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精选8篇)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1

何为进行感恩教育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党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喊政治口号,2000年出现了大学生马加爵因不满现实而报服社会,杀害同寝室几名无辜同学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就应势而生。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人任何东西。其实,人生时时处处有恩感。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即是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那也是使人思想认识深刻: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孔子一度遭遇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被贬蜀国,世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所有的苦难、失败和痛苦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社会才变得和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拥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感恩社会,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感戴老师的培育抚爱,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党爱祖国。在这方面,我校起步稍迟,必须迎头赶上。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让生命轻装,未来才会阳光。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祖国,用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奇异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里播上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学生的心灵里的认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抓“感恩”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恩感恩 要使学生知恩、感恩,必须做艰辛、细致的工作:

(一)、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孩子们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

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

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

5、算一笔感恩账。让学生将自己一个的年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抒发自已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

1、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

2、组织学生与班里的贫困学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3、将“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学校”、“国旗”在我心中活动,自觉维护学校、国家名利,争做护洁卫士,课余清扫“白色垃圾”,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人,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情怀。这样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会真理。

三、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感恩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通常与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现在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想学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新泰市石莱镇琵琶庄联办小学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2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记载:“飨赐之日, 可人人别进, 问其燥湿, 加以密意, 诱谕使言, 察其志趣, 令皆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加强孤儿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完善人格

孤儿学生的来源复杂, 有的学生的双亲病亡, 有的是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 有的父母是在监狱长期服刑的罪犯, 还有的是父母在车祸或海难、矿难中意外身亡的。错综复杂的身世背景, 让孤儿学生过早地见到了现实的黑暗, 过早地感受到悲凉与孤独, 因此, 猜忌、情绪暴躁、内向、孤僻等成为孤儿学生的性格缺陷。在孤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虽有老师们对学生提供的关爱, 有外界人士对学生付出的爱心, 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需求, 却使部分学生对来自他人的爱麻木, 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部分学生又过分依赖教师, 缺少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来自教师、学校、社会不求回报的爱使部分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学生”。由此, 加强孤儿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讲公德的高尚品质, 能更好地促进孤儿学校的学生道德教育, 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完善个性。

(二)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适应社会

孤儿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份子, 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 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传承文化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孤儿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是祖国的栋梁, 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需要由他们来传承。

三、如何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培养孤儿学生的感恩认知

感恩教育是孤儿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 学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将感恩教育真正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二) 提升孤儿学生感恩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 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 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所以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 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 而应把手插入水中, 用力推动, 且越是持续推动, 则后浪推前浪, 水势汹涌, 激发学生的感恩心, 也像击打浪花一样, 要深入水中。具体做法, 可以是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 了解孩子平时表现, 发现并树立懂得感恩的榜样, 加以宣传,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们看到同龄人的做法, 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学、好朋友为他人服务等情景时, 一种强烈的报恩情感会被激发出来, 内心的波澜自然会撞击出行动的火花。

(三) 鼓励孤儿学生感恩行为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的感恩行为, 对不知感恩行为予以惩罚, 比如取消其节日费和评优评奖资格等。二是通过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庆祝的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三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让孤儿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和同学、感恩国家和社会, 诚实做人。让学生学会感恩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集养教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单位。这所学校收养了近千名的来自吉林省的孤儿, 他们的年龄段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生活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许多的爱心人士对孤儿学生捐款捐物, 以表达对孤儿学生的关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孤儿学生应有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更有感恩之心, 以回报社会。但是部分孤儿学生却对他人的帮助无动于衷, 他们的感恩思想越来越被现实淡化。因此, 对孤儿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孤儿,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淑芬.谈孤儿教育中的“三心”培养[J].成才之路, 2008 (25) .

[2]高亚华, 杨宏.试析孤儿心理疏导的意义及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3

一、积极创设学校感恩教育文化氛围

学校应该积极为孩子们营造校园感恩文化的氛围,比如:走廊上可以张贴“二十四孝小故事”,悬挂“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乌鸦反哺,小羊跪乳”等宣传标语;教室里定期更换感恩主题的板报、墙报,让感恩的情感时时刻刻滋润着师生的心灵。校园的红领巾广播站可以开辟“感恩论坛”等专题栏目,定期广播孩子们的感恩征文。学校还可以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升旗仪式……让孩子们每天都沐浴在浓浓的感恩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与净化。

二、在课堂上渗透感恩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老师们应该利用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例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艰辛的句子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母亲的艰辛。然后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作者,向这位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孩子们发完感慨之后,老师又启发说:“想一想:平时,你的妈妈又是怎样关心、爱护、照顾你的?看到她每日为了你而辛苦奔波,你不想对她说点什么吗?耳畔轻轻响起优美的旋律,一曲《妈妈,我想对你说》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紧接着,电脑出示:“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伴着动人的歌声,一件件往事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闪现,他们拿起笔,任凭自己的情感在笔端流淌……很多孩子在读自己的文章时不由得热泪盈眶,感恩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

三、把《弟子规》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懂得做人的规范

中国最适合教导小学生道德修养和品质修养的书籍,想想应该非弟子规莫属,《弟子规》包括了生活中各种道德规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有人把《弟子规》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一半的条例能在《弟子规》中得以体现,相比之下,《弟子规》更容易背诵记忆。《弟子规》能让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在今天懂得感恩、分享、回报,《弟子规》能让从小享受自由、过分放纵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

将《弟子规》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校和家庭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四、开展活动,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王阳明曾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校开展了“妈妈,您辛苦了”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还可以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4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间接或直接强调感恩的重要性。社会在进步,但是个体懂得索取与回报的对等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常常听到家长或其他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只知道“要”,不懂得“做”。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该如何引导以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 班主任在实施感恩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恩”的“恩”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开展“我做妈妈”或者“我做爸爸”的活动,放学回家处理一天的家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父母的生日那天你会给父母一个怎样的惊喜等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恩”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完全凭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感恩”的“恩”内容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恩”的有关内容加以概括。最后是小组之间比一比谁概括出的内容比较完整。最后是师生之间再补充有关“恩”的内容。比如:父母的抚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恩。朋友帮助之恩等。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感受过程,也是实行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果远比我们教师高度的概括,抽象的过程的意义

第二:教师尽可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初中有很多令人动情的课文。例如:初一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讲的是台湾作家林海英回忆父亲去世的情景,表现了对过早离世的父亲的悼念之情。小时候的她很顽皮,不是很懂事,在父亲的严厉而又慈爱的管教下,才变得有些规矩。父亲知道自己在人世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常常鼓励她做大人。“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爸爸也不拿她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不仅爸爸一个人这样鼓励她,连在她家做佣人的宋妈、兰姨娘也是这样的。在爸爸的鼓励和鞭策下,小英子很快成长起来,在父亲离开人世后,从容而又坚定的面对一切,担当起作为姐姐的责任。当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后,被文章中的父爱深深的感动了,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严厉管教,心中油然升起感激之情,我应势利导,引导学生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多为父母着想。

第三: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

浅谈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 篇5

綦江区骑龙小学

刘远书

【摘要】由于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出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已急不可待。让留守儿童懂得知恩,感受亲情、友情,在感恩父母和监护人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关键词】留守儿童

感恩教育

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恩,父母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因此,如何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而感恩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们就成了一个新生群体,被形象地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不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没有了对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对父母的眷恋,甚至没有了对父母的爱。没有了爱,家庭就失去了维持的纽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孩子容易滋生许多不良行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制约。要培养孩子的爱,首先应从学会感恩开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随着4G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上网更加快速便利,各种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丰富了手机终端的传播功能。在我们尽情享受手机上网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黄色、暴力等信息的传播也找到了一个极其便捷的传播通道„„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家庭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批转向城市,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关爱,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不重视情感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受丝毫的委屈,孩子要10元,决不给9元,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岂不知,在无条件满足孩子欲望的背后,滋生着可怕的隐 患,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孩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有出轨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无用,不重视教育,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3、学校现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哲理依然支配着农村的教育,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只讲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孩子的“德——智”这一天平极速向“智”的一端下沉。

二、如何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面临的形势严峻,学校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立足课堂,让课堂绽放光彩

课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埋下感恩的种子,放飞感恩的思绪,将感恩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天在上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句感恩的名言,或一篇关于感恩的诗歌等,以荡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去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教育,使感恩的种子得到充足的养分,迅速的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2、注重活动,践感恩之行

感恩教育通过课堂内化于心,通过活动,彰显于外。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显示出勃勃生机。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以“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书信大赛;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Dancing without music》等教育影片,要求学生书写心得体会;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时,为母亲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并献礼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强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展现兴趣。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环境对教育的成功起着一定的制约或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比较,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服从阶段;其次,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达到认同的目的,就能自觉地杜绝一些不良习气,即认同阶段;最后,通过潜移默化,将校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良好品质,即内化阶段。因此,要在校园内张贴有 关感恩教育的标语,悬挂横幅,并设臵专栏,将在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展示出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臵专栏,将学生的成果张贴其中,让墙壁说话,从而起到宣传、激励的作用。

4、使“家长代表大会”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农村大多数父母长期不在家。针对这一现状,村委会要帮助组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对接,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形成合力,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共同搞好孩子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脱离社会的教育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全力配合,净化文化影视领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终生受益。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做好表率,加大情感的投入,和孩子培养浓厚的情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及生活的艰辛;要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对孩子起好监管作用,放下架子和孩子经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不能不加辨别、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要对孩子讲一讲过去的艰苦生活,使孩子明白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重视教育,经常与学校沟通,交换意见,配合学校,努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孩子学会了感恩,就等于学会了生活,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他的成绩必定“芝麻开花——节节高”;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他们的生活必定五彩斑斓。但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奠

[1]定扎实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定能绽放出炫目的光彩!参考文献:

[1]龚顺梅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篇6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顺境中长大,一遇到挫折,如:成绩下降、竞争失利、误会隔阂、指责批评、疾病残疾、亲人逝世等,心理难以承受,抗挫能力差。而当今社会却又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时时刻刻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没有一定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因此,对现今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尤为具有现实意义。现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有意设置情境,使学生经历挫折,以获得遭受挫折的亲身体验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挫折带来的阵痛,才能正确感知挫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等渠道,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有一次我利用晨会课,专门以“直立书”游戏有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挫折教育。上课了,我走上讲台说:“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今天晨会课我们来玩直立书游戏”,于是同学们欢呼起来,我讲了游戏规则:每人拿出3本书,书要直立,要码3层,不能用其他物体支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可是一次次都失败了。这是我有意识引出的情境。我见时机已到,就说:“要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把这个游戏做成功。”经我一鼓励,有少部分同学已从一次次挫败中吸取教训,按要求完成了游戏,于是我请按要求完成游戏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成功的?没成功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用什么办法做成功的?学生们一一说出了我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从做成功同学那里获得了启示,终于全班同学都按要求完成了游戏,那种失败后又成功的喜悦从一张张小脸上表现出来。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总结:“失败并不可怕,就怕我们害怕失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只有在失败面前树立信心,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失败,意志坚强的好孩子。”

二、指导开展研讨,使学生认识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 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仅有挫折体验是不够的,体验只是一个感知阶段,还必须让学生理解挫折,认识挫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经历挫折、感受挫折的机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如:去年春季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按规定每班15人参赛,而我们班的对手多上了人,裁判员老师没有发现,使我们班未能拿到冠军。大家很气愤,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哭。有的学生边哭边对我说:“某某裁判老师包庇某某班。”我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裁判老师对加人这一现象没有看到,我们不能说他包庇人,你们以后当了裁判,一定要公正,要进行充分调查、核实,做出公正的判决。我接着说:这个世界上,因种种原因不公正的现象是常有的,关键只要自己发奋图强,要比对方强大。如果我们能在拔河技巧上下功夫,不就是冠军吗?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没有得到冠军,我们要找找自己的原因。同学们停止了哭声,班长站起来说:“如果我们讲究点拔河技巧,也不在对方加几个人。”这时我总结到:这次我们班没有得到冠军,但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我相信下次再进行这样的比赛一定能取胜。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形成了正确的对待挫折的心态,增强了下次再进行比赛拿冠军的信心。因此在同年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我班夺得了拔河、接力赛的冠军。当学生们得到冠军时,也深有体会地说:“失败真是成功之母啊!”我说:“是啊!当我们失败后,只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挫折中振作起来了,才能够减少挫折的再次出现。”

三、教给方法,自我训练,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培养增强的意志,不被挫折所打垮。要达到这一目的,仅让学生感知、理解、认识挫折还不够,还要教给学生应付挫折的方法,进行自我训练。一般地说,做什么事,都要经历计划、实施、调控和总结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减少挫折,就要学会计划、实施、调控的方法。计划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做某件事之前,先想好怎么做。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我教学生学习计划的方法,一般都围绕“我准备怎么做”的问题进行,就是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做好打算。实施方法和调控方法就是按照打算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微调。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一般都围绕“是否按打算去做的”,“有没有比打算更好的方法”、“我现在这样做能达到目的吗”等问题进行。总结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总结按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逐步减少挫折。对小学生来说,一般都围绕“计划订得怎么样”、“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好”,“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不好”,“以后计划该注意什么”、“以后在做过程中该注意什么”等问题进行。

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篇7

一、要制定适合于孩子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和适当方法

1、教师要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 在幼儿园里,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个有很多故事、很多知识、很有本事的大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 对待幼儿要关切、平和、耐心, 面对孩子脸上要常带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教师的这种虔诚的感恩态度, 必然会影响幼儿人格的养成。

2、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鼓励幼儿的善行。

在幼儿园,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从最简单的方面引导幼儿知道如何去感恩。对于小班的孩子, 我们要教会他们的是, 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如在接受了别的小朋友的帮助时, 应该对别人说“谢谢”;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时, 应该及时和别人说“对不起”。对于中大班的孩子, 由于他们交流和接触更多更广泛, 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况, 及时引导他们学会适时的感恩。在一日的活动和生活中, 教师始终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也是观察者和发现者, 只要看到幼儿有一点善意的行为或举动, 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3、用活生生的例子去教育孩子

汶川的大地震, 使好多的家庭失去了亲人, 好多的孩子成了孤儿。孩子们从电视上看到了地震的报道后, 自发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来交给老师, 请老师把他们的心意转交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 我们被这些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善行所感动, 同时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好地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为此, 我们专门开展了一个名为《地震了……》的主题教育。我们有意识地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忙下, 找来了一些地震的图片, 然后由幼儿互相交流观看, 并请幼儿说说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了怎么办?地震灾区的孩子现在遇到怎样的困难?社会各界怎样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使孩子们懂得地震是怎么回事的知识, 知道地震发生后的逃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给予他人和自己的付出是件快乐的事, 同时, 也让他们对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产生感恩的心。

二、家园联系, 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 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 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幼儿感恩品德的培养, 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 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 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应该加强家园联系, 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

1、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孩子。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因此, 做父母的, 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 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 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 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同时, 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 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 相互间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2、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 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 并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 并通过父母的“榜样”, 促发其感恩之心。听过一位母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世界, 大门为你们敞开, 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 我们想进去, 你们又不肯。可见, 不能良好地沟通, 就无法让孩子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无法让孩子了解我们的付出与辛苦, 就很难让孩子有颗感恩心。其实, 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最需要的是一种心灵沟通和内心的理解, 需要亲人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和他们共享内心的欢乐和忧伤。孩子心理的闭锁只是现象的一半, 现象的另一半就是希望有一个“重要他人”, 一个能理解他的人来打开这种闭锁。他们关住的这扇心灵的门, 只是虚掩的, 父母只要耐心地、平等地推开这扇门。子女是很愿意与家长沟通的。

三、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

根据孩子年龄, 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 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 要乐于助人, 关心他人等等。从而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 体验父母的辛劳, 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最后,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们说:当你遇到困难时, 告诉你的孩子, 让他了解父母的疾苦, 让他分担父母的重担。你得让他做事, 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 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 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力;让他流泪, 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点伤, 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因为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他去走, 他必须独步于人生的考场, 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料及的莫测的风云。让他在承担与失败中成长、体味与感悟, 拥有一颗向上向善、感恩的心。

摘要: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往往对孩子娇生惯养, 只注重他们智力的培养, 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使得孩子们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知道感激。本文就针对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进行分析。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 篇8

情商教育的背景

1.从宏观背景上来看,首先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时代特征。二十一世纪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成为时代的潮流,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面不被淘汰,仅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这点日益成为人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是要与国际教育接轨。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教育在重视智商因素开发的同时,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各种情商因素的开发。再次,中学教育要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开发。我们国家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决不仅仅是科学文化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情商包含了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

2.从微观背景上看,首先是学生学习实际的迫切需要。学生学习不好,成绩不高,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自控力,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必须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其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需要。为学生服务不仅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也许学习的知识会有所忘记,但是学生一旦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和养成良好的自学、生活习惯,将受益一生。再次,现实的情况,青少年有以下几种精神体现:①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的淡化、理论性的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转移的特点,他们不愿做“人民公仆”,把将来自己可能获得的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②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崇拜追求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这也是他们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③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主流。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呈现庸俗化的倾向,玩乐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改变以上现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厌学以及悲、忧、怒、愁等消极情绪都是不良心理和不良心态的表现。学校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情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心理和积极心态,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供心理问题的预防。

2.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在学生的所有情商素质中,和人相处的能力与未来人生的成功关系极为密切。要想在未来社会中做到得心应手,学生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学生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将来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是合作的年代,是人与人的合作,国与国的合作。在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合作就要具有很好的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法教育是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在学科教学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不再是接受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就完了,为了适应变革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学校里就要教会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情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情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彼此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教学生学唱改写成歌曲的这首词,利用切合诗歌内容和特点的音乐营造情感教学气氛,熏陶学生良好情感。这样,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的渗透,不但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情感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在“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信念的鼓舞下,学生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意志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再如充分利用校刊校报这个阵地,让学生把自己对于学习、人生、理想的感受写出来,培养了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是情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后都要走入社会,特别是在今天,各种信息渠道也都在日益逼近我们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书呆子已经根本不能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如让学生开展“环境污染与我”的调查活动,学生对我县自从某工厂开工以来,滏阳河已不再是水清鱼鲜了,变成了现在的臭气熏天,化工厂也使河两岸的粮食减产。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自己息息相关,而且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并对该工厂采取了一些措施。

4.激活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学生希望心理。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提出了以“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教育信条,让每一个学生描绘成功的自己,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学习也有了动力。研究证明,创造性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培养其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而这个独立性又恰恰和情商教育的内容相吻合,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影响,实现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觉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后的快乐,那么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

5.重视乐观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高竞争的社会需要,我们要面向未来,培养复合性、国际性人才,需要人们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情商培养,重视乐观教育,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和戴尔纳通过研究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易与他人交往。因此,我们可通过目标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以轻松的心理对待压力,使他们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使他们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具备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

6.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挫折。介绍一些伟人年轻时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许多饱经风霜,经历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经常讨论一些反面例子,让学生知道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增强是非判断力,提高思想境界。我们也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饥饿感、失败感、孤独感。如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拉练活动,这样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加强抗挫折的教育,对他们的小错误要及时批评,不能让他们心理上有一种特殊待遇,否则,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有可能接受不了,不能让他们生活在教师和家长的光环中。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善缓解情绪,难以克制冲动,不负责任,没有爱心,不关心自己的成绩,这么多问题只要有一项获得解决都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升。情商教育对学生以后的人生更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受益的不只是学生,而是全社会,这等于给学生的人生磨难打上了一剂预防针,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上一篇:团委组织部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怎么学习高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