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篇1

19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篇2

关键词:活的教育,渊源,教学做合一,创造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因而也是“活的教育”的方法论。笔者研究发现, 包含这一方法论的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有一条明晰的轨迹:1917年陶行知学成归国, 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他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 改革旧教育, 积极提倡“新教育”, 为此, 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 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 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陶行知在提倡“新教育”的基础上, 1921年响亮地提出了“活的教育”, 他在《活的教育》讲演中指出:“文化进步, 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 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 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 就是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育那些活的学生, 养成活的人材。”[1]

当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笔者觉得,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方法的目标和理念与陶行知“活的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基本一致的。为厘清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活的教育方法论,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活的教育”方法论的渊源、内容、精髓等作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活的教育”方法论之渊源:基于杜威对传统教学方法批判的扬弃

陶行知和杜威, 一个被称为“万世师表” (被尊为孔圣人之后, 现代中国的大教育家) , 一个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 (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 。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 受其思想的影响甚深,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 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陶行知扬弃了杜威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 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做合一”、创造性学习法、创造性教学法。

杜威认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沿袭甚久、积弊甚深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在教室这个专门设定的场所里进行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杜威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把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 活动是主要的, 教学也不再限于教室之内。

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杜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使经验、行动更有效能。而要想使经验、行动更有效能, 必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这既是杜威哲学思想的体现, 也反映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杜威认为, 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 而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 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在于“把困难克服, 疑虑解除, 问题解答”。[3]因此, 思维的方法亦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共有五步, 因之科学思维的方法也称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这五步是:感觉到的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设想可能的解决办法;通过推理, 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疑难;通过观察或试验, 证实结论是否可信。

杜威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 “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3]鉴于此, 他将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 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呢?由于思维起于疑难的情境,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的最首要因素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合宜的情境。“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惟一直接途径, 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3]而活动性、经验性的作业如烹饪、木工、纺织等恰好能提供这样一些条件。由此, 杜威认为经验性的课程和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是相通的。

受杜威“科学、教育和民主目标合而为一”思想和渐进式教学法的影响, 陶行知热情地倡导一种促进教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先进的教学法, 他从杜威那儿学到一条原则:教育不是教与被教那么简单, 而是在现实生活的经历中一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进步。像杜威一样, 陶行知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他意识到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传统上, 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为了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 陶行知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方式和他关于渐进式教育的哲学当中汲取精华, 创建了自己的教学法———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意味着教一个学生学习, 教学方式应以学习方式为基础, 教和学应彼此和谐, 作为一名教师, 在他教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学;因此一个教师也是一个学生, 一个学生也能成为一个教师。陶行知在教学法上的革新是他对传统中国社会中教育领域缺乏人性的状况进行关注的结果。他把现实的中国孩子们的学校看作“地狱”, 他决心摧毁这座地狱,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乐园。在中国的传统中, 孩子们经常被轻视为“二等成人”, 然而很少有教育家了解将孩子们从“成人的残酷”中解放出来的必要性。陶行知敦促人们尊重孩子的人权, 理解孩子的需要和能力, 关心孩子的幸福。1944年,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孩子的六个解放”, 陶行知对孩子解放式教育的关注是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有力批判和挑战, 反映了杜威和美国渐进式的教育运动对他的强大影响。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 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与他的一些同行们不同的是, 陶行知强烈意识到中美之间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存在极大的差异, 而他的同行们只是采纳和坚持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因此,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扬弃过程。陶行知最显著的成就就是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转换和实践, 即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 学校即社会, 生活即教育及体现了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的、实验主义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二.“活的教育”方法论之内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构建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青年陶行知回国看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 学校置国家危亡于度外, 只顾读死书的落后状况而提出来的。他说“日本人打进来了, 我们只会喊口号。可是我们干了几十年, 到现在所用的电灯, 所坐的汽车, 都是外国人做的。我们自己不会造出来, 这是什么缘故?这为了书呆子不去干科学事业, 因为不用手去试验, 不用手去创造。”[4]陶行知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 指出:“不做无学, 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 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 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 是假书本。”“只知读书不会做别的事, 便是书呆子, 书呆子和只会吃饭的饭桶一个样子。”[5]

陶行知认为, 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亲知的过程。这就是说, 没有“做”, 没有行动, 就不会获得真知。他认为:“依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 闻知说知皆为不可能。”[6]主张“百见不如一做。”, 惟有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获得的知识才是理论与实际、思想与行为结合产生的真知识。陶行知认为单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结论好比得到国家发的“纸币”, 亲身的经验好比国库的“储备金”。没有相当的“储备金”, “纸币”发得越多越贬值。”[7]他的话怎能不发人深省?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7]其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么学就怎么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真学。”教学做合一以生活为中心, 教与学都是为了“做”。[7]

那么什么是“做”?陶行知认为, 单纯的劳力, 只是蛮干, 不能算“做”, 单纯的劳心, 只是空想, 也不能算“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用心以制力。”[8]他批判传统教育把劳力与劳心相分离的错误做法, 指出:“劳力而不劳心, 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 不能印记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 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 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 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8]陶行知强调“做”, 并非只重视实践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他说:“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 如何运用书本, 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 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 使这件事做得最好。我们还要想到这事和别事的关系, 想到这事和别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到抽象, 从我想到共想, 从片段想到系统想, 这就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功夫。”[9]

同时, 陶行知在《答朱端琰之问》中还解答了教学做合一是否忽视了情意发展的问题。他说:“我们既以在劳力上劳心为‘做’的定义, 当然不能承认身体与精神分家。自动的涵义便同时具有力与心之作用, 即同时要求身体与精神之合作。”[9]鉴于上述认识,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1、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2、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3、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 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 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 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9]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 其核心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创造能力, 而惟有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 才能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悦, 并使之成为继续追求的动力。

陶行知还深刻地提出, 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同获得真知一样, 离开了行动, 离开了做, 就不会有创造。“因为惟其行动, 到行不通的时候, 方才觉得困难, 困难而求解决, 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 因为“我们要能够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10]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践第一”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点, 为此, 它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939年8月29日毛泽东在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上说:“知行合一是件大事, 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 提倡生活教育, 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 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 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这是对活的教育方法论的恰切评价。

三.“活的教育”方法论之精髓:“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如上所述, 陶行知指出,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笔者认为, 这是“活的教育”方法论的精髓所在。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抵达做的这一最高境界———创造呢?

在陶行知活的教育方法论中教育是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 “不在做上下功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这种以“做”为中介使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方法论,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第一性的认识论基础上创造的教育方法论。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 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 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 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 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这种以生活为中心, 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 在教育的目的上, 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1943年, 陶行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一文, 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12]他要求通过“创” (即破坏旧的事物) “造” (即产生新的事物) 达到“做”的最高境界, 这充分强调了当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 在21世纪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落实到位呢?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创造教育。所谓创造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 使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解题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可见, 创造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它在人的普通素质中单独提出创造性素质加以特殊强调, 原因是创造性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

其次, 为了实施“活的教育”, 我们认为必须突出创造教育的时代要求, 着力体现以下教育内容中的方法论思想:

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 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 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创造性思维教育。创造能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 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 特别是想像能力、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任何问题都自觉地考虑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学法教育。学法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地去捕捉知识,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才能学到知识的陈旧的教育思想, 要使学生从‘不教不会’变成‘无师自通’的人。”[13]可见只有通过学法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学生成为“无师自通”的人, 成为知识的主人。

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及时捕捉学生在自由选择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闪光点, 即发现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并加以鼓励和培养,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 人才会有多样性, 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 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14]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 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 让我们接过来, 继续创造。”[12]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 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死教育”是错误的、有害的, 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篇3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陶行知提出的特别是立基于“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陶行知教育名言名句 篇4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3、人能习于勤,亦能习于惰。人之有惰念,不难芟除之;所可惧者,既由惰而因循,复由因循而长惰。

4、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7、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8、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0、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13、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5、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1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17、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18、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19、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20、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2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2、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2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5、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26、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27、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8、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29、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30、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31、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

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5、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9、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 育。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陶行知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的名言 篇5

1、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2、教育是立国之本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4、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7、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8、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9、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10、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1、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2、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3、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4、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5、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16、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7、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19、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20、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2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2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3、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陶行知

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5、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27、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28、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29、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30、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31、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的名言励志 篇6

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2、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4、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6、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8、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1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2、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13、科学的使命,是要造福社会,而不是造福个人。

14、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1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17、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18、“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9、“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0、奋斗是人生的代名词奋斗是万物之父。

21、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

22、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23、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24、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25、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26、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2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8、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9、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篇7

一、“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并立的显学。他初“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后来, 他反对儒家靡费民财, 讲求繁琐的礼, 就背弃了孔子所宗的“周道”而用“夏政”。墨家弟子分布广泛,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尤重艰苦实践, 服从纪律。当时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平时一律短衣草鞋, “以自苦为极”。他们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与发明, 战时作战十分勇敢, “赴火蹈刃, 亡不旋踵”。孟子虽然反对他的思想, 但不得不承认他有“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精神, 是“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典范。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就刻苦兴学的精神而言, 他与墨子是一脉相承的。在晓庄师范艰苦创业时期, 陶行知为乡村教师题写下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副对联既阐明了乡村教师对人民负有的光荣责任, 又歌颂了乡村教师在低劣的环境里, 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品质。陶行知本人说到做到, 躬行实践。他脱下西装, 穿上布衣, 头戴瓜皮帽, 不怕风吹雨淋, 和师生一起耕田种菜, 一起建设学校, 虽然与“牛大哥同铺”, 却“一闻牛粪诗百篇”。为了表示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决心, 他把老母、夫人和孩子也接来农村, 盖了几间茅屋, 取名“五柳村”。陶行知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辛劳与苦楚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以难为乐, 以贫为乐, 以苦为乐, 百折不挠地去战胜它。这种献身精神贯穿陶行知的一生, 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唯有从这一高度来学习才能得其精髓。

二、“爱满天下”

墨家思想的核心, 是实现“兼相爱, 交相利”的“兼爱”学说。儒家主张“爱有等差, 施由亲始”, 而墨子提出“兼爱”, 主张没有差别地爱。墨子同情庶民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和痛苦, 提出反对侵略战争的“非攻”主张。他认为战争皆起源于不相爱的缘故, 要彻底消灭战争, 只有做到“兼相爱, 交相利”、“兼以易别”。但是在阶段社会里, “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思想根源于墨子的“兼爱”学说, 但又高于墨子的思想, 两者不完全相同。墨子的兼爱学说, 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的前提下提出来, 并不试图消灭这些差别。而陶行知的博爱精神则充满了阶级性和斗争性。他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 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 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陶行知甘愿抛弃高官厚禄和城市的舒适生活, 立志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则是憎恨无比, 就连蒋介石夫妇亲临晓庄参观也不屑一顾。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利诱、通缉以至暗杀的威胁, 最后是在随时准备“迎接第三枪”的情况下, 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毛泽东同志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同志称赞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以教人为己任

在教学态度上, 墨子认为“不强说人, 人莫知之”。他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君子若钟, 击之则鸣, 弗击不鸣”, 认为对教师的要求, 也应本着“为义”的精神进行“劝教”、“说教”而不能“怠倦”, 不独要有问必答, 并须“不叩必鸣”。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 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对来学的人固然要教, 对不来学的人还可自己去教, 送教上门。

陶行知继承了墨子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积极态度, 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的“大事”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把教育作为征服自然, 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 制定了普及教育, 改造中国的伟大计划。他说:“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筹募一百万元基金, 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 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把乡村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使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使乡村的农民都受到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成为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的新生活的主人。陶行知在他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伟大计划而呕心沥血、顽强奋斗。

四、关于知识的来源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 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把知识构成的来源, 分为三种类型。他在《经上》中说:“知:闻、说、亲。”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又说:“名实合, 为。”是说名实相合而成为行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墨子不同意孔子“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 主张“述”而且“作”。

陶行知在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 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他完全赞同墨子关于知识分类的主张, 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的来源, 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 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他把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 生动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 一切间接知识 (闻知) 与理性知识 (说知) 都是扎根于亲知中。陶行知反对单纯劳心, 认为它不能算作“做”。只有“手脑并用”, “在劳力上劳心”, 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十分重视这一发现, 他认为“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是一切发明之母”。这样, 陶行知就赋予“做”以新的涵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 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五、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孔子使用的教材是经他整理加工过的“诗、书、礼、易、春秋”, 他轻视体力劳动, 不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传授, 斥骂询问学种田、学种菜的樊迟为“小人”。而墨子则是劳动实践家, 他重视生产, 强调“赖其力者生, 不赖其力者不生”, 初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认为“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对“农与工肆之人”授以实用的知识技能, 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 培养成“为义的兼士”。在教育内容方面, 墨子为了实现“为义”的理想, 对弟子所用的教材, 很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墨子试图通过“上说下教”的方法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使墨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光彩。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也明显具有墨家这方面的特色。一九二七年三月, 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完毕, 陶行知兴奋地对他们说:“今天的考试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你们的劳动成绩很好, 足足可以打上一百分。”后来, 他把自己动手建成的圆形大礼堂命名为“犁宫”, 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中, 把文牍、会计、庶务、烹饪、缮写、招待和洒扫整理列为分任院务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从乡村生活内容的实际出发的, 所以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能够成为农村需要的比较全面的教师。陶行知是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以极大魄力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 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 获得正式地位, 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在陶行知的实验学校中, 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 开创和形成了教育史上能够与传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相对立、相抗衡的活动课程体系。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 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融入现代课程的主流。

六、从创造实践到创造理论

墨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发明创造。他与当时很负盛名的公输班 (鲁班) 齐名, 擅长制造生产工具和守城器械 (据《鲁问》记载, 公输班在楚国九设攻城机械, 墨子九次挫败他的进攻, 公输班技穷智竭, 投械认负) 。墨子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在军事器械设计上, 他发明了木鸢、赣车、连弩车、籍车、听瓮、云梯、悬门等攻守器械;尤其难得的是, 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第一次解释了小孔成倒影的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至战国初期, 墨家学派取得了使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成果。《墨经》中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内容, 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逻辑学等方面, 被誉为中国的《几何原本》 (古希腊欧几里得著) , 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

陶行知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创造性, 并逐步把创造实践上升为创造理论, 成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辟者。他说:“今日教育家必须具备两种要素:一是‘敢控未发明的新理’, 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认为:“生活是要勇气探出来, 走出来, 造出来的。”向创造之路迈进的人, “除了大无畏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 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能开发一条生路”。他在批判了那些视创造为畏途的观点之后大声疾呼道:“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还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理论, 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面对庞杂的信息, 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 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独立分析和决策, 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其中的墨学因素, 是他对墨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今天, 我们遵循胡锦涛同志关于“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 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的指示, 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家渊源, 就是要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来, 更好地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 2001.

[4]谭家健注译.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2009.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 篇8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

陶行知用毕生的努力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就。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幼儿的初步学习能力。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可让学前教育向前进步。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1926年到1928年间,陶行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叙述其幼儿教育思想,并用亲身行动推动幼儿教育的普及。当时中国的城市的幼儿教育存在问题,陶行知将目光集中在乡村和城市女工聚集区,提倡利用科学的方式创建省钱、平民化的幼稚园,在普及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利用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做合一”,让幼儿在接受教育时身心能得到协调发展,认为在幼儿较小时就接受合理教育[1]。

二、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内容

(一)重视学前教育

陶行知始终认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提倡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幼儿教育。其认为,人接受的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对幼儿进行科学培养才能让孩子培养出较好的能力,否则难以成材。还认为,一个的品质、态度等都可以在6岁前培养出来,认为学前技术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幼儿长大后才能成为栋梁。在农村优势数量不足时,主张利用“艺友制”的方式培养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教育思想依旧对今天的学前教育有指导意义[2]。陶行知的思想有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质朴思想,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说:“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逐渐发觉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与人们生活有关的重要习惯、态度都可以在6岁前培养出来”。不能忽略孩子的能力、感情,这种漠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二)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陶行知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从健康、科学、道德、劳动等四个方面开展教育。他十分重视幼儿健康,认为健康是其他一切行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幼儿一些健康常识[3]。鉴于当时中国民众身体素质较差,被称为“东亚病夫”。幼稚园虽然持续发展,但并未对幼儿的健康保持应有重视。陶行知认为“幼稚园要将儿童的健康放在首位。”,不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盛行,他举例说:当时幼稚园中有孩子患上沙眼、天花等疾病,由于平时不注重卫生,导致这些疾病传染给其他学生,一些幼儿没有能力治疗疾病,或因治疗不当导致夭折。陶行知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多篇幅文章讨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牛顿等人的故事强调推行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先有科学的儿童才能有科学的中国的思想。隨后还提出要对孩子实施道德、劳动、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并让这些方面的教学活动能培养起学生的能力,让儿童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指明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端

20世纪早期,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盛行。在学前教育发展之初,办学模式基本照搬美国和日本等国。如此的办学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对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造成阻碍,让平民子女无法得到教育机会。中国教育界人士对此种情况深表担忧,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指出当时中国学前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引进的教育模式僵化。学前办学彻底照搬国外,唱的歌曲、玩具、点心等都是外国的,只有人是中国人,其余的要素无一是中国。再者就是“花钱病”。由于办学的一切物品都是国外的,需要花费较多资金,当时的中国比较贫困,无法在全国推广。最后是“富贵病”。由于上幼稚园需要花费过多资金,仅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能提供学费,平民子女只能失去教育机会。

(四)办学要符合中国实际

陶行知认为,要想学前教育得到推广,办学就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具体而言就是要集中现有的资源,利用诗词、故事和玩具等对儿童进行教育,编制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因陋就简,利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佳的办学效果;加大对乡村幼师的支持力度,在工厂区域和乡村建设幼儿园,给平民子女平等接收教育的机会;陶行知通过亲身调查得知,提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对实现幼稚园办学“平民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陶行知表示,创办能让幼稚园,让平民子女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农民与工人的迫切希望。

(五)重视增强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

陶行知指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两大对策:首先要全力创建幼儿师范院校。陶行知就此提出“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对中国幼儿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后进一步提出,开设乡村的幼儿师范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出能与乡村人民共同承担责任的幼儿教师。在师范院校的课程安排上,他提出要安排儿童文学、美术、自然科学、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教学做”方法的指导下,让幼儿师范学生得到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教师。他还提出利用“艺友制”的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他对“艺友制”的解释是:“艺”指的是艺术,通过朋友的方式教导他人学习艺术或技艺的方式就是艺友制。因此,凡是想做好教师,就要精通朋友之道。他认为此种方式能有效培养教师,也能缓解乡村教师的寂寞情绪,可达到推广幼儿园教学的目的。利用此种方式在当时培养了大批幼儿教师。

三、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表示,幼儿教育要重视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受到教育,不能按照课本推行僵化教学。幼儿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身体特点,在幼儿持续进步的情况下,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教师要精心安排体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亲手制作体育器材,幼儿在使用器材时,让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在幼儿接受体育教育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自己选择参与到何种体育项目中。此外,幼儿园可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比赛,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可让孩子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伙伴共同努力的乐趣。

教师带领学生们参与室外活动时,要为学生们拓展新的活动场地,让一些器材能得到合理应用。比如,在平衡区设置的平衡木,高度存在差异,材质各有不同,幼儿在活动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尺寸合理的器材。高跷的尺寸、使用方式存在差异,一些需要在行走中提起绳子,也有一些需要将牛皮筋套在足上。幼儿在练习时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渐提升自身水平,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增强自信。

(二)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陶行知认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首先要让人们都知晓科学,要从幼儿阶段就灌输这些思想。科学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陶行知早对此有深刻认知。因此,倡导从幼儿开始进行科学教育。长久以来,我国始终将知识传授放在首位,忽略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找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上网找到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科学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幼儿。然后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在一旁作答。教师在回到问题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要向孩子讲明接受科学教育的意义,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还要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知晓学生的兴趣点后,尽快寻找并提供有教育价值的资料,继续观察材料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问题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在“问题箱”的支持下得到答案。

(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水平

幼儿年龄尚小,语言能力较低,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为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要求的话题,主动与学生交谈,调动学生的谈话兴趣。通过此种方式让幼儿表达内心的看法,观察幼儿的变化,让幼儿在交谈中增强语言能力。也可以带领幼儿参与户外活动,让幼儿与他人交流,教师在一旁做好看护工作。要主动为幼儿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增强幼儿与同学的交流。

(四)增强幼儿的科学教育能力

依据陶行知的幼儿教学观念,在幼儿教育中推行科学教育,对幼儿实施科學化的引导,是教师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要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将科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方式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还要搞清推行科学教育各个阶段需要达成的目的,从总体上对全部幼儿的发展规划进行编制。设计科学的教育活动,在合理教育方式的引导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保持关注,量其中存在的重点进行记录,并倡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与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后,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要利用游戏设置、趣味化引导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孩子能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五)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也让陶行知有敬民、亲民等思想,将农村和工厂女工区视为推行幼儿教育的重点区域,其学前教育理念在今日依旧有指导意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规模依旧庞大,农村3岁到6岁的儿童依旧非常之多。而且农村入城务工人员较多,将子女带入城市后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要以陶行知的平等教育理念,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农村教学事业获得巨大发展。陶行知强调利用“艺友制”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主张让已经具备教学技能的人带动幼儿教育的新人共同进步。但是,利用此种方式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在师范院校的幼儿教师毕业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适应教学工作,工作节奏加快,已经无法安排专人带领学习,只能在一旁进行引导,对教师存在较大差错的部分进行修正,让参加工作的幼师依据自身力量掌握教学技能。

(六)让幼儿健康成长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实施“断奶”教育,教和学都是以往的教育方式,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手段,让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是幼儿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陶行知在研究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是他在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能对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和孩子玩游戏是增进师生关系,调动孩子学习热情的重要方法,体现出“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扮演幼儿父母的角色,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初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较少,教师可以利用“悄悄话”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此时很多孩子开始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等到学生情绪平静后,在让学生之间进行此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让孩子放心接受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结: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对幼儿今后的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遵守陶行知的理论,通过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教师还要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陆惠琴.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的启示[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5(5):157-157.

[2]吴敏.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幼儿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4(10):148-148.

[3]仇晶晶.点亮童心,呵护成长——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旬刊,2014,34(11):95-95.

[4]徐莹晖.“乡村幼稚教育先驱”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略论[J].科教文汇旬刊,2014,11(12):106-107.

[5]吴梦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53-253.

[6]王晓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28):29-30.

[7]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4(10):126-126.

[8]丁洁.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解读及其现实启示[J].考试周刊,2015,16(52):180-181.

[9]朱燕琼.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15,28(94):187-187.

[10]唐良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8(12):40-40.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大学放假通知下一篇:小鸡吃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