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推荐8篇)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篇1

(讨论稿)

为更好地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建一批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根据《2008-2012年宁夏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08-2012年宁夏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振兴计划》,特制定实施本计划。

一、实施内容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目标,特别是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目标与高水平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以我校区级重点学科、学位点为平台,依托《宁夏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兰山名师”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各级“质量工程”,努力建设好以申报校级、区级、国家级“质量工程”为组建目标的“三级”教学团队。

计划未来五年内,重点支持25个特色优势专业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0个区级教学团队,100个校级教学团队。培养3-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区级教学名师,10-20名校级教学名师。

二、组织管理

1.学校成立“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于教务处,负责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计划申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及验收等具体实施工作;

2.在团队管理方面推行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制度; 3.教学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本计划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标注“宁夏大学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4.教学团队一般可以学科名、课程名或专业名冠名。

三、基本申报条件

(一)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

1.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主讲团队核心课程8年以上,且具有很强团队协作精神,及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

2.近5年内,主持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或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或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教材奖;

3.在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二)教学团队

1.教学团队可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鼓励跨专业组合; 2.团队应承担一定规模的本科生公共课、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

3.团队成员必须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必须的其他人员合理组成;

4.每一教学团队设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1名,骨干教师3-7名,一般教师和教辅人员若干名。

首批立项建设中,学校将构建“三级”教学团队。学校一级:准备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或准备申报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学校二级:准备申报区级教学团队或准备申报区级质量工程项目;学校三 级:准备申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同时,学校鼓励学院自主组建和建设院(部)级教学团队。

四、申报程序

1.申报。由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提出申请,基层单位推荐。推荐和资助名额以及其他要求,以当年发布的通知为准。

2.资格审查。人事处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3.评审。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主),专家组通过材料审阅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团队研究方向的先进性、人员构成的合理性、预期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以及科研的基础条件、科研环境进行评议,提出拟资助团队的名单,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定。

4.确定团队名单。校长办公会审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如无异议,正式确定获资助的教学团队名单。

五、岗位职责与考核

(一)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岗位职责

建议从教学工作任务、各级教学团队主讲教师专业负责人个人教学研究成果、团队建设贡献、人才培养任务等方面予以规定。

(二)教学团队工作职责和任务

建议从各级教学团队教学科研任务、人才培养任务、团队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规定。

(三)考核办法 1.考核内容

2.学校、各单位两级考核体系的建立 3.考核结果与经费核拨 4.建设期满的验收办法

六、政策措施

1.岗位待遇及团队资助力度 2.申报各类项目所需政策支持

3.申报成功的各类项目、所获成果的奖励办法

七、本计划由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宁夏大学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篇2

一、什么是教学团队

1993年,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提出了教学团队的概念, 他们认为, “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 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教学团队是指在高等院校中, 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 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 其行为和谐统一, 共同为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

二、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 完善制度政策

在应用性职业型本科教育模式下, 教学团队的有机结合与有序运行, 离不开一套有利于建材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因为从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看, 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走进高校, 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求学经历, 使得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容易导致在学习环境、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质性, 并且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圈子现象, 难以形成一股力量。

基于对教学团队的不利因素考虑, 我们应该通过完善的制度加以规避。通过制定有效的有利于建材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首先, 建立激励机制。按照科学、公平、公正、有效的原则, 以业绩考核为重点, 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相挂钩。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激励政策。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通过外出培训、人才选拔、津贴奖金、职称晋升、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方法激活教学团队, 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其次, 建立约束机制。通过采用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的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 在团队内部实行竞聘上岗与末位淘汰制, 确保教学团队活力十足。

2. 优化人员配置

一方面是带头人的遴选。建材团队带头人应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年富力强,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先进的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调动建材教学团队中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调解团队内部中的各类矛盾, 基于共同的目标营造出融洽的工作氛围。

另一方面是要合理配置教学团队中的成员。这些成员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以及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别, 在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位结构、职称结构、研究方向等也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由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同时包括系主任、书记等职能部门的参与。这样, 富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传递优秀的教学经验, 同时, 年轻教师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的新发现、新想法, 才能得到重视, 为团队科研注入活力, 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本科建材教学团队在知识、经验、创新各方面能够互补并实现团队所有成员在教学技能以及科研能力方面的共同提高。

3. 营造团队文化

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 是一个行动自律、价值认同、目标达成、超越自我、协同一致的心理融合过程和团队精神形成的过程, 包括凝聚力、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

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团队成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当团队成员合作过程中有认识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强调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 并从全局观念出发, 建立一种和谐向上、恪尽职守的工作环境。

团队追求的目标是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不论是带头人还是团队成员, 始终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始终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怀, 相互宽容, 相互尊重, 共同发展。彼此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交流, 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经验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在团队文化的激励下, 主体精神得到有效的发挥, 团结协作与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行也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并且, 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资源共享、个性自由表达、精神相遇、身心愉悦的生存空间, 使教师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达到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标。

三、教学团队开展实训教学

建材教学团体成立以来, 积极开展实训教学, 以实训教学联系工程实际, 对应“试验员”工作岗位, 进行高校和企业间的无缝对接教育。开展了实验教学:砂石材料试验、水泥石灰试验、水泥混凝土试验、沥青材料试验、沥青混合料试验、建筑钢材试验等, 提高全建筑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直观认识, 侧重于使学生在职业群共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习得从事岗位所需的通用专业知识, 为学生今后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增强学生就业弹性和岗位适应性。

团队成员一直处于教学和企业实践一线, 创立了实践教学和“案例+目标+实景, 知识+能力+成果”的情景教学法, 创立了分层分组教学, 通过课程小组对抗对学生竞争性考核, 并成功应用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 成为学院精品课程。

并且, 积极以技能大赛作为以赛促学的载体。比如说“建材检测技能大赛”, 其比赛过程首先是在试验室按给定C30水泥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 完成水泥混凝土的拌和、坍落度试验和试件制作。然后试块在规定条件下养生, 达到规定龄期后测定试块的抗压强度。大赛为学生设定了四组配合比方案, 每两组同学采用同一配合比方案, 使试验具有了可比性。最后, 大赛总成绩等于操作规范成绩+试块外观成绩+抗压强度成绩, 并对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通过教学团队通力合作, 各个专业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量) 的学生在同一平台下竞争, 学生能力充分挖掘和体现, 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因此, 教学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必须熟悉所授课程在整个支持层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不同课程间相融、互补、渗透的特点, 以便开展集体教学, 向学生系统地阐明各门课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建材教学团队的成员有学校骨干教师、建筑工程师和企业专家等,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工学互动等课程教学, 将工程任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保持课程讲授动态性和先进性。

摘要:本文在分析建材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 就当前的现状阐述了本科院校构建建材教学团队的策略和实施方法,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如何构架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筑,本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建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1) :43-46.

[2]李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 (7) :182-183.

[3]李昌新, 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经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学团队;济南大学;友好高校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新近启动了“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要求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有很多,如以学历提升、职称提升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工程;听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以友好高校为平台的进修培训;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建设;难忘一课、讲课比赛;达标工程;人才引进;重视团队带头人的培养、选拔;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帮学帮教等等。下面我就以凯里学院建立友好高校为路径来探讨教学团队地建设。

发展友好高校是集多种功能的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性平台,是一条很好地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近几年,凯里学院分别与济南大学、宁波大学等建立友好高校关系,展开从校领导、中层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的交流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每学期友好高校双方领导互相访问交流;凯里学院每学期分别派两位中层领导到友好高校挂职学习三个月;凯里学院每学期分别派两位教师到友好高校进修培训学习一学期;凯里学院每学年分别派20名优秀学生按专业到友好高校相应的班级学习一学年。

本人于2011年申请参加了凯里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项目,到友好高校济南大學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培训进修学习一个学期。我在济南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参加会议,听学术讲座,通过张立成、张敏、梁枫英、管秋华、田素文、蔡伟红等老师的帮扶和指导,通过与学生接触,使我在专业发展、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感觉收获颇多。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发展友好高校关系对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进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一条很好的路径:第一,通过听课,认识到指导老师不仅对教材把握准确、深刻,而且理论基础牢固,知识面非常广博,善于结合自然科学以及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科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讲授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使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第二,老师们善于综合运用讨论、阅读、问答、讲授等多种教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分析,讲解透彻,启发学生思维,效果很好。老师们都普遍自觉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了直观教学的效果;第三,老师们善于运用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去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效仿和借鉴;第四,通过参加济南大学“难忘一课”教学活动,感受到老师们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给我印象深刻;第五,通过听课和交流,感受到老师们创新意识强。他们锐意进取,善于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如他们普遍采用专题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具有问题集中,观点深刻,理论前沿等优势,还能节省教师大量时间,同时,由于同一门课分专题由多位老师讲授,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第六,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强。在听课过程中,感受到课堂纪律非常好,学习风气正;第七,通过学习,引起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化了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本身也是一种收获。例如,某些老师们理论观点讲得多,方法论讲得少;知识点讲得多,重点难点不突出;理论讲授多,思想教育少;课堂教学缺乏完整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应该是一种收获;第八,通过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我们无论是作为教师个体,还是作为教学团队,都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有明显的差距。这表现在我们的教授和副教授比例偏低,博士比例偏低,我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培训进修学习的力度,强化人才工程建设。另外,通过学习,也使我体会到,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

除了以上诸多体会,老师们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例如奉献敬业、助人为乐、为人师表、待人热情、爱护学生等等,都使我很受感动。这对我专业和科研发展、教学水平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同时,这次一起到济南大学学习的还有20名凯里学院优秀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对济南大学和凯里学院教学方面的比较和感受,也可对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宝贵意见,从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我认为,为使教学团队建设有成效,多派老师到外校培训学习,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友好高校,因其与本校的特殊关系,更成为教学团队建设地集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好平台、好路径,同时这也体现了开放办教育的理念,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只有走出去,相互交流,才能学到更多新东西,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才能取长补短,实现更快地发展。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篇4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

《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

十九日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重点扶持和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给更多有科学研究基础和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教师群体搭建平台,鼓励尽可能多的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我校科技成果和教

学成果的产出率和人均贡献率,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校级创新团队构成立体建设格局,经学校研究,决定实施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为规范管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科方向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研究条件和合作关系的教师群体为基础汇聚人才队伍,形成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团队群策群力的优势更大幅度地产生科技成果;促进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以项目为依托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储备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成果,以申报建设更高层次的重点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助推有基础、有热情、有潜力、愿干事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力推进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增强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二章建设思路

第三条在充分考虑优化学科布局、重点扶持和建设基础薄弱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批次推进的原则,按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两种类型遴选建设学科方向团队。

第四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在该一级学科下建设不多于6个学科方向团队,学科方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应与一级学科的内涵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只具备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在每个二级学科下建设不多于4个学科方向团队,学科方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应与本二级学科所属的一级学科的内涵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当申报团队数量超过核定建设的团队数量时,按择优遴选或协

商重组的方式进行学科方向团队的构建和选拔。

第三章团队人员结构

第五条学科方向团队至少应由5人组成,其中1人为团队负责人,所有成员均为人事关系在本校的教职人员。团队应具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其中,团队负责人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申报团队时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团队成员中须具有一定比例的中级或初级职称人员。

第六条团队成员变更,由变更人向团队提交申请,经团队负责人同意签字许可后报学科办备案。否则变更人的成果不纳入考核统计范围。

第四章遴选办法

第七条按自愿申报、基层单位推荐的原则,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填写《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申请表》,内容包括负责人基本情况、团队成员的结构、团队建设思路、管理办法及建设目标等。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组织专家从团队负责人基本条件、团队成员的结构、学科方向内涵与一级学科的一致性、建设思路的可操作性、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建设目标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对申报材料进行会议评审和集中答辩评审,评审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确定拟建设的学科方向团队和拟聘任的团队负责人。

第八条校级及以上创新团队的首席教授不得以负责任人及团队成员的身份参加学科方向团队申报,校级及以上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原则上不能以负责人的身份组织队伍

申报学科方向团队、也不能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学科方向团队。由校级创新团队和学科方向团队同时资助产生的成果,只在创新团队或学科方向团队中统计一次用于考核。

第五章基本条件

第九条团队负责人基本条件:团队负责人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悉知所属学科的学科内涵,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与所属学科的内涵直接相关。申报团队时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自然科学类团队负责人:近五年来,主持过至少1项省部级(含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B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授权发明专利、主编(或参编)专著(15万字)总计在5篇(项、部)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负责人:近五年来,主持过校级或参与过省部级(含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至少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B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主编(或参编)专著(20万字)总计在5篇(部)以上。

第十条团队的基本条件:学科方向团队应具有高度统一的研究方向、清晰的建设思路、科学的管理办法、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六章团队管理

第十一条学科方向团队的命名:学科方向团队按下述方式进行命名,“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名称”+“学科方向团队”。

第十二条建设形式:学科方向团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实行团队负责人制。

第十三条学科方向团队项目建设期为5年,由学校设立学科方向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建设经费分两次下拨,分别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和第三年初。

第十四条资助经费额度:自然科学类,每个学科方向团队30万元。人文社科类,每个学科方向团队15万元。

第十五条经费用途:资助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学术交流、教师的业务培养、仪器及图书资料购臵等。资助经费在学校批准的预算范围内由团队负责人规划使用,由团队负责人签字、学科办负责人审核、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报销。

第十六条团队考核:立项建设的学科方向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学校签订《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作为考核的依据。团队考核分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中期检查在建设期第二年的年末启动,分团队自查、现场检查及集中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建设经费的划拨。终期考核在建设期满时进行,考核采用团队自查、现场检查及集中答辩三种形式。建设期内,学科方向团队每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提交建设进展报告。

第七章建设目标

第十七条团队建设目标

自然科学类:五年建设期内,团队40%成员在职称或导师资格上获得提升;团队成员平均每年每人在B类(含B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0.8篇以上,A类论文总计不少于8;团队成员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0.4项以上,新增

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项以上;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0.4项以上,授权总计3项以上;平均每年每人参加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会议1次以上;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其中,团队负责人在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请国家基金项目2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授权1项以上。

人文社科类:五年建设期内,团队40%成员在职称或导师资格上获得提升;平均每年每人在B类(含B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0.6篇以上,A类论文(含被转载)总计不少于6;平均每年每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0.4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项以上;出版专著(或教材)总计2部以上;平均每年每人参加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会议1次以上;形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其中,团队负责人在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含被转载)4篇以上;申请国家基金项目2项以上,新增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出版专著(或教材)1部以上。

第八章附则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篇5

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

2012年度工作计划及团队建设项目书

项目背景:

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长沙市红十字会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性志愿者团体。该团队起源与2007年底,正式筹建于2009年6月1日。2010年4月通过审核认可,长沙市红十字会正式批准发文成立.经过近四年的沉淀和磨合,在团队全体志愿者的通力合作下,不断完成了一系列的公益主题策划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如何让团队在发展的道路上从初级的做好事到把事做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2011年1月,团队组织并主办了一期志愿者团队能力建设培训,邀请了广州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中心朱建刚教授,就中国目前志愿者团队的现状介绍和志愿者团队建设开展了专题讲座。通过培训,团队大部分骨干明白了一个道理,公益团队如果希望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必须逐步的实现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有可能长期并且有效的服务于帮助对象,已达到大家最初的愿景和使命。2012年工作计划大纲:

一、继续规范团队专业化,正规化管理建设。认真做好团队成员招募,培训、管理工作,完善团队成员档案管理。特别加强志愿者注册管理。认真完善团队志愿者五常法管理机制,及常招募、常培训、常组织、常活动、常激励,争取把服务队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志愿者团队。

(责任人:陈旭、李文)

二、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完成或协助长沙市红十字会及各级主管机构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与友好公益机构加强横向联系,扩大服务队的影响力。

(责任人:吴林梅、严际平)

三、继续做好2011年已经开展的《非常帮助社区陪伴计划》、非常帮助爱心之

旅、等公益项目。特别是《非常帮助社区陪伴计划》依旧是服务队社会服务部的主要工作重心。用一年的时间尽可能的争取到专项项目资金,将该项目打造成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的一个经典品牌。

(责任人:刘战旗、谢仁辉)

四、组建红十字文化宣传小分队,积极开展红十字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

业宣传活动。加强红十字意识宣传的同时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捐献等红十字相关工作范畴的宣传工作。筹备成立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文艺部,组织志愿者排练部分节目。利用团队前往福利院、社区、学校或者大型活动中宣传红十字精神,加强团队影响力和凝聚力。

(责任人:曹钧、陈旭)

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 1

五、完善2011年启动的青少年事务部,关于组建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分队的工作,争取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广大的青少年积极参加红十字事业及志愿服务工作。

(责任人:姜广平、李兵)

六、加强团队财务部管理制度及财务公开工作,做到财务合理、公开、透明。(责任人:李萍、陈世明)

七、力所能及的协助长沙市内各社区,加强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的组建、培训、管理工作。

(责任人:陈旭、严际平)

八、创建“爱心妈妈服务小分队”着重开展--鸡汤行动.为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需要帮助的疾病患者、社区孤寡空巢残疾老人提供送营养鸡汤的活动。

(责任人:黄德龙、)

九、自主编辑,不定期推出《长沙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简讯》,已达到宣传红十字人道主义,记录志愿者活动历程的目的。

(责任人:严际平)

十、继续完善无偿献血部(又称:长沙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安排。协助长沙血液中心开展采供血过程中需要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队2012年主要工作打算:(责任人:聂桃荣、陈晓红、严际平)

1、做好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机采科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人上岗服务,献血车尽可能做到周末和重大节假日或特别活动至少有两人上血车开展服务。

2、每季度召开一次志工骨干座谈会;每个季度组织1次户外郊游联谊活动(AA制)。

3、5月策划举行一次无偿献血主题徒步宣传活动;

4、6月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6.14”世界献血者日纪念活动;

5、7月下旬召开2012年无偿献血服务分队半年度总结会暨第五期中级志愿服务培训班;

6、8月份推荐和聘任新一届志工服务队领导班子;

7、10月,组织一次服务队骨干和五星级志工到省内参观学习;8、12、积极配合血站组织的大型宣传公益活动和集体采血活动;

需求与问题分析:

经过2011年的服务队调整期后,服务队的发展已经渡过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不再停留在粗浅的做好事,而是逐步巩固好几年间来之不易的成果及影响力,广泛吸收和运用好社会资源,力所能及的帮助了部分需要帮助的对象。

团队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团队成员除个别骨干相对固定,其它团队成员仍旧停留在仅凭热情参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团队专业化运作思想不够完全统一。

2、缺少专职工作人员维持团队日常事务的运作。团队活动主要由骨干成员业余进行,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工作的需要。

3、缺少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缺少维持团队正常的基本建设费用。

5、缺乏专业的文字,图片,档案管理人才,无法做到团队资讯尽快收集,整理,归档及发布的机制,无法尽可能地宣传团队和团队做的工作以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资源来参与我们的事业。

团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希望通过本团队建设项目的实施,解决团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团队执行机构,让团队设定的公益及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服务更多服务对象的同时。加强并创新宣传方式,让每个团队成员和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正确认识红十字工作,感觉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真正的内涵。

实施步骤1、2012年 3月召开服务队扩大会议,明确团队发展目标及愿景。争取做到大多数服务队成员基本统一。

2、2012年继续聘请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1到4名,从现有的资深志愿者或者民政学院社工专业,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兼职人员。

3、2012年6月,在兼职工作人员中确定1名专职人员,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确定各项制度,促使团队的工作更进一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的进程。专职人员的工作:

1、负责收集信息,提出项目建议书或活动策划书,并提交常务理事会讨论确定;

2、协助现阶段已经启动的项目和今后将实施项目的进度跟踪和过程中相关的具体手续的办理,团队每个实施项目的资料和档案整理保存。

3、协助服务队组织培训部成员完成招募、培训、资讯归档,往来单位接洽,捐赠手续办理对接,日常文案管理等日常工作。

4、做好团队网站日常打理和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团队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和资源的加入。通过组织活动发现参与团队的潜在人员,促成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5、完成服务队交予的其他工作。

专职人员的要求

1、符合注册志愿者的所有要求,熟悉公益工作,热爱公益工作,愿意为本团队服务。

2、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基础,较熟悉进行word、excel编辑,并能够

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

3、有一定文字功底,能够撰写报道总结等相关文字资料。

4、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团队管理原则

1、团队的工作目标由服务队全体成员确定;

2、团队工作项目由服务队队委负责实施;服务队队长直接对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重大决策由专职工作人员或秘书长初拟文字形式报告或策划方案,报请服务

队队委会集体决议通过并签字方可生效实施

4、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并定期公示,长期接受任何形式的监督与查阅 团队管理费用1、2012年度总预算:51088元

1)、人力资源成本36600元

1、专职人员一名:10200元

试用期补贴每月400元,试用期三个月400*3=1200元

正式聘用后每月基本补贴 800元X9个月800*9=7200元

(正式聘用后第二年补贴另议)

住房补贴:200元/月X7个月200*9=1800元

2、兼职人员四名:19200元

(社会服务部、青少年事务部、组织培训部、宣传策划部各一人。)

交通及通讯补贴:(1月—12月)每月400元*12*4=19200 元

项目执行补贴另外按项目设定发放,不在本团队费用中开支。

3、各部门交通及通讯补贴:7200 元

社会服务部、青少年事务部、组织培训部、宣传策划部、财务部、无偿献血部。各一个编制,用于本部门工作中必须的交通或其它意外开支,当次凭票据报销。平均每月不得超过原预算。100元/月*12*6=7200 元

2)、团队办公费用:10488元

办公室添置电脑一台2000元

办公室网线续费:1868元/年(包含座机市话全免、3G手机一部),快乐行助学社负担1380,本团队负担488元。488元

团队宣传资料制作费用(含打印复印费用):5000元

团队活动公共用品开支(横幅、标贴、徽章等)1000元

聘请临时项目工作人员(如捐赠物资搬运费等)2000元

3)、团队建设备用金:4000元

2、费用使用管理

1)、以上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原则上不得超出。

2)、超过200元的单笔费用必须事先经两名以上队委同意才能支出。

3)、费用报销必须由当事人签字后,严格按照团队财务部制定的财务流程报账。

4)、费用支出凭证必须保存,以备查询。

5)、各部门因工作需要增加工作人员,经费由本部门自行解决。

3、团队建设费用的筹集方式:

1)、团队成员可以定向团队建设费用捐款,上不封顶。

3)、团队活动的费用结余;

4)、允许接受服务队成员以外的团队建设费用捐款。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报 篇6

教学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报,仅供参考!

篇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报

本学期以来,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校的团队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少先大队在学校党政和上级团委的领导下,遵循学校实际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以服务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要为目标,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校园生活,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学期的各项工作目标。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加强团队干部组织相关学习,努力提高他们整体思想素质。切实做好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这也是做好团队工作的重要保证。

2、在少先队活动中,利用大会、班会、队会等形式,讨论少先队员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在班级及学校中怎样起模范带头作用,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等等,进一步塑造少先队员的表率形象。

3、做好对团员的评议活动,对评议不合格的团员,要

求其写出书面保证,限期改正。

1、坚持用好板报、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诚信美德教育,创文明城市,遵纪守法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教育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良好。

2、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展特长,展示个人才华。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中受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充分展示我校艺术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本学期,团队部以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开展了《祖国好家乡美暨“童心向党”》诗歌朗读活动。活动中,节目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向上,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激发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党热情,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掀起了一阵爱党热潮。

3、学校文化橱窗是我校的主要文字宣传阵地。本学年团委和总务处一起对学校各地的文明宣传标语进行了设计。随时对学校的文化橱窗进行更新。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团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今后的团委工作开展得更好。

篇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报

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保持它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学校也不例

外。而且,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也是人才集聚的地方,所以说,学校是通过人才来培养人才的特殊组织。这样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1.坚持制度管理

一学期来,我们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有章可循,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法可依。学校在行政管理、队伍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都要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确定,促进各项管理行为的规范和有序。

2.坚持目标管理

我校各个层级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能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任务和素质优势,确定高一级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逐步成为我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并逐步提升为一种“朝阳精神”。学校为“有志、有为、有能、有绩”的教师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帮助他们不断地实现目标和超越目标,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学校。

3.坚持细节管理

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与优秀文化的使命,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文明修养的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学校中,教师的一言

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全体教职工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折射修养,细节蕴涵学校文化。以此来关注并规范教师的工作细节,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改进教师的工作状态,并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管理效能。

4.坚持人本管理

学校努力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相信教师的潜能,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在政治上引导人,在思想上教育人,在业务上锤炼人,在体制上激活人,在生活上关心人,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了德育实效。本学年按照少先队工作计划,重点组织开展了“雏鹰行动”、“阳光少年”等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深化创建活动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培养爱护校园小主人。

2.本学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目标小、定位低、抓深抓实,培养

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期初我们制定了学规范、学守则具体措施,开展了“常规示范班“评比活动。班级环境要求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定期进行了”洁齐美”班级检查。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突出了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规范了行为。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了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我们加强了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我们加强了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使校园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2.我们充分发挥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了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我们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充实了国旗下讲话内容,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注重常规教育多元化的特点。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也就说明了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夯实常规工作,主要通过主题明确的国旗下讲话、各班定期刊出黑板报、班级展示版,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其次,我们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检查和大队部抽查的突击检查,每月班级的量化考核激发各班同学团结、竞争、进取。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篇7

一、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教学团队子工程, 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视。国家教学团队项目的实施和深入, 对进一步创新高校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指出:“本项目的实施, 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 提高教学水平。”“2011计划”也指出:“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这些观点深刻阐明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 引导高校整合教师资源, 通过对学科融合, 多团队协同、取长补短, 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集体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信息, 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应该加强建设。

二、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不同类型高校都纷纷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一些“985”或“211”及“2011”高校推行的“课题组”教学组织形式, 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本科、硕士和博士立体化人才培养。但是, 地方高校一般多是强调应用技术的教学型或是教学研究型高校, 全面推行课题组教学运行模式困难较多。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功利性价值导向以及科研任务的日益强化, 教研室或课题组承载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不断凸显, 学校和社会在评价人才和职称评定等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偏颇,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影响使得教研室背离了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的初衷, 甚至形同虚设。通过建立相同或同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打破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模式, 变个人教书育人为集体合作教学育人, 确实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举措。教学团队建设的形式可涉及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科技创新等, 都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特点, 有效组织, 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推行教学团队建设。具体总结有如下四点经验体会。

1.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平台。专业建设水平是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学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 水生生物学是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获批有国家级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一直以来将学科专业优势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平台。我校虽然是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校, 但学科门类齐全, 水生生物学课程支撑的水产学科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 在最近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名。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的5个国家质量工程项目, 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和专业积累, 优先支持特色专业开展教学团队建设, 另一方面, 也打破专业界限, 多学科协作建设教学团队, 建设国家级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做好教学团队建设,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要求教授必须教授一门本科课程, 鼓励名师教授牵头组建教学团队,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并加强培养。虽然有人说名师教授组织教学团队是行政化的思维方式使然, 但是, 在中国高校不同职称的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团队带头人的学识水平对申报、建设各类教学团队非常重要, 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近年来, 大连海洋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之中, 将之置于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同等重要地位来扶持。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中将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人才质量和职称评定中主要考核指标。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倡导教学名师或知名教授领衔, 将团队协作精神 (凝聚力) 、教学水平、科技研发能力作为衡量其建设水平的几个重要考核指标, 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经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提高;青年教师出生牛犊, 精力充沛, 思维敏捷,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中老教师经验丰富, 敬业精神较好, 因此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 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 互帮互学,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 培养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举措, 首先应从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紧紧围绕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更新充实课程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一贯重视课程、教材和实验室建设, 水生生物学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设立教材出版基金, 鼓励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本团队先后出版了2部国家规划教材———水生生物学和养殖水域生态学, 出版了一部实验教材———水生生物学实验。正编写《水生生物学》网络版教材。本团队支撑的水生生物学实验室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为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创新性研究设计型实验提供了平台。

4.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视为同等重要来探索。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者相辅相成, 教学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教学团队成员只有深入科学研究实践, 充实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相互促进。即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团队水平。大连海洋大学非常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写进教材, 或召开报告会和开设讲座, 积极设立校级教改课题, 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学校的分配制度上明确“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同等对待”, 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情, 推动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问题与建议

教学团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项目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之中, 每一个教学团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有效的良性内部机制。在团队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很好地探索和解决。

1.国家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学校各项政策支持, 也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强教学团队自身建设。这就要求教学团队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团队工作的运行, 首先, 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团队带头人需要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办事公平公正, 团队成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 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民主, 凝聚人心, 士气旺盛。学校应该创造条件, 给予教学团队在经费和其他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改革的灵活的自主权。

2.按照国家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案, 积极稳妥地推进团队建设, 学校相关部门督促检查团队建设进度和效果。保证实现团队建设的目标。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评优及晋职上的倾斜。加强学生评教制度。

3.教学团队内部针对实际情况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团队建设目标分解到个人, 做到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又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这样就需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 明确目标, 积极主动, 努力实践。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教学团队具体做法是产学研合作, 教学和科研融合, 打破教研室管理模式的局限, 研讨建立教学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目标是最终使学生受益, 使教师提高, 使学校有影响力。

综合上述, 教学团队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教学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需要大楼和大师, “985”和“211”高校有着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但是地方普通高校可能有大楼, 院士级的大师却寥寥无几。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好弥补了大师的缺口,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团队成员积极配合, 取长补短, 协作互动, 一定能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共享教学资源、平等互利, 最终提高可研水平进而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使其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文, 蒲宏宇.通过生产实习实现水产养殖学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型转变[J].中国农业教育, 2008, (4) :54-55, 3.

[2]赵文, 李学鸣, 魏杰.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 11 (1) :67-69.

[3]赵文, 魏杰, 殷旭旺, 张鹏.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中开设研究设计型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09, (3) :23-24.

[4]梅永燕, 李立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 :65-67.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 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28-02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以团队的力量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开发出与高职专业教育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体系,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理论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现代高职教育,应建设出一个良好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必须有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专业带头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高,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强等方面的特征。这是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和具体内容,对于强化高职办学特色、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主要应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由于高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故“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素质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并要求其职称、素质、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具体的说,“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即较强的教学、教研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专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制定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规划。一方面,对学校专任教师的企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行需求性培养。以校内具备“双师”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制度约束,让专任专业教师纷纷走进企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大大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用、引进本专业所在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和培训。对于社会优秀专业人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一批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技师作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可以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较高,甚至是100%。从而形成校企专兼职教师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生专业教育的良好局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打造成一支在知识、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校内校外专兼职结合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大提高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职教育特色突出的一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人物是专业带头人,他应是本专业的专家,其主要能力应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能力上。需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善于沟通和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德高尚,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专业带头人还需长期致力于本团队与专业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性思想,同时应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应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为企业技术服务或支持研发的经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相关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调整专业、开发课程,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专业带头人必须熟悉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动态,因此培养专业带头人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直接引进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专业带头人的建设也必须注重专兼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学院通过对专业现有骨干教师进行培养而成为专业带头人,培养方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国内国外进行学习、企业锻炼、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等;另一种方式是聘请并进行培养,或引进并培养。总之,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必须制度化。

三、专兼结合的保障制度建设

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必须具有一个高质量、高效率且运行良好的高职教育专业专兼职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加强这个团队的教学、管理建设,专任和兼任教师所在的校企双方必须对相应教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方式进行制度化管理,以保障教师特别是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要实现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由专任教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主要由专兼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完成的教学管理机制。

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创新本专业原有的学科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运作观念,深入挖掘教学过程的内涵,对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制订培养标准和培养措施,将企业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的专业教育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同步和互补,实现专业教育与实现就业的零距离目标。形成学校主动、行业驱动、校企互动的良性人才培养格局。

由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必须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建设。目前,在国内高职教育中最流行的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颠覆传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主流思想指导下进行创新建设。

首先,实施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一是要对基于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即要分析出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群的行动领域;二是要对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设计。即依据岗位群的可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其次,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建设。包括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即课程内容改革)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设计(即教学方法改革)两部分。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树立教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站在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共享教学资源;积极参与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实用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

总之,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专业教学团队因此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并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最终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强.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J].学术界,2006(3):39

[2]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

[3]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信息

网,2008-09-09

[4]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

通知浙教高教〔2007〕149号

[5]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08]4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2001-2002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高等职业院校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策略,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7-02-07

[9](美)斯蒂芬o·oP·o罗宾斯著,黄卫伟,孙建敏等译. 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上一篇:大学生找工作个人求职信下一篇:儿科护士个人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