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共12篇)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篇1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情况,并阐述目前情况下我国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是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强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对国计民生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当前形势下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性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下,破坏了生物稳定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据了25%。目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1.1栖息地的环境受到破坏

这是导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很多物种被隔离在环境外,迁徙受到影响,导致近亲繁殖数量增加,加快了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数量剧增,草场迅速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野生动物栖息面积锐减,导致大量野生物种濒危。

1.2过度使用导致资源枯竭

现代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生物资源,导致野外物种的数量锐减,同时资源面临枯竭。以爬行类物种为例,其面对的最主要威胁就是被人类作为食物进行捕猎。这种过度利用导致大量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威胁到物种的生存。

1.3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一般情况下,遗传多样性是对物种的进化能力及未来的适应力的一种体现,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导致近亲繁殖的数量在增加,使得野生动物的抵抗力下降,数量减少,生存受到威胁。

1.4环境污染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导致食物毒性增加,引发野生动物的肾脏、肝脏或生殖系统中毒,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动物死亡,而且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会增加动物幼体畸形的概率,导致物种数量下降。

1.5外来物种侵入

受到环境质量的影响,大量物种被逼离原来的生存环境,这必然会使得一个地区的物种数量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紊乱。据相关报道,人类为了获取大量裘皮,采取措施将狐引入到阿留申群岛,为了生存狐开始捕食当地的海鸟,鸟粪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引发物种的生存危机。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必须要引起重视,进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1.6动物疾病种类增多

随着污染加剧,人为的破坏导致各类疾病的数量在增加,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尤其是群发性的恶性疾病会对动物群体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在2005年青海湖爆发的野生鸟禽流感,导致6000多只鸟死亡,造成巨大损失。

2.当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及获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不断深入,中科院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著名野生动物研究专家秉志与其他研究人员就向相关部门提议建造自然保护区,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在1956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区,随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飞速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具体来说,在多年的保护历史中,取得以下几点成就。

2.1中国动物编目与资源调

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十分重视《中国动物志》的编纂工作,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相继出版127卷,该书对我国动物种类、生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同时中科院还建立了动物数字化标本馆,先后编辑出版了多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丛书。

同时,我国开展了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进行调查,增加我国野生动物情况的掌握,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2.2建立物种濒危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种濒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诸多学者从遗传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濒危物种的情况,揭示了当前物种受到威胁的情况,除了环境的恶化外,栖息地被破坏也十分严重,对此必须要建立濒危物种管理机制,引入到物种的保护模式,强化野生物种的保护水平。

2.3恢复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复壮种群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篇2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从世界野生动物品种来看,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且具有特产珍稀动物与经济动物, 同时, 是脊椎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详情见表1。在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的过程中, 种群较为稳定或者是稳中有升是主体[1]。但是我国野生动物正处于濒危状态, 尤其是单一的种群物种面临着绝迹的危险。如若出现自然灾害、疫情或其他威胁, 我国较多的野生动物将面临着绝迹的危险。

2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从多方调查中就可以了解到, 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系统分析就会很容易发现, 我国当前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呈现出这几种状态。

2.1 开发生态旅游, 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环境造成破坏

生态旅游起源于1994年。在那时候低消耗、小规模的生态旅游,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一项产业。随着游人数量的增多和人类无节制的活动, 致使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同时, 在自然保护范围内,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资源开发的加强, 造成自然环境保护区出现分割和破碎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领域也比较多见。

2.2 缺乏规划性的开发, 濒临物种数目不断增多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尤其是最近几年,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为促进经济增长, 致使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丧失经济开发价值。这种结果虽然与动物生物学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与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滥捕滥杀、偷猎盗猎、破坏动物栖息地以及管理不当等多项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从20世纪60-80年代, 东北虎与华南虎的数量不断下降。野生动物皮毛产品的供不应求催生了大批盗猎者。

2.3 野生动物园保护现状

从调查中了解到, 我国首个野生动物园出现在深圳, 但是在近10 a里, 我国野生动物园已经发展到了30多家, 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为追求丰厚的经济利润, 野生动物园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 致使野生动物缺乏应有的生存条件, 不具备本土特点, 造成野生动物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的野生动物属于个人或者是企业投资, 难以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 同时也没有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进行管理。

3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灭绝, 对人类只会是有害而无益。针对目前我国缺乏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情况下, 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可以维持自然平衡, 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

3.1 加大宣传教育

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 公众并不是非常了解;同时, 对野生动物法律保护的认识层面比较浅显。在这样种情况下, 为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就得针对公众实施相应的科普宣传教育。通过科普宣传教育, 促使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产生正确的认识, 树立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同时, 使公众自觉的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事实上, 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加大科普宣传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3.2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在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策略时, 需要正确认识到野生动物本就属于国家的资源, 是具有公共性质的一项重要财物。具备这样的认识, 就可以针对猎捕野生动物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人予以治安处罚。同时, 针对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设置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金额的限定可以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种类进行界定, 尽可能避免处罚过轻或者处罚过重。对于消费市场, 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针对不文明的消费行为予以处罚。禁止野生动物买卖。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触发对野生动物买卖的行为。当然,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预防相关事件的发生。

3.3 针对市场形势, 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

要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 需要根据市场与资源的实际情况,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 我国目前对野生动物实行的驯养, 并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一种良好策略。针对市场的需要, 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濒危动物药用动物的替代产品, 加强药材的综合利用与医药技术研究, 以此来提高野生动物产品附加值[2]。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市场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 唯有如此才可以对野生动物资源实行更好的保护。

4 结语

针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野生动物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继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唯有采取相应的对策, 才能够保证野生动物的生产与发展, 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玉株, 肖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监测节点硬件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15 (5) :36.

我国环境权民法保护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权;民法保护;侵权责任

一、我国环境权民法保护主要立法现状

我国《民法通则》之中对环境相邻关系做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相邻主体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当秉持团结互助以及公平合理的原则,适当而合法地对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问题做出解决。如果在相处时对他方有妨碍或者产生损失的,理应承担相应责任。除此以外,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可以对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作出判断。而根据“特殊法优先”原则,《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应该优先先于《民法通则》的适用。

《物权法》中也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环境相邻关系进行了规定,在《物权法》第四十五至第五十条中,明确了森林、矿产、水流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1]此外,在借鉴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环境保护也有一些符合我国社会特色的规定。譬如在有关相邻关系的条款中,根据《物权法》第九十条之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以及在建筑物修筑时,要遵守相关建设标准,尊重相邻建筑物所有权人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等权利,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物权法对于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

在《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中也对环境污染问题集中作了规定,污染行为的实施者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且当存在减轻或免责事由时,其有举证责任。此外《侵权责任法》还就共同侵权的责任分担作了相关规制并明确了污染者并不因第三人过错而对受害人免责的规定。

二、环境侵权责任的民法保护

在环境民事责任之中包括环境违约责任以及环境侵权责任,而环境侵权责任是其中最主要的责任,即由于加害者的加害行为,引起了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质量遭到损坏或威胁,从而致使公众的私法权益和环境权遭受损害时应当负担的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关于环境侵权行为的内部组成,主要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等说法。这里我们采用三要件的说法,即主观过错并不是构成要件。我们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应当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破坏环境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后果、破坏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引起被引起关系(即因果关系)。[2]

1.污染环境的行为

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繁多、过程逐渐深入的特征。侵权一般与违法相联系,然而环境侵权责任的必备要素中并不包含“违法”这一要素。这是由于其不符合现行的民法规定,也因其不利于操作,易使许多环境侵权行为人由于违法性难以确认而被免责。例如:《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即使是有正当的法律依据的排污人也可能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对于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承担原则是无过错的责任原则,所以,违法性并非环境侵权责任的必备要素,而只是个别侵权行为的组成要素。

2.损害结果

是指由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致使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或者威胁的不利后果。环境侵权损害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一般潜伏期较长。除了极个别的环境破坏或污染行为能够导致即时的、明显的损害结果以外,一般的危害后果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短则几个月,长则能到数十年甚至更久。

第二,遭受损害影响的范围较大。一般来说,遭受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范围较为广泛,受灾地域也比较大,且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更易扩散。从权利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所侵害的权利种类也纷繁众多。

3.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承担的重要要素。因此想要追究环境污染者的侵权责任,就必须要理顺污染行为与该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二)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内容,关于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赔偿损失。权利因为有救济,才能有所保障。所谓损害赔偿是指:由于行为人实施了对环境的加害行为,从而给他人相关法定权益造成了损害,应当负赔偿责任的一种责任形式。

2.排除妨碍。所谓排除妨碍,顾名思义,即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造成权利人无法正常行使或致使权利人在享受权益时受到妨碍,该权利人有权要求行为人排除该妨碍,使其正常行使权利。

3.停止侵害。所谓停止侵害,即当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正处于进行之中尚未停止时,受害者依法享有的要求侵权人停止其侵害行为的一种责任形式。

4.恢复原状。是指当环境侵权加害人的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可以恢复时,由受害人请求,加害人应当采取一切适当行为是遭到破坏的环境利益回复到圆满的状态。

5.消除危险。是指由于环境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致使他人的相关权益遭受威胁,或者是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可能,此时,受此威胁的潜在受害人有权要求该行为人停止危险行为,从而解除危险状态的权利。

三、结语

随着我国近些年工业化与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随之也出现了“雾霾”“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近些年,各国都对环境法律、政策进行了幅度不等的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了解环境权的法律知识,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普及民法对环境权的保护,使民众、社会团体知晓以法维权,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环境日益美好;环境的改善的同时,社会发展的机遇增多,人类文明亦会更加闪耀。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2007(10)

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4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物种丰富的国家。然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我们都说人和动物是亲密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野生动物,生态平衡也是我们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了,但是看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又是怎样做着那些与我们的口号不符的破坏自然的残忍的事情。乱捕乱杀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些野生动物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的已经成为了永远的曾经。试想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以后只能在书上看到那些野生动物,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还造成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大量的外来物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构成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威胁,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由此可见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许多人说自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野生动物,也不清楚哪些种类的动物是濒危动物所以才会造成悲剧的,但是往往就是这些无知造成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消失。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知法犯法,在明知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还是为了利益而牺牲了这些宝贵的动物。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在我小时候麻雀的数量是很多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猎开始在许多人中间流行开来,于是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的大人背着一把猎枪,找好一片空地就开始猎杀麻雀,响亮的枪声徘徊在天空上方,一整天都不绝于耳。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没太在意,因为麻雀的数量确实很多,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对麻雀的看法是觉得麻雀是一种杀不光的动物,叽叽喳喳的也很烦人,所以这种打猎在一开始也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而打到的那些麻雀有的人拿回家烧了吃,有的人拿去卖,有的人却纯粹当做一种兴趣。几年后,当我们发现原本成千上万的麻雀正在急剧的减少的时候,当原本热闹的天空现在变得冷冷清清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曾经我们大肆捕杀的动物正在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猎枪也变成了一种违法的东西。现在我们走在路上已经很少能够见到成群的麻雀了,只能够偶尔看到几只,平且人一靠近就惊慌的飞走了。曾经与我们那么亲密的动物朋友,现在却对我们人类望而远之,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还有很常见的当我们去饭店吃饭的时候经常看到菜单上面写着野生的某种菜肴,并且这些往往是此饭店的招牌菜,人们争相点吃的美味。但是让我们看看吧,那些野生的牛蛙,青蛙,野山鸡等等的数量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的了,因为我们的大肆捕杀,因为我们的一饱口福,我们的野生动物朋友们就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国家也意识到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的重要性,于是明文规定了饭店里的野生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但是利欲熏心的老板们哪能就此罢休,他们变着法的在菜单上面做文章,让检查人员看不出来,但是背地里却是继续赚取那些昧良心的黑钱,我记得曾经网上报道过一篇触目惊心的文章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鸡公开叫卖,鹧鸪、斑鸠等堂 而皇之地上了餐桌,成了一些食客口中的美味佳肴,这种公开出售野生动物的情景,在每年的年初都十分严重。这些饭店的老板公然无视国家的法律,叫卖野生动物,不只是那些动物的悲哀还是我们国家法律的悲哀呢? 为什么那些老板敢于公然对抗国家法律并且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呢?我只能说国家的惩罚与他们在其中所获得的利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们宁愿被发现以后罚钱,没收,也要继续做这种违法的事情。因为市场上随这种的需求是很大的,只要有钱赚,他们就肯冒险。所以说归结到底是什么原因纵容了他们的违法行为呢?是我们对他们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清楚的知道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责任,那么我想这些不法分子就没有市场了吧,但是这种意识正是我们大部分人缺少的。中国的动物保护问题很大的根源于中国的人口问题,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带来的消费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再无限制的捕猎,野生动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据报道,中蒙边界的黄羊等野生动物稍有风吹草动(不过其实草是很少有的了,土地已经大部分成为了沙漠戈壁),就往地广人稀的蒙古境内跑。这听起来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但是这又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所以现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要保护我们岌岌可危的野生动物首先是要树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我们的国家以前就是因为立法体系的缺失才会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并且加强对违法分子的惩治力度,那么我觉得即使不能完全杜绝这种现象,那么也能让这种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现在中国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人为了逃过海关的检查而想尽种种办法将东西藏匿起来,将这些珍贵的东西拿到外国去谋取暴利,要制止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严查严办。其次我认为中国的动物问题最主要的考的还是我们的公民意识的加强,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靠政府靠法律机关,那么这种现象只会消退一阵子,但是不可能完全杜绝,我曾经看到过美国国家黄石公园的照片,虽然没有真的踏足那里,但是真的仅仅是从照片就可以感觉到那种人与自然的亲近,三三两两的鸟儿停在树枝上,游人从旁边经过也不会逃走,我认为这是与我们的情况很大的一种对比。其实,为什么像美国等等这种国家能够维持人与自然的一个很好的平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美国的公民具有保护动物的那种强烈的意识,他们知道维持自然平衡远远重要于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果我们的公民也具有这种意识的话,那么我认为许多的动物就不会灭绝了。而要提高这种公民意识我们不仅仅要通过政府,还要通过媒体,社区,居委等等途径来宣传,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意识的去做这件事,而不是被动的驱使。

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这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为这种和谐而共同奋斗!

10081140103

社会学系

第3节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篇5

(板书)

3、生态系统多样性

问题2:有哪些保护动物多样性的可行性措施?

(引导学生从动物的遗传物质、物种及生态环境多样性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板书)

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动物多样性,既要考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更要注重对珍稀和濒危动物的保护。保护这些动物实际就是保护了它们的遗传物质。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板书)

1、就地保护

(板书)

2、易地保护

(板书)

3、法制教育和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例如: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有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朱鹮有陕西的洋县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的有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某些野生动物因为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使物种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把它们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如麋鹿。

法制教育和管理也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保护动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七、思考与练习:

1、答:同意,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因此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动物遗传多样性。

2、答:相同点:保护野生珍稀动物资源;区别:就地保护在保护生物的同时,对其栖息环境加以保护,易地保护要把动物从栖息环境中迁出。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篇6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具有十 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 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全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除此之外,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 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为我国特有动物;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 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水杉、银杉、台湾杉、百山祖冷杉、珙桐、银杏、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困境

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让世人瞩目、羡慕。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 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捕杀、破坏。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问题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第 三,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大量占用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或者随意破坏其栖息地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 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

三、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许许多多的威胁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来说都是挑战。由于我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已经造成了大量野生物种 的灭绝,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野生动植物生存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得补救措施,使这一严峻形势的得到一些缓和。

一.进一步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二.大力加强保护体系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质量和水平;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壮大保护力量。

四.开展重要物种资源专项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为保护策 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实施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

六.建立起资源培育、合理利用的产业框架,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恶劣趋势。

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成效 主要表现在:

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 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 全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国家协调机制。2.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目前,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成效。第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

第二,濒危物种拯救成效显著

第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已在野生动物重点区域设置 第四,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利用形成规模

五、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我们一步步的努力,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我们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全国野 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野生动物保护法》 《农业科技 与信息》 2008 年第 19 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5 年 01 期 《林业科 技管理》 2003 年 01 期 《中国植物志》

《中国动物志》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 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 1 】龚继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J] ·野生动物,2004(5): 51-52 ·

【 2 】 穆静秋· 大理苍山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措施 [J] · 林业调查规划,2006(1): 79-82 ·

【 3 】 唐志强,李亮· 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J]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4): 20-22 ·

【 4.6 】 樊金拴,葛文官,邢跃进·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 [J] · 林 业调查规

划,2008(33):4 ·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研究 篇7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同时知识产权是关系到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民事权利。目前,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实施机构都已构建完成, 但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发达国家和国际保护的高水准相比, 仍然有着很大差距。

二、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一)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概况。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基本政策和不同领域的具体司法政策构成了一个整体, 即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司法保护的导向是基本政策, 而不同领域的具体政策是基本政策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基本政策的准确导向与定位和具体政策的成熟运用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日趋完善的标志。

(二)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特点。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在不遗余力地向前迈进, 但受理案件的专业性强, 审理难度大, 数量不断上升, 使得审理此类案件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 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科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而且许多违法犯罪都刻意规避制裁和专业化作案, 造成了立案容易, 但在具体的举证、取证、司法认定过程中都十分困难。

(三)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良性发展, 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少建议或意见, 综合来看都有许多可借鉴性:一是从立法角度上看要避免法律规定中的术语含混不清, 这不仅对公民遵守法律产生影响, 也同样对执法部门处理侵权行为的法律准确适用产生负面作用。二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司法队伍, 切实提高执法水平以便能很好地执法, 知识产权类案件往往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法官, 能够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三是促进知识产权代理的发展, 知识产权属于专业性极强的领域, 通过专业人士代理, 可以进一步厘清权属关系, 减少纠纷, 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诉讼, 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一)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概述。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其纠纷亦属于民事纠纷, 对此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利本应是通过司法途径妥善解决的。但是在实践中, 一些侵犯权利人权利的行为不单单是损坏了私人权益, 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侵犯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再加上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就要去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共同来保护。国家行政主管机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定的程序, 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对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可称为行政保护。行政保护正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保护方式。

(二)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优势。

行政保护具有其他司法保护所不具备的优势, 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双规制保护模式”的重要一轨。一是在对待案件上, 行政机关是积极主动的态度。行政主体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来对行政相对人采取措施, 这样有助于快速, 富有效率地查清案件的真相,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是一种主动出击的保护。二是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时,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相对专业的特点, 所以在处理涉及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知识产权纠纷方面行政机构比一般权利人具有更强的人士、专业优势。由这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保护, 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专业优势。三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可以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责令赔偿损失和没收侵权工具、罚款等措施, 而且这些措施一经作出, 即可付诸实施, 在诉讼期间一般不停止执行。如果仅从侵权人最终承担的经济责任来看, 行政保护中侵权人的责任更大, 因为侵权人除了要赔偿权利人的损失, 还要向国家缴纳罚款。所以行政保护措施的打击力度比司法保护更大。四是司法保护追求目标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具有比较完善的司法程序, 但是其运作周期较长。而且费用相对较高, 损害了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不利于知识转化为效益。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追求效率, 有着先天的交易成本低和效率高的特点, 实施手段比较直接、迅速, 而在程序方面也相对便捷, 并且在目前司法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 不妨是一种维权的优先之选。

(三)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现状。

目前来看,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我保护;二是合同保护;三是专门立法保护。发展到后面的阶段, 公权力完全可以介入到整个保护过程并且日益重要。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相互配合, 各司其责, 有效地维护着知识产权秩序的良性发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经过长期的实践,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措施。先后把《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相继修改, 国务院也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迈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 对及时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四)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

行政保护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中比司法保护更加便捷、高效, 所以相关部门应更加完善行政保护的相关制度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第一, 可以尝试将现有的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部门都统一在一起, 成立一个全新的统一的行政机构。划归由一个部门负责, 该部门之下则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别设立知识产权分支机构。由该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与此同时, 还应当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对于执法人员的渎职等情况从严治理。第二, 将与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的配套行政法规、规章等文件完善, 而在实施过程中的程序性文件更加细化其规定, 以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第三, 加强培育依法行政的理念, 提升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要做到依法行政, 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建立一支恪己守法的行政执法队伍。第四, 加强各个地方的行政执法合作, 坚决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在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基础之上, 加强跨区域的行政执法合作, 在各级行政区建立跨地区的联动机制, 在相关案件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方面协同合作, 共同开展行政保护。

四、结语

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制度应当予以坚持、革新和完善。实践证明, 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双轨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是成功的,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制度有过去的成绩、现在的壮大和将来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私法属性, 在民事纠纷的处理、违法侵权的查处等方面, 作为司法保护的有条件的补充。既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制度, 又要坚决维护司法的权威, 促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是政策的制定者、市场的监督者和全局的指挥者。政府积极介入知识产权管理已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遇到尴尬, 一方面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频频出台;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领域的盗版授权活动却依然猖獗。行政保护是对司法保护的补充。我国二十多年知识产权保护实践证明,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很好地配合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邓建志.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特色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8

[3].周斌.浅析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J].法制在线

[4].姜国锋.试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J].鲁东经院学报, 2001

[5].莫于川.新技术革命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创新论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

[6].杜康.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J].传承 (学术理论版) , 2009

我国首部野生枸杞保护条例出台 篇8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腹地,野生枸杞是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治理、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优良乡土树种,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的荒漠、半荒漠沙地、草原上,集中连片面积达39万亩。近年来,海西州出产的野生黑枸杞被市场热炒,滥挖野生枸杞的行为非常猖獗,致使草原植被、荒漠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条例》规定,盗挖、滥挖野生枸杞植株的,没收盗挖的植株或变卖所得;盗挖不足二十株的处植株价值五倍的罚款,二十株以上的处植株价值十倍的罚款;滥挖不足五十株的处植株价值三倍的罚款,五十株以上的处植株价值五倍的罚款,并责令支付补种盗挖株数十倍、滥挖株数五倍植株所需费用,由林业部门代为补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药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现状 篇9

发布时间: 2010-08-31 09:54:34作者: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加入收藏夹

保护药品知识产权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其特殊性表现在药品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的行业属性,法律规定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其复杂性表现在药品知识产权的涵义非常广泛,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医药企业对药品知识产权的重视以及侵犯药品知识产权案件的逐年增加,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为此,本版今日刊登两篇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文章,介绍我国司法实践中药品专利案件的处理,以及在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药品商标侵权的预防,希望对医药企业更好地保护药品知识产权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在发生侵权纠纷时,司法保护是其主要的救济途径。因此,药品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状况,是衡量我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药品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虽然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各个知识产权领域,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矛盾比较突出、问题比较多的领域主要是药品专利的司法保护。

近年来,各地人民法院受理的药品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快速上升,而且案件复杂性和审理难度也明显增大,不少案件甚至因此久拖不决,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也削弱了药品专利制度本身的保护功能和效果。

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药品专利司法保护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药品专利侵权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使得案件审理难度大、诉讼周期长,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中往往被归类为复杂疑难案件,容易久拖不决,大部分案件的一、二审程序加起来都超过了3年,有些案件甚至一个审理程序就超过了3年,极大地增加了权利人诉讼负担和维权成本。另外,维权诉讼久拖不决,还将导致侵权行为继续蔓延和扩展,从而进一步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

第二,大部分药品专利侵权案件都涉及重大经济利益,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成为知识产权审判中的热点问题,有不少案件还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涉外案件,对这些案件的审理将关系到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第三,药品专利侵权案件的复杂性和疑难度尤以其中的制备方法专利侵权案件为甚,而且这类案件在目前药品专利侵权案件的总量中占据着较大份额。其复杂和疑难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查取证难,难以查明被告生产被控侵权药品的真实方法,在诉讼中虽然可以由法院向有关药品审批部门调取被告的药品注册申报资料,但由于现行注册制度允许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变更工艺(只要不影响药品质量,则这种变更不需要另行申报审批),所以注册申报资料往往并不能反映被告在投产以后真正使用的生产方法;其二是侵权对比分析难,这类案件由于难以直接获得被告的真实生产方法,在诉讼过程往往需要由法院委托相关的专业技术鉴定机构到被告的生产现场进行现场勘验和取样检测,并根据勘验和检测结果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为了做好上述工作,既需要深入了解涉案的专业技术,也需要被告给予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较大困难。

第四,药品专利侵权诉讼往往还涉及药品管理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药品专利侵权诉讼的时间不长,无论是代理律师、审案的法官还是相关鉴定人员,对于药品管理制度方面的知识往往比较欠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相关药品专利侵权诉讼的正确处理。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特殊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从立法上确认为了临床研究目的而制造、使用专利药品的行为不构成侵权,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侵权纠纷案件时面临着适用法律上的困难。

欧美发达国家早已从立法上明确将在专利有效期内为了临床研究的目的而制造、使用专利药品的行为排除在侵权范畴之外,但我国的《专利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中都缺乏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已经出现了针对生产临床研究用药行为提起的侵权诉讼。目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先后受理了美国礼来公司和日本三共公司分别起诉国内两家制药企业生产临床研究用药行为侵犯其药品专利权的案件;而且由于这种在专利有效期内即进行仿制药品临床研究的现象在我国制药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实践中还有更多的类似纠纷处于待诉状态。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必然面临适用法律上的困难。尽管现行《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这一条规定一般理解为:专为科学研究和试验而使用,是指以研究、验证、改进他人的专利技术为目的进行使用,而且使用的结果是在已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技术成果。按照上述理解,该条规定并不适用于药品的临床研究,因为药品临床研究的目的和结果并不在于产生出新的药品技术,而是为了获取该药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实验数据,以提出对其进行商业生产的申请。因此,在现行《专利法》中不能直接找到可以对这种行为给予侵权豁免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若想按照国际惯例对这类侵权诉讼作出不侵权的判决,则将面临难以适用法律的困难。

我国在建立专利制度之初,考虑到当时国内制药工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和薄弱,需要给予特殊保护,所以在1984年制定并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第一部《专利法》中,明确规定对药品发明不授予专利权,只对药品的生产方法发明给予专利保护。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现实国情来合理地平衡新药研发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一方面,通过对药品的生产方法授予专利权,可以使新药研发者对社会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获得适度保护,以鼓励和促进药品领域的研究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对任何一种药品来说,其生产方法在理论上应当不止一种,这样即使对其中已被发明出来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授予专利权,只要不保护到药品本身,则在漫长的专利保护期内,随着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其他制药企业仍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研发努力,针对该药品发明出新的生产方法,并按该方法来自由生产该药品。在当时具备药品专利申请能力和条件者主要是外国制药企业的情况下,我国第一部《专利法》采用了只保护药品的生产方法但不保护药品本身的做法,实质上是为落后的国内制药行业预留了必要的、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依据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取得生产方法专利权的药用化合物当中,已有不少药用化合物被我国制药企业研发出新的生产方法,从而使国内企业突破了外国专利权人的权利束缚而获得了对相关药品的自由生产权。

但是,当时有相当一批外国制药企业在向我国申请专利时,为了达到最终保护药品的目的,采用了规避我国上述法律规定的变通做法,以一种特殊方法专利的形式来谋求对药品本身的实质性保护。尽管这些不当申请已有不少被依法驳回,但由于部分专利审批人员在理解和掌握授权标准上的差异,致使这些不当申请中也有相当一批被授予了专利权。

这种特殊专利的权利要求通常采用以下方式撰写:“一种用于治疗„„的药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化合物A或其药用盐与药物上可接受的载体或稀释剂混合,所述的化合物A的结构为„„”。稍具制药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药品都是由具有特定治疗用途的药用化合物或其药用盐(俗称活性成分或活性组分)与药物上可接受的载体或稀释剂混合制成的,因此,以上述形式表述的专利,尽管其形式上是一项方法专利,但实质上却保护了以化合物A为活性成分的所有药品,是以方法专利的名义来达到保护药品本身的实际目的。由于这些特殊专利的权利人基本上都是外国制药企业,而且这种形式上的方法专利权实质上却保护了含有相关活性成分的一切药品,导致了权利人对药品本身的垄断,并将导致以下结果:我国的制药企业即使通过自己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发明了针对该活性成分的新生产方

法,并可以按照该方法来自由生产这种活性成分,但由于外国制药企业(权利人)通过上述特殊方法专利获得了对含有这种活性成分的药品的垄断权,国内制药企业都不能利用这种活性成分来生产相关药品。这就意味着,我国第一部《专利法》通过仅保护药品的生产方法而不保护药品这种方式来为国内制药企业预留的发展和创新大门,却被不当授权的这种特殊方法专利堵得严严实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内制药企业通过自主努力找到新的合成路线,突破某一项已有的药用化合物制备方法专利的屏障,仍然受制于这种特殊方法专利权对药品本身的实质性保护,而无法生产该药品本身,从而严重挫伤和抑制国内制药企业针对已有的药用化合物制备方法专利进行创新突破以谋求发展的积极性。这样的法律实施后果,明显背离了立法部门当初在设计第一部《专利法》中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时的初衷和宗旨,损害了我国制药行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应当通过启动专利无效程序宣告其无效,使我国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能够回归并恢复到立法本意上来。

药品标准与药品专利权之间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药品标准的行为是否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出版,能否用相关批件来否定企业在后申请并以该药品标准所载技术方案作为主要内容的药品专利的新颖性,或者说在药品专利侵权诉讼中,被控侵权企业能否援引药品监管部门在先批准并记载着与涉案专利相同技术方案的药品标准批件作为已有技术而提出不侵权抗辩。其二,在同一药品技术方案既被收录进国家药品标准并要求生产该药品的所有企业必须强制遵守,同时又被原研单位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专利权人与因必须遵守国家标准而侵权的其他生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涉及上述两个方面冲突的诉讼案件,而且同一药品技术方案既被纳入国家药品标准又被申请为专利的现象,在前几年中药领域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以及已有国家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今后还有可能发生更多的类似案件。能否公正地处理好这些冲突对于保护原研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积极性,提高中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之所以会发生上述药品标准与专利权之间的冲突,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药品管理制度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之间存在脱节和不协调的问题,反映了有关部门在审批和管理药品标准过程中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通行的“一家研发、全国推广”工作思路,未能充分考虑并尊重相关技术方案的原研企业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基于这种创造性劳动所应享有的知识产权。

中药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药品领域,在近年来我国每年受理的国内各类发明专利申请量中,中药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前四名之列。因此,对中药专利给予有效保护,对于鼓励和促进我国制药企业在中药领域的研发和创新积极性,弘扬和提高我国的传统医药优势是非常关键的。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围绕着中药专利发生的侵权纠纷逐年增多,同时中药专利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药技术方案本身具有区别于化学药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中药专利的审查授权标准与侵权判定标准不协调,从而难以针对中药技术方案的特殊性而对其给予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中药技术方案主要由组方和剂量组成,并不像化学药品那样系通过具体、严格的化学结构式来限定其技术方案,因此比较容易通过改变中药组方中的某种组分或其剂量而形成一种至少在形式上区别于原有技术方案的新方案。所以,在中药专利侵权实践中,被控侵权企业完全按照专利技术方案来实施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都会在专利方案基础上对其组分或剂量进行部分改变后再予实施,这样被控侵权方案与专利方案就会不同,在诉讼过程中就只能按照等同原则进行侵权判断。此外,在中药专利的审查授权过程中,由于大部分中药组分的药用功能及其常用剂量都是公知的,因此,为了体现专利申请方案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人员往往会从严掌握审查标准,导致相当多中药专利的保护范围都撰写得比较窄。这样,在按照等同原则进行侵权判断时,由于法院对等同标准的掌握又比较严格,往往会得出不等同的结论,实际上就导致了上述中药专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篇10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与保护 篇11

关键词: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受教育现状;权利保障

2011年4月,中国残联发布《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各项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情况有所改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各类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方面的诸多问题始终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解决。

残疾儿童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涉及到残疾儿童的权利保障。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专家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利理论,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即意味着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儿童群体原本就处于社会边缘地位,残疾儿童和其他儿童相比,在人权享受和确认方面更加存在被严重歧视的风险,因为他们首先具有残疾,其次属于儿童,故而更容易受到忽视和边缘化。因此,对残疾儿童的各项权利就需要加以特别的保护。

一、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现状

1.政策法规方面

2001~2010年间,我国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层面逐步完善残疾儿童教育的法律规章体系,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政府在促进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十年间为确保国家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修订与出台了一系列与残疾儿童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指导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2001~2008年间,特教学校经费总量约为187亿元,2008年较2001年增长209.6%。同时,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还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逐步形成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参与为辅的特殊教育财政体制。

我国近年来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1998年香港颁布的《香港特殊学校资助则例》规定:政府对特殊学校的补助包括学生的学费和食宿费。

3.教育资源方面

目前,除盲、聋、智力残疾及一些重度残疾儿童,大多数残疾儿童以到普通学校就学为主,而一些无法正常就学的残疾儿童则以在特教学校就读为主,主要针对盲、聋、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教育。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虽然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人数近年来有所增长,可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二、改进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法律层面上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在《特殊教育法》中应坚持“教育公平”和“适当教育”的原则,前者指“所有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后者指“所有儿童都有接受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的权利”。

(2)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法律得以贯彻的保障,执行的力度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教育行政机关应当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行政机关可以对实施侵害公民受教育权行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并强制其履行义务。应提高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以更好地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资源方面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残疾儿童教育经费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额度,使之每年持续、稳定的增长;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残疾儿童教育支出的比例。

(2)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特殊儿童,均可享受免费的特殊教育及其服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因为贫困因素是阻碍残疾儿童入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我们可以扶持普通学院或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并鼓励普通大学毕业后加修一定的学分后就可以获得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以便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

3.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保持同步发展和得到同幅度的提高,我们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树立大教育观,将特教融入大教育体系,实现普教与特教一体化,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与普通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总之,保护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需要立法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完善残疾儿童教育法律制度,制定促进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实现的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才能保证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保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J].当代法学.2004(5)

[2]褚益平.残疾儿童教育发展成就及困境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3(2)

[3]何侃.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残疾人研究[J].2012年(2)

作者简介:

王小乐,(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篇12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措施

0前言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 野生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中, 野生动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 横跨的维度较多。在世界各国, 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但是近几年来, 一些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过度利用野生动物, 这就减小了野生动物的种类, 促使有一部分野生动物濒临着灭绝的危险。

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状况

从建国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具体表现如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促使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建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机构, 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等体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发展迅速, 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对迁地保护工作进行加强, 繁育了濒临灭绝动物的稀有种类;积极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 为保护野生动物、管理野生动物提供合理的依据;为了能够有效打击走私、贩卖野生动物的活动, 这就要对市场检查以及监督进行加强, 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的管理制度;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2 当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1)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以及破碎。全球有一部分野生动物都濒临着灭绝的风险,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栖息地的丧失以及破碎。大部分物种被隔离在生境斑块, 阻碍了其迁移扩散, 这就了增加了野生动物的近亲繁殖的机率, 促使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森林遭到砍伐, 开垦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草地退化, 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并且也减少了野生动物的种类。

(2) 过度利用导致当前资源枯竭。近几年来, 野外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 并且有一部分野生动物濒临着灭绝的危险。通过对我国蛇类进出口贸易、其他地区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 我们可以发现过度利用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在急剧下降。

(3) 逐渐丧失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遗传多样性将生物的进化潜力反映出来, 并且遗传多样性越丰富, 这就表明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朱鹮种群近交非常严重, 经常会出现幼鸟残疾等现象;麋鹿种群由于缺乏遗传多样性, 从而不利于种群的健康生长。

(4)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会产生较多的毒性, 比如:神经毒性、内分泌毒性等, 这些毒性会阻碍动物的健康生长, 并且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繁殖等。有一部分污染物会被食物链将其作用放大, 影响了生物系统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华鲟体内累积着较多的三苯基锡, 从而造成了幼体畸形, 降低了中华鲟种群的数量。

(5)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影响当地生物的生态位, 促使生态系统开始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促使物种濒临着灭绝的危险。当前, 在众多遭受生物入侵国家中, 我国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不断突发的入侵疫情, 加大了入侵的风险, 比如:美国牛蛙进入到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区, 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系统, 减少了当地的两栖类动物。

(6) 复杂的动物疾病。动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会受到病原体的影响,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尤其是恶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着动物群体的生存环境。比如:发生在青海湖的野生鸟类禽流感, 最终使得6000多鸟类死亡。

(7) 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 我国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体系具有以下的特点:起步晚、薄弱的基础、简陋的设施装备。其中具体的问题表现如下:第一, 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目前, 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监测预警机构, 一般情况下, 在当地的救护中心、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等会挂着监测站, 但是在这种监测站里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够, 不能准确查出野生动物的异常病情。第二, 缺乏完善的监测站点布设, 在监测中存在着盲区。由于我国的候鸟、野生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它们有属于各自的迁徙路线。当前, 我国所设置的监测站点无法将候鸟迁徙的路线完全覆盖, 不利于有效监测候鸟、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第三, 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基础研究, 监测技术水平较低。一直以来, 我国缺乏关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方面的研究资料, 并且也不能够将这些研究资料很好地应用到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中。我国科研单位还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过我国野生动物疫病。第四, 在监测工作中, 政府没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还缺乏监测预警能力。

3 加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具体措施

(1) 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以及评估的投入。要想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计划, 这就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然而要想促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2) 加大对濒临灭绝物种研究的投入。21世纪是基因组时代, 这一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 我们可以借助全基因组信息来对物种的濒危机制进行揭露。然而这些研究势必会增加科研的成本, 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

(3) 加强建设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目前, 中科院动物所等单位已经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 但是这一资源库的建设规模比较小, 因此要加大投入建设力度。

(4) 加强建设野外研究基地以及网络体系。野外研究数据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基础数据, 所以加强建设野外研究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研究野生动物基地的时候, 由于地位薄弱, 从而制约着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制定以及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法律以及制度。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事业中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不断出台这些法律以及条例, 确保保护我国野生动物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不断发展, 这就涌现出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国家要进行立法工作, 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地。首先, 从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这一方面来讲, 我国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 比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 为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提供法律保障。其次, 虽然我国在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但是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补偿主体、没有明确的具体程序等, 从而不能够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健康生长。面对这一缺陷, 我国要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 严格惩罚伤害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

(6) 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的发展措施。第一, 对繁殖药用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研究以及驯养。在保护、发展以及利用濒危药用动物资源中, 驯养繁殖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成为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并且也可以增加野生动物药资源。第二, 研究药用濒危野生动物的替代品。在研究濒危野生动物替代品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开展研究濒危野生动物药材代用品, 比如:利用鼢鼠来代替虎骨。其次, 在开发濒危野生动物药用的有效成分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最后, 对濒危动物类的药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以及全面的分析, 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将天然品组合起来。第三, 不断完善濒危药用野生动物保护体系。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进行加强以及完善, 一步步恢复濒危药用野生动物种群的平衡性。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方法引进来, 确保我国保护野生动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国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保护濒危药用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知识, 促使公众的意识得以提高。

4 结语

野生动物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然而在地球生物网中, 野生动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合理、适当地利用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在保护野生动物这一工作中, 要分析每一个地区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实际数量, 针对不同的种类来采取的保护措施, 促使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叶先华, 曾永海, 刘翠.四川冕宁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J].四川动物, 2005 (1) .

[2]周冬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建设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召开[J].学会, 2001 (3) .

上一篇:酒店员工离职辞职原因下一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