业知识主管可以收集、提炼相关知识,放入社区,给予员工相应权限来下载共享。(5)视频会议,提高工作效率,快捷传递和共享知识。(6)其他一些实体知识社区的活动也可以在虚拟社区举行,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社区文明创建会议记录 篇7

端午佳节前夕,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太极推广活动部走进朝阳区望京园华鼎社区。华鼎世家社区是首都级文明社区,社区人群年轻化,三分之一居住着韩国人,算是个国际化社区。望京园社区居委会就落户在这里,为开展社区艺术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刘杰书记说,华鼎社区是望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很高,年龄也偏年轻化,大家对文化活动非常感兴趣,社区也成立了唱歌队和舞蹈队,积极追逐全面健身的大趋势。社区居民代表兼太极站长朱丽萍女士说:“5月12日举办的首届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全民健身太极进社区公益活动,我们觉得很成功,也很认可,真正体会到报社确实用心,把太极知识和太极功夫宣传到社区基层百姓当中,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体会太极的奥妙,使得更多人加入太极队伍。我个人就经常失眠,颈椎也不好,总是听人说练太极可以缓解失眠症状,调理心理压力,改善颈椎病的蔓延,所以渴望尽快与咱们太极老师练习正宗的太极拳。目前小区居民渴望练习太极拳的有85%以上,大部分都是工作压力大,或者身体关节疾病多,想通过中国传统的太极理疗方法,让自身的身体状况好转起来。”

华鼎世家社区位于望京新城的中央区,南部为高级商务办公区,西北部为望京A5住宅区,东部为大型中心公园并与望京新城超高层标志性建筑相连。社区具备三高两化、三多一少的特点,三高是收入高、文化层次高、生活品位高;两化是人员结构多元化、国际化组合的新型社区;三多是流动人口多;一少是人户同在的少。社区为了搞好业余文化活动,开办了不少文艺项目,有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在两年前,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就有开展全民太极健身的想法。但受限于没有好的太极教练辅导,社区居民自身也没有太极功夫基础。之前一部分居民也在其他地方了解过太极的知识与培训方式,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付费高昂或者专业性不强的机构。社区居民渴望了解太极知识,有时在其他地方看到很多同龄人在打太极拳,就上前一起凑凑热闹,从动作要领到熟练程度,还停留在比画动作的层次上。当得知北京广播电视报社一直在开展全民健身太极进社区的消息时,许多社区居民纷纷主动联系报社,想通过太极进社区的公益活动结识专业太极教练,让教练从基本功抓起,一步一步地把太极拳传授到社区每个百姓身上。同时,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社区业余生活、真正过上养生健康的生活,由此共创和谐社区。

上一篇:欣赏经典国内外汽车广告语下一篇:故乡的夏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