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精选10篇)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必须要做到)!优质教学,则是更高的要求。
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未必是优质教学。提倡优质教学,目的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追求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对此,我们把教学及其改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要让课堂活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有效之后,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优质教学。对优质教学的定位就是优质、高效、高境界。这就是教学的第三层次。
下面,我们从两个维度——当然这两个维度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学的维度,一个教的维度,来考察优质学习和优质教学。我们进课堂,怎么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下面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
第一个维度,情绪状态。
第二个维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1.全程参与,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2.每个学生都参与。3.学生全身心的参与。
4.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整个教学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这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这就是参与状态,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
第三个维度,交往状态。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衡量:一是倾听。二是发表。三是互动。
第四个维度,思维状态。第五个维度,生成状态。
这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不仅认知的、思维的,而且情感的、品德的以及个性的生命的,都应有所进步、有所生长、有所提升。
这是从学生的维度做的一个考察。下面从教师的维度做一个考察。
1.有思想。有思想的教学,就是老师怎么教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结果,是他自己的追求。
2.有智慧。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的最高境界。
3.有激情。
4.有个性。老师要经过努力,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有文化。有文化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了。
摘自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
然而, 走进一些学校的课堂, 遗憾地看到:有些公开课、观摩课“只见”学生“不见”老师, 看起来十分热闹, 一课下来学了啥、解决了什么问题谁也说不出, 这样的课堂“中看不中用”;有些学校推行程式化教学, 不论学科、不论内容一律按照“1234”来上课, “千课一样”尽管“叫好”却不“叫座”;某些教师和管理者把围着“纲”反复“讲、练、考”到“每个人都会做”的———功利化教学说成高效教学;某些文章所言高效课堂的成果、模式、策略其实并不高效, 有的实在是低效, 甚至是无效、负效。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亟需为高效课堂正本清源, 校正认识误区, 明确行动路线, 将课堂真正导向高效, 使本轮教改、课改破茧成蝶。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的内涵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
所谓高效课堂, 是高效性 (型或的) 课堂教学的简称, 指的是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与低效能、低效益、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相对立。其中, 课堂效能体现课堂的内在品质, 是课堂诸要素的综合反映, 课堂效益和效率则是课堂效能的外在“表现”, 即:高效能是课堂最根本的高效, 高效益、高效率是高效能课堂的必然结果。
1“.高效课堂”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高效课堂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前提,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通过建构科学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协调统一的课堂, 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都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发展。从专业角度讲, 这里的进步、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无知、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从不会到会, 从模仿到创造;在情意上, 从害怕到热爱, 从平平常常到感兴趣、有特长, 从无所谓到愿意为之努力奋斗。所谓“最大限度”, 就是要突破某些课堂、教学止步于“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 而是把“收获更多、进步更大、提高更快”作为课堂理想去追求。进步和发展没有止境, 高效是相对的, 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在高效课堂里,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教师与学生都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投身于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 学生能获得最多的知识、技能, 身心素质得到充分培育, 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还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教师也得到充分进步。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平等, 不存在绝对权威, 教师不是知识、真理的化身,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导师、伙伴。
2.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界定有分歧, 但共识是明确的———实施教学过程的思想观念、方法途径、技术手段三方面的优化集成。教学策略有多种多样, 不同的价值观, 教学策略的目标、途径与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在教与学的交互上, 其形态和结果也迥然各异。高效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 与一般性教学策略截然不同:首先, 高效课堂的课堂观是人本、科学和发展,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门科学, 把人的健康和发展作为课堂高效的核心价值。其次, 高效课堂的工作重心是“高效”———在任何教学环境条件下, 都要充分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尽可能地运用一切合理的途径方法和适宜的技术手段,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地进步、发展。即:高效是在课堂目标、内容、进度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把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充分协调、统一。第三, 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策略的要领是通过建构高价值课堂引领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上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3.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化课堂范式。把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进步作为课堂追求的理想和终极目标, 这是说高效课堂有目标定向, 却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从本质上讲, 课堂的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 是一个关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而发展的问题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用发展的思想去分析, 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 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路径、策略。再者, 学生的发展是基于学生特质的个性化发展, 从时间上讲有当下发展的需求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从内容上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 有品德、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有态度、习惯和行为的养成, 还有经验、方法的积累。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进步不限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习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还要针对社会需求和变化去发展特长、素养、能力;既要促进学生完成当下的发展目标 (如升学就业等) , 还要对学生长远目标 (如生涯规划等) 的实现有较大影响。因此, 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桎梏, 站在更高层次———生命发展的层次上, 用“高效”来建构课堂, 期望教学成为让学生充满活力的高能加速器, 高效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什么是高效课堂?简而言之, 就是有高价值的课堂。“高效课堂”源自“有效教学”, 但远高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将课堂定位于“有效、有用”, 即“有价值”。但“高效课堂”以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上生动活泼、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发展、进步为宗旨, 课堂理应“很有用”“相当有效”, 即“有高价值”。可以说: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课堂”是教育价值观经历一次质的飞跃。
二、实现课堂高效的三个要件
我们知道, 杠杆要发挥作用须有三个要件:支点、力臂 (杠杆) 和着力点。支点及支撑的地面要足够坚硬稳固, 否则在重压下支点会破碎, 支撑的地面会塌陷。力臂 (杠杆) 本身要强, 不能刚发力, 力臂就断裂;长度要适宜, 否则严重影响力的传递效果。着力点十分关键, 搞不好可能发生翻转, 甚至伤害到被撬物品。同理, 实现课堂高效也有三个要件:
1.切实转变课堂观念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支点、石基。必须牢固树立以学定教、教学契合 (师生关系默契, 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配合) 、健康发展的课堂观, 切实摒弃“以教定学、教学割裂、分数至上”的传统课堂观。“教”以“学”为基, 研究“教”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之本,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待课堂, 通过建立课堂共同体, 让教与学最大程度地契合, 既要凸显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高度, 又要充分把握真实课堂脉动的规律。
2.激发师、生的能动性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力臂、杠杆。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是要营造师生相互悦纳的校园氛围。相互悦纳是高效的第一步, 教师要愉快接纳学生, 不论他或她的成绩高低、习惯好坏、有无特长及家庭情况如何, 只要他或她是一名学生, 作为教师不得嫌弃差生、优待好生, 正视每个学生, 他们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发展潜力和学习困难;学生、家长要认同和赞赏教师, 不能凭感觉或道听途说而对教师说长道短或故意责难, 学校、管理部门要引导家长、社会正确对待教师的长短处。二是重视课堂情绪调节和教学情境创设。有研究表明, 师生态度乐观、情绪积极和教学情境适宜, 其课堂普遍高效。好情绪会相互感染, 因此, 教师首先要自信、乐观、豁达、积极。想学好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性, 但意志薄弱、不能持久、怕苦畏难是每个学生都存在的问题, 因此教师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这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提振学生情绪, 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进而提高学习效能。三是建构无歧视性课堂, 实施差别化教学。高效课堂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都获得充分的进步、发展, 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情绪和态度都不一样, 唯有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课堂才能真正高效。
3“.课堂双主”是实现课堂高效的着力点。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是“课程主导”, 二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课程主导”并非“你主我从、你说我听”, 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监督者、保障者的作用,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努力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主体”也不是想干吗就干吗、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而是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人公责任感、使命感———课堂上能集中精力,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答问、勇于质疑;课前能主动预习、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后能及时温习、认真作业、积极应用所学, 并进行拓展性学习。主导、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侧面, 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紧密配合。当然一次课上, 某一边弱一点甚至暂时缺位是可能的, 但此前或此后另一边活动也会突出一些。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效课堂的教与学是可分的, 短时看可能存在一先一后、一多一少, 但长时看、整体看, 二者紧密联系、高度契合, 不存在一强一弱、一主一从。
三、建设高效课堂的基本思路、策略
好的理念, 还需积极行动去配合才能成功, 建构高效课堂要有具体的行动途径和方法。在这方面, 许多学校进行了积极研讨、尝试, 有从改革课堂模式出发希望能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以改革课堂评价入手旨在创建高效课堂评价体系, 还有从教学策略着力提出许多高效的教法、学法……, 应该说这些探索都有效、有益。然而, 教育改革不同于其它领域的改革, 其改革的每一步都影响广泛且重大, 因此, 我们力求建构高效课堂的所有方案和行动都是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基于此, 笔者还想强调几点:
1.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和最佳途径是提高课堂效能。从物理属性看:课堂效能包括人 (教师与学生) 的能动性、物 (教室、教材、教辅、设施设备) 的效能、组织 (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安排过程、教学方式方法) 的效能、机制 (环境创设、管理制度、激励机制) 的效能。从非物理属性看:课堂效能是由“教的效能”、“学的效能”和“教和学契合的效能”三者有机合成。课堂效能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效能, 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合成效能, 其关键因素有:课堂 (教学) 目标、学习任务 (或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的情意、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及资源利用、学习结果。在我国, 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通常由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预定, 但是教师仍然要根据学情来设定具体可行的课堂目标, 如一部分学生定高一点, 另一部分学生定低一点;同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差异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与课堂目标、学习任务相比, 教师与学生情意相通, 适合于每个学生特点的学法和教法, 简明实用的课堂流程, 充分而有效的课程资源, 恰当的师生、生生互动研讨, 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能直接转化成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学习结果, 这些就是高效能课堂的具体表现。
2.课堂高效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效的学”。“学”是课堂的第一要务, “教”的一切目的、行动都服务于“学”。虽然课堂效能是“教的效能”、“学的效能”和“教和学契合的效能”的集成, 但核心是“学的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能动地、高效地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唯一标准。教的起点源自学的基础, 教的目标指向学的结果, 教的方式方法服从于学的方式方法, 教的流程和资源基于学生内化所学建构新的知识、技能的需要。因此, 无论是教育管理者, 还是施教者, 他们的所有想法、行动、策略都应着力于提高“学的效能”。
3.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是不断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契合程度。“学”是“教”的目标和结果, “教”是“学”的向导和保障, 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联结点是课堂———中央处理器。要让中央处理器实现高效, 那么教与学须相向而行、高度契合———教师和学生的愿景、态度、情绪、目标等必须高度一致, “教”的预设、生成、留白等与“学”的起点、发展、体验等高度关联, 教师施教———讲、演、查、评等系列行动的同时学生也在聚精会神的学———眼、手、脑都在付诸看、听、做、想等系列相关行动。课堂观察显示:课堂效益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做功的加和, 双方都做有用功, 加和后课堂效益显著增加, 如果一正一负则课堂效益大为减小。判断师生双方是否做有用功的标志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能否高度契合, 契合程度越高, 双方合力, 功效加倍;反之契合程度越低, 双方对立, 功效抵消。在高效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激发, 教与学高度契合的课堂, 双方的目标、情意、行为都相向而行, 都做有用功, 因此, 其课堂效益和效率得以最大化扩展。可见, 最能体现课堂是否高效的特征函数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契合程度。
4.建立每课反馈与反思日志机制。及时反馈和经常反思是高效课堂的监督、保障,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向预期目标的发展, 需要依赖反馈和反思进行调控。反馈越及时, 信息越真实;反思越精细, 调控越高效。在此, 笔者有四点建议:一是老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和开展阶段检测, 并根据有关情况和问题调整课堂内容、进度和教学方式方法, 不使问题积累;二是每一节课预留3、5分钟用来做课堂反馈, 可以答疑、小测验、课堂练习, 或者与学生交流和问卷, 征询学生对课堂目标、内容、难度、进度、设备及活动安排的意见与建议;三是针对部分学生和学习内容, 教师做一些学习“病历”, 以便及时掌握学情、分析学习动态, 进而有的放矢。四是培养师、生经常反思的习惯。高效课堂需要师生具备反思意识, 特别是教师应撰写反思日志。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追问自己: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我今天的课堂是高效的吗?有没有比我更高效的课堂?还可以从哪方面改进?……学生通过反思, 固化学习经验、方法, 查找问题与不足;教师通过反思, 提高教学责任感,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备课和辅导的效度。
5.提供“半熟”的内容, 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新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调查发现:这一要求至今仍未得到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钻研领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研究表明:长时间给成人喂食别人过度咀嚼的食物会使人的消化功能退化。同理,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对学习内容过度讲解和训练, 虽强化了记忆能力, 但不利于学生自学、钻研、领悟能力的培养, 而学习不仅需要记忆, 更需要钻研、领悟,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 教师应适当提供“半熟”的内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钻研, 逐步培养自学方法、领悟能力, 最终实现“由教到不教”。此外, 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观点和方法, 不是全盘认可, 也不照单全收, 而应持怀疑的态度, 敢于追问、反问和发表不同意见。对教师如此, 对教材、书刊和学术权威都是如此, 在尊重和吸纳的基础上, 质疑、批判并改进、创新。可以说:“半熟”的内容和质疑的习惯是高效课堂走向成熟的标志。
6.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设施设备。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信息技术和好的设施设备用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 见过不少非常时尚的课堂———教师用上了音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 学生都配了ipad, 然而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学用具、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方法在一些地方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视频上展示理科实验远不如师生同台做实验让学生印象深刻, 投影仪上的立方体无论有多强的立体感总不如教师用六个小棒子做成的立方体更加直观……, 教师通过做教具、一步一步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和教学现场的体验, 一点点渗透思想方法、学科精神, 这是许多时尚设备无法企及的。这就是说, 提高课堂效能, 好的设施设备固然有用、有利, 但并非不可或缺, 恰到好处地把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 高效课堂就可能水到渠成。
7.从实际工作角度说, 高效课堂是以减负增效为切入口, 杜绝负效、无效, 力避低效, 强化有效, 追求高效。切实摒弃重率 (升学率) 轻人 (人的发展) 、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陈腐思想观念, 合理精简繁、难、偏、旧、怪的教学内容, 努力扬弃填鸭式、程式化、功利化、应试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认真研究和预见社会发展的需求, 全力激发师生的能动性,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设施设备, 优化组合课程资源, 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启发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方法, 确保每一课堂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多的进步和发展。
高效课堂的基本思想是人本、科学、发展, 事实上, 这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理念;专业;教技;反思
我们说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等于说可以信马由缰,任凭学生的思路毫无目的地散开,因为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毕竟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只是一个模拟发现的过程,并且学生的学习还有大纲、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适度地把握与调控不仅不可缺少,而且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理念要“生本”
面对以能力立意的新高考和新的课程改革,用什么教育理念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建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传统的课堂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教师主宰着课堂,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理解、分析来包办代替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对于知识点和题型的讲解力求滴水不漏,学生不用开动脑筋就能听得明明白白,学生只是观众和被动的接受者,无法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教师主宰着课堂即“师本课堂”,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小于教师的“教”的“低效高负”的课堂教学现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体验”的现状,应大力构建“生本课堂”,即在“善待差异、激发潜能、生本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突出知识形成的参与性、探究性和体验性,逐渐形成“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科有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
二、专业要“精深”
教育智慧表现在学科素养上:其一,深。深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任务,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学起来有味。其二,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同见。其三,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夠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学科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是他所教育的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群书的饱学之士。
三、教技要“精湛”
教技精湛就是教师不仅要拥有知识,而且要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素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启发。教师应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其二,机智。教师应善于巧妙地化解教学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教学的契机。其三,组织。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导演、领导,使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因此,从一定义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要在提高学生的“专注率”“成功率”上精心设计。研究实践证明,教师高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四、反思要“深刻”
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按教学进程,教师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学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生长出个性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2]刘金玉.大夏书系: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作者简介:李世娥,女,出生年月:1968.12,本科,就职于山东省微山县付村镇三河口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我辈虽凡夫,勤读亦有获
吕荣晓
偶读一句话“青山本无字,常读便是书”,我又添了一句“我辈虽凡夫,勤读亦有获”。我突然意识到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我已然为人师十六年,而这十六年来,我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日复一日行走于教室,踱步于讲台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这得益于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我希望通过读书、读好书,充实我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我常想如果我是一桶没有任何用处的死水,我 会愧对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渴望成为那样的涓涓流水,让学生们天天都喝到甜甜的水。即使这源头活水不够强大,也仍一如既往地充 实、更新着。于是,我遇到了余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读余教授的教育论著,使我深有感悟: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要 求,这部教育专著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体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育教学问题,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却是我可以努力去无限靠近的。我把阅读当作培养教师的教育 信仰有效途径。书中通过热情、严谨、和明晰的教育语言,让我体会到崇高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很好催化了我的教育信仰。
余文森教授提出: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有效教学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了:追求教学 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应有度,物极必反。纵观现在的通用技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形扩张了教学容量,导致表演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或者为了多腾出课时给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习内容,学生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更无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了。这样的通用技 术课堂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也是值得反思的。没有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和深层次思考的课堂。我的读书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手执一书,凝神静气,独坐窗前,细细品读。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掩卷沉 思,发挥思维和想象力,按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然后打开书,比对文中思路再继续细读下去,思路与作者偶同,我会大欣大喜,若大相径庭也没任何尴尬。这本书给了我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启迪:
1、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设计技术问题的能力,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技术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等。而技术核心素养 的培养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着眼点,从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形成和发展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 学生今后的迁移学习,促进其终身发展。
2、卓越教学呼唤卓越教师,我顺应中国课改的历史潮流而来,怀着对技术与设计世界的虔诚而来,揣着教育责任心、抱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对书中的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和提炼,融进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感受与经验,用激情与理智的感染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 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的卓越教师。今年暑假以来,我一场不拉地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脚步,聆听余文森教授关于提炼教学主张的讲座和辅导,从优秀 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飞越就是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从读书到思考与实践,再到行动起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卓越攀登,这种修炼充满正能 量的诱惑。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努力中,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意义。
----浅谈新课改后的英语课堂教学
单位:宝坻区大口屯二中 学科:英语
作者:王淑花 吴清华 贡淑红
从“黑板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浅谈新课改后的英语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承载教学信息与传播知识的工具,辅助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强训练,提高巩固;调整情绪,激发兴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推进作用及信息技术对学生自我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 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颇为普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已成为一种教学信息的载体与传播工具。这种具有强大功能的高科技教学媒体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活泼。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的教研教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生动、逼真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情境,既能使课堂容量加大,又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跃,并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语言操练,而不是死记硬背地记忆一些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每一节课的Warming-up中,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本模块或本单元有关的图片,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把学生思绪很自然地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 Module4 My family 这一模块时,在学这一模块之前我先用电脑播放一组照片,这些照片是我们全家在“十一”黄金周出游时拍的,让学生根据这张照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都积极的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抢先问:Who is the girl in the photo? Is she your daughter? Who is the man in the photo? Is he your husband?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新授课,让学生自己谈论他们自己家的情况,并写出他们自己家的“Family tree”。
我们在学习初中二年级《英语》(新标准)上册Module3 Journey to space这一模块时,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太空探索方面的画面,如:出示杨立伟登上“ShenzhuoⅤspacecraft”,费俊龙和聂海胜登上“ShenzhouⅥ spacecraft” 的画面,让学生自己结组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关于太空探索方面的问题,Can the humans live on the moon? Why? 学生会积极地回答,Because the humans can’t live without air and water.然后引出本模块的核心话题,We haven’t found life on the other planets yet.这样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而且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学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Module9 A trip to the zoo Unit2 Is the elephant Africa? 这一模块时,我在课前,先确定本模块的学习重点与难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模块以“动物”为话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动物以及其栖息地、习性等,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根据本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采取了以下步骤。
1、点击地图 学习单词
首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个大洲,即可出现一组单词(一个名词并对应着出现一个形容词,同时伴有发音)。例如:America---American.点击每一个单词都会发出声音。这样使学生纵向掌握单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识记记单词。图文结合使学生从空间上了解这几大洲的地理位置,并识记表示这几大洲的单词。横向识记单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各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点击单词 找出答案
分别点击单词desert grass forest grassland jungle,同时每一单词都伴有一个句子。在句子中掌握单词是更好的办法,点击每一个单词并出现真实的flash图片,所在的地区必能一目了然了,又为下面的阅读做了铺垫。这一环节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识记单词。
3、点击图片 听懂短文
点击每一张图片,都会出示一篇短文,这些短文分别介绍了每一种动物的栖息地、生活习惯,同时伴有真实的Flash动物图片,从静到动,让学生知道各种动物的生存环境是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不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听这些阅读材料,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
4、根据短文 选择答语
这一环节看起比较简单,一问一答,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检测,对学生来说是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这些问题是根据我们听的这些材料设计的,不只是做简单回答,同时也测试了对学生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点击这些答案的时候,如果你点击的答案是正确的,伴有表扬声“Great”还有带表情的Flash 图片,不只是简单“对与错”的回答,更具人性化。
由于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更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训练 提高巩固
传统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语法,学生练习,教师传授知识时面面俱到,学生听得懵懵懂懂,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没有自主权,又由于练习题目教师在黑板上写,同学在下面看。教师在黑板上抄写题目,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绝好机会,却被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于思考的时间往往不到1/3。教师为了巩固知识,课后教师硬塞给学生大量练习,学生成了习题的奴隶,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首先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兴趣倍增。其次,在学生兴趣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前提下,讲一些语法,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师预设的角色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展示出一些相关的链接知识,由于课上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课下的练习也就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查阅与学习有关的相关资料,这样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和明白网络的用途,而不会使自己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会迷失自己,让网络真正独走进我们的课堂。
四、调整情趣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Module 10 Computer 这一模块时,我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坐到电脑旁,让他们手握键盘真正知道 :How do I do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First, use the mouse to open a new document.Next, use the keyboard to write the homework in the new document.Then,use the mouse to click “save”, and write a name for it in the box.Finally, click “save” again.If you want to print it, use the mouse to click “print” and “Ok”.这样让学生熟练地使用电脑,让他们把电脑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学以致用,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是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学科,是一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开动脑筋,探索知识,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成绩明显提高,才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15 版)
编者按:最近一次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日前,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前后脚”来沪“取经”。数学成绩高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自信与自省中该走向何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下之所需,是一场继续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主动的教育自我更新。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2012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学生数学成绩再获世界冠军,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学生数学为什么这样好?”“中国的数学课堂什么样?” “中国学生究竟怎样学数学?”英国教育代表团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了上海的数学课堂。既走进了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原貌的原汁原味的“家常课堂”——“教师讲,学生练”交替进行;同时又叩开了体现改革创新的“翻转课堂”——“学生当主角、活跃互动、玩中学数学”。无论“家常课”、创新课,都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此事的确引发了国人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再思考、再追问„„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点什么?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些家长、孩子对数学产生焦虑和困惑,教育界也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产生过多次讨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到底在哪里?需要改进的短板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注入后劲儿与活力?
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同样要重视。要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价值。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数学的基础价值,也是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通识的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此可以看到,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坚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呢?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信息筛选、整理,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算式来表达:(3+7)×8=3×8+7×8(15+11)×2=15×2+11×2(60+40)×9=60×9+40×9(13+7)×10=13×10+7×10 „„„„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提出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组织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鼓励算法多样化,思考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充分让学生“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猜想、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建模等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众多不同情境的问题中发现了共同拥有的重要数学规律即:两
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作乘法分配律。最后在孩子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不断地抽象出下面的模型,感悟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此同时对“符号化”也有了初步的体验。(○+□)×△=○×△+□×△(a+b)×c=a×c+b×c 尝试、猜想、推理、发现、抽象、概括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这节课以数学建模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产生了思维活跃的效果。同时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建模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由此看到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发现的参与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以及数学教育发展的基点。
应关注数学教育对培育人格的价值。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的单纯知识传递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科的教学功能,还要注意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数学教学不是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负责。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学生成长利益”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我讲,你听,填满为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既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读懂、宽容、善待。尤其是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能看到前行的亮光和希望,有自省自悟的空间,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自信。我们要用心灵去感悟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增添活力,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是科学。要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理性精神去影响感染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数学教学是艺术。要让学生拥有对数学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期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链 接
■PISA全名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推出的成员国合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每三年实施一次评价,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
■PISA主要在于测量当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轻人(15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目的是通过一套能够测量教育结果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和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所取得的结果,来描述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
■PISA最初由OECD成员国发起并参与,同时也吸纳其他非成员国和地区参加。2009年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ISA测试,每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的学生人数在4500人到10000人之间。目前PISA所评价国家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9/10。
■2012年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这次测试主要领域是数学,上海平均成绩为613分,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均进入前十。
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15 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正是我们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真正读懂学生、按照规律教学。
唤起兴趣
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
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贴近生活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注重交流
课堂上看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以为讲的知识越难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课堂里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课堂。当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时,选择的路只有一条——逃避,即:“听不懂——厌倦——放弃”。
我们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鼓励儿童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脸”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动手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儿童喜欢动手做数学,在动手中获得体验与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学生是如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呢?课堂上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再累加起来;有的学生把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180度的平角;还有的学生则把三个角分别对折,同样可以形成一个180度的平角„„孩子们带着好奇和猜想自由地操作着,在动手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猜想,最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满足了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是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一个内化的重要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动手操作的”数学是小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它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 阅读教学如何从被动走向自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探索,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操作思路,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 铺就阅读基石
阅读教学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只有适宜学生发展并与当前教学内容和谐一致的教学情境,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创造性, 从而感悟语言, 发展语言。教学《掌声》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不妨用语言创设氛围, 让学生走进角色, 换位思考:
师:现在, 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课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 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小英, 你真没想到你演讲得这么出色, 真让我感动。
生:小英, 你真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啊!
生:小英, 我们并不在意你的走路姿势, 我们以你为荣!
这时, 师进一步引导: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 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 你想说———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 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 没有大家的鼓励, 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 今后我会振作起来, 坚强起来!
……
在这一学习场景中, 教师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角色, 移情体验。学生敞开了心扉, 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 感受语言的温度;他们飞扬着激情, 倾诉心声, 用一句句质朴的童言来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而情境, 正是学生与文本相融的纽带, 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里, 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 释放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这种唤醒自觉的阅读教学正是力图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相结合, 拓宽文本的空间, 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用文本提供的模式加以艺术化, 为学生的阅读奠定了有力的基石。
二、积极协作, 进入阅读境界
实现阅读自觉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方式, 教师可采用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鲁迅文学作品单元时, 引导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 分组阅读。
1.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少年闰土》
2. 从亲人与普通读者的回忆中认识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3. 从歌颂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有的人》
在自读基础上, 整合单元内容, 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合作进行专题组块式探究学习:
(1) 初识鲁迅 (摘录文中描写鲁迅的句子)
(2) 他人眼中的鲁迅 (摘录文中对鲁迅的评价)
(3) 我眼中的鲁迅 (自学本单元后对鲁迅的评价)
(4) 我的质疑 (自学本单元, 列出所遇到的问题)
(5) 我的探究 (列出还想了解鲁迅哪些内容)
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不再对学习内容进行权威的垄断, 而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由于课题目标明确, 分工具体, 大家都是主人, 人人都有探究目标, 从而形成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从而对阅读材料产生新的洞察和建构,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 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捕捉疑点, 明确阅读方向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阅读是一个以疑为起点, 以思为核心, 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可以说, 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
如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阿炳在两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 不变的是如诗的美景, 改变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找找有关语句。
生:年少时, 小阿炳跟随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除了淙淙的流水, 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多年以后, 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师:读到这里,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生:年幼时, 他只闻泉水淙淙;为何十多年后的今天, 阿炳听到了那么多, 那么多呢?
师: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用心体会。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些句子背后蕴藏着什么情感?《二泉映月》的乐声中负载着什么?阿炳的人生传递着什么?文本的语言中激荡着什么?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疑、质疑、析疑、释疑, 在主动的语言实践中触摸文本、思辨感悟、运用表达。从课题处启疑、于关键词句激疑、在看似平常处生疑, 富于探究的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解读语言奥秘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求知若渴、浸润语文的状态。
四、关注个性, 倡导文本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 面对同一文本, 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 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 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时,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 用心去读这一句话, 力图创设一种情境, 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 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
师: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 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这下可忙开了, 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
生1:我———我———我的朋友们, 我的孩子们, 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 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是我们民族的根, 记住她就有了根, 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们, 我的孩子们, 虽然我走了, 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 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
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 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 与小弗郎士一样, 他们也在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 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
语文阅读生活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历程。只有从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每个学生自主自觉地阅读发展, 语文教学才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参考文献
[1]吴惠青.小学语文自主建构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周平儒.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电教, 2003 (6) .
一、训练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训练性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半截蜡烛》为例,训练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紧扣标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教学设计的问题:面对险情,伯诺德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他们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有关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深入研读课文,抓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细细品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设计的问题: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说一说你眼中的杰克是怎样的?在这危急关头,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小女儿是怎样“娇声”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杰奎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性阅读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理解、发现和运用为中心推进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同样以《半截蜡烛》为例,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从标题、写作特色、线索脉络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文章谋篇布局的合理,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这些阅读理解和发现梳理成文,然后在课堂上朗读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2)展示阅读作文,交流感受,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
学生甲谈《半截蜡烛》的课文题解。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半截蜡烛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却牵引着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它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于是,一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故事围绕着它展开了。
学生乙谈《半截蜡烛》的写作特色。
《半截蜡烛》一文,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方面,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被点燃的,然而实际上,蜡烛两次被点燃,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更近一步。另一方面,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熄灭蜡烛,却两次遭遇危机,既紧张又刺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惊一险的紧张情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是完全相似的。
三、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训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训练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训练内容可以事先按照教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目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把控和调节课堂节奏,展示教师的教学才华。二是训练性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即教即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点如下。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没有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视学生的阅读发现结果而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性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理解,这样呈现出来的阅读结果必然是多样的。同时在每一次的阅读历练中,学生所学知识将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转化为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三是运用性阅读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有助于增进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
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实践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训练出来的,它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察、品味、揣摩、涵泳、积淀才能有所收获,一味强调训练教学,而忽视运用教学,是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训练教学与运用教学,从训练教学逐步走向运用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针对目前学生作文出现的:无中生有、矫情造作、刻意拔高、套话连篇、拼凑抄袭等现象,方老师关注了作文写真的途径及方法。
展开作文写真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量种途径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致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思考自己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然后,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口,放手描摹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最后到达再现生活,再现情感之目的。一是关注自然写真景。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情熟悉,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下大自然的美。二是关注生活写真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真实凝听,用自己的眼睛去真实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真实思考,实在是写真作文指导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真实地去观景区体验、去感受,学生不论是大事小事,大人还是小人,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反映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体现的是童心童真。三是关注自己写真心。写文章应当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愉快淋漓地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宣泄感情的潮水,应当是学生主动要求。可以倾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能够倾诉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空想;可以与老师说静静话,也能够与大师商议对话;可以倾说自己后悔之事,也能够倾说自己的玩皮捣蛋;可以批评蜜蜂,也能够赞美老鼠只要是真情实感,教师就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四是关注活动写真趣。有计划地展开学生脍炙人口的活动,是探索作文写真的又一途径。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2、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分析类推及判断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活动难点:
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断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1个气球,每组1个装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1张。
3、已学会画简单的火箭。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将装满气的气球松开口,气球向前飞去。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操作、观察,找出气球向前飞行的原理。
幼儿讨论: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动起来了?
教师指导幼儿小结:往后流动的气体形成气流,气体的反冲作用推动着气球往前飞。
2、实验:小船是怎样前进的?
操作方法:将小口瓶子装满水,盖好,然后把它装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盖,船就前进了。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实验,重点观察船运动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幼儿讨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物体是靠反作用运动的。
3、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出示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说出什么办量推动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这么快?
4、观察火箭结构与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运用实验发现进行合理判断。
(1)教师指点火箭部分,逐一指导幼儿观察认识火箭顶舱,燃料箱,发动机和助推火箭。
小结:火箭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顶舱装载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强大的发动机组成,旁边还有两个助推火箭。
(2)引导幼儿观察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工作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
提问: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烧?整个火箭是怎样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喷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结:火箭的燃料燃烧时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喷射,形成了强大气流,气流的反冲作用加上发动机的巨大力量就推动着火箭飞速前进,升入太空。
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少儿科技馆,通过参观和工作人员的讲解肯定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励幼儿继续再学习、再探索的欲望。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推荐阅读: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09-27
怎样有效发布产品信息06-18
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06-21
教学有效备课06-26
有效教学策略07-17
有效教学讲稿09-11
生物有效教学评价07-24
《有效教学方法》10-21
有效教学行为开题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