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精选9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情况的报告》,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分别到*区、*区、*县、*市等地,对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大力助推“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正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实体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7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8户,比上年净增80户,占当年全省净增的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5.0%;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连续10年超百亿斤,畜牧业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2%,居全省第5位;出口额居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

(二)提质增效成效明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9∶41.3∶32.8调整到2017年的19.8:40.6:39.6.工业百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幅达11.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三)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增长24.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1%,增加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产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到1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专利申请量10336件,增长21.5%.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同比增长21.24%.市场主体总量与增量位列全省第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75%,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经济总量增幅9%,其中,界首市、太和县、颍上县实现两位数增幅,县域经济占比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全市减贫1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达到7.3%和8.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还很突出,经济体系结构仍然不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有效供给依然不足,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同时,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一些干部还存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工业经济,太和县、界首市发展较快。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占比不高,研发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较薄弱,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较大差异。

(二)发展的“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不充分,尽管经济规模目前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仍然靠后。二是经济要素和禀赋的利用不充分。阜阳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但是尚未转化为立体交通枢纽的经济优势;人口众多的数量优势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缺乏名企、名家和名品,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阜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着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二)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紧盯地方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逐一制定方案、落实预案,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殊贫困人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保证脱贫质量。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三)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双轮驱动”战略和“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工业的首位意识、主体地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

(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新体系。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促进形成更多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创新、加强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研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智力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切实解决好农村综合改革、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质量控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战略目标, 其中明确要求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通过 “经济责任审计 ”等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于落实十八大精神,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推进权力运行的阳光化和法制化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修正案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法律依据。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审计内容、 审计实施和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审计规定。 因此,在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有一定的理论与制度基础,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本文在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因素,设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政策建议。

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内容 :全面性和复杂性

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等这些集中于某一个方面的审计项目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呈现出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从这些审计内容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人在“预算(财政财务收支)———筹资(政府债务)———投资(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运营(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对下属单位或部门的监管)” 这一完整经济活动链条上所承担责任的全面审计; 既保证审计合法性、真实性,又强调效益性;既考察领导人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又考察领导人的领导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的这些特点, 决定其在审计方法和程序上也有一定特殊性。

(二)审计组织程序和方法:受托性和探索性

受托性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的最突出特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是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受托人,其必须是在得到上一级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关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后,才予以实施的一项审计工作。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高领导机构。 联席会议由纪检、组织、审计、 监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也是受托人,其受上级或本级党委组织部门的委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再交由审计机关进行实施。 以上分析表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体现为双重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下图表示。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复杂的审计组织程序,决定其审计方法必须有特殊的针对性。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到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可能使用大量的非财务会计信息;在审计具体方法上,不仅有档案分析,还可能会使用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但目前尚没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细则, 各地区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了一些细则,但总的来说,尚没形成一些经典的审计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 )审计评价与结果应用 :专一性和缺乏审计质量的 评价

《规定 》指出 ,应当以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下获得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对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行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主要用于组织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 体现审计结果应用的专一性。经济责任审计会花费大量成本,如果审计结果仅用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 那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本效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将审计结果用于改进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方面的机制。

目前各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不一致, 有的地方透明度较高,而有的地方则较差。 缺乏客观的、可操作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既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 )关键原因 :能否编制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 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编制的从下达审计通知书到出具审计报告过程中的工作计划和步骤。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经济责任存在审计内容较复杂,审计方法还不完善等特点,因此,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有一定难度,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既要保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又要保证实施方案的质量。

编制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首先必须进行有效的审前调查,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组织结构、领导分工、领导人本身情况做初步了解。 在这些基础上,评估审计风险,把握审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包括审计内容、范围和重点。

(二 )直接原因 :审计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审计实 施程序和方法

是否严格遵循审计实施程序和采用适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直接因素。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还要评价党政领导的领导责任。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实施程序和审计方法有别于其他国家审计项目。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 审计各环节的工作要做到规范,有据可查。 重点是要保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更换审计人员时,要有严格的原因调查,要做到手续齐全。 要在观察、寻问、函证、抽样调查、分析性复核这些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要切实可行、有效,不走过场。

(三 )重要原因 :是否存在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舆 论与制度环境

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独立性, 但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来说,仅仅做到审计人员独立还是不够的,要设计相应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的监督机制。 由于对审计人员的现场监督可能比较困难, 因此事后通过对审计报告进行监督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即通过事后的监督,形成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约束, 从而保证审计组在事前确定正确、合理和有效的审计方案,实施严格、规范的审计程序,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其中新闻媒体 的舆论监督是 一种重要监督 方式 ,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审计结果公开的基础上。 因此建设好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 是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就从这三个大的方面来设计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的要求,设计相关二级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

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征求国家审计机关专家、高校审计学专业教授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计算了相应的权重,如下页表2所示。

为了检验表2中各判断矩阵是否科学,还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具体检验过程为: 计算CR=[(λmax-n)÷(n-1)]÷RI,当CR<0.1时 ,表明通过一致性检验 ,计算的权重是有效性的;当CR>0.1时,表明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重新生成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其中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经查表,三阶矩阵的RI为0.52。 经计算“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的 λmax为3.06,最后计算的CR=0.06;“审计实施方案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的 λmax为3.04,CR= 0.04;“审计实施过程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的 λmax为3.01,CR=0.01; “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 的 λmax为3.03,CR=0.03。 这些计算结果表明,表2中所有判断矩阵及权重均是科学有效的。

最后, 我们根据表1和表2整理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如表3所示。

五、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建议

(一)保证有足够的审计时间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内,有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成正比的假说,即审计收费越多,则审计质量越高。 审计收费与审计人员所花费的时间成正比。 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内,这个假说也是成立的,但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任务,不存在审计收费的激励,因此,只有从审计时间上提高审计质量,即要根据被审计对象任期的长短、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以及结合以前类似审计来确定完成审计至少需要的时间。 要保证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上所花费的时间,通过审计时间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另一方面,党委组织部门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机关从事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时间,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获取高质量审计证据的技术

经济责任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报告、 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最重要依据,能否取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 要提高审计人员获取高质量审计证据的技术,具体注意以下几点:从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审计证据的质量更高, 单位内控健全情况下获得的审计证据比内控缺失情况下获得的审计证据更有效,直接获得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财务会计档案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值得信赖, 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时的质量更高。

(三)加强对非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传统做法是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来反映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部门或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通过直接观察或采集领导人的个人信息,可能比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中获得相关证据更直接和有效。 因为,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只是领导人领导本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间接反映,领导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任职期限、年龄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其所从事的活动。 因此收集并分析这些非财务信息,结合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价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六、结语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幼教发展战略 模式创新 质量评价体系

幼教发展整体战略实施中要以教师为依托,以幼儿为主体,确保幼教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幼教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面临各种新的调整,要以教育战略发展为依据,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教育改革,提高幼教的综合水平。

一、幼教整體发展模式创新

幼教发展模式转变中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针对现状提升教育水平,在专业教育委员会的指引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确保教师自身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幼教发展模式的创新创造基础;要制定幼儿优秀教师评价标准,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模式创新,为教育模式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幼儿教师在转变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幼教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幼教的整体目标,在幼教目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为幼教模式创新和模式转变创造良好条件。幼教是一种引导教育,要不断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对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形成完备的幼教管理理念,通过教师的主体行作用,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构建互动平台,构建良好的幼教管理体系,对幼教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幼教必须从幼儿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形成平等、包容的幼教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对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要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整个幼教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对幼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刘劲哲、张五常、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从幼教的正外部效益方面也论证了在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幼教质量与教育模式创新需要从不同的模式出发,从评级管理的思路出发,进行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幼教质量建设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要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进行评判,从不同的价值和因素出发建立质量体系,让教师在质量体系的监督下完成教学工作。幼教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幼教的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推进质量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幼教理念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教质量体系建设要保证各个角色之间形成对应关系,要建立不同的机构,通过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质量评价网络,使教育质量能够在机构互评中得到全面保证,为幼教思想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幼教质量技术体系建设必须与评估模式结合一起,对各种技术实施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最终能够进行评价模式创新,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质量指标,通过对各种幼教质量指标的认识和分析,形成幼教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幼教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

幼教整体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质量技术协助策略,让教育思想和教育培训模式能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思路,为教育指标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幼教质量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机构的指导和示范,积极稳妥地进行质量指标分析,确保质量管理能够形成一种持续循环的关系,让幼教在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模式,幼教模式。形成与幼教思路的形成是紧密结合的,必须从幼教的管理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幼教质量水平。

专家指导是幼教整体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必须接受专家培训和指导,全面认识幼儿教师的角色,全身心投入教学,全方位提高幼教管理水平,为幼教思路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必须从专家指导和监督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幼教管理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建立幼教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幼教质量进行评测,对幼儿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套完善的幼教质量评价体系,对幼教思路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幼教要从目标控制管理出发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让幼教能够在质量指标的引导下开展工作,为幼教模式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要加强专家的交流工作,通过交流可以提高教学互动能力,为教师全面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幼儿教学发展战略的研究,保证指导者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幼教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发展战略要从质量体系建设入手,分步骤地提高幼教水平。

三、总结

幼教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为幼教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教的整体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幼教管理水平,为幼教模式创新和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形成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对幼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教质量与教育模式创新需要从不同的模式出发,从评级管理的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得到保证,充分利用质量技术协助策略,让教育思想和教育培训模式能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思路,为教育指标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雅骏,刘晓东.儿童观简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评价报告 篇4

一年来,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工作,公司领导带头逐条剖析,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尤其是八项原则研究较为深刻,已能将其与我们的工作触为一体,其中的相关重点、方法、技巧成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为确保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并持续不断改进,生产安全部牵头将标准与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对照,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控制和管理:诸如要求各部门职责应清晰,并严格按职责展开工作;加大对规章制度及文件的执行力度,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及时予以修订;强调过程管理对质量的作用,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监控,努力提高和确保产品的实物质量;加大环境管理,确保达标排放,保证厂区干净、整洁;加强工艺纪律检查、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等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和强调领导核心作用的管理理念。具体讲,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文件控制,加大文件、制度执行力度。

制度执行不力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问题,有的职工不去了解熟悉相关文件的规定,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进行管理;二是有的文件、规定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组织机构变动而不适应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改;三是有的制度有人觉得执行起来困难,增加工作量或工作难度。众所周知,在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培训是基础,审核是关键,文件是难点。这个难点就在于制定时难,严格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更难。针对这一难点,我们一是在贯标培训时或在相关会议上经常性地要求各部门提高意识,勤看文件。尤其是要熟悉与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文件,只有熟悉了才能很好地执行;二是通过熟悉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规范,更易于操作。2009年,我们依据ISO9001:2008标准对公司体系文件进行了一次换版修订;三是对执行难度大的文件规定,如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有帮助,再困难也要求执行,否则就进行删减。

二、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支撑质量目标的实现。

2009年,公司新线建成投产,生产工艺变化了,职责也随之变化,岗位随之调整变动,岗位调整后,合并岗位工作量明显上升,通过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大部分岗位人员有了紧张感,绝大部分岗位能在半年内适应并接受新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履行好各自岗位职责,确保本部门质量分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公司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深入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条件下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培训是一种手段,通过培训可提高能力、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2009年,我公司按照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办《技能培训班》6期,参加人数达136人次,《设备维护及保养规程培训班》5期,参加人员达103人次,《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15人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46人次,技术比武1期,参加人数达32人次,组织了368人参加全员考试(实际操作考试),196人次参加技能复核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组织67人次参加了水钢、博宏两级组织的技能比武。培训覆盖率达99.3%。针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的这些培训,均采用PDCA过程方法模式,确保绝大部分参与培训的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履行好岗位职责、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达到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目的,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技改项目,投入环保设施,减少污染源,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严格控制产品实现过程,达到过程增值的目的

产品实现是体系运行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是否增值,最大程度地体现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水泥产品的实现要通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包装)等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是生产部门的策划;其次是供应部门根据策划的结果准备输入,设备部门及生产车间通过设备点检维护提供物质保证,操作人员按程序精心操作,化验部门对原燃材料及半成品进行检验等。2009年,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相关部门质量分目标分别得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保证了产品实现过程的增值,产品产、质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上了一个台阶。

五、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对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2009年,我们充分发挥第三方审核的指导作用,采用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岗位履职能力审核、走访用户等手段对质量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2009年8月第三方审核,发现三个一般不符合项,均按要求制定措施整改完毕,2009年6月本公司内部审核共发现一般不符合项六项,观察项二十二项,均由相应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按期整改完成,对部分管理岗位的履职能力抽查审核即贯标工作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均由各岗位制定措施整改完成。从以上数据我们应看到,尽管在各类审核中均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并能通过查出问题后整改,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但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不注意细节问题,预知能力欠缺。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只重视宏观、不注重细节,只重脉络,不注意枝叶,即便是工作干完,也难以做到出色和圆满,这一点在以后工作中需重视和落实。

以上是一年来我公司在文件控制、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环节以点带面开展的工作描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看到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有些工作反复和多年的均未觖决的问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予以解决:

1、意识不够新,自学能力差,多年的认证企业,经历了94版标准到2000版再到2008版标准的转换,但我们的管理干部对标准知识了解尚有欠缺,甚至有个别干部对标准、文件的掌握仍很模糊;

2、不注意细节,自查能力差,有很多问题只需岗位人员自己留意一下就能预先解决好的,但最终还是让别人查出来;

3、不善于总结和规范记录,对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比如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过程中,一些小改小革、一些好的建议,相关人员不能认真总结并做好记录,导致一些取得的成绩和做法未完全得到巩固和发扬,一些做得不到位的事又有反弹。

请各评审员针对提出的问题讨论,提出具体的措施。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5

目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表明中国在新世纪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挺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要继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特别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关注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涉及精神、自然、生态、文化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后,生活质量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原则。

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首先必须了解人民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程度,这就涉及到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问题。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地测度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系统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从多环节、多层面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与态势。本文以中国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为评价和比较中国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测度工具。

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

生活质量是一个评价居民生活优劣的概念,既要反映居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同时又要体现居民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满足程度。因此,生活质量评价应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展开,生活质量评价体系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经济学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侧重于经济层面上的生活质量评价,如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价格水平等经济学指标。社会学评价指标主要是反映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侧重于社会进步层面上的生活质量评价,如教育、健康、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社会学指标。心理学评价指标则主要是反映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观感受,侧重于认知和情感层面的生活质量评价,如收入满意度、消费满意度和教育满意度等心理学指标 20-24。

基于上述对生活质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依据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含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再结合城市居民生活的特征,本文从收入、消费、教育、居住、健康、生活设施、文化休闲、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10个领域,遴选了64个评价指标(包括49个客观评价指标和15个主观评价指标)构成了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一轮评价体系X[(1)],该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评价因素和评价指标三个层面,结果如表1所示:

二、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实证筛选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X[(1)],是依据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特征,并参阅国内外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大量成果后构建的,集中体现了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对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思,具有主观色彩,因此,有必要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辨别力分析等实证筛选,以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课题组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广州、南京和西安等城市选择了280位专家,这些专家来自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机关,他们不仅对生活质量的内涵和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生活质量评价专业知识。虽然专家的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是专家本人知识、经验的反映,但集合多位专家的意见,可以较为客观地选择评价指标,改善评价指标的质量,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课题组将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制成专家咨询表,采用电子邮件、邮局邮寄和现场访谈等多种方式,把专家咨询表送给专家,要求专家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从64个评价指标中选出10个最能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课题组共向270位专家发送了专家咨询表,回收98份,其中有效专家咨询表78份。

为了深入分析各位专家对理论遴选评价指标的总体看法,课题组以回收的有效咨询表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隶属度分析。如果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X}视为一个模糊集合,把每个评价指标视为一个元素,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假设第i个评价指标X[,i],专家选择总次数为M[,i],即总共有M[,i]位专家认为X[,i]是测度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为:R[,i]=X[,i]/78。

若R[,i]值很大,表明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糊集合,即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很重要,可以保留下来进入第二轮评价体系;反之,该评价指标有必要予以删除。通过对78份有效专家咨询表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了64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删除了隶属度低于0.3的14个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保留了其中的50个评价指标(包含36个客观评价指标和14个主观评价指标),构成了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二轮评价体系。

(二)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在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X[(2)]中,各个评价指标通常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会导致被评价对象信息的重复使用,从而降低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对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删除相关系数较大的部分评价指标,减少和消除因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而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

根据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课题组以我国31个省会城市为对象,通过各类统计年鉴和政府统计公报采集了第二轮评价体系X[(2)]中36个客观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14个主观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给定临界值M为0.6,在相关系数矩阵中共有10对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大于该临界值,删除了其中10个隶属度相对较低的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保留其中的40个评价指标,构成了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第三轮评价体系X[(3)]:

(三)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

在构建评价体系中所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评价指标鉴别力是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则是评价指标区别中国不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优劣的能力。如果所有被评价的城市在某个评价指标上同时呈现很高(或很低)的得分,那么,认为这个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鉴别力,不能区分不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相反,如果被评价的城市在某个指标上的得分出现明显的差异,则表明这个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它能够诊断和识别不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用变差系数来描述评价指标的鉴别力:为标准差。变差系数越大,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反之,鉴别能力则越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删除变差系数相对较小(即鉴别力较差)的评价指标 226。

根据上述原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在方差分析基础上计算第三轮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变差系数,删除了变差系数较小的“中学入学率”、“人均住房开支”、“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交通的便捷程度”、“刑事案件侦破率”、“每万人警察数”、“清洁能源使用率”10个评价指标,保留第三轮评价体系中剩余的评价指标,构成第四轮评价体系X[(4)](如表4)。

第一轮评价体系中的64个评价指标经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后,构成了第四轮评价体系X[(4)]。如果用X来表示评价指标的变量标志,这样就可以确立如表5所示的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系统,该系统由评价目标、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三个层面共30个评价指标(其中20个为客观评价指标,10个为主观评价指标)构成。该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内在逻辑性强,数量繁简适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用来评价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

三、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实际测度

在生活质量测评的实践中,常用的定量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糊数学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等。同样的测评指标、测评对象和测评数据,采用不同的定量方法,其测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295。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实际测度的步骤如下:

1. 邀请20位专家应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10个评价因素以及该评价因素中的各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比较,得到20个判别系数矩阵r[,k]=(r[,ijm×m])。其中,k表示第k个专家,m为评价因素或评价因素中指标的个数;r[,rj]表示指标i与指标j相比较所得的判别系数,而r[,ji]表示指标j与指标i相比较得出的判别系数为r[,ji]=1/r[,ij]。

2. 计算判别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权向量。运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计算满足r[,k]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权向量,并将特征权向量归一化。

3. 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后,需要对判别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求得判别系数矩阵r[,k]的一般性指标CR[,K],当CR[,K]小于0.1时,可认为该判别矩阵r[,k]具有较优的一致性,表明赋权合理;否则,就需要调整判别系数矩阵r[,k],直到获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254。

4. 应用聚类分析原理,对层次分析法中的20位专家的评价权重进行筛选和修正,使通过专家组评价得到的评价指标权重符合数学中的多数原则。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10个评价因素权重和30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5. 采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各类统计年鉴和政府统计公报采集31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X[(4)]中客观指标的数据,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主观评价指标的数据。采用效用值法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无纲处理。为方便起见,规定效用值的区域范围为[0,100],即评价指标最大效用值为100,最小效用值为0。在进行无量纲处理时,应把“正效用指标”和“负效用指标”区别对待,它们的无量纲数据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1)

计算得到31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值,为便于对比分析,把综合评价值转为效用值。将31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效用值排序,如表6所示:

表6 我国31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效用值排序

排序 城市 效用值 排序 城市 效用值 1 上海 100.00 17 济南 49 2 北京 92 18 长春 46 3 杭州 87 19 昆明 45 4 广州 83 20 重庆 43 5 天津 81 21 哈尔滨 37 6 南京 78 22 西安 35 7 福州 75 23 南宁 31 8 成都 73 24 兰州 28 9 长沙 70 25 拉萨 24 10 武汉 68 26 乌鲁木齐 21 11 南昌 65 27 呼和浩特 18 12 海口 62 28 银川 16 13 石家庄 59 29 太原 13 14 郑州 56 30 贵阳 7 15 合肥 54 31 西宁 0 16 沈阳 51

根据效用值得分,可以将我国31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为优质型生活质量、满足型生活质量和不足型生活质量三种基本类型,结果如下页表7所示。

表7 我国31个省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级分类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6

一、引言 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组织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提高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我国高等学校经过扩招后的快速发展,发展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改进,学校的经营质量,是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高校需要一套能够指导其持续改进质量和追求卓越的标准,以此建立能为教育质量提供自我改善的评价体系及实施框架,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卓越绩效教育标准”概述

1997年,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奖部门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对适用于企业的标准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颁布了“卓越绩效教育标准”(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简称ECPE),自1999年起,波多里奇奖向美国所有教育组织开放。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不但可以用于鉴定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还可以为学校提供自我评估与改进的参照系统和提高质量的标准体系[1]。ECPE由价值观描述、评价准则以及评审和评分系统组成,以适应学校变革的发展,为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提高美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1.“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框架体系

“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学校介绍、系统运行部分和基础部分。标准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七个类目,相互关联,协调配合,像行进中的自行车。学校简介旨在说明学校的运行背景状况,主要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内外部关系、学校面临的竞争、挑战以及学校的绩效改进体系等;系统运行部分由6个类目组成,确定了组织运行以及所取得的结果。领导,战略规划和关注学生及利益相关者三个类目组成了领导三角,如同自行车的驱动轮,旨在强调领导聚焦于战略和学生及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关注教师、过程管理和结果三个类目组成了结果三角,形成系统的从动部分,表明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关键过程完成了学校的工作从而产生绩效结果。系统基础部分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强调了高校组织应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运作,并以知识驱动建立绩效改进体系。[2]

图1 “卓越绩效教育标准”框架结构

2.“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评价体系

ECPE的核心价值观和评价指标体系集中体现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其每年修订一次以适应学校变革的发展,其中评价准则有七个类目,包括六个过程类目,一个结果类目,该标准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并且结果与过程构成强烈的因果链。

表1 “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评分体系[3]

(1)领导

领导类目主要评价学校高层领导如何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包括学校的治理结构以及学校如何确立自己的道德和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支持其所在社区。领导对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卓越绩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ECPE对于学校高层领导的作用的规定表现在:考察高校领导以身作则,确定学校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确立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贯彻到全体教职员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实现绩效改进;评估学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确定改进的重点并分配相应的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治理机制,确保实现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方的利益、增强社会的信任;确保和促进学校的行为恪守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根据学校发展方向,支持各种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类目用于评价学校如何建立和实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以及如何依据客观情况调整改变并监测进展。学校的发展战略就是使学校明确自身处在的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该类目指导学校应建立一个战略规划机制,学校可根据自身状况,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定期地对调整战略目标,从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滚动式向前推进,使组织的发展切合战略规划机制。

(3)关注学生及利益相关者

关注学生及利益相关者类目类目评价学校如何与学生及利益相关者契合,得以长期赢得市场,指导学校时刻关注相关方的利益,使相关方满意。契合策略强调了学校应建立以学生及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文化。

(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类目用于评价学校如何选择、收集、分析、管理和改进学校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资产,指导学校如何管理信息技术,同时指导学校如何来评审其绩效,并利用评审结果改进学校的整体绩效。

(5)关注教师和员工

关注教师和员工类目用于评价学校如何聘用、管理教职工,包括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以激发员工的全面潜能,使之与学校的整体使命、战略、行动计划相一致;学校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职工发挥才能的环境。对于教职员工管理方面,强调对教师工作和职位的设计应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学习、创新和灵活性,均衡地满足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教师的绩效、薪酬和奖励制度要与激励和高绩效的工作相适应;尽可能地授权于教师,使其更具有主动性;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衡量教师管理的有效性,测量教师满意度。

(6)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类目用于评价学校如何设计工作系统和管理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的实施、科研学术及教学管理等工作过程。该类目指导学校如何设计、管理和改进关键过程来保证工作系统的实施,从而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达成学校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7)结果

结果类目用于检查学校在关键领域的绩效和改进,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财务预算和市场结果以及领导和治理的结果,同时考察学校的绩效水平与相关学校或竞争者的相对水平。

三、构建基于“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关键绩效指标

“卓越绩效教育标准”评价准则特别强调绩效结果,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是学校衡量绩效最直接的量化工具,也是学校实施战略部署,实现发展目标的最直接的测量工具。因此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使其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紧密衔接,对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平衡计分卡用于高校教育质量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好实用最初为盈利组织服务的。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验证了平衡计分卡用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可行性[4]。平衡计分卡是基于平衡的理念,从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流程方面以及学习与成长方面四个维度出发,结合高校实际状况,帮助高校的战略规划落地。

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方面,对于高校来说,并不直接表现为“财务绩效”的高和低,而是注重高校财务的应用效率,进而体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在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高校短期绩效与长远绩效、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等方面之间的平衡。[5]

平衡计分卡理论和方法将高校的未来发展目标转化为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制度设计的方式将学校及教职员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同时提高学校的整体绩效,具体来说,平衡记分卡将高校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各院系、各部门乃至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通过高校内部流程实现目标的协调统一。因此,平衡计分法原理与方法与“卓越绩效教育标准”评价准则和体系内涵十分契合。

2.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设计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将高校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短期责任与长远责任结合起来,把高校的未来发展与学校各院系、各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为基础的高校绩效管理,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可从财务、学生与利益相关方、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指标维度进行。

(1)财务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是非盈利组织,实现财务目标不是主要目的。高校增加财务收入是以保证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同时根据高校的战略规划有目的、有侧重地提高高校财务支出的效率和效益。评价指标应包括反映高校财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财务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经费来源、经费使用和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见表2:

表2:财务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2)客户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客户对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如学生、用人单位、接受培训人员及社会等。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学生数、学生素质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如包括入学新生质量、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等。

表3:客户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高校的内部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等环节的内部管理流程,应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重点实验室数等教学条件资源投入,评价教学及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教师获奖情况、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等,以及评价教学管理的指标,以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表4: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4)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高校的发展特点,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反映教职员工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学习机会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诸如教师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培训次数、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等。

四、结束语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7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具有综合理论社会经济范畴的概念, 具有丰富的内涵, 许多学者已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结合不同的观点, 本文认为,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率、社会效益、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长稳定性、增长持续性。

1. 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为实现经济增长, 就必然有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入。单位投入获取的产出越高, 就意味着要素生产率越高, 也即经济效率越高, 则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集中反映, 也是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有效保障。

2.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包括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两方面因素。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是独立、封闭的, 都要参与到国家间、地区间的竞争当中, 因此, 竞争能力的大小也就成为了衡量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也是在国际、地区间经济紧密联系的环境中实现的。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使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经济增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手段, 因此人民生活水平是评价经济增长效果的最直接指标。

3.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包含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本身要求中, 反映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反映了资源再配置效率的高低。不同地区或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他们之间存在着生产率的差异, 当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等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时, 经济的增长就得到了加速, 这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衡量经济结构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方面考虑。

4. 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的创新能力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效率,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5. 经济增长稳定性。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情况。根据罗伊·费尔贝·哈尔德的理论, 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的根本条件是现实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等式, 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稳定的含义并不在于经济增长率保持一个恒定的数值不变, 而是经济增长在潜在增长能力附近的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变化等因素而变化的变量。

6. 经济增长持续性。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下了这样的定义:“持续增长是指不为短期波动掩盖的一种量的增长。”由此可见, 经济增长不是短期的总量增加, 而是一个长期概念, 即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 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一趋势不受某一短时期内经济可能存在的一定程度的下滑而影响。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还应考虑资源环境状况。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曾付出了资源损耗和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要想长期持续, 就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 在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经济的增长。资源环境状况是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选取能够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 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出发, 既要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 又要包括质量方面的要求。

2.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能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 而且指标体系内部的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衔接、边界清楚, 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楚、合理, 科学确定指标权重。

3. 实际性原则。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应从经济增长的内涵出发, 反映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 以便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4. 可比性原则。

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要能比较才能显示出各自的优劣, 从而找出问题。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的口径范围和核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原则。在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评价中应注意纵向可比, 而对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评价应注意横向可比。

5. 可操作性原则。

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应符合综合评价的目的, 更应有数据的支持。评价指标的数据应能在实际中取得, 或利用现有资料加工后能够取得。否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就只能束之高阁, 无法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也就不能对实际起到指导作用。

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以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为基础,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六大方面31项指标组成。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参考文献

[1]李俊霖.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评价[J].生产力研究, 2007 (15) :9-10

[2]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5-118

[3]程春霞.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统计教育, 2009 (7) :51-59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测绘企业管理 地图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07-02

1 引言

针对部分测绘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比较薄弱,技术设计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设计审查走形式,对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把关不严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测绘企业建立覆盖本单位全部业务范围的质量管理体系,阐明企业领导者以地图产品的质量评价为关键环节,按照“当质量的坚守者,作消费者的保护者”的要求,通过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服务过程、控制质量流程,可以增强客户的信心,赢得客户的信任,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所以,看一家测绘企业是否拥有市场信用,就是看其生产的地图产品是否用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过评审和评价。因为从企业内部来讲,一家企业用质量体系来管理了,其产品也通过了相关的质量评审,至少能说明:这家企业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并具有可操作的管理运作制度,这些制度以保证质量为中心,实现对业务活动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各类问题发生;其员工已经有了质量控制意识和服务改进意识,从而减少工作相关环节中存在的差错,主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持续改善内部沟通和协调部门间的对接和相互关系,从而推动测绘企业以质量拓市场、以质量促效益、以质量保健康发展。

2 地图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

地图质量体系的评审和评价依照ISO9000族质量标准,要求测绘企业领导者负责对产品质量和目的进行评审;委派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定期地对质量体系进行评价,会同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将评审和评价观察结果、结论和建议写成地图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应按照ISO9000族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要求,突出三项内容:

(1)确定产品质量标准,与企业其它方针协调一致,形成文件,确定质量目标,除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特性外,还应包括质量经济性,并组织本企业各级人员学习理解、实施和评审。

(2)建立质量体系并使其有效地运行,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产品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3)质量体系应做到以预防为主。

地图质量分析也称为地图评价,是测绘企业领导者的职责,是需要质量管理负责人独立的行使检验职权,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地图质量进行分析和鉴别,以确定地图的适用范围和程度。地图质量分析可应用于很多方面,目的各不相同,比如在地图生产中进行质量分析,其目的是确定地图的可利用程度;作为科学作品,对地图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地图的科学水平;在科研中,则评价地图上载负的信息是否适用于研究目的。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地图质量分析都是建立在对地图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所表达的内容、表示方法、表达手段、地图比例尺、图面配置以及精度、现实性上来分析地图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地图的主题,是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地图的评价标准,应视用图目的而定。既有从总的方面评价地图质量的一般标准,也有从具体用途出发,评价地图质量的具体评价标准。如:用于量测分析的地图,重点是评价地图数学基础的精确性,分析地图的投影、比例尺、定位精度是否满足量测要求;用于综合性研究的,应重点研究所选地图内容的完备性及资料的现势性等。

3 地图质量评价的内容

地图质量分析一般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对地图质量进行分析,虽然现代地图分析引进了许多数学方法,但定性描述法仍是一种重要手段。采用定性描述法分析地图首先是要读图,通过读图了解地图上的各种要素,如数学要素、内容要素及辅助要素等,再加上一些对比分析或是推理判断进行地图的分析评价。采用这种定性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地图表象的质量特征,有时为了描述的精确性,也引用数量特征。通过使用直接评价法、同其他地图及遥感资料对比评价、借助文字资料间接评价等评价方法,能很方便地形成总的、比较形象化的概念,得到综合性的结论。地图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地图的科学性,主要评价地图的可靠性、完备性、制图精度和资料的现势性。地图的可靠性原则是地图科学性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确定地图利用程度的基本条件,可从地图资料来源、综合制图、地图内容表达等三个方面考虑;地图内容的完备性是从地图的目的和用途出发,包括了制图对象质量特征或数量差异的各项基本内容与指标;制图的精度包括数学基础的精确性及地图纸张及印刷的精度,图上投影类型的选择是否合理,地理位置是否准确,比例尺选择是否适度;地图资料的现势性是指地图上所表示的内容的新进程度,对于资料现势性的分析评价,主要是利用最新的相关资料检查。若是普通地理图,可用最新公布的行政区划变动手册进行对照;若是专题地图可利用航天或航空遥感所获得的航片或卫片,或结合大比例尺主题图或文字报告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检查确定各种地理现象是否真实可靠。

(2)地图的艺术性,就是地图表现力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表示方法选择的正确性以及整饰方法运用的适宜性。表示方法应适合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并能较好地反映制图对象的分布规律。整饰方法包括符号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图面配置和图外整饰等。地图的艺术性强就是图面美观和谐,清晰易读,具有较强的图形表现力和视觉感受效果。好的地图,在地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能最好地体现地图的艺术性。

(3)地图的实用性,应按地图的目的、用途、内容对发行数量、使用范围、社会经济效益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确定地图的目的与用途是否明确,评价地图内容与指标在科学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如何,在此基础上评价地图出版与分发范围以及印数是否满足需求,应尽量搜索对该地图各方面的评价反映,尤其是实际使用之后的反映和评价,了解地图已经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应评价地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地图的政治安全性,主要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基本政治思想观点。体现在地图内容选择、政区的划分、边界确定、岛屿的归属、地名的翻译,甚至色彩的运用上,都展示出国家版图意识和安全意识。

(5)地图的质量经济性,分析地图从设计到制印出版所用的成本;分析制图技术和工艺是否合理,是否运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制图技术与工艺方法,或有所创新;编绘和制印工序是否简化,生产周期是否缩短;在分析评价地图经济效益时,必须与使用效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有些地图的使用效果和价值往往不能单纯用一时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其长期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4 小结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篇9

(月份)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分值

评分

一、科室管理(50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一票否定或倒扣分(做到打√,做不到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师告知与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酌情扣分。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一至两名,不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酌情扣分。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无联系渠道酌情扣分。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无科室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的酌情扣分。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无科室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和实施目标的酌情扣分。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未进行考评的不得分。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区级以上(含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区级以上(含区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二、门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100分)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1、科室严格执行门诊医疗工作管理相关规定,服从门诊部统一安排。

未按规定执行者不得分,不服从门诊部安排者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门诊医师按时上班,坚持专家/专科门诊,不套排,不随意停诊,不随意顶替,更不允许进修生、培训生、实习生单独上门诊。

发现不按时出诊,套排,顶替者不得分。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会诊制。

未严格执行者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对门诊医师“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有具体的监督措施。

无监督措施不得分,监督措施不到位者视情况酌情扣分。

5、做好等待就诊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抢救方案和急救措施(有突发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物品配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6、医师以上职称门诊所占比例≥60%。

未达比例者不得分。

7、在病人外出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擅自离岗。

发现医师擅自离岗者不得分。

2、门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1、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2、门诊处方及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和报告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并有登记。

未及时上报疫情者不得分。

2、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未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酌情扣分。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未执行好消毒隔离措施,酌情扣分。

4、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未做好无菌操作,酌情扣分。

4、口腔专科门诊管理规范。

1、口腔门诊标识清楚,专业布局合理。

未按相关要求执行不得分。

2、严格执行口腔科疾病诊治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未按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得分。

3、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未按《办法》执行不得分。

4、做好门诊口腔病人出现突发意外事件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药品、药品准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5、口腔专科病例书写规范,符合相关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三、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由具备执业资质的医师、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1、病区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未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不得分。

2、普通患者入院后由当班医师和护士接诊,并根据病人病情确定初步诊疗和护理计划,并在2小时内执行。

未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的酌情扣分。

3、危急重病人入院后当班医师和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立刻通知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处置病人,确定初步诊疗方案,并立即执行。

未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置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药物、手术、康复)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1、普通病人应在48小时内有主治医生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医师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并逐步实施。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2、危重病人应成立相应抢救小组,并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组长,随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未成立抢救小组的不得分。未随时对病情变化进行记录的酌情扣分。

3、在72小时内不能确诊的患者,科室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确定诊治方案,并加以实施。

科室未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不得分。

4、急诊手术必须请示主治以上医师,查看病人确定治疗方案,方能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3、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使诊疗流程标准化。

1、根据病人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初始诊疗效果,确定病人下一步诊疗路径,根据专业特点,尽力达到诊疗流程的标准化。

无诊疗路径的不得分,诊疗次序混乱的不得分。

2、执行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医疗原则,特别是核心制度必须落实。

1)交接班制度:实行晨交班制,每日应有值班医师与当班医师对病区患者进行交接,并有记录。危重病人及当日手术后病人应实行床旁交班。

2)查房制度:入院2小时内应有住院医师查房,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查房,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查房;住院医师上、下午各查看一次,危重病人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3天至少查房一次,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诊断不明的病例,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4)术前讨论制度:择期手术应进行术前讨论;对于疑难、复杂等可邀请相关科室参与,应在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持下进行。

5)手术分级制度:病房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制度管理。

6)会诊制度:急诊会诊随请随到,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平诊会诊应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科室应安排主治以上职称医师会诊。

7)转科、转院制度:需转科患者,应有转入转出记录;转入科室应按新入院患者标准进行处置;精神类疾病或特定传染病需转外院治疗患者,需经医务科同意执行。

8)临床用血制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达到卫生部要求;输血前患者应签署用血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输血前检查;血袋必须及时回收;输血应有记录。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未能落实相应核心制度的,视其情况发现一条未执行该项不得分,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严格执行病历的时效性。应及时完成病历书写,要求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一周内完成死亡讨论记录。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连续三天有病程记录。住院病程满一月需进行阶段小结。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记录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严格遵循病历的真实性,如实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病情变化。严禁出现电子病历复制及提前书写病历等不良事件,严禁伪造病历。

一旦出现伪造病历,提前书写病历,电子病历复制的均不得分。

3、严格执行卫生部病历的相关规定,妥善保存病历,不泄密。

出现泄密或相关病历资料遗失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5、加强医患沟通,维护患者权益。

1、应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有记录。

无相关记录者不得分。

2、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家属应有知情权,并签知情同意书。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四、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加强病房管理工作,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舒适的就医环境。

1、病房环境整洁、安全、秩序良好。

病房环境部整洁、秩序不好扣1分;存在安全隐患扣1分。

2、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仪表整洁,监护室护理人员职责分明,分床到位。

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

3、护士长管理到位,工作有计划及总结,资料记录规范。

无工作计划及总结各扣2分;护士长资料记录不规范或记录不全各扣1分。

4、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标牌醒目。

物品放置不规范扣1分,物品放置与标识不符扣1分;标识不清扣0.5分。

5、病房设施、设备性能良好,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病房基础设施、设备不全扣1分;设施、设备性能不好,不能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扣2分。

2、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类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转入、转出监护病房有记录。

1、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按要求组织学习,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护理常规及时,护理常规有补充、有修改,体现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持续改进。

未按要求组织学习的每项扣0.5分,护理常规建立不及时扣0.5分,无补充、无定期修改的酌情扣0.5分。

2、护士知晓相关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询问3名护士,上述内容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

3、护士落实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查看,落实有缺陷各扣1分。

4、护士有效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监护室有危重病人抢救工作流程。

现场查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的情况,未落实扣1分,落实有缺陷扣0.5分。

5、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按工作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现场抽查3名护士,执行有缺陷每人扣1分。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100%。

1、科室有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科室无相关培训及考核计划的每项扣1分;无培训、考核原始资料扣1分;记录不规范扣0.5分。

2、“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大于100%。

现场抽考护士“三基三严”情况,1人不合格扣1分。

4、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根据病人的病情级别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的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护士实行分床护理,责任护士工作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未实行分床护理的不得分,未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或不充分的酌情扣0.5~1分。

2、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实行告知义务。

抽查3名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的每人扣0.5分;未落实病人权利与义务告知工作制度的酌情扣05.~1分;对患者隐私保护落实不到位扣1分。

3、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落实,记录规范。

抽查3名患者,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每一例扣1分。

4、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5、病人衣着整洁,“三短六洁”落实到位。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6、各种管理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管道护理未落实扣0.5分,未标识扣0.5分,未达到有效引流扣0.5分,固定不妥善扣0.5分。

7、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指导或协助病人采取各种标本。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每人扣1分。

8、根据医嘱及病情开展分级护理服务,护理级别实施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符,按照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病人实施护理服务。

抽查3名患者,护理级别与医嘱不符扣0.5分;未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对患者实施护理各扣1分。

9、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检查术前健康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情况。

抽查3名患者,未落实的各扣1分;落实不到位各扣0.5分。

10、各种特殊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人扣1分。

11、每月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无自查原始资料扣1分,对存在问题无分析、无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扣2分,无记录扣1分。

5、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1、病区、门诊的抢救药品、器材齐备,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氧气枕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2、抢救车实行专人管理,物品、药品定位放置,数量固定,补充及时。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3、急救药品保存规范,无裸装,无变质及过期,基数固定,有交接、有记录。

急救药品过期、变质不得分;未按要求固定基数、未做到班班交接及交接无记录每 一项扣0.5分。

4、保证护理人员对急救仪器能正确操作。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各扣1分。

6、加强护理缺陷管理,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病区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重点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

无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的不得分,不符合要求的各扣0.5分。

2、制定预防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报告率100%。

无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的不得分;隐瞒不报者不得分。

3、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医嘱,有签名、有登记。

抽查3名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每人扣1分;医嘱漏执行扣2分。

4、毒麻药基数固定,专人、专柜、加锁管理,交接班记录及时,未用完的毒麻药品有销毁记录,空安瓿回收。

未按规定要求管理不得分;交接记录执行不到位扣1分。

5、药品分柜放置,标识明确;药敏标识规范、醒目,高危药品有红色标示。

药品混装、裸装各扣1分;药敏标识不规范扣0.5分;高危药品无红色标识扣1分。

6、保证对危重病人、抢救病人实施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危重病人有护理常规,措施要具体,检查对危重病人实施护理操作是否正确、迅速、有效;对危重病人是否实行床旁交接;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识。

对高危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扣1分;无警示标识扣1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患者发生烫伤、坠床、非难免压疮不得分。

7、输血前核查制度,输血操作规范,输血过程实施监测并有记录。

执行有缺陷的每项扣0.5分。

7、按照医嘱要求观察病情,根据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进行规范记录。

1、护理计划及时落实到位,措施有针对性。

1项不符合要求的每项扣1分。

2、体温单填写规范,记录完整。

体温单填写不全每项扣0.5分。

3、医嘱处理及时,查对认真,记录规范。

医嘱处理不及时扣1分;未做到班班查对扣1分。

4、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重点突出,能体现专科特色,记录要具有连续性,频次符合规定要求。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8、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护士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并有效实施。

抽查3名护士,不熟悉上述内容或执行有缺陷每人每项扣1分。

2、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护理活动。

执行有缺陷发现一次扣1分。

3、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坚持“七步” 洗手法,定期接受手卫生监测。

洗手不规范扣0.5分;手卫生监测不合格扣2分。

4、各种消毒监测达标,资料齐全,记录完整。

监测未达标不得分;资料记录不全扣1分。

5、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包装完整,专柜放置,无过期及破损。

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过期不得分;放置不规范扣0.5分。

6、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监测,有标识,无过期。

消毒液过期不得分;监测不合格不得分;标识不清扣1分。

7、用后物品处理规范。

用后物品处理不规范扣1分。

8、垃圾分类存放,锐器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及时。

垃圾存放不规范扣1分;处理不及时扣1分。

五、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50分)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保证本专业患者从急诊、门诊到住院、出院及健康教育和随访具连贯性。

服务流程秩序混乱不得分。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3、患者对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具有知情权。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与益处、费用和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具有知情的权利,患者及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权利。

不尊重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权,违背患者或法定代理入意愿或选择,不得分。

2、科室具有告知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真实病情及诊疗方案的义务,特殊检查,治疗和用药应签书面“知情同意”。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3、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1、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科室未建立投诉渠道,无相应记录及整改意见不得分,记录或整改意见不完善酌情扣分。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不尊重患者价值观或信仰,遭到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投诉,不得分。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未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教育或指导,不得分。

5、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环境脏乱,遭到患者投诉者不得分。

2、保护患者的隐私。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6、患者评估。

1、科室负责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管理。

无患者病情评估不得分。

2、患者评估的结果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记录,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住院病历中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完善酌情扣分。

3、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填写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存科室,一份交医务科。

六、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50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未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分,不足3种识别方法者酌情扣分。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得分。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患者无腕带识别标示不得分。

2、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术前准备工作部充分酌情扣分。

2、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

无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的不得分。

3、严格执行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度的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无相关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与工作流程不得分。

3、提高用药安全。

1、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上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未上报不得分。

2、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出现药物配伍禁忌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4、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科室未建立报告制度不得分。

2、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应有登记。

无“危急值”报告登记不得分。

3、科室对“危急值”报告结果不确定时,应立即重复检查。

未对阳性报告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5、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病区应有警示标识和语言提示等,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

无相应警示标识不得分。

2、建立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措施,并有处理流程或预案。

未建立相应报告制度与措施不得分。

3、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无相应评估与报告制度不得分。

4、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

出现不良后果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6、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未主动上报安全(不良)事件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未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等有创检查和治疗前及药物治疗时。

未进行该项目时酌情扣分。

七、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100分)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得分。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殊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未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视其情况酌情。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酌情扣分。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必须符合卫生部要求。除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他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必须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违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要求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标准”。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应追加一次抗生素,术后按照手术切口使用抗生素,I类切口不使用或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类切口48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3至7天内停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选择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

每月抽查30份围手术期病历,发现一份不合格的扣1分,扣完为止。

5、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送检及培养,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他体液。

未开展送检及培养的不得分。

6、积极配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服从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不配合医院耐药菌监测的不得分。

3、病区院感防控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未严格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符合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执行的不得分。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等应在诊室或病室换药,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未按操作要求的不得分。

5、特殊感染病人需进行隔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所致的各项措施。

未严格执行相应措施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7、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未对耐药菌感染实行监控不得分。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得分。

4、门诊手术院感防控

1、设置独立的手术操作间,区域划分符合要求,标识清楚,环境卫生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手术操作间人员,设备实行专人专管专用。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4、实施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实验室符合检查。

未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不得分。

5、手术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未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灭菌不得分。

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口腔诊疗院感防控

1、严格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未按《规范》执行不得分。

2、三区划分清楚,标志清晰、流程合理;进出通道分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有记录。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不得分。

7、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职业防护工作。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每年抽查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记录,未参加培训的不得分,培训次数不足的酌情扣分。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上一篇:被告离婚纠纷答辩状下一篇:盾构机装机总结